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探测量规范

合集下载

化探取样规范

化探取样规范

化探取样规范一、岩矿薄片、光片鉴定样品及标本采集1. 样品规格:陈列标本的大小不应小于3X 6X 9cm;供薄片、光片鉴定用样品以能满足切制光片、薄片及手标本观察的需要为原则,规格不限。

2. 采样要求①沉积岩对工作区内各时代地层的每一种代表性岩石均应按地层层序系统采样,同时也要适当采集能反映沿走向变化情况的样品;有沉积矿产的地段和沉积韵律发育地段,应视研究的需要而加密采样点。

②岩浆岩在每个岩体中按相带系统采集各种代表性岩石样品,在各相带间的过度地段应加密采样点;对岩体的下列地段及地质体均应采集样品:析离体、捕掳体、同化混染带、脉岩、岩体各类围岩、接触变质带、岩体冷凝边等;对各种类型的火山岩,按其层序及岩性,沿走向和倾向系统采样。

③变质岩根据岩石变质程度按剖面系统采样,并注意样品中应含有划分变质带的标志矿物;对不同夹层、残留体(由边缘至中心)、各种混合岩应系统地分别采样。

④矿石应按不同自然类型、工业类型、矿化期次、矿物共生组合、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的矿石,以及根据矿石中各有用矿物的相互关系,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的相互关系等特征分别采集矿石样品。

对于矿石类型复杂,矿物组合变化大的矿体,还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剖面系统采样,以便研究矿石的变化规律。

在对矿石采集光片鉴定样品的同时,为研究其中透明矿物及其与金属矿物的关系,应注意适当采集薄片、光薄片鉴定样品。

当对各类岩石和矿石采集化学全分析样品,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样品时,应同时采集岩矿鉴定样品。

应注意采集反映构造特征的标本,若小型标本不足以反映岩石、矿石的特殊构造时,可根据需要采集大型标本;若采集定向标本,则应注明产状方位;采集极疏松和多孔样品时,可先用丙酮胶(废胶卷溶于丙酮制成)浸透岩石、矿石,待胶结干涸后再采集样品。

无特殊情况(如研究风化岩石、矿石),一般应采集新鲜样品。

对于岩石标本,有时可适当保留部分风化面,以便更好地再现它的野外直观特征。

3. 样品的编录样品采集后,应在采样现场按采样目的,将欲切制成光片、薄片等部位,用醒目的色笔圈出。

化探取样规范

化探取样规范

化探取样规范一、岩矿薄片、光片鉴定样品及标本采集1.样品规格:陈列标本的大小不应小于3×6×9cm;供薄片、光片鉴定用样品以能满足切制光片、薄片及手标本观察的需要为原则,规格不限。

2.采样要求①沉积岩对工作区内各时代地层的每一种代表性岩石均应按地层层序系统采样,同时也要适当采集能反映沿走向变化情况的样品;有沉积矿产的地段和沉积韵律发育地段,应视研究的需要而加密采样点。

②岩浆岩在每个岩体中按相带系统采集各种代表性岩石样品,在各相带间的过度地段应加密采样点;对岩体的下列地段及地质体均应采集样品:析离体、捕掳体、同化混染带、脉岩、岩体各类围岩、接触变质带、岩体冷凝边等;对各种类型的火山岩,按其层序及岩性,沿走向和倾向系统采样。

③变质岩根据岩石变质程度按剖面系统采样,并注意样品中应含有划分变质带的标志矿物;对不同夹层、残留体(由边缘至中心)、各种混合岩应系统地分别采样。

④矿石应按不同自然类型、工业类型、矿化期次、矿物共生组合、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的矿石,以及根据矿石中各有用矿物的相互关系,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的相互关系等特征分别采集矿石样品。

对于矿石类型复杂,矿物组合变化大的矿体,还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剖面系统采样,以便研究矿石的变化规律。

在对矿石采集光片鉴定样品的同时,为研究其中透明矿物及其与金属矿物的关系,应注意适当采集薄片、光薄片鉴定样品。

当对各类岩石和矿石采集化学全分析样品,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样品时,应同时采集岩矿鉴定样品。

应注意采集反映构造特征的标本,若小型标本不足以反映岩石、矿石的特殊构造时,可根据需要采集大型标本;若采集定向标本,则应注明产状方位;采集极疏松和多孔样品时,可先用丙酮胶(废胶卷溶于丙酮制成)浸透岩石、矿石,待胶结干涸后再采集样品。

无特殊情况(如研究风化岩石、矿石),一般应采集新鲜样品。

对于岩石标本,有时可适当保留部分风化面,以便更好地再现它的野外直观特征。

3.样品的编录样品采集后,应在采样现场按采样目的,将欲切制成光片、薄片等部位,用醒目的色笔圈出。

化探取样规范

化探取样规范

化探取样规范一、岩矿薄片、光片鉴定样品及标本采集1.样品规格:陈列标本的大小不应小于3×6×9cm;供薄片、光片鉴定用样品以能满足切制光片、薄片及手标本观察的需要为原则,规格不限。

