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若干政策规定

合集下载

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面落 实科 学 发 展 观 ,组 织 实施 《 国家 L }K J
期 科 学 和 技 术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0 6— 2 2 20 00
年) ( 》 以下 简 称 《 划 纲 要 》 ) 强 自主 规 ,增 创 新 能 力 ,努 力 建 设 创 新 型 国 家 ,特 作 女 f 1
代化 建设 新局 面 的 重 大战 略 举措 。这 必将
有 利 于 提 升 我 国 自主 创 新 能 力 和 增 强 国 家 核 心 竞 争 力 ,改 变 关 键 技 术 依 赖 于人 、 受 制 于 人 的 局 面 : 将 有 利 于 转 变 发 展 观 必 念 、 创 新 发 展 模 式 、 提 高 发 展 质 量 ,加 快 推 进 新 型 工 业 化 的 步 伐 :必 将 有 利 于 弘 扬
米 1 科学 和技 术发展 作 出 了全 面规划 与 5年
部 署 ,是 新 时 期 指 导 我 国 科 学 和 技 术 发 展
的纲 领 性 文 件 。
中 央 确 定 ,全 面 实 施 《 划 纲 要 》 ,经 规 过 1 5年 努 力 ,到 2 2 0 0年 使 我 回 进 入 创 新 型 国 家 行 列 。 建 设 创 新 型 国 家 ,核 心 就 是 把 增 强 自 主 创 新 能 力 作 为 发 展 科 学 技 术 的 战 略 基 点 ,走 出 中 国 特 色 自主 创 新 道 路 , 推 动 科 学 技 术 的 跨 越 式 发 展 : 是 把 增 强 就 自主 创 新 能 力 作 为 调 整 产 业 结 构 、 转 变 增
以爱 国主 义 为 核 心 的 民族精 神和 以改革 创 新 为 核心 的时 代精 神 ,大大 增 强 民族 自信 心 和凝 聚力 ,促 进 全 面建 设 小 康 社会 宏 伟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与发展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与发展
捷 克 维 拉 ( E A —E) 源 监 视 系 统 事 件 、 国 VR 无 美
平 距 离 国家 赋予 的 历史 使 命 和 紧迫 要 求 还 有 相 当 大的 差距 。一 些 高 新 区盲 目追 求 经 济 指 标 , 分 过
依 赖 招商 引资 、 以地 生 财 的 发展 模 式 , 至 出 现相 甚
新农村 、 扩大内需 、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等 国家重
大 战略难 以顺 利 实现 。三 是 一 些 重要 的产 业 领域 出现 了对外技 术依 赖 , 大到 飞 机 、 车 、 造装 备 , 汽 制 小 到服 装 、 日化 用 品 , 国外 品牌 和 技术 主 导 的格局
担起新的历史使命 。在全 国科技大会上 , 总理再
次 强调 , 国家高新 技 术 开发 区建设 正 步 入一 个新 “ 的阶段 , 临 着 以增 强 自主 创 新 能 力 为 重 点 的第 面 二 次 创 业 。 因此 , 幅 度提 高 自主 创 新 能 力 是 新 ” 大 时期高 新 区的 中心任务 。 这 一 中心 任 务 的提 出 , 着 深 刻 的背 景 和 意 有 义 。改 革 开放 以来 , 国通 过 大 规 模 的 引 进 技 术 我
以及引进外国直接投 资“ 以市场换技术 ” 等方式 ,
促进 了传 统 产 业 的技 术 改 造 和 结 构 调 整 , 得 了 取 很大 成绩 。但是 , 随着 国民 经济 的不 断 发展 , 些 一 新 的问题 和 矛 盾 开 始 凸显 : 是 随 着 劳 动 力 成 本 一 的逐 步提 高 , 统 的 比较 优 势也 将 逐 步 丧失 , 国 传 我 越来 越难 以从单 纯 的劳动 力 比较 优势 中获 得应 有 的利 益 。二 是 由于 收 益 率 过 低 , 大 劳 动 者 的工 广 资水 平也 很 难 得 到 提 高 , 而使 得 建 设 社 会 主义 从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5.12.26•【文号】国发[2005]44号•【施行日期】2005.12.2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5]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国务院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目录一、序言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1.指导方针2.发展目标3.总体部署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1.能源(1)工业节能(2)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3)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5)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2.水和矿产资源(6)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7)综合节水(8)海水淡化(9)资源勘探增储(10)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1)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2)综合资源区划3.环境(13)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14)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15)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16)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4.农业(17)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18)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19)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20)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21)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22)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23)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24)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25)现代奶业5.制造业(26)基础件和通用部件(27)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28)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29)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30)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31)基础原材料(32)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33)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6.交通运输业(34)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及装备(35)高速轨道交通系统(36)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37)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38)智能交通管理系统(39)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7.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40)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41)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42)高效能可信计算机(43)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44)数字媒体内容平台(45)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46)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8.人口与健康(47)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48)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49)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50)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51)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9.城镇化与城市发展(52)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53)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54)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55)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56)城市信息平台10.公共安全(57)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58)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59)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60)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61)生物安全保障(6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11.国防四、重大专项五、前沿技术1.生物技术(1)靶标发现技术(2)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3)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4)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5)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2.信息技术(6)智能感知技术(7)自组织网络技术(8)虚拟现实技术3.新材料技术(9)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10)高温超导技术(11)高效能源材料技术4.先进制造技术(12)极端制造技术(13)智能服务机器人(14)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5.先进能源技术(15)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16)分布式供能技术(17)快中子堆技术(18)磁约束核聚变6.海洋技术(19)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20)大洋海底多参数快速探测技术(21)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22)深海作业技术7.激光技术8.空天技术六、基础研究1.学科发展(1)基础学科(2)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2.科学前沿问题(1)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2)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3)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4)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5)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6)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7)脑科学与认知科学(8)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2)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3)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5)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6)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7)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8)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9)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10)支撑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4.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蛋白质研究(2)量子调控研究(3)纳米研究(4)发育与生殖研究七、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1.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2.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3.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5.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6.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7.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8.扩大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9.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九、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2.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4.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十、人才队伍建设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2.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4.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5.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要求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国务院据此制定本纲要。

