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谈《伊索寓言》

合集下载

读《伊索寓言》——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

读《伊索寓言》——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

读《伊索寓言》——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钱终书的文学创作既有现实主义品格,又有现代主义品格,这种肯定代表了这些年来学术界对以《围城》为代表的钱钟书文学创作的总体评价。

本文试图以创作心理研究为主线,把钱钟书这样一个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放到波澜壮阔,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的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以现代白话文体写的全部作品,适当考虑旧体诗和外文作品——作深层把握,并观照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和以后更长时间内的文学走向。

亦即,我们要阐释钱钟书文学创作深刻的人生忧患感,深沉的文化心理感和深蕴的历史感。

一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有更深的亲缘,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

原因在于他完成了从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传统忧患意识到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的心理转型。

在完成其主要的现代作品以前,钱钟书已是一个出色的旧体诗人和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家。

因而,无论在知识体系还是在情怀感通上,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性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是非常突出的。

然而,钱钟书作为一个对西方文学传统和现代思潮有深层把握的现代作家,他与中国文学传统的深切亲缘并没有产生归附意识,而是予以冷峻的现代观照。

在此应该提及他早年的两篇英文论文,一是《中国古剧中的悲剧》,文章在与西方戏剧对比中,认为中国悲剧缺乏西方那种由崇高引起的激情意识,使观众只简单地停留在对悲剧人物的个人同情中。

一是他为《中国年鉴》(1944-1945)写的《中国文学》一文,他对中国小说的评论很值得我们注意。

他说“中国讽刺作家只俳徊在表层,从未深入探察人性的根本颓败……。

正如中国戏剧家缺乏”悲剧的正义“的意识,中国讽刺作家也缺乏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

1945年正是钱钟书小说创作的高峰期。

他对中国小说作出这样锐利的批判,鲜明地透露出他自己的创作心理意向:摒弃那种温和的取笑,代之以对人性弱点和人性困境的探察,对文化人格作出极其深刻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读《伊索寓言》钱钟书读《伊索寓言》钱钟书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

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

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

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

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

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②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从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

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

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

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

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

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

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③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④的感觉。

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

《读〈伊索寓言〉》批判(网友来稿)

《读〈伊索寓言〉》批判(网友来稿)

《读〈伊索寓言〉》批判(网友来稿)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刘志钱钟书先生是当代的“文化昆仑”,一代学术巨擘,先生的学术著作打通古今,融汇中外,先生的小说取譬生动,妙喻连珠,先生的散文机智隽永、深刻奇警。

笔者作为后生小子对钱先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为人如此,作文亦然。

钱先生的文章并非没有瑕疵,《读〈伊索寓言〉》一文就有几处值得商榷,故笔者不揣冒昧,斗胆放言,对先生的文章进行一番“吹毛求疵”。

也许有人会说“小子狂妄,竟敢太岁头上动土”,但笔者以为只有相对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钱钟书先生当然也不例外,所以笔者的斗胆放言是对真理的修正,并非是对先生的大不敬。

下面笔者就针对《读〈伊索寓言〉》一文中的几处文字谈几点商榷性的意见。

①“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所以我们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

”钱先生的见解可谓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但笔者却觉得此观点有点失之偏颇。

不错,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人类的文明在不断进步,总的趋势是今胜于昔,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须知人类精神文明并不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同步发展,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物质极度匮乏,但在文学艺术领域却形成后世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如古希腊的文学艺术。

二是物质丰富时代,出现人性愈加丑恶,精神荒漠化的现象。

现代与古代相比,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

在这一方面,要说“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

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缺乏自知之明。

②“不是所有长头发的都是艺术家,不是所有秃顶的都是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脑门,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东西?”“不是所有长头发的都是艺术家,不是所有秃顶的都是思想家“一句固然幽默深刻,揭破了世间种种欺人的虚伪面纱,有去除假相而直劈真相之功。

但“寸草也不生的脑门,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东西?”却未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有以偏概全之嫌。

