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复习重点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08总学分:6开课学期:第5、6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是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开设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中国历史文选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典籍并着重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著名的篇章学习的学科。
通过中国历史文选的学习,可以使历史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史籍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且能够掌握中国史籍的阅读与分析等实际运用的能力,它注重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文言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入门课程,从而利于历史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论了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的一般情况,课程特点、教学目的、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等,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理解学习中国历史文选的方法。
掌握历史、历史学、文献、历史文献和历史要籍的涵义及内在联系;区分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与考古文献档案、民族文献;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学进行分析能力,强调学习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先秦时期史籍序言及史料特点了解先秦时期史籍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此时期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的设置;介绍先秦时期所产生的典籍及其史料、史学价值。
理解先秦时期史官及其职能、先秦时期史体处于雏形阶段。
掌握文献载体、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培养学生利用先秦史料的能力。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了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的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问题以及重要注释本,并通过《牧誓》篇的选读加深对该书的认识,重点了解《牧誓》的史料价值;帮助学生了解儒家经典之一《逸周书》的由来、史料价值及其注本。
理解《逸周书》注本。
掌握今、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难点:《尚书》之作者;;选文《牧誓》的个别难解词语。
重点掌握《逸周书》史料价值;培养学生鉴别史料的能力,要求其利用唯物史观理解何谓“信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一、《尚书》:是现存史书中最古者,主要是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论。
东汉王充解释《尚书》的名称说:《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地位和作用:相传为孔子所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坑儒,损失很大。
要职:1、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2、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对后代的作用:1、《尚书》实际上是二十八篇,每篇有一个标题,在一个标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2、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3、作为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先例。
严格的说过《尚书》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我国史籍的雏形,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春秋》:是西周、春秋时期编年史书的统称,周王室和一些诸侯国都著有《春秋》。
这里所要介绍的《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的,其体例是编年体。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事迹,起源于春秋时代。
优点:便于考察历史事迹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以避免重复论述。
缺点: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个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事迹,以致详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和文化情况。
《春秋》是春秋时期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写的《鲁春秋》并修改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编成,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
地位和作用:1、《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对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2,、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开后世私人修史的先例,是我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3、孔子也是私人办学的开创者,4、孔子的《春秋》记事以明义,垂言以立教。
三、《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原名《左氏春秋》。
作者:左丘明体例特点:1、同《春秋》一样,同属编年体2、用史实疏证《春秋》3、叙事,不只详明当时事件的原委,还记载人物对话当中,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
成就:1、保存了大量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最重要的史书。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前汉记:有30卷,荀悦撰。
这就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就是中国史学上最早得编年体皇朝史;其记事起于刘邦之兴,止于王莽之呗,根据《汉书》编撰而成,此书得特点就是创造了“连类列举”得编纂方法。
2、后汉纪:就是编年体东汉史,东晋袁宏所著。
记事溯自新王莽元凤四年(17年)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
全书30卷,21万余字。
3、记事本末体:记事本末体创造于南宋袁枢得《通鉴纪事》,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自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出。
