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生物测定复习题.doc
农药生物测定(1)

1、标准目标昆虫:是指被普遍采用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经济意义,以及抗药力稳定均匀的农药杀虫毒力和毒效指示试虫群体。
2、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3、药效:是在田间或接近田间的条件下所测定的药剂对生物的作用效果。
4、致死中量的置信限:即致死中量的可靠范围,亦即供试昆虫种群致死中量真值的波动范围。
5、内吸杀虫剂:凡是可以通过植物根茎叶以及种子等部位渗入植物内部组织,随着植物体液传导植株,不妨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对害虫具有很高毒效的化学物质,称为内吸杀虫剂。
6、内吸杀虫作用:昆虫由于受内吸杀虫剂的毒杀作用而致死亡的过程,称之为内吸杀虫作用。
7、杀菌剂室内生物测定:将杀菌物质作用于细菌、真菌或其它病原物(包括线虫),根据其作用效果的大小来判断药剂毒力。
8、除草剂的生物测定:利用生物体(作物试材、杂草试材,主要指有害生物)对除草剂的反应,来测定除草剂的毒性及其效果的基本方法。
9、杀虫剂室内生物测定: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昆虫(包括螨类)对杀虫剂的反应来鉴别某一种农药或某一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定的一种基本方法。
1、杀虫剂生物测定存在的问题(1)评判标准单一(2)人为地固定检查时间(3)无统一的标准试虫(4)一般用校正死亡率表示核心是没有系统评判生物测定结果的方法和标准。
2、影响杀虫剂毒力测定的主要因素分析(1)杀虫剂和溶剂杀虫剂:其理化性质是决定毒力的根本原因。
溶剂:对药剂本身的理化性质一般不产生影响,但不同溶剂会影响昆虫表皮。
(2)环境条件温度:影响到处理前---养虫;影响到处理过程中---挥发、吸收等;影响到处理后---昆虫的死亡率。
湿度:一般不影响杀虫剂的穿透性及作用速度,也不影响解毒过程,通常它只影响昆虫对杀虫剂的忍受力。
光照条件以及昆虫在药剂处理前后的食物供应,营养条件等也会影响到测定结果。
(3)供试昆虫:不同种类的昆虫敏感性不同;同种昆虫不同品系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也不同;昆虫不同发育阶段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也不同(卵期通常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比较低,通常以为有杀虫卵作用的杀虫剂,有很多主要是杀了初孵幼虫);昆虫的性别与生殖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一般雌性昆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比雄性昆虫低,但对有机磷杀虫剂来讲,则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感受性低。
农药抗性监测技术与应用考核试卷

C.掌握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的情况
D.研究农药的化学成分
2.以下哪种方法不是常用的农药抗性监测方法?()
A.生物测定法
B.抗性基因检测法
C.气相色谱法
D.电子显微镜观察法
3.农药抗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农药长期使用导致害虫基因突变
B.害虫对农药的自然选择
C.农药对害虫的长期适应
A.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B.降低农药使用成本
C.保护生态环境
D.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13.以下哪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农药抗性的风险?()
A.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B.避免在害虫易感期使用农药
C.定期进行农药抗性监测
D.禁止使用所有类型的农药
14.农药抗性监测的挑战包括()
A.害虫种类的多样性
B.农药种类的复杂性
3.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的根本原因是害虫基因的______。
4.常用的生物测定法中,急性毒性测试主要是通过测定农药对害虫的______来评估农药的毒性。
