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个别道路历史变迁
兰州简介介绍
地理坐标
东经102°36’至 104°35’,北纬35°34’ 至37°00’之间。
建制沿革
名称由来
因“皋兰山”而得名,最早由皋兰山得名而来。
历史沿革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交通要塞和军事重地, 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建制变化
在历史上多次发生建制变化,如设立过郡、州、 府等行政单位。
自然地理
教育事业
兰州市的教育事业发展较为均衡,市 内有多所中小学和高等院校,能够提 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文化与教育
文化活动
兰州市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丰富市民的文 化生活。
教育资源
兰州市有多所高等院校,如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为广大学子和市民提 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03
经济与产业
02
人口与社会
人口分布与构成
人口分布
兰州市的常住人口约有377万, 人口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 城关区、七里河区和安宁区。
人口构成
兰州市的人口构成中,非农业人 口和农业人口约各占一半,少数 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左右 。
社会事业发展
医疗卫生
兰州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 ,市内有多家大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能够满足市民的基本医疗需 求。
兰州简介介绍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地理与历史 • 人口与社会 • 经济与产业 • 旅游与文化 • 环境与生态 • 发展展望与战略
01
地理与历史
地理位置
01
02
03
位于中国西北部
兰州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地 区,是甘肃省的省会的上游,穿 越市区的黄河段是著名的 黄河四十湾之一。
兰州榆中城的历史记录
10亿年前,榆中这块土地是一片汪洋大海。
在距今10亿年前到6亿年之间,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马衔山和兴隆山。
6亿年前到4亿年之间,又形成了北峦山。
到2、3万年左右,云杉、松树构成了茂密的森林。
黄河古象出没于桑园峡;盘羊出没于官滩沟;梅花鹿、麋鹿出没于中连川和青城西南部。
青山绿树之间,苑川河四季长流,南北两山各沟壑清水潺流,陇中之地一片秀色。
到了距今5至7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时,进入母系社会的发达时期,马家屲一带先民集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氏族村落,制陶业也发达起来。
先民除了制作陶瓷器皿,还制作陶制手镯等饰物。
从当地出土的陶制纺车和玉器看,先民已开始纺线,琢玉。
从马家屲开始,沿兴隆山山脉北坡台地东移,秦启营、红沟岭、陶家窑、分豁岔、张家窑,直到高崖镇湖滩和清水驿乡祁家崖湾,在仰韶文化基础上,创建了龙山文化。
这时,男子在社会上已取得主导地位,父系社会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
畜牧业也已发达起来。
牧业的发展,使森林面积逐年减少。
龙山文化与夏、商文化有着传承关系。
到了商朝,榆中县从兴隆山到苑川河下游,开始冶炼和制作铜质器皿和生产工具。
1980年,在张家庄出土铜锛一把。
并且随着奴隶制度的形成,贵族强豪将俘虏和犯罪之人当作奴隶下地务农,种植黍、稷,贵族去世后,舍下奴隶跟着陪葬。
白虎山就有一处奴隶墓葬区,墓区长30米,9具尸骨间隔2米,面朝东南,背朝西北曲身侧卧,头足置有规则不等的齐家类型红陶罐。
西周时,对陪葬制度进行了改革,多数奴隶主贵族去世后,用陶器、玉器陪葬,人类社会又朝着文明发展了一步,而整个奴隶社会陪葬之风到战国晚期才得到遏止,逐渐以焚烧纸品童男童女及马、牛、羊借代实物陪葬。
战国时,榆中地处华夏边陲,既无行政机构管辖,也无军事驻防,但是牧草茂盛。
当地戎、羌民族以主从关系从事牧业生产。
所以,北方匈奴经常涉水渡过黄河抢地盘,争牧场,掠人口。
榆中县在一万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距今五千年左右,马家屲、祁家崖湾、湖滩一带已形成氏族部落。
老兰州的故事:兰州旧街名琐记
老兰州的故事:兰州旧街名琐记。
小七兰州旧街名,有木有好多都不知道的赶脚~~1958年,兰州采用地县名称为道路命名,庆阳路、张掖路、陇西路等一大批地名便由此而来。
改名前的“张掖路”西段通渭路口到陇西路口被称为“侯府宅”,“酒泉路”北段则被称做“绸布街”,而大众巷北段则被叫做“官沟沿”,当时溥惠渠引阿干河水经龙尾山麓,流经上沟、下沟进入城内木塔巷上水巷、下水巷流到“官沟沿”,最后流入“若已有园”,也就是今天的省群众艺术馆一带,而如今“官沟沿”这一地名也已不复存在。
事实上,这些原有的地名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但是由于不断地更名,导致一部分老地名流失。
此外,还有一些老地名随着道路扩建逐渐消失,比如安定门、南城根等省政府·辕门中央广场,旧称辕门,位于兰州市区中心,如今甘肃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就在这里。
上溯明初,大分封,肃王开府时,这里便是当年殿阁巍峨、壮丽宏廓的肃王府,中山堂乃朝王宝殿,中央广场即朝房午门。
王府门前竖立着四根大旗杆,东西两边蹲踞着高大的石狮子,使王府显得雄伟森严。
中山路·炭市街中山路,旧称炭市街。
北起中山铁桥南端,向南至胜利饭店,折向东至南关十字,全长1975米。
明朝筑城后就形成为一条主要干道。
自清末以来,该路西关十字北口至中山铁桥南口一段称“桥门街”;西关十字南口至胜利饭店一段称“炭市街”(因其原为煤炭集散销售市场);胜利饭店至南关十字一段称“南关”(又称南关正街)。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该路更名为中山路。
同时,镇远铁桥被命名为中山桥。
陇西路·鼓楼市街南起武都路,北至张掖路,与今隍庙相对,全长259米,系一条旧街巷,旧名鼓楼市街,今为陇西路。
陇西路是兰州市被改造较晚的一条老街,这里曾被称为鼓楼市街、鼓楼南街、统一路。
陇西路南起武都路,北至张掖路,历史上张掖路中段曾建有一座鼓楼,明清以来,陇西路一直是繁华街市,故清初称鼓楼市街;又因该路位处鼓楼之南,故清末改称鼓楼南或鼓楼南街。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道路发展史中国从修建牛、马车路到建成现代化的公路网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古代道路、近代道路和现代公路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已有可以行驶牛、马车的道路。
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
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
西周时(公元前1066~前771年)道路初具规模。
在道路规划方面有“匠人营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环,野涂五轨”(《周礼》)的记载;在道路管理方面有“司空视途”,“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周语》〕的记载;在道路质量方面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的记载。
战国时期秦惠王始建陕西至四川的褒斜栈道。