2.采样要求①沉积岩对工作区内各时代地层的每一种代表性岩石均应按地层层序系统采样,同时也要适当采集能反映沿走向变化情况的样品;有沉积矿产的地段和沉积韵律发育地段,应视研究的需要而加密采样点。

②岩浆岩在每个岩体中按相带系统采集各种代表性岩石样品,在各相带间的过度地段应加密采样点;对岩体的下列地段及地质体均应采集样品:析离体、捕掳体、同化混染带、脉岩、岩体各类围岩、接触变质带、岩体冷凝边等;对各种类型的火山岩,按其层序及岩性,沿走向和倾向系统采样。

③变质岩根据岩石变质程度按剖面系统采样,并注意样品中应含有划分变质带的标志矿物;对不同夹层、残留体(由边缘至中心)、各种混合岩应系统地分别采样。

④矿石应按不同自然类型、工业类型、矿化期次、矿物共生组合、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的矿石,以及根据矿石中各有用矿物的相互关系,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的相互关系等特征分别采集矿石样品。

对于矿石类型复杂,矿物组合变化大的矿体,还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剖面系统采样,以便研究矿石的变化规律。

在对矿石采集光片鉴定样品的同时,为研究其中透明矿物及其与金属矿物的关系,应注意适当采集薄片、光薄片鉴定样品。

当对各类岩石和矿石采集化学全分析样品,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样品时,应同时采集岩矿鉴定样品。

应注意采集反映构造特征的标本,若小型标本不足以反映岩石、矿石的特殊构造时,可根据需要采集大型标本;若采集定向标本,则应注明产状方位;采集极疏松和多孔样品时,可先用丙酮胶(废胶卷溶于丙酮制成)浸透岩石、矿石,待胶结干涸后再采集样品。

无特殊情况(如研究风化岩石、矿石),一般应采集新鲜样品。

对于岩石标本,有时可适当保留部分风化面,以便更好地再现它的野外直观特征。

3.样品的编录样品采集后,应在采样现场按采样目的,将欲切制成光片、薄片等部位,用醒目的色笔圈出。

化探规范1:5万

化探规范1:5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 1:50 000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规范对地球化学普查工作的工作性质和测区选择,设计书的编写,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测定元素的选择和元素测定的技术要求,图件的编制,异常的评价和查证,成果报告的编写以及图件和资料的上交等方面作出了规定,确立了统—的标准。

1.2 本规范适用于地质矿产行业在矿产普查阶段中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也可供其他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参考使用。

2 工作性质和测区选择2.1 地球化学勘查根据其应用于不同地质—找矿阶段的目的,涉及的面积和要求工作的粗细程度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性质的工作:a.区域化探(或称战略踏勘性化探),其主要工作目的是发现由成矿远景区(带),矿田和大、中型矿床以及某些地层、构造和火成岩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所引起的省的、区域的和局部地球化学异常。

工作面积常常是数千平方千米或更大。

常用工作比例尺为l:100 000、1:200 000或1;500 000。

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2点/km2、(0.25—1点)/km2或(0.04~0.08点)/km2;b.地球化学普查(或称普查化探),主要目的是在区域化探阶段已圈出的各类省的、区域的或局部的地球化学异常范围内,以及根据化探、物探、地质资料所圈定的找矿远景区内,进一步缩小寻找目的物(矿床、矿体或其他地质体)的靶区,查明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等。

工作面积常在数十平方千米或更小——数百平方千米之间。

常用工作比例尺为1:25 000—1:50 000。

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4—8点)/km2;c.地球化学详查或异常检查(或称详查化探),主要工作目的为在区域化探和地球化学普查阶段获得的有意义的局部异常范围内查明异常和矿体的空间关系,以便为山地工程的定位提供依据。

工作面积常在0.n平方千米或更小一一数十平方千米之间,常用工作比例尺为1:5 000~1:10 000之间,采样密度(土壤测量为例)(100~200个点)/km2,或>200点/ km2。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根据测区地质、地理条件等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

常用的化探方法有:岩石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等。

一、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岩石测量的采样工作和样品加工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因而很少在大范围内开展面积性岩石测量。

一般在露岩较好地区进行详查,查证异常,钻孔原生晕等。

1、采样布局:面积性测量布设:应根据探查对象特点选择方网或矩形网。

可以采用剖面法或以目标追踪法进行采样。

也可以采用按一定面积划分采样单元,即采用单元网格采样。

等轴状或透镜状矿体与异常,通常采用方格网;带状或长条形矿体或异常一般使用矩形网格。

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区,可以沿山脊及山脚以及易通行道路布置取样,尽量使样品在区内分布均匀。

