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路由选择算法
网络路由技术优化方法详解(系列四)
网络路由技术优化方法详解网络路由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根据特定的路由选择算法,将数据从源节点传递到目的节点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路由技术的优化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网络路由技术优化的方法。
一、优化路由算法1. 路由选择协议优化路由选择协议是指在网络中节点之间进行路由选择的一种通信协议,如RIP、OSPF、BGP等。
优化路由选择协议可以提高网络路由的效率和稳定性。
例如,在使用RIP协议时,可以通过调整路由更新间隔、设定路由更新触发条件等方式来优化路由选择过程。
2. 最短路径算法优化最短路径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路由选择算法,如Dijkstra算法、Bellman-Ford算法等。
在实际网络中,网络拓扑结构复杂,节点数量庞大,使用传统的最短路径算法可能会导致计算负载过重、延迟增加等问题。
因此,可以通过引入负载平衡技术、节点分级等方式来优化最短路径算法,提高网络路由的效率。
二、优化网络结构1. 利用多层次网络架构在大规模网络中,简单的扁平网络结构会导致路由表庞大、路由冲突等问题。
因此,可以通过引入多层次网络架构来优化网络结构。
例如,将大规模网络划分为多个自治系统(AS),每个自治系统内部采用内部路由协议,自治系统之间采用外部路由协议,可以降低路由表大小,减少路由冲突的发生。
2. 利用虚拟专用网络(VPN)虚拟专用网络是一种通过公共网络创建的私有网络,可以实现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
利用VPN技术,可以将相同地理位置的节点组建成一个虚拟网络,从而减少网络传输距离,提高传输效率。
同时,VPN 还可以通过隧道技术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三、优化链路负载均衡链路负载均衡是指在多个链路之间均衡地分配网络流量,提高网络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常用的负载均衡技术包括:基于端口的负载均衡、基于服务器的负载均衡、基于内容的负载均衡等。
通过合理配置和调整负载均衡算法,可以避免链路拥堵和数据丢失,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路由选择的原理
路由选择的原理路由选择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根据特定的算法和策略来确定数据包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路径选择。
路由选择的原理可以通过下面的内容来解释。
1.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Distance Vector Routing):- 每个路由器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到达目的地的最短路径距离发送更新信息。
- 路由器之间以周期性、递增的方式交换距离矢量信息,直到达到稳定状态。
- 路由器通过比较邻居的距离矢量信息以及加入整个网络的信息,选择最佳路径。
2.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Link State Routing):- 每个路由器将自己相连的链路状态信息广播给整个网络。
- 路由器通过收集来自邻居的链路状态信息以及自身的链路状态信息,在路由计算中构建网络的拓扑图。
- 根据拓扑图,每个路由器使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如Dijkstra算法)来确定最佳路径。
3. 路由选择算法(Routing Algorithms):- 数据包根据特定的路由选择算法在网络中传输。
- 常见的路由选择算法包括最短路径优先算法、距离矢量算法、链路状态算法等。
- 这些算法根据网络的特性、需求和性能考虑,选择最佳的路径来传输数据。
4. 路由选择策略(Routing Policies):- 路由管理员通过制定特定的路由选择策略来影响路由选择过程。
- 路由选择策略可以基于多种因素,如路由器的负载、链路的带宽、成本等来选择路径。
- 通过调整路由策略,可以优化网络的性能、提高安全性等。
总的来说,路由选择是根据路由选择算法和策略来确定数据包的最佳路径。
这是一个根据网络状况、拓扑结构、需求等因素进行决策的过程,以确保数据能够快速、安全地传输到目的地。
路由选择算法
如下图1所示网络,图2是更新前结点1的路由 表
1、路由表中给出了结点1的两个向量Di 和 Si 。 2、经128ms后,结点1收到3个相邻节点(2、 3、4)的时延向量 D2 、 3、 4 ,进行更新运算, D D 得到更新后的路由表。 d 21 2 d 31 3 d 41 1 d 22 0 d 32 3 d 42 2 d 3 d 0 d 2 23 D3 33 D4 43 D2 d 24 2 d 34 2 d 44 0 d 35 1 d 25 3 d 45 1 d 5 d 3 d 3 26 36 46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是一种最基本的动 态路由选择算法。 原理:让每个路由器维护一张路由表,表 中给出了到每个目的地已知的最佳距离和路径 。通过与相邻路由器之间周期性地相互交换信 息,来更新表中的信息。当网络拓扑结构发生 变化时,路由器之间也将及时地相互通知有关 变更信息。
基本思想:每个结点保持两个向量 Di和 Si ; 每隔一段时间(如128ms)相邻节点交换时延 向量;根据收到的全部时延向量修改本结点时 延向量和后继结点时延向量。
