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定义与属性
管理学基础知识
管理学知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一、管理的含义(内涵)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
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职能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教材认为,管理的职能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计划。
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其主要内容是:设置组织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3.领导。
领导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
组织的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
4.控制。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四、管理者的分类每个管理者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层次,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几个方面,只是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不同。
另外,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者。
管理学听课笔记
《管理学》主讲:孙世勇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第一章管理理论1.1管理的概念与职能一、管理的概念西蒙的定义:管理就是决策,决策程序就是管理程序。
彼得·德鲁克的定义:管理是一种行动的文化。
泰罗的定义:管理是一种行为控制。
戴维的定义:管理是一种思想,是管理者的思想。
本书的定义: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的活动或过程。
广被接受的定义:管理是对一个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内涵(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对象是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
(3)管理是为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过程。
(4)管理的过程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
可以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
(5)管理的有效性在于充分利用资源,以最低的消耗正确实现组织目标。
(6)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的素质与组织的运行绩效有密切关系。
二、管理的职能法国人亨利·法约尔的划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美国人哈罗德·孔茨的划分:计划、组织、人事、指导、控制。
美国人罗宾斯和库尔塔的划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徐国华的划分: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
周三多的划分: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1.信息获取:信息搜集、处理、维持和分配即管理信息系统。
2.决策:依据西蒙教授的定义,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是管理的本质。
3.计划:所谓计划,是行动安排,包括事项的叙述、目标和指标的排列、所采用手段的选择以及进度的规定等。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从事计划活动。
4.组织:组织作为一个实体,它是指为了达成某些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协作,以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定,而构成的人的集体。
组织作为一项职能是指创造、维持和发展组织结构并使用组织结构发挥作用和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学核心内容概述
管理学核心内容概述管理学核心内容概述一、人类管理活动为什么同人类实践的历史同样悠久?这是由人类劳动的特点决定的,有史以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知识性依存性目的性这三个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为管理活动提供了实践基础,回答了管理活动为什么同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二、管理活动的的属性1)自然属性:管理活动的出现是有人类劳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劳动是一项社会职能,管理是生产力,这三个特点不因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
2)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实现预期目的,为了谁的目的实际就是为谁服务的问题,管理始终是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不能不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反应三、管理的定义: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活动应当是有效地管理的本质的协调协调是运用各项管理职能的过程四、管理职能联系与区别区别:计划通过目标的制定和行动的确定表现出来。
组织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领导通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控制通过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创新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但是它通过与其他的职能结合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联系:每一项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项活动相互交叉渗透,一项控制活动可能导致新的管理循环,创新处于轴心地位,是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五、管理角色人际角色代表者角色:代表组织出席社会活动的人领导者角色:领导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工作联络者角色:处理内部员工之间关系和组织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关系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收集外部环境的信息发言人角色:向股东和组织外部传达组织的信息传播者角色:保证组织内部员工所需信息决策者角色企业家角色:发现问题利用机会资源分配者角色:为了利用机会所进行的资源的合理分配干扰应对者角色:同不合作的人员进行谈判谈判者角色:实际上就是一个协调内外部人员的目标和行为,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六、管理技能技术技能:管理者利用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技术,工具,过程和惯例的能力概念技能:将观念构思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七、管理学研究方法归纳法:从具体到一般演绎法:简化了的事实建立模型解释性模型,描述性模型,经济计量模型实验法:研究人工附加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一、亚当斯密——劳动分工论1)劳动分工可以是劳动者专门从事某一项工作,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2)劳动分工有利于节省因工作转换而浪费的时间3)劳动分工是劳动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项活动上,有利于工艺和工具的创新二、巴贝奇——劳动分工论1)他同意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观点,但是它还认为劳动分工可以节省工资支付2)他提出了劳动熟练原则,确定劳动强度和劳动技能的边界,以此来作为工资支付的标准3)工资包括三部分:由劳动技能和劳动强度决定的固定工资,有劳动贡献所决定的利润分配和提出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建议所得到的奖励三、泰勒——科学管理理论1.基本思想: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最高的劳动生产率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3)实现管理方法的核心问题是管理人员和工人实现思想上的彻底变革2.具体操作方法1)将管理和劳动相分离,将管理成为计划职能,劳动成为执行职能2)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且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挑选,培训和提高4)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节省工时,提高工效。
