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至第十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圣才出品)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圣才出品)

2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图 10-26 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短期产量决策和均衡分析 ①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总成本,即 AR SAC ,厂商获得利润。当市场价格为 P1 时,相应 的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为 d1 ,根据 MR = SMC 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厂商选择的最优 产量为 Q1 。此时厂商利润总量为 E1F1 OQ1 ,相当于图 10-26 中矩形 H1P1E1F1 的面积。 ②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总成本,即 AR = SAC ,厂商的利润刚好等于零。相对于第一种情 况,市场价格由 P1 下降到 P2 ,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相应地向下平移到 d2 ,恰好与短期平 均总成本 SAC 相切于最低点 E2 ,短期边际成本 SMC 曲线也经过该点。由于该点就是 SMC 曲 线和 MR 曲线的交点,所以,E2 点就是厂商的短期均衡点,相应的均衡产量为 Q2 。在这一低 均衡点上,厂商既无利润也无亏损,所以, SMC 曲线与 SAC 曲线的交点也被称为厂商的收 支相抵点。 ③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总成本,但仍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即 AVC AR SAC ,厂商亏损, 但继续生产。当市场价格下降到 P3 ,对于的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 d3 , SMC 曲线和 MR3 相 交所决定的短期均衡点为 E3 ,此时厂商亏损额为 F3E3 OQ3 ,明智的厂商仍继续生产,因为 这样能在用全部收益弥补全部可变成本之后,还能弥补不变成本的一部分,生产要比不生产 强。
(2)完全竞争条件下行业的短期均衡 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是不变的,那么,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就是由所有厂商的 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而成的。或者说,把完全竞争行业内所有厂商的 SMC 曲线上等于 和高于 AVC 曲线最低点的部分水平相加,便构成该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如图 10-27 所示。 由于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单个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相加,所以,行业的短期供给曲 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而且,行业短期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在相应价格水平下能 够使所有厂商获得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行业短期供给量。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章 微观经济学概论)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章 微观经济学概论)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章微观经济学概论)任保平《微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章微观经济学概论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运作规律的学科。

任保平的《微观经济学》一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提供了大量的习题供读者练习。

本章将对《微观经济学》第1章中的习题进行详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 市场需求曲线和个体需求曲线的区别市场需求曲线是描述市场上所有个体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情况的曲线,它是个体需求曲线的水平累加。

个体需求曲线则是描述单个个体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情况的曲线。

市场需求曲线的斜率受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人口结构、收入水平、市场价格等。

而个体需求曲线的斜率通常只受到个体自身的收入和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2. 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计算方法及意义价格弹性是衡量市场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的指标,它的计算方法是根据需求曲线上两个点的价格和数量变化计算得出的百分比变化。

收入弹性则是衡量市场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的指标,它的计算方法是根据需求曲线上两个点的收入和数量变化计算得出的百分比变化。

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市场需求对价格和收入变化的敏感度,从而为企业的定价和市场营销策略提供参考。

3. 市场供给曲线和个体供给曲线的异同市场供给曲线是描述市场上所有个体供给某一商品或服务的情况的曲线,它是个体供给曲线的水平累加。

个体供给曲线则是描述单个个体供给某一商品或服务的情况的曲线。

市场供给曲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市场上的竞争程度、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等。

而个体供给曲线通常只受到个体自身生产成本和收益等因素的影响。

4. 市场均衡的实现机制和意义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相等的状态,它是由市场价格的自发调整实现的。

当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会下降,从而刺激需求增加;当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会上升,从而刺激供给增加,直至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第6章 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第6章  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 第六章 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显示偏好1.显示偏好的概念(1)显示偏好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萨缪尔森提出了“显示偏好弱公理”(WARP )。

在此基础上,霍撒克提出了“显示偏好强公理”(SARP ),而里克特则进一步提出了“显示偏好的合同公理”(CARP )。

经济学家们以显示偏好弱公理为基础,重新证明了需求定律;以显示偏好强公理为基础,重新推导出了无差异曲线。

(2)显示偏好的定义显示偏好是按某种预算实际选择的消费组合,和按这种预算能够购买但并未购买的消费组合之间的一种关系。

如图6-1所示。

图6-1 显示偏好图6-1中描绘了两个需求束()12,A x x 、()12,B y y 。

消费者是一个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典型代表。

若()12,A x x 是该消费者在预算线1时的最优消费组合,它比消费者在预算线1上能购买的其他任何消费组合都好。

(3)显示偏好的数学表达对于显示偏好的分析用代数方式可以表达为:设A 是消费者在收入为m 时按价格()12,p p 购买的消费组合。

在当前的价格和收入水平下,B 也是有能力购买的一种消费组合则有:1122p y p y m +≤由于A 是按既定预算实际购买的消费组合,则它一定满足等式形式的预算约束:1122p x p x m +=联立以上这两个方程,B 在预算约束()12,,p p m 下是有能力购买的这句话就意味着:11221122p x p x p y p y +≥+如果这个不等式得到满足,而且B 又确实是不同于A 的消费束,就称A 被直接显示偏好于B 。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圣才出品】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圣才出品】

