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小练习备课讲稿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教案标题: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阅读古代文言文,理解古文的基本意思。
2. 学生能够使用古文词汇,进行基本的古文造句。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古文知识,进行古文鉴赏和批评。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文课文、古文词汇表、古文翻译本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 教师用精心准备的图片或故事情节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学习古文基本知识1.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文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文的重要性。
2. 教师讲解古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型,帮助学生打下古文基础。
步骤三:阅读古文课文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选定的古文课文,并逐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
2. 学生边听边读,边跟读古文课文,加深对古文课文的理解。
步骤四:词汇练习1. 教师给学生分发古文词汇表,让学生逐个背诵和使用这些古文词汇进行造句练习。
2. 教师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古文词汇竞赛,以加深学生对古文词汇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步骤五:古文批评与鉴赏1.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文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用批评眼光看待古文作品。
2. 教师指导学生对选定的古文进行鉴赏和批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步骤六:小组讨论和展示1. 学生分组进行古文课文的深度解读和分析,然后分组展示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2. 教师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点评,促进学生分析和思考。
步骤七:总结和反思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形成古文阅读的思维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并思考如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扩展:1. 给学生布置一篇古文作文,要求运用所学的古文知识和词汇进行写作。
2. 组织学生进行古文阅读小组活动,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课堂积极性、对古文的理解等方面。
2. 教师设定考试题目,测试学生对古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八年级第8篇《小石潭记》课件
第17篇 小石潭记
2.一词多义
(1)从
从.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 者 动词,跟随
介词,自,由
(2)清
水尤清. 冽 以其境过清.
清澈 凄清
(3)可
潭中鱼可. 百许头 大约 不可. 久居 可以,能够
第17篇 小石潭记
(4)游 皆若空游. 无所依 游动 同游. 者 游玩
(5)乐
心乐. 之 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嬉戏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 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互,不可知其源。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
(我)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
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
居,乃记之而去。
第17篇 小石潭记
4.重点实词 (1)隔篁.竹. (2)水尤.清冽. 尤: 格外 (3)卷.石底以出 (4)为坻. (5)为屿. (6)为嵁. (7)青树翠.蔓.
篁竹: 竹林
冽: 凉 卷: 翻卷 坻: 水中高地 屿: 小岛 嵁: 不平的岩石 翠蔓: 翠绿的藤蔓
第17篇 小石潭记
(8)潭中鱼可百许.头
(6)差 参差. 披拂 犬牙差. 互
长短不一 交错
第17篇 小石潭记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本义:方位名词,西边,与“东”相对 句中意思: 向西
第17篇 小石潭记
②下.见小潭 本义:方位名词,与“上”相对 句中意思: 向下
③斗.折蛇.行 斗 本义:北斗星 句中意思: 像北斗星一样 蛇 本义:一种爬行动物 句中意思: 像蛇一样
浅谈小学生古诗文阅读训练-最新文档
浅谈小学生古诗文阅读训练中华古诗文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五彩斑斓,意蕴绵长。
其中广为传诵的经典诗文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教育渗透,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启蒙教育过程中古诗文的阅读、诵读、背诵等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质,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小学低年级古诗文的阅读训练有以下认识:一、古诗文阅读训练在小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
古诗文的内容丰富多彩,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古诗文的阅读训练也必然是多种模式。
单一的模式、单一的课堂结构是难以达到优化古诗文教学的目标的。
实践中结合古诗词内容的特点,我探索并尝试了三种阅读训练模式:1.对于一些内容较浅易,学生易体会和明白的古诗词,可以创造较多的机会让小学生独立习读、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在实践中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之初,先带领学生朗读一些喜闻乐见,脍炙人口,而且大部分都是孩子幼儿时期读过的小诗,例如:《望庐山瀑布》,《草》等,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并不很难,以免产生学习古诗的畏难情绪。
例如唐代诗人李峤的《风》,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自读古诗,整理、清除文字障碍;接着分小组讨论古诗的意思,找出不理解的词;再次全班讨论,共同辨析不理解的词义,依靠学生帮助学生;最后达到全体学生掌握古诗的目标。
依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发挥,能够合作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帮助者。
2.对于一些新接触的小诗文,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理解诗句,先让学生自由而大声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把诗句的字音读准,读到琅琅上口,例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采用“三读”的阅读方法,即:读通――读懂――读好。
初中历史经典古文阅读教案
初中历史经典古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唐诗三百首》中的部分经典名篇。
2. 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
教学难点:1. 对古代汉语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学会通过阅读古文进行文学鉴赏和感悟。
教学准备:1. 课本《古文阅读选粹》2. 《唐诗三百首》部分名篇3.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对唐代诗歌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导学(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唐诗三百首》中的几首经典名篇,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义。
三、阅读(20分钟)学生分组阅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几首名篇,然后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四、讨论(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诗歌,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古文,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背诵并撰写读后感,以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唐代诗歌的欣赏和学习,培养了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同时,通过阅读名篇,学生也能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继续热爱古文,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水平。
