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_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21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21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21篇)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21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2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篇1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会被认定为愤青,没多少人愿意去听,可余华把他装饰成亡灵的交谈,俗套中别具魅力。

其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人间辛酸,而是死人也有一个世界。

活着对我们来说很好,辛酸也好,痛苦也罢,都有一份独特的味觉,和值得我们珍惜并拥有的幸福。

可死人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身边逝去的亲人他们在冥界过着怎样的日子,这不得而知。

当第七天到来,杨飞终于无话可说,他的见闻到此结束,最终向命运屈服。

这预示着,即使死后,也不一定就是生命的解脱,没有哪个算命先生真的看过猪跑。

作品从亲近到疏远,从模糊到清晰的描述,环环相扣,详略搭配,在这个让你想丢下书本又好奇后面发展的故事里,时刻都用快要来临掩盖不会来临的真相,形成了弃之可惜的独特风味。

写这本书就跟周星驰喜剧一样,给人铤而走险的感觉,但俗套中却将要表达的哲理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正是作者笔力的最好体现。

当雕刻的世界凋零,死无葬身之地还是愤青的归宿,坚持原则的人似乎就该被潜规则破坏,而他们的子子孙孙似乎又随着坟墓,迎来正义的谴责。

尽管作品只有乌云,却预示着一场暴风雨。

看完第四天,我就知道后面余华会讲什么,可我还是去看。

因为他叙事和蓄势都很好,新奇带着些沉重的幽默,静悄悄的世界总为酝酿轰动埋下伏笔,看完第七天我才发现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迟早会走。

至于我为何要深夜尝试写读后感,我想大概是怕明天会忘记。

作为一个不谙世故却整天幻想连篇的都市写手,我认为我写玄幻更好,在架空的世界总能有更悬念和入心的情节,如果我想告诉世人些悲剧不妨给他们讲个笑话,如果我想捅破些黑暗,不妨模仿水浒传。

人内心都是内敛的,委婉的,说话做事都一样。

第七天读书心得(9篇).doc

第七天读书心得(9篇).doc

第七天读书心得(9篇)第七天读书心得体会(篇1)第一次看到余华当今时代的书,仍跳不出伤痕文学的特征,让人悲痛,愤慨,却又无能为力。

在交通发达和通讯飞速的21世纪,一个刚刚死去的孤魂野鬼在头七中四处漂荡,遇到了许多与他生命有交集的熟人,回忆了他简短的一生及所在城市里荒唐的时事。

记忆里的人有多温暖,回忆时就有多伤感,这本书里最动人的还是关于亲情的描写,没有华丽辞藻或过分拔高的文学形象,用朴实的文字平铺直叙每一个生活的细节,却让人泪如雨下。

有些人批评余华将各种时事热点集合在同一作品之中,没有应有的文学素养。

我无力反驳作者,因为这些事都曾真真切切在现实中上演,也无力吐槽他们故意找茬,普通人的挫折在热点的轰炸之下显得如此惊心动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不断轮回,是生命的自然规律还是我们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不会再写余华伤痕文学的书评了,这世间本就如此,哪里还有一块净土,哪里还有什么死无葬身之地?史铁生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更好的活着。

第七天读书心得体会(篇2)一个人死后的七天里,就像重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一般,每个曾在生命里出现的人像是设计好一般一个个陆续登场,一个人的社交圈子也不过就是个小社会,不论在哪个社会里,生前或者死后,贫富的差距、小人物的心酸、现实的残酷都是会存在的,然而结局告诉了我们有一个美好的地方,那儿没有贫富贵贱,没有悲伤疼痛,没有仇与恨,人人生活的如同在世外桃源一般,但人人也死而平等,那个地方叫——死无葬身之地。

看到结局反而会轻笑出声,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讽刺?幽默?反讽?细想起来怎么会觉得无比正确呢?余华的文字很写实,在我看来有些文字可以说是流水账也不为过,但就是这些描述一个个故事的流水账,反而更会有一种:“啊对啊我们身边就是有这种现象啊”的强烈同感,文中的许多情节是作者虚构的,但衔接的也挺自然,在多个讽刺现实的故事中,反而那些暖心的情节更能引人注目,如杨飞的养父为了抚养他终生未娶却因为有过一次想要抛弃他的念头一生心里愧疚;鼠妹和伍超这对情侣一起吃苦打拼好几年不离不弃,结局却令人唏嘘,鼠妹自杀伍超错过了见她的机会,而在伍超死了来找鼠妹的那一天鼠妹去往墓地火化安息了,两人一直在生与死的边界擦肩而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1、余华第七天读后感这应该算是有生以来读的余华的第一本书了吧。