终计算出从该路由器到其他目标网络的最短路径
,这些路径就构成了路由表。该算法要求每个路 由器具有唯一的名字或标识。 算法思想:链路状态算法的思想十分简单, 其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每个路由器必须: (1)发现与它相邻的路由器,并知道其网络地址;
(2)测量它到达各相邻路由器的传输代价; (3)组装链路数据包(LSP),以便把它所知信息发送给
第四章第五节 计网 知识点
4.5路由选择算法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本章中主要研究了网络层的转发功能。
我们知道当分组到达一台路由器时,该路由器索引其转发表并决定该分组被指向的链路接口。
我们也知道路由选择算法在网络路由器中运行、交换和计算信息,用这些信息配置这些转发表。
路由选择算法和转发表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图4-2所示。
在已经较为深入地研究了转发后,我们将注意力转向本章的其他重要主题,即网络层的至关重要的路由选择功能。
不管网络层提供的是数据报服务(在此情况下,在给定源和目的地址之间的不同分组可能采用不同的路由),还是虚电路服务(在此情况下,在给定源和目的地址之间的所有分组将采用相同路径),网络层都必须为从发送方到接收方的分组确定所采用的路径。
我们将看到路由选择的工作是:确定从发送方到接收方通过路由器网络的好路径(等价为路由)。
主机通常直接与一台路由器相连接,该路由器即为该主机的默认路由器(defaultrmiter),又称为该主机的第一跳路由器(first-hop router)。
每当主机发送一个分组时,该分组被传送给它的默认路由器。
我们将源主机的默认路由器称作源路由器(sourcemuter),把目的主机的默认路由器称作目的路由器(destinationmuter)。
一个分组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路由选择问题显然可归结为从源路由器到目的路由器的路由选择问题。
这是本节的重点。
因此,路由选择算法的目的是简单的:给定一组路由器以及连接路由器的链路,路由选择算法要找到一条从源路由器到目的路由器的“好”路径。
通常,一条好路径指具有最低费用的路径。
然而我们将看到,实践中现实世界还关心诸如策略之类的问题(例如,诸如“属于组织Y的路由器X不应转发任何来源于组织Z网络的分组”之类的规则),这也使得概念简单、性能优秀的算法变得复杂。
然而这些概念简单、性能优秀的算法的理论奠定了当今网络路由选择实践的基础。
可以用图来形式化描述路由选择问题。
我们知道图( graph)G=(N,E)是一个N个结点和E条边的集合,其中每条边是取自N的一对结点。
路由选择算法分类
路由选择算法分类路由选择算法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根据一定的策略选择最佳的路由路径,以实现数据包的传输。
根据不同的策略和算法,路由选择算法可分为静态路由选择算法和动态路由选择算法。
静态路由选择算法是指在网络中,路由器的路由表是静态配置的,不会根据网络拓扑的变化而自动更新。
常见的静态路由选择算法有默认路由、静态路由和策略路由等。
默认路由是指当路由表中找不到与目标地址匹配的路由条目时,将数据包发送到默认网关进行转发。
默认路由的配置简单,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网络环境。
但是,由于所有数据包都经过默认网关,容易造成网络拥堵和单点故障。
静态路由是指管理员手动配置路由器的路由表。
管理员需要根据网络拓扑和流量情况,手动配置每个路由器的路由表,以确保数据包能够按照预期的路径进行转发。
静态路由的配置灵活,适用于稳定的网络环境。
但是,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静态路由的配置工作量将会变得非常繁重,且不易应对网络拓扑的变化。
策略路由是指根据不同的策略选择最佳的路由路径。
策略路由可以基于源地址、目标地址、服务类型等多个因素进行路由选择。
管理员可以根据网络需求和优先级,通过配置策略路由来实现更灵活的路由选择。
策略路由的配置复杂,但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路由路径,提高网络性能和可靠性。
动态路由选择算法是指路由器根据网络拓扑和链路状态信息,自动计算最佳的路由路径。
常见的动态路由选择算法有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和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算法。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是一种分布式的路由选择算法,每个路由器根据相邻路由器发送的路由信息,计算到达目标地址的最短路径。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使用了距离向量(即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来描述路由信息。
常见的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有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和IGRP(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算法是一种集中式的路由选择算法,每个路由器需要向网络中的其他路由器发送链路状态信息,并计算最短路径树。
TCP-IP协议(第4章路由选择协议)
4、 路由选择优先级
从接收的IP分组中提取目的IP地址
Y
是否匹配直连路由?
直接交付
N
是否匹配主机路由?
N
是否匹配网段路由?
Y
按主机路
由交付
Y
按网段路
由交付
N
是否有默认路由?
