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每单元反思
三年级语文每单元反思作为三年级语文教师,每个单元的教学结束后,我都会进行反思和总结。
以下是我对每个单元的反思: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围绕着“大自然”这个主题展开,通过学习《春》、《夏》、《秋》、《冬》等课文,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和美丽。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我也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四季的美妙。
第二单元:本单元主题是“儿童生活”,通过学习《我的课余生活》、《我想养的小动物》、《我最喜欢的玩具》等课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童年生活的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课余生活、喜欢的动物和玩具等,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单元:本单元主题是“寓言故事”,通过学习《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寓言故事,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内涵和寓意。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和寓意,并引导他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第四单元:本单元主题是“科普知识”,通过学习《太阳》、《月球之谜》、《太空生活趣事多》等课文,让学生了解太阳、月球和太空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科学奥秘。
第五单元:本单元主题是“传统文化”,通过学习《端午粽》、《清明上河图》、《中国结》等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总体来说,每个单元都有其不同的主题和教学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我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
三年级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
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丢掉锄头,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以读为本,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力求通过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
揭题伊始,我就呈现学习方法,接着通过解题:“守株”、“待兔”,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并巧妙地根据题目“守株”和“待兔”,让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
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
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填,最后归纳出寓意。
这样就克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
学生经历了这样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不但对新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掌握了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
在字词教学方面,它仍然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学时通过多种行式的读法如个别读、小老师带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等方式,使他们掌握字词。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反复品读课文,找出描写守株待兔这一成语的内容,从而懂得“株”就是指“树桩”的意思。
在引导学生领会寓意时,也是让学生从读中来感悟守株待兔背后的真正寓意。
将课堂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的说,在说的同时,不忘记对写话的训练。
从种田人的身上联系到自身,使学生明白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的道理。
这样老师就能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学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5.《灰雀》教后反思开课前学生准备了部分关于各个名人的故事,所以课前主要以交流有关于列宁的资料为主,结果发现学生找的并不多,后来我只好给他们介绍一下,看来学生还是不太会抓住重点进行预习。
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
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
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起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
6.《小摄影师》教后反思小摄影师》是第二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
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
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由于本课的对话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体意思。
因此,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并通过小组赛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然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梳理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交流答案。
再次,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
最后,续写《小摄影师》。
因为有了课堂上对课文对话和心理的分析和理解,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续写就不那么难了。
有几个同学写得还很精彩,下面是几位同学的习作。
7.《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侯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
2019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教学反思《山行》教学反思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三读”。
一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所以在指导学生初读古诗时,我除了要求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还引导学生发现古诗朗读的这两个特点。
因为学生以前没有这样的经验,所以读了几遍后还没有发现。
于是我进行了范读,由于范读时停顿比较夸张,有几个聪明的同学发现了古诗朗读的停顿和节奏。
接着,我再让他们读读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引导他们发现古诗的押韵。
虽然第一次教学时花了一点时间,但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掌握了古诗朗读的节奏和韵律,一定会在以后的古诗学习中加以运用。
二读,读出理解,读懂诗意理解诗意应该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点。
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现在一样,如“停车”、“枫林”、“白云”、“人家”等。
还有一些字词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理解的字词,再重点指导学生理解那些与现今意思不一样的词语。
理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画图法。
在理解“远上”、“石径”和“斜”的意思时,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高山,一条从山下通往山顶的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图一画,学生就理解了“石径”、“斜”的意思,接着我让一学生上黑板从山脚往上看,让学生说说看的感受,学生理解了“远上”的意思。
联系前后文感悟。
在理解“坐”的意思时,因为意思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学生很难理解。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进行理解。
感受“诗人停下车不走”与“喜爱傍晚时候的枫林景色”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而然的,“坐”的意思也就能理解了。
接着,我指导学生用“调换顺序法”和“扩充意思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反思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的实施效果与改进措施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学改革也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我校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在此,我想谈谈我校在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的实施效果与改进措施。
1.教案实施效果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思维导图、多媒体课件等,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更加有益的知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和灵活性。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索学习,发现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结果表明,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学生的自信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同时,家长们反馈也反映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进步,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教学上没有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教案改进措施2.1.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情各不相同。