把人物在历史上得活动得年代与所起得具体作用,结合具体得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得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得作用。
记事本末体就是一种较好得编撰方法,它眉目清楚,读者一目了然,能获得较系统完整得历史知识,但其也存在缺点,从总得保存史料得作用上瞧,它不如编年体与纪传体。
它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系统介绍,这就是它得局限性,它也为史学得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得途径。
4、《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为《隋书》十志中最为重要得五志之一。
《经籍志》记载于汉以来至隋朝六百年书籍存亡得情况,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得第二部史志目录。
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书名及卷数,又常附以简要得注释,注明著者及书得内容真伪及存亡残缺情况。
这样既能反映隋朝一代得藏书,又能显示六朝时代图书变动得情况。
《隋书、经籍志》所采用得图书分类法,直接影响了后世私家书目分类得体系,直到清代相沿未变。
5、《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得读书笔记。
她自著此书得目得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
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
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
就是一部包含其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得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她经世致用得史学思想。
6、顾炎武:顾炎武就是明末清初得一位杰出得历史学家、思想家,她与王夫之、黄宗羲号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 师范学院本科历史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复习资料一、判断题(每题 3分,共15 分)1.新唐书在南宋时期首先出现,记载了大量唐朝史事。
()2.古应泰编辑的明(明史记事本末)首先采取群书而为书。
()3.《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古代保存最早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
()4.《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前后两次才修成。
()5.历代关于《资治通鉴》的注本最好的是宋朝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二、选择题(每题 3 分,共45 分)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B.“发愤著书”的精神C.“实录”精神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3.我国古代史籍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下列的哪个时代。
( )A. 春秋战国时期B. 魏晋南北朝时期C. 隋唐元宋时期D. 明清时期4.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学史《史通》的作者是哪位。
( )A.刘知几B.王存C.李好文D.杨宗瑞5.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6.《道学传》的创立,反映了道学在社会学术思想中的特殊地位。
《道学传》是那本史书所创。
( )A.《晋书》B.《宋史》C.《魏书》D.《明史》7.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存书和佚书的是哪本著作。
( )A.《汉书·艺文志》B.《隋书·经籍志》C.《新唐书·艺文志》D.《史籍举要》8.下面哪本书是纪传体题材( )A.《梁书》B.《资治通鉴》C.《唐会要》D.《五代会要》9.《范缜传》出自哪本史书( )A.《北史》B.《南史》C.《唐书》D.《晋书》10.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史书是( )A.《囯榷》B.《通典》C.《文史通义》D.《圣武记》1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政书体史书是( )A.《通典》B.《通志》C.《明史》D.《元史》12.下列被称为“史学双壁”之一的是( )A.《通典》B.《资治通鉴》C.《囯榷》D.《太平寰宇记》13.列传常把祖孙父子有传者集合一处,不分朝代,称为一种家谱式的史传哪一部史书的突出特点 ( )A.《元史》B.《宋书》C.《南·北史》D.《明史》14.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A.《国语》B.《史记》C.《汉书》D.《尚书》15.下面哪部史书不是元脱脱编注的( )A.《宋史》B.《辽史》C.《金史》D.《元史》三、材料分析题(每题 25分,共25分)1.通过理解和分析下面的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特点: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前汉记:有30卷,荀悦撰.这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其记事起于刘邦之兴,止于王莽之呗,根据《汉书》编撰而成,此书的特点是创造了“连类列举”的编纂方法。
2.后汉纪:是编年体东汉史,东晋袁宏所著。
记事溯自新王莽元凤四年(17年)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
全书30卷,21万余字。
3。
记事本末体:记事本末体创造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自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出.把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的年代和所起的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记事本末体是一种较好的编撰方法,它眉目清楚,读者一目了然,能获得较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但其也存在缺点,从总的保存史料的作用上看,它不如编年体和纪传体.它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系统介绍,这是它的局限性,它也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4。
《隋书。
经籍志》:《隋书。
经籍志》为《隋书》十志中最为重要的五志之一。
《经籍志》记载于汉以来至隋朝六百年书籍存亡的情况,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第二部史志目录。
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书名及卷数,又常附以简要的注释,注明著者及书的内容真伪及存亡残缺情况.这样既能反映隋朝一代的藏书,又能显示六朝时代图书变动的情况。
《隋书.经籍志》所采用的图书分类法,直接影响了后世私家书目分类的体系,直到清代相沿未变。
5。
《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
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
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
是一部包含其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6。
