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doc-实验二RLS的实验报告
系统辨识实验二
《系统辨识》实验二要点实验二 递推最小二乘估计(RLS)及模型阶次辨识(F-Test )一、实验目的① 通过实验,掌握递推最小二乘参数辨识方法 ② 通过实验,掌握F-Test 模型阶次辨识方法二、实验内容1、仿真模型实验所用的仿真模型如下: 框图表示模型表示)()2(5.0)1()2(7.0)1(5.1)(k v k u k u k z k z k z λ+-+-=-+-- 其中u (k )和z (k )分别为模型的输入和输出变量;v (k )为零均值、方差为1、服从正态分布的白噪声;λ为噪声的标准差(实验时,可取0.0、0.1、0.5、1.0);输入变量u (k )采用M 序列,其特征多项式取1)(4⊕⊕=s s s F ,幅度取1.0。
2、辨识模型辨识模型的形式取)()()()()(11k e k u z B k z z A +=--为方便起见,取n n n b a ==,即nn nn zb z b z b z B z a z a z a z A ------+++=++++= 22112211)(1)(根据仿真模型生成的数据{}L k k u ,,1),( =和{}L k k z ,,1),( =,辨识模型的参数n n b b b a a a ,,,,,,2121 和;并确定模型阶次n ,同时估计出模型误差)(k e 的方差(应近似等于模型噪声)(k v 的方差,即为2λ)和模型的静态增益K 。
3、辨识算法① 采用递推遗忘因子法:[][][]⎪⎪⎩⎪⎪⎨⎧--=+--=--+-=-)1()()(1)()()1()()()1()()1()()()()1()(1k k k μk μk k k k k k k k k z k k k P h K I P h P h h P K h K τττθθθ 其中,遗忘因子10≤<μ(具体值根据情况自已确定);数据长度L 可取100、300、500;初始值⎩⎨⎧==IP 2)0()0(a εθ。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掌握实验操作技巧,以及学习如何正确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仪器与材料:1. XXX型实验仪器2. XXX材料13. XXX材料24. XXX试剂5.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材料准备在实验前,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试剂。
确保所有材料和试剂的质量和数量均符合实验要求。
2. 实验操作2.1 步骤一:XXX操作根据实验原理,操作XXX设备,将材料1与材料2进行混合,并设置相应的条件和参数。
注意在操作过程中保持安全和环境卫生。
2.2 步骤二:XXX操作根据实验原理,进行XXX操作,如加热、冷却、搅拌等,以促使反应发生,并观察反应情况。
2.3 步骤三:XXX操作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采集和记录。
注意准确记录所用的仪器、试剂、操作条件等信息。
3.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记录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计算相关的实验参数,并绘制相应的图表和曲线。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和讨论,提出可能的误差来源,并进行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分析。
4. 实验结论经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总结实验结果的主要发现和规律。
(2)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并给出可能的原因和解释。
(3)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提出建议。
5.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理解了实验原理,并掌握了实验操作技巧。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正确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耐心性。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评估和讨论,我可以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实验工作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6. 参考文献[1] 作者1. 文章标题1. 期刊名称,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 作者2. 文章标题2. 期刊名称,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以上实验报告按照一般实验报告的格式进行编写,旨在使读者能迅速了解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RS实验报告
《遥感》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RS上机实习(IDRISI)二、实验目的:利用IDRISI进行图像拉伸、合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巩固书本知识,帮助理解,了解遥感的实际应用操作过程。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图1 IDRISI 环境问题一:系统提供哪三种方法打开IDRISI模块对话框? 请分别给出操作步骤。
答:分别通过菜单栏、工具栏和状态栏可以打开。
1、菜单栏:2、工具栏:点击图标即可3图2 DISPLAY Launcher图3 how87tm4图像问题二:Grey256调色板从黑(颜色0)到白(颜色255)之间变化,但是在图像中没有显示任何白色的像元(像素对应于栅格图像中的栅格单元)。
这是何原因呢?答:因为在composer中按Layer Properties按钮,可看到how87tm4图像的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90,所以图像如此黑。
图4 how87tm4图像的直方图图5 how87tm4图像(选择了自动拉伸Autoscale 选项)图6 how87tm1图像(饱和度线性拉伸)图8 tm4he图像(直方图均衡化后)图9 tm4he图像的直方图图10 将宽度设置为2.0后显示的tm4he图像的直方图图11 真彩色合成图像图12 假彩色合成图像四、实验结果及结论:实验结果:用Grey256调色板显示how87tm4图像。
可看到整个图像呈中等灰度,表明对比度较小。
简单的线性拉伸不改变保存在文件中的数据,它只改变显示颜色的范围,通常这一拉伸能够提高对比度。
饱和度线性拉伸,所有大于最大显示值的数值都将使用调色板中的最后一个颜色显示(白色),而所有小于最小显示值的数值都将使用调色板中第一个颜色(黑色)。
由于大多数遥感图像在一端或两端的分布很少,因此丢失的信息只是很小一部分像元。
大多数主要的像元得到了拉伸,提高了对比度,增强了可视化分析能力。
通过在滑标的左边单击可减少最大显示值,可见图像的对比度被提高了。
反之,增大最小显示值,可看到对比度下降了直方图均衡化拉伸可以创建平的直方图和对比度很高的图像,但实际上不能把一个单一数值分给多类,所以仍然保留了一些不相等的情况。
实验2实验报告
实验2实验报告在我们探索知识的道路上,实验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冒险,每一次都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实验 2 的奇妙之旅。
这次实验的主题是关于具体实验主题。
为了能顺利完成这个实验,我们可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老师提前给我们讲解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让我们心里有了个底。
实验开始啦!我紧张又兴奋地摆弄着实验器材,就像一个即将出征的战士在检查自己的武器装备。
我小心翼翼地拿起实验器材名称,眼睛紧紧盯着它,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出了差错。
旁边的小伙伴也都全神贯注,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我们紧张的呼吸声。
按照预定的步骤,我先进行了第一步操作。
这一步看起来简单,可真做起来还真不容易。
我得控制好操作的关键因素,稍微有一点偏差,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实验结果。
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要稳住。
经过几次尝试,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步,心里不禁小小地欢呼了一下。
接下来的步骤越来越复杂,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在飞速运转。
在进行关键步骤名称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怎么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急得满头大汗。
这时,我想起老师说过的话:“遇到问题不要慌,要冷静思考。
”于是,我停下手中的动作,重新审视了一遍实验步骤,仔细观察了其他同学的操作,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原来是我在错误的具体方面上出了岔子。
