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人教版说课稿

合集下载

《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均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计算和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

教材通过让学生分一分的活动,引出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认识除法的含义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学习平均分之前,学生已经对“每份同样多”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平均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区分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情况。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操作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熊猫分竹笋的情境:熊猫妈妈把 6 个竹笋分给 2 只熊猫,一只熊猫分到 1 个,另一只熊猫分到 5 个。

然后提问:这样分公平吗?为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平均分(1)我先让学生拿出 6 个圆片,分成 2 份,看看有几种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 1 和 5、2 和 4、3 和 3 这三种分法。

2023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精选3篇)

2023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精选3篇)

2023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精选3篇)《平均分》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1、内容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其次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平均分(1)》,教材第7页至9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2、地位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起先,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关键的数学概念。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

3、编排的特点(1)在对比与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例1中通过创设“分一分”的活动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加数学活动。

通过不同的分物状况,使学生在对比中获得对“平均分”的直观相识。

再通过小结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验平均分的过程,同时关注分的结果。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即突出体现了学生对平均分物过程的参加性,又留意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结果。

例2则呈现了在生活中两种平均分物的状况之一:等分,教材即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又突出平均分的结果。

(3)注意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让学生边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断加深平均分在学生脑海中相应表象,从而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础。

教材在例题和多个练习的设计中,都在:“分一分”“摆一摆”或“圈一圈”的活动后,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

这样编排,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都作了足够的打算。

(二)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使学生在详细情境与实践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活动,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实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述的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数学思想:渗透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驾驭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难点:驾驭平均分(等分)的方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说课稿范文(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说课稿范文(通用8篇)

《平均分》说课稿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说课稿范文(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说课稿范文(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分》说课稿1一、地位作用及教材分析这一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所学的内容,是建立的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知道及二年级上册学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

因此,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二、设计理念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对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另外,我校正在进行“先学后教”实践性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课本传递信息的功能,尽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今后乃至整个学习生涯打下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鉴于以上原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均分。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除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则是平均分的分法。

为了解决重难点,能较好的利用媒体资源,我对教材略作调整,舍去了春游图,只借用了例1。

四、教学设计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学课文,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课堂小结;课堂练习这样几个环节。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通用9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通用9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通用9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篇1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一、准备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

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

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1.例1,引入“平均分”。

谈话: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

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

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

《平均分》优秀说课稿

《平均分》优秀说课稿

《平均分》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均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计算和解决与除法有关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材通过分糖果、分橘子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平均分的特点,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含义和用乘法口诀求商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

在学习平均分之前,学生已经对“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平均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直观的操作和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法、讲练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小兔子分萝卜的情境:小兔子家里有6 个萝卜,它要把萝卜分给它的两个好朋友,怎么分才公平呢?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分法,如一个分 1 个,另一个分 5 个;一个分 2 个,另一个分 4 个;每人分 3 个等。

人教版数学二下《平均分》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二下《平均分》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二下《平均分》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下》中的《平均分》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并且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

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和如何计算平均分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用除法来计算平均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我将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我将会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分糖果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糖果,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新课导入:介绍平均分的定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分。

3.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除法计算平均分,并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5.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平均分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通过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题的正确率。

二年级人教版平均分说课稿_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二年级人教版平均分说课稿_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二年级人教版平均分说课稿_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说课稿《平均分》说课稿一、教学背景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二、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2.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3.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4.全课总结。

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1.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1一、说课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二、教材简析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

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平均分: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

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 平均分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 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均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平均分”是在学生已学习过的简单分类以及乘法口诀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为今后学习除法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教学中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识“平均分”,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熟练背诵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的计算技能;会初步进行小组合作。

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虽然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

因此,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都感到比较困惑。

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很好地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该学段数学教学的要求、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学生通过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2.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以及平均分方法的多样性;3.学生认识到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我设计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难点是:学会并熟练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这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用平均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是将一些物体或者一些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等。

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识数的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可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够用平均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本质,能够用平均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分蛋糕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蛋糕平均分给每个人。

2.新课导入:介绍平均分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来理解平均分。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老师巡回指导。

4.讲解示范:老师进行讲解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本质。

5.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练习,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拓展应用: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二年级人教版平均分说课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二年级人教版平均分说课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二年级人教版平均分说课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说课稿(一)课堂情境设计本节课主要围绕平均分的概念展开。

在课前,教师可以先准备好一些恰好有10个相同物品的小包装袋或纸盒,比如小糖果、小纸条等。

然后,将学生分组,每组给一份小包装袋或纸盒。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小包装袋或纸盒,并问学生:这个是什么?你们每人要分到几个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确定每人分到1个。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的概念,能够通过具体事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小包装袋,引导学生讨论和确定每人分到1个。