读《伊索寓言》二十世纪最智慧的头颅钱钟书-word

读《伊索寓言》二十世纪最智慧的头颅钱钟书-word

读《伊索寓言》——二十世纪最智慧的头颅钱钟书钱钟书逝世一周年祭:钱钟书先生逝世后没几天,我到西安出席一个学术会议,有记者来访,请陈平原、夏晓虹、丁帆和我几个谈钱钟书的人格与学问。

他们三个都是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自然侃侃而谈,而我则承认,钱先生于我辈来说,实在“须仰视才见”,不敢妄论。

今天,他的文化形象有点像陈寅恪,大家都在谈,但真正读懂他们作品的人非常少。

我也属读不懂的一类,不仅现在不懂,恐怕以后也不会懂得更多。

我指的是像《管锥篇》这样的鸿篇巨制,在后人心目中,可能永远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神话了。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在2 0世纪最高的结晶之一,钱钟书的逝世“象征了中国古典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余英时语)。

在20世纪能与钱先生这个智慧的君王相遇,的确是平庸年代里罕见的奇迹之一。

可谁能想到,这位二十几岁便名扬四方的当代鸿儒,在“文革”时期,竟落到在一女清洁工的监督下打扫厕所的境地。

当时与他同命运的还有何其芳、俞平伯、朱寨等人,和钱先生关在一起的荒芜先生曾题诗曰:“可怜扫地尽斯文。

”杨绛先生也曾在《干校六记》中感叹:“最经磨的还是人的血肉之躯!”真有点惊心动魄的味道。

与其他的知识分子比起来,钱钟书在20世纪下半叶所受的苦难算是较微的,可让这样一个精通六国外语、深受西洋文明教育的饱学之士丧失学术自由,转而去打扫厕所,其中所蕴含的残酷也许比死更可怕。

我不知道历史上是否还有哪个时代像“反右”、“文革”时期那样贬抑、仇恨知识分子的,它的恶果,不仅断送了许多优秀的大脑,更严重的是造成了我们民族在文化传承上难以弥补的断裂,以致到了今天,如果不是《围城》被改编成电视剧,几乎没有人会想到“文化昆仑”钱钟书;同样,如果不是陆健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成为畅销书,也没有人会记起我们曾经拥有一位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历史大师。

这些民族裂痕所留下的创痛,教会了我该如何在权势、专制和偶像面前仰起高贵的头颅,而把谦卑、敬畏留给像钱钟书这样的大师。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一个过去时代的英雄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一个过去时代的英雄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一个过去时代的英雄1998岁末,钱老钟书乘鹤仙去,按照民间说法,以此九旬高龄而去,亲朋好友,自遵天命即可,过分悲痛就免了。

所以鄙人倒也没有太在意杨绛先生的悼词。

(王小波故去之时我可是怀着十二万分悲痛兼敬仰的心情七次拜读李银河博士的《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的)引起我感慨的是:钱先生获得的身后盛名,来自各阶层各角度的极高评价——甚至在一贯藏龙卧虎怪论迭出的网上,对钱先生的评论,也是惊人的一致。

于是我忍不住想:钱老是最后一位“文化巨人”吗?他为什么一不留神成了一个伟人?提起钱老,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围城》。

《围城》我看过两遍,说实在的,都没有找到那种醍醐灌顶、顶礼膜拜的感觉。

印象最深的倒是作者那种调侃,那种来自于深厚文化素养的冷幽默。

不过凭这点就让《围城》挤进“文学巨著”这个“围城”,似乎太勉强了些。

因为这种钱氏幽默,并不比后来王朔的“王氏调侃”或者余秋雨的“余氏随想”有质上的高明。

而后两人,在1998年末文化评论界一次规模空前的“寻找大师”活动中,也不过仅仅获得“傲死卡”提名奖入围而已,堪堪算是“准大师”吧。

(最后结果是:大师奖:空缺。

)至于被世人反复咏叹的“围城心态”,窃以为,并不是作品本身有那么大感召力,它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道明他们演绎的那部优秀电视连续剧。