管理学基础知识讲解
管理学基础知识讲解一、管理概念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去做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泰勒)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德鲁克)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管理是指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从而使这个系统呈现一种新状态的过程。
(系统论学者)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周三多)二、管理的定义:在特定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行为活动,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目的】:任何领域的管理目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即追求最佳效率和效果,使组织以尽量少的资源而尽可能多地完成预期的合乎要求的目的.三、管理职能职能是指“活动”、“行为”,也就是各种基本活动及其功能。
最早是法国的亨利· 法约尔提出的“五职能”说,后有“三功能派”、“四功能派”、“七功能派”等。
总的来看,关于管理职能划分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人事、调集资源、沟通、决策、创新。
我国从宏观上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方面。
(一)计划职能指对未来的活动进行规定和安排。
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在工作实施之前,预先拟定出具体内容和步骤,它包括预测(分析环境)、决策(制定决策)和制定计划(编制行动方案)(二)组织职能组织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按一定规则和程序而设置的多层次岗位及其有相应人员隶属关系的权责角色结构。
l 是指为达到组织目标,对所必需的各种业务活动进行组合分类,授予各类业务主管人员必要职权,规定上下左右的协调关系。
l 包括设置必要的机构,确定各种职能机构的职责范围,合理地选择和配备人员,规定各级领导的权力和责任,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等l 要处理好管理层次与管理宽度(直接管辖下属的人数)的关系。
还应处理好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对于后者应“避免对立,加以利用”(三)领导职能领导职能主要指在组织目标、结构确定的情况下,管理者如何引导组织成员去达到组织目标。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一章管理与管学一、管理的概念与属性【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包括:(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3)协调必产生在组织中,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方法具有多样性。
【2】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物的关系强调管理的自然属性,就是强调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基本性质或一般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活动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强调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是强调其不能脱离特定生产关系和特定社会制度、不能回避管理为谁的利益而服务的特殊性质或社会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社会历经变迁,但管理的这种特殊性质从根本上仍然没有改变【3】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与技术性管理的科学性: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则,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
管理的艺术性:富有创造性管理的技术性:技术手段、方法二、管理的主体与客体【1】管理者:管理者是从事管理工作,负有领导和指挥下属完成任务职责的人。
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的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操作者高层:全面负责整个组织的管理,负责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体绩效---“挥手”中层: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注重日常的管理事务---“叉腰”基层: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活动的有效完成管理者技能:基本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基本技能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基本技能三: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管理者的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2】管理的客体管理的客体是组织的各种资源,包括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
管理学原理
1,管理的概念: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实质就是指挥他人用最好的工作方法获得最大的工作业绩。
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以人为本,驾驭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主要职能,有效整合组织的各种资源,创造效益的动态过程。
2,管理的特征:管理的目的性,管理的人本性,管理的组织性,管理的有效性,管理的创新性,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3,管理的性质:管理具有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属性,是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性质产生的,是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和组织劳动协作过程的必要条件,体现为指挥劳动。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相关的属性,这一属性主要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
4,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组织文化的组成要素:物质层,精神层,制造层。
5管理信息的基本特征:实用性,共享性,传输性,存储性,增值性,时效性,失真性。
6,人本原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念,管理的首要原理是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是:人是组织的主体。
组织成员的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满足组织成员和社会公众的合理需求,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7,美国人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制定科学的工作定额,实施标准化,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实行“职能工长制”,实行例外原则,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8,法国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6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
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
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
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
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
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5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学重点概念
