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笔记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笔记《走到人生边上》读书笔记《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女士在96岁高龄之时著作,其首次坦诚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
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
该书思路缜密,文笔优美,内蕴激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笔记:“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
虽说:“老即是病”,老人免不了还要生另外的病。
能无疾而终,就是天大的幸运;或者病得干净利索,一病就死,也都称好福气。
活着的人尽管舍不得病人死,但病人死了总说“解脱了”。
解脱是谁的解脱呢?总不能说是病人的遗体吧?这个遗体也决不会走,得别人来抬,别人来埋。
活着的人都祝愿死者“走好”。
人都死了,谁还走呢?遗体以外还有谁呢?换句话说,我死了是我摆脱了遗体?还能走?怎么走好?走哪里去?没想到他们的回答很一致,很肯定,都说人死了就是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
但“薪尽火传”却是说明躯体消灭后,生命会附着另一个躯体继续燃烧,恰恰表达灵魂可以不死。
这就明确证实比喻不能用来判断事物的真伪虚实。
比喻不是论断。
所以我也相信莎士比亚的话:这个世界上,莫名其妙的事多着呢。
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
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
这样一步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
好在我一个人平平常常的人,无党派,也不是教徒,没什么条条框框干碍我思想的自由。
而我所想的,只是浅显的事,不是专门之学,普通人都明白。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
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向前看呢,我再往前走,就什么都没有了?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
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
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一、神和鬼的问题有人说,我们的亲人,去世后不再回家,不就证明鬼是没有的吗?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支限于今生今世。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作者:来源:《记者观察》2014年第12期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
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
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
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
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
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人生有命神明的大自然,对每个人都平等。
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魂,都有个性,都有人性。
但是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
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
凭什么呢?人各有“命”。
“命”是全不讲理的。
孔子曾慨叹:“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是命,就犟不过。
所以只好认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日二十》)。
曾国藩顶讲实际,据说他不信天,信命。
许多人辛勤一世,总是不得意,老来叹口气说:“服服命吧。
”我爸爸不信命,我家从不算命。
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暑假,特地到上海报考转学清华,准考证已领到,正准备转学考试,不料我大弟由肺结核忽转为急性脑膜炎,高烧七八天后,半夜去世了。
全家都起来了没再睡。
正逢酷暑,天亮就入殓。
我那天够紧张的。
我妈妈因我大姐姐是教徒,入殓奉行的一套迷信规矩,都托付了我。
有部分在大弟病中就办了。
我负责一一照办,直到盖上棺材。
丧事自有家人管,不到一天全办完了。
下午,我浴后到后园乘凉,后园只有二姑妈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爸爸妈妈都在屋里没出来),忽听得墙外有个弹弦子的走过,这是苏州有名的算命瞎子“梆冈冈”。
因为他弹的弦子是这个声调,“梆冈冈”就成了他的名字。
不记得是弟弟还是七妹妹建议叫瞎子进来算个命,想借此安慰妈妈。
二姑妈懂得怎样算命。
她常住我们家,知道每个人的“八字”。
她也同意了。
我们就叫女佣开了后门把瞎子引进园来。
【议论文阅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阅读答案
【议论文阅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阅读答案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
黄金也须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
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②孟于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得到的实情。
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成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都说明以上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就是孔子。
《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播发,他从来不用教条。
但是他存有一条很关键的教训。
最认知他的就是弟子曾弁,害怕老师的教训长而佚失,在《大学》章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
其中最显然的一句就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就是皆以五育为本。
五育,不就是锻炼身体自身吗?④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
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五育锻炼身体自身,就是做人最显然的建议。
天生的人,世间揉合,还须要锻炼身体出来纯正品色去,才有价值。
