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
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1995
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基础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标准进行统一规定的文件。
而在1995年,出台了一部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以下将对该定额进行详细介绍。
一、制定背景1995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的制定,是为了适应我国基础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建筑工程技术的进步,规范建筑工程的基础设计和施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保障建筑工程安全。
此前,各地区在基础工程方面的标准可能存在差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95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便应运而生。
二、主要内容1995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基处理该部分主要涉及地基的改良和加固,包括土体处理、基坑支护、桩基、基础处理等内容,旨在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基础设计基础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的计算原则、设计要求和验算规定等,确保基础结构的安全可靠。
3. 施工规范该部分主要涉及基础施工的工艺流程、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管理等,旨在规范基础施工行为,提高工程质量。
三、存在问题尽管1995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在制定时力求全面、科学,但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一些内容可能已经不符合当前实际情况,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对现行定额的影响1995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的出台,对我国建筑工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规范了建筑工程的基础设计和施工,提高了工程质量,保障了建筑工程的安全。
然而,也需要结合当前的建筑工程实际情况,不断对定额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满足日益发展变化的建筑工程需求。
五、未来展望随着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建筑工程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对于1995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来说,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及时更新内容,以适应当前建筑工程的需求,促进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
1995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在规范建筑工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文件之一。
给水管道设计之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
给水管道设计之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基础工程是研究基础或包含基础的地下结构设计与施工的一门科学。
地基处理是人为改善岩土的工程性质或地基组成,使之适应基础工程需要而采取的措施。
所谓基础,是指将上部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根据埋置深度不同可分为浅基础(埋深乞5m)和深基础(埋深>5m)。
浅基础包括独立基础(含刚性基础和扩展基础)、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筏板基础等,深基础包括桩基础、沉井基础、墩基础、箱形基础及地下连续墙等。
给水管道工程的基础形式一般为浅基础,因长直管道的基础往往连续布设,故作为条形基础进行设计是合理的。
对跨河管桥工程,当跨度不大时可一跨通过,并在两头设置混凝土镇墩,镇墩应满足稳定性要求,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20。
当不能一跨通过时,在多跨管桥的中部可采用桩基础,因为多在水上作业,故宜采用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其桩径一般为0.6〜1.0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5。
由于桩基既可承受竖向荷载,亦可承受水平向荷载,因此是多跨管桥基础设计时较为合理的形式。
跨越较大河沟时,若因各种原因不允许采用管桥时,则往往采用顶管或定向钻从底部穿越。
顶管一般适用于DN800及以上的大直径管道,因为施工过程中需采用人工或机械出土,管径过小时将无法操作。
顶管施工时需设置工作坑,其工作坑后背必须确保安全、稳定、可靠。
若穿越位置较浅,可采用混凝土实体后背;若穿越位置较深,则采用沉井作为工作井和接收井比较合理。
定向钻是非开挖施工的一种方法,既可以在土层中穿越,也可以在岩层中穿越。
定向钻适用于不超过DN1200的管道工程,其布置相对比较灵活。
给水管道所经场地因地基土性状不一,并非所有天然地基都能直接铺设管道,这就涉及到地基处理问题。
常用地基处理方法有:置换法,排水固结法,压实和夯实法,振密和挤密法,加筋法,等等。
置换法中的换土垫层法和褥垫法在给水管道工程中使用较多。
换土垫层法是将基础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层全部或部分挖除,然后分层回填并夯实砂、碎石、素土、灰土等强度较大、性能稳定和无侵蚀性的材料,并夯实至设计要求的密实度,从而提高浅层地基承载力,减小地基沉降量。
给水管道设计之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
给水管道设计之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基础工程是研究基础或包含基础的地下结构设计与施工的一门科学。
地基处理是人为改善岩土的工程性质或地基组成,使之适应基础工程需要而采取的措施。
所谓基础,是指将上部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根据埋置深度不同可分为浅基础(埋深≤5m)和深基础(埋深>5m)。
浅基础包括独立基础(含刚性基础和扩展基础)、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筏板基础等,深基础包括桩基础、沉井基础、墩基础、箱形基础及地下连续墙等。
给水管道工程的基础形式一般为浅基础,因长直管道的基础往往连续布设,故作为条形基础进行设计是合理的。
对跨河管桥工程,当跨度不大时可一跨通过,并在两头设置混凝土镇墩,镇墩应满足稳定性要求,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20。
当不能一跨通过时,在多跨管桥的中部可采用桩基础,因为多在水上作业,故宜采用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其桩径一般为0.6~1.0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5。
由于桩基既可承受竖向荷载,亦可承受水平向荷载,因此是多跨管桥基础设计时较为合理的形式。
跨越较大河沟时,若因各种原因不允许采用管桥时,则往往采用顶管或定向钻从底部穿越。