Y
按默认路
由交付
N
报错
5、 路由器选择流程
I. 路由器提取接收到IP分组目的IP地址; II. 将目的IP地址与路由表项的掩码逐项相与; III.运算结果和该路由表项的目的网络地址进行比较; IV. 如果匹配成功,则根据该路由项指明的下一条转发IP分
0.0.0.0
掩码
下一跳
255.0.0.0
-
255.255.255.224
-
255.255.255.224
-
……
……
255.255.255.255 120.96.5.18
255.255.255.0 120.63.1.5
255.255.255.0 120.96.5.18
0.0.0.0
120.68.10.22
直接交付:分组的目的站和交付者在同一网络的交付, 此场景的交付通过ARP协议完成物理网络的交付。
间接交付:分组的目的站和交付者不在同一网络的交 付,此场景的交付需通过查找路由表确定下一个路由器 的IP地址。
1、直接交付和间接交付
A
间接交付
间接交付
C
间接交付
直接交付
直接交付
B
直接交付不需要使用路由器 间接交付就必须使用路由器
主要内容
路由选择技术 分类寻址路由表 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 内部和外部路由协议
计算机网络原理 路由算法
计算机网络原理路由算法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将分组从源计算机通过所选定的路由送到目标计算机中。
在大多数子网中,分组需要经过多次转发才能到达目的地。
广播式网络是惟一一个值得指出的例外,但即使是在广播式网络中,如果源机器和目标机器不在同一个网络中,仍然有路由选择的问题。
路由选择算法及其使用的数据结构是网络层设计主要的内容。
路由算法(Routing Algorithm)是网络层软件的一部分,它负责确定所收到的分组应该被传送的线路。
如果子网内部采用数据报,那么路由器需要对每一个收到的数据分组重新作路由选择,因为对第一个分组来说,上次选择的最佳到达路径可能已被除改变。
但是,如果子网内部采用虚电路,当建立健一条新的虚电路时,仅需要作一次路由选择,以后,数据分组就在这条已经建立的路径上传递。
后一种情况有时又称作会话路由选择(Session Routing),因为在整个用户会话过程中,传输路径必须保持有效(例如终端上的登录会话或文件传输期间)。
不管是针对每个分组单独地选择路由,还是只有建立新连接的时候才选择路由,我们总希望路由选择算法中具有这些特性:正确性、简单性、健壮性、稳定性、公平性和最优性。
正确性和简单性不需要多加解释,但对健壮性的要求则并不显然。
一旦一个重要的网络投入运行,它有可能需要连续无误的运行数年。
在这期间,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硬件和软件错误。
主机、路由器和线路可能会增加或撤除,网络拓扑结构也可能会发生多次变化。
路由选择算法应该能够妥善处理拓扑结构和流量的变化,而不会使所有主机都停止工作,并且每当某台路由器崩溃时,不需要重新启动该网络。
稳定性也是路由选择算法的一个重要目标。
有些路由算法不管运行了多长时间,都不可能会趋于平衡。
一个稳定的算法则会使其达到平衡,并且保持平衡状态不变。
公平性和最优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们又通常是相互矛盾的。
路由算法可以分成两大类:非自适应的和自适应的。
非自适应的算法(Nonadaptive Algorithm)不会根据当前测量或者估计的流量和拓扑结构来做路由选择。
IP网络技术路由交换路由算法MPLS
❖RIP 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 由选择协议。
❖RIP 协议要求网络中的每一个路由器都要 维护从它自己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距 离记录。
“距离”的定义
❖内部网关协议 IGP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 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 ▪ 目前这类路由选择协议使用得最多,如 RIP 和
OSPF 协议。
❖外部网关协议 EGP (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
▪ 若源站和目的站处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中,当数据 报传到一个自治系统的边界时,就需要使用一种 协议将路由选择信息传递到另一个自治系统中。 这样的协议就是外部网关协议 EGP。
❖实际的路由选择算法,应尽可能接近于理 想的算法。
❖路由选择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 它是网络中的所有结点共同协调工作的结果。
▪ 路由选择的环境往往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 化有时无法事先知道。
NJUPT 106
从路由算法的自适应性考虑
❖静态路由选择策略——即非自适应路由选 择,其特点是简单和开销较小,但不能及 时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
这里要指出两点
NJUPT 106
❖互联网的早期 RFC 文档中未使用“路由器” 而是使用“网关”这一名词。但是在新的 RFC 文档中又使用了“路由器”这一名词。 应当把这两个术语当作同义词。
❖IGP 和 EGP 是协议类别的名称。但 RFC 在使用 EGP 这个名词时出现了一点混乱, 因为最早的一个外部网关协议的协议名字 正好也是 EGP。因此在遇到名词 EGP 时, 应弄清它是指旧的协议 EGP 还是指外部网 关协议 EGP 这个类别。
环形网络的路由选择算法
环形网络的路由选择算法环形网络的路由选择算法环形网络是一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其中每个节点都与相邻节点直接相连,形成一个环形的连接关系。