这个困惑的人世,恰好就是锻炼身体人的除此,如同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
这也表明,人生实苦确就是存有缘故的。
(选自杨绛《走到人生边上》,有删改)16.文章开篇谈人存有优良的品质,又存有许多劣根性揉合在一起的本意就是什么?(2分后)17.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8.本文的主要观点就是什么?(2分后)参考答案:16.特别强调人五育的必要性.(2分后)17.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形象生动而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杨绛《走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
杨绛《走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
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
下面带来杨绛《走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欢迎阅览!杨绛《走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1】早就听过无数人推荐这本书,一直想找个安静的午后细细品读,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之前读《我们仨》时,就体会到了杨绛先生文字的力量,文中以隐喻的手法写"我"与家人的离别过程,虽不着一字,却字字流露着老先生心中的思念和痛苦,全篇朴实的叙述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那么在她96岁的高龄时,又道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呢?"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
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
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
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杨绛先生摆脱世俗成见,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探索人生的真谛——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
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随后杨先生提出了"灵性良心"的概念。
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
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良知良能。
"食色性也"则是人的肉体本能,智力和感情也属于肉体本能。
佛家所谓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六大罪恶,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
灵性良心与肉体则是相互对立的两方,肉体总有无尽的欲念,而灵性良心总在克制着"我"的纵欲放肆。
修身就是清欲,超越小我,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是世上的人至少都会问一次的,我也不例外,实际上,我已经问过无数次,问自己,也问别人,但是始终找不到线索。
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探索过这个命题。
下面带来《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欢迎阅览!《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1】《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时的著作,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
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
此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杨绛先生对鬼与神、关于人、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认知。
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组成的。
对于这本书我所感受到的是对杨绛先生的敬意。
作为一位96岁高龄老人,在躺在医院病床上时还在思考。
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与大部分中国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辉。
在中国,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将、唠家常、东家长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务。
好似他们的生活千篇一律,就这样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一天又一天的过,然后等到生命的尽头。
如果真的就是这样过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这样。
往往伴随着的是,身体的疾病、奋不顾身的扎入后一辈的生活中,比如带孙子,管下一代。
要么就是觉得孩子不孝啊之类的。
当我的身边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老人时,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变老了,我会变成他们这样吗?若是这样有何意义?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献给了家庭,孩子。
然后对孩子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因为你啊。
弄得孩子又无奈又气愤。
为什么喜欢杨绛先生?因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经历中让我感受到活着可以这么好,这么有希望。
如今杨绛先生一百多岁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
我的手机中保留了她头发花白却任然埋头书中认真写作的照片。
这一幕非常打动我。
我希望能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可以像她一样,充实淡然的朝天国进发。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2】钟老爷子的《围城》晦涩难懂,以为其夫人杨绛先生的书大抵相似,于是卯足了劲儿打开这本《走到人生边上》,发觉远非如此。
杨绛百岁感言完整版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一百岁感言》杨绛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
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