顶管一般适用于DN800及以上的大直径管道,因为施工过程中需采用人工或机械出土,管径过小时将无法操作。
顶管施工时需设置工作坑,其工作坑后背必须确保安全、稳定、可靠。
若穿越位置较浅,可采用混凝土实体后背;若穿越位置较深,则采用沉井作为工作井和接收井比较合理。
定向钻是非开挖施工的一种方法,既可以在土层中穿越,也可以在岩层中穿越。
定向钻适用于不超过DN1200的管道工程,其布置相对比较灵活。
给水管道所经场地因地基土性状不一,并非所有天然地基都能直接铺设管道,这就涉及到地基处理问题。
常用地基处理方法有:置换法,排水固结法,压实和夯实法,振密和挤密法,加筋法,等等。
置换法中的换土垫层法和褥垫法在给水管道工程中使用较多。
换土垫层法是将基础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层全部或部分挖除,然后分层回填并夯实砂、碎石、素土、灰土等强度较大、性能稳定和无侵蚀性的材料,并夯实至设计要求的密实度,从而提高浅层地基承载力,减小地基沉降量。
地基及基础工程设计方案
地基及基础工程设计方案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XXX项目,位于XXX地区,占地面积XXX平方米,总建筑面积XXX平方米,包括一栋地上XX层、地下XX层的多功能建筑。
建筑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XX度,设计使用年限为XX年。
二、设计依据1. 国家及地方相关建筑规范、标准;2.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 建筑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要求;4. 施工可行性及施工技术水平。
三、地基设计方案1. 地基类型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项目场地地质条件较好,具备天然地基条件。
因此,本工程地基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为浅基础。
2. 地基处理鉴于场地土层分布不均匀,局部存在软弱土层,为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对软弱土层进行加固处理。
具体处理方法如下:(1)挖除软弱土层,采用级配良好的砂石料进行回填,分层夯实;(2)采用预压加固法,对软弱土层进行预压,提高土层的密实度和承载力;(3)在地基中设置搅拌桩、旋喷桩等加固措施,增强地基的整体稳定性。
3. 地基验收标准地基验收标准按照《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执行,要求地基承载力、压缩性、变形模量等指标满足设计要求。
四、基础设计方案1. 基础类型本工程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基础,基础底板采用筏板基础,基础材料为C30混凝土。
2. 基础尺寸及布置基础尺寸根据结构荷载、地基承载力、土层分布等因素综合确定。
基础布置均匀,对称于建筑物的中心线,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3. 基础施工要求基础施工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要求进行,确保基础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进度的控制,确保基础施工与上部结构施工的协调。
五、质量保证措施1. 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确保原材料合格;2. 加强施工过程监控,确保施工质量;3. 做好施工记录,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4. 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高施工技能;5. 严格执行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要求。
六、安全及环保措施1. 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安全生产规定,确保施工安全;2. 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防止事故发生;3. 加强环保意识,减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4. 妥善处理施工废弃物,防止污染土壤和水源。
土建工程施工工艺
土建工程施工工艺是指在土建工程中,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程序,完成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地基处理、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建筑装饰装修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操作过程。
以下是土建工程施工工艺的主要内容:一、地基处理工艺1. 地基勘察:在施工前,对拟建场地的地质、水文、地形等进行详细的勘察,为地基处理提供依据。
2. 地基处理方法:根据勘察报告,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方法,如换填、压实、加固等,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 地基验收:地基处理完成后,进行验收,确保处理效果符合设计要求。
二、基础施工工艺1. 基础设计: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荷载、地质条件等,设计合理的基础形式,如条形基础、十字基础、筏板基础等。
2. 基础施工: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基础的开挖、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等作业。
3. 基础验收:基础施工完成后,进行验收,确保基础的尺寸、强度、沉降等满足设计要求。
三、主体结构施工工艺1. 模板工程:根据设计图纸,制作和安装模板,确保模板的稳定性、严密性和安全性。
2. 钢筋工程: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钢筋的加工、绑扎和焊接,确保钢筋的规格、数量和连接方式符合要求。
3. 混凝土工程:采用泵送、浇筑、振捣等方法,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密实性和耐久性。
4. 钢结构工程:根据设计图纸,进行钢结构的加工、组装、焊接和防腐蚀处理,确保钢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工艺1. 抹灰工程: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墙体、地面、天花板的抹灰,确保抹灰层的平整、牢固和美观。
2. 防水工程: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如卷材防水、涂料防水等,确保建筑物的防水效果。
3. 玻璃幕墙工程:根据设计图纸,进行玻璃幕墙的安装,确保幕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室内外装饰工程:进行墙面、地面、天花板等部位的装饰,选用合适的材料和工艺,确保装饰效果。
五、施工组织与管理1. 施工组织: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进度要求,合理安排施工人员、材料、设备等资源。
建筑工程施工基础工程
建筑工程施工基础工程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施工基础工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基础工程是建筑物的根基,承担着支撑建筑物重量、转载荷载以及防止地基沉降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基础工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基础工程的定义基础工程是指建筑物与地基之间的构筑物,用于承受建筑物荷载并将其传递到地基中。