找到问题所在后,我迅速调整,终于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难关。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和小伙伴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当有人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会停下自己的工作,一起出谋划策。
这种团队合作的氛围让我感到特别温暖,也让我明白了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经过一番努力,实验终于接近尾声。
当看到最终的实验结果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实验成功啦!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细心,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
这就是我的实验 2 之旅,充满了挑战和收获。
大学物理(二)实验报告(二)
大学物理(二)实验报告(二)引言概述: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大学物理(二)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验,将重点探讨以下五个大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与操作、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以及实验结论。
1. 实验目的:1.1 确定XXX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1.2 探究XXX现象的影响因素1.3 验证XXX理论模型的准确性1.4 掌握XXX实验方法和技巧1.5 提高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1. 实验原理:1.1 介绍相关的物理理论和基本概念1.2 探讨引起该物理现象的基本机制1.3 解析实验中所使用的公式和模型1.4 阐述实验所依据的理论假设1. 实验装置与操作:1.1 详细描述实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和辅助工具1.2 介绍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要点1.3 强调实验中需注意的安全事项1.4 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和解决方法1.5 提供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和实验结果图表示例1.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1.1 清晰列出实验所得的原始数据1.2 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包括单位换算和数据整理1.3 展示数据处理的详细过程,如拟合曲线或计算公式1.4 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值进行对比1.5 讨论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实验过程中的问题1.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的分析和讨论,得出如下结论:1.1 给出实验目的所要验证的假设或论点1.2 总结实验的主要结果和发现1.3 讨论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1.4 探讨实验对物理学理论研究的意义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大学物理(二)中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实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本实验的结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将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
通过本次实验的学习,我们不仅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能力,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新实验1二极管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1二极管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了解二极管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2. 掌握二极管的正向导通和反向阻断功能。
3. 学习使用实验仪器测量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实验设备:1. 数字万用表。
2. 稳压电源。
3. 固定值电阻。
4. 二极管样品。
5. 面包板及导线。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确保电源、万用表等设备正常工作。
2. 使用数字万用表的二极管测试功能,检测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Vf)和反向阻断电压(Vr)。
3. 搭建电路:将二极管接入面包板,串联一个固定值电阻后连接到稳压电源。
4. 调节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从零开始逐渐增加,记录下不同电压下通过二极管的电流值。
5. 使用万用表测量并记录二极管两端的电压,确保不超过其最大额定电压。
6. 重复步骤4和5,获取一系列不同电流下的电压数据。
7. 断开电路,整理实验设备。
实验数据与分析:1. 记录实验数据,制作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图。
2. 分析曲线图,验证二极管的非线性电阻特性。
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和反向阻断电压,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4. 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措施。
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观察到二极管的伏安特性,验证了其单向导电性。
2. 实验数据与理论值相符,表明二极管工作正常。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电源电压的调节,防止二极管过压损坏。
建议与展望:1. 增加不同类型二极管的实验,比较它们的伏安特性差异。
2. 进一步研究二极管的温度特性,了解温度对二极管性能的影响。
3. 探索二极管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如整流电路、稳压电路等。
大学物理实验(二)
大学物理实验(二)引言概述:大学物理实验(二)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延续,旨在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分为五个大点来阐述大学物理实验(二)的内容与重要性。
正文内容:1. 安全措施- 在进行任何实验操作之前,学生必须了解并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
- 戴上适当的防护眼镜和实验室衣物,并确保实验室的通风良好。
- 确保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防止事故的发生。
2. 实验仪器的使用与操作- 学生应了解不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并在实验中正确使用。
- 熟悉常见实验仪器的结构和原理,包括电流表、电压表、示波器等。
- 学生应熟练掌握实验仪器的校准和调试方法。
3. 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学生需要掌握数据的采集方法,包括使用传感器和记录数据的仪器。
- 学生应能够将实验数据整理和记录,并进行合理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
- 使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如绘制图表和拟合曲线。
4. 物理原理的实验验证- 通过不同的实验,学生能够验证物理原理和公式,并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 实验中,学生可以进行测量、观察和探索,从而验证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和定律。
-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对理解和验证物理原理至关重要。
5. 实验报告的撰写与展示- 学生应能够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包括目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结论等。