在这样的网络中,路由选择算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
本文将根据环形网络的特点,介绍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路由选择算法。
步骤一:建立网络拓扑首先,我们需要搭建一个环形网络拓扑结构。
假设有n个节点,我们可以将它们依次编号为1到n,并将节点i与节点i+1相连(节点n与节点1相连),形成一个环形连接。
步骤二:确定源节点和目标节点在进行路由选择之前,我们需要确定数据包的源节点和目标节点。
源节点是数据包的起始节点,而目标节点是数据包的最终目的地。
步骤三:确定下一跳节点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源节点和目标节点的位置,确定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下一跳节点。
下一跳节点是指数据包在当前节点的转发目标节点。
具体的选择规则如下:1. 如果当前节点等于源节点,那么下一跳节点就是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2. 如果当前节点等于目标节点,那么下一跳节点就是目标节点本身。
3. 如果当前节点既不等于源节点也不等于目标节点,那么下一跳节点是离目标节点更近的节点。
步骤四:转发数据包一旦确定了下一跳节点,当前节点就将数据包转发给下一跳节点。
转发的方式可以是直接将数据包发送给下一跳节点,也可以是将数据包存储在缓存中,等待下一跳节点来获取。
步骤五:更新当前节点转发完成后,当前节点将更新为下一跳节点,并重复步骤三和步骤四,直到数据包到达目标节点。
步骤六:确定传输路径当数据包到达目标节点时,路由选择算法就结束了。
此时,我们可以根据数据包在网络中经过的节点顺序,确定传输路径。
综上所述,环形网络的路由选择算法可以分为六个步骤:建立网络拓扑、确定源节点和目标节点、确定下一跳节点、转发数据包、更新当前节点和确定传输路径。
这个算法简单而有效,可以在环形网络中实现数据包的快速传输。
当然,这只是一种基本的算法,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如节点的负载情况、链路的拥塞程度等,以优化路由选择的性能。
路由选路规则
路由选路规则
1. 最短路径规则:选择距离目的地最近的路由路径。
这可以通过路由器中的路由表中记录的距离信息来确定。
2. 最快路径规则:选择最少的延迟、最高的带宽或最低的丢包率的路径。
可通过路由器中的路由表或网络监测系统来确定。
3. 最小负载规则:选择当前负载较低的路径,以保证流量能够均匀地分布到各个路径上。
可以通过路由器的负载信息或网络监测系统来确定。
4. 最短AS路径规则:选择跨越自治系统(AS)数量最少的
路径。
可通过BGP(边界网关协议)中的路径属性来确定。
5. 避免回路规则:在多路径网络中,避免选择形成环路的路径。
可以通过路由器中的路由表或网络拓扑信息来确定。
6. 路由策略规则: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网络策略进行路径选择。
可以通过路由器中的路由策略设置、访问控制列表或网络管理系统来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规则可能由于网络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或冲突,具体的路由选路规则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置和调整。
王道计算机网络第四章网络层思维导图
BGP-4的四种报文
4.NOTIDICATION(通知)报文:报告先前报文的差错;也被用于关闭连接
RU
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通过广播UDP报文 来交换路由信息
OI
OSPF是一个内部网关协议,要交换的信息量较大,应使报文的长度尽量短,所以 不使用传输层协议(如UDP或TCP),而是直接采用IP
为了使OSPF能够用于规模很大的网络,OSPF将一个自治系统再划分为若干个更小 的范围,叫做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32位的区域标识符(用点分十进制表示)
区域也不能太大,在一个区域内的路由器最好不超过200个
区域
OSPF
自治系统内IGP
路由选择协议(层次路由)
路由选择
分组
OSPF直接用IP数据报传送
5.收到邻站的LSR分组后,发送【LSU链路状态更新分组】进行更新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6.更新完毕后,邻站返回一个【LsAck链路状态确认分组】进行确认
5.泛洪发送【LSU链路状态更新分组】进行更新 6.更新完毕后,其他站返回一个【LsAck链路状态确认分组】进行确认 7.使用Dijkstra根据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构造到其他节点间的最短路径
1.每隔30min,要刷新一次数据库中的链路状态
2.由于一个路由器的链路状态只涉及到与相邻路由器的连通状态,因而与整个互 联网的规模并无直接关系,因此当互联网规模很大时,OSPF协议要比距离向量协 议RIP好得多
其他特点
3.OSFP不存在坏消息传得慢的问题,它的收敛速度很快
与其他AS的邻站BGP发言人交换信息
只要一个路由器的链路状态发生变化:
全局性
动态路由/自适应路由算法
应用:OSPF协议
路由选择及其算法阻塞控制阻塞控制方法
路由选择及其算法阻塞控制阻塞控制方法路由选择及其算法通信子网络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提供了多条传输路径的可能性。
网络节点在收到一个分组网络层后,要确定向一下节点传送的路径,这就是路由选择。
