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教育思想
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是什么
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是什么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突出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发展。
庄子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天赋,应该鼓励和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发展空间。
他提出了“士之墨,寻失之所之。
教之道,求诎于心。
实郤,守旧而已可”的观点,即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真理,不受限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注重自然与生活的融合。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随性而处”,提倡人们借鉴自然的智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他通过众多的寓言故事,如《胠箧》、《滑溜谈》等,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抛弃功利和虚名,追求自由、简朴和宁静的生活。
第三,重视道德修养和心灵的培养。
庄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灵修养,他提出的“至德不修而内出于身,而眇然有似乎善之而不及也”的观点,即道德的修养应该超越形式和外在的行为,而是源于内心的追求和自觉的行为。
他通过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蝴蝶、鳏夫、庖丁等,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放下名利之心,追求人生的真谛。
第四,追求超越世俗的人生境界。
庄子强调个体的内心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提倡人们要超越世俗的纷扰和利益的追逐,在追求真理、实现内心自由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庄子通过众多的寓言故事,如《至乐》、《秋水》等,告诫人们要超越喜怒哀乐的表面,追求内心的超越和宁静,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境界的升华。
总结来说,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发展,注重自然与生活的融合,重视道德修养和心灵的培养,追求超越世俗的人生境界。
这些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灵修养,引导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真谛。
这些思想是庄子的伟大贡献,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庄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的思想
无为而治。而庄子则是从个人的角度切入,是强调人如何适应社会,人如何 在这个险恶多变,充满斗争的社会中摆脱痛苦,获得自由,保全自身。所以 庄子的理想目标是人的自由境界,即人当破除功、名、利、碌、权、势、尊 和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也就是庄子所 描写的“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神人无功”的境界。这是庄子思想的主旨。 所以老子的思想重点在政治哲学,庄子一生思索的是人类的生命。即人如何 才能从复杂的社会中解脱出来,使人能过一种真正自由而快乐的生活。
逍 遥 游 的 自 由 境 界
表面上看庄子是消极遁世者,但这只是从统治者和社 会的角度衡量的结果。庄子不像儒家,他不肯为统治 者以及百姓卖命,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因为他不 仅反对一切制度与人为的文明,而且认为,个人渺小 至极,即使才能再大,也无法让社会理想化,更无法 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个人能做的,就是使自己的 生命达到自由的天地境界。因此,他从来不企图在这 样的世道中有所作为,他所想的是如何使个人的生命 活得精彩。
拓展阅读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 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 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 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尾涂中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宁可以饥寒为代价, 换取这种生活。神龟乃追求富贵权力者终极命运的象征,历 史上曾有多少人为满足富贵权力而杀人,而制造暴乱,他们 最后的结果与那个神龟有什么两样。庄子可谓看透了人生, 视富贵权力如浮云,他宁可像活龟拖着尾巴在泥里爬,也不 进入官场以示显赫,宁肯生活贫寒,钓鱼维生,也不追逐官 返 禄。
四、齐物我
•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 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 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 化。 •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 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略论庄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略论庄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山东省高唐县第二实验中学焦来强庄子,名周,宋国人,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厚重丰盈。
《庄子》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国学经典。
但总有人认为庄子的思想是玄虚的、消极的、颓废的、反教育的。
古代读书无用论的滥觞。
然而仔细地研究,我认为,这是对这位心灵自由主义哲学家的误读。
虽然庄子没有从事过专门的教育工作,一生主要是著书立说。
但究其思想,称其为教育家却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
如追求自由的学习观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生活的能力,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人才观强调教育要顺应本性、宽容不苛;效法自然的美育观启发我们用美的眼光、美的情感审视我们生活的世界,从而发现美、创造美,获得自由的至高境界。
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素质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庄子·骈拇》一篇。
堪称个性至上者的宣言。
骈拇即并趾,大趾与二趾合并成一个趾。
世人多以畸形视之,庄周替他们辩护,畸形对畸形者自身而言,同样是其本性实现,乃自然,非过失,理应受到尊重。
推而言之,任何个性与概念化的共性而言,都可以看做畸形,都有存在的权利。
从中可以看出庄周崇尚自然,任其本性的思想。
教育要规范,所以强调共性,纳学生于遵纪守规之轨道。
学生要发展,所以追求个性,教育者要有宽容的心态,包容个性。
庄子以天为真,以人为伪。
何谓天?他说:“牛马四足谓之天。
”何谓人?他说:“络马首穿牛鼻谓之人。
”他认为天真便是善,人伪便是恶。