说来也惭愧,作为一个文科生,余华先生的诸多名作只知名字,从未深入拜读,看过《第七天》这部小说,便已经抗拒不了他的作品。

他的文字就像苍凉深沉的海水瞬息就能将我淹没,然而在经历了生命的窒息之后,又觉得自己获得了心智的重生,借着的笔锋再度轮回,品味着一个又一个苦辣酸辛五味杂陈的生命历程,他的作品在快餐式的文学创作中,实属罕见。

看过很多热门IP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对于《第七天》,刚读的时候就会有种特别的遗憾,这样充满矛盾的情节如果想要搬上荧幕,广电大佬们肯定会对此火冒三丈,费劲全力的阻止它的面世。

毕竟,余华所讲述的世俗规则,对普通人来说,是义愤填膺,对于为官为商者,却是无地自容。

生命的尽头是什么?我想余华应该是厌恶这个社会的,所以他才会觉得死去才是生活的开始,可能原本我们所谓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死亡,而死亡才是纯净的活着。

余华把死去的灵魂的人性描绘的无比善良美好,好像每个灵魂在他们的空间里是没有仇恨和纷争的,这也许是对的,毕竟人心原本都是善良的。

小说主人公杨飞不幸去世之后,并没有去往安息之地,而是飘荡在若隐若现的虚幻世界中,他将自己过往四十一年的的人生浓缩成了七天,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回顾与之相关的人和事,重现自己的人生轨迹。

生死也就像片叶子,出生到坠落,朴实无华,却总有一个根让你有生之年都附着在那,亲情,或爱情。

小说一开始在我脑中的画面是天空飘扬着雪花,中间混杂着滴落的雨水,周围清冷孤寂甚至还渗着白惨惨的迷雾。

杨飞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孤零零的游荡,任凭回忆席卷而来。

然而在故事的最后,那画面变得越来越明亮温柔,就像一个饱满的生命终于可以解脱,去往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在小说中,他死后的第一天,本该去殡仪馆烧了自己,然而殡仪馆不是他命定的终点,连死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奢侈,世上更无人为他买一块安息的墓地。

贵宾区的魂可以住海景墓,普通区的魂且能往山间水边安息,而他,注定只能漂泊。

《第七天》读后感4篇

《第七天》读后感4篇

《第七天》读后感4篇《第七天》读后感4篇 篇⼀:第七天读后感 花了三个多⼩时⼀⼝⽓读完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现⾥⾯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识,⽐如强拆事件、弃婴事件、袭警事件等等。

作者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成为⼀篇⼩说,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法感受到作者对这些事件倾注的情感,作者⼏乎就像微博⼤V⼀样将这些事件进⾏转播和改编。

《第七天》和《活着》都是描写死亡的,《活着》中的主⼈公福贵是⽣不如死,但死后能够买到墓地安葬;⽽《第七天》中的⼈物都是各种惨死:有跳楼死的、有被车撞的、有治不起病死的,还有被强拆死的。

这些底层的死者死后因买不起墓地,都是死⽆葬⾝之地,不能够得到安息。

《活着》更多地体现了⼀种⼈⽂关怀,⽽《第七天》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对底层民众⽣活的关⼼,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民打抱不平,同时表达了对各种政府不作为的不满。

《第七天》正如书名那样,讲述了主⼈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天都遇到不同的⼈,发⽣不同的事,这其中掺杂着回忆与虚妄、爱情与感伤、⾼贵与渺⼩、荒诞与真实,接触到⼈间的炼狱。

主⼈公的幽灵杨飞,⼀路⾏进,从殡仪馆出发,⼀路跌跌撞撞,见到⼀群和他⼀样死⽆葬⾝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作者的亲⼈,邻居,也有陌⽣⼈。

他们都是⽣活在底层的⼈民,遭遇到各种惨死。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杨飞回顾⾃⼰的⾝世,杨飞的母亲在⽕车快进站时上厕所⽣下杨飞,杨飞从厕所丢到铁路上被年仅21岁铁路⼯⼈杨⾦彪捡到,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情深的故事,读之⽆不为之动容。

