宋代葛长庚卜算子(景泰山次韵东坡三首)赏析WORD范文模板
《卜算子》原文赏析
《卜算子》原文赏析《卜算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展现了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卜算子》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卜算子》原文赏析篇1《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原文赏析篇一: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苏轼卜算子古诗词赏析
苏轼卜算子古诗词赏析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其中,他的《卜算子》是一首以卜算为背景的感慨人生的诗词,堪称是苏轼创作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苏轼的《卜算子》进行赏析。
《卜算子》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首哀怨之作,全诗情感深沉细腻,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生短暂的感慨。
全诗共分十四句,通过描绘一个古代女子从青春美貌到苍老衰败的过程,暗喻着人生的无常和无常的社会环境。
整首诗以古典文学的艺术手法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思维。
首节描写了女子的青春美貌,以古代的卜算为引子,“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揭示了女子才情出众,被誉为世间的佳人美少年。
接着,苏轼以“藕丝秋色笼轻霜,纤手斜飞抹残妆”描写了女子细腻而娴熟的化妆动作,展现了她的美丽和细腻的性格。
第二节开始揭示岁月流转的无情,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绘了女子已经年过而立,虽然仍有美貌,但不再是年轻时的模样。
苏轼通过描写女子的“浮萍脸上谁堪摘”以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暗示了女子渐渐被社会所遗弃,感慨人生的无常和不可掌控。
第三节描写了女子的老去和衰败,“楼高不见章台路,空翠湖烟杨柳堤”。
苏轼通过抒发女子尽管心有所愿,却因境遇和时间而受制于人的命运,突显了人生的无奈和无法预测的未来。
最后两句:“茫茫芳草连天无,唯有青青葱葱时。
”意味着人生无常,明暗交替便是生命的轮回。
《卜算子》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沉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赏。
苏轼通过对女子命运的描绘,既射中了人们的内心,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手法、铿锵的音韵和深入人心的意境,使读者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总结起来,苏轼的《卜算子》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诗词作品。
通过描绘女子从美貌到衰老的过程,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社会环境不公的思考。
整首诗结构完整,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语言精炼。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卜算子赏析
苏轼卜算子赏析
摘要:
一、引言:介绍苏轼及其作品《卜算子》
二、分析《卜算子》的文学价值
1.描绘了夏日景象的美丽
2.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三、探讨《卜算子》的艺术特点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语言简练优美
四、结论:总结《卜算子》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引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诗词歌赋,文章书画,样样精通,堪称文坛泰斗。
其中,《卜算子》是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描绘了夏日景象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分析《卜算子》的文学价值】
《卜算子》是苏轼创作的一首描绘夏日景象的诗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它生动地描绘了夏日的美丽景色,如“荷花香里度飘然,水波荡漾清江湾”,使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江南水乡。
其次,诗词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珍视
和渴望。
【探讨《卜算子》的艺术特点】
《卜算子》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首先,比喻手法的运用是其一大特色。
例如,“荷花香里度飘然”中的“荷花香里度”就是用荷花的香气来比喻生活的美好。
其次,语言简练优美是《卜算子》的另一特点。
诗中用词简练,意境优美,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结论】
《卜算子》是苏轼的一首描绘夏日景象、抒发对生活热爱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苏轼《卜算子》赏析
苏东坡宋词千古经典,一生必读,苏轼古诗词《卜算子》赏析《卜算子》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
当时,苏轼谪居黄州,住黄州定惠院。
初到黄州时,“亲友绝交,疾病连年,饥寒并日,人皆相传已死”(《谢量移汝州表》),身处寂寥贫苦的困境之下。
然而,苏轼仍不屈节从俗,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
这首词,真实地反映出了他此时的心态。
词一开始,就烘托出了一种静穆的气氛和清冷的意境:明月不圆,梧桐稀疏,夜幕之下,幽人彳亍。