基础工程一般包括地基处理、基础设计、基础施工等各个方面。
地基处理是指对原有地基进行改造和处理,以适应建筑物的需要;基础设计是指根据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基础结构设计;基础施工是指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基础施工,确保基础结构的质量、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二、基础工程的种类根据建筑物的要求和地基条件的不同,基础工程可以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两种类型。
1、浅基础浅基础是指基础埋深小于土层深度的基础结构,一般用于荷载较轻的建筑物或地基质地较好的场地。
常见的浅基础结构有隧道基础、梁底板基础、承台基础等。
2、深基础深基础是指基础埋深大于土层深度的基础结构,适用于荷载较重的建筑物或地基质地较差的场地。
常见的深基础结构有打桩基础、沉井基础、地下墙基础等。
三、建筑工程施工基础工程的步骤建筑工程施工基础工程包括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和基础施工三个主要步骤。
1、基础设计基础设计是基础工程的起步阶段,是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确定基础结构的类型、尺寸和布置。
基础设计要根据建筑物的荷载大小、地基条件及施工技术等因素进行详细计算和分析,确保基础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指对原有地基进行改良和处理,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地基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土体加固、土体改良和土体排水等。
地基处理的目的是确保建筑物在地基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稳定地承受荷载。
3、基础施工基础施工是将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方案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实施的阶段。
基础施工一般包括基坑开挖、基础桩基础预制、基础钢筋编制、混凝土浇筑等一系列工序。
地基与基础工程分部分项划分
地基与基础工程分部分项划分
地基与基础工程是建筑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是为
了确保建筑的稳定性、耐久性等方面,因而必须合理划分地基与基础
工程的分部分项,以确保若干工程任务能够准确、顺利地完成。
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分部分项包括基坑开挖、土方开挖、地基处理、基础规划设计、地基加固、基础选择、基础施工、测量工作等。
基坑开挖主要是指针对建筑物基底形成的凹洞,需要在建筑开始
施工之前开挖,以确保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能够正常的进行下去。
土方
开挖主要是指摘除建筑物外围压顶土体,因而必须在建筑后的地表面
上推平,使其成为一个平整的施工场地。
地基处理主要是指对建筑基底的一些处理,以确保其能够承受建
筑物所需的重量和压力。
基础规划设计主要是对建筑的基础部分进行
设计,依据建筑的重量和可能承受的力量来进行规划,以确保建筑能
够安全地承载。
地基加固主要是对地基进行一些加强的处理,例如混凝土浇筑、
夯实等,以确保建筑不会受到较大的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基础选择则主要是针对建筑不同性质和重量的特点,选择不同材质和处理方式进行加固。
基础施工则是对建筑基础进行施工的过程,包括按照规划设计的施工图进行施工、材料运输及现场组装等。
测量工作主要是指对建筑进行相关尺寸的测量工作,以确保整座建筑的尺寸合适,每个部分都能够协调一致。
总之,在地基与基础工程分部分项的划分中,必须充分考虑建筑的性质、重量等特点,以确保合理的选择和安排,从而保障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将有利于减少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和不必要的损失,从而确保建筑质量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地基与基础工程的范围
地基与基础工程的范围
地基与基础工程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勘察:包括地质探测、土质分析、地下水位测定等,目的是获取地质信息,为地基设计提供依据。
2. 基础设计:根据地质勘察结果,确定地基和基础的类型、尺寸、承载力等参数,并进行结构计算与设计。
3. 土方工程:包括土方开挖、填筑、夯实等工作,用于调整地面和地基的形状和高程。
4. 地基处理:根据地基情况,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如挖槽、加固、处理软弱地基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5. 地基施工:包括石方打桩、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浇筑等工作,用于建立地基承载结构,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6. 基础防水:进行地下水位控制、防水层施工等工作,以防止地下水对基础的侵蚀和建筑物的渗水。
7. 基础验收:对完成的地基与基础工程进行验收,检查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总的来说,地基与基础工程的范围涵盖了地质勘察、基础设计、土方工程、地基处理、地基施工、基础防水以及基础验收等各个环节,旨在为建筑物提供稳定的基础支撑。
建筑地基与基础设计
建筑地基与基础设计建筑地基和基础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它们为建筑物提供稳定的支撑和抵御地震、风力等外部力量的能力。
本文将从地基选择、设计原则和施工要点等方面论述建筑地基与基础设计。
1. 地基选择地基选择是建筑地基与基础设计中的第一步。
在选择地基时,应充分考虑地质、土壤条件、水文情况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
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地下水位、地震状况等。
对于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建筑物,应采取相应的地基设计和技术措施,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土壤条件是地基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
各种土壤类型的承重力、稳定性、渗透性等特性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测和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地基类型。
2. 设计原则(1)安全性原则:地基设计必须满足建筑物的承载要求和使用要求,确保建筑物在正常使用期内不发生倾覆、沉降等安全问题。
(2)经济性原则:地基设计应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成本,降低工程投资,并针对具体项目选择最经济的地基设计方案。
(3)合理性原则:地基设计应考虑周边环境、建筑物用途和设计要求等多个因素,确保地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 施工要点(1)地基处理:根据土壤条件和设计要求,可采取地基处理措施,如挖土、加固、灌桩等,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基础结构:基础结构是建筑物上部荷载传递到地基的纽带,应采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浅基础、深基础或复合基础等,以满足工程需求。