- 在实验报告中,学生需要用清晰的语言和逻辑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 学生还应能够准备并展示实验结果的口头报告,向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讲解。
总结:大学物理实验(二)是一个重要的课程环节,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安全措施、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与操作、掌握数据采集与分析、验证物理原理以及撰写与展示实验报告。
通过这些实验活动,学生将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第一点:实验背景及目的实验二旨在探究实验室环境下,不同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并对比分析不同反应物的反应性能。
本实验选择了一种常见的酸碱反应,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浓度,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从而深入了解化学反应机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实验过程中,首先对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准备,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然后,根据实验设计,配制了不同浓度的反应溶液,并设置了对照组和实验组,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实验规程,注意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如气体的产生、颜色的变化等,并及时记录数据。
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浓度下的反应速率,得出了实验结论。
第二点: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反应物的浓度与反应速率呈正相关。
即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也相应增加。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一致,也与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相符。
分析实验原因,主要是由于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机会,从而提高了反应速率。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实验过程中,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对反应速率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本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此外,通过实验,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总之,本次实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不仅达到了实验目的,也提高了我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三点:实验数据与讨论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对不同浓度的反应溶液进行了反应速率的测量和比较。
实验数据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具体来说,当反应物A的浓度从10mmol/L增加到50mmol/L时,反应速率从0.1mL/min增加到0.5mL/min。
单臂电桥性能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单臂电桥性能实验报告篇一:单臂电桥性能实验报告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基本原理: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R/R?K?式中?R/R为电阻丝电阻的相对变化,K为应变灵敏系数,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元件,通过它转换被测部位的受力状态变化,电桥的作用是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电桥的输出电压反映了相应的受力状态。
单臂电桥输出电压uo1?eK?/4。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块、应变式传感器、砝码、数显表、±15V电源、±4V电源、万用表(自备)。
四、实验步骤:1、根据图1-1应变式传感器已装于应变传感器模块上。
传感器中各应变片已接入模块的左上方的R1、R2、R3、R4。
加热丝也接于模块上,可用万用表进行测量判别,R1=R2=R3=R4=350Ω,加热丝阻值为50Ω左右。
图1-1应变式传感器安装示意图2、接入模块电源±15V(从主控箱引入),检查无误后,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将实验模块调节增益电位器Rw3顺时针调节大致到中间位置,再进行差动放大器调零,方法为将差放的正、负输入端与地短接,输出端与主控箱面板上的数显表电压输入端Vi相连,调节实验模块上调零电位器Rw4,使数显表显示为零(数显表的切换开关打到2V档)。
关闭主控箱电源。
3、将应变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应变片R1(即模块左上方的R1)接入电桥作为一个桥臂与R5、R6、R7接成直流电桥(R5、R6、R7模块内已连接好),接好电桥调零电位器Rw1,接上桥路电源±4V(从主控箱引入)如图1-2所示。
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
调节Rw1,使数显表显示为零。
图1-2应变式传感器单臂电桥实验接线图4、在电子秤上放置一只砝码,读取数显表数值,依次增加砝码和读取相应的数显表值,直到500g(或200g)砝码加完。
最新实验二二极管西亚斯
实验二二极管西亚斯实验二二极管、三极管的特性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万用表检测二极管的好坏,区分阳极、阴极。
2.学会用万用表检测三极管的好坏,区分 e、b、c,测量β值。
3.验证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及限幅作用。
二、实验仪器:(请同学们自己填写)三、预习要求:二极管结构、特性、参数、极性的判断方法;三极管的结构、参数,极性的判断方法四、实验原理:PN 结的单向导电性。
当 PN 结加正向电压即正偏(P 区接外电源的正极,N 区外电源的负极)时,由于 PN 结的阻挡层被削弱或消失,就会有较大的电流流过结,此时 PN 结导通。
当 PN 结加反向电压即反偏(P 区接外电源的负极,N 区接电源的正极)时,PN 结的阻挡层被加宽,故几乎没有电流流过PN 结,此时 PN 结截止。
即正向电阻小,反向电阻大。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1.用数字万用表测量二极管的极性。
现在普通二极管多为塑料封装,其外壳印有标记,标记表示阴极;若无标记,可用万用表进行极性测试识别。
测二极管时,使用万用表的二极管的档位(或“Ω”档)。
若将红表笔接二极管阳(正)极,黑表笔接二极管阴(负)极,则二极管处于正偏,万用表有一定数值显示。
若将红表笔接二极管阴极,黑表笔接二极管阳极,二极管处于反偏,万用表高位显示为“1”或很大的数值,此时说明二极管是好的。
在测量时若两次的数值均很小,则二极管内部短路;若两次测得的数值均很大或高位为“1”,则二极管内部开路。
表明二极管已损坏。
图1 用数字多用表测试二极管2.用数字万用表测量三极管的极性及电流放大倍数β值(该项内容不做)三极管有NPN和PNP两大类型。
小功率三极管有金属外壳和塑料外壳两种封装。
外壳上一般印有型号,金属外壳上一般还印有色标,色标表示三极管β值的范围。
三极管各电极的识别是让三极管的电极面对观察者而言的。
当一只三极管无任何标记时,就要用万用表进行极性判别。
(1)用数字万用表的二极管档位测量三极管的类型和基极 b 判断时可将三极管看成是一个背靠背的PN结,如图所示。
大学实验报告总结通用(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部分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填写,例如:实验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定律,通过观察线圈在磁场中的运动,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器材1)2. (实验器材2)3. (实验器材3)……(根据实验内容填写实验器材)四、实验步骤1. (步骤1:实验准备工作)2. (步骤2:实验操作过程)3. (步骤3:实验现象观察)4. (步骤4: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内容填写实验步骤)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结果1:实验数据记录)- (数据1)- (数据2)- (数据3)……2. (结果2:实验现象描述)- (现象1)- (现象2)- (现象3)……3. (结果3:数据分析与讨论)- 根据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与理论预期进行对比。