每一矿化体或异常上不少于2条测线,每条测线上不少于2~3个样点。

剖面布设:剖面方向通常垂直地层、构造线或异常体,视范围大小布置不同密度的剖面。

2、采样定点:通常使用仪器布设测网或采用GPS定点,定点误差在相应比例尺图上不大于2mm。

3、采样方法:⑴、面积性测量:要求采组合样,可按测线组合或按网格组合。

通常采样格子或分域采样,每个采样网格内均匀地布采5~8个子样组合为一个样品;沿线采样则由3~5点,岩石碎片5~8块组成组合样。

通常每一种岩石应分别取样,不可几种岩性混采。

组合范围在5~10m或1/10点距的范围内。

当矿化极不均匀,或遇构造带、矿化带、蚀变带等有利地段时,应适当加密采样。

⑵、剖面测量:按以确定的剖面位置,据不同目的和地质特点,沿剖面线采集组合样。

⑶、钻孔原生晕采样:钻孔岩心取样是沿着钻孔岩心,自上而下在一定点距内作连续拣块或间断拣块。

必要时取地质副样。

取样密度按矿化类型确定,而分样间距是以岩心提升回次结合孔深和地质特征划分岩性段来确定的。

通常对脉型矿或断裂构造型矿化,含矿层可以3~5米。

甚至1~2米间距取样。

对无矿化、厚度大的岩层,岩性变化不大时,点距可以放稀到5~10米。

物化探方法技术及应用

物化探方法技术及应用

5、异常查证 ①异常查证的目的 异常查证的目的是复合异常是否存在;进一步确定异 常的确切位置;了解异常所处的地质环境;初步查明 引起异常的起因,对异常的找矿远景作出初步评价, 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具体意见。 ②异常查证方法 圈定的综合异常应进行踏勘检查,异常踏勘检查应根 据异常的特征、主成矿元素、地质条件、地形条件及 异常查证的目的,有针对地投入地质、物化探工作。 A、地质追索配合岩石测量:首先根据异常特征划定 地质追索区域,要认真观测追索区域的地层、岩浆岩、 构造特征,对于成矿有利的接触带、构造破碎带
恩格尔苏海
高 石 山
达阪扎拉格
呼和哈德
野外工作方法技术:
1、野外工作 ①采样密度: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点密度4-5点/ Km2;土
壤测量采样点密度4—12点/Km2(1∶5万区域化探综合异常区 8—12点/km2、一般基岩区4—8点/km2、控制样1点/Km2 )。 ②采样点布设:以1∶5万地形图做工作手图。 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点主要布设在Ⅰ级水系,以Ⅰ级水 系末端或分支水系口上为佳。如果水系较长还应增加采样点, 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大致在0.125-0.25Km2之 间。如部分Ⅰ级水系采不到合适的样品,可在Ⅱ级水系采样。 Ⅱ、Ⅲ级水系只布设稀疏的控制样,采样点分布要均匀、合理, 90%以上的采样大格要有采样点分布,尽量不出现连续5个以 上无点的空白小格(水库等特殊地形除外)。 土壤测量:采样点要均匀布置在山坡、山脚、山脊等有利 于残坡积物富集地段部位。控制区土壤样品亦要均匀布设。
⑥异常剖析图: 要求每个综合异常 各单元素按异常下 限值的1、2、4、8 倍勾绘异常外、中 、亚内、内带成图 ,并附地质矿产简 图。内框要标注公 里网坐标。1∶5万 、 1∶1万化探工作 均要绘制该类图件 ,以图册形式表达 。

化探规范解读及基本技能

化探规范解读及基本技能

三、方法试验
可参考本区已知的方法,如没有可参考时,开工前应组织少数人到工区 进行踏勘,同时选择几个已知矿区进行方法试验, 特别是对于土壤测量,方法试验尤其重要
方法试验一般有三种:含量变化曲线对比法;衬度对比法 、信噪比三种方法。
直观的方法-定性的方法
田家营铅锌矿下 游水系中有水系 沉积物试验,可以 很直观地看出粗 粒级中Zn\Cu\P含 量高.其它粒级的 含量与无矿区的 含量接近.,,,,这个 地区有风成砂干 扰,取-10至+20目 是合适的.
质量控制的几个具体措施
5.直观图像查错
surfer作 点位图直 观查错 (把数字 及文体的 错误信息 转化为图 像信息), 容易查出 错误. 如 重复样的 位置,样 位\样号 的错误, 很直观.
野外工作质量三级检查制度 野外工作质量三级检查制度及具体执行办法要 有,野外工作质量三级检查制度.doc 野外工作质量三级检查制度分级级执行办法 .doc
四、背景值确定方法 剖面法
四、背景值确定方法 直方图解法
四、背景值确定方法 概率格纸法: 以正态分布累 积频率不依据
四、背景值确定方法 计算法:目前常用,
几个影响质量的环节
样品交接:要有样品交接单,专人负责接收样品 样品加工:防止污染外,还有样品号记录问题,要仔细, 送样单: 化验室收样品: 分析测试人员—数据录入人员- 重复样要密码:不能很明显地就看出原样号如有些单子单 位送样单上”CF34C1”等. 所以最终数据质量是由上述多个环节决定的.. 0.9的5次方是多少?
LOGO
本次讲课的目的: 1、几种实用的质量评价及客观的量化的评价质 量的方法 2、学会地球化学思维-看到宏观的地质现象-能 去想微观上元素上怎么迁移转化的,形成的机理 3、注重野外一线的观察,取样质量,客观的数据 处理,能综合分析数据,透过枯燥的数据发现矿化 信息。