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若干政策规定

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若干政策规定

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若干政策规定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发布部门:发布文号: 陕政发[2006]53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认真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的决定》(陕发(2006)16号),组织实施《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0年)》,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特作出如下规定。

一、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一)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

全省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

省本级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科技三项费)投入要高于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2%,设区市和县(市、区)级财政的投入要分别高于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5%和1%。

(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到2010年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左右。

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

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R&D)的经费应达到销售收入的2%以上,其中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R&D)的经费不得低于销售收入的5%。

加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省上设立产业发展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合作,争取更多的国家创新资源投向,吸引国家863和973计划、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重大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落户并产业化。

积极支持国家部属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与我省开展合作研究开发产业化项目。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建设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07.10•【文号】建科[2006]172号•【施行日期】2006.07.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的通知(建科[2006]172号)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设交通委),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部属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建设事业整体科技水平,我部组织制定了《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加强协调,统筹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工作,促进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附件: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六年七月十日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是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切实组织实施好《科技规划纲要》,对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为在建设领域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建设事业健康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科技规划纲要》精神,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制定这一时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迅速提升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有力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中国科协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

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中国科协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
勇 当 自主 创 新 的 先 锋 和 拼 搏 奉 献 的楷 模 ,努 力 创 造 无 愧 于 时
质 上是一种创 新文化。创新事业 催生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成 就创新事业 。广 大科技工作 者要进一步增 强历史使命感 、时 代 紧迫感和社会 责任感 ,把 爱国奉献精 神化作激励探索 、厚 积薄发 的不 竭动力 。要鼓励 探索 、宽容 失败,着力培育 互助 友 爱的人 际 关系 ,保 持 宽松 自由的工 作氛 围 ,倡 导和谐 理 念 ,培育和 谐精神 ,健全 促进 团结和 谐的组织机制 ,树 立彼 此尊重 、相互信任 、平 等竞争 、合作 共赢 的大 团体 观念,推 动建设 和谐文化 ,最 大限度地激 发和 保护科技 工作 者的创新 激情和 创造活力 ,努 力形成老 中青科技工作者 各展所长、科 研 人员和科研辅助 人员和谐相处 、团队之 间开放协作的科研 合 作格 局 ,保 证科 技人 才 能够心 无 旁骛 地从 事科 技创 新活
人 的 知 识 产 权 , 切 实 维 护 科 技 工 作 者 的科 技 成 果 收 益 ,做 创
展 的战略主线 ,把激 发全社会创造 活力作为建设 创新型国家 的根本途 径 。建设创 新型国家 ,体 现 了科学发展观 的本质要 求 ,丰富 了科学发 展观 的基本 内涵 ,将为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
动。
代 、无愧于人 民、无愧于伟大祖国的光辉业绩 。
峰的进取意识 ,做弘扬 自主创 新精神 的先行者 。 自主创新精 神是推动科技发 展的灵魂 ,是促进 民族振 兴的动力 。广大科 技工作者要进 一步弘扬 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和 以改 革创新 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 ,继承和发扬 “ 两弹一星 ”精 神和 载人航天精 神 , 自觉把创造 热情和科 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 尊重科学规 律 ,又要敢 闯敢试 、敢 为人先,增强 民族 自信 心