(3)基础防护: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合理设置防水层和排水系统,以避免地下水对地基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4)施工质量控制:在地基施工过程中,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地基工程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4. 现代地基与基础设计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地基与基础设计技术也逐渐得到了提升和创新。
(1)地基处理技术:利用现代化的土力学和地质工程技术,可以对地基进行洞挖、土壤改良和加固等措施,以增强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14基础施工方案
14基础施工方案基础施工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稳定和安全。
在进行基础施工时,需要按照科学的安排和合理的方法进行施工,以确保建筑物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下面是一个基础施工的基本方案,供参考:1.基础设计:在进行基础施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基础设计,包括确定建筑物的荷载和地质条件,选择适合的基础形式和尺寸。
设计阶段需与结构设计单位充分沟通,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实际情况。
2.场地准备:在施工前需要进行场地整理和平整,清除杂物和草坪,确保施工场地干净、平整。
同时需要保证场地排水良好,避免积水对施工的影响。
3.测量定位:在进行基础施工前,需要进行测量和定位工作,确定建筑物的具体位置和标高,保证基础施工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地基处理: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地基处理工作,如挖土、填土、加固处理等。
地基处理的目的是增强地基承载力,确保地基的稳定性。
5.基础施工: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进行基础施工,包括基础模板的搭建、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等工作。
在进行施工时需要注意施工质量和安全,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6.保温隔离:在基础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保温隔离处理,避免基础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确保基础的保温性能和耐久性。
7.检验验收:基础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检验和验收工作,确保基础的质量和稳定性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如有不合格的地方要及时整改。
8.施工安全:在进行基础施工时,需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9.施工技术:在进行基础施工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施工环境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10.环境保护:在进行基础施工时,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确保施工过程的绿色环保。
11.质量控制:在进行基础施工时,需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做好施工记录和档案管理,确保施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12.进度管理:在进行基础施工时,需按照施工计划和进度表安排施工工作,加强施工进度管理,确保施工进度的计划和调度。
单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基础与地基处理
单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基础与地基处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在单层住宅建筑设计中,基础与地基处理是建筑安全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单层住宅建筑设计中基础与地基的处理方式,并提出相关的设计要点。
首先,基础设计是单层住宅建筑设计的关键。
基础承载着整个建筑的重量,起到了分散荷载、保护地基、传递荷载等作用。
基础设计应该合理考虑地基的承载能力、地基的性质以及预防地基沉降的措施。
一般来说,单层住宅建筑的基础可以选择浅基础或深基础。
对于地基承载能力较好的场地,适合选择浅基础,如扩展基础、独立基础等;而地基承载能力较差的场地,则需要考虑使用深基础,如桩基、地下连续墙等。
此外,为了保证基础的稳定性,还应考虑基础的形式、尺寸和材料的选择,使其符合设计要求。
在进行基础设计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地基的处理。
地基作为建筑物承受荷载的基础,其性质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在单层住宅建筑设计中,合理的地基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地基处理通常包括地基加固、地基改良和降低地基沉降等措施。
当地基承载能力较差或者地基土质较松软时,可以考虑采取地基加固的方式,如使用桩基进行地基加固。
地基改良则可以通过改良地基土质的方式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如加固土壤或深夯。
此外,为了降低地基沉降,可以采取预压法、预加固法等措施,提前对地基施加一定的压力,从而减少地基沉降带来的影响。
除了基础与地基处理,单层住宅建筑设计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形式,合理规划房间功能和使用面积,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要注意保温隔热和防潮防水的设计。
保温隔热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采取合理的保温措施来实现,以提高室内温度的舒适性和节能效果。
防潮防水则可以通过地下排水系统和合理的防水材料来实现,以保护建筑物免受水分侵害。
此外,还应考虑室内环境的设计,如室内采光、通风和装饰等,以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地基处理的基础基础设计等级
地基处理的基础基础设计等级地基处理的基础设计等级啊,说起来它可真是建筑工程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别看这名字听起来有点复杂,实际上一搞明白了就觉得挺简单。
地基就是咱们建房子的“脚”,它稳不稳,直接影响到整个房子的“站立”是否稳固,关系到咱们能不能安安稳稳地住进去。
如果地基不行,房子一旦有点风吹草动,估计你连晚上睡觉都得担心窗户掉下来。
至于这基础设计等级嘛,说白了就是根据地基的不同情况,设计一个适合的基础方案。
可以想象嘛,这地基就像一个“千斤顶”,必须得有足够的支撑力,才能让上面的房子立得稳。
说到地基,咱们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几种不同等级。
最简单的就是咱们常说的“基础等级”。
这个呢,通常会根据土壤的性质来定,比如沙土、粘土、或者是松软的土壤。
你想,如果是松软的地面,地基就得加点劲,设计得更牢靠点。
要是遇到特别复杂的地质情况,那就得根据情况判断使用什么材料,甚至可能得打个桩,确保基础能承受上面巨大的重量。
反正,咱们设计师可得好好琢磨,不能马虎。
那万一地基做得不牢靠,房子可能就会出现沉降、裂缝,严重的还可能整栋楼“垮掉”,那时候你就知道没做好基础的后果有多严重了。