所以野马生活在草原上,自由自在,渴了饮清泉,饿了吃茂草,高兴了交颈摩擦,生气了转身就踢,正是天真,是善。
一旦被捕捉,交给伯乐整治训练,强迫异化。
违背马本性的做法结果是马失去了活力,或成了厩马。
谁之罪过,伯乐难辞其咎。
当然,庄子的言行,难免有过激之处,不过我们必须看到其合理的成分——要尊重个性。
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摘抄
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摘抄庄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庄子》一书阐述了他对于教育的见解和理念。
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自由发展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审美教育”和“身体教育”等核心要素。
首先,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追寻心灵的自由和和谐,通过修养心性、修炼品德来达到道德境界。
他主张培养人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念,培养人们的公正、善良、忠诚和诚实等道德品质。
其次,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知识是人灵魂的滋养,是人类修养的基石。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思考来增长智慧,要追求真理和本体,追求对世界的深入理解。
他鼓励人们摒弃主观偏见和追求真知,追求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美是对真理的表达和感知,是对自然和人性的完美体验。
庄子认为人应该有审美的眼光和欣赏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美的表现形式的能力。
他主张通过欣赏美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最后,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身体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身体是实现自由和和谐的重要基础,主张通过锻炼身体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意志力和身体素质。
庄子鼓励人们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和修炼来增强身体的健康和活力,以实现身体和心灵的完美统一。
总的来说,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自由发展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综合性的,既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又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审美情操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庄子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思想知识点归纳总结
庄子的思想知识点归纳总结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孔子教育家派别的争论者,在哲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庄子的思想独辟蹊径,以其独具特色的审美观、人性观和政治观备受瞩目。
下面对庄子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注重自然观察:庄子的哲学基点在于自然观察和自然主义的追求。
他提出了充分观察自然、追求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应该借鉴自然界的智慧,学习自然界的最高道德准则。
他以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反对人类的中心地位,主张以天地宇宙的自然运行为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
追求真理的境界:庄子认为,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就像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他强调,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庄子通过探索不同的生活境界,找到了真理的本质和真理的实现方式。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寻找真理。
反思理性主义:庄子对理性主义持批判态度。
他认为,人的理性并不完全可靠,有时会误导我们的思考和生活。
他主张在思考和决策中,应该多听从内心的声音,而不仅仅依靠理性的推导。
他主张人们要学会放松、舒适,不要为理性推导和逻辑思考所束缚,而应该顺其自然地生活。
道德观念的提出:庄子对道德观念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在道德实践中,要以天地和宇宙的自然规律为准则,而非人类的主观意识和道德规范。
他认为,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并顺应自然的意志和发展。
他认为,只有在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人类才能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奉行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政治无为,即不干预和干预社会事务。
他认为,过度的政府干预只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他主张政府应该放手让民众自发地自我管理,并倡导无为而治的政府哲学。
他希望政府能够以典型的道家思维方式,退让和放弃一些政治权力,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自由和权益。
提倡心灵自由:庄子认为,人们的心灵是自由的,可以随意驰骋在思考和感受的世界中。
庄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庄子的教育思想在庄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根本,是认识的最高境界。
在他那里,“道”是一个自然本真的世界,理想的世界,也是他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即对宇宙万物“以道观之”。
“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本和依据。
一、庄子的“本真”思想“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
”;“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由此不难看出,庄子所指的自然就是一种不受干扰强制、自然而然的性状。
他是在本性而非自然界的意义上言说自然的。
这种本性也不是一种动物本能,而是被预设的一种人之为人的本性。
庄子强调自然天性,崇尚自然真情,反对人为。
庄子认为,自然也就是自然本真,即保持事物的真实状态。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笑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贵真也。
”“本真”就是一切顺乎天性,对于外物来说,由于人的无为而保持了它的自然本性,所以为归真;对于人而言,由于自己的自然无为,既没有损害外物的自然本性,也没有离开自己的自然本性,同样也为归真。
二、庄子的“自由”思想陈鼓应指出:“庄子将‘无’变成相对概念而加以超升,而拉开一个无穷的时空系统,在这一点上,和老子是有所不同的。