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办字[2007]6号)

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办字[2007]6号)

根 本途 径 , 设创新 型 国家 , 现 了科学 发 展 建 体 观的本 质要 求 , 富 了科 学 发 展 观 的基 本 内 丰 理 部 门提 出了 完 善计 量 、 其 他气 体 置换 氮 用 气 、 变用氮 作 业 制度 、 合工 艺 节 氮 攻 关 、 改 联
调 整氮气 价 格 等措 施 。 实施 以后 , 氮量 大 用
导 和谐理 念 , 培育 和谐精 神 , 全 促进 团结 和 健 谐 的组织机制, 树立彼此尊重、 相互信 任、 平 等竞 争 、 作共 赢 的大 团体 观念 . 合 推动 建设 和 谐 文 化 , 大 限度 地 激 发 和保 护 科 技 工 作 者 最 的创新 激情 和创 造 活 力 , 力 形 成老 中 青科 努

项 就可折 算 标 准煤 百 万 吨 , 上 其 它 能 源 加

6 . 0
维普资讯
是 促进 民族 振 兴 的动力 ,~大科 技 工 作 者 要 J
化 。创新 事业 催 生 创 新 文 化 , 新 文 化 成 就 创 创新 事业 。广大科 技 工作者 要 进一 步增 强历
涵 , 为全 面建 设 小 康 社会 提供 强 有 力 的 支 将
撑。
建 设创 新型 国家 , 不 开 广 大 科 技 工 作 离 者 的艰 苦劳 动和创 造性 实践 。 我国科 技界 素
有 爱 国奉 献 、 实 创新 、 畏艰 险 、 泊名 利 务 不 淡
科技工作者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增强 自主 创新 能力 、 设 创 新 型 国 家作 出 新 贡 献 的要 建
激 发全 社会 创造 活力作 为建 设创 新型 国家 的
2 动员 和组织 广大 科 技工 作 者 , 强 增 勇攀世界 科技 高 峰 的进取 意 识 , 做 弘扬 自主创新精神 的先行者

国家科技支撑(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

国家科技支撑(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精神,具体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围绕《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集成全国优势科技资源进行统筹部署,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

支撑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将按照《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和重大任务,明确“十一五”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并进行相关任务部署。

一、形势与需求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下简称攻关计划)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计划,自1983年实施以来,集中攻克了一批对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作用,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特别是杂交水稻、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秦山核电站建设工程、大型乙烯工程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和民族自信心,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但是,多年来攻关计划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定位上更多突出了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特别是投入增长缓慢,导致对关系社会发展的重大公益技术支持不够,而在支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研制等方面也更显薄弱。

攻关计划作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科技计划,其有效作用的发挥已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尤其在缓解能源、资源、环境等经济发展重大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健康与全面发展;以及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提高公共安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显得更为迫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制定如下配套政策:一、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使科技投入水平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要求相适应。

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

各级政府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

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实现大幅度增长,在此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切实保障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

《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专项的实施,要遵循“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组织专家进一步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等可行性论证,并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度,报经国务院批准后,统筹落实专项经费,以专项计划的形式逐项启动实施。

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合理安排科研机构正常运转、政府科技计划和科研条件建设等资金。

重视公益性行业科研能力建设,建立对公益性行业科研的稳定支持机制。

优化政府科技计划体系,明确支持方向,重点解决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

创新投入机制,整合政府资金,加大支持力度,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要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竞争前的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的投入力度,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

在科研基地布局、人才队伍建设、政府科技计划设立、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建立协调高效的管理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使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生存、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迅速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

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一是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

进一步落实《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特别是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强政策的宣传和培训,使企业能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优惠,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做好政策实施的评估督促,建立政策跟踪研究和不断完善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健全和完善政策体系。

