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说课稿19(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说课稿19(新版)一. 教材分析《植物的生长变化》是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生物与环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本课的内容包括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长需要以及植物的生长变化。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以及植物的生长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他们知道植物是生物,能够生长。
但是,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此外,学生可能对植物的生长需要和生长变化有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生长需要和生长变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以及植物的生长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生物,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长需要,植物的生长变化。
2.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长需要的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长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观察法: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以及植物的生长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4.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教学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生长需要和生长变化。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新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
新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主要介绍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生长所需的光、水、土等条件。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对植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观察植物生长变化方面,可能存在观察不细致、不够持久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持久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生长所需的光、水、土等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植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生长所需的光、水、土等条件。
2.难点: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分析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生长过程。
3.讨论法:分组讨论植物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植物生长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生长实验所需的材料:种子、泥土、水、光线等。
2.准备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3.准备植物生长知识的相关教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
2.呈现(10分钟)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介绍植物生长所需的光、水、土等条件。
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生长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下来。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分析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简析
新编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下教材简析整体说明:进入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
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具体在教学中应做到: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阐述:初始想法即是我们平时所提的前概念。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
让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或整理分析数据,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老师在词汇上注意学生的准确、恰当。
这样做的好处是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在考试的答题过程中往往换一种形式就不知道怎样答题了。
用多种形式进行记录,尤其是图、表,简化记录内容,节省记录时间。
如第一单元第一课P3页活动记录:两个充气气球。
用语言描述学生要写很多字,用图的形式画出来一目了然,并且也为P4的小结图打下基础。
第一单元电一、改动部分及其说明1. 增加了静电一课⏹静电是认识电的起点;⏹静电现象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揭示静电现象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说明静电的普遍性或趣味性,而是要建立静电与生活用电的联系,也就是要“触及”一下电的本质;⏹关于静电的教与学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和研究基础——自然课、做中学等;⏹为课标修订留有一点余地。
局限:•内容多,支撑静电概念的活动和方法不充分。
•仍然是对静电的感性认识(点到为止的认识)——概念的跳跃较大;仍然是一节过度课。
2.原教材中的第一课“电和我们的生活”,不再以单独一课出现⏹“调查家中的电器”承载的内容集中在电的种类、电器的多样、电与生活的关系等,与本单元概念发展的主线关系不是很密切;而“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对于学生潜概念的了解过于宽泛;⏹本单元由原来的8课调整为7课,其增减侧重在探究活动对概念发展的支撑作用和有效性。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2.1电和我们的生活》说课稿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2.1电和我们的生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2.1电和我们的生活》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围绕着电的产生、电的传输、电的应用等方面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的基本知识,知道电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面对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不够深入,对电的产生、传输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电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的产生、传输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知道电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生活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电的产生、传输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电的传输过程、电的应用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电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电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电的产生:引导学生观察电源,了解电的产生过程,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深入理解电的产生。
3.探究电的传输:引导学生观察电线,了解电的传输过程,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深入理解电的传输。