”庄子在对道的剖析与追问中,指向不可穷尽的无限,或者指向宇宙万物形成之初始,指向泯灭小大、死生、是非、言与不言的齐一,指向混沌虚无的根本。
庄子,主张实现个体真正的自由,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
庄子认为自然境界是人生之最高境界,而道法自然又是达此境界的根本保证。
在庄子看来,自然境界、婴儿境界也即物我同一,天人二体。
在这种境界和状态中,时空的界限、主客的界限、天人的界限消失了,物的生命即是人的生人的生命即是物的生命,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但是庄子提出了物无待、逍遥等许多表征自由的概念,更加注重将人生的理想境界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
【教学论文】浅谈庄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庄子的教育思想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玄虚的,甚至是空无的。
然而仔细地研究,就会发觉他的思想如醇厚的老酒,回味愈久,其味弥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的思想是非常丰厚的,有着极其广博的内容。
关于庄子思想的其他方面,如政治、哲学、文艺等都有人进行了或正在进行研究,而关于庄子的教育思想,则很少有人涉及。
这里试就庄子的教育思想浅作分析,略作阐释。
庄子主张“无言之言”,“不辩之辨”,“言辩而不及”,他直接表述自己思想的地方很少,大都是通过大量的寓言让别人体会,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更是有许多“无言之言”,我们只能通过其言表来揣摩其深意,或由其行而观其思。
一、用自己的德行去陶冶学生的情操“鲁有兀者王殆,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庄子在《德充符》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德充于中而符应于有外的道理。
庄子说,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正是因为王骀德充于中,所以残废的外形也于他无损,而”充于中“的”德“则更感染了人们,因此,从之游学的弟子之多不亚于孔子。
当然,庄子在这里所讲的”德“并非”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道德之”德“,而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德“。
王骀感动外人的是他内在的精神世界。
这里的”德“也是指人内在的精神世界,然而,它比道德的范围要宽广的多。
向庄子的”道“一样,庄子的”德“具有更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伟大情怀,这远非狭小的个人修养所能比的上的。
庄子的《德充符》中讲到了七个残疾人,都是像王骀一样用其充于内的”德“来影响他人的。
其实,庄子本身也是终生实践着这种做法的,他没有像孔子等人一样周游列国,去宣扬自己的传说。
有人说,他一生只是自在偏僻处自言。
可以说,当时庄子的知名度远在孔子之下,甚至可以说很小。
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充实于庄子内心的”德“终于渐渐溢出来,浇灌着手挥五弦、游心太玄的竹林七贤,哺育了桃花流水、别有天地的谪仙人李白,滋养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文豪苏子瞻,熏陶了一剑一箫亦平生的奇人龚定庵……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直至今天甚或未来。
总结庄子的主要思想及观点
总结庄子的主要思想及观点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观点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
庄子主要强调了自然无为、自由自在、心境淡泊的思想,与儒家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庄子看来,人们应该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通过达到无为而自然的境界,来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庄子的思想主要以“无为而无不为”为核心,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达到无为的境界。
庄子认为,自然界中没有人为的行为,万物都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
人们应该效仿自然,不要强求,不要过度干涉。
只有顺势而为,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提出了“大道至简”的观点,认为真实的境界是简单而自然的。
他通过比喻胡蝶与朱雀的故事,告诫人们应该摆脱烦恼和欲望的困扰,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认为,只有心境淡泊,才能摆脱生活的烦恼,体验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庄子对人性的看法与儒家有所不同。
儒家强调人性本善,需要通过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就是邪恶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通过修炼和心灵的觉醒,人们可以超越自我,达到无为而自然的境界。
庄子还提出了著名的“梦蝶”理论,意味着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在做梦或者是在别人的梦中。
他认为,现实与虚幻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世界的真相很难被人们完全把握。
因此,庄子主张人们应该放弃对对象的判断和执着,而是心无所执,保持开放和平等的心态。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无为而遇、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政治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无为而遇强调顺势而为,倡导尊重自然规律,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变化。
无为而治则是要求政府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尊重市场机制和个人自由,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广泛的解读和应用。
无论是西方的自由主义还是东方的佛教禅修,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
庄子的观点对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掌握庄子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找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庄子教育思想
庄周《庄子》《庄子》,也称《南华经》。
道家主要代表作。
庄子及其后学著。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言庄子著着书十余万言","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庄子(约前369一公元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教育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
名周,字子休。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为名家惠施挚友。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也曾麻鞋布衣见魏王。
不愿做官从政。
