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性质认定分析-精品
试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5篇
试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5篇篇1试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债务纠纷成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债务人无力还债的情况下,债权人通常会寻求其他方式来要求债务人履行其还款义务。
其中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以物抵债的形式来清偿债务。
在法律规定下,以物抵债协议是一种特殊的债务清偿方式,其能否产生法律效力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试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
一、以物抵债的概念及法律规定以物抵债,顾名思义即是以物品作为债务清偿的方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明确规定,债务人和债权人可以约定以债务人财产中的特定物品作为支付债务的方式,即以物抵债。
该规定充分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保障了当事人在债务清偿方式上的选择权。
据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可以以符合法律规定的财产或者其他财产标的物抵押财产和支付债务。
这一规定明确规定了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依据,并为以物抵债协议的成立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以物抵债协议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债务清偿方式。
在协议成立后,债务人将特定的物品转移给债权人,并以此作为清偿债务的方式。
那么以物抵债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呢?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以物抵债协议是一种合法的债务清偿方式。
只要协议是合法有效的,即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并不存在法律上的缺陷,以物抵债协议即可产生法律效力。
具体来说,以物抵债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 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是否一致。
以物抵债协议是一种典型的意思自治协议,即以当事人之间真实的意思为准。
只有当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真实意思一致,才能有效成立以物抵债协议。
2. 物品的转移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法律规定,债务人应当将特定物品的所有权转移给债权人,以此清偿债务。
如果物品的转移不符合法律规定,则以物抵债协议可能会失效。
3. 合同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以物抵债协议是一种合同形式,应当遵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以物扺债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以物抵债,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无力或不愿意履行金钱债务时,经双方协商一致,债务人用其拥有的物品抵偿债务的行为。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以物抵债是一种常见的债务清偿方式。
本文将就我国以物抵债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以物抵债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七条规定:“债务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履行方式履行债务。
当事人对履行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以物抵债。
以物抵债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债务人同意;(二)债权人同意;(三)抵债物具有交换价值;(四)抵债物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担保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以不动产、动产设定抵押的,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办理抵押登记。
抵押权自登记之日起设立。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规定》第三十八条规定:“被执行人无财产清偿债务,申请执行人同意以被执行人的财产折价抵偿债务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对该财产进行拍卖、变卖,也可以裁定以该财产折价抵偿债务。
”三、以物抵债的条件1.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以物抵债的前提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
债务人同意以自己的物品抵偿债务,债权人同意接受该物品作为债务的清偿。
2.抵债物具有交换价值抵债物应当具有交换价值,即该物品在市场上能够以一定的价格进行买卖。
3.抵债物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抵债物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如不得涉及非法物品、不得涉及他人权益等。
4.抵债物应当具有可分割性抵债物应当具有可分割性,即该物品可以分割成若干部分,以适应债务金额的需要。
5.抵债物应当具有可转让性抵债物应当具有可转让性,即该物品可以依法转让给他人。
四、以物抵债的程序1.协商一致债权人与债务人就以物抵债事宜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以物抵债的性质及法律规制兼论虚假诉讼的防范
(2)是一种非典型担保方式。在债务人或第三方不能按期清偿债务的情况 下,银行通过以物抵债的方式取得抵押物或质押物的所有权或其他权利,这种权 利变动在法律上被视为一种担保方式,但这种担保方式不是典型担保方式。典型 担保方式是《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抵押、质押等三种方式。非典型担保方式是 《担保法》没有规定但又具有担保效果的民事行为。
感谢观看
1.分析诉讼要件:虚假诉讼必须符合诉讼的基本要件,例如存在明确的原告 和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属于法院受理范围等。法官应当对诉讼要件进行严格 审查,发现存在虚假诉讼嫌疑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
2.收集证据:证据是判断虚假诉讼的关键。法官应当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 和诉讼主张,结合自己的审判经验,对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综合分析。
《贷款通则》第28条规定:“贷款人依法有权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对逾期贷 款计收逾期利息。”第29条规定:“对不能按借款合同的约定期限归还的贷款, 贷款人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计收逾期利息。”这两条法规均是对以物抵债的间接 性支持。《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第4.4.3条规定:“商业银行应 通过合同约定明确对抵押物变现价值实现方式的控制。”