你看啊,像一些特殊的建筑,像高楼大厦或者大型的工业厂房,那地基的设计等级就得更加严格。
普通的住宅地基,可能土壤没那么复杂,设计上就可以相对简单点。
但是你要是碰到那种高层建筑,或者像大桥那样的“重型机器”,它的设计等级就必须跟得上。
这时候,地基不仅要考虑承重,还得考虑到防震、抗压、甚至是温度变化的影响。
毕竟,咱们建筑不仅仅是为了看着漂亮,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用个通俗的话说,就是地基得像个大力士一样,得能撑得住全世界的压力。
像有些地方地震频繁,那就得考虑抗震等级,给地基加点“缓冲”装置,避免震动一来,整栋楼摇摇晃晃。
再说说设计这块,基础的设计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跟着项目的需求来变化的。
比如说,你要在一个复杂的地质环境下建房,地基的设计就得根据不同的土质条件来调整方案。
独立基础施工方案
独立基础施工方案引言概述:独立基础施工方案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为建筑物提供了稳定的基础支撑,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独立基础施工方案的五个部分,包括基础设计、地基处理、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和安全措施。
一、基础设计:1.1 基础类型选择: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土地条件,选择适合的基础类型,如浅基础、深基础或特殊基础。
1.2 基础尺寸设计:根据建筑物的荷载要求和土壤承载力,确定基础的尺寸和形状,保证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1.3 基础材料选择:选择适合的基础材料,如混凝土、钢筋等,确保基础的强度和耐久性。
二、地基处理:2.1 地质勘察:进行地质勘察,了解地下土层的性质和分布,为地基处理提供依据。
2.2 地基处理方法:根据地下土层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方法,如加固、加密、排水等,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3 基坑开挖: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基坑开挖,确保基坑的稳定和安全。
三、施工工艺:3.1 基础浇筑:按照基础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浇筑,控制浇筑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浇筑质量。
3.2 钢筋布置:按照基础设计要求,进行钢筋的布置和连接,确保钢筋的正确位置和连接牢固。
3.3 基础养护:进行基础的养护工作,包括保持基础表面湿润、避免外界损伤等,确保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
四、质量控制:4.1 施工监测:进行施工监测,包括地下水位、土壤变形、基础沉降等的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2 施工记录:对施工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施工工艺、质量检测等,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4.3 质量验收:进行质量验收,对基础的尺寸、强度等进行检测,确保基础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五、安全措施:5.1 安全教育: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减少施工事故的发生。
5.2 安全防护: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安全帽、安全绳等,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5.3 施工现场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包括安全巡查、消防设施设置等,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和秩序。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一、地基处理
1.根据施工地基的不同状况,可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1)对于打桩或挖空的地基,应加固支护或充填土以获得足够的抗滑稳定性,有必要时还可增加砂石墬、混凝土灌注或桩基等抗滑措施。
(2)对于不稳定的地基,通常应采取砂石墬或混凝土灌注等抗滑措施。
(3)对于坚实稳定的地基,要根据建筑物的质量,确定深度并调整地面形态,保证结构受力规范。
2.地基处理的要求:
(1)地基处理要求抗滑,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2)地基处理要求结构合理,充分考虑结构的受力,特别是土层位移的影响;
(3)地基处理要求坚实,以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和寿命。
3.具体设计
(1)地基处理应分析地下水的位置,除去潮湿的土壤或垫层;
(2)地基处理时,应注意地面形态的修整、平整及垫层的平整度;
(3)根据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抗滑措施,如打桩、砂石墬、混凝土灌注等;
(4)尤其要保证地面地基的稳定性,确保建筑物结构的安全;
(5)经常检查地基处理过程的抗滑能力,防止建筑物发生滑坡;(6)如有必要。
基础工程施工内容
基础工程施工内容基础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包括地基处理、地下室施工、基础混凝土浇筑等。
本文将介绍基础工程施工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为了确保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参考内容包括:地质勘探报告、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土壤与地下水调查报告等。
这些报告提供了地基的地质和水文条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确定地基的工程安全性,并确定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
2. 基础设计:基础设计是基础工程施工的前提,参考内容包括:结构设计图纸、建筑设计图纸等。
这些设计图纸包含了建筑物的结构布局和详细尺寸,包括基础的形式、尺寸与强度等。
施工人员需要按照这些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并严格控制工程质量。
3. 基础开挖:基础开挖是基础工程的起点,参考内容包括:起重设备使用安全规范、土方开挖操作规程等。
这些规程和规范确定了基础开挖的安全要求和操作步骤。
施工人员需要遵循这些规范和规程进行基础开挖,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靠。
4. 基础混凝土浇筑:基础混凝土浇筑是基础工程的关键环节,参考内容包括: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浇筑工艺规程等。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根据基础设计要求制定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混凝土浇筑工艺规程规定了混凝土的浇筑方法和浇筑顺序,以及养护期间的措施。
施工人员需要按照这些参考内容进行混凝土浇筑,保证基础的质量。
5. 基础防水:基础防水是为了保护建筑物的防渗透和抗渗能力,参考内容包括:防水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规程。
根据基础设计要求和建筑物使用条件,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并按照规范进行防水施工。