这只是严肃文化和流行文化良好融合的一个典范。

这个道理相当于,不管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还是莫言的《红高粱》,到了张艺谋手里,马上就会由洗脚温水变成可以沏茶的滚烫热水。

钱老的《管锥篇》和《谈艺录》,于我这样的粗通文字之辈,自然只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份。

虽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见过,看看那高深莫测闪耀灵光的封皮,终于只是恭恭敬敬朝书鞠了一大躬,转身径自去了。

不过暗想,自古以来,曲高和寡,确是真理,君不听,九百年前,岳飞先生就仰天长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钱老以如此阳春白雪之物,应无团结如此广泛人民群众之理。

高一语文 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

高一语文 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

说谎的放羊娃 乌龟与兔 口渴的乌鸦
“进步”
草皮树叶——西服革履 茹毛饮血——煎炒烹炸 掘穴而居——高楼大厦 两条腿走路——汽车、火车、飞机 结绳记事——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
夜不闭户——防盗门窗
埃及斯芬克斯之谜
有一种动物,早晨用四条 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 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这是什么 动物?
中心意思
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人事 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狡猾得很, 我们的头脑要复杂些,要防止碰壁 上当。
小男孩与蝎子
有个小孩在城墙前捉蚱蜢,一会儿 就捉了许多。忽然看见一只蝎子,他以 为也是蚱蜢,便着两手去捕捉他。蝎子 举起他的毒刺,说道:“来吧,如果你 真敢这样做,就连你捉的蚱蜢也会统统 失掉。”
这故事说明,不能共患难的人不是真正的 朋友。
人和他的狗
一个人打点好了行装准备出发。这时,他 看见他的狗仍站在门口打呵欠,便严厉地对它 说:“为什么你还站在那里打呵欠?一切准备 妥当,只等你了,赶快跟我走吧!”狗摇着尾 巴回答说:“主人!我早就准备好了,我等你 等得都打呵欠了。”
这是说有些人不检点自己,还常常把过失 归咎于别人。
这故事说明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 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
公牛与车轴
几头公牛正使劲拉着货车行走,车 轴被压得发出吱吱的响声,牛回过头, 不耐烦地对车轴说道:“喂,朋友,我 们无声无息负担着全部重量,你叫唤什 么?”
这故事是说,那些叫唤得特别响的 人往往干活少,而那些不作声的人往往 承担着全部重量。
小学、初中学过的寓言
亡羊补牢、刻舟求剑、郑人买履、 揠苗助长
狮子与蚊子、狼和小羊、 农夫和蛇、乌鸦和狐狸
《伊索寓言》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奴隶伊 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 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 篇。

钱钟书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读《伊索寓言》
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
________
帕斯卡尔
走 近 钱 钟 书
文化昆仑 人文知识分子的极品
钱钟书( 钱钟书(1910—1998) )
读《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选自《写在人生的边上》 选自《写在人生的边上》
(开明书店·1941.12) 开明书店 )
读《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作品简介: 作品简介:
作者说: 作者说:“人生据说是一 部大书” 那么, 部大书”,“那么,下面 的几篇散文只能算写在人 生边上。 生边上。” 钱钟书的散文善用丰富的 学识, 学识,诙谐的笔墨挖掘人 性的弱点或劣根处, 性的弱点或劣根处,讽刺 与幽默是其散文的基本格 与幽默是其散文的基本格 调。
方法总结: 方法总结:
***对寓言的处理 对寓言的处理: 对寓言的处理
1)联系现实 引申联想. 1)联系现实,引申联想. (5,6,7,10,12) 联系现实, (4, 9) 2)将原故事改头换面 将原故事改头换面. 2)将原故事改头换面. 3)结尾处作进一步推演 结尾处作进一步推演. 3)结尾处作进一步推演. (8, 11)
***联想的方法 联想的方法: 联想的方法
1)更换批判角度 2பைடு நூலகம்反其意而用之 1)更换批判角度 2)反其意而用之
练一练: 练一练:
运用当代的意识观念重 新解读下面两个故事. 新解读下面两个故事. 1.狗拿耗子 1.狗拿耗子 2.对牛弹琴 2.对牛弹琴
世界是寓言, 世界是寓言,我们是寓意
——华伦 华伦
牛与蛙
牛与蛙
伊索:讽刺不自量力 夜郎自大的人 伊索 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讽刺不自量力 钱钟书:讽刺扬短为长 自以为是 钱钟书 讽刺扬短为长,自以为是 没有 讽刺扬短为长 自以为是,没有 自知之明的人. 自知之明的人 方法: 2)将原故事改头换面 反其义 将原故事改头换面.( 方法 2)将原故事改头换面.(反其义