二是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支持企业更多地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项目。

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面向企业开放共享科技资源。

建设一批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创新管理和开拓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

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和壮大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

三是加强企业研发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基地,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支持企业研发能力建设。

鼓励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类人才的培训,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

鼓励企业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和措施。

四是组织和动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服务。

中考政治专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考政治专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专题复习十九、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热点材料]:1、2005年7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时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会议指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到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2、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要实施规划纲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自主创新,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创新体制机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制定配套政策,激励自主创新;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3、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继承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提问]:一、我国为什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原因:我国的生产力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科技水平不高、民族文化素质比较低,特别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竞争中,我们要想摆脱落后的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意义:推动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

二、我国应该如何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必须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企业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企业
系” “ : 使企业 真 正成 为 研究 开发 投 入 的主 体 ,技
出: “ 自主创 新 是 科技 发 展 的灵 魂 ,是 一 个 民族
发 展 的不 竭 动 力 ,是 支 撑 国家 崛 起 的筋 骨 ,没有
自主 创新 ,我 们 就难 以获 得 应 有 的 国家 尊 严 ,甚 至难 以 自立 于世 界 民族 之林 。 中央 领导 对提 高 自 ”
收 稿 l 期 :2 0 — 9 1 l i t 060—2
化 的趋 势 看 ,我 国 已经 到 了必 须 更 多 地 依靠 自主 创新 和提 高劳 动者 素质 推动 经济发 展 的历 史 阶段 。
在 当今 世 界 . 自主创 新 已经 成 为 国家 竞 争 力
作 者 简 介 :潘 连 生 ,教 授 级 高 T , 原 化 工 部 副 部 长 ,中 国化 工 学 会前任理事长。 本 文 是 作 者 在 中 国石 油 和 化 工 勘 察 设 计 协 会 “ 时 期 技 术 创 新 新
国科技 大 会 ,于 2月 9 日公 布 了党 中 央 国务 院 1 月2 6日作 出 的 《 于 实 施 科 技 规 划 纲 要 增 强 自 关 主创新 能 力 的决 定 》 和 《 国家 中长 期 科 学 和 技 术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06 22 2 0 - 0 0年 ) ( 下 简 称 》 以
主创 新 能力 的重要 论 述 .我们 应 深刻 领会 。
术创新 活动 的主 体和创 新 成 果应 用 的 主体 ” 。工 程
设 计 企业 作 为 科 技 型企 业 ,如 何 真 正 落 实企 业 是 技 术创 新 的主 体 ,这 是 我 们 贯 彻 《 于 实施 科 技 关 规划纲 要增 强 自主创 新 能力 的决 定 》 的主要 任 务 。 我们 要 深入 学 习 文件 精 神 ,结 合 实 际 情 况 ,认 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面规划 与 部署 , 足新 时期 指导 我 国科学 和技 术发 展 的
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 从现在起到 2 2 0 0年 , 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要以 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核心 , 实现以下藁要 目标 : 一是掌
纲领性文件 。 巾央确定, 全面实施 “ 规划纲要 经过 1 , 5年努 力, 2 2 到 0 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 建设创 新型国家 , 核心就是把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 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 走出中国特色 自 主创新道路 , 推
遇期 ,坚持以xd 平理论和 “ g,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 中全 五
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 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
好发展 ;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贯
会精神 ,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组织实施 国家中长
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0 62 2 年) ( 2 0 —0 0 以下 简称 规划纲要 ) ,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建设 创新型 国家 ,特作如下决定。
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
营造更加 良好 的环境 , 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 的主 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 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 体。 鼓励 国有大型企业加快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和加大
研究开发投 入,努力形成一批集研究开发、 设计、制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 。 五是重大疾病 防治水平 著提高 , 新药创制和关键医 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 ,全面提升产业发展 的技术能
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 的装备制造 业和信息产业核 心技术 , 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
行列 。 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 促进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 高, 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三

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

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

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0.09•【字号】陕发[2006]16号•【施行日期】2006.10.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陕发〔2006〕16号)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建设创新型陕西,实现科技大省向西部经济强省和全国科技强省的跨越,特作如下决定。

一、提高经济竞争力,必须走创新型发展道路1、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新科技革命更加迅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着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核心。