5.抗性基因检测技术中,PCR是一种用于______DNA片段的技术。
6.农药抗性监测中,抗性比率(RR)的计算公式为:RR = ______ / ______。
7.为了提高农药抗性监测的准确性,样本采集和处理过程应遵循______原则。
8.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中,气相色谱法主要适用于检测______类型的农药。
9.农药抗性治理的目标是实现______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10.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农药抗性监测的作用是促进______的合理利用。
四、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A.害虫繁殖速度快
农药生物测定名词解释+简答题

农药生物测定名词解释+简答题名词解释:1,生物测定:生物测定是通过生物活体产生的反应来评价一种物质或一种过程的本质、组成或效力的一种方法。
农药生物测定:度量农药对生物体群体、个体和活体组织、细胞产生效应大小的生物测定技术。
杀虫剂生物测定:度量杀虫剂对螨类及昆虫产生效应大小的生物测定方法引诱剂生物测定:通过诱聚昆虫数量的变化来反映引诱剂效力的生物测定方法杀菌剂生物测定:是将一种杀菌活性化合物作用于靶标生物或施药于植物或非靶标生物产生各种效应的测定技术除草剂生物测定:度量除草剂对杂草生物效应大小和对作物安全性的生物测定方法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测定:利用某些敏感植物某些性状作为指标,对生理活性物质进行定性测量或定量测定的生物测定技术。
2,LD50:(致死中量)能使供试昆虫50%死亡的所用试剂剂量LC50:(致死中浓度)能使供试昆虫50%个体死亡所用的药剂浓度LT50:(致死中时)能使供试昆虫50%个体死亡所用的时间KT50:(击倒中时)能使供试昆虫50%个体中毒击倒所用的时间3,ED50:(有效中量)能使供试病原菌半数表现出某种药效所用的剂量EC50:(有效中浓度)能使供试菌体半数表现出某种药效所用的药剂浓度4,IC50:(抑制中浓度)能使某种杂草供试群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减少或抑制50%所需要的药剂浓度。
5,生物源农药:指直接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提取的物质作为防治病虫草害的直接农药。
植物源农药:指利用植物杀菌、杀虫、杀草的某部位或提取的有效成分制成的农药。
6,触杀毒力测定:使杀虫剂经体壁进入虫体,到达作用部位而产生中毒致死反应,由此来衡量杀虫剂触杀毒力的生物测定。
胃毒毒力测定:通过试虫吞食带药食料,引起消化道中毒致死反应,由此来。
內吸毒力测定:使药剂经根茎叶或种子吸收传导后,通过供试昆虫吸食含毒汁液而引起中毒反应,由此来、、、、、、熏蒸毒力测定:使药剂从气门进入虫体,到达作用部位而引起昆虫中毒致死反应,由此来。
本科生农药生物测定

药剂:一般要求纯度在95%以上,至少是含量较高原药、原粉
作为毒力测定用的杀虫药剂最好是化学纯的化合物, 不是制剂,不是工业制品,不是加有其他辅助剂的成品, 因为任何杂质的存在都会影响到毒性,增效或减效 溶剂 不同溶剂对昆虫表皮的穿透率不同,单位时间内渗入虫体 内的虫量也不同,在体内的代谢速率也不同,最后到达 靶标部位的药量也不同,测得结果就有明显差异。因此, 配制药液的溶剂一致,一般以丙酮为宜。
是在分类上和使用价值上有一定意义。 3. 群体的生活力和抗药力要稳定和均匀一致。
筛选新农药时,应选择抗药力和生活力较强、自然死亡率低的 试虫群体,才不致影响筛选结果。测定农药残留量时,最好选用 敏感的群体,才容易得出试验结果。
4.选用合适的虫期、龄期、年龄的试虫群体或混合群体供作测试对 象。
选用原则是试虫群体间的虫期比例、虫龄、年龄用虫体大小比 较接近一致,虫龄不宜过大或过小,新羽化的或年龄过大的试虫 群体不宜采用。
一、标准目标昆虫概念 被普遍采用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经济
意义以及抗药力稳定均匀的农药杀虫毒力 和毒效指示试虫群体。
二、标准目标昆虫的要求
1.易饲养,繁殖力强。 不互相残杀,不受季节和寄主限制,能保证周年充分供应。
2.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经济意义。 如代表重要农业害虫的目、科或不同的取食特性和敏感性,或
三、饲养中的环境条件
1、温度:最适温度是20-25℃ 温度过低,昆虫死亡;温度过高,对很多成虫的繁殖力有不利的
影响,对饲养质量也受到影响。 虫架上装日光灯时,不要使饲养容器靠近日光灯,否则会使温度
微生物农药复习资料doc资料