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转载于:杨绛百岁感言完整版)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篇二:《一百岁感言》杨绛杨绛《一百岁感言》2013-07-08 21:33:01【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一百岁感言》杨绛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走到人生边上》的读书笔记个人感想五篇
《走到人生边上》的读书笔记个人感想五篇《走到人生边上》的读书笔记个人感想1第二次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感触颇多。
第一次读它还是20__年冬天,真没想到时间过的真快,去年一年就这么哗啦过去了,完全没有什么浓墨重彩。
看来还是得多多记录,多多做些有挑战的事情,才能让记忆更加刻骨铭心一些。
这本书记录了杨绛对人生一些抽象问题的思考。
比如神和鬼的问题、人是否有灵魂、人的本性是善是恶、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作为90多岁(当时写书时候)高龄的知识女性来说,每天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她和钱钟书的性情都是偏向于喜静,好读书,思考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是最自然不过的,可以看出,钱钟书和女儿离去后,杨绛也随时准备着『回家』。
她想得很多,想到死了穿什么衣服去天堂,以什么容貌去见爹妈、钱先生和女儿。
她做了种种假设,如果是以现在的样子去见他们,肯定是爹妈不认识她,因为她太老。
如果是以十几岁的样子去呢,钱先生和女儿又不认识她。
哈哈。
真有趣儿。
她喜欢《论语》,书中在阐述观点时,引述了大量《论语》里面的语句。
她读《论语》读出了个性的形象。
比如孔子最爱弟子中的子路,并把每一个弟子的特点都能分析出来;她还对孔子的夫人特别感兴趣,因为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等言辞,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极高,那这背后服务他的是谁呢?可不就是夫人么?由此推断,孔子夫妇肯定感情甚好。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番猜想。
多少人从小背《论语》,恐怕并没有这么有趣的思考,只是力求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已算不错。
还会去考虑作者背后的事情么?不会。
杨先生又教会我们读经典的一招了,就是把书读活了,要放开大脑去大胆地想象。
记得在大三上古代文学课时,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讲古诗词时会大胆想象,描绘一些场景,又会延展出相关典故及文化背景,这就显得既有趣又有学问,所以,比其他课程,逃课的人少多了。
杨绛先生从小有个温暖高知的家庭,父母的感情甚好,家庭温馨,也为日后她和钱钟书的良好感情做了示范。
《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走到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的一本哲理性散文集,凝结着她在人生暮年对真理、生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追问。
是一本值得深读的好书,希望大家有机会都去看看。
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一:这本哲理性散文集,实质上是对人性和生活的探讨。
关于人的“灵”与“肉", “命”以及灵肉的锻炼,还真让我有点小吃惊。
开篇就有说道杨绛先生怕“鬼”,“鬼”其实就是人死后的灵魂。
书中也确实记载了好几个关于别人以及“我”的“遇鬼”事件。
什么“鬼打墙”啊,“鬼附身”啊都堂而皇之的提到了,并且明明白白的说道,你可以不相信某些东西,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些东西的存在。
你还别说,我还真记得,在我们大学教室里,我们可爱的日语老师还真的跟我们分享了一次她的切身遇鬼经历,以及后续诡异事件和她的辟邪之道。
我还记得,那次事件后,有同学短信给她,说她给同学们留下了阴影,该老师还当纵在课堂上给我们道歉了。
所以,我也觉得,世界上某些东西我们虽然不相信,但是确实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
还有所谓的“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当“灵”即理性一面占据上风,便是显示了我们作为智者的一面,是人性战胜兽性的时候,当“肉”即兽欲占据上风之时,便是显示我们也是动物中的一员的本性。
当然,“灵”也是说,我们作为可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高层次的一面,“肉”即使作为动物本性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渴望。
所以,作为一个人,我们也是时刻处在矛盾与斗争之中的啊。
这个时候,我不禁又想到了一句知乎上的毒舌“男性的兽欲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根本,女性的矜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源泉”。
当然,这个有点跑题之说,不过,也是我突然联想到到一个趣事。
文中还主要讲述了为人一生的修养与锻炼,即是“灵”的锻炼,也是”肉“的锻炼。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比如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精选19篇)
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篇1《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时的著作,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
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
此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杨绛先生对鬼与神、关于人、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认知。
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组成的。
对于这本书我所感受到的是对杨绛先生的敬意。
作为一位96岁高龄老人,在躺在医院病床上时还在思考。
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与大部分中国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辉。
在中国,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将、唠家常、东家长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务。
好似他们的生活千篇一律,就这样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一天又一天的过,然后等到生命的尽头。
如果真的就是这样过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这样。
往往伴随着的是,身体的疾病、奋不顾身的扎入后一辈的生活中,比如带孙子,管下一代。
要么就是觉得孩子不孝啊之类的。