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 自用课件

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 自用课件

钱锺书先生故去十多年了。临行前,他留下遗言:“遗体 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 留骨灰。”杨绛先生谨守遗言,依之操办后事。 钱先生去了,令人想起弘一法师的临终偈子: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 但悄然西行的钱锺书还是震动了世界,连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也发来情辞恳切的唁电,说:我向这位伟人鞠躬致意, 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文化历史中, 并成为未来世代的灵感源泉。 寓居美国的余英时也说:默存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在20世 纪最高的结晶之一,他的逝世象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20世纪 同时终结。
有学者将钱锺书喻为“文化昆仑”。
这样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足令人深长思之。
代表作有:
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谈艺录》和《管锥编》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人· 鬼· 兽》
长篇小说《围城》
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 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 的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太 盛,读者得淡然知味。幽默 只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 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 ——林语堂《论幽默》
伊索,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因
讽刺权贵,惨遭杀害。所编寓言故事经后人
搜集整理,形成今天可以看见的《伊索寓
言》。他的寓言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在欧
洲文学史上为寓言体裁奠定了基础,并对后
来的欧洲及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伊索,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因
讽刺权贵,惨遭杀害。所编寓言故事经后人
搜集整理,形成今天可以看见的《伊索寓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 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 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 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 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 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最新读《伊索寓言》品位钱钟书-word文档

最新读《伊索寓言》品位钱钟书-word文档

读《伊索寓言》——品位钱钟书第一次认识钱钟书是在韩寒声名大噪之时。

那时侯正好是初三,对韩寒非常感兴趣。

所以无论是什么杂志或者是书籍,只要是关于韩寒的,我都会去看。

正好,《初中生》的一本杂志上说韩寒现象类似与钱钟书现象,当时很纳闷,钱钟书是谁?于是便问了同学,知道了他的长篇小说《围城》,巧的是,当时人意正在阅读《围城》,她对我说令她印象最深的是钱钟书在描写一个小男孩时这样子写道:“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的差点害相思病,活象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乍一听非常有趣,于是便借了本《围城》来看,这不看还好,一看,我便被他的文学才华所深深的折服了。

钱钟书是江苏无锡人,他出生的那天有人送来一本《常州先哲丛书〉,伯父为他取名为“仰先”,即“仰慕先哲”之义,直至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亲为他正式命名为“钟书”。

钱钟书当年考清华的时候,年仅19岁,其考试成绩中,英、文俱佳,然而数学却才只得了15分,清华校长罗家轮因为爱才,破格录取了他,钱钟书也果然不负罗校长的器重,他在清华园学习期间,其心理学、英文、中国古代文学成绩特别优异。

概括来说,钱钟书的文学才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得力于自己的先天素质,另一方面则是自己超乎常人的勤奋。

钱钟书记忆力惊人,可谓过目不忘,而他泡图书馆之勤之久也是罕有人至,并且他看书时有个怪癖,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佳句,并在书旁写下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出自此君之手笔。

我一直很纳闷,睿智如钱先生,似乎不该有如此糟的数学成绩,因为从他的文学作品里可以看出他的推理能力是极为高超的,数学理应不错,于是我便查了些资料,据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当年钱钟书父亲把钱钟书抓去教数学,教不会,发狠要打,又怕被哥哥听见,只好拧肉,钱钟书当时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由此看来,钱老先生教育方法的不佳,使钱钟书后来对数学敬而畏之,畏而避之,避而远之了。