3.共同打击虚假诉讼:刑事和民事程序应当形成合力,共同打击虚假诉讼行 为。在各自审理过程中,发现涉及对方程序的问题,应当及时沟通、协调处理。
五、结论
总之,虚假诉讼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 会诚信和司法公正。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对虚假诉讼的厘定与规制工作,通 过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法官素质、加强监督力度等措施,有效地防范和打击虚假 诉讼行为。要注重协调刑民事程序,确保在处理虚假诉讼问题上保持一致性和协 调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当事人权益,维护社会诚信和司法公正。
试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
试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以物抵债是一种常见的经济交易方式,指债务人以自己的财产或者其他具体的物品来抵偿债权人的债务。
以物抵债协议则是双方经过协商达成的一种具体协议,约定债务人以特定的物品来抵偿债权人的债务。
这种协议在实际生活中十分常见,例如债务人将房产、车辆等物品转让给债权人,来抵消欠款。
那么,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如何?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试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物抵债协议属于一种特殊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合法的经济交易方式。
在许多情况下,以物抵债协议可以取代传统的金钱支付方式,对于债务人来说是一种更为灵活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合同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依法约定以物抵债的方式支付债务。
以物抵债协议具有合同的法律效力,受到法律的保护。
以物抵债协议需要满足一定的法律要求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协议双方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协议内容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双方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完整,不能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协议的内容必须明确具体,包括债务数额、物品的种类和数量、转让方式等,不得含糊不清。
只有满足了这些法律要求,以物抵债协议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受到诸多限制和约束。
法律规定了一些不允许以物抵债的情形,例如禁止转让的物品、依法受到保护的权利等。
即使是允许以物抵债的情形,也需要经过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的协商一致,且不得损害第三人的利益。
如果以物抵债的物品属于共有财产,需要取得其他共有人的同意;如果是涉及夫妻共同财产,还需要取得配偶的同意。
由此可见,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是受到多方面限制和约束的。
需要指出的是,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并非永远稳定不变的。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纠纷和争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其法律效力。
如果债务人以物抵债后未履行其义务,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强制执行;如果物品受到损坏或者灭失,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以物抵债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以物抵债作为一种特殊的债权债务清偿方式,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
本文旨在对以物抵债法律规定进行梳理,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以物抵债的概念以物抵债,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协商一致,以债务人提供的物品清偿债务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债务人不再以货币形式支付债务,而是以物品的价值来抵消债务。
三、以物抵债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法》第10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要求赔偿损失。
当事人也可以约定一方不履行债务时,对方有权以其他方式履行债务,包括以物抵债。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权法》第37条规定:“债务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方式履行债务。
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受领。
债务人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债权人可以拒绝受领,并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
”《物权法》第38条规定:“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及时受领。
债权人受领迟延的,债务人可以请求增加履行费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担保法》第36条规定:“担保物权设立后,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担保权人应当及时受领。
债务人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担保权人可以拒绝受领,并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522条规定:“债务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方式履行债务。
债务人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要求赔偿损失。
”《民法典》第52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要求赔偿损失。
当事人也可以约定一方不履行债务时,对方有权以其他方式履行债务,包括以物抵债。
”四、以物抵债的注意事项1. 当事人应当自愿协商,不得强迫对方接受以物抵债的方式。
2. 抵债物品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得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3. 抵债物品的价值应当与债务相当,避免出现不公平现象。
试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
试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以物抵债是一种常见的债务偿还方式,指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物品作为偿付债务的方式。
而以物抵债协议则是债务人和债权人达成的书面约定,约定债务人以其所有权物品抵清债务的协议。