相传楚威王曾以厚礼聘为楚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表现出对统治者和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和蔑视。
是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挥者。
老、庄共同崇奉自然,提倡"无为",形成为老庄学派。
但庄子转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他将老子以"道"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任性自然,希望解放束缚人们的一切桎梏,追求个人精神解脱的出世主义教育思想。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
此后,《庄子》传本岐出。
现存的三十三篇为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晋唐以后流行的《庄子》诸本中,虽有内、外、杂之分,但内、外篇界限不固定。
一般认定内篇七篇为庄子著,外、杂篇可能搀杂有他的门人和道家后学的作品。
历来注解很多,今通行本,主要有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
近期通行的有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国外也有版本,如日本福永光司《庄子》、金谷治《庄子》。
研究《庄子》的教育思想以内篇七篇为主。
第一篇《逍遥游》,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培养人们具有无已、无功、无名、无情的精神境界。
第二篇《齐物论》,论述齐万物的教育内容,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第三篇《养生主》,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其自然。
以疱丁解牛为例,指出教育最好的方法是顺着自然虚隙行中道。
庄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庄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总结庄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总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观点与他的哲学思想联系紧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庄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而非单纯地灌输知识。
他主张人应当自觉地去追寻真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来认识世界。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真正从内心理解了世界的本质,才能超越传统观念的束缚,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二、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平静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心灵的自由与平静,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们拥有一个自由宁静的心灵。
他主张人应当超越生活的困扰和纷繁,追求内心的安宁与静谧。
他强调个人的内心体验,认为人们应当从内心感受自然与宇宙的奥秘,与之融合,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三、注重身心合一的教育方式庄子的教育思想中,注重身心合一的教育方式。
他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只有在身心和谐统一的状态下,人才能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他主张通过运动、游戏和音乐等方式,使身体和精神得到平衡,同时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质。
四、尊重个体差异与多样性庄子的教育思想中,尊重个体差异与多样性是一个重要原则。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天赋,应当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他主张摒弃一切标准化的教育评价和规范,而是重视培养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在自由中发展自己的优势。
五、倡导道德教育与人际关系庄子的教育思想中,倡导道德教育与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内容。
他认为教育应当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主张人应当追求无私与仁爱,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综上所述,庄子的教育思想观点强调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平静,注重身心合一的教育方式,尊重个体差异与多样性,倡导道德教育与人际关系。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依然具有启示意义,体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笔记
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笔记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教育思想以自然为基础,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和自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下是对庄子教育思想的总结笔记。
一、“积言至日,无有不至,无有不在。
至日无所至,至事无所至。
”庄子认为教育应该由自己的体验和观察来引导,而不是通过传统的知识积累。
他主张要“无有不至”,也就是说,不仅要学习有形的事物,还要关注无形的道德和智慧。
他强调,教育应该通过包容、宽容和开放的方式进行,不能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二、“鱼鸟只知相呼,不知相亦”庄子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控制和束缚人们的行为,而是帮助人们寻找自我,找到自己的内在平衡和和谐。
他以鱼鸟为例,说明人类应该学习自然界的和谐,不要过度干涉和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
三、“智之设巧而变心”庄子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个体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和技能。
他主张通过培养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使人们能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认为,创造力是个体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自由。
四、“教之以道而观于德”庄子认为,教育应该以道德教育为核心。
他主张通过培养个体的德行和道德观念,引导人们正确行为和人生价值观。
庄子认为,道德是文化的灵魂,只有通过德教育,才能使人们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五、“养生之道”庄子强调养生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既要关注思维能力和智慧,也要注重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的培养。