- 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 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六、实验结论1. (结论1:实验验证了理论)- 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了(理论名称)的正确性。
2. (结论2:实验技能提高)- 在实验过程中,提高了(实验技能名称)的操作技能。
3. (结论3: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实验,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七、实验反思1. (反思1: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不足)-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操作不足)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反思2:实验数据分析的局限性)- 在实验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数据分析局限性)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方向。
3. (反思3:实验结果的应用)- 思考实验结果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八、实验报告撰写1. (撰写要求)- 实验报告应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条理清晰。
- 文字表达准确,图表规范。
- 注意格式规范,字数控制在2500字左右。
九、实验报告评分标准1. 实验目的明确,原理正确(10分)2. 实验步骤完整,操作规范(15分)3. 实验结果与分析准确,结论合理(20分)4. 实验反思深刻,改进措施可行(15分)5. 实验报告撰写规范,格式正确(10分)(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报告应根据实际实验内容和要求进行调整。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实验二实验报告引言:实验二是我们在课程中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帮助我们加深对于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的理解。
本次实验的主题是关于光学现象的研究,通过实验我们将探索光的折射、反射和干涉等现象,以及对应的物理原理。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在进行实验前,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材料,包括光源、凸透镜、平凸透镜、平凹透镜、平面镜、半透明镜、光屏等。
确保实验所需的设备完好无损,并且进行必要的校准。
2. 实验一:光的折射现象首先,我们将光源对准凸透镜,调整凸透镜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并记录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凸透镜的焦距、光源的位置等条件,来研究光的折射规律。
3. 实验二:光的反射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光源对准平面镜,并通过调整光源和平面镜的位置,观察并记录光线经过平面镜后的反射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光源和平面镜的角度、光源的强度等条件,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
4. 实验三:光的干涉现象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光源对准半透明镜,通过调整光源和半透明镜的位置,观察并记录光线经过半透明镜后的干涉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光源和半透明镜的距离、光源的波长等条件,来研究光的干涉规律。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光的折射、反射和干涉等现象,并记录了相应的数据。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一些基本的光学公式和原理,如折射定律、反射定律、干涉条件等。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发现。
首先,我们发现光的折射现象符合折射定律,即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正弦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这一结论与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相符。
其次,我们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符合反射定律,即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角度相等。
这一结论也与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相符。
最后,我们研究了光的干涉现象,发现当两束光线的相位差满足一定条件时,会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干涉条件来解释,即两束光线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
实验报告总结(精选)完整版(二)2024
实验报告总结(精选)完整版(二)引言概述:本实验报告总结了某项实验的完整过程,并从多个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本报告将依次介绍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实验结论,以期能够全面准确地总结该实验。
正文内容:1. 实验目的1.1 确定实验的研究目标1.2 探究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2. 实验设计2.1 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2.2 设计实验步骤和流程2.3 确定实验变量和测量方法2.4 制定实验时间表和资源计划2.5 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3. 实验步骤3.1 整理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3.2 实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3.3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3.4 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3.5 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解决和总结4. 实验结果4.1 统计和分析实验数据4.2 对实验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4.3 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和讨论4.4 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或差异性4.5 总结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启示5. 实验结论5.1 总结实验目标的实现程度5.2 确定实验结果对相关问题的解决程度5.3 指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5.4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和展望5.5 对实验的总结和评价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达到了实验目的,并获得了详实的实验结果。
通过此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该领域的相关问题,并通过实验证明了我们的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操作,保证了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利用统计和分析的方法,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解释。
然而,本次实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之后的研究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总的来说,此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验经验和有价值的结果,对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学物理实验2》实验报告
2R x /cm
下盘质量 m 0 ,待测圆环的质量 m ,圆柱体的质量 m 两圆盘的垂直距离 H
0
. ,r .