第6章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1.请给出一个违反显示偏好弱公理的例子(绘图说明)。

答:(1)显示偏好弱公理的定义为:设(x1,x2)是按价格(q1,q2)选择的消费组合,(y1,y2)是价格为(q1,q2)时可选择但实际上并未被选择的另一消费组合,则(x1,x2)就被直接显示偏好于(y1,y2),并且如果(x1,x2)已被显示偏好于(y1,y2),则(y1,y2)就决不会被直接显示偏好于(x1,x2)。

(2)违反显示偏好弱公理的例子如图6-1所示。

如果在预算1时,消费者选择了(x1,x2),而在新的预算2下,消费者又选择了(y1,y2),则消费者的行为就违反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因为,在预算2下,(x1,x2)仍然是可以买得起的消费组合。

这说明消费者的行为是内在不一致的,从而违反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图6-1 不符合显示偏好弱公理的消费行为2.请说明显示偏好弱公理在分析跨期消费行为时是如何应用的。

答:(1)跨期消费行为与显示偏好弱公理给定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和他对两个时期消费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就能找到这个消费者在两期之间的最优消费组合。

根据这个最优的行为模式,能够利用显示偏好弱公理,可以确定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的变动范围,从而推断出在利率变动后消费者将是借款者还是贷款者。

(2)如图6-2所示。

如果消费者最初是贷款者,从显示偏好弱公理可知,当利率上升时,新的消费组合不可能移至禀赋点E的右边。

如果消费组合移至E的右边,那么消费者的行为是内在不一致的,违背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因为在初始的预算线下,消费者可以选择禀赋点右边的消费组合,但是他实际上没有选择,这说明,初始消费点显示偏好于禀赋点右边的点。

而在新的预算线下,消费者选择新的消费组合,而初始的最优消费组合依然是可以获得的,因此,新的最优消费组合一定位于初始预算集的外面,这也就意味着他一定位于禀赋点的左边。

所以,当利率上升时,消费者一定还是贷款者。

图6-2 利率上升后贷款者的消费选择类似的分析也可以用于借款者,如果消费者一开始是借款者,那么当利率下降时,他一定依然是一个借款者。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技术、要素投入与生产者行为(圣才出品)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技术、要素投入与生产者行为(圣才出品)

第三篇供给的微观分析第七章技术、要素投入与生产者行为1.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是否可能面临边际报酬递减现象?答: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可能面临边际报酬递减现象。

规模报酬是指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化对收益的影响,即所有投入的要素以一定比率增加时,生产量以同样、较大或较小的比率增加。

规模报酬递增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按照固定比例增加,而产量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比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概念,而规模报酬递增则是长期生产的概念。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规模报酬递增并不矛盾。

比如,对于C-D生产函数,如果参数a和b都小于1,两种投入的边际报酬都是递减的;但是,只要1a b+>,便为规模报酬递增。

2.解释a为什么在教材图7-11中脊线OB的右边,我们得到劳动Ⅲ阶段?b为什么在教材图7-11中脊线OA的上方,我们得到资本Ⅲ阶段?答:如图7-10所示,在脊线OB的右边等产量线的斜率为正,如果只增加劳动的投入,总产量减少,这说明劳动的边际产量0MPL<,得到劳动Ⅲ阶段。

在脊线OA的上方,等产量线的斜率为正,如果只增加资本的投入,总产量减少,资本的边际产量0MPK ,得到资本Ⅲ阶段。

图7-10 脊线3.(1)假定教材图7-11中表示规模报酬不变、定义劳力和资本的生产的Ⅰ、Ⅱ和Ⅲ阶段;(2)解释为什么一条等产量曲线(脊线内)向下移动表示MPL是递减的?答:(1)从劳动要素方面定义生产的三个阶段:第Ⅰ阶段是从原点到APL最大的点,第Ⅱ阶段是从APL最大的点到MPL为零的点,第Ⅲ阶段是MPL为负的区域。