物化探查证及剖面测量规范

物化探查证及剖面测量规范

物探、化探异常查证要求和考核标准物探、化探异常查证属于整个地质矿产普查第一阶段(矿产发现阶段)的工作,实践证明,它是发现矿产的一条捷径。

为提高物探、化探异常查证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在总结近年来异常查证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物探、化探异常查证要求和考核标准》(简称“要求和考核标准”)。

本〈要求和考核标准〉作为对〈物化探生产技术管理制度〉(1983年)的重要补充,是各地矿局(厅)、大队和分队考核验收各类异常查证工作的标准。

并可作为各类物探、化探异常查证项目费用核算的依据。

一、异常查证阶段划分:1、异常查证工作,按其查证的详细程度划分为三个阶段:踏勘检查(即三级查证)详细检查(即二级查证)工程验证(即一级查证)2、异常查证的工作的流程及在整个物探、化探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见框图。

图中将物探、化探工作按比例尺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10万或更小比例尺物探、化探工作;1: 5万一1: 2.5万物探、化探工作。

针对不同比例尺的物探、化探工作,其异常查证工作的流程也略有不同。

①、对于小比例尺的物探、化探工作,圈定了异常区并对异常进行筛选之后,即进入首次的异常踏勘检查工作(三级查证)。

查证结果有以下三种情况:a、发现了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化、矿体。

此时可直接进入异常的二级查证阶段。

b、小比例尺工作圈出较大的异常区(带)或大型局部异常,踏勘检查后,未能找到局部异常的最佳部位,地表也未见矿化、矿体,但从异常所处的地质背景和异常特征分析,区内成矿条件有利或个别异常见有意义的矿化。

此时就需统一布置1: 5万(或1: 2.5万)物探、化探普查工作,以期进一步圈定、分解异常。

1: 5万(或1: 2.5万)圈出的局部进行筛选后,还需对所选定的异常进行踏勘检查(也就是第二次异常三级查证)。

而后再视情况进入异常二级查证阶段。

c、地表未见有意义的矿化、矿体,从异常所处的地质背景和异常特征分析,异常区成矿条件不利,或已查明异常为非地质因素引起,进一步工作已无必要。

物化地报考中的重要实验与观测技巧

物化地报考中的重要实验与观测技巧

物化地报考中的重要实验与观测技巧在物化地报考中,重要的实验与观测技巧是非常关键的。

准确的实验操作和正确的观测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化地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物化地报考过程中必备的实验与观测技巧。

一、实验技巧1. 实验前准备在进行实验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工作。

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操作指南,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其次,要检查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和材料是否齐备,并进行必要的校准和准备工作。

最后,要对实验环境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符合实验要求。

2. 实验操作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地量取试剂,并严格控制量取误差。

可以使用天平等仪器来辅助量取,并遵循实验指南中的要求。

其次,要注意溶液的配制和混合过程。

溶液的配制要按照比例和顺序进行,不可随意改变。

混合过程要充分搅拌,以确保反应能够充分进行。

最后,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持仪器的清洁,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3. 安全措施在进行物化地实验时,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必须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章制度,佩戴好实验服、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同时要注意实验室中的标识和警示牌,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或可能导致意外的实验仪器。

如果实验操作中出现危险情况,务必停止实验并及时报告。

二、观测技巧1. 观测前准备在进行观测前,要对观测对象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了解观测对象的性质、特点和变化规律,以便合理设置观测目标和参数。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和方法,确保能够准确地获取观测数据。

最后,在进行观测前对观测仪器进行校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 观测方法在进行观测时,要遵循科学的观测方法。

首先,要确保观测环境的稳定性。

尽量减少外界干扰,并在观测过程中记录环境条件的变化。

其次,要按照预定的观测计划和流程进行观测,严格按照时间、空间和参数等要求进行操作。

观测过程中要保持专注和耐心,并尽量减少人为误差的产生。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D 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1995-09-14发布1996-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71—93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物化探工程测量基本要求、技术设计、控制测量、规则与非规则测网点布设、观测资料整理、质量检查与验收及技术总结报告之编写。

1.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地勘行业内开展大、中、小比例尺地面物化探工程测量工作。

2 名词术语2.1 物化探工程测量应用大地、航测与工程测量等方法,解决物探化探测量领域内的三维定位问题,统称为物化探工程测量,又称物化探测地。

2.2 规则测网按照物化探工作比例尺所规定的测点点距、线距构成的矩形或方形测网称之为规则测网。

2.3 非规则测网按照物化探工作比例尺所规定的测点密度,在一定范围内构成具有一定自由度的面积型测网称之为非规则测网。

2.4 航空象片定位测量应用航空摄影象片上地物或地表特征点的影像,于实地辨认其位置,航测内业解求三维坐标的方法,称之为航空象片定位测量。

2.5 物化探GPS定位测量GPS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的缩写,即全球定位系统。