这条栈道是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一条通道。
秦朝时期,秦始皇在道路修建方面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史记》),并“为驰道于天下”(《汉书》),修建车马大道,统一道路宽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公元前500年左右,随着一些城市兴起和发展,形成许多商队道路。
公元前2世纪,中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
秦汉时期发展了馆驿制度,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
西汉设亭道路延续总长可达十万里。
唐代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宋代、元代、明代对驿道网的建设和管理也有所发展。
清代的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①“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通往各省城;②“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③“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
在各条道路的重要地点设驿站。
“官马大路”分成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4000余华里。
中国古代道路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如李春创建的赵州桥,工程艰巨的栈道,在中国和世界道路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中国近代道路〔1912~1949年〕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以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
从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道路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缓慢,并屡遭破坏,原有的马车路〔有的也可勉强通行汽车〕和驮运道仍是多数地区的主要交通设施。
中国公路发展史
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秦直道 前221—前206年
秦直道,陕北俗称“皇上 路”“圣人条”,是秦始皇 于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 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 要道。直道则是秦始皇为攻 防匈奴,令大将蒙恬率数十 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的国 防道路。南起京都咸阳,北至 九原郡(今内古包头市西南 穿越14个县,7蒙00多公里。 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 有20米,它在历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
这一时期是公路开始纳入 国家建设规划阶段。1927 年,国民政府的交通部和 铁道部草拟了全国道路规 划及公路工程标准。1932 年,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 处奉命督造苏、浙、皖三 省联络公路,仿照国外中 央贷款筑路办法,筹集基金, 贷给各省作为补助筑路之 用
西安—兰州公路
抗日,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年)
沈阳—大连高速公路(神州第一路)
沈大高速是中国内地第一条建设的高速公路,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条八车 道高速公路,1990年完工时为全部四车道,全立交,全互通。是辽东 半岛经济圈的轴心。,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全线总长 375公里,超过了1978年台湾省建成的373.3公里的南北高速公路,被 誉为“神州第一路”。
随着战场的转移,公路遭到严重破坏。截至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前夕全国公路能通车的只剩下75000公里。 从中国近代道路的整个历史时期看,中国公路的发展 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并随着交通量和车辆载重量 的增大,线路和桥梁标准逐步有所提
今天的公路
• 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全长18.5公里。 • 1990年9月,沈大高速公路通车。全长375公里, • 1993年底济青高速公路通车,全长318公里。 • 1995年12月成渝高速公路通车,全长340公里。 • 1996年9月沪宁高速公路通车,全长275公里。 • 1998年,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733公里,居世界第四。 • 1999年,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接近世界第三水平。 • 2000年底,京沈高速公路通车。 • 2000年底,京沪高速公路通车。 • 2000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 2004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 . 4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 • 截至2007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36万公里。
兰州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的成因及治理
兰州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的成因及治理陈翔;张林燕;刘爽;张海燕【摘要】随着兰州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车辆保有量的急剧增加,兰州城区道路拥堵成为常态,给市民的出行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研究兰州城区道路现状和路网特点的基础上,对兰州市区道路拥堵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城区道路交通治理的对策.%With the continuous rapidl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rapid increase of Automobile Quantity in Lanzhou,the urban traffic is more and more worsen.The traffic problem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to restrict regularly development of Lanzhou city.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urban road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Lanzhou,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Lanzhou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were profoundly analyzed,some useful suggestions to control Lanzhou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were put forward.