从资本要素方面定义生产的三个阶段:第Ⅰ阶段是从原点到APK最大的点,第Ⅱ阶段是从APK最大的点到MPK为零的点,第Ⅲ阶段是MPK为负的区域。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企业与市场)【圣才出品】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企业与市场)【圣才出品】

第九章 企业与市场1.试论述企业的目标。

请谈谈企业除利润外的其他目标,这些目标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关系如何。

答:(1)企业的目标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一直是经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尽管在企业目标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观点,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一种能完全替代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观点。

企业之所以确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于企业所有者仍是企业利润的最后归属者、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决定性因素等。

根据利润最大化假设建立的厂商模型,可以得出有关厂商行为的可供检验的理论假说。

企业的行为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利润等于总收益减总成本,即:TR TC π=-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 d d 0d d d R C Q Q Q π=-=,即d d d d R C Q Q =。

由于d d R MR Q=,d d C MC Q =,所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MR MC =。

企业需要根据这一原则来确定自己的产量,以获取最大利润。

厂商为使利润最大,必须把产量定在MR MC =的基础上,MR MC =称为厂商最大利润原则。

(2)企业的其他目标①销售收入最大化。

鲍莫尔认为,在现代公司制的企业组织中,企业的所有者往往并不是企业直接的经营者,企业的日常决策是由企业的所有者(委托人)委托经理(代理人)做出的。

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理之间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对经理人员的地位、声望和收入的影响大于利润。

因此,经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转而追求其他一些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目标。

②经理人员效用最大化。

威廉姆森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并不能完全监督和控制公司经理的行为,经理人员除追求正常的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之外,可能还追求诸如职工规模、个人名声等其他效用目标。

③满意利润。

西蒙认为利润最大化假设是不现实的,现实中确定产品的需求函数非常困难。

要求经理利润最大化会遇到三个障碍:一是由于信息汇集能力的局限性,要制定出完全可能的方案几乎不可能;二是由于人类计算能力的有限性,对各个方案的可能结果进行精确计算也是不可能的;三是经理不一定具有固定不变的偏好函数。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章节题库(宏观经济学概论)【圣才出品】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章节题库(宏观经济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宏观经济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答: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的,指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

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之一。

2.国内生产总值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其中,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和实际GDP答: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圣才出品】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圣才出品】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如图 6-2 所示。如果消费者最初是贷款者,从显示偏好弱公理可知,当利率上升 时,新的消费组合丌可能移至禀赋点 E 的右边。如果消费组合移至 E 的右边,那么消费者 的行为是内在丌一致的,违背了显示偏好弱公理。因为在初始的预算线下,消费者可以选择 禀赋点右边的消费组合,但是他实际上没有选择,这说明,初始消费点显示偏好于禀赋点右 边的点。而在新的预算线下,消费者选择新的消费组合,而初始的最优消费组合依然是可以 获得的,因此,新的最优消费组合一定位于初始预算集的外面,这也就意味着他一定位于禀 赋点的左边。所以,当利率上升时,消费者一定还是贷款者。
就被直接显示偏好于( y1 , y2 ),并且如果( x1 , x2 )已被显示偏好于( y1 , y2 ),则( y1 , y2 )就决丌会被直接显示偏好于( x1 , x2 )。
(2)违反显示偏好弱公理的例子如图 6-1 所示。如果在预算 1 时,消费者选择了( x1 , x2 ),而在新的预算 2 下,消费者又选择了( y1 , y2 ),则消费者的行为就违反了显示偏好 弱公理。因为,在预算 2 下面,( x1 , x2 )仍然是可以买得起的消费组合。这说明消费者的 行为是内在丌一致的,从而违反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行为模型相一致?
答:这种行为不最大化模型丌一致。
假设 y1, y2 是消费者在收入为 m 时按价格 p1, p2 购买的消费束,意味着 y1, y2 满足预
算约束: p1 y1 p2 y2 m 4 。
而当 q1, q2 2,1 , q1 y1 q2 y2 5 4 。
也就是说, q1, q2 2,1 时,消费者的选择在预算约束线乊外,是丌可行的;或者在 p1, p2 1, 2 时,消费者的选择并未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因此,这种行为不最大化行为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政府失灵与微观规制)【圣才出品】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政府失灵与微观规制)【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政府失灵与微观规制1.何谓政府失灵?答:(1)现代经济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混合体。

由于市场失灵,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开始扮演起至关重要的角色,对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现实经济社会的复杂性和政治制度的独特性,人们逐渐发现,用来弥补市场缺陷的政府干预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如同市场会失灵一样,政府也存在缺陷,即“政府失灵”。