初三语文教案二:古诗文阅读
初三语文教案二:古诗文阅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古诗文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读古诗文,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久远和文学的美妙,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因此,本篇文章就来探讨初三语文教案二:古诗文阅读。
一、教学目标1.了解、熟悉唐宋诗词的特点和魅力,能够默读、朗读、理解、分析、赏析唐宋诗词。
2.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
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诗文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古诗文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创作的诗歌和文学作品。
古诗可分为五言、七言和律诗,古文则可分为散文和骈文。
2.唐诗唐诗是指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创作的诗歌。
唐诗的特点是表现了时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
最著名的唐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
3.宋词宋词是指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创作的诗歌。
宋词的特点是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构思精巧。
宋代的词人很多,如苏轼、辛弃疾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讲解古诗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使学生对古诗文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默读朗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古诗文文本的默读和朗读。
默读不仅可以增强对句子结构和词汇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艺术魅力;朗读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语调不准确、音律不协调等问题,加深对古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3.赏析分析在学习每首古诗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词汇、表现手法、意境构建等方面对古诗文进行赏析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魅力。
四、教学建议1.注重学科交叉古诗文既是语文教育的内容,也是文化教育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历史学科、美术学科等,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学习古诗文。
2.增强实践性教学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增强实践性教学。
部编版语文小升初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4课时)
必背古诗文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移:划动,移动; 泊:停船靠岸; 渚:水中间的小块 陆地; 客:指诗人自己; 旷:空阔远大; 天低 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 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伟大 的马克思列宁主 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 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 导人。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
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平平常常 的事情。武陵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 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 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波涛翻腾如同烧滚的开水一样,打在 高耸入云的悬崖上,把悬崖拍暖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 仅剩的十三跟铁索,横空高悬在湍急的河上,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 栗。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 个个笑逐颜开。
古诗文的理解与背诵
理解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粹,在中国古代灿烂 的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理解诗词大意,了解作者 及其背景,了解诗词的语言,相应的表现手法以 及与之有关的典故、成语等。
古诗文的理解与背诵
背诵 背诵古诗文是我们小学生的必修课,因此我们要 学会背诵古诗文的方法
背诵古诗文的方法
点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传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2.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加强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江雪》•课文内容:描写江南雪景,表达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境,把握诗歌节奏,品味诗文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古代诗词中的抽象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静夜思》•课文内容:表现作者在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文化内涵,把握古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
3. 《登鹳雀楼》•课文内容: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诗词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中的典故和象征,把握诗歌的意蕴。
三、教学准备1.课文及相关教学资料。
2.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具。
3.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4.评价标准和反馈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初步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诗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逐首解读《江雪》,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和抒情情感。
3.完成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1.向学生介绍《静夜思》的文学价值和内涵。
2.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和文学特色,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3.操练朗读及赏析,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第三课时1.分析《登鹳雀楼》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带领学生理解诗中的文化典故和艺术构思。
3.结合生活实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词对人生的启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古诗文的创作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扩展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文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诗文中的意境,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能够理解古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意境。