孤鸿寂寞地翩翩飞动,面对苍茫的大地,身寄何处?词的下阕,则集中写孤鸿,以鸿比喻作者自己。
孤鸿居而安,是因为没人发现自己的存在,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
但孤傲的节操,使它不愿意栖息在高高的树枝上,却宁愿落在江洲的苇丛之中,洁自自好。
很明显,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虽各有侧重,人与鸿却是无间的,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与鸿融为一体,达到了极致的境地。
可以说,词中的孤鸿形象,正是作者旷达的胸怀与孤高性格的真实写照。
很难理解,一只孤鸿,在凄清冷寂的月夜,不肯高攀栖于寒枝之上,而宁愿宿于荒凉的沙洲之上。
但我们只要结合苏轼本人政治生涯,既不肯俯就王安石,也不肯屈从司马光等人的一系列事实,那么,孤鸿的这种行为,不正是表现了他宁肯好自为之,也不愿苟合取容的处世态度吗?这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最好注脚。
关于这首词的本事,有种种传说,其中有两种较有代表性。
沈雄的《古今词话》引《女红余志》说:“惠州温氏女超超,年及笄,不肯字人,闻东坡至,喜曰:‘我婿也。
’日徘徊窗下,听公吟咏,觉则亟去。
东坡知之,乃曰:‘吾将呼王郎与子为姻。
’及东坡渡海归,超超已卒。
葬于沙际。
公因作《卜算子》词,有‘拣尽寒枝不肯栖’之句。
”黄蓼园《蓼园词选》说:“此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下专就孤鸿说,语语双关,格齐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
《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
《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1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
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
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古诗简介《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是南宋诗人方岳所作,此词从登平山堂所见景物写起,转入抒情、议论,除了怀念欧阳修、苏东坡两位“文章太守”以外,也抒发了对国土未被收复的愁恨。
翻译/译文平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
一个人辗转大江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
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张翰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给南飞鸿雁。
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敛他的眉峰。
俯仰凭吊平山堂的人间遗迹,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
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只是从前的烟雨,磨灭了几位英雄。
且唱响一声孤啸,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
注释⑴水调歌头:词牌名。
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
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⑵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
⑶山色:山的景色。
⑷晴空:清朗的天空。
⑸愁思:忧愁的思绪。
⑹螺红:红色的螺杯。
⑺千重:千层,层层迭迭。
⑻菰(gū)菜:即茭白。
⑼莼(chún)羹:用莼菜烹制的羹。
⑽归鸿:归雁。
⑾醉眼:醉后迷糊的眼睛。
⑿河洛: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区。
此处泛指沦陷于金兵之手的土地,故词人有遗恨在焉。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1原文:卜算子·独自上层楼宋代:程垓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
望以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
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译文: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
望以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
独自上层高楼,极目远望,青山在远方若隐若现。
望到夕阳要坠落的时候,还是看不见鸿雁飞来传音信。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
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独自走下高楼楼下的蟋蟀发出凄怨之声。
待到明月高悬时,仍然愁思肠断。
注释: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
望以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yàn)。
斜阳欲尽:直望到残阳余晖即将完全消失的时候。
西飞雁:从西边飞回的大雁。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qióng)声怨。
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蛩:蟋蟀。
柔肠:女子的情怀。
赏析:这是一首闺怨词。
词人以时间作为线索,引出登楼少妇心情的变化。
上片写少妇白天上楼盼望。
独自上层楼,极目远眺,盼望着夫婿的身影,但茫茫天地间,唯见远山一片。
就这样一直望到夕阳西下,还是不见那人的影子.甚至连一点音讯也没有。
起首便用“独自”强调女主人公形单影只,未登楼,已见愁。
女主人公对外界的其他景物都视而不见,一心寻找的正是那可以传递音信的“西飞雁”。
下片写少妇空望一整天后失落地走下层楼。