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政府失灵是指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的状况。

造成政府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有限信息。

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是造成市场失灵的一个基本因素,因此需要政府承担起提供信息的职能,或者代替某些市场交易者进行决策。

但由于现实生活是相当复杂而难以预计的,公共决策的特点使政府面临更大的信息失灵,从而导致政府无法对经济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

(2)有限决策。

即使政府不存在信息失灵,通过政治程序在不同方案之间做出最佳选择仍会困难重重。

虽然政府的决策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但真正的决策者只是少数人,不管他们是由选举产生还是由其他方式指定,在决策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于自己所代表的阶层或集团的偏好和利益。

一旦既得利益集团形成,相应的利益格局就很难打破。

因此,政府的决策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是值得怀疑的。

(3)有限控制。

这是指政府对私人市场的控制能力有限,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政府实施某些公共政策后,对私人市场可能的反应及对策往往会无能为力。

其结果是公共政策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例如,政府为保障公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采取公费医疗制度,却导致医疗费用急剧上升、医疗资源严重浪费的结果。

2.什么是寻租行为?为什么说寻租行为会耗费社会经济资源,造成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答:寻租是个人或利益集团为了牟取自身经济利益对公共决策或政府官员施加影响的活动。

寻租是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行为,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活动。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微观经济学概述)【圣才出品】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微观经济学概述)【圣才出品】

第1章微观经济学概述一、名词解释理性人(rational people)答: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

理性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是消费者、厂商,也可以是从事任何其他经济活动的人。

在经济研究中,往往从这种理性人的假设出发,推导出一定条件下人们经济行为的规律。

比如,假设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即作为理性人的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作为理性人的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等。

二、单项选择题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是()。

A.相互独立的B.两者建立在共同的理论基础上C.两者既有联系又有矛盾D.毫无联系【答案】C【解析】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总量经济特征正是由经济体系中无数微观主体(家庭和厂商)的经济行为所决定的,因而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就构成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宏观经济学需要构建自己的微观基础。

但两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又有所区别。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行为,偏重演绎法和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则主要对经济总量进行研究,偏重归纳法和总量分析。

2.稀缺性意味着()。

A.一个人不应该把今天能买到的东西留到明天来买B.需要政府计划来决定资源利用C.必须作出选择D.生活水平会逐渐下降【答案】C【解析】由于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必须对现有的资源使用去向作出选择,稀缺本身就隐含着选择。

选择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在不同的可供选择的事件中进行挑选的活动,它是稀缺性的必然结果。

3.经济学可以被定义为()。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B.企业赚取利润的活动C.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D.个人的生财之道【答案】C【解析】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是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4.在经济学家看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价格效应与消费者选择)【圣才出品】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价格效应与消费者选择)【圣才出品】

第5章价格效应与消费者选择1.设效用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型,即U=AXαY1-α,价格集为(P X,P Y),收入为I,利用拉格朗日法推导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解: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为:max U=AXαY1-α,s.t. P X X+P Y Y=I。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为:L=AXαY1-α+λ(I-P X X-P Y Y)。

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由前两式可得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2.根据题1效用最大化条件推导恩格尔曲线的函数[即写出X=f(I)和Y=f(I)的形式],这个函数是递增函数还是递减函数?与教材的论述是不是一致?答:由题1可知效用最大化条件为:假定价格为固定不变的值,联立可得恩格尔曲线为:,对恩格尔曲线分别求关于的导数,得:,因此该函数是递增函数,与教材上的论述是一致的。

3.根据题1效用最大化条件推导个人需求曲线的函数[即写出X=f(P X,I)和Y=f(P Y,I)的形式],这个函数是递增函数还是递减函数?与需求法则是否一致?答:由题1可知效用最大化条件为:联立可得个人需求曲线的函数为:,对需求函数关于价格求导数:,这个函数是递减函数,与需求法则是一致的。

4.讨论: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当价格上涨时购买量很大,而在价格下跌时购买量很小,以至于在高价时需求量大,低价时需求量小。

这些商品是不是吉芬商品?为什么?答:这些商品不是吉芬商品,原因在于:(1)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价格变动的总效应为正。

股票和房地产不是一般的商品,其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投资者的共同行为,股票和房地产的价格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因此不能用固定时期的价格去衡量股票和房地产的价格效应。

(2)在股票、房地产市场会出现随着股票、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而需求量大幅上涨的情况;反之,随着股票、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而需求量也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