【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年(卷),期】2012(017)002【总页数】3页(P60-62)【关键词】兰州;城区道路;交通拥堵;治理【作者】陈翔;张林燕;刘爽;张海燕【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机械检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城市学院机械检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城市学院机械检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城市学院机械检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91城市交通是城市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纽带和动脉,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困扰着几乎每一个现代城市.当前,兰州市区同我国其他大城市一样面临着极其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必将对本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兰州城区4个行政区域主次干道、支路共计285条,长401.06公里,面积1218.08万平方米.其中城关区主干道、支路128条,长171.03公里,面积500.69万平方米;有各类桥梁、地下通道174座,其中跨河桥梁7座,人行立交桥18座,地下通道23处,路网密度2.77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6.23平方米,道路用地率仅有7.77%,远远低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的15%~20%的标准[1].兰州市区是典型的河谷城市地形,东西狭长,南北不阔,呈哑铃型.黄河和铁路线穿城而过,致使兰州城区东西交通拥挤,南北不畅.兰州市区没有一条东西方向完全畅通的城市主干道,东岗东路经庆阳路到中山路终止,向西形成断头路;解放门立交桥经西津东路、西固路到西沙桥终止,东西两头都是断头路;定西路经民主西路、白银路到解放门终止,白银路西头为断头路;北滨河路东至徐家山公园,南滨河路东至莱茵小镇,西至西沙桥,东头为断头路.南北方向主干道主要有天水路、平凉路、金昌路、静宁路、酒泉路、中山路、敦煌路等,但受黄河和铁路等因素的影响,断头路较多,交通不畅现象较为严重.兰州城区路网主要特点是东西主干道均汇聚于南北最狭窄的西关什字地区,由城关区往返七里河、安宁、西固方向的大量的车流均汇聚于文化宫瓶颈地段,而西津东路黄金通道和南、北滨河路的交通压力十分突出,成为兰州市整个路网的交通瓶颈;道路断面形式单一,以一块板、三块板道路占有很大比例;道路交叉口以平面交叉为主,立体交通路面严重不足;横跨黄河桥梁数量少,跨河交通压力大;城区道路服务水平偏低,交通拥堵严重.(1)城市交通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必须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近年来,兰州城区土地开发强度很大,建筑密度已经很高,中心道路网格局已经形成,没有多余的空间增加交通供给.另外,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了出行距离增加,出行对机动化的依赖程度加大.(2)兰州市城市功能分布不合理,城关中心区是甘肃和兰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行政办公、金融商贸、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体育娱乐、生活居住等功能.东岗、雁滩、盐场三个组团区域物资周转、批发、储运、商业贸易、居住、铁路场站以及工业用地相对集中,就业岗位多,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目前,城关区常住人口为99.07万人,人口密度4175人/平方公里,已超出承载能力.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市区,人口聚集效应与日俱增,各种社会经济活动频繁发生,直接刺激了极大的交通需求.(3)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收入的不断提高,机动化程度快速提高,小汽车大量进入社会各部门和私人家庭,交通结构和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城市道路的交通流量急剧增加.截止2010年12月底,兰州市各类机动车为395625辆,10年间增长了6.4倍.加之外来车辆的增多,进一步加剧了道路交通拥挤的状况. (4)交通科技含量低,管理手法落后.2005年兰州市交通指挥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但由于种种原因,205个视频监控点,其中55处无法使用.正在使用的20套电子警察执法系统,已严重老化.城区满屏等和箭头灯混合现象普遍,不符合国家标准.交通诱导系统缺乏,城区只有12处电子诱导屏,不能及时发布信息,且信息单一,利用率低.移动电子警察只有39套.全市交通管理科技含量和水平较低,主要依靠传统的人海战术来管理.(5)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低,公交线路分布不合理.由于兰州市特殊的狭长地形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历史问题,造成了主干道交通和生活功能重叠,致使西津路这条客运走廊附近住宅高度集中,出行强度大,单向高峰小时公交客流高达1.9万人次.目前没有一条能为其分流的道路.虽然南北滨河路可以分流车辆,但客流量很难分流,从而致使公交线路在客运走廊上密集重复,造成了公交车辆进出站排队的场面.再者部分规划路网尚未建成,支路网未成系统,影响着公交线网的布局和服务水平.出租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目前保有量相对过剩.虽然城区实行限号措施,但仍然占用大量道路资源,出租车随意停靠拉客、掉头、抢超强会,不按交通标志标线行驶等交通违法现象严重,时常造成交通拥堵或交通事故,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6)交通参与者交通法规意识淡薄.机动车驾驶人文明素质不高,抢超强会、随意调头、违法停车、不按车道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以及在遇到交通拥堵时强行穿插,甚至逆向行驶,人为造成交通事故.行人随意横穿道路,不走人行横道线和过街设施,随意翻越隔离栏杆,行人不按信号灯通行等现象较为普遍.兰州城区交通问题的根源是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不平衡.虽然兰州市政府在改善交通拥堵的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城市交通紧张状况却日益加剧.实践证明:道路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交通量的发展速度,交通供给远远跟不上交通需求.单纯考虑增加供给,或使用交通管制措施限制交通流量,不能从本质上缓解交通压力.