这种敬畏感,在他无处不令人捧腹大笑的《围城》中也看的出一些蛛丝马迹,不然方鸿渐就不会在处遇唐晓芙时说:“难道学的是数学?那太利害了。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在比喻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在比喻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在比喻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引言请允许我在文章一开始就说出这句带点绝对语气但却毫不夸张的话:在当代学坛或文坛,无论就对比喻的重视程度,或对比喻的研究深度,以及对比喻的运用广度,钱钟书而外,恐怕再找不到第二人了。

从流行的修辞学专著中,我们可以看到,比喻在诸修辞格中总是坐着头把交椅。

但这种不自觉地对比喻的另眼相看,并不能令人信服地表明著者对比喻在文学艺术中特殊地位有清醒的认识,比喻仍是诸修辞格中的普通一员。

到钱先生这里,才真正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比喻提拔到显赫突出的位置上。

无论是早期的《谈艺录》、五十年代的《宋诗选注》、还是煌煌巨著《管锥编》以及论文集《旧文四篇》等,我们都能从中看到钱先生以其中西兼通、古今两融贯的学养去烛照比喻,孜孜以求,随处点评,颇多创见,新人耳目,如“二柄”“多边”“博喻”“曲喻”“一喻多意”等都是钱先生创辟而流行开来有。

他创作的被视为“现代经典”的长篇小说《围城》,可以说是一座“比喻之城”,其取譬设喻迥异于其他作家的文艺作品,生动风趣,耐人寻味,令人叫绝。

难怪海内外学人都推崇他为“比喻大师”,对此钱钟书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钱先生通过对比喻这种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和语言艺术的基本手段的研究和实践来探求文学艺术的“奥秘”,刷新和突破了先前的比喻理论和实践,辟出一块新天地来。

钱钟书在比喻本体论上的突破钱钟书先生从来不把比喻视作一种单纯的修辞技巧,他认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还强调“所谓‘安诗’当学‘博依’耳”,意思是说:搞文学创作,应当首先学习取譬设喻可见比喻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那么,比喻的本体究竟是什么呢?几乎所有的修辞学专著对此都毫无涉及,钱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开拓性的探索。

1、《易》之象与词章之喻钱先生在《管锥编.周易正义.乾》中说:“《易》之有象,取譬明理也……求道之能喻而理之能明,初不拘泥于某象,变其象也可;及道之既喻而理之既明,亦不恋于象,舍象也可。

呼唤真我——关于钱钟书《读〈伊索寓言〉》的主题的思考

呼唤真我——关于钱钟书《读〈伊索寓言〉》的主题的思考

呼唤真我——关于钱钟书《读〈伊索寓言〉》的主题的思考陕西省长安一中李振民钱先生的文笔之犀利、尖刻,是读者的共同感受,也是大多数读者崇拜他的主要原因。

但能读懂这犀利、尖刻背后的诚挚的,或者留意、思考过这犀利、尖刻背后的诚挚的,又或者是明白喜欢他的真的原因也是这犀利、尖刻背后的诚挚的,似乎就不那么普遍了。

无论对什么人的讽刺,包括他最痛恨的人,钱先生的态度都是很诚恳的,希望其悔过,希望其摈弃人不应该有的一切,而皈依人的纯朴、善良。

因为他的目的不是漫骂,而在于人性的净化。

比如“人比蝙蝠聪明多了”,听起来像是废话(白说格),但其实包含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有些个人就只比蝙蝠“进化”了那么一点。

即某些人身上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或者叫野蛮性、禽兽性。

但我们听他话的意味,并不是对这些人的漫骂,而仅止于讥讽,期望其修正。

就连作者对《围城》里的人物的讽喻,也是善意的,比如鲍小姐:……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苏小姐道:“鲍小姐行为太不像女学生,打扮也够丢人——”那小孩子忽然向她们椅子背后伸了双手,大笑大跳。