3.能够体会到古诗文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的理解:对于一些生僻词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和字典进行理解。
2.古诗文意境的理解:需要通过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3.朗读和背诵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生僻词语和古诗文的意境,通过讲解的方式进行引导和解释。
2.朗读法:通过反复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背诵法:通过反复的背诵,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和背诵的录音。
2.字典和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对于生僻词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和字典进行理解。
3.操练(10分钟)对于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意境,进行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4.巩固(5分钟)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5.拓展(5分钟)通过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美感。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025年高考精品备课语文教案讲义:古代诗文阅读积累-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文阅读任务群二古代诗歌阅读知识积累1 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古代诗歌的分类类别内涵特点诗古体诗指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及“近体诗”产生以后诗人仿效古体形式而写的诗作,“歌”“行”“引”“吟”等皆属古体诗。
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等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大致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在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上都有严格规定。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等。
调有定格,句有定式,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其中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还有的词分三段、四段,分别称三叠、四叠。
曲指元曲,又称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盛行于元代。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起即开篇。
紧承标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往往有点题、统率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的作用。
绝句首句、律诗首联为“起”。
承承接上一层而展开,是“起”句的延续、深化。
“承”不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对后面的内容起铺垫和蓄势的作用。
绝句第二句、律诗颔联为“承”。
转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
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绝句第三句、律诗颈联为“转”。
合即诗歌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的内容进行“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
在结构上,“合”常呼应开篇。
从内容上说,“合”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绝句第四句、律诗尾联为“合”。
古代诗歌的对仗正对上下两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个事理。
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变化、怀古伤今之情。
反对上下两句在意义上互相对立。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阅读古文诗歌的能力,能够理解、欣赏古文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古文诗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
2. 古文诗歌的阅读方法:如何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
3. 选取适当的古文诗歌进行教学,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古文诗歌的历史地位、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为学生阅读古文诗歌奠定基础。
3. 阅读指导:教师示范如何阅读古文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
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古文诗歌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交流。
5. 诗歌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文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文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古文诗歌阅读理解的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态度和兴趣。
五、教学资源1. 古文诗歌教材:选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文诗歌教材,如《古诗十九首》等。
2. 教学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古文诗歌的背景资料、解析等,为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
小升初复习必备知识之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讲义+练习 (含答案)
小升初复习必备知识之古诗文阅读与积累(含答案)课前小测:一、古诗词填空。
1、白毛浮绿水,。
——《咏鹅》唐·骆宾王2、,。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北朝民歌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大明夜已残。
,天人清且安。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
——《古朗月行》唐·李白4、爆竹声中一岁除,。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北宋·王安石5、,千朵万朵压枝低。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6、,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四时田园杂兴》南宋·范成大7、葡萄美酒夜光杯,。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唐·王翰8、,。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唐·李白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苏轼10、,。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唐·李商隐1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塞下曲》唐·卢纶12、九曲黄河万里沙,。
如今直上银河去,。
——《浪淘沙》唐·刘禹锡13、,。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14、,。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15、春城无处不飞花,。
日暮汉宫传蜡烛,。
——《寒食》唐·韩翃16、,。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南宋·朱熹17、,。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18、,。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南宋·苏轼19、,。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唐·王昌龄20、,。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21、,上有黄鹂深树鸣。