兰州城区交通的拥堵状况与兰州市经济的发展、道路设施的建设水平、交通的管理水平以及人们的交通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缓解兰州城区目前的交通拥堵状况,必须从整体战略规划入手,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1)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为了保证兰州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兰州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交通政策,从长期的交通发展角度来提高城市交通容量.要建立高层次的决策机构,统一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管理和指导城市交通建设,统筹融资和体制改革工作,把现有城市交通管理机构与财政、计划、物价、土地、税务等部门的职能与职责协调好,保证重大交通决策得以实施.把兰州市的远期交通规划和近期综合交通治理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今后,计划部门在安排城市交通建设项目时,必须符合兰州市交通规划的意向和要求.(2)优化城市布局结构与功能,使交通分布趋于合理合理确定兰州市城市规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及人口、就业岗位等的分布,引导交通的发生、吸引、分布、集聚强度和城市交通的主要流向与流量.兰州市总体上要改变单一中心的布局结构,建设多中心、分散组团的城市结构,逐步完善城市组团功能,加强组团中心的建设,减少跨区性的交通生成量,缩短出行距离,使交通均衡分布;在不同性质的道路旁布置不同的建设用地;通过布局的调整,逐步降低中心区的人口密度;这样才能保证交通分布的合理及交通与用地关系的基本合理.(3)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服务能力在城市交通系统中,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公交方式的载客量大,人均占用道路面积最少、人均消耗的能源最低、人均产生的噪声、废气污染最轻,可以大大减少交通量.因此,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不仅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紧张压力[2],而且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兰州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高,适宜于公共交通运输,所以应制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在今后的兰州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合理地根据居民出行的需要来布置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在主要的城市道路上设置公交专用道,改善公共交通的运营和服务质量,改革公共交通的票务制度等.在资金的投入、建设的力度和管理上,把公共交通放在重要的位置,给予优先的考虑.进一步加快快速公交系统(BRT)的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向个人机动化交通方式的转移.典型BRT车辆具备长车体、低车厢、人性化车内环境、智能交通技术以及独特的外观形状,不仅使BRT系统可以满足高运量、良好舒适性、高可靠度、快速、低成本的服务需求,同时其独具个性的外观也可以提升公交吸引力.根据国内外已有BRT运营的经验,市区内BRT运营速度一般为20~30公里/时,而运量可以满足1.0万~4.5万人次/(单向·时),建设成本不到同等服务能力轨道交通的 1/10.(4)有计划发展轨道交通应积极开辟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它是减缓大城市及区域道路交通拥挤、提高出行可达性的经济而有效的重要途径.轨道交通方式对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规划具有积极的诱导作用.(5)合理控制机动车尤其是私人小汽车的增长速度和使用频率应根据城市的规模,道路现有容量、道路增长情况,合理规划发展小汽车的数量.这样有计划的发展,既可以保证现有道路通行能力,又有利于控制车辆造成的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保持可持续发展.出租汽车只作为公共交通的辅助方式,起补充作用.只在一些特殊地区,如在公共交通覆盖范围以外地区、公共交通非营业时间段、以及携带重物、接送病人、客人等特殊情况下才鼓励利用出租汽车.(6)完善路网布局结构城市道路网络中快速路及主干路是路网的骨架,应便捷地联系城市各主要功能区,形成客货运机动车的重要交通走廊.城市道路建设重点,应在快速路、主干路基本满足需要的前提下逐步向次干路、支路转移,实现不同功能层次道路的科学级配,提高道路网的应急能力;有意识、有计划地控制中心地区道路设施建设的速度,特别是控制刺激小汽车交通发展的干道建设的速度,将建设重点转移到次干路和支路;道路建设要注重为公共交通、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创造良好条件;停止旧城区内的大规模道路扩建项目,逐步由市区向郊区转移,引导和促进远郊新城的发展.在兰州中心区外围构建城市快速通道,并实现立体互通,整体剥离过境交通;其次打通中心区周边干道,作为中心城区组团间机动车主通道,有效提高道路机动车通行能力,吸引市区穿行交通在中心区外围通道顺畅地分流绕行.中心区的内部道路功能应调整为客流交通服务为主.对于道路宽度不足的路段,进行拓宽,增加通行能力;对于进出口设置过多或者不合理的路段,可以考虑设置隔离设施封闭出入口,在合适的位置设置出入口;对于行人横向干扰较多的路段,设置隔离设施以及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实现行人过街与车流的分离.【相关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2]张冠军,华存才.昆明市区交通拥堵状况及解堵策略的评估模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27(1):14~19.。
交通拥堵改善研究—以兰州市个别拥堵改善方案为例
44交通科技与管理规划与管理1 项目背景兰州市中心城区高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引发向心交通量的加剧,其交通需求增长迅速,供需矛盾加剧,导致城市的机能难以正常发挥。
中心城区道路结构失衡、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混杂,同时机动车增长速度过快,导致道路车流量居高不下,甚至难以控制,造成中心城区内部出现多处出现交通拥堵点。
根据调查分析,兰州市交通受地形影响,拥堵呈现出东西不畅、南北不通的特点。
据此,本文主要选取兰州市的深安大桥-T088#通道、南滨河路路段(白云观—静宁北路)及天水路与雁滩路交叉口提出拥堵改善方案。
2 城市交通现状2.1 道路设施概况由于兰州市特殊的地理形态,黄河穿城而过,把城市一分为二,整个城市受到铁路、自然水系的阻隔,城市道路主干路稀疏,次干道呈现城关区集中、外围分散的特征。
兰州市中心城区现状拥有各级道路410 km,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为2.61 km/km 2,城市道路网密度比较低,而且城市断头路分布较多。
2.2 机动车发展现状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从2007年的26.3万辆,至2019年的109.5万辆,2007-2019年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平均增长率为12.5%,增长迅速。
尽管兰州市机动车增长快速,但是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形态以及居民出行习惯,机动车拥有率仍然偏低,未来机动车尤其是小汽车仍然保持高速发展势头。
2.3 居民出行时间分析兰州市居民的出行时间有两个大高峰,分别为早高峰和晚高峰。