下盘
, 根据公式(2-16)计算出 R
表 2 累积法测周期的数据记录表 数据记录 与处理
摆动 50 个 周期所 需时间 下盘加圆环 1 2 3 平均 1 2 3 平均 下盘加两圆柱 1 2 3 平均 周 期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物理实验示范中心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小组内编号: _____ 实验名称 姓名: 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实验时间: ____________
铁磁材料磁滞回线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原理
1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物理实验示范中心
s.
b.两盘间距 H 0 的B类不定度:用卷尺或钢板尺测量,最小分度为 小分度的一半,其分布为正态分布,则 H 0 的不确定度 u H
mm, Δ 仪 取最 mm.
Δ 仪 3
c.下盘半径 R 的B类不定度: 用游标尺测下盘孔间距 b , 游标卡尺最小分度为 它的误差限为 Δ 仪 mm. 其分布为均匀分布, 则 R 的不确定度 u R mm,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小组内编号: _____ 实验名称 姓名: 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实验时间: ____________
光栅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原理
12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物理实验示范中心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3
实验报告之核磁共振二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三)————核磁共振二微波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小组:实验班级:指导老日期: 2011-11-201)实验目的:2)通过本实验掌握核磁共振技术在微波电子自旋共振的应用;3)熟练掌握实验所用仪器设备并了解各部分仪器的原理;观察电子自旋共振(ESR)现象, 学习用微波频段检测ESR信号的方法;二、实验原理:物质是由原子和原子核组成, 原子核外分布着大量电子, 核磁共振技术正是研究电子的磁场和电场之间产生的共振。
该实验的核心是研究微波顺磁共振, 它的目的是通过电子的自转研究电子能级之间的关系。
所涉及的具体实验原理见下图:图14 微波ESR实验装置方框图如上图所示, 微波源通过管道输入到装置中, 经过微波源频率调节器产生可调适量微波, 通过隔离器后使微波仅能正向通过。
由于实验所需微波功率不太大, 所以本实验通过可变衰减器来调节输入装置中微波的功率。
三、如右图所示, 是一个球形共振腔, 它的作用是使会话装置中的微波产生共振, 进而误差微波的功率, 还可以通过共振来测出微波的频率。
1)测出频率后, 通过岔路器将处理后的微波分为两路, 一路经过样品, 另一路向反方向移动后,在分路点汇合, 两波在此地产生驻波, 当产生驻波时, 我们会观察到示波器上有明显的波腹和波节出现。
我们所要的就是产生波节的位置。
此时, 样品在电磁体磁场的作用下, 能级发生分裂, 经过探测仪器探测两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由电子自转产生)此时便观察到微波顺磁共振现象。
2)光电检测技术在本实验的应用:3)通过两个频率相近的波产生的共振现象, 由示波器测量它们的频率;通过对样品所加强大的磁场, 使样品中电子能级分裂, 通过仪器检测能级差。
实验过程、现象、数据:a)NO.1实验过程:b)打开微波产生器, 先预热30分钟, 产生足量微波;c)通过查表, 观察微波调节器各刻度所对应的微波值, 调节该装置使产生适当微波功率;通过ESR仪器上的扫场检波的数值来调节微波的功率, 并由示波器测得微波产生共振时的频率, 并作好记录。
均衡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信道特性对信号质量的影响日益显著。
为了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质量,均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通信系统中。
本文通过对均衡实验的研究,总结了均衡技术的基本原理、实现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均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2. 分析不同均衡算法的优缺点,并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3. 掌握均衡技术的实际应用,为通信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三、实验内容1. 均衡技术的基本原理均衡技术是一种用于补偿信号传输过程中信道特性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消除信道引入的线性失真,使接收到的信号尽可能地恢复出原始信号。
均衡技术分为线性均衡和非线性均衡两种,其中线性均衡是最常用的均衡方法。
线性均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设计一个线性滤波器,使得滤波器的输出信号与信道响应的逆相乘,从而实现信道特性的补偿。
线性均衡的滤波器通常采用FIR(有限冲激响应)滤波器实现。
2. 均衡算法的实现(1)最小均方误差(LMS)算法LMS算法是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自适应均衡算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不断调整滤波器的系数,使得滤波器的输出信号与期望信号之间的均方误差最小。
LMS算法具有结构简单、计算量小、收敛速度快等优点。
(2)递归最小二乘(RLS)算法RLS算法是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自适应均衡算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在线调整滤波器的系数,使得滤波器的输出信号与期望信号之间的均方误差最小。
RLS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计算复杂度较高、对噪声敏感等优点。
(3)卡尔曼滤波算法卡尔曼滤波算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理论的滤波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预测和更新过程,对信号进行滤波。