4.探究电的应用:引导学生观察用电器,了解电的应用原理,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深入理解电的应用。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电的知识的理解。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电的未来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电和我们的生活电的产生——> 电的传输——> 电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电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1全书导学、科学家这样做、第一单元导学22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种植凤仙花23种子长出了根、茎和叶24凤仙花开花了、果实和种子25种子的传播、科学阅读26凤仙花的一生、成果展示27复习第一单元(测试+评讲)28第二单元导学、电和我们的生活29点亮小灯泡、简易电路210电路出故障了111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导体和绝缘体212电路中的开关、模拟安装照明电路213复习第二单元(测试+评讲)214第三单元导学、岩石与土壤的故事215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岩石的组成216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岩石、沙和黏土217观察土壤、比较不同的土壤218岩石、土壤和我们、复习第三单元219复习一~三单元220学年复习考试23
四、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4、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人,经过几年的学习以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和思考问题,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观察、提问、预测、调查、实验、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不过,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科学,实践运用也不尽如人意。还有少数学生不重视科学这门学科,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对立学生科学的意识,端正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教学中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6观察土壤》说课稿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6观察土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六课《观察土壤》,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植物的生长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土壤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但是,对于土壤的微观结构和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他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物。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观察土壤:我会让学生观察土壤的样本,引导他们发现土壤的颜色、质地等特征。
3.实验一: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了解土壤中的生物。
4.实验二: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成分,了解土壤的组成。
5.讨论:我会引导学生讨论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土壤。
6.总结:我会对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使他们明确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7.拓展: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保护和利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土壤的组成2.土壤的性质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第一部分教科书整体介绍一、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每个单元有7课,一共28课;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电”是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在寻找静电的生活体验中开始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带电,这虽然是浅层次的认知,但是建立了静电与生活用电的联系,对电的本质有了了解,这种“点到为止”的认识是后面探究活动的基础,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第二单元“新的生命”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先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第三单元“食物”,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二、在教学中注意事项学生在过去一年半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课学习经验,即将展开的本册四个单元的科学学习,对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坚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他们逐渐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的科学主题探究活动: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科学图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6、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第二部分各单元概述与单元教学目标、措施第一单元电一、第一单元单元概述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第2—4课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第5课导体和绝缘体: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第6课做个小开关: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第7课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二、单元教学目标在这一单元中,希望让学生通过对电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查、交流、预测、验证、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达成如下一些具体目标:科学概念●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过程与方法●组装简单的电路;●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激发探究电的兴趣;●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三、具体教学措施1、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电的知识,必须十分重视安全用电的教育;因为教材只涉及电池和直流电,不能把它扩大到照明用电上去,以免造成严重的触电事故;要反复强调,电池的电与照明电路的电的不同之处,引起学生的重视;2、学生对电的知识感到神秘,又感到好奇;因此要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来学习电的知识;准备的材料要充分,一些材料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3、激发学生课外研究的兴趣,往往对电的兴趣就是从本单元开始的;要鼓励学生在课外的研究与探索,适当提供器材,促进学生的课外活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4、注意教材编排过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和科学价值;科学课强调实事求是,强调对事实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本质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5、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我们允许有的学生走得快一些,走得远一些,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达到高要求,要允许有的学生走得慢一些,学的少一些;第二单元新的生命一、第二单元概述在前面的科学课中,学生们已经观察认识了生命体的特征,建立起了生命体的概念,并通过种植风仙花、养蚕等活动,认识了动植物的一生所要经历的主要生长过程及其变化,建立起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试图帮助学生建立起繁殖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物种并不以生物个体的死亡而结束,它们可以通过繁殖产生新的生命,使物种得以延续;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习,可以为学生以后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打下基础; 