早高峰为7:30-8:30,占全天的出行量比例为17.16%;晚高峰为17:30-18:30,占全天的出行量比例为14.07%。
2.4 交通运行现状兰州市由于城市的交通道路形态,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未能有效分离,其过境车辆对城区交通干扰非常大,严重的交通拥堵已经严重阻碍城市组团间的交流,限制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
目前城市交通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①市区道路服务水平偏低,交通拥堵严重;②市区东西交通瓶颈突出,制约组团间经济交流;③黄河两岸跨河交通压力增大,难以满足现状交通需求。
兰州市城市交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兰州市城市交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兰州市城市交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调查报告目前,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普遍面临的社会难题。
近年来,我市交通拥堵问题也日益凸显并日趋严重,已由点到线,由局部向城市大范围蔓延,已成为我市继大气污染之后又一领导重视、市民关注、百姓街谈巷议的热点、难点问题,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为此,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根据2010年主席会议安排部署,于6月中旬组织部分专家、委员组成调研组,在李继彬、蒙自福两位副主席的带领下,对我市城市交通与道路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兰州市城市交通现状(一)城市交通骨架现状我市城区受河谷型地形限制,形成了东西狭长,南北不阔的带状地形,加上黄河及铁路线的阻隔,致使我市交通“东西拥挤,南北不畅”。
目前,我市东西方向有三条主干道,分别为:东岗东西路——庆阳路——西津东西路——西固路、南滨河路和北滨河路,加之正在建设中的南山路,筹建中的北环路,形成了横贯东西的交通主干骨架;南北向主干道主要有:天水路、平凉路、皋兰路、金昌路、静宁路、酒泉路、中山路、敦煌路等;以西沙、银滩、七里河、小西湖、中山、城关、雁滩七座黄河桥为连接点,形成了跨越黄河的南北通道;另外,我市的南绕城快速路正在建设之中。
(二)城区道路网现状截至2009年12月,我市近郊四个行政区域内共有主次干道、支路共计285条,长401.06公里,面积1208.08万平方米。
其中城关区主次干道、支路128条,长171.03公里.面积500.69万平方米;七里河主次干道、支路65条,长80.98公里,面积262.09万平方米;安宁区主次干道、支路29条,长59.20公里,面积202.43万平方米;西固区主次干道、支路63条,长89.85公里,面积252.87万平方米。
人均道路面积6.23平方米,道路用地率仅占7.77%。
另外,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管理的主次干道、支路共计13条,长约12公里;九州管委会管理的九州地区共有主次干道、支路共计8条,长10.6公里。
甘肃修志(上)
甘肃修志(上)甘肃省位中国西部偏北。
从最早有县的建制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宋时,分属宋、西夏、金所辖;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设甘肃行中书省;明代属陕西布政使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清代康熙初甘肃始复为省,辖今甘肃、宁夏、新疆、青海部分地区;光绪十年(1884)分置新疆省。
1912年甘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
1927年废道,1928年分设青海省和宁夏省。
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1950年1月8日成立甘肃省人民政府,省会兰州,相沿至今。
甘肃修志,历史悠长,大体与全国同步而行,并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自汉代到民国的两千多年间,共编修各种方志可考的约有380多部,加上各类图经、乡土志、调查记、采访录、要览等,则至少在452部以上,数量达近万卷,只是其中约半数,特别是早期志书已经散轶难觅。
1986年,在天水市北道区放马滩出土的“战国秦邽县地图”(绘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和“西汉纸地图”(距今2100年),它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地图之一。
由于图上不仅标明山川、河流、居民点、县乡治所、道路、关口等,还有部分文字说明,这应当看作是我国最早的方志雏形之一。
还有甘肃出土的几万枚汉简,虽然说不上是志书,但其中许多记载(如典章制度、令册、记事、户籍、官员薪水等)简略而名目繁多,也可看作是早期方志的起源和发端。
甘肃方志编修的最初形式是地记,主要出现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的数百年间,已知的方志著作至少有47部。
这一时期的地记编撰中,开始孕育后世成型方志中的各种体裁的雏形,如已有了“记”“志”“图”“录”“传”等体裁名称。
隋唐两代是甘肃方志编修的重要发展时期,可考的方志有16部。
“图经”的编修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形式。
图经的编修与隋唐王朝的重视和倡导直接有关。
临大公路建设历史
临大公路建设史话临夏至大河家公路是甘肃省道309线(东起庆阳地区合水县太白镇,沿途经宁夏固原、甘肃白银、兰州、定西到达临夏地区,西至积石山县大河家镇过黄河进入青海)的组成部分,是我省西南部与青海省相连的一条主要通道,也是我省西南少数民族自治县积石山县通往临夏州与省会兰州的最为重要的通道之一。
甘肃临夏州地区历史上曾是中原王朝与诸羌、鲜卑、吐谷浑、吐蕃、西夏等部族拉锯式争夺的军事要地,藏汉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其中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曾是甘肃四大茶马司之一,陆路交通比较发达。
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南路之枹罕——西平道,从枹罕(即今临夏州)出发经积石山县境内银川、关家川至大河家,从临津渡过黄河之乐都达西平。
唐称河州——鄯州道,宋称河州——青唐道。
河州境内唐蕃古道之一从枹罕由东南至西北过积石山,经积石关至循化到浇河,宋元明清时古道仍存,清代时改为大车道。
隋炀帝西征突厥、宋时熙河路长官王韶及曹伟西平吐蕃、现代西北野战军王震将军西征新疆均经过此道(注1)。
晚清河州回族马氏军阀崛起,临大公路沿线名人辈出,如别藏乡的马麒、马麟兄弟及其子侄马步芳、马步青兄弟、大河家镇的马占鳌等等,演绎了一幕幕历史话剧,左右了西北的历史进程。
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时任代理西北军政长官的马步芳购得捷克轿车2部,并将1部送于时任国民党立法委员的马全钦(积石山县四堡子人)。
当时积石山境内没有正式公路,只有大车道。
马全钦在西北长管公署的支持下,征集沿线民工自备吃住和工具,开始修筑临大公路。
是年,临夏至吹麻滩段基本筑通,可勉强通行小汽车。
解放前本地区交通主要靠人背畜拖,农夫产品运不出去,工业品和生活必需品运不进来,长期处于贫困落后之中。
解放后,1951年,临夏专员公署决定修筑临大公路,路段大部分在原大车道的基础上改建。
各级政府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以民工建勤的方式整修改建,铺筑砂砾路面,修建桥梁和涵洞,栽植行道树。
1954年重新勘测后于1955年列入临夏地方道路修建,之后多次整修并部分改线,大部分公路里程为等外路。
兰州老地名故事:狗娃山狗饿死,石狮子腹中有金子,那马滩呢?