他主张人们应该重视身心的协调与平衡,注重保养和养生。
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
庄子的教育思想以自然为基础,强调和谐共生和个体自由发展。
他强调教育应该以道为核心,注重培养个体的智慧和德行。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寻找内心的和谐和平衡,使个体能够自觉、自由地发展。
庄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我们应该在教育中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德性,以及关注身心健康的培养。
从“道法自然”解读庄子的教育思想
从“道法自然”解读庄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庄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是独到的,也是科学的,他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和物的自然本性,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看似消极逃避的思想中蕴藏着教育智慧。
关键词:庄子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方法记忆中的庄子是课本里消极遁世的那个不值得学习与关注的人,引起我阅读的是校园文化中的庄子,以及平日里看到的有关庄子的寓言故事。
抽空借了一本庄子来读,读得跃然很粗浅,但是庄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却让受益匪浅。
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出发,说一说我读《庄子》的一点收获。
一、理解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现行的教育学生厌学的特别多,学校的条件越来越好,学生的生活条件也在提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反而不爱学习呢?给我答案的首先是卢梭,他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把儿童看作教育中最积极的因素。
卢梭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应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的、人的、事物的教育。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这个问题从庄子的“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
”《庄子·外篇·天道》也得到了答案,他提倡开掘本性,而不要人为地压抑、干涉和改变人的自然本性。
主张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无为而治,从而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自然无为要求尊重事物的本性,尊重事物自身存在的特质和法则,并同时尊重事物的发展变化。
现在的教育改革和庄子的思想是合拍的,他要求教育不应再一味地扼杀学生的个性,不应过分限制学生的自由,让其在过于沉重的教育和压力下成长,这样学生的个性会日益被销蚀磨灭,而应在一定程度上让其自由发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更要引导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和思想,让学生自己的智慧自由驰骋,而不应只局限于课本所写,老师所讲,没有自己思想的人永远无法自己学到新东西,也无法自己开拓新境界,因为他的思想与思维是不自由的,一直在被别人左右,听从别人的指挥和安排。
庄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教育思想的本质
• 一、尊重个人本性的教育 • 二、拓展个性的教育 • 三、为生活的教育
3、一切为了生命
• 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 魏阙之下,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则利 轻。”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未能自胜也。 ”瞻子曰:“不能自胜则从,神无恶乎?不能自 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 矣。”
• 总之,庄子的教育观是尊重本性、崇尚自然的, 是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也是拥抱生活、热爱 生命的。针对我国传统教育中对生命价值的忽视, 对个体人格的改造,对个性的压制,以及脱离实 际生活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庄子思想具有极 好的疗救功能。 •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德殉名。”
•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 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 性一也。” • 庄子认为自然先于社会,先天重于后天,自然的 人性是社会人格发展的基础,“无以人灭天”, 不能用后天的社会性人格去破坏甚至消灭人的自 然本性。
•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三体》)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 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 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的确,只有尊重学生的 个性,才谈得上教育。否则,我们教育的结果, 只能是培养出一群学习的机器;甚至有的当面一 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更有桀骜不驯者,根 本不接受你这一套,甚至走向极端。总之,那样 的结果,只能是众马齐喑,我们的马儿都失去了 其活跃的本性,怎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我们的教育也会南辕北辙,永远达不到它的目的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要抹煞他 们的青春活力。
庄子教育思想总结
庄子教育思想总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
庄子的教育思想以个体的自由意志、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庄子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价值,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独特的教育观念。
首先,庄子强调个体自由意志的培养。
在庄子看来,个体自由意志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任务。
他认为人的内心有自由自在的本性,而不受外在环境和规则的限制,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因此,庄子提倡的是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和选择,培养个体的独特性和创造力,使每个人能够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和规则所左右。
其次,庄子注重内心修养的培养。
庄子认为,个体的内心修养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他强调通过修炼和控制自己的内心世界,人可以增强内心的力量和稳定性,以应对各种困境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要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摒弃浮躁的欲望和功利的心态,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和深度。