新生命的诞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对于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繁殖”,学生理解起来也并不困难;但是要真正研究生物的繁殖过程或繁殖方法,学生们会感到比较陌生和困难;因此,教科书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植物的花开始,研究开花植物是怎样繁殖的,进而研究动物是怎样繁殖的; 第1—5课为本单元的第一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 第1课油菜花开了:观察研究活动从观察油菜花开始;油菜花的构造典型、简单;本课通过解剖、观察油菜花,让学生初步了解花的基本构造; 第2课各种各样的花:观察各种各样的花,认识花在构造上的多样性和相同性一般的花都有花蕊——雄蕊和雌蕊,建立起花的构造和果实与种子的联系,知道植物开花是为繁殖做准备的; 第3课花、果实和种子:细致观察雄蕊和雌蕊,了解它们在形成果实与种子中的作用,知道给花传粉的意义; 第4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通过观察油菜果荚和多种植物的果实,了解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传播种子的方式,植物种子的某些特点适合于用这样的方式来传播种子; 第5课种子的萌发:观察发芽的蚕豆,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以及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第6—7课动物的卵、动物的繁殖活动:本单元的第二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通过认识动物的卵、卵的孵化过程及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概念;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 ●用适当的形式记录花的变化过程和果实的生长过程;●按一定顺序对雌蕊和雄蕊这样更细小的结构进行观察; ●持续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经历观察卵的构造和青蛀卵的孵化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探究新生命产生的奥秘的好奇心;●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对于每个物种的延续都至关重要;三、具体教学措施1、教材从生命的高度,编写本单元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有一种敬畏生命的意识,来教学本课的内容;自始至终要有一种爱惜生命、珍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无论在研究花,还是果实、种子、卵的时候,尽量做到不伤害动植物的生命,竭力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研究;2、一些内容、一些活动与自然课差不多,我们可以从区别于自然课的角度来认识科学课;哪些方面改变了,改变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要从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上去认识这些改变的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尽量体现出这方面的内涵;3、教师要以更高的视野来看待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不要局限于动植物本身的知识,更要扩大知识面,更要体现对科学理解和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 4要扩大学生的视野,不要局限于教材上的几种植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鼓励学生走向自然;当学生学了本单元的内容之后,如果走到大自然中,会自觉地仔细地观察一棵植物,会用教材上的方法进行研究,那么教学的目标就实现了; 第三单元食物一、第三单元概述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食物为人类提供了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也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小时候他们是靠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的,随着自己越长越大,活动越来越多时,乳汁已经不能够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要,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了;吃各种各样的食物是学生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关于食物,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着较多的体验,这些体验都会构成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学生们对食物的关注常常是零散的,想到和遇到的问题多是喜欢吃什么、吃的是什么等问题,即使涉及饮食健康问题,得到的解释也不尽全面,有的甚至是片面的;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进人本单元的学习,让他们尝试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食物”,发现食物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发现食物自身会发生奇妙的变化;第1课一天的食物: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让学生回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完成一次全班性的调查活动,发现原来我们一天中吃到的食物是那样的丰富,而且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这也是在向学生表明,食物的丰富体现着人类饮食的特征——“杂食”;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当学生面对一天中丰富的食物时,本课的活动将学生由“我们吃什么”的问题引人到“食物带给了我们什么营养”上来;从一天中吃下的食物是丰富的这个生活经验,进一步发展为当我们获取丰富食物的同时,也就获得了丰富营养的认识;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第3课营养要均衡:丰富的食物与营养是否就能保证我们健康的生活和成长呢这一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均衡膳食宝塔的活动,引出了营养要均衡的概念;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用自己一天的食物与营养均衡标准做比对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他们会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并尝试做出改进;本单元前三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自身需求与食物、营养之间的关系;从第4课开始,学生将继续站在健康生活的角度,关注食物的不同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健康的关系;第4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本课涉及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食物的食用方式,向学生表明有的食物可以生食,有的食物则需要熟食;二是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人体消化吸收是有帮助的;除了食物生熟的变化之外,食物的另一种由新鲜到变质的变化,也将会让学生看到食物变化的另一面,并思考这种变化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减慢这种变化的方法;第5课面包发霉了: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将会观察到食物变质后的情况,并通过实验活动来研究面包发霉所需要的条件;第6课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食物的变质需要适宜的条件和足够的时间,减缓食物变质的速度就成了食物保存中需要注意的事情;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积累的经验,以及对不同食品保鲜方式的了解,提出对减慢食物变质速度的看法;第7课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当前,食品包装上的信息非常丰富,能够找到食品的成分、保存方法等多种信息;从包装上获取的信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人地了解食物的原料组成、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与健康的关系,为我们科学合理地膳食提供帮助;通过“食物”单元的教学,学生们将获得很多有关食物的分类、营养、营养搭配、储存方法等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科学课上,我们要积极肯定学生的观察研究,鼓励他们去亲身实践;当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另外,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会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日的,这对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人的生长与活动需要营养,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 ●食物也会发生多种变化,有的变化有利于人体生长,有的变化对人体有害;●食物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了解食品,从包装上可获取不少信息; 过程与方法●使用分类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对分类记录进行整理;●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自身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在食物中的存在;●通过讨论,参照教科书的提示,完成面包发霉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利用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对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做出分析.在完成食物变质的研究活动中,注意实验活动中的卫生和安全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研究食物的活动中,发现人体的生命活动与食物、食物营养、食物变化的关系感受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在分类、比较等活动中,参与集体的讨论和研究,学习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实验活动中,严谨细致地完成实验的设计、准备,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三、具体教学措施1、本单元的编写是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展开的,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进行教学;2、对比实验是相当严谨的,变量的控制是关键;教师要指导好其中的几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养成严谨、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价值观;3、科学课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想办法解决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及时提供帮助,不要以为提倡了自主探究,就放手不管,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4、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获得很多有关事物的知识;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发展学生的认识经历;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研究活动,能有意识的去关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的科学,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理智;同时学会收集资料、学会分析整理,以此来认识周围的世界,是很有价值意义的;教师一定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一、第四单元概述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而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岩石、矿物不仅是组成地球外壳的重要物质,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们种植农作物的土壤来自于岩石的风化,许多生产生活的原料及能源都取自于岩石和矿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岩石和矿物将被更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不仅如此,由于岩石的特性反映了它产生的环境和条件,所以岩石还是研究地球运动变化历史的重要客观依据;岩石和矿物是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有必要学习一些有关岩石和矿物的知识;四年级的学生对岩石不会太陌生,山坡上、溪沟里、小路边、海边到处都有岩石;对于岩石他们也有许多问题,如“美丽的雨花石是从哪里来的”“卵石为什么会这么光滑”等,这正是引领学生研究岩石奥秘的兴趣之源; 本单元以岩石为主要观察对象,通过“各种各样的岩石”“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岩石的组成”“观察、描述矿物”、“岩石、矿物和我们”等一系列主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们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和矿物,获得一些关于“岩石和矿物”的简单知识;学习用多种方法观察、描述岩石和矿物的特点,获得观察、描述自然事物的新方法;在此过程中,增进对地球宝贵资源一岩石和矿物的认识;本单元各课内容如下:第1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启发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识以及观察、分类方面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各种岩石的特点,通过自选标准给岩石分类,认识岩石的基本属性,以及岩石是多种多样的; 第2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通过对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结构和构造等特点的观察,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岩石的方法; 第3课岩石的组成:由“美丽的花岗岩”和“常见矿物”两个活动组成;通过观察花岗岩的组成,使学生了解到“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第4课和第5课观察描述岩石:是指导学生学习观察、描述矿物属性的基本方法;“观察、描述矿物一”重点学习观察矿物的颜色、条痕和软硬;“观察、描述矿物二”重点学习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 第6课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是通过对几种不知名矿物进行观察,并对照资料进行识别,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观察、描述岩石与矿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第7课岩石、矿物和我们: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岩石、矿物的广泛用途,另一方面让学生树立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本单元的探究活动是以观察、比较、描述为主;对岩石、矿物的观察鉴别活动,日的在于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不同的岩石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性质和用途; 人们识别岩石和矿物是根据它们的特性;●人类生产、生活用品的许多原料取自岩石和矿物;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岩石及矿物;●根据岩石和矿物的特性,对照有关资料对它们进行识别; ●进行有关硬度、透明度、选择的实验,记录并讨论实验的结果;●阅读更多的有关岩石和矿物的资料; ●将先前所学的概念和技能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应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欣赏岩石的美、矿物晶体的美;●培养收集研究岩石和矿物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是重要的; ●认识到使用多种方法验证矿物特性的重要性;三、具体教学措施教师在备课前思考以下问题:1、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识和探究兴趣是我们开展活动的开始,你了解学生最想知道的是什么2、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开个石头展览会”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课前体验收集岩石的过程。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一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的生命的。
2、解剖种子的顺序是先剖开种皮,在分开子叶,然后在用放大镜观察两片子叶的连接处有什么。
3、种子的种皮能保护内部的组织结构。
4、观察植物的种子时不宜采用的方式是用嘴尝。
5、浸泡一天的种子的胚芽变长。
6、被虫蛀过的种子,一般都不能萌发成幼苗,其主要原因是种子的胚被虫子咬坏。
6、浸泡一天的蚕豆种子,种子外部的种皮破裂,内部的胚根和胚芽开始萌发。