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试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从法律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以物抵债协议的约束力在中国法律中,以物抵债协议的约束力在一定条件下是得到保障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债务人和债权人可以约定以物抵债,债务人可以将自己的所有物品抵偿债务,必须经过债权人同意并办理相应的手续才能生效。
也就是说,以物抵债协议只有在债权人同意并经过一定手续的情况下才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三十一条的规定,以物抵债协议必须是合法的,所以在签订以物抵债协议时,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合法有效地签订协议,不得违反法律相关规定。
只有在合法的前提下签订的以物抵债协议才能具有法律效力。
尽管以物抵债协议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在实际中却存在着许多争议。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确定货物的价值和真伪。
在实际中,债务人提供的物品价值往往会存在争议,因为可能有的物品价值不足以抵偿债务,或者有的物品并不属于债务人所有。
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往往会提出异议,导致协议的执行受阻。
货物的处置也是一个争议的焦点。
一旦债务人提供了物品进行抵债,债权人又要如何处理这些物品呢?债权人可以将这些物品进行处置变现,但是在处置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存在不公平的情况,从而引发纠纷。
三、加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保护为了解决以物抵债协议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保护。
1. 增加约束力:在签订以物抵债协议时,可以规定更加具体和明确的约束条件,明确债务人提供的物品的种类、数量和价值,并在协议中约定债权人对提供的物品进行评估和确认,规定债权人对物品的处理方式等。
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适用与性质判断
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适用与性质判断作者:房绍坤严聪来源:《求是学刊》2018年第05期摘要:在“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与内蒙古兴华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上诉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当事人之间的以物抵债协议构成新债清偿,并以新债清偿的理论作为支持一方当事人请求的裁判依据。
这一裁判思路在法源上是值得商榷的,通过合同解释和类推适用的方式也可以得出同样的裁判结果。
代物清偿与代物清偿契约从概念上应予以严格区分,代物清偿契约的履行方构成代物清偿。
新债清偿与债之更改从不同的角度确立了代物清偿契约的同一解释规则。
以物抵债协议的性质,应根据其成立后的履行状态和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内容来判断是否构成代物清偿、新债清偿或债之更改。
关键词:以物抵债;代物清偿;新债清偿;债的更改一、基本案情和主要裁判思路(一)案件概要2005年6月28日,内蒙古兴华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兴华公司”)与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州建总”)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兴华公司将呼和浩特市供水大厦(以下简称“供水大厦”)工程的施工任务发包给通州建总。
合同签订后,通州建总进场施工完毕,兴华公司于2010年底投入使用。
2012年1月13日,兴华公司与通州建总呼和浩特分公司第二工程处签订《房屋抵顶工程款协议书》一份,约定用兴华公司的供水大厦楼盘A座9层房屋抵顶部分工程款1095万元。
但在《房屋抵顶工程款协议书》签订后,兴华公司曾欲变更协议书约定的抵债房屋的位置,未得到通州建总同意。
其后,兴华公司既未及时主动向通州建总交付约定的抵债房屋,也未恢复对旧债务的履行即未向通州建总支付相应的工程欠款。
截至二审,供水大厦A座9层尚未办理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及任何转移登记。
由于兴华公司不能按期支付工程欠款,通州建总向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诉请兴华公司支付工程欠款、利息和违约金。
一审判决兴华公司向通州建总给付工程款26004559.35元及其利息,兴华公司不服提起上诉,请求对一审判决进行部分撤销和变更。
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问题终于由最高法院最新司法解释明确了
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问题终于由最高法院最新司法解释明确了抵债协议的成立和生效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
近年来,面对现实交易中大量出现的典型或变通方式的以物抵债协议引发的诉讼,各地、各级法院的裁判结果不尽相同,最高法院也公布了相关的案例,态度虽有所倾向但不尽明确,致使因此引发的争议愈加激烈。
所谓以物抵债协议是通俗的说法,法律概念为“代物清偿”,系债务清偿的方式之一,是指当事人之间已经存在一种给付为内容的债务关系的前提下,双方自愿达成协议,由债权人受领他种给付以替代原定给付,进而使原债权债务关系归于消灭。
通常表现为原债务人将实物类财产转让给债权人以抵销之前的金钱债务,故称为“以物抵债”。
属于债务消灭的特殊方式,但恰因其特殊,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主要的争议焦点集中于其是诺成性合同还是实践性合同。
“实践”说认为,以物抵债协议区别于普通的买卖合同,目的是为了清偿原有的债务,虽然双方达成了新的协议,但该协议的内容是物的转让而与原债务的给付内容不同,在双方之合意达成时,物权尚未发生变动,还需要双方实际履行,动产须经过交付,不动产须完成登记,达到物权变动的效果时,原债权人方才实际获得了物权,从而实现其债权的清偿,也即以物抵债协议的“要物性”。
在新的协议中原债权人并没有对待给付的义务,如果协议未履行其仍享有原来的债权而期待原债务人予以清偿;原债务人在新的协议中虽转让财产,却没有在该协议中获得对待给付相应价款的权利,如果协议未履行其负有的原债务仍然处于未清偿的状态而继续存在。
所以,以物抵债协议在尚未履行完毕之前,法律没有必要赋予其单独的效力,同时为避免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分离状态,将以物抵债协议按实践性合同处理,即单纯的达成合意时,合同既不成立也不生效,待实际履行完毕物权变动的同时,该合同成立并生效,代物清偿的效果亦形成。
“诺成”说认为,以物抵债协议究其实质还是债法领域的合同,仅在合同目的上是为了清偿之前双方业已存在的债务而已,合同的内容、形式等与正常的合同没有区别,依据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应尊重当事人的自主选择,其成立、生效条件也应与普通的合同相同,即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无违法和违反公序良俗的情形,合同即告成立并生效。
试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
试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以物抵债协议是一种常见的债务清偿方式,指债务人通过出售、转让或者使用财产、物品来作为偿还债务的方式。
这种协议在市场交易中十分常见,但其在法律上的效力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就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定义以物抵债协议是指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达成的一种债务清偿协议。
债务人通过将自己的财产或物品转让、出售或使用来抵偿债务的协议。
这种协议在执行过程中涉及到财产权的转让和处置,因此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确保合法性和有效性。
1.合法性:以物抵债协议的合法性是其法律效力的基础。