庄子提出的内心修养的方法主要包括静心养性、心无所求和超越物欲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个体培养自己内心的力量和智慧,提升个体的思维和情感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个体成长。
此外,庄子提倡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完善。
他认为人的生命应该追求精神的升华和超越,而不是只追求物质的满足和享受。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炼和追求自己的内心世界,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庄子反对功利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在他看来,人的一生应该追求自我完善和挑战自我的目标,而不是只为了追求功名利禄。
他主张个体应该追求自己真正的内心声音,寻找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从而达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升华。
庄子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首先,教育要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体自由意志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规则和外在要求,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意志。
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与他的哲学观点一脉相承,以追求自由、自然和无为而闻名。
庄子对教育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其中包含了对教育目标、方法和内容的深刻思考。
庄子的教育思想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和自主性,注重培养人的内在素质和品质,以及培养人的生活智慧和心灵境界。
首先,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和自主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天性去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他反对机械的规范和固定的教育模式,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发挥个人特长和才能。
庄子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能,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力,而不是把他们塑造成相同的模式。
其次,庄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内在素质和品质。
他认为一个人的真正教育应该是关乎道德、人格和品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庄子主张培养人的德性、智慧和情感,使其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内在富有智慧和道德的人。
庄子认为,教育应该使人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和超凡境界的人,并强调修养内在的境界和素质,使人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和谐的状态。
再次,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生活智慧和心灵境界。
庄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
他主张通过教育,使人们了解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本质,从而实现对生活的超越和理解。
庄子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能够引导人们认识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欲望和追求的真正目标。
庄子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和认识,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他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觉察,培养人的智慧,使其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事物,从而达到人生中的自由和幸福。
最后,庄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与大自然的联系和和谐。
庄子认为,教育应该帮助人们与大自然建立联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庄子教育思想
庄周《庄子》《庄子》,也称《南华经》。
道家主要代表作。
庄子及其后学著。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言庄子著着书十余万言","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庄子(约前369一公元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教育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
名周,字子休。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为名家惠施挚友。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也曾麻鞋布衣见魏王。
不愿做官从政。
相传楚威王曾以厚礼聘为楚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表现出对统治者和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和蔑视。
是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挥者。
老、庄共同崇奉自然,提倡"无为",形成为老庄学派。
但庄子转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他将老子以"道"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任性自然,希望解放束缚人们的一切桎梏,追求个人精神解脱的出世主义教育思想。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
此后,《庄子》传本岐出。
现存的三十三篇为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晋唐以后流行的《庄子》诸本中,虽有内、外、杂之分,但内、外篇界限不固定。
一般认定内篇七篇为庄子著,外、杂篇可能搀杂有他的门人和道家后学的作品。
历来注解很多,今通行本,主要有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
近期通行的有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国外也有版本,如日本福永光司《庄子》、金谷治《庄子》。
研究《庄子》的教育思想以内篇七篇为主。
第一篇《逍遥游》,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培养人们具有无已、无功、无名、无情的精神境界。