这与西方经济学所描述的需求与价格成反向变化相矛盾,也无法用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作出解释。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0章 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0章  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第四篇市场均衡的微观分析第十章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说明为什么利润极大化的一般原则是MC MR=?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均衡条件是MC P=?答:(1)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极大化,利润等于总收益减总成本,即:TR TCπ=-利润极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 d dd d dR CQ Q Qπ=-=,即有:d dd dR CQ Q=。

由于ddRMRQ=,d=dCMCQ,所以企业利润极大化的条件为MC MR=。

企业需要根据这一原则老确定自己的产量,以获得最大利润。

厂商为使利润最大,必须把产量定在MC MR=的基础上,MC MR=称为厂商最大利润原则。

如果MR MC>,这意味着厂商每多生产一单位的产量用于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大于多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此时,潜在利润没有完全得到实现,增加产量可以增加利润厂商必然增加生产,直到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为止;如果MR MC<,表明厂商增加产量只会使利润减少,此时厂商会减少生产,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为止;当MR MC=时,说明厂商该得到的利润已经全部得到了,厂商既不会减少生产,也不会增加生产。

因此,利润极大化的一般原则是MC MR=。

(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厂商按照市场决定的价格能卖出愿意出卖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是价格接受者,故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即不管产销量如何变动,单位产品的价格始终不变,因此,MR(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销售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恒等于固定不变的出售价格(P),由于利润极大化原则是MC MR=,而在此时MR P=,所以利润极大化原则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以表达为:MC P=。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章节题库-微观经济学概述(圣才出品)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章节题库-微观经济学概述(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篇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第一章微观经济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稀缺性(scarcity)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

”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理性人(rational people)答: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

理性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是消费者、厂商,也可以是从事任何其他经济活动的人。

在经济研究中,往往从这种理性人的假设出发,推导出一定条件下人们经济行为的规律。

比如,假设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即作为理性人的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作为理性人的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等。

3.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答: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指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的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作为考查对象,研究单个生产者或企业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及单个消费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满足。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第10章 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第10章  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第四篇市场均衡的微观分析第十章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市场结构的特征与类型1.市场结构及其特征市场是某一商品(或要素)的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决定其价格和交易量的一种制度安排。

按交易对象可将市场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商品市场又可进一步分为产品市场和劳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又可分为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

市场结构是指影响厂商行为的市场特点,或者说是某种市场本身所组成的竞争特点。

2.市场结构的类型根据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行业的进入限制和产品差别,市场结构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完全竞争。

形成这种市场的条件是企业数量多,而且每家企业规模都很小,价格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2)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是既有垄断又有竞争,垄断与竞争力量同时并存的市场。

这种市场集中率低,而且无进入限制,产品有差别。

企业规模小和进入无限制保证了这个市场上竞争的存在。

(3)寡头垄断市场。

这是只有几家大企业的市场,集中程度高,对市场控制力强,可以通过变动产量影响价格,其他企业难以进入。

在几家寡头之间仍存在着不竞争。

(4)完全垄断市场。

这是只有一家企业控制整个市场供给的市场结构。

形成垄断的关键条件是进入限制,垄断的产品没有与之相近的替代。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1.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条件(1)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及条件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是指每家厂商都不必考虑自己的行动对整个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因为每一家厂商在市场中所占份额都是微不足道的。

(NEW)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

(NEW)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概述第二章 市场理论:产品市场及其均衡第三章 市场理论:要素市场及其均衡第二篇 需求的微观分析第四章 消费偏好与消费者均衡第五章 价格效应与消费者选择第六章 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第三篇 供给的微观分析第七章 技术、要素投入与生产者行为第八章 生产成本与生产者行为第九章 企业与市场第四篇 市场均衡的微观分析第十章 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第十一章 博弈论与企业策略第十二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第五篇 不确定性、信息和市场与政府失灵第十三章 不确定性与不完全信息第十四章 市场失灵与外部性第十五章 政府失灵与微观规制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概述1如何理解“经济人”假设的内涵?经济人假设对于经济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答:(1)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任何个体和组织都是以利己为动机,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即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

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②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

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③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

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

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④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利”,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6章 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6章  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 第六章 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请给出一个违反显示偏好弱公理的例子(绘图说明)。

答:(1)显示偏好弱公理的定义为:设(1x ,2x )是按价格(1q ,2q )选择的消费组合,(1y ,2y )是价格为(1q ,2q )时可选择但实际上并未被选择的另一消费组合,则(12,x x )就被直接显示偏好于(1y ,2y ),并且如果(1x ,2x )已被显示偏好于(1y ,2y ),则(1y ,2y )就决不会被直接显示偏好于(1x ,2x )。