在数据报方式中网络节点要为每个分组路由做出选择;而在虚电路方式中,只需在连接建立时确定路由。
确定路由选择的策略称路由算法。
设计路由算法时要考虑诸多技术要素。
首先是路由算法所基于的性能指标,一种是选择最短路由,一种是选择最优路由;其次要考虑通信子网是采用虚电路还是数据报方式;其三,是采用分布式路由算法,即每节点均为到达的分组选择下一步的路由,还是采用集中式路由算法,即由中央点或始发节点来决定整个路由;其四,要考虑关于网络拓扑,流量和延迟等网络信息的来源;最后,确定是采用动态路由选择策略,还是选择静态路由选择策略。
1、静态路由选择策略静态路由选择策略不用测量也无须利用网络信息,这种策略按某种固定规则进行路由选择。
其中还可分为泛射路由选择、固定路由选择和随机路由选择三种算法。
网络层(1)泛射路由选择法: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路由算法。
一个网络节点从某条线路收到一个分组后,再向除该条线路外的所有线路重复发送收到的分组。
结果,最先到达目的节点的一个或若干个分组肯定经过了最短的路线,而且所有可能的路径都被同时尝试过。
这种方法可用于诸如军事网络等强壮性要求很高的场合,即使有的网络节点遭到破坏,只要源、目间有一条信道存在则泛射路由选择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传送。
另外,这种方法也可用于将一条分组从数据源传送到所有其它节点的广播式数据交换中,它还可用来进行网络的最短传输延迟的测试。
(2)固定路由选择:这是一种使用较多的简单算法。
每个网络节点存储一张表格,表格中每一项记录对应着某个目的节点或链路。
当一个分组到达某节点时,该节点只要根据分组的地址信息便人固定的路由表中查出对应的目的节点及所应选择的下一节点。
固定路由选择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在负载稳定,拓扑结构变化不大的网络中运行效果很好。
计算机网络原理(2018版)_第4章_网络层_自考本科段
网络层_计算机网络原理第四章_自考本科段概要:计算机网络原理第四章网络层重难点小结1、网络层服务识记:网络层服务(1)网络层服务:提供端到端的进程间通信服务;转发、路由选择(路由算法)、链接管理;领会:网络层寻址;转发与路由的基本概念;转发与路由的区别与联系;(1)网络层寻址:(2)转发与路由的基本概念:转发:输入链路接收到分组,路由器决定使用哪条输出链路,将分组从输入接口转移到输出接口。
路由:决定分组通过的路由和路径;决定的算法叫路由选择算法;(3)转发与路由的区别与联系:同上2、数据报网络与虚电路网络识记:虚电路网络特点;数据报网络特点;(1)虚电路网络特点:数据传输之前要建立虚电路,传输结束要拆除;同一对源和目的主机之间分组数据都会经过同一条线路,不会出现乱序;(2)数据报网络特点:分组携带完整目的网络地址,分组经由不同路由器,到达顺序可能乱序;领会:虚电路网络工作过程;数据报网络工作过程;虚电路网络的转发与路由;数据报网络的转发与路由;虚电路网络的转发表;数据报网络的转转发表;(1)虚电路网络工作过程:面向链接的分组交换,数据传输之前要建立连接,传输结束要拆除连接;(2)数据报网络工作过程:数据报分组经过交换机,交换机检查目的地址,发送给某台临近的交换机,知道到达目的主机;(3)虚电路网络的转发与路由:(4)数据报网络的转发与路由:(5)虚电路网络的转发表:每台分组交换机都有一个把目的地址映射到某个输出链路的转发表;(6)数据报网络的转转发表:记录或建立相邻链路的VCID之间的连续关系;3、网络互联与网络互联设备领会:网络互联的必要性;网络互联的基本方法;典型网络互联设备;路由器体系结构;(1)网络互联的必要性:(2)网络互联的基本方法:(3)典型网络互联设备:路由器(4)路由器体系结构:多个输入端口和多个输出端口的专用计算机。
4、网络层拥塞控制识记:网络拥塞基本概念;拥塞控制基本策略;(1)网络拥塞基本概念:众多用户随即将信息送入网络,网络中需要传输的信息大于传输能力,以至于某些网络节点缓冲区已满,无法接收到新的分组;(2)拥塞控制基本策略:增加某些节点的网络资源、减小网络负载领会:流量感知路由基本原理;准入控制基本原理;流量调节基本方法;负载脱落基本原理;(1)流量感知路由基本原理:(2)准入控制基本原理:对新建虚电路审核,如果新建立的虚电路会导致网络变得拥塞,网络拒绝建立新虚电路。
计算机网络的路由选择算法有哪些详解各种路由选择算法的优缺点
计算机网络的路由选择算法有哪些详解各种路由选择算法的优缺点计算机网络中,路由选择算法是决定数据包从源节点到目标节点的路径的重要机制。
不同的路由选择算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对网络性能和效率起着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路由选择算法,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一、静态路由选择算法静态路由选择算法是指在网络拓扑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手动配置网络设备的路由表来实现路由选择。
常见的静态路由选择算法有默认路由、固定路由和策略路由。
1. 默认路由默认路由是指将所有非本网络的数据包都转发到同一个默认下一跳节点的路由选择方式。
优点是简单、易于管理和实施,适用于规模较小、拓扑结构比较简单的网络。
缺点是没有考虑到网络负载和拥堵情况,无法实现灵活的数据传输。
2. 固定路由固定路由是通过手动配置网络设备的路由表来设置固定路径的路由选择方式。
优点是对特定网络流量的传输进行了有效控制,可以实现较高的性能。
缺点是需要手动配置,对网络规模较大的情况不适用;且不能动态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
3. 策略路由策略路由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策略和条件来实现路由选择的方式。