7、不同植物的种子大小,形状,颜色都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
8、种子的结构:种皮:保护种子,减少水分流失;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根:形成根;子叶:为胚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
第二课种植凤仙花1、我们选种子时,要选择那些丰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2、为了看清楚种子的萌发过程,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卫生纸,应该把种子放在杯壁和卫生纸之间。
3、种植凤仙花应该选择的季节是春季。
4、凤仙花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5、最适宜种子萌发的环境是潮湿、松软的土壤。
6、播种后一般经过7到10天凤仙花的种子会萌收回幼苗。
7、凤仙花种子萌发需要相宜的温度、水分、空气、泥土等必备前提。
8、播种凤仙花种子时,要先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口上,然后再放适量的土。
放一块小瓦片的目的是浇水时,多余的水会流出,而土壤不会随着流出。
9、播种凤仙花时,凤仙花种子埋入土中的合理深度大约为1厘米。
10、播种完成后,要在花盆中浇适量的水,适量的水是指使土壤湿润即可。
11、播种完成后,要将花盆放在温暖的地方。
12、播种凤仙花时,要挑选丰满,没有受过伤的种子。
丰满的种子储备的营养更丰富,更利于萌发,没有受过伤的种子能保证胚是完整的。
第三课种子长出了根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材分析及教案设计》
本文主要是对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教材进行深入分析,设计相应的教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教材共分为5个模块:植物与人类、周围的天空、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健康与安全。
每个模块包含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通过课文、图片、实验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了科学知识。
2. 教材特点①突出性科学思维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注重让学生学习性科学思维,让其能够察觉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②注重趣味性科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注重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精美的插图以及有趣的实验,让孩子们从中领悟到科学的美好。
③循序渐进教材内容有很好的层次感,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开始,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的大事情,如此循序渐进,能够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3. 学生的认知特点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学生的好奇心强,但关注力短暂。
②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
③学生对语言和符号的理解程度有限。
4. 如何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情境式的学习以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境为出发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参与式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生活中掌握科学知识,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
②综合化的学习在教学中,紧密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关注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③实践性的学习教学中注重实验、观察、探究等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下面这些问题:①人体的骨骼系统是怎样构成的?②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的骨骼系统?③如何强健骨骼系统?2. 教学内容①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②骨骼系统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③ 如何保护自己的骨骼系统④ 如何强健骨骼系统3. 教学方法①自我提问: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让他们参与课堂的活动。
四年级科学教科版下册
四年级科学教科版下册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的学科,它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分支。
在四年级科学教科版下册中,我们将学习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本文将以四年级科学教科版下册的内容为基础,探索几个有趣的科学主题。
一、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植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探索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
在本册中,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种子和种子的萌发过程。
科学家告诉我们,种子是植物的孩子。
当种子获得了适宜的环境、水分和温度,它们就可以发芽。
通过观察种子的不同生长过程,我们可以理解到光、水和空气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另外,本章还介绍了叶子的形态和构造。
我们知道,叶子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
它们通过叶绿素吸收阳光,将阳光转化为植物所需的能量。
同时,叶子还能通过气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通过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本册还涉及了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学习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的适应能力。
例如,企鹅可以在极寒的南极洲生存,这得益于它们的羽毛和一种特殊的脂肪层。
猴子则可以利用长长的手臂和尾巴在树间跳跃。
通过观察不同动物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动物的分类。
科学家将动物分为了不同的类别,如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等。
每个类别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通过学习动物的分类,我们了解到生物多样性是多么丰富而复杂。
三、水的特性和地球水资源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在本册中,我们学习了水的不同状态和水的循环过程。
水可以处于固态、液态和气态。
当水受热时,它会变成水蒸气;当水冷却时,它会凝结成水滴。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的特性。
此外,本章还探讨了地球上的水资源。
我们了解到地球上的水不仅存在于海洋和湖泊中,还存在于地下水和冰川中。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总结四年级科学教科版下册中涵盖了植物、动物和水等多个科学主题。
教科版四下科学《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解读(新教材解读)
教材单元主题内容
项目 单元
1 2 3 4 5 6 7 8
三年级下(旧版) 植物的生长变化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种植我们的植物 我们先看到了根 种子变成了幼苗
茎越长越高 开花了 结果了 我们的大丰收
四年级下(新版) 植物的生长变化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种植凤仙花 种子长出了根 茎和叶 凤仙花开花了 果实和种子 种子的传播 凤仙花的一生
教材单元主题内容
新四年级教材特点:
02 内容整合
将原三年级《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四年级《新的生命》两个单元 内容进行整合,并按照凤仙花器官出现的现后顺序进行编排,凸显 了大单元主题教学。
教材单元主题内容
新四年级教材特点:
03 课程外延
新版教材中,设置了拓展版块,融入知识拓展和工程设计等元素。 例如增设做种子画、凤仙花模型等项目化活动。
教材单元主题内容
新四年级教材特点:
04 文本语言
(1)科学词汇。本单元科学词汇数量达到28个。
课时
科学词汇
1
种子 种皮 胚 胚根 胚芽 子叶
2
播种 种子萌发 生长条件 观察计划
3
根 芽 直根系 须根系 变态根
4
茎 叶 运输 蒸腾 纵切 横切
5
花萼 花瓣 花粉 雄蕊 雌蕊 传粉
6
果实 果皮 种子
7
无
四年级《植物的生长变化》
形 成
学
三年级的《动物一生》
习
进
一年级的《植物》、《动物》