在教学上,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讲解、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
为了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我们可以采用分步骤和启发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活跃性。
2.2.走出课堂,来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我们可以让学生拓展知识,参加实践活动,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参与知识。
我们可以制定有趣的教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提高自我监控和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质量,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让学生喜欢上学习,需要教师不断地自我调整。
比如,在教学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会更好,找出不足并改正,这样就能更好地解决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
在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的实施上,我们的教师团队相信,在更为深入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不断努力,向老师们更正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案与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2019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1-精品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这个语文园地有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积累四季词语,练习用所学方法理解词语。
“书写提示”,学会使用钢笔写字,注意握姿和坐姿,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注意横平竖直的书写方法,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日积月累”借助拼音诵读,体会关于秋天的成语,帮助小学生积累词语。
一.教学效果:我们一般要求孩子在书写的时候做到横平竖直,按照这个要求写出的汉字,可以说是非常工整,但是谈不上漂亮,因为总觉得缺少一些变化、灵动的韵味。
原因何在?就在这些书写的“小窍门”上(我个人把这点称为“小窍门”,不知是否准确)。
举几个例子来说,以“横”为起笔的笔画,像“横钩、横折、横折钩,横折弯钩”等,其中的横部分要写得向上斜一些,整个字就会好看得多了;再如,有“折”的笔画,像“横折、横折钩、竖折折钩”等,在折的部分要写得向左斜一些,整个字就会好看得多。
一是笔画要写规范、正确、整洁。
很多孩子写字时比较随意,横写得不平,竖写得不直,特别是遇到了有折、有弯或是有钩的笔画,写起来就像画画一样,圆圆的,没有棱角,这都是笔画写得不到位的表现。
写字时不要写错字,错了擦干净,保持整洁。
二是字的大小要适中。
现在,孩子们一般用的是语文本和拼写本来书写汉字,语文本为方格,稍小一点,拼写本和写字本为田字格,稍大一点。
不管是什么格子,都要求孩子们把汉字写在“小格的心”中,即上、下、左、右都空出一定的位置,把字写在格子的正中间。
(内容只谈写字,不全面吧?)二.成功之处:多看课外书是一种很好的积累词语的方法。
许多课外读物词语丰富,当看到自己喜欢的词,很生动的不妨多看几遍,多在脑中停留些时间,并自己试着琢磨一下,如何用于自己的文章。
摘记法也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方法。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在造句、作文的时候,经常翻阅,适时运用,这对我们掌握词语,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很有帮助。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一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本单元课文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通过教学,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本单元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翠鸟》这一课作者在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时动作快的特点进行描写时用词十分准确,是本文的一大亮点,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的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燕子专列》带有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
《课标》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通过展示小贝蒂救助燕子的图片,配以深情的音乐,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被救的经过,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走入那个冰天雪地的山间,尽情的想象小燕子不同的遭遇,想象小贝蒂是怎样克服困难救助燕子的,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会使学生对小贝蒂那颗善良的心深深的感动。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
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
《路旁的橡树》一课,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新部编版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新部编版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5.《灰雀》教后反思开课前学生准备了部分关于各个名人的故事;所以课前主要以交流有关于列宁的资料为主;结果发现学生找的并不多;后来我只好给他们介绍一下;看来学生还是不太会抓住重点进行预习.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起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6.《小摄影师》教后反思小摄影师》是第二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由于本课的对话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体意思.因此;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并通过小组赛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然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梳理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交流答案.再次;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最后;续写《小摄影师》.因为有了课堂上对课文对话和心理的分析和理解;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续写就不那么难了.有几个同学写得还很精彩;下面是几位同学的习作.7.《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侯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自己通读了教材;认真钻研了教学用书;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进行探讨.学生抓住“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从老师说的话“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白了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想这么大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而且连大人也说不清楚.通过这几方面;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正是因为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虽然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石头的来历;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求索;我教育学生要学习李四光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品质;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几段;重点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进一步理解了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和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注意这一点8.《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我不能失信》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浅显易懂.我主要是鼓励学生运用默读.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使他们在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并让学生进行表演;从学生的表演中;引导学生思考: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她父母是怎么劝说的?她又是怎么说的?