【古诗词鉴赏】 01 爱国诗 小升初语文阅读指导(含方法点拨+例题精析+实战演练)
【古诗词鉴赏】 01 爱国诗 小升初语文阅读指导 (含方法点拨+例题精析+实战演练)古代中国朝代更迭非常快,人们总要面临国内的战乱、外敌的侵袭,因此涌现出一大批爱国诗人,他们用自己的笔墨将自己对于国家的情感抒发到诗歌中,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爱国诗。
爱国诗大多都是创作于山河沦丧、国家存亡之时,所以诗歌的主题既有山河沦丧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又有热爱祖国想要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这样的主题。
技巧4:了解时代特点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3)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
技巧2:从题材上来抓住诗歌情感 技巧1:从内容和意境来体味诗歌情感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3)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登楼》。
常见题型考点阐述 方法点拨技巧3:“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情感 技巧5:抓住诗眼,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唐•王昌龄[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
雪山:指祁连山。
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方盘城。
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1.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技巧1【解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有: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4.衬托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
先理解诗句内容,再联系主题分析其作用即可。
【答案】: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2.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技巧2【解析】: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紧扣古诗主题,逐词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世说新语》两则备课稿
《世说新语》两则备课稿《世说新语》两则备课稿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世说新语》两则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包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这两篇课文。
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这两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为浅显,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性,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
古文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二、学情分析(一)普遍性七年级学生对于浅显易懂的古文已有初步的感知和驾驭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让学生能对接下来学习的文言文产生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预习案预习案设计意图:1、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充分预习文本知识2、通过“整体感知”和“预习自测”检验学生预习程度,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课的把握度,掌握文言基本字词翻译的重点内容,及时调整教学中的侧重点。
可能出现的问题:1、“整体感知”中三个问题设计的难度适中并且梯度分明适合各层级学生回答。
但要注意整体感知3“元方义正辞严的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这一问题。
2、预习自测是基于教材基础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编写难度较低的题目,主要是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预习。
但教师要把学生易错的共性问题要在课堂上再次强调,引起学生注意。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1说课稿
《南州六月荔枝丹》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教时,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三单元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将事物说明白。
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说明文单元的起始课,它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对后面的说明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2、教学重点: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本文自身的特点,我将第一教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两点:①通过认真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确立本教时的难点是: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也是教学重点②)本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荔枝的特征作具体的说明,内容较多,通过理清顺序和结构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明确本文的学习思路。
4、教学目标: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文中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B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
C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①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②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了解作者仔细地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二、说学情我认为制约职专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的两点不利因素是:①客观因素: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上说明文课,认为说明文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文体。
六年级国学教案 2.doc
六年级国学备课第1课时《春日》%1.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背诵诗歌。
2.感受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积淀的精美华章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和国学的情趣。
%1.教学过程。
(一)探讨春天引入课文。
同学们,春天在你眼中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谁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春天?春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描写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跟随北宋文人的足迹,去欣赏欣赏春日的生机勃勃。
(二)整体感受。
1.学生自由读三首春日,把诗句诗通顺,读流利,并自己通过链接认识诗人。
2.学生齐读三首春日。
3.指名学生读。
(三)诵读第一首《春日》。
(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全班齐读。
(2)指名读,评读。
(3)跟教师读。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根据注释,译文了解诗句意思,从简析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3.全班齐读译文。
4.学习诗歌的写作方式。
(拟人。