兰州老地名故事:狗娃山狗饿死,石狮子腹中有金子,那马滩呢?兰州老地名,你所不知道的故事走进兰州市区,就地名而言往往比较简洁,多以全省的地州县市名字命名,诸如张掖路、武都路、酒泉路、庆阳路等等,也有以所在单位命名的佛慈大道、读者大道,还有些以前的旧地名。
而在以前,兰州的地名则五花八门,别有风味。
有以姓氏命名的周家庄、颜家沟,有以交易物产命名的炭市街,有以居住的工匠为名的金石巷等等。
地名,是一方水土给人们最直接的展示。
它承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
兰州曾经是大海站在海拔2120多米的兰山上,眺望市区,远山近树,高楼矮屋,大道小径,皆走入我们的视野。
繁华热闹中,在兰州这个名称之下,包含了多少地名谁也说不清了。
水车园狗娃山曾有只狗,为看守主人的东西饿死了生活在兰州,不少人听过狗娃山。
可以这样说,很多人都是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兰州战役中知道狗娃山的。
狗娃山、沈家岭、营盘岭、豆家山、十里山这都是解放兰州时,国民党军依托固守的重要阵地。
关于狗娃山的来历,却是有一个很令人感动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相传很久以前,兰州城外有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他天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可是打下的粮食,大部分给地主交租外,剩下的粮食依旧不够吃。
每年初春时节,青黄不接,是最难捱的时刻,地里的野菜没有长出来,树上的榆钱没有长出,无法充饥,怎么办?这挨冻受饿的日子可真不好过。
穷则思变,小伙子想用自己的一双手,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
于是,他四处观察,寻找适合开荒的地方。
后来他发现,兰州城南面的一个山头还不错,开辟出来,种的庄稼足以让一家人吃饱。
于是,他就带着家人,来到了这个山坡上,盖了几间土坯房,在向阳的山坡上开了几亩荒地,这样一年下来,日子倒比租人家地种轻松多了。
可惜,好景不长,好日子总是过得飞快。
几年后,这位勤劳的农民再次遭遇困难。
这次是天灾。
老天爷不下雨,人们无法生活了。
种的庄稼旱死了,存下的粮食吃完了,水窖也见底了,走投无路了,这位农民只能带着家人另想办法。
兰州深安黄河大桥水文初步分析计算
兰州深安黄河大桥水文初步分析计算黄委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二○一○年九月第一章大桥处河道基本情况黄河兰州段自西柳沟起至桑园峡火车站河段总长44.8 km,总落差33.28 m,河段平均比降0.74 ‰。
河道蜿蜒曲折,川峡相间,一束一放。
峡谷地段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川地河段地势平缓,水流缓慢,河道宽浅,支流比较发育,平面结构呈不对称树枝状分布。
兰州深安黄河大桥位于兰州市西固区与安宁区之间,南起西固区深沟桥,横跨黄河连通北岸的安宁区,距上游西沙黄河大桥约15km,距下游银滩黄河大桥约5km,大桥两端规划道路T088#路和T520#路为东北—西南走向,是城市骨干路网规划位于城区西部的一条城市主干道,横跨黄河,并与黄河南岸的南滨河路、黄河北岸的北滨河路相交。
深安黄河大桥桥位处跨黄河河床、河漫滩、II级阶地等不同的地貌单元,地形起伏较大。
深安黄河大桥桥位处南岸,位于南滨河西路崔家大滩地段。
地面标高1527.80一l530.80。
根据1976年原始地形图,拟建桥址处黄河河道宽约500m,河道中间有一宽约300m,长约800m的河心滩将河流分为南北两条,南岸崔家滩水源地的取水井基本沿水边线20m外呈线形布置。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与扩大,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以来,南北两岸抢占河滩,修建滨河堤坝与道路,逼水北迁归槽,形成目前的人工河道断面。
目前河道宽约300m,与1976年原始河道相比,减小了近200m,其中,南岸已将原河心滩南侧水道填平,河道新岸北迁至河心滩的中部,距水源地取水井约150m,北移距离达130m左右。
以上资料表明,拟建桥址段黄河河床在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其平面变迁幅度是比较大的。
由于河道内地形变化复杂,导致大桥处断面变化复杂,但总的趋势是:断面基本呈U型河道,主流靠左岸,拟建大桥断面距上游兰州水文站断面12.5km,平均比降为0.98‰。
大桥处水流流向基本垂直断面线,河床主要由卵石、砂卵石、沙壤土组成。
兰州风情线两岸风景资源历史演变初探——以金城(津)关、中山桥和白马浪为例
第33卷第24期 2020年12月Vol.33 No.24December 2020艺术科技兰州风情线两岸风景资源历史演变初探——以金城(津)关、中山桥和白马浪为例杨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摘要:风景资源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素材。
在对风景资源的演变过程进行全面了解之后进行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可以对风景资源进行开发与保护,以彰显其所代表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本文以兰州黄河南北两岸的金城(津)关、中山桥、白马浪为研究对象,简要阐述其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影响其演变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兰州黄河风情线;风景资源;历史演变;开发与保护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4-0153-021 兰州自然地貌特征与人文历史内涵兰州是黄河穿城而过的唯一省会城市,优越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内涵,加上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塑造了兰州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城市也蕴藏了丰富多样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值得去发掘和保护。
1.1 兰州自然地貌特征兰州地处甘肃中部,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群山环抱,黄河自西向东流动横贯其间,属于典型的带状型河谷城市。
在南北两山的夹持下,呈现出“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地貌特征。
兰州主城区的发展建设和扩张皆位于黄河河道下切和摆动作用所形成的河流阶地和滩地之上,即兰州黄河河谷盆地。
兰州河谷盆地西起西固的河口镇,东到城关的桑园峡,东西绵亘100多公里[1]。
从西至东,峡谷与盆地串珠状相间布局,即河口盆地—柴家峡—西固盆地—金城关峡—兰州盆地。
1.2 兰州人文历史内涵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的先民择水而居、族群部落因水而盛,政权易变、朝代交替,社会政治的背景、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均与黄河的安澜休戚相关。