然后再针对“庆龄这样做对不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辩论;又给学生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宋庆龄;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学生在思维火花不断的碰撞中感悟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有两点思考:一是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二是关于教学过程中角色定位的思考.在本次课堂上;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对课堂上的“另类”声音不粗暴对待;通过反复品读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既使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明晰道理;又给了全体学生一个展示与锻炼的机会;效果较好。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第二单元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第二单元_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情节、故事背景等。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语言表达中。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课文的阅读,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词义、理解句子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包括句子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课文《小猪钻进大树洞》和《小猪的家》,以及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故事情节的简单介绍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预习课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预测课文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 阅读课文教师可以分段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相关的词汇和句型的讲解和解释。
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4. 讨论与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语言运用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语言运用活动,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或书面表达。
同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相关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6. 总结与归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能够准确地回答问题等。
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写作练习等,通过批改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019新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参考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精品
(教学反思参考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往往篇幅很长,但是语言浅显易懂,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根据故事情节,一边读一边预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在预测的时候,说一说是根据什么预测的,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经验,以锻炼和培养能力。
指导学生精读,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体会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种的人物,把文章读得有滋有味。
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训练学生的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童话世界非常精彩,应鼓励孩子多看童话,如《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
课文学完后,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根据本课学到的预测方法,阅读其它童话时,一边读一边预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童话的兴趣。
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课堂上缺乏及时有效的激励评价,评价语单调匮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一部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有的只是课堂上的看客,不能从情感上产生共鸣。
尽管老师费了很大的功夫,总是事倍功半。
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越着急越无济于事,归根到底还是缺乏语文素养,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
书读了倒也不少,知识都到哪儿呢?一句话,还得努力,和孩子们一同成长。
1。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第二单元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反思旨在回顾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中的第二个单元,根据人教新课标的要求,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文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情节、人物等要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词语学习:通过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语法知识:学习和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语法知识,如词语的分类、词语的构造等。
4.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可以采用问答、图片展示等方式。
2. 课文学习:逐段教学,匡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课文的朗读、解释和讨论。
3. 词语学习:通过词语的解释和例句的呈现,匡助学生掌握生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词语的操练。
4. 语法知识: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语法知识,并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巩固。
5. 写作训练:给学生提供写作的主题或者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匡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匡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7.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正的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参预度、表现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2. 口头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019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5、守株待兔》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初步感知古文的特点,言简意赅,抑扬顿挫。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让学生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学习寓言,悟出寓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体来说,这节课构思巧妙,推陈出新,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充分给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在探讨中,想象中,思维碰撞中,明白了寓意,懂得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这是让学生实实在在有收获的一节课。
不足之处:当然,“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尽管我们的收获很大,但同时我还有一些新的思考:要是这节课能从人物评价着手,让学生对不同的人物说出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和思维的碰撞,那么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思维会更活跃,收获也会更丰硕。
《6、陶罐和铁罐》这篇阅读课文,我是把握着这样的脉络来上课的:初读,说,品读,表演,悟理;自编和自创是后面添加上的。
初读是解决生字的读音,说则在读的基础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时分角色进行品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接着带上面具进行表演,对文章的精华了解更为透彻,文章的灵魂得以升华,像一个烙印一样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悟出文章的真谛——道理。
层层深入,步步紧扣中心,水到渠成。
自编和自创更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所以这两点在语文课上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