下了高楼,庭院寂寂,唯有蛩声如泣.此处以将少妇的哀怨融人景物中,蛩声如怨是因为少妇内心寂寞,内心幽怨。
下片首句“独自下层楼”与上片首句“独自上层楼”呼应,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登楼前定有满心期待,而登楼后却只余下满腹愁怨。
这首词以情见长,写出了主人公由盼望逐渐变为失望,再变为凄切哀怨,直到柔肠寸断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2原文: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
宋代葛长庚水调歌头(和懒翁)赏析word格式可编辑
水调歌头(和懒翁)赏析word格式可编辑水调歌头(和懒翁)葛长庚宋代水调歌头(和懒翁)原文:昔在虚皇府,啸咏紫云中。
不知何事,误蒙天谪与公同。
偶到金华洞口,忽见懒翁老子,挺挺众中龙。
握手归仙隐,谈笑起天风。
忽相逢,一转瞬,酒杯空。
几时再会,唱赓词翰倒金钟。
只恐武夷山里,千古猿啼鹤唳,未便蹑飞虹。
公欲归仙去,我欲继公踪。
水调歌头(和懒翁)拼音解读:xī zài xū huáng fǔ,xiào yǒng zǐ yún zhōng 。
bú zhī hé shì,wù méng tiān zhé y ǔ gōng tóng 。
ǒu dào jīn huá dòng kǒu ,hū jiàn lǎn wēng lǎo zǐ,tǐng tǐng zhòng zhōng lóng 。
wò shǒu guī xiān yǐn ,tán xiào qǐ tiān fēng 。
hū xiàng féng ,yī zhuǎn shùn ,jiǔ bēi kōng 。
jǐ shí zài huì,chàng gēng cí h àn dǎo jīn zhōng 。
zhī kǒng wǔ yí shān lǐ,qiān gǔ yuán tí hè lì,wèi biàn ni è fēi hóng 。
gōng yù guī xiān qù,wǒ yù jì gōng zō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葛长庚《卜算子景泰山次韵东坡三首(其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葛长庚《卜算子景泰山次韵东坡三首(其二)》原文、注释、译文及
赏析
【原文】
《卜算子景泰山次韵东坡三首(其二)》
古寺枕空山,楼上昏钟静。
饥鼠偷灯尾蘸油,悄悄无人影。
长剑匣中鸣,今古深思省。
此夕行藏独倚楼,风雨凄凄冷。
②
【注释】
①景泰山:不详。
次韵:亦称步韵,即依照所和诗中的韵及其用韵的先后次序写诗。
此词即依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原韵而和。
②行藏:指出处、行止。
语本《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译文】
一座古寺,枕卧空山;钟楼黄昏,一片寂静。
饥饿的老鼠用尾巴蘸着佛灯青油偷偷舔食,佛堂里静悄悄不见人影。
长剑在匣中跳动嘶鸣,古今世事令人深省。
此夜独倚小楼,行藏难定,楼外潇潇风雨,一片凄冷。
【赏析】
黄庭坚跋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词云:“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是说苏轼此作有仙道气息。
苏轼崇奉佛道,贬谪黄州之后,更以之作为精神的寄托,在词作中自然亦有所反映。
与苏轼相比,葛氏乃“职业”道徒,其特意次韵东坡此词,亦可见其对“东坡道人”的推崇。
然而与东坡原作比较,葛氏次韵之作却是未绝人间烟火气息,在一片清幽静寂的佛境中,他却割不断与尘世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说这是对“东坡道人”灵魂深处的解剖,无疑是准确而深刻的;如果说这是葛氏本人的自我写照,那么我们对这个“羽化而登仙”的道徒形象的体认无疑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卜算子词牌写作赏析探微
卜算子词牌写作赏析探微卜算子一、词牌简介卜算子,词牌名。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卜算子》,押仄韵词牌,双调,44字,上下片均四句,前后阕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上去通押。
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本首词属于小令,因模仿民歌,所以有民歌的风味,又应经文人之手,而同时有构思精巧,深婉含蓄的特点。
宋教坊演为《卜算子慢》,双调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另有《卜算子》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宫。
字数与词牌半阕同。
用作引子。
钦定词谱共收录了703阙例词。
其中宋代词人填卜算子词最多的为辛弃疾,有11首之多;其次为姜夔,8首;再次为刘克庄和朱敦儒,各7首。
苏轼2首,黄庭坚仅1首。
二、词谱(龙谱)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三、例词: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调以此词为正体四、词牌特点:1、上下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例如:张先的《卜算子》梦短寒夜长,坐待清霜晓。
临镜无人为整妆,但自学、孤鸾照。
楼台红树杪。
风月依前好。
江水东流郎在西,问尺素、何由到。
2、《卜算子》中5字句,皆采用律句,不得用一字领句式。
注:从词律方面看,卜算子词牌有一个完善的过程。
自唐代创立近体诗以后,诗句皆须入律。
晚唐五代至宋,填词时文人一般也都恪守这一约定,即词中每一句(尤其是五言和七言句)都要采用律句。
五、下面结合一些实例,讲讲几种起句方法和修辞方法:卜算子中几种常见起法一、景起卜算子·咏梅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万般巧。
卜算子论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诗译:消瘦的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夜深了,人群散了,开始安静了。
偶尔可以看到幽居人独自来往徘徊,还有天空中飘渺孤寂的大雁寂寞的身影。
孤雁突然惊起回望,回头寻觅,心里的恨却无人能懂。
它挑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欣赏一首词,首先要从了解作者和词所创的时代背景。