第二篇《齐物论》,论述齐万物的教育内容,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第三篇《养生主》,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其自然。
以疱丁解牛为例,指出教育最好的方法是顺着自然虚隙行中道。
论庄子的“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
( 一)培 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庄子认 为教育要顺应 自然 ,这 和今天提 倡 的直觉思维 教育有 相似之处 。直觉是在知识 经验积 累和反复思考 的基
础上 ,在 各种 内外环境 的诱 发下 ,突入其 来地 解决 问题 。
人们 又把它 叫做灵感 。直觉思维 与思维 的整体 性有关 ,很 多创造发 明都是创造 者依靠直觉猜 测 ,内省体 验 ,对 事物
是 一种 内心 的 自觉 、 白化 ,绝不 能受教 育者强 制 的灌 输 。
人要 知 “ ,只能依靠 自然无为 、 自我意识 、静心领悟 , 道” 他还 以聪明为例说 : “ 吾所谓聪者 ,非谓其 闻彼也 ,自闻
而 已矣 ;吾所谓明者 ,非谓其见彼也 ,自见而 已矣 。 ”庄子 主张圣人 很少说话 ,是 为 了让受教 育者接受 了教育而 又不 觉得是负 担 ,只是认为这 道理是 自己吾得 的,因而感 到心 中愉快 ,这是最高明的教育方法 。 昀
的 自觉领悟 ,他反对过 多的说教 ,主张一切 要顺应 自然 。 “ 行不 言之教 ”的教 育思想对 当代教 育的启示有 :培养
学生的 直觉思维、尊重 学生的主体性 、创造和谐的课堂氛 围、树 立 “ 交往 ”的师生观 ,教师 以身作 则和提 倡生成
性课堂教学。
关键词 :庄子 ;行不言之教 ;教 育原则 中图分 类号 :G 0 0 4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8 3 (0 8 6-1 10 0 5 5 4 2 0 )0 - 0 — 2 - 0
在进行教 育改革 、提倡 素质教 育的今天 ,通过挖 掘庄 子思想 中的教育 因素 ,对 于指 导现 实工 作有重 大的 意义 。 i 庄 子名周 ,蒙 ( t ] 今河南省 商丘县东北) 人 ,做过蒙 地的 漆园吏。其 生卒年月 已不可祥考 , 《 = 史记》称其与梁惠王 、 齐宣王 同时。据马叙伦 《 庄子年 表》 及其他史料 考证 ,约 生 于公 元前 3 9年 ,卒 于公 元前 2 6年 。庄 子崇 尚 自然 , 6 8
庄子的素质教育观
庄子的素质教育观庄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这位伟人的思想殿堂的时候,就会发现当今的素质教育思想两千多年前就在他那里熠熠闪光了。
一、“正汝身哉”,“形就心和”庄子在《人世间》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卫灵公的太子蛮横残暴,且又聪明,聪明得一眼就能看出别人的过错。
颜阖要去作他的教师,这可为难了。
要规范太子的行为,恐遭杀身之祸,要放纵太子的行为,又未尽到太师的职责。
庄子借蘧伯玉之口说道:“你最重要的,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为,绝不能有私德上的过错。
其次,态度上要客气些,内心要平和,平和中要透出宽容。
行为上要多迁就。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
这样做并不是放弃自己的观念跟着作恶,而是要在感情上接近他,成为他们的朋友,然后用德行去感化他,在恰当的时候教育他。
在这里庄子告诉我们要尊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尊重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
同时庄子指出,教育方法比教育内容更重要。
二、“彼非所明而明之”,“终无成”庄子在《齐物论》中说:昭文是最好的古琴师,师旷是最好的拍击师,惠施是最长于论辩推理的哲学家。
因为他们技艺超群,所以人人也想跟他们学习并达到他们的水平。
他们也想教授别人并使之达到他们的水平。
这就大错特错了。
你不是能达到那种水平的人却偏要达到那种水平(“彼非所明而明之”),只能是浪费自己一生的宝贵时光。
庄子指出,人们为什么产生这种错误认识呢?这是因为他们把技艺才智当作竞争和炫耀的资本,当作发财致富的工具。
庄子认为,专业技艺本应是才情志趣的挥洒而已,在挥洒之外不应有所需求。
专业技艺谁都可以学,但是我们学会了什么或不会什么都不要太激动,要使生活中的所需求者与所享用者都保持一种自在感。
专业技艺随时可用,也可随时不用,使人处在逍遥自适的心境中。
孔子认为,“修身”是基础,“齐家”“治国”是目的。
庄子认为“修身”是基础,同时也是目的。
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专业技艺都是为了使人性更加完美,人格更加高尚。
在当今之时,却有一些人认为,孩子上大学是为了高官厚禄,孩子学钢琴是为了成为钢琴家,孩子练长跑是为了成为世界长跑冠军,孩子上幼儿园是为了多认识几个汉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教育思想第780篇: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庄子教育思想逍遥行者2011年4月6日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
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
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
就像“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
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形象(10张)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分为:外篇,内篇,杂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
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玄虚的,甚至是空无的。
然而仔细地研究,就会发觉他的思想如醇厚的老酒,回味愈久,其味弥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的思想是非常丰厚的,有着极其广博的内容。
关于庄子思想的其他方面,如政治、哲学、文艺等都有人进行了或正在进行研究,而关于庄子的教育思想,则很少有人涉及。
这里试就庄子的教育思想浅作分析,略作阐释。
庄子主张“无言之言”,“不辩之辨”,“言辩而不及”,他直接表述自己思想的地方很少,大都是通过大量的寓言让别人体会,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更是有许多“无言之言”,我们只能通过其言表来揣摩其深意,或由其行而观其思。
一、用自己的德行去陶冶学生的情操“鲁有兀者王殆,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庄子在《德充符》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德充于中而符应于有外的道理。
庄子说,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正是因为王骀德充于中,所以残废的外形也于他无损,而“充于中”的“德”则更感染了人们,因此,从之游学的弟子之多不亚于孔子。
当然,庄子在这里所讲的“德”并非“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道德之“德”,而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德”。
王骀感动外人的是他内在的精神世界。
这里的“德”也是指人内在的精神世界,然而,它比道德的范围要宽广的多。
向庄子的“道”一样,庄子的“德”具有更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伟大情怀,这远非狭小的个人修养所能比的上的。
庄子的《德充符》中讲到了七个残疾人,都是像王骀一样用其充于内的“德”来影响他人的。
其实,庄子本身也是终生实践着这种做法的,他没有像孔子等人一样周游列国,去宣扬自己的传说。
有人说,他一生只是自在偏僻处自言。
可以说,当时庄子的知名度远在孔子之下,甚至可以说很小。