阶
教材单元设计意图
2.为什么选择凤仙花作为载体?
01
生命力强,易栽培,具有普适性。
02
生长周期短。
03 能完整呈现绿色开花植物六大器官。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每个单元有7课,一共28课。
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电”是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开始的。
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在寻找静电的生活体验中开始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带电,这虽然是浅层次的认知,但是建立了静电与生活用电的联系,对电的本质有了了解,这种“点到为止”的认识是后面探究活动的基础,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
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
先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
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第三单元“食物”,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
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2021(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4茎和叶》教案
2021(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4茎和叶》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下册《1.4茎和叶》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茎和叶的结构及功能,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教科书通过图片、文字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茎和叶的基本结构,了解它们的功能,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和描述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的茎和叶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2.难点:能正确观察和描述茎和叶的结构。
五. 教学方法1.实物展示法:展示茎和叶的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结构。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茎和叶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茎和叶结构的理解。
4.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茎和叶的实物标本或图片。
2.准备观察记录表。
3.准备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茎和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茎和叶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其结构。
3.操练(15分钟)分组观察茎和叶的结构,引导学生用观察记录表进行记录。
观察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观察和讨论,进行讲解,巩固对茎和叶结构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茎和叶是如何帮助植物生长的?学生通过操作显微镜等工具,进一步了解茎和叶的结构。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观察作业: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其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8.板书(5分钟)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结构:茎、叶功能:茎 - 支撑植物、输送养分;叶 -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教学过程各环节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新编教科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材分析
新科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目录教学计划 (2)教材分析 (12)第一单元 (47)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47)1.2《种植凤仙花》 (51)1.3《种子长出了根》 (55)1.4《茎和叶》 (57)1.5《凤仙花开花了》 (59)1.6《果实和种子》 (61)1.7《种子的传播》 (64)1.8《凤仙花的一生》 (67)第二单元电路 (70)2.1《电和我们的生活》 (70)2.2《点亮小灯泡》 (72)2.3《简单电路》 (73)2.4《电路出故障了》 (75)2.5《里面是怎么连接的》 (77)2.6《导体和绝缘体》 (79)2.7《电路中的开关》 (80)2.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82)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 (84)3.1《岩石和土壤的故事》 (84)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85)3.3岩石的组成 (88)3.4 制作岩石和矿物的标本 (91)3.5岩石、沙和黏土 (93)3.6观察土壤 (95)3.7 比较不同的土壤 (98)3.8 岩石、土壤和我们 (101)2021年春季学期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六、教学进度表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解读单元设计意图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
据估计现存大约有450000个物种。
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动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植物是熟悉的,他们知道每天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也是陌生的,学生们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植物,了解植物,对植物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形态与功能缺乏研究与认识。
小学生对植物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形形s e s e 的植物,初步了解了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了解到植物的生长的基本需求。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基础上,从观察植物生命的某个阶段延伸到观察植物的一生,实现对植物生命历程的认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教材解读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由“植物的生长变化”“电路”和“岩石与土壤”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8课,合计24课,原则上每课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1.“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本单元以种植绿色开花植物和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活动为主要线索,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发现种子萌发先发育出根、再长出茎和叶,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会开花、结果、长出新的种子。
伴随着植物新器官的出现,引领学生观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探究植物体器官的功能,初步建立植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认知。
本单元共8 课,从种子开始,追随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按照植物新器官出现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
2.“电路”单元本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电是可以在特定的物质中流动的,电是我们生活中重要能源的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并学会安全用电。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课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
