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有哪些

合集下载

2017考研政治:法律基础重点知识点解析之国家安全

2017考研政治:法律基础重点知识点解析之国家安全

2017考研政治:法律基础重点知识点解析之国家安全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传统国家安全观: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主权独立、领土安全、政治稳定)新的安全观: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

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

政治安全: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保持稳定,不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

国防安全:指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不受外来军事威胁或侵犯。

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指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状态,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等。

科技安全:指国家的科学技术系统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和状态。

文化安全:指一国人民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独立自主地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

要特别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

生态安全:指国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公共安全:是国家预防、控制、处理各种违法活动和突发灾害事故,以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社会治安、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一)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国家安全法》、《刑法》规定了我国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

《国家安全法》:维护过安全的专门法律,规定了国家机关在国家安全工作中的职责以及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权力和义务、各类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

《刑法》:专门规定了危害国家安全罪(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投敌叛变罪、叛逃罪、间谍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资敌罪等)。

行政程序法律的制度

行政程序法律的制度

行政程序法律的制度首先分四个方面讲解了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一)程序和行政程序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是有关行政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行政程序的法律化、制度化。

要明确行政程序法律制度,首先要了解程序和行政程序。

所谓程序,就是行为从起始到终结的长短不等的过程。

构成这一程序过程的不外是行为的步骤和行为的方式,以及实现这些步骤和方式的时间和顺序。

行政程序,就是由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步骤、方式和时间、顺序构成的行为过程。

步骤,就是实现某一程序的若干必经阶段;方式,是实施行为的方法和形式,两者构成程序的空间表现形式。

例如,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公安机关作出处罚的步骤是传唤、询问、取证和裁决。

传唤需要用传唤证,询问要有笔录,裁决要有书面决定等等,这些活动就是行为过程中的步骤和行为方式。

整个行为过程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步骤和方式联结而成的。

完成这一程序过程需要用一定的时间。

为提高效率,就需要有时限;完成这一程序步骤,还必须遵循先后次序。

如上例,必须先取证后裁决,不能颠倒为先裁决后取证。

这就是顺序。

时限和顺序构成程序的时间表现形式。

行政程序就是由上述步骤、方式、时限、顺序为要素构成的行政行为的过程,是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的统一。

行政程序的最大特点在于,行政程序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程序。

行政法律关系是由行政机关和相对一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组成的,但行政程序仅指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应遵循的程序,而不是相对一方应遵循的程序。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向行政机关提出某项申请时,行政机关常常为他们设定程序,如据报载,要申请办一批发市场,需经112道程序(盖112个章)。

为避免行政机关在设置这类程序时给公民带来不便,甚至造成损害,行政程序法律需要对此规定一些原则,例如便民原则、及时原则、公布申请条件原则等。

它们也就成为行政机关应遵守的程序原则。

(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由于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发展,程序法律已经冲破司法范畴,扩大到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

一般法和程序法

一般法和程序法

一般法和程序法法律的实施离不开法律程序,而法律程序又分为两种,一般法和程序法。

虽然这两种法律程序各有特点,但它们都是维护公平公正与司法统一的重要手段。

一、一般法一般法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或个体进行交易或合作时所遵守的法律规则。

一般法是一种广义的规范性行为,包括宪法、民法、刑法、商法等。

宪法是国家最基本的法律,它对国家制度、权力机构、公民权利等进行了规定,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

民法则是规定国家内的民事关系的核心法律,它规定了人民权利和义务,以及民事主体的交易方式和维权渠道。

刑法则是指刑事关系(犯罪和处罚),商法则是规定商事行为的法律。

这些一般法律规则是每个市民应该遵守的法律基准。

二、程序法程序法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权限的划定、程序的规定和效力的保证等实施和维护法律秩序过程中的规则。

程序法是对一般法规的制约和保障,它的根本原则是保障公正、公平和公正裁决对等权。

程序法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诉讼的程序和程序保障,包括刑事案件的审判、刑事案件的审判程序、刑事案件的证据等。

民事诉讼法则是规定民事诉讼的程序和程序保障,包括国家法律保障的民事诉讼方面、民事诉讼程序的审查等。

行政诉讼法则是规定行政诉讼程序的规则和对行政行为的司法认定等。

法律的正确实施需要一般法和程序法的有机结合。

一般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程序法意味着公正裁决的必要性和双方交通的平等性。

一般法维护了公民的权利,程序法保障了裁决的公正性。

如果这两种法律程序能得到完美结合,将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实现法律的公正实施。