当我的身边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老人时,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变老了,我会变成他们这样吗?若是这样有何意义?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献给了家庭,孩子。
然后对孩子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因为你啊。
弄得孩子又无奈又气愤。
为什么喜欢杨绛先生?因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经历中让我感受到活着可以这么好,这么有希望。
如今杨绛先生一百多岁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
我的手机中保留了她头发花白却任然埋头书中认真写作的照片。
这一幕非常打动我。
我希望能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可以像她一样,充实淡然的朝天国进发。
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篇2“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
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
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及感悟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及感悟《〈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及感悟》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坐在我的面前,平静而温和地讲述着她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对人生最真实、最深刻的洞察。
杨绛先生在书中探讨了命运、人生、生死等重大课题,她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些看似沉重的话题,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心也逐渐变得平静和安宁。
在书中,杨绛先生提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她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满怀着雄心壮志,想要在大城市里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我拼命地工作,加班加点,只为了能够得到上司的认可,升职加薪。
我以为,只要我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和地位,我的人生就会变得幸福和有意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并不快乐。
尽管我的工资越来越高,职位也在不断提升,但是我却感到内心无比的空虚和疲惫。
每天忙碌的工作让我失去了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也让我忽略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我开始反思,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吗?就在我感到迷茫和困惑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
那是一个去山区支教的项目,我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参加,没想到这次经历却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念。
当我走进那所山区小学的时候,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破旧的教室,简陋的教学设施,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个叫小花的女孩。
她只有十岁,却非常懂事和乖巧。
她每天要走好几里山路才能来到学校,但是她从来没有抱怨过。
她告诉我,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满足。
我教他们读书、写字、画画,他们则用最纯真的笑容和最真挚的感情回报我。
每天晚上,当我躺在简陋的宿舍里,听着窗外的虫鸣声,我都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安宁。
杨绛经典散文《走在人生边上》
杨绛经典散文《走在人生边上》杨绛经典散文《走在人生边上》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杨绛经典散文《走在人生边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原文一个人在人生路上走,谁又能不曾迷茫,不曾彷徨过呢?梦醒了,调整好自己,未来还是在未知中度过愉快。
不喜欢有挑战的生活,就不知道青春是如何的热血澎湃。
如果败了,或许不能从头再来,可是人生哪里有多少时间能给我们耽搁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珍惜眼前的一切,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
我们没有资格抱怨,只能够利用好自己的眼前。
我喜欢思考自己的人生,幻想自己的未来,哪怕一觉醒来生活依旧,可是绝对不放弃自己的追求。
我就是我,喜欢走自己的人生。
喜欢有个性的生活,不想芒然一生而碌碌无为。
或许只是自己在异想天开,或是痴人说梦,可是自己却依旧不到心不死,坚信未曾认输不曾输。
我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有梦想的人不算可笑,可笑的是连梦想都没有的人。
或许自己无法成功,可是也绝对无怨无悔。
人最容易在松懈的时候沉沦,沉浸在宽松的环境里,只会将自己的斗志消磨殆尽。
没有压迫时,也就没有了动力。
终日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的该干些什么。
想在等待中期望奇迹出现,其实只不过是在拖延。
人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当有诱惑的时候,更加容易沦陷其中,而将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忘却。
所以说真正的困难不在经济,环境的干扰更令人无奈。
自己所想的,与自己的所作所为往往有很大的出入。
也不是说自己不明白道理,只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了自己。
没有外在的约束,没有被命运折磨的.压迫感,自己也就越发的迷惘。
不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就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
整个人也荒废了,只是想着过一天算一天,只是想着如何玩乐。
思想一消沉,人也就越来越不敢面对现实的残酷了,不想动脑去思考如何解决。
因为不动脑子自然是轻松快乐的,看似人生惬意非常,可是当自己的天赋被耗尽的时候,结局就只能更加可悲了。
杨绛走在人生边上
杨绛走在人生边上南京移动电源定制“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2014年7月17日,杨绛103岁。