顾炎武: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思想家,他与王夫之、黄宗羲号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清初曾参加武装抗清,失败后坚持不仕清朝,他的著作十分丰富,其中《日知录》是代表作,顾炎武的特点是经世致用,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地方自治,展现地方经济,还主张改革官吏的选拔制度,按地方政区人口推举人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第一节 《尚书》介绍《尚书》的编订及主要内容《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史书之一。
属于最早的几个王朝的历史文件汇编。
……上起唐、虞之际,下至秦繆(p5、8),……“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相传为孔子编订。
《尚书》所记内容,上起尧舜,下讫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时间约前2200年至前600多年,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今传本58篇,其中有25篇为“伪古文”。
具体內容主要是敬天法祖与讨伐逆命,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尚书的体裁《尚书正义》:六种说:典、谟、训、诰、誓、命;典是追述圣王的言事;谟即谋议,君臣的讨论纪要;训、诰是发布的教诫文告;誓是作战誓辞;命为君对臣发布的使命文告。
《禹贡》、《洪范》一类为因事命篇。
十种说:典、谟、训、诰、誓、命、征、贡、歌、范。
《尚书》的主旨其一,明仁君治民之道。
其二,明贤臣事君之道。
《尚书》的地位和作用 1对研究奴隶制时代乃至封建初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宗教、文化等观念,有很高价值。
2《尚书》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3《尚书》开编年体之先河4《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开书志体之先例。
今、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问题尚书 今古文之争:《尚书》自西汉初年分为今文、古文两种版本。
今文传自伏生壁藏《尚书》,从文辞来看,他是用汉代通行隶书写成,但艰涩难懂,佶屈聱牙,与商周以后文辞迥然不同,可见其真实性,所以《今文尚书》是真《尚书》《古文尚书》出于孔子壁中,孔安国得之。
以其用古字写成,故称《古文尚书》。
武帝时未列于学官,但在私下传授,且世代相传。
东汉时古文经学盛行,贾逵所授《古文尚书》据清代学者考证,即是孔安国所传授的《古文尚书》今古文尚书西晋均已佚散失传 所谓伪《尚书》指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即十三经注疏本《尚书》。
此书比伏生多二十五篇,又析伏生书为三十三篇,并序共五十九篇。
宋吴棫、朱熹皆疑其伪,清初阎若璩撰《古文尚书疏证》一书,遍举其作伪的证据,这才定案,断为伪《尚书》。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一、名词解释。
1、《隋书》:《隋书》,唐修五代史中的一部,其记事内容上起北周静帝三年(581年)篡周,建立隋朝,下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隋灭亡。
全书共八十五卷,由魏征等人分两阶段修纂而成,是研究隋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其中的书志为独立的典制体史书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成书众人之手,也存在前后不一,互相矛盾等缺点。
2、《通志》:《通志》是宋代郑樵私人编修的纪传体通史。
其记事内容自上古至隋朝,全书共二百卷,实际上主要分为纪、传、年谱、略、世家、载记六体,其中以二十略最为有名,它是继《史记》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二十略有着发凡起例的作用,为研究以前历代典章制度沿革提供了参考,就全书而言,一些观点有所偏失,不够公允。
3、《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编年体通史,由宋代司马光编纂。
其记事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晋,下讫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加上目录、考异各三十卷,共三百五十四卷。
该书所记内容十分广泛,且较为真实可靠,是我们研究战国到五代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源。
4、《通典》:《通典》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的典章制度通史。
唐杜佑编纂,全书共二百卷。
其记事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讫唐天宝末年。
它为我国的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力图为政治服务,对后世影响深远,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比新旧唐书更可靠,而且所列之书为今很多书所不存,作者的一些进步观点,对后世史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材料取舍、内容详略、节目编排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5、《文献通考》:《文献通考》也是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史书。
全书以杜佑的《通典》为蓝本,共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著,其记事内容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末年。
该书材料丰富,是研究古代,特别是宋代典章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重要史籍,另外其编纂方法也比较好,在他的基础出现了一大批的续作。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
第二,《汉书》在编排方法上,较《史记》更为 整齐严密。
赵翼《廿二史札记·史记编次》:“《史记·公 孙弘传》后忽列《南越》、《东越》、《朝鲜》、《西 南夷》等传,下又列《司马相如传》,《相如》之下又 列《淮南衡山王传》,《循吏》后忽列《汲黯郑当时 传》,《儒林》、《酷吏》后又忽入《大宛传》,其次 第皆无意义,可知其随得随编也。”
上還,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 佐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擊筑, 自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 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上乃起舞,慷慨傷懷 ,泣數行下。謂沛父兄曰:「游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 ,萬歲之後吾魂魄猶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 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 沛父老諸母故人日樂飲極歡,道舊故為笑樂。十餘日, 上欲去,沛父兄固請。上曰:「吾人眾多,父兄不能給 。」乃去。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上留止,張飲三日。 沛父兄皆頓首曰:「沛幸得復,豐未得,唯陛下哀矜。 」上曰:「豐者,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吾特以其為雍 齒故反我為魏。」沛父兄固請之,乃并復豐,比沛。
《史记》各传标题名称,或用姓,或用名,或用爵 名,极不统一。