在签订以物抵债协议时,债务人和债权人需要确保协议内容合法合规,不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
债务人的财产必须合法取得,并且没有被司法冻结或查封等情况。
只有在合法的基础上签订的以物抵债协议才能够具有法律效力。
2.书面形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以物抵债协议一般要求采用书面形式,即协议必须以书面方式记录和签订。
这是为了确保协议内容的明确性和证据的合法性,一旦协议产生争议,可以依据书面文件进行证明和解决。
书面形式是以物抵债协议法律效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3.公证认证:为了加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有些地区对于此类协议要求进行公证认证。
通过公证认证后的以物抵债协议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可以更好地保护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并在执行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便利。
4.债务清偿: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还体现在债务清偿过程中。
按照协议约定,债务人将财产或物品出售、转让给债权人,债权人收到相应的财产或物品后,债务即得到清偿。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协议的约定和规定,债务清偿的过程可以得到法律保护和支持。
5.法律救济:如果以物抵债协议发生争议或者出现债务人不能履行的情况,各方可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救济。
债权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主张自己的权益,要求债务人履行协议义务,或者通过法院起诉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尽管以物抵债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债务清偿问题,但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试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4篇
试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4篇篇1以物抵债协议是指债务人和债权人约定用特定的物品来抵消债务的一种形式。
在民事法律中,以物抵债协议通常被认为是有效的,但其法律效力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本文将就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进行试论。
一、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来源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来源于合同法和物权法。
根据合同法规定,一旦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即形成有效合同关系。
而物权法则规定了财产权和物权的相关规定。
在以物抵债协议中,债务人将自己的财产转让给债权人以抵偿债务,即是一种财产转让行为,符合物权法的规定。
二、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认定1. 合法协议以物抵债协议首先要求是经过双方自愿并合法约定的。
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协议时应是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如果一方当事人缺乏相应的行为能力或者存在损害的情形,该协议将是无效的。
2. 保障债权人利益以物抵债协议通常是为了保证债权人的利益,以便实现债权债务关系的清偿。
因此,在协议中应该明确约定相关的物品、数量和质量,并制定明确的抵债程序和时限。
如此一来,可以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并有利于减少后续的争议。
3. 法院认定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双方当事人可能会存在争议,导致协议无法履行。
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解决争议。
法院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双方当事人的约定,认定协议的法律效力。
三、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争议1. 物品转让问题在以物抵债协议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涉及到物品的转让。
债务人必须将自己的财产转让给债权人,以抵消部分或全部债务。
但是,由于财产的转让可能存在一定的程序和程序问题,一些债权人可能会对此提出异议。
2. 评估物品价值另外,债权人对债务人提供的物品价值可能会存有异议。
在以物抵债协议中,债权人通常需要对提供的物品进行评估,并确认其价值是否足以抵销债务。
这种评估可能会导致争议,影响协议的履行。
3. 第三人权益最后,第三人的权益也是以物抵债协议争议的关键。
试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
试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以物抵债协议是指债权人同意接受债务人以特定的物品抵偿债务的一种协议。
在经济生活中,以物抵债协议被广泛运用,它既可以帮助债务人解决债务问题,也可以帮助债权人回收债权。
以物抵债协议涉及到法律问题,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引发争议。
本文旨在探讨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以及在具体情形下的法律适用。
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受到《合同法》的规范。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以债务人提供的动产抵押权或者质押权担保债务的方式。
这就意味着,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以物抵债的协议,并在协议中约定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在法律上,这种协议是被允许并且受到保护的,具有法律效力。
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根据《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合同需要具备合法的标的、订立的意思是真实的、有法定的形式和程序。
以物抵债协议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是协议的标的物必须是合法的、有商业价值的物品;二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意思是真实的,不存在欺诈、胁迫等非法行为;三是协议的订立需要符合法定的形式和程序。
只有在满足了这些法定条件之后,协议才具有法律效力。
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受到司法机关的确认和保护。
在一些情况下,以物抵债协议可能会引发争议,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
这时,可以向司法机关申请仲裁或者诉讼解决。
根据《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仲裁或者诉讼的过程中,法官或者仲裁员将根据法律和事实进行审理,并依法作出判决或者裁决。
这就意味着,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受到司法机关的确认和保护。