在一些复杂的法律问题上,程序法与一般法律同样重要。

程序法的适用也不局限于刑事案件,它在各个领域中可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如果法律程序被正确运用,就可以维护公平公正,同时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和公正判断。

这对于法治社会的构建和维护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一般法和程序法都是维护法律秩序和公正实施的核心手段,它们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与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与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与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政治制度与法律体系逐步完善,稳步发展。

这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包括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法治建设。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全民代表制到新民主主义制度,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政治制度的一次次全面变革并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政治制度体系。

1954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宪法,建立了全民代表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确定为最高权力机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展对政治制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逐渐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制度。

新民主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前奏,在这个制度下,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的政治制度开始了一个新的历程,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和先前的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强调集中的国家管理,发扬群众的积极性。

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行政职权组织。

中央人民政府总理和副总理、各部长和副部长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它代表人民的意志,集体行使国家的各项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是人民代表制的具体实施,使得广泛民主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人民代表大会包含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系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特别委员会和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和副主席,代表团的团长和代表都是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是将代表们聚集在一起根据民意制定和审议法律和其他议事。

而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委员会负责协助人民代表大会处理立法审议工作外的其他日常工作。

三、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是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保障人民权利,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繁荣昌盛。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法治中国建设推进纲要”,并将这条路线明确地写入国家议程。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2017年修订)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2017年修订)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2017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7.12.22•【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94号•【施行日期】2018.05.01•【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2001年1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21号公布根据2017年12月2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法规制定程序,保证行政法规质量,根据宪法、立法法和国务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行政法规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解释,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制定行政法规,应当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

第四条制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行政法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党中央。

制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重要行政法规,应当将行政法规草案或者行政法规草案涉及的重大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党中央。

第五条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

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制定的行政法规,称“暂行条例”或者“暂行规定”。

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第六条行政法规应当备而不繁,逻辑严密,条文明确、具体,用语准确、简洁,具有可操作性。

行政法规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章、节、条、款、项、目。

章、节、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序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

第二章立项第七条国务院于每年年初编制本年度的立法工作计划。

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应当于国务院编制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前,向国务院报请立项。

国务院有关部门报送的行政法规立项申请,应当说明立法项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依据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以及拟确立的主要制度。

中国法律制度简介

中国法律制度简介

中国法律制度简介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的法律制度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国的法律体系、法律的类型以及法律执行机构等。

一、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国的法律体系可以被归类为大陆法系。

它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以立法、审判和行政程序为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劳动法、商法等。

(此处为简述,以下展开分析)1. 宪法宪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最高法律,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职责和组织形式。

中国宪法于1982年颁布,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成为中国法律制度的根本大法。

2. 行政法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机关活动的法律体系。

它包括了行政程序法、行政许可法、行政机关职权法等内容。

行政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3. 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刑法主要分为普通刑法和特殊刑法,普通刑法规定了一般犯罪行为和相应的法律责任,特殊刑法则规定了特定犯罪行为和法律责任。

4. 民法民法是关于民事关系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民法主要包括了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内容。

民法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公民的民事权益,调整民事关系。

5. 劳动法劳动法是关于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劳动法主要规定了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劳动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公平。

6. 商法商法是规范商事活动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商法主要包括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营业秘密法等内容。

商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商业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二、法律执行机构中国的法律制度不仅仅依赖于法律的制定,还依赖于法律的执行。

以下是中国的法律执行机构简述:1. 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国的立法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它制定法律,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中国法律制定的最高机构。

五种规章制度的种类

五种规章制度的种类

五种规章制度的种类1. 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条文,约束和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制度。

法律制度在国家内部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它包括民法、刑法、行政法等诸多法律体系,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正常的社会运行。

法律制度通常由法律法规、法律规章和法律条例等文件组成,适用于所有公民和法人。

法律制度的制定和修改需要经过立法程序,确保公正、科学、民主和合法。

任何违反法律制度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罚。

2. 行政制度行政制度是指国家或组织内部为实施上级机关决策而建立的规章制度。

它包括政府内部的管理、组织、人事、财务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安排,以确保政府机构的规范运行。