用其三维定位技术来确定物化探控制加密点或测点平面位置与高程的方法,称之为物化探GPS定位测量。

2.6 精测剖面为了研究物化探异常进行定量推断解释或确定勘探工程位置时所布设的剖面,称之为精测剖面。

2.7 典型剖面为了了解异常特征,以定性解释为主或作概略定量推断解释时所布设的剖面,称之为典型剖面。

3 基本要求3.1 坐标与高程系统3.1.1 坐标系统暂时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3.1.2 平面控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当物化探工作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 : 10 000时采用3°带,小于1 :10 000时采用6°带计算平面坐标。

物化探规范

物化探规范

物化探规范三、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测量方法(一)激电中梯测量方法1.激电方法技术试验为确保方法技术有效性,在开展工作之前,应进行方法技术试验,试验内容包括中间梯度装置大小(即供电极距、测量极距)技术参数选择(包括供电周期,延迟时间等)。

试验剖面的长度应兼顾异常段和正常场,以完整为原则。

在对试验资料的分析研究中,应注意对电磁偶合效应的分析和排除,在确定供电极距时应在考虑异常反映的清晰程度的基础上尽量采用较大的供电极距,扩大每个供电排列的观测面积,提高工作效率。

2.装置的选择初步设定供电极距采用AB极距1200~1600米,测量极距MN 初步设定为40m,观测段为电极距的2/3,点距20m。

3.供电周期的选择:供电方式双向短脉冲供电方式,占空比1∶1,依据理论研究,供电周期越长,极化体的激发越充分,其激电异常越强,但对不同周期的试验结果显示,在供电周期增大一倍的情况下,对异常并无明显的改善,在保障饱和供电的前提条件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对供电周期要进行试验,根据以往经验初步设定供电周期T=8,10,16,32秒四种时间中选择。

4.延时的选择:实践中通过增加采样延时(tD)来达到消减电磁耦合干扰的目的,然而采样延时tD 的增加受极化率随时间迅速衰减的影响不能无限制地增大,选择延时tD的原则是尽量减弱或消除电磁耦合干扰的影响,并保持较大的激电二次电位差信号强度。

通过试验点上的放电曲线来确定。

5.仪器一致性试验开工前必须对多台接收机进行一致性试验,用同一模拟器进行日常标定。

仪器一致性的观测精度应该在野外观测条件下标定:(1)用标准时间域激电模拟器输出△U1为10-100mV,τ分别为2%、5%、10%的信号对各台仪器作精度测试,各台仪器的精度应满足要求;(2)在极化率变化较大的异常地段、测点数大于20、选择AB、MN、和I,使△U1在100mV以上,各台仪器在相同条件下往返观测。

取均方相对误差最小的一台仪器为“标准”,分别计算各台仪器与“标准”仪器的均方相对误差。

1:5万化探规范[1]

1:5万化探规范[1]
c.根据已掌握的前人在本测区内进行的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或岩石测量等情况,选择在本区进行1:50 000化探工作的合理工作方法。如果测区从未进行过化探工作,或虽进行过化探工作但没有资料可供参考时,则应考虑在1:50 000普查化探工作开工前组织少数人员到工区进行踏勘,同时选择若干已知矿区进行方法试验;
a.1:200 000化探中出现成片密集的异常群或地球化学高背景带(区),这些异常群或高背景带被认为与有利的地质构造有联系,可能是一个重要成矿远景区时;
b.出现的异常或异常群涉及面积较大(数十~数百平方千米),且经l:200 000化探单点样分析后仍不能对测区内的各局部异常进行客观评价时;
c.需要寻找的矿床,以1:200 000化探单点样密度(1~2点/km’)U、为不能控制而可能导致异常大量遗漏时;
附录F地球化学采样记录卡(参考件)61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66
2引用标准66
3总则66
4工作设计67
5野外工作70
6样品测试工作75
7资料整理工作:80
8成果报告83
附录A采样层位(深度)和加工粒度试验方法(参考件)84
附录B常见的元素地球化学共生关系(参考件)86
附录C某些类型矿床中元素组合的一般规律(参考件)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11-9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比例尺1:50 000
1991-06-22发布1992-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目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
2工作性质和测区选择1
3设计书的编写4
4野外工作方法6
5样品加工13
6野外工作质量检查17
7测定元素的选择及元素测定的技术要求18

化探样品采样要求及方法

化探样品采样要求及方法



1、基本概念 土壤测量法曾称金属量测量法或次生晕法,是根据 土壤中的元素次生异常追索原生矿体的一种找矿方法。 2、其它用途 测定样品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了解农耕土 壤的地球化学性质,为农、林、牧业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测定样品中某些元素和化学组份的含量值,了解土 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污染程度,为环境治理、地方病防 治研究等方面提供基础资料。
一、地球化学土壤测量样