卡尔曼滤波算法具有自适应性强、收敛速度快、对噪声敏感等优点。
3. 均衡算法的性能分析通过对LMS、RLS和卡尔曼滤波算法的性能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LMS算法在收敛速度和计算量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噪声敏感性和稳态误差方面存在不足。
(2)RLS算法在收敛速度和计算量方面优于LMS算法,但在噪声敏感性和稳态误差方面存在不足。
rl电路实验报告
rl电路实验报告Title: RL Circuit Experiment ReportIntroductionIn this experiment, we investigated the behavior of an RL circuit, which consists of a resistor and an inductor connected in series. The purpose of the experiment was to study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the circuit when a voltage is applied and to analyze the time constant of the circuit.Materials and MethodsThe materials used in the experiment included a power supply, a resistor, an inductor, a switch, and a digital multimeter. The circuit was set up according to the schematic diagram provided by the instructor. A voltage was applied to the circuit, and the transient response was observed using an oscilloscope. The time constant of the circuit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measured values of the resistor and inductor.ResultsDuring the experiment, we observed that when the voltage was applied to the RL circuit, the current through the circuit increased gradually, reaching a steady-state value after a certain amount of time. This behavior is characteristic of an RL circuit, where the inductor resists changes in current flow. By analyzing the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we were able to calculate the time constant of the circuit, which represents the time it takes for the current to reach approximately 63% of its steady-state value.Discussion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confirmed the expected behavior of an RL circuit.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the circuit demonstrated the inductor's ability to store and release energy, resulting in a gradual increase in current flow. The calculated time constant provided valuable insight into the dynamics of the circuit and allowed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its behavior.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RL circuit experiment provided a hands-on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a circuit with an inductor. By observing the behavior of the circuit and analyzing the data collected, we gain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ime constant and the dynamics of an RL circuit. This experiment was an important step in our exploration of electrical circui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实验二报告
实验二、SPSS数据的预处理一、实验目的通过数据预处理的相关命令,掌握数据分析前对数据进行的转换处理、数据抽样、选取变量以及缺失值的处理等.二、实验要求在数据文件建立的基础上,要求熟练操作相关的预处理命令并加以运用.三、实验内容1、根据样本数据库(第三章课后习题12题),要求:(1)使用“数据分组”、“频数分析”命令,分别根据组距为200、300元编制分布数列,并比较哪种更合适;(2)根据组距为300元的分布数列,绘制简单次数分布图。
(3)使用“变量计算”命令,给工人计发提薪后的新工资:原工资在2000以下的,增加500;2000≤原工资﹤2500的,上浮20%;原工资≥2500的,上浮10%。
2、根据样本数据库(第三章课后习题13题),要求同教材。
(类似练习)3、根据样本数据库(第三章课后习题14题),要求:(1)使用“数据分组"、“频数分析"命令,按完成加工定额,以组距为20%编制等距数列,统计各组工人数。
(2)使用“分类汇总”命令统计各组工人工资总额和各组平均工资.(3)使用“数据拆分”、“计算基本统计量”命令统计各组工人工资总额和各组平均工资。
4、根据给定的样本数据库(预处理4。
sav)或者实验一所建立的数据库,要求:使用“交叉分组”命令,做出交叉制表并对表格内容进行解读。
5、练习“计算基本统计量”。
参考数据库:第五章课后习题236、练习“加权"命令,要求:(1)第五章书中求加权平均数的例题。
(2)第五章课后习题24。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Valid ÄÐ 12 80.0 80。