根据不同的路由策略,将数据包送往最佳的路径。
优点是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动态路由选择,适应不同的网络状况。
缺点是配置复杂,容易出错。
二、动态路由选择算法动态路由选择算法是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和网络负载状态,通过节点之间的路由协议自动学习和更新路由表的选择方式。
常见的动态路由选择算法有距离矢量路由算法(Distance Vector Routing)、链路状态路由算法(Link State Routing)和路径矢量路由算法(Path Vector Routing)。
1.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DVR)距离矢量路由算法是一种基于每个节点之间距离向量的选择算法,典型的代表是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其优点是简单、易于实施。
缺点是计算复杂度高,收敛速度慢,对大型网络不适用。
路由选择方法
路由选择方法
路由选择方法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
静态路由选择是一种固定式路由选择,每个网络节点存储一张表格,表格中每一项记录着对应某个目的节点的下一节点或链路,当一个分组到达某节点时,该节点只要根据分组上的地址信息,便可从固定的路由表中查出对应的目的节点及所应选择的下一节点。
动态路由选择则是一种自适应路由算法,相互连接的路由器之间彼此交换信息,按照一定的算法优化出路由表。
动态路由的特点是这些路由信息会在一定时间间隙里不断更新,以随时获得最优的寻路效果。
常用的动态路由算法还可以分为两类:距离-向量路由算法、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算法。
此外,路由选择方法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分类,例如入户宽带、户型特点、无线频段、无线速率、带机量、其它应用功能等。
第四章 网络层协议及路由器
主讲人: 西安交通大学 程向前
4
输入端口上的排队
o 交换网络的处理速度低于所有输入端口之和 -> 导致分
组在输入端口的队列中排队 o 排头(Head-of-the-Line (HOL))阻塞 在队列的排头 排头( )阻塞: 上的分组挡住了其他分组的前移
o 由于输入缓存的溢出导致了排队延迟和数据丢失! 由于输入缓存的溢出导致了排队延迟和数据丢失
o 一般分组使用信宿主机的 进行路由选择 一般分组使用信宿主机的ID进行路由选择
同样收发双方的不同分组可能经由的路径可能不同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1. Send data physical application transport 2. Receive data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主讲人: 西安交通大学 程向前
1
路由器在因特网中的地位
o 局域网(LAN)和 局域网( )
拨号用户需要通过 路由器接入因特网 o 因特网的通信子网 由各种路由器互连 而成 o 路由器是上网的 必由之路" "必由之路"
主讲人: 西安交通大学 程向前
2
路由器结构概述
路由器的两个关键功能: 路由器的两个关键功能 o 运行路由算法 协议 (RIP, OSPF, BGP) 运行路由算法/协议 o 交换分组于输入链路到输出链路之间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计算机网络中的路由选择算法
计算机网络中的路由选择算法在计算机网络中,路由选择算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决定了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直接影响到网络的性能和效率。
本文将对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路由选择算法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优缺点。
一、距离矢量算法距离矢量算法是最早被广泛使用的路由选择算法之一。
该算法基于每个节点根据自身的距离向量,即到达其他节点的距离估计,来进行路由选择。
每个节点将自己的路由表通过广播的方式告知其邻居节点,邻居节点根据收到的路由表信息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距离矢量算法的优点是实现简单,占用的计算和存储资源较少。
然而,由于每个节点只能获得邻居节点的路由表信息,并且信息是通过广播方式传播的,导致算法收敛速度慢、容易产生路由环路等问题。
二、链路状态算法链路状态算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路由选择算法。
与距离矢量算法不同,链路状态算法基于节点之间的直接相连关系来决定路由选择。
每个节点会周期性地广播自己的链路状态信息,包括与邻居节点的链路状态和到达邻居节点的开销。
通过收集到的链路状态信息,每个节点可以计算出最短路径树,即网络中到达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链路状态算法通过这种方式为每个节点提供了全局网络的拓扑信息,进而能够进行更为准确的路由选择。
链路状态算法的优点是收敛速度快、计算精确。
然而,它需要大量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来维护节点之间的链路状态信息,同时需要更复杂的算法来计算最短路径树。
此外,链路状态信息的广播也会产生较大的网络开销。
三、路径矢量算法路径矢量算法是距离矢量算法和链路状态算法的结合。
每个节点维护到其他节点的路径矢量,即到达其他节点的路径和开销信息。