(2)违反显示偏好弱公理的例子如图6-7所示。

如果在预算1时,消费者选择了(1x ,2x ),而在新的预算2下,消费者又选择了(1y ,2y ),则消费者的行为就违反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因为,在预算2下面,(1x ,2x )仍然是可以买得起的消费组合。

这说明消费者的行为是内在不一致的,从而违反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图6-7 不符合显示偏好弱公理的消费行为2.请说明显示偏好弱公理在分析跨期消费行为时是如何应用的? 答:(1)跨期消费行为与显示偏好弱公理给定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和他对两个时期消费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就能找到这个消费者在两期之间的最优消费组合。

根据这个最优的行为模式,能够利用显示偏好弱公理,可以确定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的变动范围,从而推断出在利率变动后消费者将是借款者还是贷款者。

(2)如图6-8所示。

如果消费者最初是贷款者,从显示偏好弱公理可知,当利率上升时,新的消费组合不可能移至禀赋点E 的右边。

(NEW)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

(NEW)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概述第二章 市场理论:产品市场及其均衡第三章 市场理论:要素市场及其均衡第二篇 需求的微观分析第四章 消费偏好与消费者均衡第五章 价格效应与消费者选择第六章 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第三篇 供给的微观分析第七章 技术、要素投入与生产者行为第八章 生产成本与生产者行为第九章 企业与市场第四篇 市场均衡的微观分析第十章 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第十一章 博弈论与企业策略第十二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第五篇 不确定性、信息和市场与政府失灵第十三章 不确定性与不完全信息第十四章 市场失灵与外部性第十五章 政府失灵与微观规制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概述1如何理解“经济人”假设的内涵?经济人假设对于经济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答:(1)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任何个体和组织都是以利己为动机,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即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

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②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

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③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

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

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④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利”,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宏观经济学概论)【圣才出品】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宏观经济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宏观经济学概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其目的是对产出、失业以及价格的变动作出经济解释,并对这些变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和政府政策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学围绕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展开:①提高经济增长;②降低失业率;③降低通货膨胀率;④平衡国际收支。

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基础性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答: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1)总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总量研究方法又被称为整体分析,是以经济发展的总体或总量为着眼点的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是在假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来进行的,它把制度因素及其变动的原因和后果以及国民经济的个量都看成是不变的和已知的,在此前提下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两种。

实证分析方法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只研究客观经济规律,考察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这些规律或关系对经济行为结果进行分析、预测;规范分析方法主要涉及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等问题,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规范经济学要对经济现象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分析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因此它具有特别明显的主观性。

(3)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均衡分析又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个市场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各个市场之间均衡的建立与变动,是在各个市场的相互关系中来考察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

(4)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博弈论与企业策略)【圣才出品】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博弈论与企业策略)【圣才出品】

第11章博弈论与企业策略1.什么是博弈的标准式表示?在博弈的标准式中,什么是严格劣战略?答:(1)标准式表示又称为战略式表示,在这种表述中,所有参与人同时选择自己的战略,所有参与人选择的战略一起决定每个参与人的支付。

参与人“同时选择”的是战略,是参与人行动的全面计划和准则,而不是行动。

因此,战略式表述也可以用来描述动态博弈。

标准式表示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博弈的参与人集合:;;②每个参与人的战略空间:,;③每个参与人的支付函数:,。

所以,代表战略式表述博弈。

(2)严格劣战略的定义:令和是参与人可选择的两个战略(即,)。

如果对于任意的其他参与人的战略组合,参与人从选择得到的支付严格小于从选择得到的支付,即,则称战略严格劣于战略。

例如,在“智猪博弈”中,对于小猪,“按”(严格)劣于“等待”。

2.在下图的博弈中,哪些战略不会被重复剔除严格劣战略所剔除?答:剔除顺序是:下,中。

对于参与人1,战略下是严格劣于战略上的,因此先剔除下。

对参与人2来说,战略中严格劣于战略右。

剔除完后,还剩下(上,左),(上,右),(中,左),(中,右)。

3.求出下图博弈中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答:假设参与人1的混合战略为,即参与人以的概率选择上,以()的概率选择下;假设参与人2的混合战略为,即参与人以的概率选择左,以()的概率选择右。

则参与者1的期望效用为:则参与人1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解得:。

同理,参与者2的期望效用为:则参与人2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解得:,所以,(2/3,1/3),(0.75,0.25)是这个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