两人回头看,正是鲍小姐走向这儿来,手里拿一块糖,远远地逗着那孩子。

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

在热带热天,也许这是最合理的装束,船上有一两个外国女人就这样打扮。

可是苏小姐常觉得鲍小姐赤身露体,伤害及中国国体。

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改为“局部的真理”。

鲍小姐走来了,招呼她们俩说:“你们起得真早呀,我大热天还喜欢懒在床上。

今天苏小姐起身我都不知道,睡得像木头。

”鲍小姐本想说“睡得像猪”,一转念想说“像死人”,终觉得死人比猪好不了多少,所以向英文里借来那个比喻。

隔窗观世的智者言说——钱钟书《读(伊索寓言)》赏析

隔窗观世的智者言说——钱钟书《读(伊索寓言)》赏析

隔窗观世的智者言说——钱钟书《读(伊索寓言)》赏析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是至今被广泛推崇的一部经典之作。

书中,钱钟书通过妙语神思勾勒出他对伊索寓言的深刻赏析,以及自己的深切思考。

钱钟书在全书有多处赏析伊索寓言的细节:例如《野牛之死》,他提及“野牛本是没有脊梁的,归根到底,却是在比力促紧的状况下被植入了空心,乃至踢蟒可有让死飞蛾扑火般的视觉效果”,让人们剖析出它蕴含的深意,有无后果,怠慢付出的代价,以及人们无恒之心常有的预谋和幻想。

另一方面,钱钟书也在全书中多处突出强调了伊索寓言的智者言说——有的是警句,有的是深沉的思想,蕴含的哲理深刻而又用时不拘。

“无非是提示、警告、用慈祥的语言和动情的调调来表达,以严肃自娱之间,表示我们多少有智慧,多少智者有圆解;并且以通俗的形式表达常人智者自忖”。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钱钟书的语言,这种丰富的表现方式实在令读者深受感动,伊索寓言就如窗边的智者,用以此智慧的字句传达着自己的思想,这正是钱钟书认识伊索的智慧的视角。

钱钟书说:“我必将以系统的论述好,将通俗的寓言符号激烈化,将诸种表述能量下体现,在文学叙述和评论推进中,从偶句《野牛之死》及伊索其他故事,将智者言说的智慧以及它的独特深刻性突出表现出来。

”可见,钱钟书通过这部作品,理解伊索的诗句贴近生命本质,展示出伊索的暗藏的智慧与深刻思想。

伊索曾经说过:“行事献礼致学者,声穿山谷大水流,把智慧话说得看,令心赐草根上露。

”伊索提供给人们的口诀,就如钱钟书说的:“伊索曾以智者的言说,来解决人间之事。

他将智者言说当作最后一把叉子,是调停人世之失衡状态最权威的船舷,他至今仍保持这种宝贵的神圣性”,正如此书封面上的。

钱钟书《伊索寓言》的读后感

钱钟书《伊索寓言》的读后感

钱钟书《伊索寓言》的读后感
今天我呀,翻开了钱钟书爷爷翻译的《伊索寓言》,嘿呀,真是有意思得不得了!故事里有好多小动物,吱吱的老鼠、喵喵的猫,还有呱呱叫的青蛙,它们啊,就像动画片一样在书里跑来跑去。

最有趣的是那个乌龟和兔子的比赛!兔子跑得那么快,结果还输给了慢吞吞的乌龟!我心里忍不住想:“嘿,这兔子也太骄傲了吧,活该输掉!”
后来又看到一个讲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狐狸啊,跳了好几次都够不着葡萄,最后生气地说:“哼,反正葡萄是酸的!”我想了想,这狐狸是不是有点不服输呀?老师常说,我们碰到难题,要想办法解决,不能像狐狸那样嘴硬,嘻嘻。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也学到不少道理。

钱钟书爷爷翻译得真棒,简单的故事里有那么多智慧,真是“哇塞”!我决定以后多看书,这样才能变得像小乌龟一样厉害,不怕困难,慢慢爬也能赢!
—— 1 —1 —。

钱钟书谈《伊索寓言》

钱钟书谈《伊索寓言》

钱钟书谈《伊索寓言》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

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

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妒,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