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在具体情形下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一些涉及到动产抵押权或者质押权的情况下,需要根据《动产抵押法》和《质押法》的规定来处理。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还可能需要考虑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担保法、所有权法等。
在具体情形下,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有可能会受到其他法律法规的影响。
民法典以物抵债协议法条
民法典以物抵债协议法条一、引言在民事债务关系中,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可以通过协议约定以物抵债的方式偿还债务。
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民法典对以物抵债协议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本文将详细解读民法典关于以物抵债协议的相关法条。
二、民法典第X章第X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X章第X节的规定,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定条件如下:1. 申请人身份确认以物抵债协议的申请人应当通过合法身份证明自己的主体资格。
合法身份证明可以包括身份证、营业执照等有效证件。
2. 法定要素确认以物抵债协议应当明确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债权债务的具体内容、以物抵债的物品及其价值等要素。
同时,应当明确协议的签订日期、生效条件以及解除协议的条件和方式等。
3. 合法性确认以物抵债协议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4. 自愿性确认以物抵债协议应当是自愿达成的,不存在因威胁、欺诈等非自愿行为导致的协议成立。
5. 不得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以物抵债协议不得以违法手段换取债务的履行,不得违反国家法律禁止性规定。
三、附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X章第X节第X条,违反以物抵债协议法律规定的,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进行调解或者决策。
同时,债权人有权向债务人要求对债权债务的履行进行清点、核对、验收等。
四、结论民法典以物抵债协议法条的出台,为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以物抵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当事人在达成以物抵债协议时,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双方应当充分沟通,明确债权债务的具体内容,并在协议中详细记录。
同时,债权人在履行债务时,有权对以物抵债物品进行清点、核对、验收,确保协议的有效履行。
注:以上为根据题目自行判断的格式和内容编写的文章,仅供参考。
如有需要,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民法典以物抵债协议法条
民法典以物抵债协议法条一、协议的定义及作用在我国的民法典中,以物抵债协议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解决债务问题的一种方式,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法律规定,以物抵债协议的法条可以在以下情况下适用:债权人同意债务人以一定的物品或者一定让与债权人的权益抵销债务。
二、协议的要素及合法要求1. 同意:债权人和债务人必须双方自愿、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以书面形式表示同意。
2. 物品标的:债务人提供的物品必须具备市场交易价值,并且可以抵偿债务的金额。
3. 执行力:债务人以物品抵债后,债权人取得对该物品的所有权。
三、协议的效力及注意事项1. 以物抵债协议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
债务人按照协议的约定提供物品,债权人取得该物品的所有权,并且可以采取合法的方式进行处分。
2. 债务人提供的物品必须真实有效。
债务人不得提供无属权的、抵债被禁止的、违反法律规定或公共利益的物品。
3. 协议的内容必须明确清晰。
协议应包括债权人、债务人的身份信息,物品的具体描述及交付方式,以及协议生效和终止的条件等内容。
4. 物品的评估和鉴定应当公正合理。
债权人有权对债务人提供的物品进行评估和鉴定,以确定其市场交易价值。
5. 以物抵债协议不得侵害第三人权益。
债务人提供的物品若存在抵押、质押或其他权利约束的情况,应事先得到第三人的同意。
四、协议的终止和纠纷解决1. 当债务人按照协议约定提供了物品,并且债权人取得了物品的所有权后,协议即告终止。
2. 若协议的履行出现问题或引发纠纷,当事人应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
如不能达成一致,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向法院提起诉讼。
3. 如果协议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则该协议无效。
总结:民法典以物抵债协议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解决债务的方式,在当事人自愿、合法、有效的情况下具有法律效力。
协议的要素包括同意、合法的物品标的和可执行的性质。
协议的签订应遵循明确清晰的原则,并注意不侵害第三人权益。
在协议终止后,若出现纠纷,可通过协商、谈判或诉讼等方式解决。
民法典以物抵债协议
民法典以物抵债协议一、简介以物抵债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未清偿债务的情况下,同意以一定的物品或财产作为偿还债务的方式的协议。
本文将对民法典中关于以物抵债协议的规定进行详细探讨和解析。
二、以物抵债的法律规定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以物抵债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件:1. 债务人主动提出以物抵债的请求;2. 债权人同意接受以物抵债;3. 债务人提供的物品或财产与债务的性质和价值相当;4. 债权人对债务人提供的物品或财产进行认可。
三、以物抵债的效力和约束力以物抵债的协议一旦达成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具有法律效力。
债务人通过将物品或财产交付给债权人,完成了其还债的义务,债权人对该物品或财产享有所有权。
同时,债务人的债务也随之解除。
以物抵债协议对双方当事人有约束力,一方不能单方面解除该协议。
四、以物抵债的注意事项在达成以物抵债的协议时,双方当事人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物品或财产的评估:双方应确定物品或财产的具体价值,并且该价值应与债务的金额相当;2. 交付方式:债务人应当按照双方约定的方式将物品或财产交付给债权人;3. 物品瑕疵:债务人应保证交付的物品或财产没有严重的瑕疵或质量问题,以确保债权人能够正常使用或处置该物品。
五、以物抵债的案例分析为更好理解以物抵债的实际应用,我们以小明与小红的案例进行分析。
小明向小红借款10000元,并且双方达成协议以小明的笔记本电脑作为偿还债务的方式。
在小红同意和确认笔记本电脑的价值与债务相等后,小明将笔记本电脑交付给小红。
从法律角度来看,小明已经完成了偿还债务的义务,小红成为笔记本电脑的合法所有人。
六、以物抵债的优点和风险以物抵债作为一种债务偿还方式,有着一些优点和风险。
优点主要包括:1. 方便快捷:不需要现金流动,减少了冗长的还款流程;2. 保护债务人利益:债务人可以通过以物抵债减少现金支出。
然而,也有一些风险需要注意:1. 物品价值波动:双方应对物品的价值进行准确评估,避免因价格变动而引发争议;2. 物品争议:当债务人提供的物品存在争议时,可能导致纠纷和法律纠纷。
浅析“以物抵债”的法律性质——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发布的指导案例72号”为例