《汉书》则井然有序,以时为序,先专传,次合传, 次类传,各传标题名称概以姓或姓名。
第三,《汉书》的十志,较《史 记》八书更为丰富完备。
其《刑法》、《五行》、《地 理》、《艺文》四志,为《史记》所 无,具有开创性。
《汉书》十志叙事,皆贯通古今, 是后世《通典》、《通考》等典章制 度史的肇始。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史要籍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主要要籍,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2. 使学生了解这些要籍的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阅读历史要籍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为西汉的司马迁。
它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的约三千年的历史。
2. 《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为东汉的班固。
它主要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3. 《三国志》:《三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为东晋的陈寿。
它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1. 介绍《史记》、《汉书》、《三国志》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主要内容。
2. 分析这三部要籍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阅读历史要籍,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要籍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要籍,如《明史》、《清史稿》等。
2. 使学生了解这些要籍的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阅读历史要籍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明史》:《明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编修始于清朝初年,历经百年完成。
它主要记载了明朝的历史。
2. 《清史稿》:《清史稿》是中国近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编修于民国时期。
它主要记载了清朝的历史。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1. 介绍《明史》、《清史稿》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主要内容。
2. 分析这两部要籍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阅读历史要籍,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三章: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导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考古学、文献学、比较研究等。
历史要籍选读考纲
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第一章中国古籍的雏形一、《尚书》:现存史书中最古者,主要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论。
(现存五十八篇)1、《今文尚书》(由伏生口述,西晋已佚散失传),《古文尚书》(得自孔子壁中,以其用用古字写成而命名)。
2、所谓伪《尚书》,是指东晋元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伪《尚书》(即十三经注疏本《尚书》)。
3、体裁:典谟诰誓命4、体例:严格来说,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5、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体例和编纂方法上,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①《尚书》实际上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在一个标题之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传本末体的萌芽。
②《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它是经孔子编定的,全书编排,是按朝代的,在每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过程。
所以《尚书》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③《尚书》保留了上古时代的许多原始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史记》,也是现存最古的史书之一,以记言为主的史书。
1、今本《逸周书》共十卷七十一篇,是旧本《逸周书》与《汲冢周书》相结合的产物。
2、史料价值:最起码可以反映一种现实,总会有些根据,代表当时的社会思潮,但文词太过浅显,可以引用但要做出说明。
第二章编年体的产生一、《春秋》: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
1、体例是编年体,其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讫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
2、编年体记事方法特点:“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3、解释《春秋》的三本书:《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3、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①《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②孔子不仅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而且也是私人办学的开创者。
正因为招徒讲授,才使得《春秋》传布于民间。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前汉记:有30卷,荀悦撰。
这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其记事起于刘邦之兴,止于王莽之呗,根据《汉书》编撰而成,此书的特点是创造了“连类列举”的编纂方法。
2.后汉纪:是编年体东汉史,东晋袁宏所着。
记事溯自新王莽元凤四年(17年)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
全书30卷,21万余字。
3.记事本末体:记事本末体创造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自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出。
把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的年代和所起的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记事本末体是一种较好的编撰方法,它眉目清楚,读者一目了然,能获得较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但其也存在缺点,从总的保存史料的作用上看,它不如编年体和纪传体。
它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系统介绍,这是它的局限性,它也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4.《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为《隋书》十志中最为重要的五志之一。