这时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更加用活了文本,进行思维的拓展,即我设计了自编——自创,这是一个难点,它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和综合语言的表达能力。
这是就需要老师给学生一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台阶,让他们顺理成章、不自觉中就跨越这道屏障,由此达到创作积累语言的过程,完成了一个作家的工作,这时老师适当的鼓励,将会激发孩子创作文学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非常紧凑,一环扣一环,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来完成教学,在再读课文时,问他们你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许多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见他们对课文比较熟悉、感兴趣。
说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平时爱好读书的学生纷纷举手,一比高下,并且还锻炼了合作精神。
三语上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都写的是一些自然美景。
主要是通过一个自然景观,抓住环境的特点、气候、以及大自然赋予的不加修饰的品质,来展现一篇篇优美的画卷。
在教学本单元的课文时,每节课前,我都会搜集大量的图片资料,以扩展教学资源,让学生的视野从课堂放眼到课外。
在第一课时,我基本上都是检查学生预习、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然后是学习生字词、解决读书中的疑问和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主要是围绕课文描写风的景重点句进行精读感悟。
在这个环节,我采用了默读勾画、再读交流、赏读感悟的方法,适当穿插男女分读、表演读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兴趣,对创设情境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赏读词句的同时,我还抓住一些表现风景、气候、景观特点的重点词,贯穿习作教学,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收到了较好效果。
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后,我还让学生去读一些优美的散文,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从小就塑造审美情趣,提升孩子的审美标准。
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还是感觉有些不足,比如说在学习课文以后,应该利用课文作为范文让学生从模仿开始,进行小练笔。
再就是在教学中更多让学生感到许多要掌握的,有些繁琐了,在以后教学中还应该在感悟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词句积累和扩展训练。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课文讲的是几位名人的故事,但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名人的丰功伟绩,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那些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这些名人的资料,课文教学中以列宁和小男孩你喜欢谁为主线,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作者的写法。
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文章内容。
在教学第一段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抓特点写灰雀的方法。
这篇课文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孩子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也体会到了小男孩的聪明、勇敢、对工作一丝不苟。
续写很成功,大多数孩子都认为小男孩会回来,并成功完成了拍摄任务。
学生续写非常成功,想象丰富,语言优美。
实践证明,给孩子一个空间,它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本单元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还比较好,但是课前预习做得很不好,没有几个人去查找搜集资料,以后在这方面还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这单元的习作是写一个熟悉的人,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条理清楚,知道通过具体的事情去写人,也有一部分学生不知从何着手,东一句西一句,语句表达不清,线索混乱,需要好好加强练习。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都是一些名人故事。
主要是通过一件事,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等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精神品质。
因此,在帮助学生读懂每一个人物,完成每一篇文章时,我是抓住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的。
以学生为主体,把第一课时上成“汇报课”;以“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为目的,通过“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的方式,找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重点分析。
再以“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意思?你读懂了什么?”一条主线完成生字词教学和通读课文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文章内容,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我只给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他们以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来体会。
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规定每人都说,先一人说一次,达到“人人参与”的要求,让人人动起来;每人都发言一次后,还有没说完的,再继续轮流补充,最后集体交流讨论后的体会。
这样避免一人堂,调动起全体参与的积极性。
因这一单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章,所以在活动课上,我让学生自己组织编排课本剧,将文章的情景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的组织能力、朗读能力及表演才能都得到了锻炼;同时,通过表演,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情感。
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去读一些名人故事,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了解更多名人志士的成长经历,通过里面主人公的奋斗史及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孩子的道德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反思《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
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丢掉锄头,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以读为本,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力求通过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
揭题伊始,我就呈现学习方法,接着通过解题:“守株”、“待兔”,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并巧妙地根据题目“守株”和“待兔”,让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
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
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填,最后归纳出寓意。
这样就克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
学生经历了这样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不但对新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掌握了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
在字词教学方面,它仍然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学时通过多种行式的读法如个别读、小老师带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等方式,使他们掌握字词。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反复品读课文,找出描写守株待兔这一成语的内容,从而懂得“株”就是指“树桩”的意思。
在引导学生领会寓意时,也是让学生从读中来感悟守株待兔背后的真正寓意。
将课堂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的说,在说的同时,不忘记对写话的训练。
从种田人的身上联系到自身,使学生明白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的道理。
这样老师就能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学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了。
教学中只有真正地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才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兴趣的激发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与差。
在语文教学中“读中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很不错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多动口,多动脑,能提高对文章内容的加深、理解。