230浅析“以物抵债”的法律性质———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发布的指导案例72号”为例贺琳译作者简介:贺琳译(1995.03—),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研究生,法律硕士法制史方向。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摘要:以物抵债行为是双方当事人针对同一笔数额的金钱先后签订买卖合同、借款合同,而在借款合同中,其出借人与借款人是买卖合同中的买方与卖方。
如果已届清偿期而债务人未及时履行偿债义务,因而通过履行买卖合同将标的物的所有权转移到借款合同的债权人即买卖合同的买方手中。
关键词:以物抵债;借贷合同;房屋买卖合同一、案情概述及问题的提出(一)案情概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发布的指导案例72号,案件基本事实如下:汤某等四名原告先后与被告新疆某房地产公司签订多份借款合同,取得对被告公司的债权。
后为担保借款合同履行,四人与被告公司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并办理了备案登记。
债权到期后,因被告公司未偿还借款本息,双方随后重新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被告公司将其名下房屋出售给四人,上述欠款本息转为已付购房款。
原告起诉法院依据商品房预售合同依法将商品房判决给自己,被告抗辩称原告四人与被告房地产公司没有购买和出售房屋的意思表示,双方之间房屋买卖合同名为买卖合同实为借贷合同,该商品房买卖合同系为借贷合同的担保,该约定因违反担保法第四十条及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而无效。
被告主张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是原告依据被告所欠原告欠款的事实在乘人之危的行为。
最高法院认为,“借款合同双方当事人经协商一致,终止借款合同关系,建立商品房买卖合同关系,将借款本金及利息转化为已付购房款并经对账清算的,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禁止的情形,该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目的,亦不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
在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情形的情况下,该商品房买卖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以物抵债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以物抵债是指债务人在无力或不愿以货币形式偿还债务时,将财产转让给债权人,以清偿债务的行为。
在我国,以物抵债作为一种债务清偿方式,历史悠久,尤其在民间借贷中较为常见。
然而,由于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实践中以物抵债纠纷层出不穷。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以物抵债的法律规定,以期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
二、以物抵债的概念及法律特征(一)概念以物抵债,又称“以物代偿”,是指债务人在无力或不愿以货币形式偿还债务时,将其财产转让给债权人,以清偿债务的行为。
以物抵债是债务清偿的一种方式,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 债务人自愿以财产抵债;2. 债权人接受以财产抵债;3. 以财产抵债需遵循法律规定。
(二)法律特征1. 合同性:以物抵债是一种合同行为,债务人、债权人和第三人(如有)之间需达成合意,形成以物抵债的合同关系。
2. 物权性:以物抵债涉及财产权利的转移,债务人需将财产权利转让给债权人,以实现债务清偿。
3. 法律性:以物抵债需遵循法律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
三、以物抵债的法律规定(一)合同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债务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债务。
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应当接受。
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
”(二)物权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债务人应当按照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将财产权利转让给债权人,以清偿债务。
”第二十三条规定:“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照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将财产权利转让给债权人。
”(三)司法解释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约定以物抵债,但未约定抵债物的性质、数量、质量、交付时间等具体内容的,抵债物应当按照合同的性质、数量、质量、交付时间等确定。
《以物抵债的法律性质研究》范文
《以物抵债的法律性质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以物抵债的法律性质,分析其法律特征、适用条件、法律效力及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和案例分析,为以物抵债的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一、引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物抵债作为一种债务清偿方式,已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以物抵债指的是债务人将其所有的特定物交由债权人占有,以清偿其债务。
这种方式既体现了交易双方的自愿性,也符合市场经济下的等价交换原则。
然而,以物抵债的法律性质及法律效力在法律实践中仍存在一定争议。
本文将围绕以物抵债的法律性质展开研究,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以物抵债的法律特征1. 自愿性:以物抵债需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体现了民法中的合同自由原则。
2. 等价性:债务人用以抵债的物需与所清偿的债务价值相当,体现等价交换原则。
3. 转移占有:债务人需将抵债物转移给债权人占有,以完成债务清偿。
4. 消灭债务:抵债物交付后,原债务部分或全部消灭。
三、以物抵债的适用条件1. 合法性:抵债物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为违禁品或非法所得。
2. 可估价性:抵债物的价值需可估量,以便确定其与所清偿债务的价值相当。
3. 可转移占有性:抵债物需能实际转移占有,以满足债务清偿的需要。
4. 双方合意:双方当事人需达成合意,且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四、以物抵债的法律效力1. 协议效力:以物抵债协议一旦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按协议履行义务。
2. 消灭债务:抵债物交付后,原债务部分或全部消灭,双方债权债务关系得到解决。
3. 物的所有权转移:抵债物交付后,其所有权由债务人转移至债权人。
4. 诉讼中的证明力:在诉讼中,以物抵债协议及交付证明可作为证据,证明债务的清偿。
五、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1. 法律风险:如抵债物存在权利瑕疵、违法性等问题,可能导致协议无效;如双方在协议中未明确约定细节,可能导致纠纷产生。
2. 应对策略:在签订以物抵债协议前,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确保抵债物的合法性及可估价性;同时,协议内容应明确、详细,避免模糊不清的约定;在交付过程中,应确保抵债物的实际转移占有,并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以物抵债协议效力的认定