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陕西,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2、建设创新型陕西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集成科教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科技园区带动辐射,科技成果规模转化,把科技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走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根本、以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的有陕西特色的创新型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陕西。

3、建设创新型陕西的目标任务:到2010年,初步建立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显著增长。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科技部关于开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执行情况检查评估工作的通知国科发计〔2009〕4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局),中科院、工程院、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推进《规划纲要》战略任务的落实,科学制定“十二五”科技规划,科技部将组织开展《规划纲要》在“十一五”期间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工作。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评估意义《规划纲要》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切实执行《规划纲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

加强对《规划纲要》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适时开展检查评估,对于推进任务落实,提高实施水平,确保《规划纲要》的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纲要》的各项战略任务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启动实施,“十二五”将进入攻坚阶段。

本次检查评估工作,要深入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要求,对《规划纲要》在“十一五”期间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检查评估,把握进展,总结经验,形成关于自主创新战略实施情况的基本判断;查找问题,提出建议,为“十二五”科技规划的制定提供有效支撑和服务,进一步推动《规划纲要》在全社会的贯彻实施。

二、评估重点本次检查评估以《规划纲要》的任务部署为主线,以“十一五”期间全国科技工作为对象,重点内容包括:(一)《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战略意义,包括科技创新环境的整体优化,本地方、本部门重大科技发展战略与总体思路的形成与提出等。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加强和规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的申报、审核、评价等管理行为。

本办法所称工程中心,是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为目标,组织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综合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建设的研究开发实体。

工程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工程中心的宗旨是以国家和行业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建立工程化研究、验证的设施和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培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搭建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研究开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

第四条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一)根据国家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研究开发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二)以市场为导向,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三)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技术转移和扩散,持续不断地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成熟的先进技术、工艺及其技术产品和装备;(四)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五)提供工程技术验证和咨询服务;(六)为行业培养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第五条工程中心的责任与义务:(一)根据国家和行业发展需要,以及相关批复文件的要求,实现设定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目标;(二)主动组织、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并为行业提供技术开发及成果工程化的试验、验证环境;(三)承担国家和行业下达的科研开发及工程化研究任务,并依据合同按时完成任务;(四)将承担国家和行业任务所形成的技术成果通过市场机制向行业转移和扩散,起到科研与产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1.02•【字号】陕政发[2007]60号•【施行日期】2007.1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7〕60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加强我省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促进全社会创新活动,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人才,加快建设创新型陕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7〕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一)我省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进入新阶段。

“十五”期间,我省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规模逐步扩大,自主创新成果显著增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至2005年,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061所,其中省部级独立科研机构97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个、国家部门专业实验室和国防重点实验室7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个,企业技术中心118家。

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留学人员创业园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国家级软件学院3所,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万,其中两院院士4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8人。

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进一步改善了基础研究设施与实验条件,提升了原始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900余项,有50余项获国家级奖励,自然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科技前沿领域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

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领域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我省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方向重点、技术装备、人才队伍、研发基础和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历史性成就,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十位。

(创新管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若干政策规定

(创新管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若干政策规定

(创新管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若干政策规定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发布部门: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文号:陕政发[2006]53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认真落实《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陕发(2006)16号),组织实施《陕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陕西省“十壹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0年)》,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进壹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陕西,特作出如下规定。

壹、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壹)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

全省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

省本级财政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资金(科技三项费)投入要高于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2%,设区市和县(市、区)级财政的投入要分别高于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5%和1%。

(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到2010年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左右。

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

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R&D)的经费应达到销售收入的2%之上,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R&D)的经费不得低于销售收入的5%。

加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省上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加强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合作,争取更多的国家创新资源投向陕西,吸引国家863和973计划、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重大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落户陕西且产业化。

积极支持国家部属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和我省开展合作研究开发产业化项目。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西安市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正>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以及《陕西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陕西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西安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西安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我市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做出如下规定。

【总页数】5页(P11-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7
【相关文献】
1.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J], ;
2.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 [J], ;
3.印发关于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城市政策措施的通知 [J], ;
4.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J], ;
5.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咸阳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的通知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若干政策规定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发布部门: 发布文号: 陕政发[2006]53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认真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的决定》(陕发(2006)16号),组织实施《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0年)》,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特作出如下规定。

一、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一)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

全省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

省本级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科技三项费)投入要高于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2%,设区市和县(市、区)级财政的投入要分别高于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5%和1%。

(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到2010年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左右。