原来诗歌也能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今天,我们又长见识了)5.再把诗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诗人描写的那么美的意境,读出诗句的韵味。
(配乐读)6.各种形式的背诵。
%1自由背。
%1指名背。
%1分小组背。
(配乐背)第2课时(四)诵读第二首《春日》。
(出示幻灯片)1.读诗句。
(1)男女生读。
(2)跟读,齐读。
(配乐读)(3)比赛读。
(配乐读)(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比一比谁读得好,奖励“读书小能手”称号,奖品一本记事本)2.学生自主交流说说作者这首美丽的春天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
从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种写作方式,快把他收藏起来吧!3.背诵。
(1)同桌背(2)指名背(老师要听听哪个同学背得既流利又好听)(3)全班评出“背书小能手”,(奖励一本记事本)第3课时(五)诵读第三首《春日》,(出示幻灯片)1.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导读。
(配乐读)(3)学生与教师配合朗读。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 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中考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考点透视中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
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简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曲)的考查,一般有:1.理解、鉴赏诗句内容及表达效果;2.感知诗句中的艺术形象;3.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4.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
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古典诗词鉴赏题目的特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或元明清的曲,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二、历年的试题多为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少量律诗和词曲,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歌。
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四、鉴赏的诗歌多选自课外,有少数选自课内。
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一第三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练习含解析
第三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
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否那么,考生会因为没有辨识句中的特殊句式和活用,导致翻译的句子不合现代汉语标准。
突破一词类活用4大类型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不同。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一名词的活用把……当作宾客⑦以……为伴,以……为友1.请找出下面文段中的活用词,并翻译文段。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活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活用词:句中的第二个“食〞,名词用作动词,供养。
“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
第二个“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译文:国家虽然小,它的粮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
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
2.请找出下面文段中的活用词,并翻译文段。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活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活用词:“儿〞,名词用作状语,像小孩一样。
译文:子产是郑国的列大夫。
通过阅读古诗或现代诗写研课前三分钟演讲稿
通过阅读古诗或现代诗写研课前三分钟演讲稿亲爱的xxx:学了中国古典文学,我感受到古诗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最擅长抒情的文学。
它们深微隐幽,意味渊永。
时而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
情调闲雅,怀抱旷怀,雄放慷慨,动人心魄。
细细品味,又是最能让人沉醉心迷的文字。
宋词的美是需要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的。
初读时的惊艳只是肤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诗凝练的语言使诗富有哲理,因此直抒胸臆的诗往往不如含义隽永的诗句脍炙人口的话,那么词则不然,词中的空间足够词人纵横驰聘,洋洋洒洒道出切身感受。
读词的过程实际上是揣摩词人情感的过程,词的美丽也只有懂词的知词的人才能感受的出来。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统治者御用工具和玩具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
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
善于将抒情与写实景完美结合。
在唐五代小令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是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
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情感,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
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
宋词虽然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情感、灵性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髙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等多种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文阅读小练习古代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巫山高皇甫冉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
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说那巫峡在古代巴国的东边,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点明巫峡的方位,描绘其高耸云霄的状貌。
B.第二联说云雾遮蔽了神女庙,雨水洒到了楚王的离宫,化用典故,目的是表现巫峡的悲凉氛围。
C.第三联说从早到晚都能听到泉水的声音,无论冬夏,树色总是那样苍翠;“寒暄”,冬寒夏暄,泛指一年四季。
D.最后一联说那悲哀的猿啼声本来就使人不忍听,偏偏在这深秋时又不断地传来,诗人产生无限的落寞情怀。
E.全诗词采雄浑,情意委婉,写尽了巫山之雄伟,巫峡之神奇,四时之胜景,猿声之凄清,写景抒情,声情并茂。
2.试对“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中“落”“同”两字的使用加以赏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
(11分)偶成①袁宏道谁是乾坤独往来,浪随欢喜浪悲哀。
世情到口居然俗,狂语何人了不猜。
彭泽②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③岂无才。
百年倏忽如弹指,昨日庭花烂熳开。
[注]①李贽睥睨一世、顶天立地的人格精神和直抒个体赤子之心的“童心说”之文学主张,引起了少年才子袁中郎的强烈共鸣,他写下了多首对李贽表达钦敬的诗词,《偶成》是其中的一首。
②彭泽: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著有《归去来兮辞》。
③漆园曳尾:用的是《庄子》中“曳尾于途”的典故,常用来比喻虽显身扬名于庙堂之上,但丧失了自由,不如过贫贱的隐居生活而得逍遥全身。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谁是乾坤独往来,浪随欢喜浪悲哀”中“独”是特立独行的意思,“随”是随意任性的意思。
B.“彭泽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岂无才”借用陶渊明和庄子两个典故,旨在表现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的愿望。
C.“百年倏忽如弹指”运用比喻手法,把百年比喻成弹指瞬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飞逝,慨叹人生短暂。