以物抵债协议效力的认定《以物抵债协议效力的认定》一、双方基本信息甲方(债权人):姓名/名称: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营业执照号码:_______________联系地址:_______________电话号码/邮箱:_______________乙方(债务人):姓名/名称: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营业执照号码:_______________联系地址:_______________电话号码/邮箱:_______________二、各方身份、权利、义务、履行方式、期限、违约责任1.甲方身份:债权人。
拥有债权的权利。
2.乙方身份:债务人。
拥有偿还债务的义务。
3.甲方权利:拥有以物抵债的权利,要求乙方将约定的抵押物提供给甲方。
4.乙方权利:拥有在协议期限内履行债务的权利。
5.甲方义务:接收乙方提供的抵押物,并确保其完整性和有效性。
6.乙方义务:履行协议约定的债务,并保证抵押物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无损害性。
7.履行方式:乙方将约定的抵押物交付甲方,并承担维护、保养、保险等责任。
8.期限:以协议约定的时间为准。
9.违约责任:如一方违反协议约定,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赔偿损失、承担违约金等。
三、需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双方在签署本协议时应遵守中国相关法律和法规,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四、明确各方的权力和义务双方应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遵循合同自由原则,协商确定协议内容,确保协议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五、明确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经双方协商一致,本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
如遇争议,应当依法解决,并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六、其他1.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未尽事宜,双方可再协商、签署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协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甲方签名: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乙方签名: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
以物抵债的法律规定
以物抵债的法律规定以物抵债是指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一种清偿方式,债务人将自己拥有的一种或多种物品用于抵消所欠债务的一种方式。
在法律上,以物抵债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程序。
以下是关于以物抵债的法律规定。
首先,以物抵债必须是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协商一致,双方自愿达成的一种清偿方式。
债务人不能强行将物品强加给债权人作为抵债物品。
双方应当在报价、交割、物品评估等环节进行充分的协商和约定。
其次,以物抵债的物品应当是具有交易性和以交易方式转让的。
这意味着债务人提供的物品应当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且可以通过交易方式进行转让的物品,例如现金、有价证券、房产、汽车等。
而一些无法直接通过交易方式进行转让的物品,如个人自用物品、必需品等通常不能作为抵债物品。
第三,债务人提供的抵债物品应当与债务的性质和金额相符合。
根据法律规定,债权人有权拒绝债务人提供的抵债物品,如果债务人提供的物品与债权债务性质不符合,例如债务人欠款100万元,但提供的抵债物品价值只有10万元,债权人有权拒绝接受。
此外,法律规定了以物抵债的程序。
首先,双方应当签订书面的抵债协议,明确约定抵债物品的描述、价值和交付方式等,以确保双方权益的合法保护。
其次,双方应当办理相关的手续和手续费,例如抵押登记、财产评估等。
这些手续的办理可以提供对抵债物品的法律保护和确权。
最后,债务人应当按照约定进行抵债物品的交付。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以物抵债不等于债务人的债务立即解除,而是将债务转换为对抵债物品的债权。
如果债务人提供的抵债物品价值高于债务的金额,多余部分应当予以返还给债务人,如果抵债物品价值低于债务的金额,则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继续履行剩余债务。
综上所述,以物抵债在法律规定下必须是双方协商一致、具有交易性和交易方式转让的物品,并符合债务性质和金额。
双方应当遵循相关程序和约定,以确保双方权益的合法保护。
以物抵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债务的清偿,并保障债务人和债权人的权益。
以物抵债协议 司法确认
以物抵债协议司法确认《以物抵债协议司法确认》一、引言在商业交易或借贷等场景中,以物抵债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本文旨在对以物抵债协议的司法确认进行探讨。
二、背景介绍以物抵债是指债务人通过提供物品作为债务履行的方式,而债权人则同意以物品抵消相应债务的一种形式。
根据不同法域的法律规定,以物抵债协议需要经过司法程序的确认,以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保障。
三、以物抵债协议的要件司法确认以物抵债协议的主要要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协议书面化:以物抵债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记录,并由债务人和债权人共同签署。
2. 债务确定:协议中应明确约定债务的性质、金额和期限等关键信息,以确保双方对债务有明确的约定。
3. 物品抵押:债务人应明确提供作为债务抵押的物品,并对该物品的产权和完整性进行确认。
4. 价值评估:协议中需要明确对抵押物品价值的评估方式,以确定抵押物品价值与债务金额的相对关系。
5. 司法审查:以物抵债协议需提交至相关司法机构进行审查和确认,以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四、司法确认的流程与作用1. 提交申请:债务人和债权人应向相关法院或者其他司法机构递交以物抵债协议的申请,并提交相关文件和证明材料。
2. 审查程序:司法机构将对申请进行审查,并核实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3. 判决或裁定:根据审查结果,司法机构将作出相应的判决或裁定,确认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并对债务人和债权人的权益进行保护。
4. 产生效力:一旦以物抵债协议经过司法确认,即具有法律效力,各方应按照协议内容履行各自的义务。
5. 强制执行:如果债务人未按照协议履行义务,债权人可以向相关司法机构申请强制执行,以获得债务履行。
五、以物抵债协议的优势与风险以物抵债协议有以下优势:1. 灵活性:以物抵债可以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进行协商和约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 降低风险:债权人通过抵押物品可以降低债务风险,并增加债务履行的保障。
3. 互利共赢:以物抵债可以满足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双重需求,实现互利共赢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性质认定分析
一、缘起:一份“以物抵债”协议引发争议
2006年7月26日,原告N市果城信用社与被告四川某房产公司以及第三人文某某(该第三人是本案被告申请追加)签订《以物抵债协议书》,用被告开发的价值5123760元房产抵偿第三人拖欠原告的借款本息(从1998年到2002年,第三人文某某先后从原告贷款本金共计325万元,拖欠利息共计1873760元,本息拖欠共计5123760元)。
同时,原被告还签订了商品房买卖、该合同在南充市房管局备案,被告向原告出具了房款收据,该收据上注明以第三人拖欠的贷款本息抵偿房款。
2013年7月13日,原告以纠纷为由起诉被告到N市中级人院,要求被告办理房产证并交付房产。
关于本案,争议最大的一个焦点就是:本案到底是商品房买卖法律关系,还是以物抵债法律关系?