而钱钟书去世已经有16年时间了。
这对夫妻,一同走过了大半辈子,终究抵不过病痛的侵蚀,钱钟书走先了。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女儿钱瑷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钱钟鲁和妻子陈霞清去见大嫂杨绛,她竟然一滴眼泪都没有。
对于悲痛和酸楚,她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地道来,举重若轻。
不久之后,杨绛开始写《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详尽地记录着他们仨相处的时光。
与外界不多接触的她,早就借翻译兰德的诗,写下了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每年都要“躲”生日,她一再告诉出版社等机构不要去她家看望,也不要祝寿。
杨绛说:“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
”杨绛96岁那年写下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
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
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
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三里河南沙沟寓所,钱钟书和杨绛的家很容易辨识。
几百户人家里,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进行装修的,如今只有他们一家。
《杨绛:坐在人生的边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杨绛:坐在人生的边上记者:您从小进的启明女校、振华女校,长大后上的清华大学、牛津大学,都是好学校,也听说您父母秉持的家训就是:如果有钱,应该让孩子受好的教育。
杨先生,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杨绛:我认为,“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
在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爸爸从不训示我们该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
爸爸在任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时,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
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他浩气冲天,掷地有声。
我既佩服又好奇,向他请教秘诀。
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妈妈有空时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
我学他们读书的样子,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
我在启明女校受到天主教的影响,小小年纪便懂得“爱自己,也要爱别人”。
振华女校创始人状元夫人王谢长达太老师毁家办学,王季玉校长继承母志,为办好学校“嫁给振华”贡献一生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
她们都是我心中的楷模。
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
我从报上读到过一则故事: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孩子。
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
他问小孩子签名干什么,小孩子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记者:您是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但和钱锺书先生结婚后,却在钱家做“不花钱的老妈子”。
杨先生,这个转换的动力来自哪里?您可有什么良言送给在婚姻中备受困扰的现代人?杨绛:这对我来说,只是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
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
我爱丈夫,胜过爱我自己。
读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有感
读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有感杨绛先生一直是我最敬重的文学家,她的作品是实实在在感动我而让我成为她以及他先生钱钟书先生的粉丝的,这都缘于那本薄薄的《我们仨》,让我读到了人世间最最温暖和融洽的一家三口的生活。
今天又参加了“有书”读书会,正好第一期遇到的就是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96岁高龄笔耕不辍,思考不断,带着病痛花两年时间才成了这本书。
而这本书的题目,也与我如今的心情有些契合,现如今的我也正是走到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不也是另外一个“边上”吗?先生用生命在创作,用正能量在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和精神。
好了,跟着先生进入她的思考、她自己的问答世界吧!先生在文章中讨论生与死的时候提到一个观点——名与实必须界说分明。
如果名与实的界说不明确,思想就混乱了。
这点从我内心深处来说是非常认同的,因为我的人生一直都是是非分明。
而这,常常被批评说世界本就不那么绝对,不是“非对即错”、“非好即坏”,但我还是坚持“非对即错”、“非好即坏”——在某个特定的事件,特定的角色,特定的角度,怎么还可能分不清是非对错、忠奸好坏?从先生,从孔老夫子的角度看,都是要分虚实,要分是非的嘛。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也常常被批判做事情过于理性,也因为过于理性也就缺乏激情,甚至热情,也就很难冲动。
而在,“灵魂”一词的思考上,我此刻想到的不是灵魂,而是与之相关的一个词“宗教”。
佛教提倡“食素”、“不杀生”,我一直以来也觉得是有问题的,吃植物就不是罪过?植物生来就应该被吃?在你杀植物的时候,没有听见植物的痛呼,难道就能代表植物不痛?你不是植物就怎知植物不痛。
说到底,关于宗教,就像前面与杨绛先生交谈的某位友人说的——圣人以神道设教,“愚民”又”驭民”,宗教不过是过去的统治者“愚民”“驭民”的工具罢了。
而今天的宗教在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里面有很深刻的讨论和理性的思考,而男主的一段话,甚为精彩,全部录下如下:有一段时间,我也找不到吃的,无家可归,我经常哭泣,我甚至没有朋友,我唯一能拥有的,就是神。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 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中庸》第一章里说:“最隐蔽的地方,最微小的事,最使你本相毕露;你以为独自一人的时候没人看见, 就想放肆啦?小心呀!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时候特别谨慎。
1
七 《论语》趣
2
八镜中人
3
九他是否知道 自己骗人?