距今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兰州区域就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作为黄河与丝绸之路东段中线的咽喉要冲,兰州连通南北,襟带东西。
会宁公路交通探源
会宁公路交通探源(转)∙∙xiangrihua∙4位粉丝∙1楼(作者:安耀功)——“从现代交通来说,会宁只有公路交通,没有火车、飞机、轮船和管道。
会宁地域不大,交通单一,公路交通时间又不长,好象很简单,但要把起源说清楚,把数字弄准确,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本文着重探讨此事。
一、公路建设1927年9月在西(安)兰(州)大道的基础上,经过军民多次整修能勉强通行汽车,就是会宁的公路之始了。
也是甘肃的公路之始。
1929年(民国十八年)用以工代赈救济灾民的形式,在会宁境内进行了一些重点补修,5月6日甘肃省政府发布公告,西兰公路全线修通。
1934年3月组织勘测改道华家岭的线路,经过一年多的抢修,重点修,普遍整修等办法,到1935年5月1日新改线的土路正式通行班车,这是会宁通行班车之始。
公路等级当时还未达到丙等公路的技术标准。
从此就放起了经太平、会宁县城到定西的行车线路,会宁县城就终止了汽车通行。
1938年为使苏联援华抗日物资顺利通行,再经整修后首次铺筑了砂砾路面,建立了双城岘、沙家湾、三条岘三个养护道班,养护工人19名,这是会宁公路养护机构之始。
解放后在维护通车的同时,进行了裁弯取直,挖高填低,加宽改造的一系列工作,改善了公路的通车能力。
1970年在试验的基础上开始铺筑渣油路面,到1976年该路铺筑黑色油面工程结束,但还未达到现在三级公路的技术标准。
慢(湾)会(宁)公路经测设后,于1952年10月5日正式动工,集中南部六区千余人施工,到12月中旬后期路基土方基本竣工,12月25日在会宁县城举行了通车典礼,这标志着定西地区各县都通了公路,结束了会宁县城不通汽车的历史。
1955年秋,对路基经过整修后于10月15日前后铺了砂砾路面,增设了涵洞,公路技术标准达到了当时的六级。
1955年、1956年原通(渭)会(宁)公路在大车道的基础上,经整理而成为简易公路。
1957年经重点改造后,车辆逐渐多了起来,直通了通渭县。
1958年元月15日靖(远)会(宁)公路竣工通车,解决了会宁北出口的直通问题。
我国公路发展概况
市场组织结构更趋分散,公路货物运输呈显著的粗 放状态,运输的组织化程度降低。虽然公路货运服 务业中的配载和组货机构和个体逐步应运而生,但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网络和组织手段,无法发挥更 大的作用。 5、缺乏主导公路运输市场的大型运输企业,难以组 织规模化和网络化的运输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公路货运市场是国有运输 企业一统天下,虽然这时期公路运输市场的单一主 体的局面有其不利的一面,但应看到国有大中型运
•
•
四是十年动乱时间(1966~1976年)。公路建设仍 有发展,渣油路面发展较快,10年来增长了10万km。 截至1976年底,公路里程达82.3万km,有路面里程 达57.9万km,桥梁达11.7万座、293万延米。公路绿 化里程达25.4万km。 五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1977年以后),随着 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效益,日益为各方面所 认识和所接受。在公路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公路 里程增加,公路等级提高;
•
•
系列公路建设的重要法规,进行了全国公路普查, 全国恢复并改善了原有公路。截至1953年底,公路 通车里程达12.6万km,有路面里程达5.5万km。 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是公 路稳步发展阶段。公路通车里程和有路面里程都增 长了1倍,分别达到25.4万km和12.1万km。桥梁达 3.5万座、55.1万延米。 三是“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 年),是公路数量猛增,再进行巩固的阶段。截至 1965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51.4万km,有路面里程 达30.5万km,桥梁达10.4万座、156.6万延米,公路 绿化里程达18万km。
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历史
•
•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甘肃东段的形成与变迁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甘肃东段的形成与变迁作者:苏海洋雍际春晏波等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3期摘要:丝绸之路陇右南道形成于春秋时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获得初步发展。
西汉时期,在原有西行道路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经张川、秦安、静宁、通渭、定西、榆中至兰州西固渡黄河通青海或河西的官道,称为陇右南道东段北线。
东汉以后。
随着行政中心南移、沿线人口减少和自然环境的劣化以及畜牧经济的发展,北线逐渐衰落,而经清水、天水、甘谷、陇西、渭源、临洮,临夏入青海的南线秦州路逐渐成为西行主干道。
至唐代、北宋,陇右南道甘肃东段南线更加繁荣。
但由于受区域政治形势的影响,唐代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与南线个别路段走向发生了改变。
北宋以后,陇右南道秦州路趋于衰落,逐渐被由关中西入平凉,翻越六盘山至隆德、静宁、会宁,再翻越华家岭,经定西至兰州的新线路取代。
关键词:丝绸之路;甘肃东段;形成;演变中图分类号:K9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3-0126-06引言陆上丝绸之路分为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
沙漠丝绸之路指古代从中原、关中西行,穿越甘肃、青海和新疆戈壁与沙漠通向域外的国际通道,在中国境内主要有两条:一条沿泾水西行,经平凉、同原、兰州、河西走廊抵达西域的陇右北道;另一条沿汧水西行,逾陇山经甘肃东部、青海入西域的陇右南道。
关于沙漠丝绸之路的研究最早追溯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以后逐渐趋于平静。
学术界在政治军事、历史地理、丝路交通、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民族宗教、语言文字、音乐百戏、丝路人物、丝路考古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从研究的地域看,对河西、西域和青海地区的关注最多,研究成果最丰硕,而对甘肃东段的关注较少,研究成果也很少。
因此,有关丝绸之路甘肃东段形成、演变与具体走向等诸多问题仍需学界继续深入探索。
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仅就丝绸之路陇右南道甘肃东段形成与演变问题进行探讨。