《经籍志》记载于汉以来至隋朝六百年书籍存亡的情况,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第二部史志目录。
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着录书名及卷数,又常附以简要的注释,注明着者及书的内容真伪及存亡残缺情况。
这样既能反映隋朝一代的藏书,又能显示六朝时代图书变动的情况。
《隋书.经籍志》所采用的图书分类法,直接影响了后世私家书目分类的体系,直到清代相沿未变。
5.《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着的读书笔记。
他自着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
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
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
是一部包含其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着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6.顾炎武: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思想家,他与王夫之、黄宗羲号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超大量)
• 其次,《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全书编排,是按
朝代,先《虞夏书》,然后是《商书》、《周书》。在每一 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 了解一个王朝兴衰的历史过程。《尚书》又是我国编年史的 开端。
• 最后,《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
了九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 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它作为中国 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其先例。
• 记事起止时间与《春秋》大致相同,但全书字数达到十八万,是《春
秋》的十倍。不仅较为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春秋时代的历史,而且还辑 录了不少春秋以前的史料。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的记载(如庄公三十 二年,襄公十年、二十三年,昭公十二年、二十三年、三十一年,哀 公十一年等);有关于战争的记载(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僖公二 十二年宋楚泓之战、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等);有关于诸侯争 霸的记载(如郑庄公图霸、齐桓公称霸、宋襄公争霸、晋楚争霸等) 有关于田制、军制改革的记载(如晋做三军、做六军,鲁国初税亩、 作丘甲、作三军、用田赋等);有关于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记载等。
作,其共同特点是“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 采用问答体式,逐字逐句解释“微言大义”,极少叙事, 史料价值不高。但有利于理解《春秋》字词含义及当时名 物、礼仪制度。《春秋左氏传》则重在用史实疏证《春 秋》,补充了大量史料,史料价值极高。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docx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复习资料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1.新唐书在南宋时期首先出现,记载了大量唐朝史事。
()2.古应泰编辑的明(明史记事本末)首先采取群书而为书。
()3.《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古代保存最早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
()4.《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前后两次才修成。
()5.历代关于《资治通鉴》的注本最好的是宋朝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B. “发愤著书”的精神C. “实录”精神D. “主文而谪谏”的精神3.我国古代史籍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下列的哪个时代。
()A.春秋战国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元宋时期D.明清时期4.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学史《史通》的作者是哪位。
()A.刘知几B.王存C.李好文D.杨宗瑞5.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6. 《道学传》的创立,反映了道学在社会学术思想中的特殊地位。
《道学传》 是那本史书所创。
()作。
()8. 下面哪本书是纪传体题材( 9. 《范缜传》出自哪本史书(10,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史书是() A.《国榷》 B.《通典》 C.《文史通义》 D.《圣武记》1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政书体史书是()A.《通典》B.《通志》C.《明史》D.《元史》12. 下列被称为“史学双壁”之一的是()A.《通典》 B,《资治通鉴》 C.《国榷》 D,《太平寰宇记》 13. 列传常把祖孙父子有传者集合一处,不分朝代,称为一种家谱式的史传哪一 部史书的突出特点()A.《元史》B.《宋书》C.《南•北史》D.《明史》 14.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A.《国语》B.《史记》C.《汉书》D.《尚书》 15. 下面哪部史书不是元脱脱编注的()A.《宋史》B.《辽史》C.《金史》D.《元史》三、材料分析题(每题25分,共25分)1. 通过理解和分析下面的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特点: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 生者也。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16
.
何谓纪事本末体?
17
.
《资治通鉴》与《通鉴纪事本末》有何不同?
18
.
史书编纂学中的几种主要体裁何时完备?都有哪些?
(各举
一代表作)
19
.
纪事本末体的主要优点在哪儿?
20
.
代史。明史的修撰从第一次开馆到最后一次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
一部。在二十四史中,篇幅也仅次于宋史,其书材料详实而又行文简洁。
18
)张廷玉
字衡臣。历仕康雍乾三朝,曾参与康熙、雍正两朝实录的编选,并负责总裁明史的修撰与定稿。
16)
卢弼
字慎之,号慎
园。撰有《三国志集解》
、
《慎园文选》及《慎园笔记》等。
*
选文《三国志集解·武帝纪建安十五年》
本撰文的主题部分为《三国志·武帝纪》中裴松之注所引魏武故事中的内容,为曹操在汉献帝
建安十五年(
210
年)发布的一篇令文,在此文中曹操剖明心迹,概述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及在
简要说明《史通》中所反映的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12
.
《宋史》何以完成的那么快?
13
.
《宋史》的主要优点在哪里?
14
.
研究宋代历史都有哪些重要史籍?
15
.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出现标志着什么?
读而不能偏废其一的道理。
隋唐五代宋元部分
1
.
简述《隋书》的编修经过。
2
.
