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大学》经典名句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大学》名言警句及赏析

《大学》名言警句及赏析

《大学》名言警句及赏析《大学》名言警句及赏析【经典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大学》名言警句

《大学》名言警句

《大学》名言警句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在大学中学习的原则,在于彰明人类本身所固有的光明的德性,在于让民众革旧布新,在于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万物都有根本和枝节,天下的万事都有开端和结局,知道了道德修养的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也就接近于做学问的方法了。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在古代,要想将人固有的美好品德彰显于全社会,就必须先从治理国家入手;要想将国家治理好,就必须先治理、整顿各位士大夫家庭的秩序;要想搞好家政,就必须先提高自身品德的修养;要想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态,使无邪念;要想使心态端正,就必须先使意念诚实;要做到意念诚实,就必须先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探索并且获得知识的关键,在于推究事物的本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研究学问的八个条目)4、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推究事物的本源然后才能获得各种知识,获得知识之后意念就诚实,意念诚实了,心态便端正,没有邪念,心态端正,则品德修养可提高,提高品德修养之后,家政自然能治理好,家政治理得好,一国也能治理好,各个诸候国安定富庶,整个社会便太平无事。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译文】假使能每天洗涤自身的污秽,从而焕然一新,那么就该天天这样清洗,天天有新的面貌,常年保持,从不间断,便能一天又一天地革新下去。

6、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作国君时,他施行了仁政;作人臣时,他做到了恭敬;作儿子时,他尽到了孝道;作父亲时,他体现了慈爱;与国人交往时,他坚守诚信。

《大学》中的句子

《大学》中的句子

精心整理《大学》中的经典句子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3.【译文】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

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

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止:达到。

敬:恭敬。

慈:慈爱。

信:信义,诚信。

【译文】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善”效。

5.【注“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

”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

【国学经典】《大学》名句

【国学经典】《大学》名句

【国学经典】《大学》名句【国学经典】《大学》名句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国学基础《大学》知识点解读

国学基础《大学》知识点解读

国学基础《大学》知识点解读《大学》是中国传统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于人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和探讨。

本文将解读《大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学》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一种深厚的联系。

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相信天地万物都是相互关联并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整体的。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身和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

个人的修身需要从自身做起,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的学习进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的美好。

同时,个人的修身也会影响到家庭和社会,从而影响整个国家和天下的格局。

三、格物致知的观念《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念,认为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世界,以此达到真知的境地。

这一观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体验才能真正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四、中庸之道《大学》中提及了中庸之道,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应该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过度和激进的行为,保持平衡和稳定。

中庸之道对于人生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修学和明道的重要性《大学》中强调了修学和明道的重要性。

修学是指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

明道是指明白道德的本质和价值,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来行事。

修学和明道是互相关联的,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

六、致良知和诚信《大学》中提到了致良知和诚信的重要性。

致良知是指使自己的良知充分发挥作用,正确判断是非善恶。

诚信是指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致良知和诚信是实现个人修身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通过对《大学》的知识点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了解古代哲学家们对于个人修身、道德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大学》经典名句

《大学》经典名句

《大学》经典名句《大学》是儒家典籍中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是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孔子。

自古以来,孔子的文章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体系,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记录了孔子的智慧和他的思想,被誉为“中国的经典之作”。

《大学》中有许多经典名句,下面我们将介绍其中的几句。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指出,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而不只是一次性的。

一个人如果要学好一门课程,必须按照这个系统实施,一步一步地系统地学习。

第二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句话强调,学习是一个贯彻落实的过程,不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过程。

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自如。

第三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指出,温习旧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知识,从而成为良好的老师。

这意味着,只有彻底理解旧知识,才能准确地讲解新知识。

第四句:“不食周粟,焉知齐礼?”这句话强调,没有习惯,就不能明白习俗,要熟悉一种习俗,就要首先认真学习它。

第五句:“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句话表明,要想做一个好的教师,就要勤于教育,勇于探究,给学生传授知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勤奋精神。

以上就是《大学》中的五句经典名句。

这些经典名句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更体现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智慧,为中国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指导力量和理论支撑。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可以促进人们的智慧和道德发展。