4
十穷苦人三则
5
十一胡思乱想
十三韩平原的命
十二她的自述
十四良心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 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钱钟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她翻译的《堂吉诃德》 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1943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2003年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2007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2013年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逝世,享年105岁。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第一遍还总结不出什么感受,但发现了一位特别特别想了解的榜样,温柔、坚韧、低调、隐忍。 杨绛先生拥有着一颗平常心,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沉稳而气度非凡。 高龄所作,骨子里的修养、骨子里的温柔明晃晃地于文字中流出。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就是内心的从容 97岁老人仍能写出书来,嗜书如命,且每天保证自己一直在进步中, 这种好学内敛的精神值得学习!。 1、先生一生经历很多磨难却依然保持一颗豁然开朗,不断修炼自身完善自身的心。 边看边想,该怎么来形容这样一位博学又经历历史坎坷的先生,“种子的信仰”,可尊可佩可敬!。 要何等的修炼才能达到杨绛先生的境界。 走到人生边上,豁达睿智,一生与书为友,做一个自由的思想者,钦佩向往之!。 篇幅很短,不知不觉读完。 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走到人生边上说实话就感觉还好并没有我预先期待的那么惊艳也有可能是阅历不够 多年之后再读吧。
杨绛一百岁感言原文
杨绛一百岁感言原文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
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
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
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生一世是考验。
人死了,好人的灵魂升天。
不好不坏又好又坏的人,灵魂受到了该当的惩罚,或得到充分的净化之后,例如经过炼狱里的烧炼,也能升天。
大凶大恶、十恶不赦的下地狱,永远在地狱里烧。
我认为这种考验不公平。
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赋不同。
有人生在富裕的家里,又天生性情和顺,生活幸运,做一个好人很现成。
若处境贫困,生性顽劣,生活艰苦,堕落比较容易。
若说考验,就该像入学考试一样,同等的学历,同样的题目,这才公平合理。
佛家轮回之说,说来也有道理。
考验一次不够,再来一次。
但因果之说,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个因是什么呢?人生一世,难免不受人之恩,或有惠于人,又造成新的因果,报来报去,没完没了。
而且没良心的人,受惠于人,只说是前生欠我。
轻率的人,想做坏事,只说反正来生受罚,且图眼前便宜。
至于上刀山、下油锅等等酷刑,都是难为肉体的。
当然,各种宗教的各种说法,我都不甚理解。
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
不过,宗教讲的是来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来世的事,我只求知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一辈子,能有什么价值。
天地生人,人为万物之灵。
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该是人,不是物;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而是创造人类文明的人。
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
坚信“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的聪明朋友们,他们所谓“什么都没有了”,无非断言人死之后,灵魂也没有了。
至于人生的价值,他们倒并未否定。
不是说,“留下些声名”吗?这就是说,能留下的是身后之名。
但名与实是不相符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战争中奉献生命的“无名英雄”更受世人的崇敬与爱戴。
我国首都天安门广场上,正中不是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吗?人世间得到功勋的人,都有赖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为他们做出贡献。
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他们活了一辈子,就毫无价值吗?从个人的角度看,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收获,但是从人类社会集体的角度看,他们的功绩是历代累积的经验和智慧。
人类的文明是社会集体共同造成的。
况且身后之名,又有什么价值呢?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到头来只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尸体,人生一世,还说得到什么价值呢?
匹夫匹妇,各有品德,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
俗证:“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
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
其实,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纯由理性推断出来的。
人类天生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
统治者只是借人类对神明的敬畏,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仪式。
虔信宗教的,不限于愚夫愚妇。
大智大慧的人、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诚,远胜于愚夫愚妇。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
佛家说人生如空花影,一切成空。
佛家否定一切,唯独对信心肯定又肯定。
“若复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得如是无量福德……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为什么呢?因为我佛无相,非但看不见,也无从想象。
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经久的锻炼。
如能把信仰传授于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无量。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
能有成绩,就不是虚度此世了。
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
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
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
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