学生从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3.“岩石和土壤”单元“岩石与土壤”单元,指导学生认识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而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
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和生物作用的结果。
岩石和土壤不仅是组成地球外壳的重要物质,而且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圈层。
人们种植农作物的土壤来自于岩石的风化,许多生产生活的原料及能源均取自于岩石和矿物;土壤则是地球生物的家园。
本单元设计上,着力体现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双螺旋共生发展的编写思路,即指导学生充分开展观察、实验、描述、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科学实践活动,达到学生建构岩石和土壤相关科学概念的目的;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说课稿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了解种子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功能,从而认识到种子里孕育着新的生命。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命奥秘的探究。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他们对于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自主地探索种子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了解种子的各部分功能。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生命奥秘的探究兴趣,树立珍惜生命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种子各部分功能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颗种子,引发学生对种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种子:学生分组观察种子,了解种子的外观特征。
3.探索种子结构:学生动手操作,剪开种子,观察种子内部的结构。
4.学习种子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各部分的功能,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种子奥秘的理解。
7.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植物种子,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种子的结构与功能1.种皮:保护种子2.胚:新生命的摇篮–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发育成根–子叶:储存或转运营养物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简易电路》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简易电路》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简易电路》这一章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掌握用导线、灯泡、电源等元件组成简单的电路,并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路电流的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科学现象有好奇心,但电路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电路连接方式混淆、电路图阅读困难等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学会用导线、灯泡、电源等元件组成简单的电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路电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敢于面对实验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简单电路的组成。
2.难点:影响电路电流的因素,电路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路的组成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实验和讨论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导线、灯泡、电源、开关、电流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相关电路知识的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灯泡发光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路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呈现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两种电路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连接简单的电路,观察电路中的电流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电路特点。
4.巩固(10分钟)通过PPT展示电路图,让学生阅读和分析电路图,理解电路的组成和功能。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茎和叶》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茎和叶》教案一. 教材分析《茎和叶》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章内容通过探究植物的茎和叶,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掌握它们的功能,进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他们对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茎和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认识茎和叶的主要组成部分,掌握茎和叶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的茎和叶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珍惜植物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茎和叶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直观教学:运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植物的茎和叶。
3.实验教学:学生进行实验,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的茎和叶的实物或图片。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3.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4.准备相关教学视频或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的茎和叶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茎和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植物的茎和叶有什么作用吗?”让学生思考,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介绍茎和叶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3.5《岩石、沙和黏土》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3.5《岩石、沙和黏土》教案一. 教材分析《岩石、沙和黏土》这一课时的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材还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充满了好奇心。
但是,对于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和关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图片,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从而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实物和图片,了解它们的特点。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变化,从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岩石、沙和黏土的实物和图片,用于观察和展示。