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充实于庄子内心的“德”终于渐渐溢出来,浇灌着手挥五弦、游心太玄的竹林七贤,哺育了桃花流水、别有天地的谪仙人李白,滋养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文豪苏子瞻,熏陶了一剑一箫亦平生的奇人龚定庵……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直至今天甚或未来。
作为万世之师的庄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的思想,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感受到庄子的主张,即要用你自己的伟大情怀去感染、陶冶学生。
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给学生以美“德”,比给学生以学识要重要的多,他们会终生受用不尽。
我们祖国的,甚至人类的前途也是充满光明的。
二、用形象思维去给学生想象的翅膀上面我们谈到的兀者王骀,立不教,坐不议,用“德”去陶冶学生,这里也可以看出庄子的另一种教育思想——不要长篇大论地去教育学生。
庄子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除了庄子,其他各家也都在极力宣扬自己的主张,同时也在批评别人的言论。
可以说,在这种大争鸣中,逻辑推理、思辩能力已经达到了极至,这从诸子尤其是与庄子同时代的孟子的雄辩之文中已能看出。
然而,尽管这样,诸子争论的结果依然是你说你的,我讲我的,谁也说不服谁。
看来,仅靠雄辩,难以说服别人。
有着一双慧眼的庄子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独树一帜,别开生面——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大量的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人们通过寓言去领悟自己所讲的道理。
寓言的妙处,就在于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深入浅出,易于接受。
在庄子之前,墨子就使用了寓言,而且他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个运用寓言的作家,他的寓言多是扩大了的比喻,而且多是贯穿在与他人的问答和答辩中。
很明显,他运用寓言的目的仅仅是使自己的理论更加浅显易懂,寓言只是理论的附庸。
孟子的寓言也是如此。
而庄子则在相当程度上庄子意识到了寓言独有的作用,更注重用寓言本身来说明问题,他以寓言特有的力量来寄托一种思想,使自己的理论以寓言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不是把寓言作为使理论通俗生动的工具。
而且,庄子也是大量运用寓言的第一人,据统计,《庄子》一书有二百多则寓言故事。
庄子的寓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它寓丰富的道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既使自己的道理得到了阐发,又增添了自己的文采。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当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庄子用“混沌”的寓言故事,让人很轻松的就体会到依顺自然的道理。
庄子难以言传的“道”,就这样一个个用形象的语言展现出来,并且流传下来。
庄子之文,也因此而增色添彩。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然文词之美富者,实为道家。
”“《庄子》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郭沫若在论及庄子之文时也说:“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它的影响下发展。
”(《郭沫若文集》十二卷)庄子运用其丰富的想象思维,收到了奇效。
当然,形象思维不只是寓言,它的含义非常丰富。
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非常愿意接受形象的说理。
庄子在传“道”,我们教师不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吗?倘若我们也像庄子一样,运用形象思维,拓展想象力,那么,我们既把道理非常形象的展示给学生,避免了繁琐枯燥的讲解,同时也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而且我们自己也会成为一个非常有文采的而且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教育者。
一箭三雕,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上面提到了庄子讲“混沌”的寓言,从中可以看出庄子任其本性的思想。
如果违背其本性,哪怕是好心的,也会置其于死地。
就像倏与忽为混沌凿窍,凿完窍,混沌也失去了生命。
庄子所讲的道本身就是合乎自然的,这种哲学思想必然对庄子的其他思想有着必然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就有着很浓的重其自然本性的色彩。
这在《马蹄》篇中表现的尤其突出。
马的本性是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糜,怒则分背相踢。
然而,硬给他加上笼头、衔辔等阻碍视线的东西,他就会斜眼相看,甚至猛力抵突,不愿驯服。
所以说,违背马本性的做法结果是马失去了活力,或成了只知拉车之马。
当然,庄子谈儒家礼仪束缚了人的自然本性,作为社会的人来看,庄子有其过激之处。
不过我们必须看到其合理的成分——要尊重本性。
在《应帝王》篇中,有一段肩吾与楚匡接舆的对话,肩吾说,中始对他说做人君的,凭己意立定法度,宣布施行,哪个敢不听从而为其所化呢?楚匡接舆说,这种以己制物的办法,是欺诳之德,用这种办法去治理天下,好比涉海凿河,使蚊虫负山,是同样不能胜任的。
在《至乐》中,庄子还谈到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说从前有个海鸟落在鲁国之郊,鲁侯把它迎进庙里,献酒给它饮,奏乐给它听,摆上牛羊肉给它吃。
不出三天,海鸟死去。
这告诉人们,要以养鸟之道养鸟,不能违反本性。
以上可以看出庄子的教育主张:不要以己教人,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
的确,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谈得上教育。
否则,我们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培养出一群学习的机器;甚至有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更有桀骜不驯者,根本不接受你这一套,甚至走向极端。
总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众马齐喑,我们的马儿都失去了其活跃的本性,怎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也会南辕北辙,永远达不到它的目的。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要抹煞他们的青春活力。
同样,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要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教育学生,要按照学生的特点去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当然,尊重个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挖掘长处,扬长避短。
天生我材必有用。
《逍遥游》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会子对庄子说,魏王送他大瓠之种,长成后,结成了一个大葫芦,但是这个葫芦用来盛水,则立不牢稳,难以胜任;分剖为瓢,则平浅不容多物。
因此把它击碎了。
而庄子则认为惠子拙于用大,他说,为什么不把它束于腰间,作为腰舟浮游于江湖呢?惠施认为无用的大树,庄子把它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