行政制度通常由政府的法规、规章和制度文件形成。

行政制度起源于法律制度,通过法律的授权来实施和管理。

行政制度规定了政府机构的职责、权力、程序和责任,确保政府机构按照法律和政策履行职责。

行政制度在规范政府机构行为的同时,也促进了政府服务效能的提高。

3. 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为调节和管理经济活动而制定的规章制度。

经济制度包括宏观经济制度和微观经济制度。

宏观经济制度涉及国家经济管理、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而微观经济制度则关乎企业的组织、产权、合同等方面。

经济制度的目标是确保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

它通过法律和规章制度来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制度与法律制度和行政制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为管理社会生活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社会制度包括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卫生制度、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

社会制度的目标是维持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福祉、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制度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实施和管理。

它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限制了社会成员的行为,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协调和和谐。

社会制度对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答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答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答案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绪论、1-2章)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大学生应当树立的新的学习理念是( ABCD )A.自主学习B.全面学习C.创新学习D.终身学习2. 养成优良学风,应在( ABCD )上下工夫?A.勤奋B.严谨C.求实D.创新3. 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应当是( ABCD )A.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B.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C.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D.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4.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主要包括( ABCD )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A.理论创新B.制度创新C.科技创新D.文化创新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其中( 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和理论基础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D.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动力。

4.民族精神: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综合。

5.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形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是什么?A、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B、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C、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我国制定法律的程序

我国制定法律的程序

我国制定法律的程序2010-11-10 08:38:23| 分类:法律扫盲| 标签:法律|字号大中小订阅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广义的立法程序是指享有立法权的主体在制定、修改、补充、废止以及认可各种规范性文件和法律规范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步骤和次序。

狭义的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国会)在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步骤和次序。

我国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法律的程序是:1.法律案的提出这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程序的第一阶段。

所谓提出法律案,就是根据有关规定,享有相应职权的国家机关或个人向全人大或常委会提出关于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议案。

这里的“法律”是狭义上的,不包括宪法。

因为,宪法的修改有特别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议。

”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有权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的国家机关或个人是:(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4)国务院;(5)中央军事委员会;(6)最高人民法院;(7)最高人民检察院;(8)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

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机关和个人是:(1)委员长会议;(2)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3)国务院;(4)中央军事委员会;(5)最高人民法院;(6)最高人民检察院;(7)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

2.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审议是立法程序中关键性的阶段,也是立法程序的第二个阶段。

审议法律案,就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已经列入会议议程的法律案进行审查讨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法律案的程序是:(1)听取关于法律草案的说明;(2)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

(3)法律委员会对法律案进行统一审议;(4)通过审议结果的报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

2017年考研大纲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7年考研大纲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7年考研大纲101思想政治理论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

要求考生: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多项选择题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分析题50分Ⅳ.考查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doc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doc

(一)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公开(或称情报公开、情报自由)是指,凡是涉及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信息资料,除法律规定应予保密的以外,有关机构均应依法向社会公开,任何公民或组织均可依法查阅、复制。

《行政许可法》还规定,行政机关依法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

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监督检查记录。

(二)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指,在行政程序中,同行政相对人或行政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公务员必须避免参与有关行政行为,以确保行政行为形式上的公正性。

(三)听证制度
(四)告知制度
行政主体在进行某项行政行为之前、之中、之后对行政相对人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如何行使有关权利、履行有关义务以及其他有关事项,负有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告知相对人并加以指导的义务。

(五)说明理由制度
按照行政法治的要求,行政机关应将作出行政决定在事实上和法律上的理由对行政相对人说明。

说明理由制度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行政机
关对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应持慎重态度,抑制其随意性,保障和提高其公正性;二是便于行政相对人认清受不利影响决定的确切理由,并可为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时提供方便。

(六)时效制度
时效制度是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给予时间上的限制以保证行政效率和有效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程序制度。

《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对税务登记、账簿及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务检查、税收保全以及税收强制执行等行政程序规定了相应的时效要求,但是,对税务机关确认纳税人提出的纳税担保是否有效,没有作出具体的时效规定。

1
2。

第二编 我国现行的主要法律制度

第二编 我国现行的主要法律制度

违约责任 民事责任种类 侵权责任
民事责任的构成条件:
ⅰ. 违法行为 ⅱ . 损害后果(侵权责任) ⅲ . 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ⅳ . 行为人有过错 ( 特殊侵权除外 )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10 种
财产责任
非财产责任(第9、10种)
(侵犯财产权、知识产权等) (侵犯人身权、知识产权等)
的 基
监 督 权 和 取 得 赔 偿 权 (41条)