杨⾦彪对杨飞倾注了⽆限的爱,上⼯他将⼩杨飞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给⼩杨飞吃。

他能够根据⼩杨飞的声⾳判断他是否饿了、渴了,还是需要换尿布。

因为杨飞的存在,他拒绝了所有的⼥孩,终⾝未娶。

当杨飞要与亲⽣⽗母相见时,他将⾃⼰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为杨飞置办⾏装。

为了杨飞能够有更好的⼯作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持杨飞到北⽅城市⼯作;当他得知⾃⼰得了不治之症时,为了不连累杨飞⼜离家出⾛。

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

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

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余华笔下的《第七天》是个极为荒诞的故事,但荒诞底下的人性依然闪烁着点点星辉。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第七天读后感历经七年磨练,余华新作《第七天》是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作品。

从篇幅来看,这是一个中长篇,然而书中并未给读者描绘一个结构精巧严丝合缝的完整故事,而更像是一部凌乱芜杂包罗万象的短篇故事集。

余华借一个死人的口讲述了一系列深黑色的故事,这些故事绝非鬼狐夜谈或者道听途说,故事中的事件都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故事中的人无一例外都“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虽然将这些故事以魔幻和荒诞的笔触串连在一起,却仍是不加掩饰地给作品一个写实主义的基调,余华想展现给读者的就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浓缩,一个类似薄伽丘《十日谈》般有批判讽刺又有美好温情的现实世界。

书中所描绘的“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

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

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个充满悬疑的开头也就变得真实刻骨。

毕竟死后还能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不啻为我们思考自己死亡的一次机会。

当然这是唯心主义,但在曾以“先锋”闻名的余华笔下,七天,是能提供一次不长不短的生死体验。

的确,死亡的亡灵怀着对人世的眷恋在七天里游荡,在亡灵与亡灵的对话中,又能重构或者还原起尘世的善良与罪恶。

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第七天》中余华不再以局外人的视角推进故事,而是置于第一人称的叙述,与故事开始奔赴殡仪馆火化的亡灵杨飞融为一体,记录亡魂七日的癫狂际遇。

一件件无由的横祸,一桩桩无辜的死亡,他用近乎冷酷的客观铺展开来,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第七天》延续了余华一贯的直白残酷风格,本书甚至将这种风格贯彻得更加彻底。

无需繁琐的结构,摒弃复杂的技巧,没有矫饰的语言,除了“父亲”,作者甚至没有刻意塑造书中其他任何一个人物的面貌。

第七天读书心得

第七天读书心得

第七天读书心得第七天读书心得5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第七天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七天读书心得1我真的被《第七天》感动了。

虽然是在一片争议甚至是骂声中开始阅读的,但之前的所有想象和假设并没有霸占我的感受。

从开篇第一段话开始,我就被那种冷澈绝望的忧伤,紧紧地攫住了。

但止于此的阅读感受,成为作品遭诟病的重点,有人说这次的余华除了给读者带来浅表的感伤以外,都是新闻事件叠加起来的串烧,“余华的工作无非是把这些素材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了自己名下,却并没有提供什么比新闻报道更高明的说法”。

更有甚者说,“这是余华作品中最烂的一部”。

平心而论,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公平的。

因为评价总有个标准和范围,是把余华放在文坛中评价,还是放在有些读者建造的神坛上来评价?是按照真实的余华评价,还是按照读者、公众眼中的余华评价?如果在前者中,《第七天》是目前长篇创作中依旧保持了作家水准的小说;但如果按后者来看,就失去了标准,因为神无所不能,余华的能力遥不可及。

但这个神坛,也许并不是余华自己心甘情愿站上去的,他被公众推上了神坛。

在这个神坛上,公众们期望余华写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力作。

而用这样的标准,《第七天》欠缺的太多,所以骂声四起。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是标准错了,余华只是他自己。

对于一部作品,除了语言结构等基本功以外,我们经常使用的“好小说的标准”是:打动人的内心和作家的社会意识。

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第七天》算是一部好小说。

感伤悲苦是这部小说的根本,杨飞这样一个孤苦无依的魂魄,生前努力地存在,死后努力地寻找。

在一个强势纷杂的外部世界中,小人物的挣扎努力无疑是令人同情的。

作品营造的“死无葬身之地”里熙熙攘攘的无处安息的灵魂,更是给人荒凉之感。

活在世上的小人物,生命是最终的底线,也是最慷慨的代价,任何一个看似偶然的小的变动,就能要了他们的命。

余华作品《第七天》读后感2019作文精选5篇

余华作品《第七天》读后感2019作文精选5篇

余华作品《第七天》读后感2019作文精选5篇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华作品《第七天》读后感2019作文精选5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余华作品《第七天》读后感2019作文精选5篇(一)余华代表作《活着》表现了福贵与家珍夫妻关系的坚贞纯洁与肮脏背叛的矛盾统一,《世事如烟》中七个家庭的如烟世态、飘忽的节奏以及诡谲多端的命运,《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和他父亲在苦难中的感人与心酸,《现实一种》里那些充斥着观念化议论的寓言,《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的小聪明、圆滑与荒诞,《古典爱情》中柳生和小姐惠之间令人叹惋的阴阳两界、人间地狱……从叙事手法与写作技巧来看,《第七天》中的写作技巧与叙事方式在此前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娴熟的排演。