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

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

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

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

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

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

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

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

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

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

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

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

读《伊索寓言》少年人眼中的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少年人眼中的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少年人眼中的钱钟书少年人容易产生偶像崇拜,我不说那些没有思想的小儿女们眼中的偶像,只说像我这样个性凛然,有自己阅读生活的少年人心中所景仰的文化人物。

我刚刚从高中校园走出,资历尚浅,自觉没有资格同各位评论一个大师级人物,但套用庸俗电视剧的制作者所遵循的见解:“戏不够,爱情凑”,对我来说,理论修养不足或许可以用强烈的感性认识来弥补。

平常人钦佩作家,无外乎两点:一是才华,一是人格。

没有才华的作家只能炮制文字垃圾,作为少数杰出作品成功的分母;对于没有人格魅力的作家读者会嗤之以鼻,他们的作品再好,也难以撩起后人的激情去挖掘体味。

在我们看来,中国能将这两种品质纳为己有只有钱钟书。

中国有比钱钟书更有才华更有思想更幽默的文人吗?没有。

毕业清华,留学英法。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风华绝代,清高淡泊。

博览天下书籍,精通多国语言。

普林斯敦大学的高薪,英国女王的国宴,他都不屑一顾。

天下能让我敬佩的只有这种人。

能让韩寒敬佩的也只有这种人。

作品是文人的喉舌,就说文章经常被选上中学课本的像冰心、赵树理、矛盾等人的文章,你拿枪逼我,我也没觉得什么地方好,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觉得乏味无聊的很,巴金的长篇小说我觉得文笔稚嫩生涩,根本没什么值得称赞。

由于受到当代教育制度蒙骗,我长久以为那些乌合之众是中国一流作家,当我上高一时第一次接触钱钟书的作品(《钱钟书散文》)时,那种感觉,只能用“拨云见日,茅塞顿开”来形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豁然开朗。

钱钟书的作品很少入选中学课本,而且我读一本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时候,其中连琼瑶的名字都提到了,却看不到钱钟书的名字。

钱钟书仿佛始终都是个边缘人物,不在主流之列。

我感到好笑,有些愤怒,有些悲哀。

既然谈文学史,那么先且不提钱钟书的学术著作,《写在人生边上》和冰心的什么《寄小读者》之类哪个更有思想艺术价值?《围城》和《小二黑结婚》、《青春之歌》等等究竟哪个更能流传后世?在我看来这些根本不算问题,可是在文化方面,官方总是显得愚蠢和落后。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

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年毕业,赴上海光华大学执教。

 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

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副博士(B.litt)学位。

之后随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先生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

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杨先生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

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

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钱钟书(1910~1998)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1910年11月21日生。

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是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又广泛接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1933年大学毕业。

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

同年考取了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在牛津大学英国语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归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钟书谈《伊索寓言》
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能够分作两类。

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
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能够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
的尊严。

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
以至于嫉妒,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点,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
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
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

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
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
不留情面了。

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
就免不了时常冲突。

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
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准确。

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

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

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
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所以我们反是我们
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

这样,我们的信而好
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

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
仅仅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

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
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
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

是的,《伊索寓言》
大可看得。

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能够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
那些幼稚的见解。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
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很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
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

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协助,小孩
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

人比
蝙蝠就聪明多了。

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

向武人卖弄风雅,
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
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份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仅仅——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一到冬天,蚂蚁把在冬天的米粒出晒;促织饿
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

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德洛斯》(Phaedrus)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

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
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

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
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

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
在能够应用到旁的方面。

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能够常常自照,
知道自己是个什麽东西。

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
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
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

可见有些东西不
要对镜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或下台。

不过,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
和工作。

譬如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藉口:坐井观天。

真的,我们就
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捡最美丽的鸟作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
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
它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

这就
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
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麽旁
的东西?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
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
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

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
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
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

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

所以
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

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

老婆子
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

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
蛋了——所以戒之在贪。

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

”假如他是一只不易
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

假如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