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教育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教育思想

第780篇: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庄子教育思想

逍遥行者

2011年4月6日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

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形象(10张)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

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玄虚的,甚至是空无的。然而仔细地研究,就会发觉他的思想如醇厚的老酒,回味愈久,其味弥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的思想是非常丰厚的,有着极其广博的内容。关于庄子思想的其他方面,如政治、哲学、文艺等都有人进行了或正在进行研究,而关于庄子的教育思想,则很少有人涉及。这里试就庄子的教育思想浅作分析,略作阐释。

庄子主张“无言之言”,“不辩之辨”,“言辩而不及”,他直接表述自己思想的地方很少,大都是通过大量的寓言让别人体会,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更是有许多“无言之言”,我们只能通过其言表来揣摩其深意,或由其行而观其思。

一、用自己的德行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鲁有兀者王殆,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庄子在《德充符》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德充于中而符应于有外的道理。庄子说,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正是因为王骀德充于中,所以残废的外形也于他无损,而“充于中”的“德”则更感染了人们,因此,从之游学的弟子之多不亚于孔子。

当然,庄子在这里所讲的“德”并非“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道德之“德”,而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德”。王骀感动外人的是

他内在的精神世界。这里的“德”也是指人内在的精神世界,然而,它比道德的范围要宽广的多。向庄子的“道”一样,庄子的“德”具有更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伟大情怀,这远非狭小的个人修养所能比的上的。庄子的《德充符》中讲到了七个残疾人,都是像王骀一样用其充于内的“德”来影响他人的。其实,庄子本身也是终生实践着这种做法的,他没有像孔子等人一样周游列国,去宣扬自己的传说。有人说,他一生只是自在偏僻处自言。可以说,当时庄子的知名度远在孔子之下,甚至可以说很小。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充实于庄子内心的“德”终于渐渐溢出来,浇灌着手挥五弦、游心太玄的竹林七贤,哺育了桃花流水、别有天地的谪仙人李白,滋养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文豪苏子瞻,熏陶了一剑一箫亦平生的奇人龚定庵……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直至今天甚或未来。

作为万世之师的庄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的思想,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感受到庄子的主张,即要用你自己的伟大情怀去感染、陶冶学生。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给学生以美“德”,比给学生以学识要重要的多,他们会终生受用不尽。我们祖国的,甚至人类的前途也是充满光明的。

二、用形象思维去给学生想象的翅膀

上面我们谈到的兀者王骀,立不教,坐不议,用“德”去陶冶学生,这里也可以看出庄子的另一种教育思想——不要长篇大论地去教育学生。

庄子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除了庄子,其他各家也都在极力宣扬自己的主张,同时也在批评别人的言论。可以说,在这种大争鸣中,逻辑推理、思辩能力已经达到了极至,这从诸子尤其是与庄子同时代的孟子的雄辩之文中已能看出。然而,尽管这样,诸子争论的结果依然是你说你的,我讲我的,谁也说不服谁。看来,仅靠雄辩,难以说服别人。有着一双慧眼的庄子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独树一帜,别开生面——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大量的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人们通过寓言去领悟自己所讲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