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
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生活极其艰苦,但苏轼却很乐观、旷达,他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可是苏轼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却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轼创作了这首词。
这首词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而且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以物写人,用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来写自己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这首词的下阕更是把孤雁和人放在一起写。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直接写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
其实很容易理解苏轼的那个心境。
自己的孤独,有时候真的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很难了解,更难理解。
即便来回寻望,找到的只会是更多的孤独。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通过写孤雁遭遇不幸,心怀幽恨,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遍寒枝却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来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其实,苏轼是以象征的手法,借助大雁的孤独飘渺,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来表达他被贬谪黄州时期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和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
《卜算子》原文及鉴赏范文精选
《卜算子》原文及鉴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古诗简介《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词。
题目一作《别意》。
这是一首送别词,写的是春末时节送别友人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这首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情趣盎然,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在送别词中独树一帜。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注释①卜算子:词牌名。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②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③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④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⑤欲:想,想要。
⑥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⑦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子。
⑧才始:方才。
赏析/鉴赏这首词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想法。
主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词的上片写回程的山水行程。
“水是”、“山是”两句,借景抒情,化无情为有情,启人遐想,而且运用反语,推陈出新、发想奇绝,将山水塑造成也会为离情别绪而动容的有情之物。
词人把水比作闪亮的眼睛,把山喻为青翠的蛾眉,对仗工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诗情画意的山水清景。
其中,眼波“横”而未流,表现出词人极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不愿让友人因为自己的低落而增添伤感,做到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宋代王之道卜算子(子平席上赋)赏析样式模板范文教学课件资料下载
卜算子(子平席上赋)赏析样式模板范文卜算子(子平席上赋)王之道宋代卜算子(子平席上赋)原文:春浅借和风,吹绿庭皋树。
依约屏间出紫云,入格风流处。
便做铁心肠,也为梅花语。
欲去东君更挽留,巧栈烟霞路。
卜算子(子平席上赋)拼音解读:chūn qiǎn jiè hé fēng ,chuī lǜ tíng gāo shù。
yī yuē píng jiān chū zǐ yún ,rù gé fēng liú chù。
biàn zuò tiě xīn cháng ,yě wéi méi huā yǔ。
yù qù dōng jun1 gèng wǎn liú,qiǎo zhàn yān xiá lù。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相关赏析:作者介绍作者生平介绍: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与兄王之义、弟王之深同登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调和州历阳县丞,摄乌江令,以奉亲罢。
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
镇抚使赵霖命摄无为军,朝廷任命为镇抚司参谋官。
宋高宗赵构(南宋建立者)绍兴年间,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20年。