一、名词解释(大概念、大类概念、构成、特殊结构、作用方式等)1.微生物农药2. 农用抗生素3. VIP蛋白4. 包涵体5. 重寄生作用二、单项选择题(最、第一等字眼;防治对象、专性、来源、毒素、机理、不同分类、可开发为。
,已应用等字眼;有效活性成分,测定方法、指标,特殊结构、致病过程、实际生产方法、等)1. 以下哪一种微生物为专性寄生昆虫病原菌()。
A. 绿僵菌B. 金龟子芽孢杆菌C. 枯草芽孢杆菌D. 苏云金芽孢杆菌2. ()具有抗植物根结线虫作用,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生防因子。
A. 穿刺巴斯德氏柄菌B. 肉毒梭菌C. 嗜酸乳杆菌D. 荧光假单胞菌3. 绿僵菌的主要防治对象为()。
A. 蚜虫B. 蜡蚧C. 鳞翅目幼虫D. 线虫4. 鲁保一号是用于防治()的微生物源药剂。
A. 害虫B. 病原菌C. 杂草D. 鼠害5. ()是诺尔斯链霉菌西昌变种产生的抗生素,对多种植物病毒病具有特效。
A. 井冈霉素B. 农抗120C. 中生霉素D. 宁南霉素6. ()可以产生剧烈的细菌外毒素,此毒素是目前草原农田广泛应用的生物杀鼠剂。
A. 肉毒梭菌B. 穿刺巴氏柄菌C. 恶臭假单胞菌D. 荧光假单胞菌7. 以下农用抗生素可用于杀螨剂的是()。
A. 莫西菌素B. 华光霉素C. 武夷霉素D. 波拉霉素8. 除了()以外,以下均为DNA杀虫病毒。
A. 核型多角体病毒B. 颗粒体病毒C. 昆虫痘病毒D. 质型多角体病毒9. 可以开发为杀虫剂的病毒主要集中在()。
A. 杆状病毒科B. 长尾噬菌体科C. 丝状病毒科D. 壬酸10. 双丙氨膦属于灭生性除草剂,其有效杀草成分为()。
A. L-草铵膦B. 芦竹碱C. 纤精酮D. 拮抗关系11. 病毒制剂毒力生物测定方法有活体生物测定、离体生物测定和空斑测定法,其中活体生物测定法检测病毒毒力常用指标为()。
A. LD50B. TCID50C. LC50D. EC5012. 苏云金素对昆虫的毒性是由于其对害虫()具有抑制作用。
农检专业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农检专业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土壤中氮元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A. 氨态氮B. 硝态氮C. 尿素氮D. 氨基酸态氮答案:B2. 下列哪种农药属于有机磷类?A. 草甘膦B. 敌敌畏C. 百草枯D. 氯氟氰菊酯答案:B3. 植物病害的分类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真菌性病害B. 细菌性病害C. 病毒性病害D. 物理性病害答案:D4. 农药残留检测中常用的色谱技术是什么?A. 高效液相色谱(HPLC)B. 气相色谱(GC)C. 薄层色谱(TLC)D. 毛细管电泳(CE)答案:A5.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中,对农药残留限量的设定是基于什么?A. 农药的毒性B. 农产品的种类C. 农药的使用频率D. 农药的残留时间答案:A6. 农产品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A. 大气沉降B. 土壤C. 灌溉水D. 肥料答案:B7.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B.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C.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D. 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答案:C8.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通常由哪个组织制定?A. 世界卫生组织(WHO)B.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C.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D.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答案:B9.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生物降解主要依靠哪种微生物?A. 细菌B. 真菌C. 病毒D. 原生动物答案:A10. 下列哪种检测技术可以用于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B.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C.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D. 