1.管理含义:管理是指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运用管理只能进行的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2.管理的基本职能:1.决策: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规划 2.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的运转; 3.领导:让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5.创新3.管理的两种属性:自然属性1.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2.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3.管理也是生产力;这些性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有所改变,完全是一种社会存在,因此是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4.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利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的关系时,她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2.信息角色: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3.决策角色:管理者所扮演的一种决策角色是企业家角色,第二种是干扰应对者角色,最后一种是谈判者角色;5.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2.人际技能: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3.概念技能:纵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6.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各种不同的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论作为研究对象的;7.管理学关系图8.中国传统思想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学;1.顺“道”,即顺应客观规律;2.重人,一方面是重人心向背,另一方面是重人才归离;3.人和,即调节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4.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5.利器,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6.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7.对策,一是预测,二是运筹;8.节俭,即提倡开源节流,崇俭黜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9.法治9.西方传统管理思想:泰罗科学管理之父:①科学管理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②能力与工作相适应的原理③标准化原理④差别计件工资制⑤主顾双方须来一次“心理革命”⑥计划和执行相分离原理⑦实行职能工长制⑧执行例外原则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⑴分工⑵权力与责任⑶纪律⑷统一命令⑸统一领导⑹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⑺人员的报酬要公平⑻集权⑼等级链⑽秩序⑾平等⑿人员保持稳定⒀主动性⒁集体精神厄威克:管理过程:①包括以下各项职能:⑴计划⑵组织:①等级层次②授权③确定任务⑶控制:①配备人员②选择和安置人员③惩罚②在科学的调查和分析基础上确定以下原则:⑴预测⑵协调:①权利②领导③专业化⑶指挥:①集权②报酬③平等结果是①秩序②稳定③主动性④集体精神10.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⑴行为科学: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③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④存在霍桑效应⑵“管理科学”学派:①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②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务的现状及发展规律③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④特别是强调适应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⑶“决策理论”学派:①管理就是决策②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11.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非正式组织的存在的利弊:⑴优点:①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②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的频繁接触会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精神③非正式组织虽然主要是发展一种工作之余的、非工作性的关系,但是它们对其成员在正式组织中的工作情况也往往是非常重视的④非正式组织也是在摩欧中社会环境中存在的⑵缺点:①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如果与正式组组织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②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也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③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12.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⑴两个基本论点:①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②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⑵需要的五个层次: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感情和归属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评价:只说明了需要与吉利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应方式往往是不同的,此外,也没注意到工作与工作环境的关系13.“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主要观点:⑴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⑵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即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当问题的涉及面广,又是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以遵循,就要进行特殊处理,对于这类问题的决策就成为非程序性决策;14.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和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主要特征:⑴客观性: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客观规律的表述⑵概括性:管理原理所反应的事务很广泛,涉及自然界与社会的许多领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⑶稳定性:管理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教条,它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⑷系统性: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本身就是具有高度系统性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15.责任原理:⑴分工明确,责任分明⑵责、权、能、利相一致⑶奖惩严明、公正及时16.管理的基本方法: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和管理的技术方法17.决策的定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⑴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⑵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⑶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和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18.