D.“昨日庭花烂熳开”写昨日花儿在庭院中烂漫开放,形成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E.全诗主要塑造了彭泽、漆园两个人物形象,其实写这两个人物就是在写自己,都是一路人,品性一致。
4诗的最后一句“昨日庭花烂熳开”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一句的意思,有人认为是“人生短暂但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也有人认为是“人生短暂,但只要如那秉天机得地气的庭中花卉,自得自在地开放过,就不虚此生”。
你认可哪一种说法?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6分)三.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
②西山寇盗:指吐蕃。
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5.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6.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四、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9分)张琇者,蒲州解人也。
父审素,为巂州都督,在边累栽。
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
汪在路,为审素党与所劫,对汪杀告事者,胁汪令奏雪审素之罪。
俄而州人翻杀审素之党,汪始得还。
至益州,奏称审素谋反,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
斩之,籍没其家。
琇与兄瑝,以年幼坐徙岭外。
寻各逃归,累年隐匿。
汪后累转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
开元二十三年,瑝、琇候万顷于都城,挺刃杀之。
瑝虽年长,其发谋及手刃,皆琇为之。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时都城士女,皆矜琇等幼稚孝烈,能复父仇,多言其合矜恕者。
中书令张九龄又欲活之。
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国法不可纵报仇。
”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曰:“复仇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
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
然道路谊议,故须告示。
”乃下敕曰:“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
律有正条,俱各至死。
近闻士庶,颇有谊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
但国家设法,事在经久,盖以济人,期于止杀。
各申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夫,展转相继,相杀何限!咎由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
不能加以刑戮,肆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决杀。
”瑝、琇既死,士庶咸伤愍之,为作哀诔,榜于衢路。
市人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瑝、琇于北邙。
又恐万顷家人发之,并作疑冢数所。
其为时人所伤如此。
(选自《旧唐书·张琇传》,有删改)7.下列对义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B.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承/为捕者所获/C.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D.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益州是中国古地名,也是古代的“九州”之一。
治所在今天的四川成都。
B.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
此时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
C.书令此处为中书省长官。
中书省为“三省”之一,主要负责起草诏书。
D.哀诔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叙述死者生平并致哀悼之情,多以散文写成。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琇命途多舛,身世坎坷。
很小的时候父亲获罪被杀.家里被抄,自己也受牵连,和哥哥一起被流放到非常偏远的地方。
B.张琇胆大心细,敢作敢为。
从岭外逃回后,他隐姓埋名多年,谋划为父报仇,终于等到时机,亲手杀死了仇人杨万顷。
C.张琇为父报仇,引发争议。
包括张九龄在内的很多人都同情他,认为应当宽恕他,但因李林甫的反对,皇帝最终处死了他。
D.张绣死后,深受士民哀怜。
他们集资建造义井来纪念张璃兄弟,不但安葬了二人,还设置了几座疑冢,使仇家无法找到。
10.把文中碱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O分)(1)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接之。
(2)近闻士庶,颇有喧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
参考答案1.B E【解析】B项,“悲凉氛围”错,这里引述“巫山云雨”的典故,是为了渲染巫峡的神秘色彩。
E项,“雄浑”分析错误,应该是“清丽”。
2.①“落”,动词,落下的意思。
一个“落”字就把巫山中泉水的流淌写出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未见泉水,先闻其声。
②“同”,动词,相同的意思。
寒冷、温暖时节树色都相同。
一个“同”字就把巫峡四季树色的苍翠、浓郁写足了,青山葱郁,富有生机。
③“落”“同”两字描声绘色,声声不息,色色不减,声色并茂。
(每点2分)3. BE B.主旨错误,应该是“旨在表明其不为世俗所囿,多才且具有独立人格的特点”。
E.“塑造了彭泽、漆园两个人物形象”有误,根据注释①可知,此诗是对李贽表达钦敬的,所以应该是塑造李贽的形象,表达自己的品行和思想。
4.借景(物)抒情,或以景结情。
答隐喻、象征、间接抒情亦可。
(2分) 观点1:认为第二种观点比较贴切。
(1分)分析:这首诗表达对顶天立地、狂放不羁的这类人物的钦敬之情,同时在诗中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典故进一步表达对这种狂放不羁、不为世俗所拘束、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向往之情。
基于此,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自得其乐、如庭中花一样自在而烂漫开放,也是值得回味的。
(3分)观点2:认为第一种观点比较贴切。
(1分)分析:这首诗表达对顶天立地、狂放不羁的这类人物的钦敬之情,虽然也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典故表达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但人生短暂,还是要让生命像庭中花一样烂漫绽放一次,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回味。
(3分)解析:尾句写景,很明显“以景结情”。
回答第二问,首先亮明观点,是赞同第一种观点还是第二种观点,如果赞同第一种观点则侧重在短暂的人生中,也要像花一样绚烂绽放,活出人生价值,做出应有贡献。
如果赞同第二种观点,则侧重在短暂的人生中要自由、独立、自得其乐,如庭中花一样自在而烂漫开放,这也是一种人生价值。
5.AB.B 2分A 3分 A.乐景写哀请,反衬B.上下句内容反了。
6.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分);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2分);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2分);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2分)。
(任答3点,每点2分)7.C(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以及关键词判断。
标点如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
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
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8.D (“多以散文写成”错误。
应是多以韵文写成。
)9.C(因果关系不成立。
皇帝也认为不杀不足以维护法律权威。
)10.(1)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
(句意通顺2分,“纠”“敕”“按”各1分。
)(2)近来听说士人百姓,很有一些纷杂的议论,同情他们为父报仇,有人说本案冤枉失实。
(句意通顺2分,“庶”“喧词”“矜”各1分。
)【参考译文】张琇,是蒲州觯县人。
父亲张审素,任崔州都督,在边塞多年。
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
杨汪在路上,被张审素的党羽劫持,当着杨汪面杀掉告发者,胁迫杨汪,命令他上奏昭雪张审素的罪名。
不久州人反过来杀掉张审素的党羽,杨汪才得以回去。
到了益州,上奏说张审素谋反,于是深入审查张审素,编造他的罪名,杀掉了他,抄没了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