“重复”、“绕”与“回环”是现实主义作家常用的叙事方式。

余华也不例外,小说中不自觉的“重复”是余华标签式的叙事风格,为了增进情节铺排在读者心中的地位与阅读体验,在他的文本中大量使用了这样的“重复”与“回环”。

《第七天》里已经身在“那边”世界的张刚和李先生那下棋悔棋的情节铺排,采用的就是“重复”与“回环”的写作技巧。

余华“重复”与“回环”写作技巧往往表现的是人物之间复杂、纠结、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不仅仅是为作品贴上防伪标签,更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第七天》以“我”即杨飞为线索,描写了一个刚刚去“那边”的人所见到的阴阳两界。

概观中外现实主义文学,“幽灵叙事”并非是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或手法,但以此来描绘当今中国和批判中国现状当属首创。

被奉为“幽灵叙事”经世之作的《神曲》(但丁著),被覆盖了厚重的神学袈裟,试图站在启蒙主义与反蒙昧主义的立场来进行对现实世界的精神指引,这一类“幽灵叙事”作品的背后暗含着精神光辉或宗教神学的指引。

与之不同的是,《第七天》在余华冷静的笔调下,一如既往地冷漠,从语言文字的冷漠到精神的冷漠,都让人觉得透不过气。

《第七天》读书笔记

《第七天》读书笔记

《第七天》读书笔记《第七天》读书笔记篇1《第七天》是余华的一部小说作品,我近日刚刚阅读完毕。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生死、人性、社会等诸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余华的写作风格一如既往地独特,他以冷静的笔触描绘了死后的世界,让我感到既神秘又震撼。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吸引,同时也为其中的深刻思考所触动。

在主题上,《第七天》主要探讨了生死、人性、社会等诸多问题。

作者通过描述一个亡灵在七天中的所见所闻,让我看到了生命的本质和价值,思考了生死之间的联系,对人性的揭示也引人深思。

此外,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特别喜欢这部小说的对话部分,语言生动有趣,充满生活气息。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对话,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在主题上,《第七天》的优点在于它深入探讨了生死、人性、社会等诸多问题,引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然而,我也发现小说在某些情节的描述上略显平淡,有些地方可以更加丰富和生动。

总体来说,《第七天》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我,让我对生死、人性、社会等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你对生死、人性、社会等问题感兴趣,不妨一读这部作品。

《第七天》读书笔记篇2《第七天》是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人生的生与死、苦难与幸福。

故事以一个死人的角度来观察生与死,用冷静、超然的视角看待生死和人物,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在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描述具体的物象,如“鼠爷”、“青蛙”、“面条”、“火化场”等,来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这本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对死亡的探讨。

它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死亡,死亡并非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是生命中的另一个状态。

通过这本书,我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和感受,而不在于活多久。

死亡是生命的起点,是我们重新审视生命和自我价值的契机。

第七天读后体会

第七天读后体会

第七天读后体会《第七天》读后体会1又读完了一本余华的作品,在读余华的作品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憋着一口气,不敢放松。

每读几页都要没有目的地站起来走动一会儿,可能是书里的内容显得压抑,需要缓一缓才能继续。

余华的作品体量不大,读得快一点,一个下午就能读完一个故事。

读完了《第七天》,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第二天和第三天。

第二天讲了一个爱情。

很佩服余华的细腻,将杨飞这样的人写得这么真实,文字的力量真是伟大。

自卑就像一条看不见的尾巴,明明看不见,却怎么也摆脱不掉。

第三天讲了一个亲情,杨金彪是个好人,杨飞遇到杨金彪很幸运。

我认为这两天是全书中最精彩的两天,字字句句都值得反复体味。

书中还提了一些很敏感的话题,“市长蹊跷的死因”、“强拆事件”、“领导检查不到的柏油马路”、“公安的、消防的、卫生的、工商的、税务的”、“医疗垃圾事件”、“李月珍死亡真相”、“计划生育是国策”等等中国人心照不宣的事情。