2.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放大镜、实验盘、水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模板,以便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沙和黏土。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岩石、沙和黏土有什么特点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岩石、沙和黏土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词语形容,如粗糙、细腻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岩石、沙和黏土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第一部分教科书整体介绍一、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每个单元有7课,一共28课。
本册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电”是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开始的。
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在寻找静电的生活体验中开始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带电,这虽然是浅层次的认知,但是建立了静电与生活用电的联系,对电的本质有了了解,这种“点到为止”的认识是后面探究活动的基础,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
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
先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
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第三单元“食物”,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
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在教学中注意事项学生在过去一年半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课学习经验,即将展开的本册四个单元的科学学习,对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坚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他们逐渐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
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的科学主题探究活动: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
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科学图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
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尤其要重视学生6、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
第二部分各单元概述与单元教学目标、措施第一单元电一、第一单元单元概述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
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
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
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第2—4课《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
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
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
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
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
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
“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
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第5课《导体和绝缘体》: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第6课《做个小开关》: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第7课《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
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在这一单元中,希望让学生通过对电的相关容进行调查、交流、预测、验证、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达成如下一些具体目标:科学概念●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组装简单的电路。
●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具体教学措施1、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电的知识,必须十分重视安全用电的教育。
因为教材只涉及电池和直流电,不能把它扩大到照明用电上去,以免造成严重的触电事故。
要反复强调,电池的电与照明电路的电的不同之处,引起学生的重视。
2、学生对电的知识感到神秘,又感到好奇。
因此要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来学习电的知识。
准备的材料要充分,一些材料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
3、激发学生课外研究的兴趣,往往对电的兴趣就是从本单元开始的。
要鼓励学生在课外的研究与探索,适当提供器材,促进学生的课外活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4、注意教材编排过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和科学价值。
科学课强调实事,强调对事实的尊重。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本质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5、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我们允许有的学生走得快一些,走得远一些,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达到高要求,要允许有的学生走得慢一些,学的少一些。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一、第二单元概述在前面的科学课中,学生们已经观察认识了生命体的特征,建立起了生命体的概念,并通过种植风仙花、养蚕等活动,认识了动植物的一生所要经历的主要生长过程及其变化,建立起了生命周期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试图帮助学生建立起繁殖的概念。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物种并不以生物个体的死亡而结束,它们可以通过繁殖产生新的生命,使物种得以延续。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习,可以为学生以后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打下基础。
新生命的诞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对于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繁殖”,学生理解起来也并不困难。
但是要真正研究生物的繁殖过程或繁殖方法,学生们会感到比较陌生和困难。
因此,教科书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植物的花开始,研究开花植物是怎样繁殖的,进而研究动物是怎样繁殖的。
第1—5课为本单元的第一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
第1课《油菜花开了》:观察研究活动从观察油菜花开始。
油菜花的构造典型、简单。
本课通过解剖、观察油菜花,让学生初步了解花的基本构造。
第2课《各种各样的花》:观察各种各样的花,认识花在构造上的多样性和相同性(一般的花都有花蕊——雄蕊和雌蕊),建立起花的构造和果实与种子的联系,知道植物开花是为繁殖做准备的。
第3课《花、果实和种子》:细致观察雄蕊和雌蕊,了解它们在形成果实与种子中的作用,知道给花传粉的意义。
第4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通过观察油菜果荚和多种植物的果实,了解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传播种子的方式,植物种子的某些特点适合于用这样的方式来传播种子。
第5课《种子的萌发》:观察发芽的蚕豆,了解种子的部构造以及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第6—7课《动物的卵》、《动物的繁殖活动》:本单元的第二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
通过认识动物的卵、卵的孵化过程及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概念。
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