决策的类型:⑴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①长期决策:指有关组织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②短期决策:是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⑵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①战略决策: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②战术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旨在实现组织中各环节的高度协调和资源的合理利用③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做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⑶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⑷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①初始决策:在有关活动尚未进行从而环境未受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②追踪决策:组织环境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决策就是追踪决策⑸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⑹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①确定型决策:在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②风险型决策: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③不确定型决策: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19.计划5W1H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y---为什么做原因Who---谁去做人员 Where---何地做地点When---何时做时间 How---怎么做方式、手段20.目标管理:⑴基本思想:①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②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同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项责任来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的贡献的准则③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④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由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⑤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⑵目标的性质:①目标的层次性②目标网络③目标的多样性④目标的可考核性⑤目标的可接受性⑥目标的挑战性21.组织设计含义: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工;组织结构的设计就是要在管理劳动分工的基础上,设计出组织所需的管理职务和各个管理职务之间的关系;22.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扁平结构形态和锥形结构形态23.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⑴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⑵工作的内容和性质:①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②下属工作的相似性③计划的完善程度④非管理事务的多少⑶工作条件:①助手的配备情况②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③工作地点的相似性⑷工作环境24.组织文化的含义、结构:⑴含义;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⑵结构:①核心层:组织精神②中间层:组织价值观、作风③外圈层:组织形象25.领导的含义:⑴领导是解决问题的初始行为⑵领导是对制定和完成企业目标的各种活动施加影响的过程⑶领导是指挥部下的过程⑷领导是在机械地服从组织的常规指令以外所增加的影响力⑸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该过程是领导者个人品质、追随者个人品质和某种特定环境的函数26.领导的作用:⑴指挥作用⑵协调作用⑶激励作用27.领导者的素质及条件:⑴思想素质⑵业务素质:①领导者应掌握的业务知识:应懂得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应懂得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各项专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应懂得生产技术和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本行业的科研和技术发展方向、本企业产品的结构原理、加工制造过程,熟悉产品的性能和用途;应懂得政治思想工作、心理学、人才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应能熟练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②应具备的业务技能:①较强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②决策能力③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④沟通、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⑤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⑥知人善任的能力⑶身体素质28.管理方格理论:是由布莱克和穆顿提出的该理论可用一张方格图来表示,横轴表示领导者对生产的关心,纵轴表示领导者对人的关心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⑴任务型⑵乡村俱乐部型特别关心职工⑶中庸之道型⑷贫乏型对职工和生产的关心都很差⑸团队型对职工和生产的关心都达到最高点29.沟通过程及含义:⑴含义:沟通就是传递信息的过程⑵过程:①发送者需要向接受者传送信息或者需要接受者提供信息②发送者将这些信息译成接受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符号③将上述符号传递给接受者④接受者接受这些符号⑤接受者将这些符号译成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⑥接受者理解信息的内容⑦发送者通过反馈来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对方准确无误的接受30.有效控制:⑴适时控制: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火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⑵适度控制:①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②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③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⑶客观控制:①控制过程中采用的检查、测量的技术和手段必须能正确地反映企业经营在时空上的变化程度与分布状况②企业还必须定期地检查过去规定的标准和计量规范,使之符合现时的要求⑷弹性控制31.创新技能的基本内容:⑴目标创新⑵技术创新:①要素创新和要素组合创新②产品创新⑶制度创新⑷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⑸环境创新。
管理学重点知识
管理学重点知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2管理的自然属性:生产力管理的社会属性:生产关系3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4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5注: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1管理思想,管理活动,管理理论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源泉,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管理理论本身是管理思想,只不过是比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
但并非所有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同时又要经受得住管理活动的检验。
2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管理理论比较系统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阶段所形成的管理理论称为“科学管理理论”或“古典管理理论”。
(传统的管理思想)3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营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中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可行的工艺流程,并用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个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注:甘特的重要贡献为甘特图4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六个职能)(1)技术职能:即设计制造(2)经营职能:机进行采购。
销售和交换(3)财务职能:即确定资金的来源,使用计划(4)安全职能:劳工安全。
设备安全(5)会计职能:编制财产目录,成本统计(6)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人员遵循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最高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连成的等级结构,它是一条权力线,用以贯彻执行统一的命令和保证信息传递的秩序。