4.把“田忌赛马”表示为战略式博弈模型,并求解其均衡。

答:(1)用数字1、2、3分别表示上、中、下三个等级的马,那么田忌和齐王的策略集分别为:这里数字的排列顺序表示三个等级的马的出场顺序。

博弈的战略式表述(其中,赢一场得1分,输一场得-1分,平一场得0分)如表11-1所示。

表11-1 田忌赛马博弈的策略表达式(2)田忌赢得比赛不是纳什均衡,因为这场赛马博弈是一个零和博弈,该博弈无纳什均衡。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投资理论)【圣才出品】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投资理论)【圣才出品】

第9章 投资理论1.试解释产出水平变化对投资的影响。

答:作为企业在新机器和厂房上的支出,投资主要依赖于销售水平和利率两个因素。

销售水平的影响在于:面临销售增加的企业可能会扩大生产,需要另外购买机器或建造厂房。

利率的影响在于:为了购买机器,企业必须借款,通过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利率越高,企业借款购买机器的可能性越小,因为利率太高使额外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新机器不值得购买。

因此,投资关系为:即投资取决于产出和利率,一般假设企业没有库存投资时,用产出代替销售。

当把整个经济中的投资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时,则投资与预期利润的现值正向变动。

当前或者预期利润越高,则投资水平越高;当前或者预期实际利率越高,预期现值就越低,从而投资水平越低。

单位资本的利润是产出与资本存量的递增函数,给定资本存量,产出越高,利润就越高;给定产出水平,资本存量越高,利润就越低。

由此可知,产出水平越高,投资利润就越高,利润越高,则投资越多。

反之则反是。

2.什么是托宾的Q 理论?它与企业投资决策有什么关系?答:(1)投资与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相关。

当企业有赢利机会时,股票持有者对剩余索取权未来收益的预期提高,股票价格上升,而企业对股票价格上升的反应是扩大投资。

托宾指出,在决定是否投资的过程中,企业并不进行复杂的计算,而是根据股票的市场价值与()I I Y i =,Y i资本的重置成本的比率来决定投资,即:托宾的Q 的分子是由股票市场决定的企业资本的价值,分母是如果现在购买这种资本的价格。

(2)托宾的Q 是企业做出投资决策的比例依据。

当时,即企业市价小于企业重置成本,经营者将倾向于通过收购来建立企业,实现企业扩张。

厂商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因此投资支出便降低;当时。

企业市价高于企业的重置成本,企业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当时,企业投资和资本成本达到动态(边际)均衡。

3.试解释利率变动对住房投资的影响。

答:利率上升减少了居住投资量,因为它减少了住房需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总需求理论
6.1复习笔记
一、金融市场及利率的决定
1.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及其结构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金融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是实现货币借贷、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

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

资金融通一般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

(2)货币市场与利率
利率是借款的成本或为借款人资金支付的价格(通常表示为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比)。

外汇市场是指从事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

汇率是用其他国家货币表示的一国货币的价格。

2.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点上经济中所拥有的货币存量,根据统计口径的不同,一般可将货币供给划分为
M、
M、2M等。

1
(1)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体系的监督者,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一般可以控制基础货币的总量,基础货币指的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总额。

(2)存款与货币创造
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百分比一般称为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比
率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出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率。

假定:①商业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②不存在支票存款向其他储蓄存款的转化;③不存在现金从银行的漏出。

设支票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r,银行的初始准备金为R∆,则我们可得整个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增加额为:()
∆=∆⋅。

其中,D∆为银行体系支票
D R r
1/
存款总额的变动;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为银行体系准备金的变动。

3.货币需求
(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①现金交易数量说
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购买产品和服务。

费雪的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式”为:
货币×流通速度=物价×交易量
M V P T
⋅=⋅
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式反映了在交易中货币的支付总额等于交易商品或劳务的总价值。

用经济的总产出国民收入来代替交易次数。

数量方程式变为:
货币×货币流通速度=物价×产出
⋅=⋅
M V P Y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基本可以视为常数。

只要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的,也就意味着货币需求完全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

②现金余额数量论
马歇尔和庇古等剑桥学派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论,开创了从个人资产选择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分析方法。

剑桥学派在作结论时,简单地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同财富的名义值成比例。

剑桥方程式为:
=⋅⋅
M k P Y
其中,k 为人们愿意以货币这种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

相当于现金交易数量论中的1/V ,同样认为名义货币供应量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三类:
①交易性需求,指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日常的交易需要而愿意持有的一部分货币。