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答案:A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哪些?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B.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C. 原子吸收光谱法D. 紫外-可见光谱法答案:AB12. 农产品中重金属污染的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哪些?A. 改良土壤B. 合理施用农药C. 选择低重金属含量的肥料D. 增加灌溉水的净化处理答案:ACD1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A. 农药残留B. 重金属含量C. 微生物污染D. 食品添加剂使用答案:ABCD14.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可能包括以下哪些?A. 直接喷洒农药B. 土壤中残留的农药C. 灌溉水中的农药D. 肥料中的农药答案:ABC15.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的优点包括以下哪些?A. 检测速度快B. 检测成本低C. 检测精度高D. 操作简便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只有气相色谱法。
农药学复习题

农药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农药: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助剂。
MRL: 最大允许残留量,各国根据国情颁布的允许残留在农产品中的最高含量。
EC50:有效中浓度,是指引起供试生物群体的半数产生某种药剂反应的浓度。
LD50:致死中量,是指杀死供试昆虫种群一半个体所需的剂量。
IPM: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指采用植物检验,遗传工程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态防治等多种途径控制有害生物的防治、保护植物的一门科学。
4R: 是抗性、再增猖獗、残留和成本四个词的第一个字母。
使用化学农药后,4R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安全间隔期:根据最大允许残留量制定的最后一次施药和采收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
先导化合物:指通过生物测定,从众多的候选化合物中发现和选定的具有某种农药活性的新化合物,一般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并有衍生化和改变结构发展潜力,可用作起始研究模型,经过结构优化,开发出受专利保护的新农药品种。
生物富集:生物富集也称生物浓集,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能不断吸收低剂量的农药,并逐渐在其体内积累的能力。
害虫再猖獗:指一种杀虫剂或杀螨剂使用后目标节肢动物有害物种丰盛度超过对照或未处理种群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交互抗性:交互抗性为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农药精准使用技术:设计在自然环境中,基于实时视觉传感或基于地图的农药精准施用方法。
简而言之,就是定时,定量,定点施用农药。
选择性除草剂:在一定环境条件与用量范围内,能够有效地防治杂草,而不伤害作物以及只杀某一种或某一类杂草的除草剂。
简答题1.害虫抗性治理策略1.适度治理2.饱和治理3.多种攻击治理2.植调剂作用1.植物生长促进剂,能促进植物细胞分裂,分化和伸长;2.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植物亚顶端分生组织的分裂和扩大有抑制作用;3.植物生长抑制剂,对植物顶端分生组织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导致顶端优势丧失。
农药生物测定田间试验

农药生物测定田间试验一个新药物的发现, 必须两个系统的同时运转一个系统是化学系统, 一个系统是生物学系统农药生物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西南大学植保学院丁伟教授一、农药室内生物测定1.生物测定(bioassay )是由biological 和assay 组合而成,通常是指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对某种生物产生效应的一项测定技术。