管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管理系统管理的必然性: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2、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强化和发展;3、管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的一切领域;4、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社会机能。
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和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
(管理定义的本质是:协调)管理的属性:管理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实践重于理论,艺术多于科学”。
科学性即客观规律性,艺术性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管理是一种心智技能,管理技能只能在实践中习得和提高。
管理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和子系统,按照管理的整体功能和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管理系统的构成:1、管理目标(管理功能的集中体现)2、管理主体(最核心、最关键因素)3、管理对象4、管理媒介5、管理环境管理者的素质:政治文化素质、基本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指管理者掌握与运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能力(基层)、人际技能: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中层)、行政技能:指管理者提高权威,组织资源,协调活动的一种行政性能力(高层)、概念技能:指管理者观察、理解和处理各种全局性的复杂关系的抽象能力(高层)现代管理者素质的核心:创新管理对象:指各类社会组织及其构成要素与职能活动管理环境:指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管理实施和管理效果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组织管理与环境的关系:对应关系、交换关系、影响关系。
管理机制的特性:内在性、系统性、客观性、自动性、稳定性、可调性第二章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学派:哈德罗·孔茨,西里尔·奥唐奈经验学派:欧内斯特·戴尔,彼得·德鲁克行为科学学派:马斯洛,赫兹伯格,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社会系统学派:切斯特·巴纳德决策理论学派:赫伯特·西蒙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组织在盛产于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创造或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作风和团体氛围的总和。
管理学学习大纲(详细)
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第一节管理与管理学一、管理的定义(掌握)(一)定义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二)管理活动的内涵1.管理工作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2.管理工作的本质是协调3.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之中4.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5.管理工作是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统一二、管理职能(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三、管理的性质(一)管理的二重性(掌握)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既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二)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理解)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反映了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法选择的技巧性。
四、管理学及其特性(了解)(一)管理学的定义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办法的科学.(二)管理学的特性1.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2.管理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第二节管理者一、管理者(一)管理者的定义(掌握)管理者是指任何组织内要管理下属或有责任调动各种资源的人员。
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与操作者相对,操作人员只须履行所指派的工作,而毋须负起任何指示和监督的责任的雇员,他们往往属于机构内最基层的部分。
(二)管理者的层次(掌握)基层管理者,一般只限于督导操作人员的工作,不会指挥其他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执行企业组织政策,指挥一线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工作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企业的现行政策,并计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三)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了解)(四)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掌握)卡特兹的观点:技术技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处理问题的思维技能,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作某事的能力。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一、管理学概论1、概念:管理学就是在一定得环境下,为有效得达到组织得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得发挥对组织资源与组织活动进行有意识得有组织不断得协调活动。
特征:目得性、人本性、组织性、有效性创新性。
性质: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2、基本职能: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
3、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分类:高层、中层、低层管理者(地位不同) 综合、职能、直线、参谋人员(性质与范围不同)4、管理者得角色①人际角色来自于正式权利,并必须处理与组织成员与其她利益相关者得关系(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②信息角色:依靠建立起来得组织内外得关系网,管理者成为组织得神经中枢并获得与传递信息(监督者、传播、发言人)③决策角色:全面信息做出决策、组织成员按计划行事,分配资源,保证计划得实施与完成。
(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5、管理者得素质与技能素质:良好得思想品德、德才兼备;身体素质好;良好得信息素质;良好得心理素质。
技能:技术技能、具有解决专业技术问题得能力;人际技能:管理处理人际关系得技能,能理解激励她人;概念技能:管理者具有观察、理解与处理各种全局性得复杂关系。
6、管理得对象:人、财、物、时间信息与无形资产。
二、管理思想与理论得形成与发展1、古典管理理论①科学管理之父--泰罗A科学管理得出发点:科学管理得中心问题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得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得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得工具、机器与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实行有差别得计件工资制; 工人与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得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B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遵循得原则: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②韦伯行政组织理论主要内容三种权力类型: 1)理性—合法得权力 2)传统得权力 3)超凡得权力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得特点: 1)明确得分工 2)自上而下得等级体系 3)人员得考评与教育 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与纪律 6)组织中人员之间得关系2、行为管理理论霍桑试验—四个阶段①工作场所照明实验②继电器装备室实验③大规模访谈研究④接地板接线实验梅奥在霍桑实验得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三1)职工就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得社会欲望,提高工人得士气,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得关键。