凯恩斯认为交易性需求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大小。

②预防性需求,指企业或个人为应付意外支出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

同收入成正比的。

③投机性需求,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的一部分货币,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在极端低利率条件下,还会引起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述为:()()12/M P L Y L i =+。

此式描述了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成正向关系,与利率成反向关系。

(3)鲍莫尔的货币交易性需求理论
假设经济主体每隔一段时间就获得一定量的收入(Y ),并且在均匀地将它花费出去,则他的平均货币持有额为/2Y ,进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为该经济主体失去的债券利息收入()/2Y i ⋅。

假设每次出售债券的交易费用为b ,经济主体在期初全部以债券的形式持有收入,然后定期出售债券K 以获得货币,从而出售债券总的交易成本为()/b Y K ⋅,平均货币持有额即为/2K 。

这样经济主体的总成本为:
()()
//2C b Y K i K =+⋅对上式关于K 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得:2/02Y i C K b K ∂∂=-⋅
+=。

求得:*2bY K i =相应的交易性需求平均持有额为**1222K bY L i
==。

该式即为“平方根”公式,表明货
币的交易性需求与收入Y 和债券的交易性费用b 成正向变化,同利率成反向变化。

(4)现代货币数量论里德曼将货币是资产的观点引入货币数量论,提出了“持久性收入”的理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1,,,,,,d p m b e M P f Y r r r u P P t ω∂⎛⎫=⋅ ⎪∂⎝
⎭其中,/d M P 为实际货币需求;p Y 为实际持久收入;训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m r 为货币的预期名义报酬率;b r 为债券的名义报酬率;e r 为股票的预期名义报酬率;1P P t ∂⋅∂为实物资产的预期名义报酬率;u 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是同向变化的,所以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持久性收入”。

4.利率的决定
(1)古典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认为利率是由资本供求决定的,如图6-1所示,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资本的需求来源于投资。

储蓄流量与利率同向变化;而投资与利率反向变化。

均衡利率取决于储蓄、投资流量的均衡。

图6-1
古典利率决定
(2)凯恩斯利率决定论
凯恩斯认为储蓄的决定因素是收入而不是利率,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资产。

最具流动性,利息是放弃这种流动性的报酬。

货币供给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需求由交易、预防和投机动机决定,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只包含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当利率过低时,人们将在市场上出售债券,以持有更多的货币,进而引起债券价格的下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直到利率实现均衡;反之,利率下降,实现均衡。

()s s
M M i =,0s M i ∂>∂,(),d M P L Y i =⋅,0d M i ∂<∂其中,s M 为货币供给;d M 为货币需求。

如图6-2所示,均衡水平为s d M M =。

在该理论中,利率的变动使货币供求而不是使储蓄投资趋于均衡,储蓄投资的均衡主要是由收入而不是利率调节实现的。

图6-2
凯恩斯利率决定
(3)可贷资金供求均衡利率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应把实际因素与货币因素、流量分析与存量分析结合起来说明利率决定因素。

可贷资金供给包括总储蓄和新增货币量:
()()s s
L S i M i =+∆,0s
L i ∂>∂其中,s L 为可贷资金供给;()s M i ∆为新增的货币供给,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

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总投资和人们投机需求,即:
()()d d
L I i M i =+∆,0d
L i ∂<∂其中,d L 为可贷资金需求;()d M i ∆为一定时期新增的货币需求。

如图6-3所示,均衡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供求的平衡关系,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相比流动性偏好理论是一个长期利率理论,更关注长期的利率变动。

图6-3
可贷资金利率决定
5.利率传导机制
(1)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有两大前提:①经济中只存在货币与债券两种资产;②金融市场以利率出清。

封闭经济中的利率传导机制被总结为:
,R M i I C Y ↓⇒↓⇒↑⇒↓↓⇒↓
托宾提出了Q 理论。

托宾Q 是企业市值对重置成本的比值。

如果Q 高,则企业市值高于企业的重置成本,这时企业发行新股进行投资将有利可图,投资将增加,经济呈现景气态势;相反,如果Q 低,企业新增投资欲望将降低,进而投资萎缩,产出下降。

传导机制为:
e R M i P Q I Y ↓⇒↓⇒↑⇒↓⇒↓⇒↓⇒↓
莫迪利亚尼主张利率通过影响股价,引起财富效应变化,进而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
e R M i P W C Y ↑⇒↑⇒↓⇒↑⇒↑⇒↑⇒↑
(2)信用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以信息对称市场下金融资产的完全替代以及价格出清为前提。

信用传导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