社 会 经 济 权 利 (42.43.44.45条)

文 化 教 育 权 (46.47条)

特 定 主 体 权 利 (48.49.50条)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 遵守宪法和法律,尊重社会公德; •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
一. 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一)民法的概念
• 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 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民法的原则
•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 • 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 • 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 • 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 • 尊重社会公德
(二) 民事主体制度
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犯罪分子
故意引起他人犯罪意图和唆使 他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分子
(三) 刑 罚 制 度
1. 刑罚的体系: 主刑
附加刑
管拘有无 死 期期
徒徒 制役刑刑 刑
罚剥没
夺 政

治 权

金利产
2. 量 刑
刑罚的裁量
原则
具体量刑制度

考研政治知识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考研政治知识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7年考研政治知识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2017考研政治毛中特的一个重要新增点。

从命题的角度认为,这一考点可以出现选择题,也可以结合时政热点材料出分析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真正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作为治理体系核心内容的制度,其作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但是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制度体系也难以发挥作用。

我们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考研政治考点法律及法律相关知识点

考研政治考点法律及法律相关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考点解析:法律及法律相关知识点法律的本质和特征(1)法律的本质法律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即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所体现的意志。

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

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性质和内容的法律。

(2)法律的特征第一,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调整社会关系的,因为社会是指以物质生产为基础而结成的人们的总体。

第二,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由国家保证实施。

第三,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法律规定人们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告诉人们能够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违反法律的后果。

题目: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

其中决定法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因素是()A人口B风俗习惯C生产方式D地理环境答案:C分析: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的。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

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性质和内容的法律。

因此正确答案选C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1)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形式实现的。

授权性规范指引人们可以做什么或者有权做什么;禁止性规范指引人们不得做什么;义务性规范指引人们应当或者必须做什么。

(2)预测作用。

法律通过对某种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使人们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从而自觉地实施合法的行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被告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具有行政诉讼权利能力的行政机关和 组织; (2)必须是在行使行政职权中作出了具体行政行 为; (3)必须是由原告所指控并经人民法院通知应诉。
共同诉讼人
共同诉讼人: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 一方或者双方各为二人以上,因同一具体行 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样的具体 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 以合并审理的,为共同诉讼。共同原告和共 同被告统称为共同诉讼人。
起诉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人 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 日起15日内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 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内日 提起诉讼;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 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 提出。
受理是人民法院对符合法律规定起诉条件的 行政案件决定立案审理的诉讼行为。人民法 院接到原告的起诉状,应当在7日内立案受 理或者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原告对裁定不 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4、审判监督程序
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 有错误或者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当事人 可以提出申请,人民法院有权依法决定再审、 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人民检察 院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管辖与当事人 概念
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 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 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 的总和。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调整人民法院和诉讼参 与人的各种民事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于1999年2月14 日判决,:
一、被告北京科技大学在本判决生效之日 起30日内向原告田某颁发大学本科毕业 证书;

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

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

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刘鑫一、宪法1 .宪法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占有根本法的地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宪法规定的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而且涉及国家生活的各方面,包括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社会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家的标志等涉及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2)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律的制定依据。

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都是无效的。

(3)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通常是由制定的机关依照特别程序进行,往往要成立制宪会议或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修改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并要求最高立法机关2 /3 或3 /4 以上成员同意才能通过,有的国家还要求全民投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下简称《宪法》) 规定,宪法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 1 /5 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 2 / 3 以上的多数通过,而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2 .我国国家性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是我国的国家性质。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的民主与对敌人的专政的结合。

民主和专政都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

3 .我国政权组织形式(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一规定明确了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由选民或者人民的代表依法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而形成国家权力机关体系,并由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建立全部国家机构,行使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制定法律的程序

我国制定法律的程序

我国制定法律的程序2010-11-10 08:38:23| 分类:法律扫盲| 标签:法律|字号大中小订阅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广义的立法程序是指享有立法权的主体在制定、修改、补充、废止以及认可各种规范性文件和法律规范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步骤和次序。

狭义的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国会)在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步骤和次序。

我国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法律的程序是:1.法律案的提出这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程序的第一阶段。

所谓提出法律案,就是根据有关规定,享有相应职权的国家机关或个人向全人大或常委会提出关于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议案。