节点通过交换路径矢量信息来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并选择最优的路径进行数据包的传输。
路径矢量算法继承了距离矢量算法的简单性和占用资源少的特点,同时也克服了距离矢量算法的路由环路等问题。
然而,路径矢量算法仍然存在信息不准确的问题,因为路径矢量信息是基于节点之间的交换得到的,可能受限于节点自身的限制而不完全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3 路由策略 上述定量分析的结果给出了网络加权平均延时T,它 可以看作是泛函f以cij,fij和R0(初始路由选择算 法)为输入值,即T=f(cij,fij,R0)。 因此,当R0变化时,即采用另外一种路由选择算法 R1后,会得到一个新的T1,当T1<T时,基于流量 的路由选择算法认定为R1比R0好。
4.6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替代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的主要 原因: (1)、距离向量路由选择使用待发分组排队的队列长 度作为延时度量,没有考虑线路的带宽,不能适 应后来线路升级; (2)、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用于信息记录的耗时过 多。
4.6.1 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路由器定期探测它的相邻路由器,并把测量到的到 相邻的路由器链路上的状态信息装入一个特定分 组,通过发送该分组到所有的路由器(不只相邻 路由器把链路状态信息告知其他路由器。到其他 路由器的最短路径有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 是典型最短路算法,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所 有节点的最短路径。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 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Dijkstra算 法能得出最短路径的最优解,但由于它遍历计算 的节点很多,所以效率低)计算。
常见路由选择算法: (1)、最短路径法 (2)、扩散法 (3)、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 (4)、距离向量路由选择 (5)、链路状态路由选择 (6)、分级路由选择 (7)、移动主机的路由选择 (8)、广播路由选择 (9)、组播路由选择
4.2 最短路径法
4.2.1 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在最短路径法中,数据沿着到目的网络的最短路径 传送。每个路由器有一张路由表,表中包含去往 任一目的路由器的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和距离等 路由信息。路由表在整个初始化配置时生成,并 且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固定不变。当网络通 信量相对稳定且拓扑结构固定不变时,采用最短 路径法是最好的。
4.6.4 组装链路状态分组 链路状态分组的格式: (1)、发送者标识是发送该分组的路由 器的名字; (2)、序号是指该分组是路由器发送的 第几个分组,路由器每发送一个分 组,其序号就加1。序号占32b, 足够路由器为分组排序之用; (3)、年龄是指分组生存时间,每秒减 1,当年龄归零时,分组就被丢掉。 可以防止分组在网络中生存时间过 长。
(3)、计算下一跳路由器 对任一路由器i,令
d ij = min (tik + d kj ) k∈ A sij = h,h使t ih + d hj最小
其中,A为路由器i所有相邻路由器的集合,dkj为路由 器k到路由器j的延时的当前估值,tik为i,k间的当前 延时。上式第一式的意义是求出路由器i经某个相邻 路由器到路由器j的最小延时。第二式的物理意义是, 若i经相邻路由器h到j的延时最小,则h就作为i~j的 下一跳路由器,i到j的延时是tih+dhj。
4.4 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
最短路径法和扩散法是针对网络拓扑结构设 计的,在路由选择时没有考虑到通信流量 的影响。这类路由选择算法会把大量的通 信量汇集到最短路径的某一段上,尽管别 的路径很空闲。如最短路径法中A→B的通 信量很大。 一个好的路由选择策略要兼顾拓扑结构和通 信量这两种因素。下面介绍这样的一种算 法——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flow-based routing)。
4.6.3 测量链路开销 最直观的方法:(以延时开销为例) 发送一个ECHO分组给相邻的路由器X,并要求X收 到后,立即把ECHO分组发回来,ECHO分组往 返的时间的一半就是与X之间延时的一个自然估值, 可以多取几个这样的估值,按数理统计原理计算 出更为精确合理的估值。
延时包括了分组在链路上的传输时间和两端发送 与接收的排队时间。其中传输时间与带宽有关, 排队时间与载荷(链路容量)有关。
抑制方法负面作用 被丢弃的复制品的原分组有可能没有被目的主机接 收。因为扩散法的复制转发完全是随机地,没有 任何条件约束。因此,更有使用价值的扩散法应 该是有选择的,也就是选择性扩散法(selective flooding)。
4.3.2 选择性扩散法 路由器并不将每一个到来的分组转发到所有相邻的 路由器,而是进发送到与正确方向接近的路由器。 因此,分组仅在满足某些事先确定的条件的链路 上发送,而不是向不希望的方向转发。 例如:应该向“南”发送的分组不会转发到向“北” 发送的链路上去。