然后,教师递给学生小包装袋,让学生将包装袋打开,发现里面有10个相同的物品。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我们每人分到几个?为什么?2. 温故知新:教师复习上一节课学习过的分组,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并巩固这部分的知识。

3. 引入新概念:教师将小包装袋递给学生,并给出一个问题:“如果有40个相同的物品,我们把它们分给4个人,每人能分到几个?”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让一些学生上台将物品分给同桌,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引导学生总结,让被分到物品多的同学分享给被分到物品少的同学。

4. 拓展实践:教师让学生再次分组,每组给一份小包装袋。

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小纸盒,里面有20个相同的物品,问学生:“这次我们把物品分给几个人比较合适?”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分组让不同的学生尝试分给不同的人数,提出他们的想法和理由。

5. 练习巩固:教师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之后,教师查对答案,然后提醒学生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6. 小结:教师向学生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平均分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板书设计平均分例题:如果有40个相同的物品,我们把它们分给4个人,每人能分到几个?解题步骤:1. 计算物品总数2. 计算分给的人数3. 物品总数÷分给的人数=每人能分到的物品数(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物和互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到平均分的含义。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加强了“平均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通过学生喜欢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

随后回归教材,观察配图,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动手实践,探究“平均分”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体验。

教学时,我由帮助小狗分苹果这一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画一画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掌握平均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和简单的乘除法,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他们对平均分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本质,能够灵活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实践操作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掌握平均分的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练习纸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分水果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水果给每个人。

2.探究与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种分水果的方法,并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的概念。

3.总结与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概念,讲解除法平均分的方法,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应用与拓展: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平均分》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平均分》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平均分》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他们对平均分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分水果的情境,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将水果平均分给每个人,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思考。

3.交流:学生汇报各自的分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平均分的方法,并讲解平均分的原理。

4.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平均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应用: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食物给朋友、分物品给同学等。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和应用。

《平均分》教案(精选15篇)

《平均分》教案(精选15篇)

《平均分》教案(精选15篇)《平均分》篇1一、说教材《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里面的内容。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对除法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展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称为平均分。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紧接着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由多次经历的“平均分”的过程,找出平均分的方法,并在头脑中由感性思维而形成抽象思维,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建立表象——动作思维——抽象思维,这是一个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而设置的螺旋式的知识上升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灵活性。

情感发展目标: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的平等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难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自主探索、情境演示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学习、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小红花学具:小棒六、说(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如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努力实现三维目标;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范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范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范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1一、地位作用及教材分析这一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所学的内容,是建立的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知道及二年级上册学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

因此,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二、设计理念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对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另外,我校正在进行“先学后教”实践性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课本传递信息的功能,尽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今后乃至整个学习生涯打下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鉴于以上原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均分。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除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则是平均分的分法。

为了解决重难点,能较好的利用媒体资源,我对教材略作调整,舍去了春游图,只借用了例1。

四、教学设计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学课文,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课堂小结;课堂练习这样几个环节。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中的一篇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如何计算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用认识和运算方法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一反三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即将一组数据相加后再除以数据个数的数值。

2.平均数的计算:帮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包括如何相加和除以个数。

四、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引导学生将平均数的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平均飞机上乘客的体重等问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班级有1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m、1.2m、1.4m……那么,这10个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让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第二步:学习平均数的定义1.通过教材上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让学生运用手中的练习册进行练习。

第三步:练习平均数的计算1.设计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2.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第四步:应用平均数1.设计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等,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讨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平均分》这一教学内容的说课,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抽象概念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意识。

希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平均分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除法运算能力,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除法的运算方法,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不是很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思考和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情境,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将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并记录下分法的步骤和结果。

3.交流:学生分组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分享平均分的方法和体会。

4.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并进行解释和举例说明。

5.练习:学生进行实际的练习,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和除法运算,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他们对平均分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是将总数分成相等的份数,每份的数量就是平均分。

2.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够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来应用平均分。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和应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通过直观的展示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和应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分糖果的例子,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讲解平均分的方法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

3.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练习题,巩固对平均分的理解和掌握。

4.应用: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平均分的方法和应用。

5.总结:对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可以设计成以下的板书:总数 ÷ 份数 = 每份的数量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的表现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021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人教版说课稿精品教育 doc

2021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人教版说课稿精品教育 doc

2021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人教版说课稿精品教育doc----922dcc39-6ea1-11ec-b6a4-7cb59b590d7d2021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人教版说课稿精品教育doc人民教育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二册平均分讲稿一、说课内容《义务教育人民教育版小学数学》第二卷第12-14页平均分为两页。

教材简析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内容)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概念。

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

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上述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第1页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

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打算设计这门课来体现以下教学方法:1。

采用主题教学,依托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主动性;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人教版说课
稿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概念。

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

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

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构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
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说出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在开展
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学校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
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