防水施工应保证防水层的结构完整性和施工质量,避免地下水渗漏引发建筑物结构问题。
6. 基础验收与验收资料:基础验收包括工程验收和质量验收,参考内容包括:验收标准、验收规范和验收资料。
验收标准和规范规定了基础工程的验收要求和验收流程。
验收资料包括施工记录、试验报告和质量检测检验报告等。
施工人员需要按照这些参考内容进行基础工程的验收,并及时整理和保存验收资料。
jgj t 472-2020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
JGJ/T 472-2020《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是中国住建部发布的行业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在复杂山地环境中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和规定。
内容涵盖了山地建筑的场地选择、地基处理、基础设计、上部结构设计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要求。
1. 场地选择:明确了山地建筑选址应考虑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地震活动性、水文地质等因素,确保建筑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
2. 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对山地特有的地基稳定性、承载力评估及特殊地基处理技术进行了规定,并强调了山地建筑的基础形式、埋深和抗震设计要求。
3. 上部结构设计:提供了山地建筑上部结构适应复杂地形变化的设计原则和技术措施,包括结构体系的选择、结构布置、荷载计算方法等。
4. 防灾减灾:规范中还特别关注山地建筑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增强建筑物对地震、强风等极端气候事件的抵抗能力。
5. 其他方面:此外,标准还涉及到山地建筑的交通组织、竖向设计、环境保护、施工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总之,《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旨在引导和规范我国山地地区的建筑工程设计,保障山地建筑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
基础混凝土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主要内容
基础混凝土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主要内容1. 项目介绍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主控项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决定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安全。
基础混凝土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
2. 主要内容概述让我们从基础混凝土主控项目的主要内容开始讲起。
基础混凝土主控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基处理、基础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浇筑、养护等。
而一般项目的主要内容则包括:结构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验收等。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3. 基础混凝土主控项目的主要内容3.1 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基础混凝土主控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包括地基勘察、地基处理方案设计等。
地基勘察是为了了解地基的物理性质、承载力等,以便为后续的基础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地基处理方案设计则包括地基加固、排水等措施,以保证基础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3.2 基础设计基础设计是基础混凝土主控项目中的核心环节。
它根据地基勘察的数据和建筑结构的要求,设计出合理的基础结构形式、尺寸和配筋,并计算出合适的承载力和变形等指标,以确保基础的安全可靠。
3.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基础混凝土主控项目中关乎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内容。
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水泥、骨料、粉煤灰等原材料的配比,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等性能,从而满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3.4 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是基础混凝土主控项目中直接关系到混凝土质量的环节。
在浇筑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浇筑质量,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密实性和充实性,避免裂缝、空鼓等质量问题的发生。
3.5 养护混凝土养护是基础混凝土主控项目中保证混凝土早期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地养护措施,包括保湿、遮阳、防风等,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4. 一般项目的主要内容一般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构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和验收。
其中,结构设计是工程的骨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荷载要求,设计出合理可行的结构形式和尺寸。
地下室的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
地下室的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地下室是一种位于地下的建筑结构,通常用于商业、住宅或其他公共用途。
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是地下室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地下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地下室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的一些关键要点。
一、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指对地下室所在地的土壤进行相关处理,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地基处理的目标包括土壤的加固、排水和抗渗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1. 挖土与填土地下室的地基处理常常需要对土壤进行挖土与填土的作业。
挖土是为了清除原有土层中的松散物质,确保地基的稳定。
填土是为了填充土壤间的空隙,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2. 土方加固在地下室地基处理中,有时需要采用土方加固的方法。