4、土壤测量采样密度
94规范
测线方向应尽量垂直被探查地 质体的走向,并尽可能与已知地 质剖面或物探测线一致。
100X50
100X20 100X40
一、地球化学土壤测量样

4、土壤测量采样密度
2010讨论稿
一、地球化学土壤测量样


5、采样、制样要求
矿产勘查工作中的地球化学土壤测量样品,其采 样层位应经过实地试验,在确定为某些元素最易 富集的层位中采样。通常情况下,样品要采自原 地风化形成的残积物或坡积物的淋积层(B 层) (也叫淀积层)或母质层中(C 层)(也叫风化 层)。 其它用途的样品,视研究目标,根据设计要求的 层位取样。
5.1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采样粒级应为基岩风化的颗粒物质,应排除风积物、有机质、盐积物、粘 土质掺入产生的干扰。 5.1.1森林沼泽景观区为-10~+60目,应注意排除有机质、粘土质和风积物等假粒级混入; 5.1.2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区为-4~+20目,应注意风积物、盐积物掺入及假粒级混入; 5.1.3高寒湖沼丘陵景观区为-10~+60目,应注意风积物、盐积物掺入及假粒级混入; 5.1.4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景观区为:新疆区-10~+80目,西藏、青海等省区-10~+60目; 5.1.5湿润半湿润高寒山区景观区,由于该景观地形较陡,采样难度较大,暂时推荐采样粒级为20目,或依据测区具体情况,在正式开展工作前进行方法技术试验; 5.1.6半干旱中低山丘陵景观区为:海拉尔盆地西部,大青山区-4~+20目;锡林郭勒盟、海拉尔 盆地北部、大兴安岭森林沼泽景观区以南的大兴安岭中南段-4~+40目;河北省、山西省、辽宁 西部-10~+60目,应注意排除风积物、有机质和盐积物假粒级混入产生的干扰; 5.1.7湿润半湿润中低山丘陵景观区(即内地沿海省区)暂推荐采集-20目粒级样品,在采样粒级 尚未确定的测区,施工前应进行方法技术试验; 2010采 样 要 求 5.1.8岩溶景观区为-20目粒级;

1:5万化探规范(初稿)

1:5万化探规范(初稿)

2010地球化学调查(比例尺1:50000)规范分析测试部分(初稿)7样品加工7.1 野外样品加工7.1.1 采集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样品时要防止污染。

装样品的布袋,无论是新的或是已经使用过的旧样袋都要经过洗涤后才能使用。

如果样品是在水中采集的水系沉积物,则当样品装入布袋后,应用手挤干,以避免免样品间相互污染。

7.1.2 采集的水系沉积物、土壤样品,装入布袋后,一般应在驻地晒干,有条件的也可在自动温度控制的电烘箱内烘干。

但箱内温度不能超过60℃,不论采用哪种干燥方法,在干燥过程中要不时揉搓样品,以免样品结块。

干燥后的样品要用木锤轻轻敲打以使粘土胶结物中颗粒解体。

7.1.3 采集的水系沉积物、土壤样品经过干燥后,按规范或设计批准的粒度在野外驻地进行过筛。

过筛处理后的样品应充分混匀,采用四分法分取120g,,放入塑料瓶或纸袋中。

如果要测定金元素时,样品质量应不少于150g。

7.1.4 野外水系沉积物、土壤样品加工流程见图X。

(略)7.1.5 岩石样品野外一般不进行加工,只需将样品晒干装箱送实验室加工处理。

7.1.6 在野外加工处理样品时,防止样品的相互污染,每处理完一个样品后,凡是和上一个样品接触过的筛子、台秤等物都要清理干净,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样品的处理。

每一个样品的编号、登记、填写送样单等工作要做得准确无误。

每日工作完毕要有专职人员进行质量检查,以保证野外样品加工质量。

7.2 实验室样品加工7.2.1 实验室应配备专职的样品管理人员,负责样品的验收、检查和保管。

样品送交承担分析工作的实验室时,均需办理样品交接手续。

在双方交接过程中,如发现送来样品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实验室有权拒收样品,并应及时通知送样单位处理。

a.无送样委托书,或送样委托书填写不清、不全;b.样品无编号或编号混乱或有重号;c.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破损、丢失或污染;d.样品质量不符合本规范或设计书要求。

7.2.2 样品经验收合格后,实验室样品管理人员在送样委托书上签字,注明收样日期,并返回一份委托书给送样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153—95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①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物化探工程测量基本要求、技术设计、控制测量、规则与非规则测网点布设、观测资料整理、质量检查与验收及技术总结报告之编写。

1.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地勘行业内开展大、中、小比例尺地面物化探工程测量工作。

2名词术语2.1物化探工程测量应用大地、航测与工程测量等方法,解决物探化探测量领域内的三维定位问题,统称为物化探工程测量,又称物化探测地。

2.2规则测网按照物化探工作比例尺所规定的测点点距、线距构成的矩形或方形测网称之为规则测网。

2.3非规则测网2.4航空象片定位测量应用航空摄影象片上地物或地表特征点的影象,于实地辨认其位置,航测内业解求三维坐标的方法,称之为航空象片定位测量。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5-09-14批准1996-03-01实施2.5物化探GPS定位测量GPS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缩写,即全球定位系统。