但是,从更广的范围来理解生物测定,则可概括为:“对生物的任何刺激所产生的效应的测定, 包括来自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刺激对生物活体产生的反应。
”总之,生物测定是研究作用物、靶标生物和反应强度三者关系的一项专门技术。
2.生物测定的一般模式3.农药生物测定(pesticidebioassay )指在一定条件下利用靶标生物测定其对某些化合物的反应的量度,进而鉴别某种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基本技术与方法。
靶标生物:通常指有害生物,包括昆虫、螨类、病菌、杂草、鼠类等。
包括这些生物的整体或离体的组织、细胞等。
待测化合物:可以是已经成为农药的化合物,包括杀虫(杀螨)剂、除草剂、杀菌剂、杀鼠剂、杀线虫剂乃至卫生杀虫剂等;也可以是待筛选的化合物(已知物和未知物)。
生物反应:指靶标生物对杀虫、杀菌、除草等作用的反应,可以延伸为凡是干扰破坏有机体正常生长、发育、行为、代谢等效应的反应,如植物生长调节、昆虫生长调节、信息传递物质等。
生物反应用死亡率、抑制率、反应率等指标来表示。
量度:指反应的强度或者大小的指标。
要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以生物统计为工具,借助于数学的方法,来给生物反应以量化表达。
生物活性:指药物或某一个化合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
如果有,则这个药物或化合物有生物活性,如果不产生效应,则这个药物或化合物就没有生物活性。
4.农药生物测定的知识体系(1)供试对象的准备(包括靶标生物的饲养技术和待测化合物的选择);也包括组织培养、细胞培养、药剂配制、剂量计算等内容(2)生物测定的操作技术与方法(包括室内生测、小区实验和田间药效实验三个方面);(3)影响农药生物测定的因素分析;(药剂、生物体、环境、操作方法)(4)农药生物测定结果的评价与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生物测定复习题名词解释农药生物测定:是指运用特定的试验设计,利用生物的整体或离体的组织、细胞对农药(或某些化合物)的反应,并以生物统计为工具,分析供试对象在一定条件下的效应,来度量(判断或鉴别)某种农药的生物活性。
负温度系数的杀虫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杀虫剂的毒效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称为负温度系数的杀虫剂。
如溴氰菊酯对伊蚊幼虫的毒力在10℃时比30℃时大7倍。
正温度系数的杀虫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杀虫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如敌百虫。
标准目标昆虫:指被普遍采用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经济意义以及抗药力稳定均匀的农药杀虫毒力和毒效指示试虫群体。
杀虫剂内吸毒力:药剂可通过植物根、茎、叶等部位吸收到植株内部,随着植物体液输导,当害虫取食植物或刺吸汁液时,药剂进入虫体并将之杀死。
熏蒸毒力:在适当气温下,利用有毒气体、液体或固体挥发产生的蒸气来毒杀害虫(或病菌)。
熏蒸毒力测定:测定杀虫剂从昆虫气孔或气门进入呼吸系统而引起试虫中毒致死的熏杀毒力。
化学保护:用药剂处理植物和植物环境,在病菌侵入寄主植物前发挥药效,保护植物不受病菌侵染的措施。
化学治疗:在病原菌侵入植物之后使用杀菌剂消灭病菌,使植物不再发病。
将药剂内吸到植物内部起作用。
化学免疫:植物通过药剂的作用,使植物具有对病菌的抵抗能力,避免或减轻病菌的侵害。
杀菌剂的离体活性测定:只包括病原菌和药剂而不包括寄主或寄主植物的培养皿内测定方法,通常根据病菌与药剂接触后的反应,如孢子不萌发、不长菌丝等来作为毒力评判的标准。
杀菌剂的活体活性测定:包括病原菌、药剂和寄主植物在内的活性测定,通常以寄主植物的发病情况(普遍程度、严重程度)来评判药剂的毒力。
致死中量(LD50)(medium lethal dosage):指杀死供试昆虫群体内50%的个体所需要的药剂剂量。
指一定条件下,可致供试生物半数死亡机会的药剂剂量,表示单位:mg/kg、μg/g或μg/头。
致死中浓度(LC50)(medium lathal concentration):指杀死供试昆虫群体内50%的个体所需要的药剂浓度。
校正死亡率:采用Abbort(1975)校正死亡率公式,以去除自然死亡对结果的影响。