每次都很庆幸自己花了几个小时读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之前看过一句话,“生活这么累,为什么还要读书,因为我们还有理想。

”越到这个年纪,越觉得理想遥远。

学生时代谈过的那些理想,被我们选择性地遗忘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理想和现实共同组成了一个沙漏,理想占一头,现实占一头,中间的细沙是我们。

随着成长,我们慢慢地向着现实靠拢,一点一点。

这么比喻似乎又不太贴切,因为在生活中谈理想往往意味着夸夸其谈,空谈误国;现实才是实践,实干才能兴邦。

夸夸其谈的理想让理想不是理想了,值钱的现实让现实成为了现实。

人人都开始谈钱了,还谈什么理想,理想又不值钱。

《第七天》读后体会2内容简介:“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

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

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第七天》选择一个刚刚去世的死者“我”(即杨飞)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由“我”讲述死后七天里的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我”力所不及的一些故事或故事片段则蝉蜕给与“我”相关的他者,由他者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17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17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17篇)余华第七天篇1《第七天》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于20__年初出版的一部小说。

小说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主人公杨飞在七天内的所见所感,写出了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一些现象,有房屋强制拆迁,对官僚主义的批判等等,大多数还是发生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一些很细微的事情,并从这些末梢中提炼出了很多东西,有爱情,亲情,社会情,当然,还包括一些很暧昧的,我们都说不清的东西,比如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还有很多,下面请我一一道来。

以前我一直在寻找可以全面阐释21世纪社会的作品,现在,我找到了。

并且不负所望,这部小说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所以从我读完这部作品,到现在,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我都在思考,我在想,我们社会的这些变化,还有相对应的我们个人的变化。

我个人认为,余华的这部小说,阐释了三大主题:亲情,爱情和社会情。

小说的开篇就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面对一个雾气朦胧的世界。

身边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人出了车祸,有商场发生火灾,还有人跳了楼……然而,在这一片混沌之中,主人公杨飞回忆了他的养父杨金彪——一个朴实善良的铁路维修工人。

他的生母在火车上意外产下了他,并从厕所掉了下去,而单身汉杨金彪捡到了他,从此他就养着这个孩子。

把这个孩子放在自己胸前的肚兜里,给他喂奶粉,喂水,甚至于织毛衣。

让我最感动的是其养父为了他放弃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这个善良的人不忍心把杨飞丢在河畔街,所以当他看见这个小小的人儿用树叶把自己全身都盖住,用来保护自己的时候,他反悔了,自责了。

这种对良心的检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禁受的了的,可以说,这种品质,是弥足珍贵的。

这种爱,是大爱。

是只有亲情的力量才可以创造出来的爱。

主人公还回忆了自己生前的爱情。

李青是他的妻子,确切的说,是前妻。

他们曾经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李青是他们公司最善良最有气质的女孩。

杨飞靠着自己的诚实,善良,正直的品质博得了李青的芳心,二人在一居室的房子里度过了一段很美好的,如昙花一现的生活。

《第七天》读书笔记

《第七天》读书笔记

《第七天》读书笔记《第七天》读书笔记1我与大部分读者的观点不太相同,我不认为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只是一部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书。

事实上,是大家对余华这部小说的期望值过高。

通篇环境是在光怪陆离的死后世界,一如余华往日的荒诞,只是这次的荒诞,实在是让人提不起来探究的兴趣,基本上是社会负面新闻的缩影杂糅,叙事也平淡无奇,尤其是第五日的内容,索然无味,几乎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但余华将几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安排的很巧妙,这是值得称赞的地方。

余华本就属于大师,而这篇作品几乎让读者觉得为了悲观而悲观,经常也有读者跳出来捂着胸口,我好悲,我好悲。

然而,我觉得是一种无病呻吟,强行赋愁,对于很多悲剧,也没有给出合理的应对方法。

先锋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但本篇作品多处叙述重复多余,多处雪雾的象征性描写也刻意重复,倒是显得做作。

文章的主题大体上是对爱的追寻和歌颂:杨飞与杨金彪的父子情,杨飞与李青的爱情,张李二人整日吵闹的友情,鼠妹与伍超的爱情等等。

社会一定存在很多黑暗和不公,但是我们依旧要相信,这些爱情亲情友情还是可以信任,还是需要穷其一生去追寻。

正是站在死者以后的视角去写作品,才更能让我们珍惜活着的每一天,珍惜相遇的每一个人,认真对待每一个选择;也正是那些喜悦,哭泣,悲伤,无奈,痛苦,后悔,才真正构成我们鲜活的人生。