甘肃兰州白塔山公园简介
甘肃兰州白塔山公园简介
摘要:
一、白塔山公园地理位置及概况
1.位于兰州市北岸,黄河河畔
2.公园内的白塔山因山顶白塔而得名
二、白塔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1.白塔建于元代
2.古代砖塔建筑的珍贵遗产
三、公园内的历史古迹
1.天庆观
2.保安宫
四、白塔山公园的自然景观
1.山势起伏
2.森林茂密
五、公园休闲娱乐设施
1.动物园
2.植物园
正文:
甘肃兰州白塔山公园位于兰州市北岸,黄河河畔,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风景名胜区。
公园内的白塔山因其山顶的白塔而得名,白塔建于元代,是我国古代砖塔建筑的珍贵遗产。
白塔山公园内还有众多历史古迹,如天庆观、保安宫等,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这些古迹见证了兰州地区的历史变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白塔山公园的自然景观也十分秀丽,山势起伏,森林茂密,景色宜人。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公园内还设有动物园、植物园等设施,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游客在这里可以亲近动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也可以欣赏到各种奇花异草,增长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市个别街道历史变迁
摘要:本文选取了兰州市个别街道,并简要记述了它的起源和历史变迁。
通过路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
自从这世界上有了人,路便随之而生。
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历史文化名城兰州的时候,你会发现,每条路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用思想的脚,来细细感受它的历史变迁吧。
静宁路南起庆阳路,北至滨河东路,全长802米。
明宣德年间建筑兰州外郭后,该路一直是直通外郭北侧天堑门的一条南北向主要干道。
清末以来,张掖路以北段称庆安街,张掖路以南段称横街。
民国三十二年,北起庆安门(原天水门),经横街子直至左公东路(今民主西路),全长1.2公里。
市政府发动义务劳动按原断面进行整修。
一只船街位居天水路南段西侧,分南街和北街。
“一只船”街名的由来有三:一说,此地为黄河古道,中间低洼,四周有墙,其形似船,故名一只船。
二说,光绪三十一年黄河暴涨,兰州城外一只木船随波漂流,至今一只船处后,水落船搁,乃得名一只船。
三说,清王朝随军征战者江南人日多,他们有感于乡关万里,遂萌叶落归根之念,便集资在今一只船地带营造一所义园,用来暂厝亡故江南人的灵柩,以便日后扶榇故里安葬。
义园造型奇特,颇似一艘扬帆远航的
大船,于是人们据义园之外形,将这块地方叫做一只船。
目前,北街长424米,宽17米,其中车行道9米,人行道一侧为4.5米,一侧为3.5米;南街长460米,宽17米,其中车行道9米,人行道各4米。
因该路所处地带曾名一只船,故命名为一只船南、北街。
皋兰路位于城关区中心,是城关区的中轴线,为一条南北向主干道。
北起东方红广场南口,南至民主东、西路交接处,与兰州铁路局直望。
全长893米,宽36米,其中车道21米,黑色碎石路面,人行道2×7.5米,水泥混凝土道板铺装。
张掖路在兰州旧城西门镇远门与东门来熙门之间,即今-西关什字东口至秦安路与静宁路交叉什字西口,东连秦安路,西通萃英门和临夏路,全长1275米。
该路系一条既悠久,又繁华的街道,明肃王府(清代改为陕甘总督署,现为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布政使署(现为兰州警备区)均座落在这条街上。
至今仍然是兰州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明代至前清时期,该路通称为大街。
清朝中期至民国初,自西向东分为几段:自镇远门(位于今西关什字与张掖路西口之间)至钟鼓楼,(位于今陇西路与张掖路交叉处)一段称西大街,钟鼓楼至通渭路南口一段称候府街(因清初靖逆候张勇府邸建于此而得名),通渭路南口至辕门(位于今省
政府处,为原明肃王府朝房午门,清代改为总督衙门之辕门,周围满布鹿角栏栅)一段称西栅子;辕门至箭道巷一段称东栅子;箭道巷至来熙门一段称东大街。
民国31年,全路更名为中华路。
1958年以甘肃省张掖市命名为张掖路,沿用至今。
该路原宽8米左右,路面铺装石板,车走人行久之,路面不平。
清朝末年,将中央广场至西门一段石板路面铺筑为碎石路面。
民国元年,因碎石路面坑洼不平,于是省会官绅拟重将该路铺筑为石板路,并由甘肃劝业道、司法筹备处、布政使司、督军、全省提督军门、提学使、巡警道、兰州府等于民国2年2月联合出示晓谕,向全省各界募资修建,已募得白银6千多两。
计划3月动工,后因时局变化和人事变动,项工程终于未能兴工。
民国15年,冯玉祥部刘郁芬任甘肃督办时,将张掖路全路进行了翻修,重新铺筑了浆结碎石路面,并将中中央广场至静宁路一段原弯曲处顺直。
民国31年4月23日,兰州建市后首任市长蔡孟坚呈文省政府主席谷正伦拓建张掖路,经省政府批准,同年5月进行测量设计,设计路基拓宽为16米,其中碎石路面宽9米,青砖人行道每边各3.5米,路两边每50米修渗水井一座。
西门瓮城予以拆除,暂留一豁口;西门城楼在原有城门两旁各添辟3.5米宽门洞一个;为保存古迹,鼓楼予以保留。
另
于四周拓修道路,东门城门楼洞不予拆除。
路面工程于民国31年6月25日完成;门洞工程于同年年底竣工。
民国34年12月,市工务局发动义务劳动对该.路进行了一次整修,在原路面上加铺了2厘米厚石子,1厘米厚砂。
此后再未进行过大的整修。
酒泉路位于城关区原旧城中心,北接中央广场,南连白银路,全长1466米,系旧城一条老街巷。
道路横断面有三种情况:自冲央广场至黄家园西口(玉石巷口),长140.17米,全宽25米,其中车道宽16米,人行道各4.5米;自黄家园西口至南关什字,长419.3米,全宽16米,其中车道宽10米,人行道各3米;自南关什字至白银路,长906.7米全宽16.5米,其中车道宽10.5米,人行道各3米。
自明朝筑城后,该路一直是一条重要的南北向干道,也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清末以来,自南稍门(今兰州卷烟厂附近)至内城南门(今南关什字北侧酒泉路副食商场附近)称孝友街,自内城南门至永昌路称南大街,永昌路以北称绸铺街。
民国31年命名为中正路。
1949年10月21日,兰州市人民政府137号通告更名为人民路。
1958年以甘肃省酒泉县命名为酒泉路,沿用至今。
酒泉路原为石板路面,清朝末年,将石板破碎,修为碎石路面,同时修建了排水沟。
民国15年,由国民军驻兰州
部队将该路进行了翻修,挖除旧碎石路面,换铺新碎石,铺筑为浆结碎石路面。
由于质量不好,民国26年又进行了翻修。
民国34年12月,市府发动义务劳动整修了该路北段150米,路面铺筑了2.5厘米厚石子,1.5厘米细砂,人行道补砌了青砖。
此后,该路进行了沥青表面处理,并进行了翻建,铺筑了黑色碎石路面,埋设了雨水、污水管道。
从泥土路,到土石路,最后到如今的柏油路,一条路的发展,随着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变化的缩影。
中华大地上的一条条路,正如人体中的一条条血管,承担着运输资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