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

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R&D)的经费应达到销售收入的2%以上,其中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R&D)的经费不得低于销售收入的5%。

加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省上设立产业发展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合作,争取更多的国家创新资源投向,吸引国家863和973计划、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重大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落户并产业化。

积极支持国家部属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与我省开展合作研究开发产业化项目。

(三)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重点支持促进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着力解决我省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重点加强具有自主和产业化前景好的重大科技成果在省内转化。

加强社会公益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技术研究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向“三农”倾斜,支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

重视公益性科研机构能力建设,稳定支持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

合理安排科研机构正常运转、政府科技计划和科研条件建设等资金。

(四)加强财政科技投入管理,完善部门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

改革和强化科技预算的执行监督,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和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二、切实落实国家有关税收激励政策(五)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

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技术开发费是指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规划国家计划的中间实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

(六)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

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企业在申报纳税时可自主选择是否加速折旧,同时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七)完善促进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国家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企业经严格认定后,按国家规定,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两年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八)落实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对从事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企业,即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中“鼓励类”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到2010年前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九)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十)对西部地区内资鼓励类产业、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0年修订)》和《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凡在我省投资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指国内企业生产制造的生产经营包括生产必需的测试、检验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十一)鼓励和促进技术转移。

经省科技厅认定登记的技术转让合同、技术开发合同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经省科技厅认定登记的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取得的收入,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所得税。

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收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征收所得税;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免征收所得税。

(十二)促进转制科研机构发展。

依据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省属转制科研机构以及省属转制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组建的有限或股份有限,且其股权比例达到50%以上的,自实际转制注册之日起连续7年内免征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企业所得税。

省属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后,继续保留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的科学事业费,建立科研机构转制改革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应用开发项目。

(十三)鼓励和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发展。

对于主要投资于中小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向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或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累计投资总额,超过本总投资额50%的,经省科技厅认定,可以比照企业享受国家和本省的有关优惠政策。

创业投资企业每年度可按其向本省行政区域内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或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资总额的3%提取风险准备金。

风险准备金可以计入经营成本。

鼓励具备条件的风险投资机构上市或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

(十四)落实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税收政策。

经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三年内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如确有困难的,经有关部门批准,可在一定期限内继续免征房产税。

科技企业孵化组织经省科技厅认定,可以比照企业享受国家和本省有关优惠政策。

(十五)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

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其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基金的捐赠,属于公益性捐赠,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三、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十六)加强政策性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

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应当根据国家和我省产业政策,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项目、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贷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省分行对杨凌农业产业示范区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倾斜支持政策。

中国进出口银行西安代表处在条件成熟时,设立特别融资账户,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

积极争取设立西部发展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十七)引导商业银行支持自主创新。

全省各级政府要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科技产业化。

商业银行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项目,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信贷政策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商业银行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对资信好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内根据信贷、结算管理要求及时提供多种融资服务。

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积极发挥经营机制灵活的特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在支持自主创新方面要突出重点,要将支持高科技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与省及各地区优先发展的产业和产品结合起来,利用信贷手段培育和支持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与其他企业和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

推进开展银银联合、政府协调、联合担保、财政风险有限补偿的支持企业融资的联合贷款试点工作。

推动开展权利质押业务试点。

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经法定评估机构评估后,依法可以作为贷款质押。

支持保险发展企业财产保险、产品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中断保险等险种,为企业提供保险服务。

(十八)发展多元化的创业风险投资事业。

省上建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通过参股、奖励和风险补偿等方式鼓励机构和个人设立风险投资企业。

进一步改善创业投资事业的发展环境,大力吸引海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引导其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

办好省能源化工产业投资、装备制造产业投资、产业投资,投资应加大对自主创新项目的支持。

(十九)建立和完善支持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

鼓励行业协会、企业群体和其他社会团体设立市场化的融资担保机构,支持各高新区(园)、投资机构与商业银行联合设立融资担保机构。

省上研究设立政府再担保引导资金。

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担保市场,逐步建立多资金来源、多组织形式、多层次结构的担保体系。

(二十)充分利用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积极推动未上市企业进入股份代办转让系统进行试点工作。

办好西部产权交易所,使之成为服务我省和西部地区产权交易的平台;支持其与上交所和深交所建立合作机制,创新交易模式和运作机制,共享市场信息和市场资源,畅通非上市中小股份制企业产权流通渠道,拓宽技术产权交易和创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