校正死亡率(%)=(处理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对照组死亡率)根部内吸法:常用盆栽植物或水培植物为材料,将杀虫剂定量加入培养液中,经根系吸收后将杀虫剂传导至其它部位,然后在植物上接虫后测定取食昆虫的死亡率。
叶部内吸法:用来测定内吸杀虫剂在植物体内横向传导作用,可将一定剂量杀虫剂施加在某一叶片上,经一定时间后采植株其它部位叶片饲喂试虫,或直接在叶片上接虫。
种子内吸法:用一定浓度的药液进行浸种处理,浸泡一定时间待种子充分吸收后,或采用拌种的方法使药剂附着在种子上,将之播入土中,随种子吸收水分而吸收药剂。
待幼苗长出真叶后,在其上接虫或摘叶饲喂试虫。
活体组织法:是利用植物部分组织、器官或替代物作为实验材料评价化合物杀菌活性的方法,是一种介于活体和离体之间的方法。
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HTS):就是以玻璃片、膜片或培养板为载体,用高密度、微量自动化加样的方法,实现短时间内分析大量样本的筛选方法。
填空题1. 常用的移取试虫的方法有一般移取法、趋光法、麻醉法、吸虫法、自行迁移移虫法等。
2. 杀虫剂室内毒力测定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初步毒力测定、精密毒力测定。
3. 根据杀虫剂进入虫体的部位及途径的不同,精密毒力测定可分为触杀毒力测定、胃毒毒力测定、熏蒸毒力测定、内吸毒力测定以及特殊作用方式(忌避、拒食)测定等。
4. 浸渍法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为蚜虫抗药性的标准测定方法。
5.杀虫剂胃毒毒力测定的最准确的方法是夹毒叶片法。
6. 熏蒸毒力测定的三种基本方法有二重皿法、三角瓶法和干燥器法。
7. 杀虫剂毒力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为:剂量转换成对数、死亡率转换成机率值。
8.除草剂活力的鉴定方法有萌芽鉴定、植株鉴定、生理和形态效应鉴定三种方法。
9.除草剂生物测定技术有种子发芽测定法、植株生长量测定法、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法、症状鉴定法和愈伤组织鉴定法。
10.药剂的筛选一般经过三个程序:实验室初筛、盆栽实验、田间试验。
11. 农药生物测定的一般原则为:影响因素的控制、必须设立对照、必须设重复、供试目标昆虫尽量选择农作物害虫。
12. 杀虫剂精密毒力测定的目的是:最终求得毒力回归线及LD50,并判定其是否符合实际。
13. 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中的含毒介质法又包括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最低抑制浓度法。
14. 玻片浸渍法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为螨类抗药性的标准测定方法。
15.杀菌剂防病作用原理可分为:化学保护、化学治疗和化学免疫。
16. 试验器材常用的物理灭菌方法有:干热灭菌、湿热灭菌和紫外线灭菌。
17.杀菌剂的毒作用方式有:杀菌作用、抑菌作用、抗产孢作用、增强植物抗病性。
18.杀虫剂生物测定中一般有3种对照:空白对照、溶剂对照和标准药剂对照。
19.致死中量及毒力回归式的计算方法有:作图法、最小二乘法、电子计算机编程输入法等。
选择题1. 杀虫剂触杀毒力测定中最准确、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 B )A 药膜法B 点滴法C 饲喂法D 喷雾法2. 目前比较理想的杀虫剂胃毒毒力测定的方法是:( A )A夹毒叶片法 B 喷雾法C饲料混毒法 D 浸虫法3.抑菌圈法中浇制的双层培养基,下层为清水琼脂培养基,下层为:( A )A 带菌培养基B带毒培养基 C 清水琼脂培养基4. 通过杀虫剂初步毒力试验应找到试虫死亡率为多少的药剂浓度范围:(A )A 16%-84%B 20%-90%C 10-80%5. 下列方法中不属于种子发芽测定法的是:(D )A.黄瓜幼苗形态法B.小杯法C.高粱法D.去胚乳小麦幼苗法6. 下列哪种生物测定方法能精确求得每个昆虫或每克虫体重所获药量:( C )A 喷雾法B 浸渍法C 点滴法D.药膜法7. 药害症状诊断的主要类型是:( A )A 形态效应B 生理诊断C 解剖诊断8. 下列哪项不属于杀菌剂的活体组织测定方法:(C )A 果实针刺法B 蚕豆叶片法C 盆栽法9. 杀虫剂毒力比较常用下列的哪一项( B )A LC25B LC50C LC9010.下列哪种药剂属于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 A )A 三环唑B 烯丙苯噻唑C 活化酯11. 药剂毒力回归曲线的求解必须设立的处理浓度为几个:( B )A 3-5个B 5-7个C 2-6个12. 点滴法测定鳞翅目昆虫幼虫的触杀毒力时,其点滴部位通常:( B )A 头部B 胸部背面C 腹部背面13. 