他认为,只有经过长期的系统学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从而对人类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让我们深入思考孔子的思想,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以期在把握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篇目,成书于汉代,但其思想内容却源远流长。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解释:《大学》的核心思想在于人的德行,而实现德行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

因此,《大学》被认为是一部教人如何成为有道德的人的经典著作。

2.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解释:这句话传达的是《大学》倡导“仁政”的思想。

政府的治理应该以人民为本,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要追求至善之境。

3.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解释:这句话表达了对自我修养的思考。

应该在定力的基础上达到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安享生活并能够思考问题,进而获得成功。

4. 可以勝天下而不可以勝人,可以勝人而不可以勝己解释:这句话强调在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品德——“仁爱”。

人要学习如何谦虚、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人们的敬爱,而这种东西是金钱、权利和地位无法替代的。

更重要的是,人要学会自我约束和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赢得尊重。

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解释:对于修养和学问上的追求,要秉持刚毅的精神,以便承担重任,成就大业。

6.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错必有一得解释: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或做错决定。

智者在做决定时要考虑到所有因素,但也无法完全做到。

愚者犯错误的次数可能会更多,但他们也可能得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重要的是,当犯错时,要认真检讨,总结经验教训并发现问题,才能不重蹈覆辙。

7. 是故非圣人之不变也,安能久居上乎?解释:这句话表达的是改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

在变化如此快速的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拥有正确的态度并不断进步,就无法在竞争中立足。

人的不断发展与成长是不变的,这也是进步与成功的基础。

8.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解释:这句话提到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方法。

采用“以刑罚治理”的社会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这会令民众失去尊严和荣誉感。

《大学》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45句)

《大学》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45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古人喜欢简单明了,开篇第一句,就讲出了这部书的核心内容。

这部书名字叫《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的学问。

大学的内容就是要彰显自性中人人具有的光明德行,然后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除旧革新,并且精益求精,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都有终结和开始的。

如果能够明白了它们的先后顺序,明白了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就已经接近道了。

——《大学》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译文: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财富可以装饰人的房屋,品德则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心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君子一定会保持自己的意念真诚。

——《大学》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译文:一般人都是因为溺爱自己的孩子,而发现不了孩子的缺点和毛病,看哪里都是好的;因为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从不觉得自己家的禾苗丰满茂盛,总觉得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好。

——《大学》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

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大学》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译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国家很富足,百姓却很贫穷,这样人民就会离散;相反,如果国家把财富散发给人民,则人民就会聚集在他的周围。

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一样,如果自己特别富有却很吝啬,那朋友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为人慷慨大方,则和他结交的朋友就会很多。

——《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译文:所厌恶的上级对自己的言行,不要用来对下级;所厌恶的下级对自己的言行,不要用来对上级;所厌恶的前面的人的态度,不要用来对后面的人。

古籍《大学》中经典名句

古籍《大学》中经典名句

古籍《大学》中经典名句《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第一章》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第一章》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4.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大学·第十章》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礼记·大学》6.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大学·第十一章》7.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大学·第一章》8.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第七章》9.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大学·第十一章》10.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大学·第一章》11.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大学·第十章》12.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大学·第十章》13.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大学·第六章》14.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第四章》15.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大学·第九章》1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第一章》17.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传世名句赏析

《大学》传世名句赏析

《大学》传世名句赏析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实用参考]《大学》名句赏析

[实用参考]《大学》名句赏析

《大学》名句欣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大学》名句翻译及赏析

《大学》名句翻译及赏析

《大学》名句翻译及赏析1. 求《大学》中的名句译文,请高手赐教“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句话是“四书”《大学》中的一个名句,其大意是:根本问题未解决而枝节问题处理好的问题并不存在。

如果第一位的事情予以轻视,而能使第二位的事情圆满成功,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过。

联系到目前教育实际,我觉得这句话还具有一定的警示和指导意义。

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其“本”是教育教学。

学校的办学目的决定教育教学是学校第一位的工作,是学校的根本。

如果学校的工作远离教育教学,急功近利,搞形式,走过场,事来轰轰烈烈,事去鸦雀无声,学校就不会有实质的发展;如果学校工作不关注教育教学,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上,不解决教育教学的需要,教没有认真教的气氛,学没有好好学的氛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不会得到提高;如果学校的工作重点放在“形象”上,不惜弄虚作假,不愿揭露、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会阻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学校偏离了教育教学这个根本,舍本而求末,就不可能有发展。