被告认为:双方签订了《以物抵债协议书》,本案应属于以物抵债法律关系。
原告认为:本案属于商品房买卖合同关系。
N市中院支持了该观点。
2016年2月15日,N市中院认为,“诉争商品房不是履行债务的担保物,事实上只是商品房买卖合同的付款方式是以借款相抵,双方实际上是转化成了商品房买卖合同关系。
”并认为双方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故认定双方是商品房买卖合同关系,从而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但法院忽略了双方是先签订了《以物抵债协议书》,后再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原告并没有支付任何房款的事实。
目前,该案已经上诉至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被告认为,本案应属于“以物抵债”的法律关系,但一审法院却认定本案属于商品房买卖法律关系,是属于法律关系认定错误。
首先,如果本案真如一审法院认定的属于单纯的商品房买卖法律关系,被上诉人就应该按照买卖合同法律关系支付购房款,但事实上被上诉人根本就没有向上诉人支付任何房款,在长达八年之久的时间里,也没有要求上诉人交付房产。
既然被上诉人既没有支付房款,也没有要求交付房产的意愿表示,一个商品房买卖法律关系最基本的权利义务都没有履行,怎么可能成立商品房买卖法律关系?一审法院认为,被上诉人的商品房价款没有支付,是用本案第三人拖欠被上诉人银行贷款本息抵偿的。
既然是抵偿房款,最终还是回到了《抵债协议书》上来,而从《抵债协议书》的约定来看,很明显本案就是“以物抵债”的法律关系。
故一审法律认定法律关系错误。
其次,依据《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之规定,作为金融机构的被上诉人不能违法向被上诉人购买房产。
故本案也不应该是商品房买卖法律关系。
假设就按一审法院认定的商品房买卖关系,那么被上诉人的购买行为也属于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属于无效行为。
故一审法院认定本案的法律关系属于商品房买卖法律关系是错误的认定,本案应该是“以物抵债”的法律关系。
二、审视:最高院公布的指导案例在司法实务界的尴尬地位
在以上案件中,被告提出了要依据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编写的《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总第58辑中的有关案件为指导。
如其中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撰写的《以物抵债若干问题研究》一文,对以物抵债定义、要件和类型,对以物抵债的识别以及其性质效力认定,从债务未届清偿期之前和之后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同时,《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总第58辑中,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债务清偿期届满后当事人间达成以物抵债协议但未履行物权转移手续,该协议效力如何确定》一文中,也明确认为,“对只有合意而未履行的代物清偿,当事人要求法院承认并判决履行是否应当支持,我们认为人民法院应不予支持。
”并从目的、公平、现实、诉权、法律依据、救济成本等六个方面分析了以物抵债协议的实践性法律行为的本质属性,最后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得出一致意见:“债务清偿期届满后当事人达成以物抵债协议,在尚未办理物权转移手续前,债务人后悔不履行抵债协议,债权人要求继续履行抵债协议或要求确认所抵之物的所有权归自己的,人民法院应驳回其诉讼请求。
”结合本案,这是一个典型的“以物抵债”协议,其性质和效力的认定完全可以按照最高院公布的这两篇指导案例进行。
在以物抵债协议中,如拥有房产的一方在交付房产之前反悔了,不愿意再以物抵偿债务人的债务,债权人只能向债
务人要求履行协议。
但N市中级人民法院既没有在判决书中予以说明,也未对被告的理由进行充分反驳解释,直接用三言两语就作出了“不是以物抵债协议”的结论。
一直以来,我国界和司法实务界对待案例的运用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变成西方的判例法制度。
事实上,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判例法制度,我国用于做指导的案例必须是最高人民法院经过严格的选用和推荐程序精挑细选而成的。
早2010年我国就已经正式建立了案例指导制度,在我国,事实上大多数下级法院和法官都有遵循上级法院判决的倾向。
但这种案例指导制度也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最高院公布的指导案例在司法实务界的尴尬地位。
比如,下级法院更愿意遵循其直接上级法院的判决,而较间接上级法院或者是其他省份法院的判决对下级法院基本上没有影响,如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撰写的《以物抵债若干问题研究》一文,就提到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制作的《会议纪要》,也仅仅是为江苏省“全省法院正确处理债权债务关系提供具体的参考依据”。
另外,即使是最高法院判决的案件,其指导性太强,强制性太弱,导致司法实践中很多法官依然对最高法院公布的案例不予理睬,从而无法实现案例指导制度的应有作用。
全国法院每年都审判上千万个案例,凝结了法官、律师、检察官和当事人的共同智慧,这些案例经过仔细筛选和总结分析,作为指导性案例公布出来,是非常珍贵的司法资源。
如果下级法院对这些典型的指导性案例不理不睬,一个本来很“美好的制度”却成了最高人民法院的“自娱自乐”项目,不仅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司法公平的极大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