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历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即退休)。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病逝,享年76岁。
著有《相山集》30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26卷、《宋史·艺文志》作25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为30卷,其中诗15卷。
诗以影印清文溯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者生平成就: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
诗歌赏析:卜算子
诗歌赏析:卜算子诗歌赏析:卜算子卜算子石孝友见也如何暮。
别也如何遽。
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
去也如何去。
住也如何住。
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离情别绪,在词中是一个早不新鲜了的主题。
这首小词在写法上颇有自己的特点。
“见也如何暮。
别也如何遽。
”相见呵,为何这般地晚?相别呵,为何这样的急?“如何”,为何;为什么。
但又有奈何,怎么办意。
《诗·秦风·晨风》:“如何如何?忘我实多”!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这里正含有两层意:不理解为什么,又毫无办法。
而偏又见“暮”别“遽”,相会的时间如此短促,怎么不倍感伤情?!两句各著一“也”字,别具声韵,似闻人的连声叹息。
后来《西厢记·长亭送别》:“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亦正是此意,但恨怨形诸字面,词隐曲显,可见一斑。
一起两句分言过去和现在。
故第三句再作钩连:“别也应难见也难。
”意为见既暮且难,别既遽且难。
但两个难字取义不同:前一个“难”字含难过、难受、难耐意;后一“难”字含艰难、不容易意,犹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意。
别难主要是感情的因素在起作用;见难是由于世事茫茫,人事错迕,主要的因素在社会方面。
所以“后会难凭据”,非不愿见,世事的变化,人事的'坎坷际遇,又岂是个人所能左右的!两个“难”字包含的内容不同,而感慨之情愈到后来愈重,几至唏嘘呜咽了。
上片“情”在送者,下片“情”在行者。
“去也如何去。
住也如何住。
”临别踌躇,欲行又止。
这里“如何”作什么时候解。
《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看来是非走不可了,可是万般依恋,又不知什么时辰走好了。
那就索兴不走了吧。
但“住也如何住”──非不愿住实不能住也。
孙光宪《谒金门》词:“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
”这是从送者方面立意。
“留不得”是过去的无数事实形成的认识,可是真要当分手时,又希望他“留得”,思索沉吟,意欲挽留,结果得出的是“也无益”,于事何补!这里从行者方面着笔,言外之意是:即使再拖时间也终得要去的。
卜算子·感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卜算子·感旧原文翻译及赏析卜算子·感旧原文翻译及赏析卜算子·感旧[宋代]苏轼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译文及注释:译文蜀地的人去过江南后,就会常常想起江南的美好。
自古以来蜀地和江南风光景致都同样被人称赞,要游览就要及早去。
还是与去年的友人一起又来到了西湖边上,一同坐在西湖边的草地上。
尽情饮酒行乐,仔细端详,发现只有我们变老了。
注释蜀客:词人自称,蜀,四川的简称。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客居江南。
吴山:在杭州。
吴,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带。
风流:此指风光景致美妙。
同:此指同样被人称道。
藉(jiè):坐卧其上。
莫惜尊前:指尽情饮酒行乐。
尊前:在酒樽之前。
指酒筵上。
赏析:这首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
全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今是昨非的一种感叹。
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
开端从自身宦游的行踪说起,并倾注了对杭州的怀念之情:“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蜀客”,表明了客籍的身份。
“江南”、“吴山”,借指杭州,前者从地理位置说,后者则从山水美景说。
“长忆”,是就行役在外而言,一个“好”字则概括了对杭州的总体印象。
事实上,词人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开始,就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赞美“余杭自是山水窟”(《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甚至说“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五),他拿起多彩多姿的诗笔,尽情地歌颂和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有美堂暴雨》等精美的诗篇。
因此,词人说他“长忆吴山好”,完全是出于真诚,虽然年近不惑,而不失其赤子之心。
他又把吴、蜀作了比较,表之了早归的愿望:“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所说的“归去”是指归杭州或是归故乡(蜀地),叙“自京口还钱塘道中”一语说得很清楚,当然是指眼前要去的目的地。
《水调歌头》葛长庚词作鉴赏赏析
《水调歌头》葛长庚词作鉴赏赏析《水调歌头》葛长庚词作鉴赏赏析【作品介绍】《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是南宋词人葛长庚创作的一首词。
词篇写别离,但离别情绪却没有用一个字来正面点染,只用当时所见的江、山、云、双燕、飞花烘托离人的辛酸。
【原文】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