让学生适时地、大胆地发挥想象,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更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陶罐和铁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这一点文章。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
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
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
通过“不敢,铁罐兄弟。
”“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
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师生分角色朗读。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
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再请两位学生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
我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
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
因此,在课中,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说的语句,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来体验。
课后拓展设置了如果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鼓励学生进行续写。
但是对续写考虑不够周全,要求不够明确。
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通过神态和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我在本节课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是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到位,很多环节说话罗嗦,没能一针见血;二是忽视铁罐和陶罐的情感变化,特别是让学生来补充提示语时,学生是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补充具体,我却没有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情感变化,这样放在课文里是不合理的。
三是小练笔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来续写我自认精彩的《黑板和白板》。
大部分学生对白板不够了解,难怪学生写不好。
如果我放手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我想同学肯定会有很多个性化的精彩表达……《狮子和鹿》是一个寓言故事,通过一只鹿在遇狮前和遇狮后对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阐明了一个道理: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通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各有存在的价值。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脚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
难点是读懂课文,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寓意,我先有意识地让学生找出鹿对它的角和腿前后不同的态度。
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安排了两次“阅读”。
第一次阅读,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和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让学生能够读准生字,理解新词。
然后我通过课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反馈交流,对学生在自学中有困难的地方帮助解决和指导。
第二次阅读,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揭示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当学生读到美丽的角差点让鹿送了命,而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此时此刻,狮子会对它的角和腿说什么呢?学生踊跃发言。
他们的发言告诉我孩子们已经能比较鹿的角和腿的优点和缺点,对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觉得时机成熟,于是,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课文中引发的道理。
通过读说到感悟,深化道理,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为顺应这样的变化,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总体感觉还不错,做得好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都能够突出,基本上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能够呈现1个完整的课堂;其次,授课思路比较清晰,条理分明,整节课能够比较流畅地完成,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也比较自然。
特别在安排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我通过课件出示了一个填空题,这样既降低了难度,让学生能完整而准确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节省了时间。
当然,本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检查生字词语的自学情况时,我安排的三个“门”——“智慧门”、“快乐门”、“趣味门”,都是让学生读词语,没有对应的变化和梯度,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
另外,在指导感情朗读方面,我觉得还不够到位,不能够很好地通过朗读体会态度的变化。
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仔细琢磨和推敲。
语文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折射出新的知识经验,因此,语文要教学生是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实际生活中“纵横”交错,相互通融,形成互通的一种能力。
《池子与河流》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故事通过池子与河流的对话讲述了池子嫌河流太累,常常背着沉重的轮船,一会儿又要负起长长的木筏,小船、小艇就更不用说了。
池子还问河流什么时候才能抛开这样的生活。
还夸自己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
可河流却说,自然法则中,水只有流动才能保持新鲜,但池子不流动就不会保持新鲜,这样迟早会被人遗忘的。
最后,河流的说法果然应验了:河流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地流着,但可怜的池子却一年年地淤塞起来,整个池子积满了青苔,长满了芦苇,最后,完全干涸了。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天才不利用是要磨灭的,它会一天天地衰萎下去。
当它被怠惰所支配的时候,它的事业就无法恢复起来。
所以做人应该像河流那样勤快,不怕艰辛;不应像池子那样贪图享受,安逸生活。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一、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收集成语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还使学生学会了区分成语故事和神话故事的不同。
学生非常乐意去做,收集了很多,在课下也进行了交流。
接着揭示课题,池子和河流。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先自己读文,再提出重点词语,再由重点词语引出句子,然后再回到文中去读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四、精读课文,体会寓意。
抓住池子与河流对话内容进行教学,安排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
在理解课文之后适时的出示课题,让学生很自然的理解课题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五、联系实际,谈体会。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1、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2、注重双基的训练。
如对字词的指导,包括字的音准,字的演化,字的书写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学习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也很多:1、教学目标制定得不细致准确,所以教师教学时对课堂的把握就不是很到位。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有些个体的能力。
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4、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5、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方面是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有点牵学生鼻子走的心理,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教学真正落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语文园地二》中交流平台交流的问题是寓言故事学习以后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每一个寓言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生动、鲜活的教育哲理,通过学习寓言小故事,让我们明白这些小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乌鸦喝水》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积极想解决办法,不要害怕困难,要想着去解决他,面对他。
而且要坚持下去,想办法让自己的处境好起来,就像故事里的乌鸦一样认真思考,多动脑筋,才能让很多问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