0 80.0 Å® 3 20。
0 20。
0 100。
0Total 15 100。
0 100.0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Valid ³õÖÐ 7 46.7 46.7 46。
实验二二阶系统地动态特性与稳定性分析报告
理论值
实测值
理论值
实测值
理
论
值
实
测
值
2%
2.5%
25%
24%
52%
44%
二阶系统特征参量值
实测阶跃响应曲线
超调量
峰值时间tp
调节时间ts
理论值
实测值
理论值
实测值
理论值
理论值
=
25%
30%
=
25%
21.5%
=
25
25%
22.5%
3根据三阶系统系统电路图中的参数利用软件计算下表的理论值,并与实测值比拟
4、了解掌握典型三阶系统的稳定状态、临界稳定、不稳定状态;
5、学习二阶控制系统与其阶跃响应的Matlab仿真和simulink实现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构成各二阶控制系统模拟电路,计算传递函数,明确各参数物理意义。
2、用Matlab和simulink仿真,分析其阶跃响应动态性能,得出性能指标。
3、搭建典型二阶系统,观测各个参数下的阶跃响应曲线,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的超调量 、峰值时间tp以与调节时间ts,研究其参数变化对典型二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仿真系统框图:
阶跃响应曲线:
R7=125/3K,开环增益K=12
系统仿真框图:
阶跃响应曲线:
R7=100K,开环增益K=5
系统仿真框图:
阶跃响应曲线:
斜坡信号输入下:
R7=10K,开环增益K=50
系统仿真框图:
响应曲线:
R7=125/3K,开环增益K=12
系统仿真框图:
信号响应曲线:
R7=100K,开环增益K=5
二极管测量实验报告
二极管测量实验报告引言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二极管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了解二极管的基本特性以及其在电子电路中的应用。
二极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具有只允许电流在一个方向上通过的特性,常用于整流、稳压、放大等电路中。
实验器材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器材如下: - 二极管(包括多个不同型号的二极管) - 直流电源 - 万用表 - 电阻箱 - 连接线 - 示波器实验步骤1. 搭建测量电路首先,将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到二极管的正极,负极连接到二极管的负极。
此时,电流只能从正极流向负极,而不能反向流动。
接下来,将万用表的电流测量端接到二极管的正极,电压测量端接到二极管的负极。
最后,将示波器的输入端与二极管的正负极相连。
2. 测量正向电流-电压特性曲线逐步增大直流电源的电压,同时记录下二极管两端的电流和电压值。
从零开始,每隔一定电压增量(如0.1V)记录一次。
3. 测量反向击穿电压将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与二极管的负正极连接,使得电流反向通过二极管。
逐渐增加直流电源的电压,当二极管发生击穿时,记录下击穿时的电压值。
4. 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二极管的正向电流-电压特性曲线。
根据曲线的特点,可以得到二极管的正向电压降和正向电阻等参数。
通过比较不同型号的二极管的特性曲线,可以了解其具体参数的差异。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绘制了二极管的正向电流-电压特性曲线(见图1)。
通过曲线可以看出,二极管在正向电压较小时,电流增长较为缓慢,但当电压超过某一阈值后,电流急剧增大。
这是因为二极管的正向电阻很小,使得电流通过时受阻较小。
在反向击穿电压方面,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型号的二极管具有不同的击穿电压。
这是由于不同型号的二极管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材料等特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二极管的基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二极管具有只允许电流在一个方向上通过的特性; - 二极管的正向电流-电压特性曲线呈非线性关系; - 不同型号的二极管具有不同的正向电压降和击穿电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复习资料
大
学
复
习
资
料
专业:
班级:
科目老师:
日期:
基于RLS的语音去噪算法研究
课程名称现在数字信号处理及其应用
实验名称基于RLS的语音去噪算法研究
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电路与系统
班级电子2班
学号 20XXXX20XXXX0XX020XXXX7 学生姓名刘秀
指导老师何志伟
摘要:截取一段音频信号(初始信号),然后人为加入一个白噪声,然后将初始信号与白噪声混叠以后,再用RLS算法将这个白噪声信号滤除。
RLS (递推最小二乘)算法是另一种基于最小二乘准则的精确方法,它具有快速收敛和稳定的滤波器特性,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实时系统识别和快速启动的信道均衡等领域。
关键词:初始信号、白噪音、RLS算法。
Abstract:Intercept an audio signal (original signal) and add a white noise artificially, then after aliasing the initial signal and white noise , and using RLS algorithm to the white noise signal filtering.RLS (recursive least squares) algorithm is a kind of accurate method based on least squares criterion, it has a fast convergence and stability of the filte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fore is widely applied in the real-time system identification and fast start of equalization.
Key words: Initial signal, white noise, RLS algorithm.