《第七天》读书笔记2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年代的荒诞与不公。

字里行间,满目苍凉绝望。

但是,我为故事里的人和事感到无力和难过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思考我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书中描写的荒诞更胜现实中的荒诞,书中描写的真实更胜现实中的真实。

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那个时代的伟人,他们或许才华横溢,名流千古;或许政绩斐然,长留青史;或许贡献卓越,永垂不朽。

但是更多的,是普通人。

毫无疑问,我也只是个普通人。

那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到后来,我看了为了祖国完整,义无反顾的将士们。

看到了为了民族未来,甘愿隐姓埋名的科研家们,为了他人健康,甘愿奉献自己生命的最美逆行者们。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21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21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21篇)余华第七天篇1这应该算是有生以来读的余华的第一本书了吧。

说来也惭愧,作为一个文科生,余华先生的诸多名作只知名字,从未深入拜读,看过《第七天》这部小说,便已经抗拒不了他的作品。

他的文字就像苍凉深沉的海水瞬息就能将我淹没,然而在经历了生命的窒息之后,又觉得自己获得了心智的重生,借着作者的笔锋再度轮回,品味着一个又一个苦辣酸辛五味杂陈的生命历程,他的作品在快餐式的文学创作中,实属罕见。

看过很多热门IP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对于《第七天》,刚读的时候就会有种特别的遗憾,这样充满矛盾的情节如果想要搬上荧幕,广电大佬们肯定会对此火冒三丈,费劲全力的阻止它的面世。

毕竟,余华所讲述的世俗规则,对普通人来说,是义愤填膺,对于为官为商者,却是无地自容。

生命的尽头是什么?我想余华应该是厌恶这个社会的,所以他才会觉得死去才是生活的开始,可能原本我们所谓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死亡,而死亡才是纯净的活着。

余华把死去的灵魂的人性描绘的无比善良美好,好像每个灵魂在他们的空间里是没有仇恨和纷争的,这也许是对的,毕竟人心原本都是善良的。

小说主人公杨飞不幸去世之后,并没有去往安息之地,而是飘荡在若隐若现的虚幻世界中,他将自己过往四十一年的的人生浓缩成了七天,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回顾与之相关的人和事,重现自己的人生轨迹。

生死也就像片叶子,出生到坠落,朴实无华,却总有一个根让你有生之年都附着在那,亲情,或爱情。

小说一开始在我脑中的画面是天空飘扬着雪花,中间混杂着滴落的雨水,周围清冷孤寂甚至还渗着白惨惨的迷雾。

杨飞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孤零零的游荡,任凭回忆席卷而来。

然而在故事的最后,那画面变得越来越明亮温柔,就像一个饱满的生命终于可以解脱,去往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在小说中,他死后的第一天,本该去殡仪馆烧了自己,然而殡仪馆不是他命定的终点,连死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奢侈,世上更无人为他买一块安息的墓地。

贵宾区的魂可以住海景墓,普通区的魂且能往山间水边安息,而他,注定只能漂泊。

第七天读书心得10篇(完整版)

第七天读书心得10篇(完整版)

第七天读书心得10篇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第七天读书心得,欢迎大家来阅读。

第七天读书心得1当我们还在嘲笑中国现代文学的作者在制度的压制下残缺的灵魂只能写出肤浅的文字,余华的《第七天》对我们当下的社会显现出了更大的力量的抨击,这种批判的声音或许更有意义很显然,余华专心的搜集了起码7年左右的社会的黑暗面的新闻,比如强拆,比如移民,比如刑讯逼供,比如媒体的不公报道,比如官方的不作为和很不作为,比如上访……等等,近些年发生过的能在网络上掀起批判的新闻基本在书里都能找到影子。

魔法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读者轻易的代入了角色,重新回顾了过去的社会进展,然后扪心自问,此时此刻,当下,社会进步了吗?如果说余华的《活着》讲述的30年前的社会,那么《第七天》便是当今社会的没有灵魂的体制下的新版《活着》,《第七天》以死后灵魂的视角快速的扫描出这个世界,这个活着时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连幸福都显得可悲的世界,却在死后,有墓地的灵魂可以安息,没有墓地的灵魂也有一片青山流水的伊甸园,看完不得不感慨这真是绝佳的讽刺。