这里的“法律”是狭义上的,不包括宪法。

因为,宪法的修改有特别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议。

”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有权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的国家机关或个人是:(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4)国务院;(5)中央军事委员会;(6)最高人民法院;(7)最高人民检察院;(8)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

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机关和个人是:(1)委员长会议;(2)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3)国务院;(4)中央军事委员会;(5)最高人民法院;(6)最高人民检察院;(7)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

2.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审议是立法程序中关键性的阶段,也是立法程序的第二个阶段。

审议法律案,就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已经列入会议议程的法律案进行审查讨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法律案的程序是:(1)听取关于法律草案的说明;(2)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

(3)法律委员会对法律案进行统一审议;(4)通过审议结果的报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

法的制定程序

法的制定程序

法的制定程序第一篇:法的制定程序法的制定程序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是指有法律制定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补充或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步骤和方法。

我国的立法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程序,即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议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等阶段。

一、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提出是指依法享有提案权的国家机关或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有关法律议案或关于制定、修改、补充、废止某项法律的建议。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0名以上联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军事委员会等有提出法律议案的权利。

二、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议案的审议是指立法机关对已列入立法日程的法律议案进行审查和讨论。

我国对法律议案的审议分为专门委员会的审议和立法机关全体会议的审议两个阶段。

三、法律议案的表决法律议案的表决是指立法机关对于经过审议的法律议案进行表决,正式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活动。

我国宪法规定,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的半数通过,宪法的修改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四、法律的公布法律的公布是指立法机关将表决通过的法律依法定形式公之于社会的一个法定程序。

我国《宪法》(1982年)第8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

第二篇:规章制度制定程序(模版)抬头xxxxxxxxx有限公司规章制度制定程序-操作规程内部文件规章制度制订程序【2012】001号第一章总括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的规章制度制订程序,使之符合法律规定,同时也为了提高公司的管理效能,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在制定涉及到员工重大切身利益关系的规章制度时,如员工福利待遇、员工奖惩、休假、考勤制度、员工守则等。

第三条、执行本制度时,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关于企业制定重大规章制度程序的规定。

法律制度有哪些

法律制度有哪些

法律制度有哪些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公正、维护秩序和维护社会安全而建立的一系列法规、法律和法律程序的系统。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可能存在差异,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宪法、立法、司法和行政。

首先,宪法是法律制度的基础,是国家最高的法律文件。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力的组织和运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通常由宪法制定机关制定,并经过公民的投票或国家机关的宪法接受程序才能生效。

宪法的内容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行政体制、司法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国家安全等。

其次,立法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法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法律、修订法律和废止法律的过程。

立法由立法机关负责,例如国家的立法机关可以是国家立法机构、国会、议会等组织。

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和立法程序制定和修改法律,以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

司法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环节之一。

司法是指根据法律规定,通过法院和其他司法机关解决纠纷、裁决争议、审判犯罪等活动的过程。

司法包括民事司法、刑事司法和行政司法三个方面。

司法的目的是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和公正实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行政是法律制度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行政是指国家机关依法行使管理、执行和监督职能的过程。

行政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两个层级,以及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

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行政程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制定和执行法规、政策和措施,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公正发展。

总之,法律制度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安全而建立的一套法律、法规和法律程序的体系。

法律制度包括宪法、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方面,每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可能存在差异,但都致力于确保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法治发展。

2017考研政治法律基础知识点: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2017考研政治法律基础知识点: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法律基础知识点:社会主
义法律的运行
本章是法的基本理论知识,不仅直接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而且为第八章基本法律制度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章无论是理论地位还是考试地位都十分重要。

这部分是考研政治法律基础的核心知识点,也是考研政治考点,2017考研的学生应深刻领会这部分内容,并加以综合运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

(1)法律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必须遵循法定程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包括以下四个环节: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2)法律遵守。

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是守法的主体。

(3)法律执行。

在我国,大部分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贯彻执行的。

在法律运行中,行政执法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是实现国家职能和法律价值的重要环节。

(4)法律适用。

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有
哪些
程序法是实体法所规定的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的重要保障。

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及时、恰当地为实现权利、行使职权和履行义务提供必要的规则、方式和秩序。

今天,2017考研的学生就来跟我们学习一下这部分2017考研政治的内容。

一、民事诉讼法法律制度
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调整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的各种民事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