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
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
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
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
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创作背景】葛长庚是个道土,常年四处游离,足迹遍布南宋山河,并且交友甚广。
这次远去他乡,好友前来送别,彼此恋恋惜别,依依语语,再三地互相嘱托。
分别在即,有感而发,故作此词。
【赏析】葛长庚的词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讲究,工于推敲。
开头的“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二句,选用江、山、云这些巨幅背景入词,同时用“远”字、“长”字预示行人辽远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出最叫人伤神的时令。
因此,起首十字在点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饱含了惜别的全部情绪。
这首词的开头纯用景语,由于一二句意境高远,所以词篇刚一开始就将离别的愁绪,渲染得分外的浓烈,接着就有“相留相送”一句,似乎感情的即将汹涌而出了。
谁知刚说完了这四个字,作者却突然打住,来了句“时见双燕语风樯”。
“相留相送”的心情如何?作者反而欲说还休,这种写法既写出情之切,难以表达,同时又使文势跌宕,于一张一弛之中显出了作者炼句谋篇的功夫。
“双燕语风樯”是借物写人,从侧面补叙“相留相送”中的情意。
“满目”以下三句分别将别时所见、分手远去、别后独处三个环节写了出来。
词篇写别离,但离别情绪却没有用一个字来正面点染,只用当时所见的江、山、云、双燕、飞花烘托离人的辛酸,这在古人诗词中已属少见;至于将别去的速度写得那么迅疾,近乎是叠用由言别到分手到孤单的一个个镜头,则无疑又是抒写离人凄苦最有效的手段。
文学_卜算子诗词鉴赏
卜算子诗词鉴赏卜算子诗词鉴赏1出自南宋诗人乐婉的《卜算子·答施》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赏析明代陈耀文《花草粹编》卷二,引宋代杨湜《古今词话》(原书已佚)说:杭妓乐婉与施酒监善,施尝赠以词云:‘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
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
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
楼外朱楼独倚栏,满目围芳草。
’于是,乐婉以这首词来作答。
明代梅鼎祚《青泥莲花记》(卷十二)、赵世杰《古今女史》(卷十二)、清代周铭《林下词选》(卷五)及徐釚《词苑丛谈》(卷七)等书,也都著录了此词,可见历来受到人们的注意。
赠、答皆用《卜算子》调。
上下片两结句(赠词下结除外),较通常句式增加了一个字,化五言为六言句,于第三字顿,遂使这个词调一气流转的声情,增添了顿宕波峭之致。
乐婉此词直抒胸臆,明白如话。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临别之前,却从别后的情况说起,起句便奇。
心灵善感的女词人早已充分预感到,一别之后,痛苦的相思将如沧海一样深而无际,使自己时时备受煎熬,美好的往事将像天上的云一样远不可即。
经过此番想念对方之后,便不能不紧紧把握住这将别而未别的时刻不放。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流尽了千千万万行的泪,留不住即将远逝的恋人,反使作者愁肠寸断。
上一句势若江河,一泻而下,下二句一断一续,正如哽咽。
诀别的时刻最终还是来临了。
女词人既道尽别后的痛苦,又诉尽临别的伤心,似乎已无可再言。
而下片更是奇外出奇,奇人之又奇。
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
要重见,无法重见。
与其仍抱无指望的爱,真不如死掉这条心。
可是,真要死掉这条心,却又死不了,人生到此,道路已断,作者感到绝望了。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有情人最终成不了眷属,也许是前生无缘。
前生既然无缘,那么今生也有可能无缘。
但是,今生已经无缘,更有来生,待来生来世再结为夫妻了。
绝望之中,发一愿,生出一线希望。
宋词赏析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水调歌头葛长庚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
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
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
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
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
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道家不止与教内师友交往,同时也有不少尘俗中的朋友。
此词,便是南宋著名道家葛长庚结合表现羁旅行役苦况而抒发挚友间的深厚情谊之什,读来很有人情味,非无人间烟火气可比。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突兀而起,引人关注;就其句型看,为写景对偶句,工整而流畅,绘出一幅由远而近层次分明的春暮山川图;而且如此山川景色,实为送行者和远行人佇立江岸之即目所见,故虽仅止写景而惜别之情已隐隐可见。
紧接上一句“相留相送”,才把此词抒发离情的旨意点醒,并写出了送行者(即作者的挚友)对于远行人(即作者自己),先是“相留”而不可能才一直“相送”到了江岸,仅此四字已能见出他们朋友间的情谊是何等厚笃!“时见以燕语风墙”:写远行人因天色已晚,只好告别登舟、离岸远去,可身坐舱内,犹闻风樯之上双燕呢喃细语,似乎正替代着送行者还在谆谆叮嘱哩!这是化用杜甫《发潭州》“樯燕语留人”句意,特别显得深婉含蓄。