但是,真正震撼的恐怖是,我们这些读者,我们都还活在和书中描述绝无出入的社会里,想到这,不禁让人颤栗。

如果可以,我会很高兴庆祝这个社会的头七,也很希望,创世纪的第七天从书里死人的世界里来到活着的人间。

尽管,余华还仅仅是点到即止,但是,很明显,能让人感觉到他尽力了,一个作家的尽力,这种尽力,是一种歇斯底里的,迫切的,要求社会进步的呐喊。

第七天读书心得2《第七天》讲的是一个人死后的事,描述了一个死后世界的世外桃源:死无葬身之地。

讽刺的是,“死无葬身之地”这个现实中用于诅咒人的一个词,在书中变成了一个人死后的庇佑所。

这个地方是死后没有墓碑、孤苦无依的人的唯一去处。

它芳草鲜美,鲜花盛开,树木茂盛,溪流潺潺,是一块理想之地。

《第七天》读后感5篇整理

《第七天》读后感5篇整理

《第七天》读后感5篇整理《第七天》读后感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信任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期望可以帮忙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七天》读后感1怀着奇怪的心理,我阅读了一度销量排行第一的《第七天》。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余华所叙述的故事情节震撼到了,故事内容的荒诞和无望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些故事又都似曾相识,许多来自于曾引起媒体和网络广泛关注的新闻,只是通过以这样虚幻的手法集中编排出来,还是让我一下子感觉透不过气来。

《第七天》故事取材于一些当今荒诞的社会新闻,许多人在各种悲剧中受伤或死亡,而这些人在这些大事之后有怎样的.经受和想法?余华的这部《第七天》就是来写这部分内容的,从鬼魂的角度、死后的世界来讲患难与救赎。

和余华的《活着》相比较,从故事的取材上来说,《活着》写的是历史,《第七天》写的是现在,人对当下的无望确定要比已经过去的更深。

《活着》里面死去的人都还有个地方安眠,而《第七天》里面却是“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天》读后感2昨天晚上一口气读完了《第七天》。

看完了心里有点憋得慌。

想知道一本小说讲什么,不能不了解。

余华祖籍山东,浙江长大,做过牙医,后弃医从文,北京生活过十几年。

擅长构建奇异、怪诞的框架。

但他认为这是极力接近真实。

《第七天》也是他构建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亡者的。

里面有人们生前的回忆,有墓地者得安眠,无墓地者可以永生。

有点类似墨西哥电影《寻梦环游记》里亡灵的世界。

里面的情节也很紧凑,每个故事靠着巧合的时间串联起来,不至于太突兀,但是连起来看又让人觉得悲凉。

前天十月初一,约等于北方人的清明节。

这一天里,人们会到逝去亲人的坟头画个圈,烧些纸钱,让亲人在另一个世界过的.好些,也期望亲人能保佑这个世界的人生活顺当些。

下班的时候,观察十字路口,好多人都在烧纸钱。

大约是新北京人吧,老家的坟头太远,回不去,只好在路口烧些钱,表达一下思念。

第七天读书心得

第七天读书心得

第七天读书心得第七天读书心得1从看过《活着》以后,就开始喜欢余华,只是单纯的喜欢,却没有更多的去了解他。

我想,我可以借用钱鍾书老先生的话来开脱,即使我觉得今天学校的煮鸡蛋味道鲜美,也没有必要非得去见一见下蛋的母鸡。

中学的时候再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要读名著》,这篇文章的作者指出,名著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每一次读你都将会有更多的收获和体会。

在读《红楼梦》的时候,我对此感触特别深,虽然至今都没有将《红楼梦》完整的读过一遍,甚至一直还在上篇徘徊。

我重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很怪的习惯,我喜欢随便翻一页,从中间读,读的高兴了觉得有必要看看前面,才会翻到第一页开始读。

啊,扯得有点远了~我很喜欢这本书,除了男友,我没有想要将它推荐给别人读。

我想,大概《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类的岁月静好般的文章才适合向广大人民群众推荐吧,诸如《海贼王》这样才的漫画、《活着》这样满满艰辛与辛酸的文字,只适合喜欢同一口味的人吧。

这让我想起,向别人推荐介绍中医学的情形,呵呵,我还太年青,现在才意识到自己与身边的同学的想法原来是不同的……所以说无论是什么,无论它怎么好怎么优秀,都只适合推荐给相信它的人。

啊,扯得更远了~第一天:杨飞死的第一天,他是被砸死的,脸已经变形了。

这一天,他去了殡仪馆,在殡仪馆,遇到很多侯烧者。

这些侯烧者讨论着自己的寿衣、骨灰盒还有墓地,富人区和普通区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想法,活生生的勾画出了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的两个阶层之间的鸿沟。