管理学论述题
1、管理定义及其性质.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进行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管理的科学性.(3)管理的艺术性。
2、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一是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二是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3、计划工作的特征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的方法.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1)目的性;(2)主导性:(3)普遍性;(4)效率性。
4、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泰罗创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确定各种科学管理原理、方法的基础.(2)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
(3)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
根据这些基本出发点,泰罗提出了以下管理原理:(1)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
(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
(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4)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5)实行职能工长制.(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5、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1924-—1932),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
由于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试验、谈话研究、观察试验.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相对于“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件,忽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工人生产效率影响的观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与了解
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与了解通过对专业基础学科《管理学》近一学期的学习,我对管理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与理解。
一.管理学的定义管理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就已经存在,而在1911年,泰罗《科学管理》出版,标志着管理正式作为一门学科----管理学而诞生,而管理也经历了无意识管理----有意识管理----科学管理三个阶段。
教材综合前人的研究,将管理正式定义为: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二.管理的职能及管理者职能管理有五项职能,分别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五项职能之间互相渗透交叉,共同推动管理工作的前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循环。
而创新则是管理循环的轴心,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职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物切斯特.巴纳德认为一个协作系统包含着三项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交流,而“衡量一个协作系统效率的唯一尺度就是它生存的能力。
”所以管理职能的成功执行在于人员能够理解和接受组织的整体目的或共同目的。
在一项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则需要起到主导作用,需要时常教导人员了解何为组织的整体目的、如何将局部目的置于整体中的适当地位。
同时也要经常了解并掌握他们的活动情况和个人的具体决策。
在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管理者的职能作用具有关键的作用。
三.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客观规律的表述。
管理原理需要客观性、普适性、稳定性、系统性四个特征,而周三多先生提出了四大管理原理:①系统原理②人本原理③责任原理④效益原理。
系统原理是管理的基础,人本原理是管理的主体,责任原理是管理的保证,效益原理是管理的目的。
这四大管理原理共同构建起了一个有活力有秩序的管理系统。
管理学家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中全面细致地阐述了他所提出的科学管理原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
泰罗指出,科学管理原理的最大特点在于“科学”二字,其含义是指提高生产效率而又不增加雇主和工人的劳动量,从而使双方都可以从中受益并获取精神上的动力。
管理学
管理学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的内涵:(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2.管理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3.管理的职能:(一)决策(计划)调研-----体系(二)组织(三)领导(四)控制(五)创新**五项职能的关系: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又一轮新的管理循环。
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4.管理者的技能(一)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二)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指“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兵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三)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管理层次: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6.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试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有3个图很重要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1.西方管理思想:早期管理思想和古典管理思想(一)早期管理思想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观点:劳动分工的好处,经济人假设代表书籍:《国富论》(二)古典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法约尔,泰罗**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观点: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泰罗创立科学干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泰罗确定科学管理的原理方法的基础。
@科学管理的中心内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挑选工人,挑选一线工人@工时研究与标准化@差别计件工资制评价:@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一、基本概念第一节管理的含义1、管理: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的实施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其中确定目标和途径是计划职能所要完成的两大任务。
3、管理的性质: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普遍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
第二节管理者的分类与决策纵向分类: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础工作人员横向分类: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第三节组织与环境组织的含义:指由复数的人所组成的、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社会实体。
第四节企业与企业管理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从事营利性的商品生产、流通或服务性经营活动,进行独立核算的社会基本经济组织。
一般认为,运营、财务和营销是企业组织所具有的最核心的三大职能。