用其三维定位技术来确定物化探控制加密点或测点平面位置与高程的方法,称之为物化探GPS定位测量。

2.6精测剖面为了研究物化探异常进行定量推断解释或确定勘探工程位置时所布设的剖面,称之为精测剖面。

典型剖面为了了解异常特征,以定性解释为主或作概略定量推断解释时所布设的剖面,称之为典型剖面。

3基本要求3. 1坐标与高程系统3.1.1坐标系统暂时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3.1.2平面控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当物化探工作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 000时采用3°带,小于1∶10000时采用6°带计算平面坐。

3.1.3在国家控制点稀少地区大比例尺物化探工作中的小面积测区,当无条件进行连测时,允许采用其它平面和高程系统或假定坐标系统。

假定坐标系统可以在已出版的地形图上量取概略坐标和高程值,作为工区起算点,并埋设固定标志,以便必要时与国家控制连测。

3.1.4物化探GPS定位测量应将WGS-84坐标与椭球面大地高程转换成所需坐标与高程系统。

3.2控制测量3.2.1物化探工程测量应以工区已有的等级控制点,5s、10s级小三角点(一、二级导线点)、水准点为基础,根据工区面积和工作比例尺,可以上述任一等级作为首级控制,采用经纬仪交会、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GPS定位测量等方法,进行物化探控制加密测量。

3.3物化探测网(点)三维定位精度3.3.1物化探测点的点位、相邻点距及其高程精度要求见表1。

表中各项精度均以中误差衡量,并以二倍中误差为限差。

表1中未涉及的重力详查工作,可根据其总精度要求拟定相应的三维定位精度指标。

当测网(点)三维定位精度指标高于或低于表1规定的指标时,应报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3.3.2物化探测网(点)必须与物化探控制加密点进行连测,有条件而未按本规范要求连测,不能作为正式成果予以验收。

需连测的物化探特殊点(如磁法总基点、重力基点等),按各种物化探规范或技术规定的要求执行。

3.3.3用于作业的各类仪器设备,应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检验,其各项性能及精度指标必须满足要求。

检验项目及要求见附录A及其他有关标准。

检验记录应认真填写,并作为原始资料与测量成果一起上交。

物化探测网(点)的布设,可采用以下方法:a.全仪器法布设测网;b.航测法布设测网;c.地形图布设测网;d.航空象片定位测量;e.地形图定点;f.物化探GPS定位测量。

3.5当用其他方法布设测网(点)时,须在设计中规定方法及技术要求,并应满足本标准表1中的各项精度指标。

3.6测量工作开始前应进行测区踏勘,收集有关资料,编写技术设计书;工作进行中应加强内外业的质量检查;工作结束后应进行资料整理和成果报告编写,并对测量成果资料进行验收和评价。

4技术设计4.1技术设计是物化探工程测量施工的依据,为保证测量工作符合技术标准,满足物化探工作需要,必须在施工前依据物化探工作要求,单独或作为物化探工作设计的章节编写测量技术工作设计,设计书未经批准不得施工。

4.2技术设计的原则4.2.1技术设计方案要从工区实际情况出发,按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选择最佳方案,并应积极采纳实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

4.2.2广泛收集、认真分析和充分利用工区已有的测绘成果资料。

4.2.3属于跨年度任务的大工区,应编写项目总体设计书,并按年度编写实施计划。

4.2.4技术设计应严格遵守本标准或有关标准的技术规定。

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按标准实施时,应在设计中阐明原因,并作出新的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执行。

审批后的技术设计书,在实施时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时,应及时修改,并及时报原审批部门批准后执行。

4.3编写技术设计书,内容要明确,文字要简练。

对作业中容易混淆和忽视的有关规定,应重点叙述。

对于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要阐明其精度及可行性的依据。

4.4技术设计前,应派富有工作经验的测量专业技术人员,充分收集与工区有关的测绘成图成果等资料,认真分析,确保资料齐全正确可靠,必要时应赴工区实地踏勘。

需要收集的资料包含以下内容:a.各类控制点成果及其分布略图、施测时间、单位、精度及技术报告等。

b.采用航测法布网或航空象片定位时,应收集航摄资料与航测成图成果。

其中包括航空象片索引图、航摄成果鉴定表、象片控制点成果、解析空中三角成果、图历簿及工区航测成果与技术总结等。

c.测区有关比例尺地形图。

4.5工区踏勘4.5.1勘查工区山脉走向、水系、交通、地形坡度、比高、植被、气象等自然地理概况。

并对一些严重影响测量工作开展的自然条件进行详细了解。

4.5.2查找与本工区有关的控制点及水准点的位置,以及其标志标石保存情况。

如工区已做过物化探工作,尚需查明有关的测网及异常固定标志保存情况。

4.5.3会同物化探人员初步确定工区边界位置。

根据收集的资料及踏勘具体情况,初步选定控制加密点及测网(点)布设方案4.6技术设计内容4.6.1 测量工作任务概述:说明任务来源、工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项目内容、工作比例尺、技术依据、预期主要精度指标、质量要求、任务量、完成期限。