4.2.2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的步骤: (1)、计算链路i总流量λi。 a、链路i的总流量λi是指各路由经i的流量之和。例 如链路AB的总流量: λAB=9(A→B)+4(A→C)+1(A→D)=14,即λi=∑fij。 b、链路是有向的,即AB和BA是两条链路。本例中 的流量是对称的,即XY流量与YX流量相等。
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必须已知以下信息: (1)、网络的拓扑结构。(链路数量) (2)、路由器i和j之间流量fij (3)、路由器i和j之间链路的载荷(容量)Cij (4)、初始路由算法。由它给出待优化路由。 在流量和拓扑结构相对稳定的场合,这些条件是容 易满足的。这也正是静态算法适用的场合。,也 就是把该算法作为静态算法的原因。
最短路径度量指标 (1)、两个路由器之间的跳数; (2)、地理距离(单位:千米); (3)、信道带宽; (4)、平均通信量; (5)、通信开销; (6)、队列平均长度; (7)、延时;
4.2.2 路由表的生成
A到D的最短路径计算的前5步,箭头指示工作路由器
最短路径树计算与路由表
使用最短路径算法注意: 由A的路由表可以看出,所有由A转发的分组都要 经过B,如果通信量变化较大的话,B很可能不堪 重负而发生拥塞,进而影响网络的传输性能。可 见,最短路径算法在通信量不平稳时不好。
抑制重复分组数目的措施(计数器和序号登记) (1)、计数器法 在每个分组的头部设置一个计数器。分组每经过一 个路由器,计数器就自动加1。当计数器的当前值 达到规定值(如网络两端最大跳数)时,就将该 分组丢弃。
(2)、序号登记法 源路由器在每个分组中设置一个序号,当分组经过 路由器时,路由器就把该序号在登记表中登记, 当分组再次经过该路由器时,路由器就不在转发 它了。 由于每个分组的序号全局有效,因此路由器的登记 表有可能会无限制地增长,这样会占用路由器的 存储空间,同时也会降低查表效率。 防止登记表过大措施:为每个表增加一个参数k,k 相当于一个门限值,表示序号≤k的分组已经登记 过,因此不用在表中把保存,从而节约空间。
4.6.2 探测相邻路由器 相邻路由器的存在是由Hello分组的发送及响应确定: 路由器向每条点对点链路发送Hello分组,接到 Hello分组的另一端路由器发回一个应答,说明 “我是谁”。 路由器的名字必须是全局唯一,否则无法确定叫me 的路由器应该由哪条链路到达,因为同时存在多 个me。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把LAN抽象成一个结点
4.4.1 基本原理 基本思想 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算法就是找出网络最小延时的 路由。 这种算法假定网络中每对路由器之间平均数据流量 是相对稳定的和可预测的,然后通过对流量的定 量分析,再对某个路由选择进行优化(这个路由 选择先由其他某个路由选择算法给出)。
定量分析基本方法: 对某一给定的通信链路,如果已知平均流量和载荷 量,那么就可以由排队论原理计算出该链路上的 平均分组延时。再由所有链路的平均延时,可直 接计算出流量加权平均值,进而得到整个网络的 平均分组延时。
(4)、路由表生成与刷新 在网络启动的最初一段时间内,路由器首先探测相 邻路由器,得到它们之间的延时,然后通过以上 算法计算到任一路由器的下一跳路由器以及相应 的延时。当所有的路由器通过互换路由信息得到 上述Di和Si后,网络路由就稳定地建立起来了, 即每个路由器中的路由表就生成了(主要项目就 是延时向量Di和下一跳向量Si)。
分组组装时机: (1)、定期组装,即每隔一定时间组装一次分组。 (2)、不定期组装,只有当网络中发生链路或路由器 的增删或状态信息发生明显改变时才组装分组。
举 例 说 明 路 由 表 的 生 成 过 程:
4.5.3 好坏消息的快慢问 题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有一 个显著的问题: 好消息传播快,坏消息 传播慢。
图a结论: 每交换一次信息,好消息就会被传播到更远的一个 路由器。在一个N个路由器的网络中,在N次交换 内,所有路由器都会知道新增的线路和路由器。 因此好消息传播的快。 图b结论: 各路由器到A的距离逐渐增大,要经过很长时间才 能达到∞。此时,A才会被发现不可达,因此坏消 息传播得慢。(为迅速得知A不可达,可定义一 个较大值代替∞,N+1;延时为指标时,一般采用 网络最大延时来替代∞)
优点: 继承了距离向量路由选择动态采集交换路由信息的 特点,使用了最短路径算法处理链路信息,简单 高效。
执行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的路由器的工作: (1)、探测相邻路由器,并获得其网络地址; (2)、测量到相邻路由器的延时或开销; (3)、组装链路状态信息分组; (4)、发送链路状态信息分组到所有其他路由器; (5)、计算到其他路由器的最短路径。
链路的总流量表(定量分析表)
(2)、计算链路平均分组数Ci,其中=1/800。800 代表分组平均长度,单位为比特(b)。代表位宽 度,单位为s。 例如:CAB=1/800X20,000=25(分组/s) (3)、计算链路平均延时ti=1/(Ci-λi)。 (4)、计算网络加权平均延时T。 T=∑witi,其中链路i的权重wi=λi/∑λi 本例中,8条链路的加权平均延时是86ms。
第4章 路由选择算法
宫彦磊 2008级计算机应用技术
4.1 路由选择策略
考虑因素: (1)、网络的通信量 选择通信量相对较小的路径以避免拥塞。 (2)、网络的拓扑结构 随时掌握网络的拓扑结构,不能选择一个 不工作的路由器作为数据的下一跳路由器。
路由选择策略的两大分类: (1)、静态路由选择(static routing) 事先计算好路由选择,网络启动时加载到路由器中, 不再变化。 (2)、动态路由选择(dynamic routing) 也叫自适应路由选择(adaptive routing),根据 实时测量或者估计网络的当前通信量和拓扑结构 做出路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