下面“满目”三句进一步写作者即远行人独坐舱中之所见、所想、所行:“满目飞花万点”,即为他所到的两岸暮春景色,花飞花落春去也,怎不叫他愁肠万转呢?这正如北宋秦观《千秋岁》所写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回首故人千里”,即为他之所想,回头看看已离开送行者送别的江岸是很远了,大概足有千里以上吧,正是在这样夸张的描述中又一次传达他对挚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把酒沃愁肠”,即为他之所行,他不禁离别愁绪和旅途寂寞,便酌酒自饮,借以消愁,可是效果极差,确乃借酒消愁愁更愁啊!上片最后两句“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表明他想到空中雁群飞到衡山首峰回雁峰犹能折回,而自己这次远行却还要绕过衡山继续南下,去到那烟树茫茫的极远极远的地方,真乃人不如鸟啊!这就把他所感到的羁思旅愁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景泰山次韵东坡三首)赏析WORD范文模板
卜算子(景泰山次韵东坡三首)
葛长庚
宋代
卜算子(景泰山次韵东坡三首)原文:
云散雨初晴,蝉噪林逾静。
古寺敲钟暮掩门,灯映琉璃影。
浩气镇长存,昨梦还重省。
独倚阑干啸一声,毛发萧萧冷。
卜算子(景泰山次韵东坡三首)拼音解读:
yún sàn yǔ chū qíng ,chán zào lín yú jìng 。
gǔ sì qiāo zhōng mù yǎn mén ,dēng y
ìng liú lí yǐng 。
hào qì zhèn zhǎng cún ,zuó mèng hái zhòng shěng 。
dú yǐ lán gàn xiào yī shēng ,
máo fā xiāo xiāo lě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介绍:
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
遂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修炼,参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归罗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
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
“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
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作者生平成就:
葛长庚(1194-·)字白叟,号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人。
入道武夷山。
嘉定中,诏征赴阙,馆太乙宫,封紫清明道真人。
善篆隶草书,有石刻留惠州西湖玄妙观。
所著《海琼集》,附词一卷。
杨慎《词品》卷二谓其《念奴娇·武昌怀古》云:「此调雄壮,有意效坡仙乎。
」又称其他所作「亦有思致,不愧词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
其《贺新郎》诸阕,意极缠绵,语极俊爽,可以步武稼轩,远出竹山之右。
」又卷八:「葛长庚词,脱尽方外气,李易安词却未脱尽闺阁气。
然以两家较之,仍是易安为胜。
」
作者书法成就:
白玉蟾“身通三教,学贯九流”。
融摄佛家与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自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
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为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
掺揉易学禅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
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
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
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
……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
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
”白玉蟾师承
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
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
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
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
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
”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际上是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白玉蟾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见《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
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
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
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
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还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
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
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
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
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作者藏书: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