4.6.2工区自然地理概况:扼要说明地理地形特征、居民地、交通、植被、气象条件和作业困难类别。

4.6.3已有资料分析利用和评价:详细说明工区已有首级控制点、地形图或航摄等测绘成果资料的作业单位、年代、坐标和高程系统、精度和标志保存情况,以及这些资料可被利用的价值。

设计方案a.物化探控制各级加密点布设方案包括:点号、位置、图形、点的密度、已知点的利用与连测方案、作业方法及技术要求等。

b 测网(点)布设方案采用的方法及各类限差要求。

c.室内作业方案:包括航测方法布设测网及解析空三加密重力点及地形改正点高程测量等方法技术要求;对外业成果的分析、评价、选用的计算公式、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精度要求等,以及对使用程序的要求,计算成果打印及各类资料的整理要求等。

d.保证质量的主要措施与要求。

4.6.5规定质量监控与成果资料检查验收程序,确定质量检查比例与数量。

a.工作量统计:按设计方案,分别计算各工序的工作量。

b.进度计划:根据工作量统计和计划投入的人员、仪器及设备,参照生产定额,分别制定跨年度或年度计划与各工序衔接计划。

c.经费预算:根据计划工作量,参照有关生产成本定额及现行物化探标准,编制年度经费或总经费计划,并作必要的说明。

4.6.6拟订提交成果资料的项目及内容。

5 控制加密测量为控制物化探测网(点)取得其坐标与高程,须在首级控制点的基础上进行控制加密测量。

根据物化探工作的需要,可在首级控制点上发展两级,即为物控一级及物控二级控制加密测量。

控制加密测量点可根据测区的面积、物化探工作比例尺、发展远景、地形条件等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快速经济有效的布设方案。

若采用经纬仪量距或视差导线测量及等外水准测量等方法,可参照《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3.1~4.3条内有关规定。

5.1 经纬仪交会法测量5.1.1 经纬仪交会法测量包括前方、侧方、后方、双点、独立三角形与测边交会等形式。

.交会角一般应在30°~150°之间,特殊情况不得小于20°及大于160°。

.前、侧方交会时应有三个已知点。

后方交会应有四个已知点,交会角、β与对角之和不得在170°~190°之间。

双点交会,两待定点间的距离不应短于两已知点距离的1/5,由两已知点所对待定点的夹角不应小于10°,应尽可能地将两待定点间的方向与两已知点间的方向平行或垂直,并须在一个已知点上进行多余观测。

独立三角形与测边交会应用两组坐标计算进行校核。

5.1.2 交会点的高程应以三个已知高程点单向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或两个已知高程点的一个双向和一个单向测定。

5.1.3 水平角、垂直角观测水平角与垂直角通常在同一个测站上观测,应在呈像清晰、大气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5.1.3.1 水平角观测.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方向多于三个方向时,采用全圆观测法。

.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及限差要求按表2和表3执行。

表25.1.3.2 垂直角观测垂直角观测采用中丝法观测。

交会边可采用单向或双向观测。

仪器高及觇标高均量记至厘米。

.垂直角观测测回数及限差按表4执行。

5.1.4 交会边长一般不应超过表5的规定。

5.1.5 交会点分组计算,两组坐标之差应小于/5 000,由坐标反算检查角与观测值之差应满足(1)式要求:式中:——比例尺分母;——检查方向边长,以m为单位。

5.1.6交付点三角点高程测量各项有关要求按表6执行。

表4注:S为边长公里数,小于1km的边按1km计算。

M为米。

5.2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5.2.1 电磁波测距导线点可在首级点间布设成附合导线、结点或导线网。

导线尽可能布成直伸状;导线相邻边长尽量接近。

视线最好选在地面覆盖物相同的地段,且应离开地面或障碍物1.0m以上。

5.2.2 电磁波测距平面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按表7规定执行。

表7注:n为转折角个数。

5.2.3 结点至已知点之间的路线长度,应不大于附合路线长度的0.7倍。

结点与结点之间的路线长度允许为附合路线长度的0.5倍。

5.2.4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一般与其平面测距导线同时施测,也可以单独施测,以代替水准测量。

5.2.5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精度及规格应按表8规定执行。

5.2.6 作业前应根据电磁波测距仪的实际情况及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对仪器及其主要附件进行检验。

5.2.7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作业要求.电磁波测距中误差应不大于10mm/1km;.测距工作要求在大气稳定和成象清晰的条件下进行;在测距过程中,如遇到大气湍流影响严重时,应停止观测;.斜距测回数应不少于两测回,一测回至少两次读数,读数较差小于1cm时,取其平均值;斜距单程测回较差一般不大于15mm;一般用三联脚架法施测;垂直角观测必须直返觇;测站对中误差不应大于5mm,仪器高和觇标高量至毫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