《隋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
.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一、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三、《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四、《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五、《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优缺点:(1)首创国别体。
(2)与《左传》互相参证补充,史料价值高。
(3)缺点:文风、语言不统一。
六、《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七、《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复习重点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复习重点先秦部分1.《尚书》的主要内容?2.简述《尚书》的来龙去脉。
3.《今文尚书》之篇目?4.《逸周书》的大概内容?5.《世本》之性质?6.《楚辞》与研究历史有什么关系?7.《诗经》的分类情况、大致内容及史料价值怎样?8.“《春秋》三传”及“《春秋》内外传”?9.何谓编年体?其优缺点?10.《左传》在史学上的价值和地位?11.《国语》的特点及价值?12.简述《战国策》一书的由来?13.简述《战国策》的编订与整理情况。
14.《战国策》的体例及其史料价值?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1.何谓纪传体史书?所谓“正史”是指哪几部史书?2.简述《史记》的诞生过程。
3.《史记》的体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4.《史记》一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史记》三家注”指的是什么?6.《汉书》的不足之处有哪些?7.《汉书》的注本?8.《后汉书》有哪些特点?9.有关魏晋南北朝的要籍有哪些?【正史书与非正史。
(1)书名;(2)作者;(3)卷数】。
10.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有何特点?11.何谓《五代史志》(或《隋书》十志)。
何谓“八书”?12.简要说明为什么应把《南史》《北史》同原“八书”对照起来读而不能偏废其一的道理。
隋唐五代宋元部分1.简述《隋书》的编修经过。
2.《隋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隋书·经籍志》为什么重要?4.官修史书何时确立?其利与弊?5.简述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编修经过。
6.对新旧唐书作一对比。
7.比较一下新旧五代史。
8.《通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9.简述《史通》的内容。
10.概括说明《史通》一书产生的原因。
11.简要说明《史通》中所反映的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12.《宋史》何以完成的那么快?13.《宋史》的主要优点在哪里?14.研究宋代历史都有哪些重要史籍?15.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出现标志着什么?16.何谓纪事本末体?17.《资治通鉴》与《通鉴纪事本末》有何不同?18.史书编纂学中的几种主要体裁何时完备?都有哪些?(各举一代表作)19.纪事本末体的主要优点在哪儿?20.按所载史事的时间先后列出从古至清的重要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807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科目大纲(科目代码:807)学院名称(盖章):文史学院学院负责人(签字):编制时间: 2011年 3 月 18 日《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科目大纲(科目代码:807)一、考核要求1.要弄清本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和涉及的基本内容,了解名词和概念,掌握基本理论和问题,理解选文。
2.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类题目要注意全面、系统地加以理解。
3.要熟悉名词解释、简答、字句理解、加标点、翻译及史料分析等各种题型,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要做到基本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融会贯通,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二、考核评价目标本课程从总体上而言,是测试应考者完整、准确掌握《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具体而言,则是测试应考者的识记、理解、分析与综合等四种基本能力。
识记能力:要求识别、记忆《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有关名词、概念和知识。
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理解能力:要求对《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有关重要概念、思想和观念能够理解其内涵,并牢固掌握其要点;分析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史料,并加以辨别;综合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运用具体史料解决相关问题。
三、考核内容上篇:先秦历史要籍介绍第一章记言体类《尚书》:《尚书》的编订、特点及价值;选文《牧誓》、《尧典》。
《国语》:《国语》的成书经过、断限、内容与特点;选文《越王勾践灭吴》、《文公伐原》。
《战国策》:《战国策》的成书经过、内容、特点与历史文学成就;选文《冯媛客孟尝君》、《范睢至秦》、《燕昭王求贤》。
要求:掌握《尚书》《国语》《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和史料价值;分析记言体类史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记事体类编年纪体:《春秋》与《竹书纪年》的断限;选文《恃君》。
分类记事:《世本》。
要求:掌握《春秋》的断限,区分今、古本《竹书纪年》的不同点;了解《竹书纪年》、《世本》的史料价值。
第三章编年体类《左传》:掌握《左传》的内容与断限; 理解《左传》在史学上的重要贡献;识记“君子曰”;《左传》的作者与书名;《左传》的断限与内容;《左传》的编纂特点;选文《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城濮之战》、《宴婴叔向论齐晋季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