比如使用填筑固结土或加固土来增加土壤的稠密度和强度,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3. 地基处理材料在地下室地基处理过程中,常常使用一些地基处理材料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例如,使用地基加固网、地下室防水涂料或防渗材料等。
二、基础设计基础设计是指根据地下室的结构和土壤条件,设计适合的基础类型和尺寸。
基础设计的目标是确保地下室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基础类型:1. 承台基础承台基础是一种常见的地下室基础类型。
它是在地下室周围建造一道深而宽的基础,以承担地下室的重量和荷载。
2. 承台桩基承台桩基是在地下室的基础上安装桩来增强地基承载能力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有效地承受地下室的荷载,并分散荷载到桩和土壤中。
3. 悬挂墙基础悬挂墙基础适用于地下室位于软土或水下的情况。
它是通过在地下室边缘建造一道悬挂墙,将地下室悬挂在墙上以减小地基荷载。
4. 沉井基础沉井基础是一种适用于地下室建设的深基础类型。
它通过在地下室所在位置挖掘一个深井,并在井内建造基础来支撑地下室。
基础设计还需要考虑地下室的荷载,包括垂直荷载、水平荷载和地震荷载等,以确保地下室在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
结论地下室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对于地下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简述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
简述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地基与基础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基与基础设计需要符合承载力要求。
建筑物的承载力是指地基和基础要能够承受建筑物本身的重量和外部荷载,并将荷载稳定地传递到地下。
因此,在进行地基与基础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类型、高度、形状、重量等因素,合理确定地基和基础的尺寸和形式,确保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其次,地基与基础设计需要考虑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是指地基的地质结构、土壤的物理性质等因素。
不同地质条件会对地基和基础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软弱土壤需要采取加固措施,巩固地基的稳定性;坚硬土壤则需要适当选择基础形式,以减小沉降和变形。
第三,地基与基础设计需要确保建筑物的平稳沉降。
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身重量和外部荷载的作用,会产生一定的沉降。
因此,在进行地基与基础设计时,需要对建筑物的沉降进行合理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在可接受范围内,避免沉降过大导致结构破坏。
第四,地基与基础设计需要满足抗震要求。
地震是影响建筑物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地基与基础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采取相应的抗震设计措施。
如采用抗震基础形式、设置抗震支撑等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地基与基础设计要求全面考虑承载力、地质条件、沉降控制和抗震设计等因素。
只有在充分了解建筑物的性质和周围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地基与基础设计,才能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实际工程中,工程师还应密切配合工地情况与本地规定,确保基础设计符合相关标准。
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强大的保障。
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地基与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地基与基础的设计必须符合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
以下是地基与基础设计的规范要求:1. 承载力要求:地基与基础的设计必须能够承受建筑物的重量和外力的作用。
结构工程师必须根据建筑物的类型、高度和用途等因素,确定合适的承载力要求。
2. 基底处理:地基与基础的设计必须考虑地层的性质和稳定性。
如果地层的承载能力较低或存在不稳定因素,必须采取相应的基底处理措施,如加深地基或采用地基改良技术。
3. 设计荷载:地基与基础的设计要考虑到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受到的荷载,包括静载、动载和温度应力等。
必须根据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合理计算和分析各种荷载的作用。
4. 地震设计:地震是威胁建筑物安全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地基与基础的设计必须满足地震设计要求。
必须根据工程地震烈度、基岩条件和建筑物的类别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地震设计参数。
5. 抗浮筒设计:对于建筑物的地下部分,特别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必须进行抗浮筒设计。
可以采用防渗透措施,如加固地基、设置防渗墙等,以减少地下水的渗透和浮筒力的作用。
6. 排水设计:地基与基础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排水系统。
必须设计合理的排水设施,确保地基和基础的排水畅通,以防止积水对地基造成的影响。
7. 施工规范: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必须符合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必须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测和验收,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8. 监测与维护:地基与基础的设计完成后,必须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工作。
必须对地基和基础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
总之,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符合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结构工程师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合理设计地基与基础的承载力、荷载、地震设计、排水设计等,同时要进行严格的施工监测和维护工作,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
摘要:在地基基础设计中包括了对基础的设计和对地基的处理。
地基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基础的选型和造价。
本文就地基的处理进行的讨论。
关键词:地基;基础;处理;方法
一、引言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
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
从平面上可见,竖向结构体系将荷载集中于点,或分布成线形,但作为最终支承机构的地基,提供的是一种分布的承载能力。
如果地基的承载能力足够,则基础的分布方式可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