杀螨剂的毒力测定方法可采用:( C )A 点滴法B 喷雾法C 玻片浸渍法14.对EC50(95%置信限)下列哪种结果是正确的:( A )A 53.54(48.11-59.57)B 53.54(47.11-49.57)C 53.54(58.11-69.57)15. 孢子萌发法测定杀菌剂毒力时,形成“悬滴”的目的是:( A )A 获取较多的氧B 获得更大的湿度C 获得更大的光照16. 对鳞翅目昆虫拒食的活性测定可采用:( A )A 叶碟法B 点滴法C 注射法判断题1. 点滴法是杀虫剂触杀毒力测定最准确的方法,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2. 玻片浸渍法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螨类抗药性的标准测定方法,适于雌成螨的测定。
(√)3. 化学治疗作用测定时要在病原菌侵入植物之前使用杀菌剂。
(×)4. 夹毒叶片法测定杀虫剂胃毒毒力时,生存组及死亡组的虫数越多越好,中间组的虫数越少越好。
(×)5. 孢子萌发标准是孢子芽管长度大于孢子短半径为萌发。
(√)6. 离体活性测定方法可常用于大量杀菌化合物的初筛,且不易漏筛。
(×)7. 采用叶碟法可测定昆虫的拒食活性。
(√)8. 同一种杀菌剂因使用浓度、处理时间的不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毒杀作用方式。
(√)9. 杂草和作物均可作为除草剂生物测定的试材。
(√)10. 除草剂的生物测定技术只能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应用。
(√)11. 抑菌圈法测定杀菌剂毒力时,制备双层培养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上层培养基厚薄均匀。
(√)12. 化学保护作用测定时要在病原菌侵入植物之后使用杀菌剂。
(×)13. 测定杀虫剂对家蝇的触杀毒力时,采用点滴法和药膜法测得的毒力大小一致。
(×)14. 校正死亡率不能表示目标昆虫个体间的差异而引起生理效应的变异性,也不能表示毒力相差的强度。
(√)15. 夹毒叶片法、液滴饲喂法和口腔注射法均属于杀虫剂胃毒毒力测定中的定量取食法。
(√)16. 通过杀虫剂初步毒力试验可确定药剂的毒杀作用方式。
(×)17. 测定非选择性拒食活性时,将处理叶碟和对照叶碟分置于不同的培养皿内。
(√)问答题1. 简述农药生物测定技术的一般原则。
(1)影响因素的控制: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杀虫剂的理化性状和昆虫的生理状态都有影响;而杀虫剂理化性能的变化能影响对昆虫的毒效;昆虫的生理状态,如发育阶段、龄期、性别等的不同对杀虫剂有不同的耐药力。
(2)必须设立对照:一般有3种对照:①空白对照:即完全不处理(在自然状态下);②溶剂对照:即不含有效成分的溶剂、乳化剂等。
如以丙酮配制的药液进行点滴试验,那么对照组就应点滴丙酮,这是为了消除溶剂对测试结果的影响;③标准药剂对照:标准药剂是指在生产中对某种目标昆虫常用的有效药剂,不仅可以同新农药对比,还可以消除一些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试验要求来设立,一般至少设两种对照。
(3)必须设重复:一般重复三次,每个重复20-50头试虫。
(4)供试的目标昆虫尽量选择农作物害虫:生物测定中所用目标昆虫应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饲养得来或采自田间同一环境条件下的,在生理上、发育上尽量一致。
2. 简述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室内毒力的操作步骤。
①制备菌饼用以制备菌饼的培养基在皿内应薄而匀,接种苹果炭疽病菌或番茄灰霉病菌培养3-4d,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0.4cm打孔器在培养好的菌落外缘切下带菌培养基块-菌饼,这种来自菌落外缘的菌饼在新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的差异较小。
②制备带毒培养基将供试药液稀释至一定浓度后,准确取一定量的药液加入到热的培养基中,混合均匀后倒入培养皿内,冷凝后即成带毒培养基。
③移植菌饼用接种针或消毒的镊子将菌饼反向(有菌丝的一面向下和培养基贴合)移植到带毒的培养基上。
一个培养皿最好接一个菌饼,也可以在直径9cm的培养皿中呈三角形放3个菌饼,但应注意病菌的生长速度及3个菌饼的间距和它们离皿壁的距离,否则得不到圆的菌落。
④结果的检查及表示培养到预定的时间后,取出培养皿用卡尺测量菌落的直径,每个菌落十字交叉法测两次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