可是,杨飞他没有骨灰盒,也没有墓地,他只有离开殡仪馆。

他想起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天的遭遇和他的死因(此处是后面的一个很重要的铺垫)第二天:杨飞遇见了自己前妻,李青。

并回忆了两人相知相恋到相濡以沫再到劳燕双飞,再讲到两人分开以后的各自的生活。

在这段回忆里,我看到了同事之间的冷漠,美丽背后的痛苦,还有爱情。

第三天:讲了他的父亲收养他的过程。

读这一段,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思考。

感动于养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感动于李月珍夫妇的善良,思考着杨飞生母一家的生活和杨金彪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感谢您的阅读!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
对于一部作品,除了语言结构等基本功以外,我们经常使用的“好小说的标准”是:打动人的内心和作家的社会意识。

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第七天》算是一部好小说。

感伤悲苦是这部小说的根本,杨飞这样一个孤苦无依的魂魄,生前努力地存在,死后努力地寻找。

在一个强势纷杂的外部世界中,小人物的挣扎努力无疑是令人同情的。

作品营造的“死无葬身之地”里熙熙攘攘的无处安息的灵魂,更是给人荒凉之感。

活在世上的小人物,生命是最终的底线,也是最慷慨的代价,任何一个看似偶然的小的变动,就能要了他们的命。

突然被砸死的自己,自杀的前妻,因为一个山寨手机跳楼的鼠妹,车祸丧生的年轻人,被唤作医疗垃圾的二十七个婴儿……反倒是父亲,因为癌症而死,稍微给这些死亡增添了一些伦常的必然。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是余华一贯的坚持。

《活着》是零度写历史,是个体在历史中的挣扎;《第七天》是零距离地写现实,是个体在社会中的挣扎。

只是这一次,他站到现实中间来了。

也许是因为太近了,满篇都是现实发生过的激烈事件,人们才会说他“用新闻串烧来弥补素材不足”。

在我看来却是作家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解读现实。

当然,我们不能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力作,也不能将余华比肩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他不是那种可以用气势磅礴的宏大叙事来批判现实的作家,但他是余华,是用《活着》的艺术灵感来创作《第七天》的余华。

他曾说:“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

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

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灵魂的诉说和新闻事件的密集,也许恰是对现实的一种荒诞表达。

以前的生活和时代都朴素而单一,现实往往没有作家想象出来的生活更新鲜精彩。

但是近几年,社会的巨变让我们惊叹:生活早就超越了想象。

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生活中处处都是突如其来的荒诞。

再说题材,小人物在现实中的挣扎,虽然并不新鲜,但却是传统写作最为关注、也是最容易上手的题材。

同样的挣扎,在前几年的作品中,多少能让人看到
些希望,比如福贵,虽然遭受了所有的灾难,他还活着。

到了《第七天》,这些挣扎的尽头,都是绝望。

杨飞,这个生不逢时、死亦不逢时的魂灵,在横向的社会层面遭遇、见证了所有极端的苦难。

他遇到的所有人,都是草根,都生活在惶恐中。

小说中最无争议的部分,是作者对父子感情的建构,这不仅是作品最大的情感支撑,也是被各方声音肯定的亮点。

淋漓尽致地写父子情深,在历来的作品中,除了朱自清的《背影》,就数这对父子了。

如果杨飞的生活中还有一点亮色,那就是父亲对他的爱。

小说里满是对父子情深的各种描述,不经意间触动内心。

“我乘坐的火车驶离车站时,他站在那里看着离去的火车挥手,虽然站台上有很多人在来去,可是我觉得他是孤单一人站在那里。

”“第二天我父亲不辞而别,他走得无声无息,连一张纸条也没有留下,拖着自己所剩无几的生命离我远去。


从对父子关系的建构上,也能看出余华不再是当年那个先锋派的旗手了,因为当年先锋创作中很重要的母题是:杀死父亲。

如今几十年过去,父子讲和了。

这些都显示了余华创作中温暖的内核,虽然满目疮痍,但坚信人性良善或者说是希望还在。

读《第七天》,让我总忍不住想到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作品弥漫的也是同样的悲伤、压抑而绝望。

小说结尾处写着:涂自强从未松懈,却也从未得到。

这句话不只点了方方自己小说的题,也点了《第七天》的题,更点中了这个时代小人物命运的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