但有时由于土或荷载的条件,需要采用满铺的伐形基础。
伐形基础有扩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但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通常要高的多,因此只在必要时才使用。
不论哪一种情况,基础的概念都是把集中荷载分散到地基上,使荷载不超过地基的长期承载力。
因此,分散的程度与地基的承载能力成反比。
有时,柱子可以直接支承在下面的方形基础上,墙则支承在沿墙长度方向布置的条形基础上。
当建筑物只有几层高时,只需要把墙下的条形基础和柱下的方形基础结合使用,就常常足以把荷载传给地基。
这些单独基础可用基础梁连接起来,以加强基础抵抗地震的能力。
只是在地基非常软弱,或者建筑物比较高的情况下,才需要采用伐形基
础。
多数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墙、柱都可以用各自的基础分别支承在地基上。
中等地基条件可以要求增设拱式或预应力梁式的基础连接构件,这样可以比独立基础更均匀地分布荷载。
如果地基承载力不足,就可以判定为软弱地基,就必须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
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
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应按局部软弱土层考虑。
勘察时,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和土质情况,根据拟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提供相应参数。
冲填土尚应了解排水固结条件。
杂填土应查明堆积历史,明确自重下稳定性、湿陷性等基本因素。
一、地基的处理方法
利用软弱土层作为持力层时,可按下列规定执行:1)淤泥和淤泥质土,宜利用其上覆较好土层作为持力层,当上覆土层较薄,应采取避免施工时对淤泥和淤泥质土扰动的措施;2)冲填土、建筑垃圾和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均可利用作为持力层;3)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未经处理不宜作为持力层。
局部软弱土层以及暗塘、暗沟等,可采用基础梁、换土、桩基或其他方法处理。
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
优采用。
地基处理设计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必要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
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加固效果,同时为施工质量检验提供相关依据。
经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要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零,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1.0;在受力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
对受较大水平荷载或建造在斜坡上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及钢油罐、堆料场等,地基处理后应进行地基稳定性计算。
结构工程师需根据有关规范分别提供用于地基承载力验算和地基变形验算的荷载值;根据建筑物荷载差异大小、建筑物之间的联系方法、施工顺序等,按有关规范和地区经验对地基变形允许值合理提出设计要求。
地基处理后,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必要时尚应在使用期间继续观测,用以评价地基加固效果和作为使用维护依据。
复合地基设计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和变形要求。
地基土为欠固结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等特殊土时,设计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特殊性质,选用适当的增强体和施工工
艺。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
确定。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垫层法、强夯法、砂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柱锤冲扩桩法、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等。
二、不良地基处理方法
在确定地基处理时,根据地质情况的不同、建(构)筑物的承载条件需要以及各种处理的成本比对,选择既能达到要求,成本又较低的处理方法。
1.1.1 物理性质
粘粒含量较多,塑性指数ip一般大于17,属粘性土。
软粘土多呈深灰、暗绿色,有臭味,含有机质,含水量较高、一般大于40%,而淤泥也有大于80%的情况。
孔隙比一般为1.0~2.0,其中孔隙比为1.0~1.5称为淤泥质粘土,孔隙比大于1.5时称为淤泥。
由于其高粘粒含量、高含水量、大孔隙比,因而其力学性质也就呈现与之对应的特点——低强度、高压缩性、低渗透性、高灵敏度。
1.1.2 力学性质
软粘土的强度极低,不排水强度通常仅为5~30kpa,表现为承载力基本值很低,一般不超过70kpa,有的甚至只有20kpa。
软粘土尤其是淤泥灵敏度较高,这也是区别于一般粘土的重要指标。
软粘土的压缩性很大。
压缩系数大于0.5mpa,最大可达45mpa,压缩指数约为0.35—0.75。
通常情况下,软粘土层属于正常固结土或微超固结土,但有些土层特别是新近沉积的土层有可能属于欠固结土。
渗透系数很小是软粘土的又一重要特点,一般在10-5~
10-8cm/s之间,渗透系数小则固结速率就很慢,有效应力增长缓慢,从而沉降稳定慢,地基强度增长也十分缓慢。
这一特点是严重制约地基处理方法和处理效果的重要方面。
1.1.3 工程特性
软粘土地基承载力低,强度增长缓慢;加荷后易变形且不均匀;变形速率大且稳定时间长;具有渗透性小、触变性及流变性大的特点。
杂填土主要出现在一些老的居民区和工矿区内,是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所遗留或堆放的垃圾土。
这些垃圾土一般分为三类:即建筑垃圾土、生活垃圾土和工业生产垃圾土。
不同类型的垃圾土、不同时间堆放的垃圾土很难用统一的强度指标、压缩指标、渗透性指标加以描述。
杂填土的主要特点是无规划堆积、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厚薄不均、规律性差。
因而同一场地表现为压缩性和强度的明显差异,极易造成不均匀沉降,通常都需要进行地基处理。
三、工程地基土的具体特征
利用重锤自由下落所产生的较大夯击能来夯实浅层地基,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较为均匀的硬壳层,获得一定厚度的持力层。
施工
要点:施工前应试夯,确定有关技术参数,如夯锤的重量、底面直径及落距、最后下沉量及相应的夯击遍数和总下沉量;夯实前槽、坑底面的标高应高出设计标高;夯实时地基土的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优含水量范围内;大面积夯时应按顺序;基底标高不同时应先深后浅;结束后,应及时将夯松的表土清除或将浮土在接近1m的落距夯实至设计标高。
换土垫层就是将独立基础下面一定厚度的软弱土层挖除,然后以中砂、粗砂、砾石、碎石或卵石、灰土、以及其他性能稳定、无侵蚀性的材料填实。
垫层应分层夯实,每层夯实后的密度应达到设计标准。
换土垫层的设计:换土垫层的设计包括计算垫层所应具有的最小宽度和厚度。
在垫层的宽度方面,根据建筑经验,垫层的顶宽一般采用较基础底边每边宽出200mm,垫层的底宽一般取基础同宽。
垫层的厚度应根据作用在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不大于软弱土层承载力的条件确定,同时厚度不小于5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