一、自适应算法
自适应滤波器是指利用前一时刻的结果,自动调节当前时刻的滤波器参数,以适应信号和噪声未知或随机变化的特性,得到有效的输出,主要由参数可调的数字滤波器和自适应算法两部分组成,如图1.1所示
图1.1 自适应滤波器原理图
x(n)称为输入信号,y(n)称为输出信号,d(n)称为期望信号或者训练信号,e(n)为误差僖号,其中,e(n)=d(n)-y(n),自适应滤波器的系数(权值)根据误差信号e(n),通过一定的自适应算法不断的进行更新,以达到使滤波器实际输出y(n)与期望响应d(n)之间的均方误差最小。
二、基本RLS (递推最小二乘)自适应算法
递推最小二乘(RLS)算法是一种在自适应迭代的每一步都要求最优的迭
代算法,滤波器输出信号法,滤波器输出信号()y n 等于输入信号()x n
与冲
激响应序列()i w n
的卷积和,即
()()()11M
k k y n w n x n k ==*-+∑ K 1,2,...,n N = (2-1)
误差信号
()()()
e n d n y n =-。
由此可以得到自适应横向滤波器按最小均
方准则设计的代价函数
()()()()2
21
1
N
N
i i J n e n d i y i ====-⎡⎤⎣⎦∑∑ (2-2)
式中
()
d i 与
()
y i 分别为自适应滤波器的期望相应于输出信号。
()
e i 为误
差信号。
其目的在于确保滤波器能够忘记“过去的”数据以确保算法适用于非平稳的环境,n 为可变的数据长度。
将式(2-1)带入式(2-2)并展开,得到
()()()()()()()()()
2
11111
1
2111N M
N k i i i M M N
k m i m i J n d n w n d i x i k w n w n x i k x i m ======⎡⎤
=--+⎢⎥
⎣⎦
+-+-+∑∑∑∑∑∑ (2-3)
式中M=N 。
为了简短地表示滤波器地代价函数,将上示中有关项定义为以下参数:
(1) 确定性相关函数表示输入信号在抽头k 与抽头m 之间两信号的相关性,即:
()()()1;,,,0,1, (1)
i f N k m x i k x i m k m M ==--=-∑
(2) 确定性相互关系函数表示期望响应与在抽头k 输入信号之间的互相关姓,即:
()()()1;,0,1,...,1
N
i N K d i x i k k M θ==-=-∑
(3) 期望响应序列的能量为:
()()
21N
d i E n d n ==∑
将上述定义的三个参数代入式(2-3)中,得到
()()()()()()()
1
11
2;1;1,1M
M
M
d k k m i k m J n E n w n N k w n w n f N K m θ====--+--∑∑∑
为了估算滤波器的最佳滤波器系数,把上示对滤波器系数(权系
数)()k w n
微分一次,并令其导数等于零:
()
()()()()1
2;12;1,10;k 0,1,M 1
M
m m k J n N k w n f N k m w n θ=∂=--+--==⋯-∂∑
得到
()()()
1
;1,1;1M
m
m w n f N k m N K θ=--=-∑
这是最小二乘法自适应滤波的正则方程,其所用输入信号确定性自相关函数,期望响应序列与输入信号之间的确定性互相关函数都是在有限观察范围内的时间平均值,而不是总体平均(数学期望)值。
()()()n n w n θφ=* (2-4)
式中
()
w n 为M ×l 维最小均方估计的滤波器系数,()n
φ为延迟线抽头输
入信号的确定性相关函数M ×M 维矩阵,()n
θ为冲激响应序列与输入信号之
间确定性互相关函数M ×l 维矢量。
假定矩阵()n
φ是非奇异的,其逆矩阵存
在,则由(2-4)求得最小平方自适应滤波的权矢量为
()()()1w n n n φθ-=*
式中,
()
1n φ-是确定性相关矩阵
()
n φ之逆。
确定性相关函数
()
;,n k m θ表
达式可以重新写成
()()()();,1,,;k,m 0,1,,M 1
n k m n k m x n m x n k θθ=-+--=⋯-
这是一个更新确定性相关函数的递推方程。
相关函数更新公式可以写成矩阵形式:
()()()()
1T n n x n x n φφ=-+*
式中,M M ⨯矩阵()()
T
x n x n *代表相关函数的更新校正项。
为了计算方
便。
令
()()1P n n φ-=
()()()
()()()
111T P n x n K n x n P n x n -=
+-
则
()()()()()
11T P n P n K n X n P n =--**-
这里1M ⨯矢量()K n
称之为增益矢量。
如果将上式两边右乘以延迟线抽
头输入信号矢量()x n。
得到
()()()()()()()
11T K n X n P n x n P n x n K n **-*=-*-
简化为:
()()()
K n P n x n =*
可得到时间递归形式:
()()()()
;1;n k n k d n x n k θθ=-+*-
()()
d n x n k *-表示确定性互相关函数递归计算方程式中的更新校正项。
由上式可以得到确定性互相关矢量递归计算公式:
()()()()
1n n d n x n k θθ=-+*-
将
()()
1P n n φ-=代入上式得到:
()()()()ˆ1w
n P n n d n θ=*-+
得到滤波系数矢量的递归计算公式为:
()()()()ˆˆ1w
n w n K n n η=-+*
式中,
()
n η是真正的估计误差,
()()()()ˆ1T n d n x n w
n η=-*-
RLS 算法的主要优点是收敛速度快,且对自相关矩阵特征值的分散性不敏感,其缺点是计算量比较大。
三、MATLAB 仿真
滤波之后的音频信号的频谱会平缓一下,没有那么多的“刺”。
叠加了噪声信号的音频在经过自适应滤波器之后,滤波后明显滤除了大部分噪声,但跟原生比起还是有些许噪音。
还有遗忘因子的选择也很重要,它决定了滤波器在处理有噪声的音频自适应过程的快慢,例如遗忘因子0.20XXXX0比遗忘因子0.020XXXX ,噪音滤除的过程就明显的多。
四、总结
通过这次课程,我知道了MATLAB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也增加了个人的动手能力。
通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MATLAB与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的系统结合,我有了进步,加深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让我充分理解了理论结合于实践的道理,做到了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