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其“本”是教师和学生。

简单地说,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接受者是学生,学校的第一位工作就是围绕教师和学生展开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

学校领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把目光放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和引导。

如果无限夸大自己的作用,强调一个学校领导就是灵魂,就是学校朝向成功的决定因素,就大错特错了。

农村有句俗话说得好“是龙也得云托着”,教师和学生就是学校管理者的“云”,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没“云”“龙”也飞不起来。

学校任何工作的决策和执行,都应该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实在的提高。

对于教师来说,其“本”是师德。

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大学》名句赏析

大学》名句赏析

•《大学》名句欣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经典诵读《大学》解释精品

经典诵读《大学》解释精品
高境界都非常谨慎小心。 4. 为:作为。人君:他人之君。止于仁:立足于仁,而且以仁为言行的依据。 5. 与国人交:跟国中的人相交往。
子曰(1):“听讼吾犹人也(2),必也使 无讼乎(3)。”无情者不得尽其辞(4)。大 畏民志(5),此谓知本。
注释: (1)子:指孔子。以下引语见《论语•颜渊第十二•听讼章》。 (2)听讼:审案。吾犹人:我像别人一样。 (3)必:一定。使无讼:使人没有官司可打。 (4)无情者:没有实情而虚辞矫饰的人。不得尽其辞:不能使人的虚伪荒诞言辞随意表
“新”,使民众道德更新。 (4)止於至善:以至善为立足点、行动原则和最终归宿。至善:符
合大道、自然而然的善,无私无为的生生不息。
知止而後有定(1);定而後能静(2); 静而後能安(3);安而後能虑(4);虑而 後能得(5)。物有本末(6);事有终始 (7)。知所先後则近道矣(8)。
注释 (1)知止:知道如何立足,知道行动原则,知道最终归宿。有定:有坚定而且正确的
诗:指《国风•周南•桃夭》。
桃:指桃花。夭夭:美丽鲜 艳的样子。
蓁蓁:茂盛的样子。
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出 嫁。
宜:和睦快乐。
教:教化。
诗:指《小雅•南有嘉鱼之 什•蓼萧》。
诗:指《国风•曹风•鳲鸠》。
其仪:一个人的仪容、仪态。 忒:差错。
正是四国:使四方国家都能 自我端正。
为:被。足法:足够被人效 法。
达出来。 (5)大畏民志:强调使民众之心志存有敬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 好乐(2),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 得其正。心不在焉(3),视而不见,听而 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 忿懥(zhi4):愤怒。 2. 好乐:喜好和乐趣。 3. 心不在焉:心不在自己应在的位置上。

《大学》名句赏析

《大学》名句赏析

•《大学》名句欣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大学》中的经典句子「值得收藏」

《大学》中的经典句子「值得收藏」

《大学》中的经典句子「值得收藏」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大学》名句赏析

《大学》名句赏析

•《大学》名句欣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大学》名句赏析

《大学》名句赏析

•《大学》名句欣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精选《大学》10句精华,满满智慧

精选《大学》10句精华,满满智慧

精选《大学》10句精华,满满智慧《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1.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释义】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2.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释义】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3、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小人独处的时候,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见到品德高尚的君子就会遮遮掩掩,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且故意表现出好的的行为。

其实,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其肝和肺那样,所以这么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诚意存于内心,在行为上一定会表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理想,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是要他亲近爱护百姓,是要他抵达完美的目标。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要想
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对万事万物
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6、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
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7、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

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8、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之所以
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9、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10、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以大德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懂得了根本的道理。

11、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的人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1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
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这样才叫心安理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13、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14、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

---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
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矩之道”。

15、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

---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16、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

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

17、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
会聚在一起。

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18、《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康诰》说:“天道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

”这就是说,行善道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

19、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
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20、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
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

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

所以,君子要有正确的原则:一定要通过忠诚信义去获得一切,而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21、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2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
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2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商汤时的青铜器“盘”上的铭文说:“假如能一天做到自我改造、自我更新,就要始终如一,永远保持,做到每天新、天天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