企业法人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是公司制企业最鲜明的两大特性。
企业家:指那些善于把握机会,勇于创新、尝试和冒险的创业者和开拓者。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进计划职能第三章计划职能概述计划职能:旨在明确所追求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行动方案的活动计划就是预先决定要做甚么、如何去做、何时何地去做和有谁来做。
计划是控制点基础,它为有效控制提供了标准和尺度,没有计划,控制也就不存在了。
计划的内容:我是谁,我的处事原则是什么,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到哪里去。
计划的性质: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益性计划的步骤:估量机会、确定目标、明确计划的前提条件(详尽见P60)、确定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拟定派生计划、用预算将计划数字化。
其中计划过程中的确定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择方案也就是决策的过程,可以看出,计划是决策活动的核心。
预测的含义与作用预测是对未来环境的估计,即是对未来事件或现在事件的未来后果做出的估计。
这种估计不是凭空的臆测,而是根据事物的过去和现在推测它的未来,由已知预测未知。
管理学原理提纲
第一篇导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一、管理的概念:1.概念和含义:即管理者依据组织内在的活动机理,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从而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的过程。
(1)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3)管理的主体是人。
(4)管理是一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和控制。
(5)管理的作用是有效和高效。
2.管理的其他观点:(1)泰勒认为管理是指挥他人用最好的方法去工作。
(2)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创始人,认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3)”3M”指资金、物资、人。
(4)孔茨认为管理师是维持一种环境,是集体工作的人们能够有效地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
(5)毛泽东。
1946年提出管理是社会主义教育。
(6)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7)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二、管理的重要性1.管理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2.管理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3.管理是提高组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4.管理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三、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1.自然属性(共性):指同生产力发展、生产社会化相联系的管理,决定了管理的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
表现为管理没有国界,管理是生产力,管理者已经成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管理科学已经成为独立的学科。
2.社会属性(个性):指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社会背景相联系的观念里,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管理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其社会属性决定了管理的差异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的表现:(1)不同的社会制度,管理特点不同;(2)同一社会制度管理也会因地区、民族、维华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3)不同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其管理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
四、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1.科学性:在管理领域应用科学方法,综合抽象出管理过程的规律、原理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它揭示了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性,是管理者实践的结晶。
2.艺术性:在管理过程中,遵循管理规律,熟练的运用管理科学知识,采取巧妙灵活的方式、方法,达到管理效果表现出来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组织模式,并强调在这种理 想的组织模式中,管理就是协调活动。
通过这种协调活动,达到合理的
劳动分工,从而实现最佳管理目标。
管理,就是社会个人或者组织,为完成特定的目 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 中心的各种资源,以高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
管理的 属性
自然属性:同生产力相联系的管理的普遍性,是
由生产力决定的。也称为“生产力属性”。
社会属性: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管理的特殊性,
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也称为“生产关系属性”。
科学
艺术 实践
管理
科学性
强调管理的客观规律性。 运用科学的管理知识,能更好地完成管理工作。
艺术性
强调管理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管理对象/元素的多元化以及管理环境的动态性, 都要求管理者具有管理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管理的 概念
在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学界对管理的概念 的定义是十分多样化的。
1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 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 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 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 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 大的富裕。” ——《科学管理原理》
实践性
管理能力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 提高的心智技能。
管理实践需要在科学管理知识的指导下,根据实
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实施,以达到最佳预期效果。
最富有成效的管理 是 在实践中以对其所依据
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进行的技术性升华 。
——徐向艺主编《管理学》
你是否赞成就管理的突出特征而言,“实
2
法国:亨利·法约尔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 指挥,协调和控制。 作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管理的 职能和过程。
3
经济决策管理大师:西蒙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他提出: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管理人”,是
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 性”的。
4 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践重于理论,艺术多于科学”这一说法? 谈谈你对这三者关系的理解。
赵某是公司技术部的干事,在这个岗位上
已经工作七年了。他能够独挡一面,对自 己所负责的业务驾轻就熟。最近,他被提 拔到售后服务部做主任。他每天不但要处 理大量业务工作,而且要管理自己的部下, 同时还要同大量的顾客打交道。他整天忙 的不亦乐乎,但是,在总体上怎样把握, 他却不甚了解。他问自己:“什么是管理? 管理都包括哪些方面?”
你能告诉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么是管理,又该怎么去进行管 理吗?
管理活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的领域/ 不同活动中担负着一定的管理 工作,从事着一定的管理活动。
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
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 社会机能
管理广泛适用于社会的一切领域 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 强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