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新形势下甘肃生态环境与法治建设的讨论
新形势下甘肃生态环境与法治建设的讨论摘要:西部生态环境是比较脆弱的地区。
本文以甘肃省为例,通过讨论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试图提出合理的法律建议,以保护西部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谐甘肃省地处中国西部黄河上游,曾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黄金路段,它地域广阔,人口稀少,矿产资源丰富,可谓地大物博,但它地表贫瘠,植被稀少,且有些动植物正面临灭绝,也因开发、滥垦使的西部植被退化,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一个地大物稀难以适应人类居住之地。
一、剖析甘肃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一)水环境污染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离开了水将难以生存。
而甘肃不仅是一个缺水比较严重的地区,而且也是一个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
为了使西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国家决定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转移到西部,确立了西部大开发的政策。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企业迅速崛起,带动了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但水污染也有迅速加剧的趋势,尽管各级环保部门在督促厂矿企业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成效并不明显。
综其原因主要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差,特别是一些依靠成本收益差来获得利益的企业,他们宁愿支付环境污染税费,而不愿在处理废水、废物中投入资金。
这些企业就这样运用自己的资金和政府政策把环境的恶果转嫁给了社会,特别是生活在企业周边的人们遭殃甚重,从而避免了对环境责任的承担。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西部经济、政策的支持,甘肃城市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们大量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更加集中,从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大量废水,这些废水包括人们浴室、厕所、洗涤房和厨房排出各种污水的混合液。
这些混合液也是加剧水污染的重要来源。
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的供应量受到更大的挑战,为使粮食得到丰收,科技工作者研究了各种各样的化肥农药,虽然这些化肥和农药会被农作物吸收促进农作物生长,但农作物只能吸收少量,大部分都渗入到地表水形成水污染。
对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粮食产量 增长 幅度不 大 , 自然灾 害不仅 漫长寒冷 , 夏季短暂温热 , 春季长于秋季 , 陇南南部 河谷 用 化肥农药 等 , 为亚热 带湿润区 , 北部 为暖温带 湿润 区 , 中部 黄土高原 没有得到根本治理 , 而 日趋严重。“ 反 文革” 十年 , 单求增 盲 甚 毁草耕 为温带半干旱 区 ; 祁连 山地 , 甘南 高原 为高寒湿润 区。省 加粮食产量 , 目扩 大耕地 面积 , 至毁林开荒 ,
漠、 戈壁相互交织 , 组成 了各种生态环境 , 约着 土地利 制
自然的破坏 , 生态平衡 的失调 , 其恶 果在短 期内常常表
任其带来 的影响是 用 和林 业生产 的发展 , 本省深 居 内陆 , 受大气 环境 和青 现 不明显 。因而也 不被 人们所 重视 ,
也是人们难 以预料到 的。 藏 高原 大地形 的影 响 , 且处于 季风 的边 缘 区 , 暖湿气 流 深远 的, 半个世纪来 , 我省农业生产兴修 水利 , 开垦荒地 , 使 不 易到达 , 于是形 成多样性气候 , 省大部 分地区冬 季 全
摘 要 : 甘肃 自然现状 着眼 , 从 分析 了造 成 目 生态环境 现状 的原 因, 前 通过 结合 不 同区域 的 自然中的重要 作 用 , 并提 出 了生 态环 境建设 的具体 原 则、 点和措 施 。 重
关键词 : 业 ; 林 环境 ; 生态 ; 治理
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 题。甘肃生态
阔叶林 向草原过 渡的地 带 ,境 内天然植被 已残缺不全 , 带 以北兰州 、 靖远 、 环县 一线 以南 地区 , 也是我省黄土高
草 环境脆弱 ,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治理很及 时 ,也很必 大 面积 的荒坡是灌丛草 原 ; 原地带分布在森林草原地
对甘肃五个方面的要求
对甘肃五个方面的要求1. 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整体上介绍甘肃省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并简要描述本文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部分内容:概述甘肃省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都是甘肃省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探讨对甘肃省五个方面的要求,以促进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文章的概述、结构安排以及目的。
第二部分是正文,将对甘肃省五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详细阐述。
其中,方面1将讨论其重点要点1和要点2;方面2将探讨要点1和要点2;方面3将关注要点1和要点2;方面4将涉及要点1和要点2;方面5将论述要点1和要点2。
第三部分是结论,主要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甘肃省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期望为甘肃省的全面进步提供参考和建议,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甘肃省作为我国的重要省份,其发展也影响着整个西北地区的进步。
通过对甘肃省五个方面要求的阐述,我们将为甘肃省的发展和繁荣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和分析: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文章所要探讨的主题——对甘肃五个方面的要求。
文章将通过对这五个方面的要求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在文章结构的说明中,将详细说明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和目的,以确保读者对文章结构有清晰的认知。
同时,也要明确阐述本文的目的,即为了促进甘肃各个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提出建设性的要求。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
在这部分,我们将依次介绍对甘肃五个方面的要求。
具体而言,按照方面的顺序,我们将分别探讨方面1的要点1和要点2,方面2的要点1和要点2,方面3的要点1和要点2,方面4的要点1和要点2,以及方面5的要点1和要点2。
甘肃省草原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出 了治理 草原退 化的一 些对策 , 以供 草原 生 态和保护 方 面的政府 决策者参考 。 关键词: 甘 肃省 ; 草原 生 态 ; 环境保护 ; 治理 对策
中图分 类号 : ¥ 8 1 2 . 6 文献标 志码 : B 文章 编号 : 2 0 9 5 — 3 8 8 7 ( 2 0 1 7 ) 0 4 — 0 0 6 4 — 0 4
物提供 特殊 的栖 息环境 。保 护好甘肃省 草原生 态 , 对全 国经济 、 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具 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
戟、 天仙 子 、 骆驼蓬 等有毒植物 。由于毒草生 长旺盛 , 密
度过大 , 以致于最终变成 了灾害 。据统计 , 甘肃省有 9 0 % 以上 的草原 因优 质牧草 产量 下降 而 出现不 同程 度 的退
上最 令人 头疼 的毒 草——乌头 。乌头毒性极 强 , 牛羊吃
收稿日斯 : 2 0 l 7 _ o 如2 2
源 区。在 甘肃省 的河西 走廊 , 由于气候 干旱 , 地 质松散 ,
加之 荒漠受 到破坏 和退 化 , 仅存 的植 被 , 早就 丧 失 l r 锁
住土壤的功能 , 形成了沙尘源区。多年来 , 河西绿 洲 肿 J 着被荒漠吞噬的威胁。河西 5 市是我 国荒漠化发 展最 强
甘肃省是全 国六 大草原牧 区省 份之一 ,有天 然草原
了就会 中毒死 亡。这里 曾经是优 质草原之一 , 但近 年来 出现 了大面积退化 ,有毒有害植 物乘机扩大 了领地 , 渐 渐变成 了草原上 的优势物种 。它们不但贪婪地汲取 上地 的 营养 , 还 像恶 性肿瘤 一样 , 让大 部分 原有 的植 物 缺 少养 分和光照而慢 慢地死去 。其 中 , 最典 型的有光果 火
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带来的几点思考
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带来的几点思考作者:马小飞来源:《发展》2018年第10期一、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情况概述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区著名的大山系,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
祁连山区以其面积广、海拔高截留了大量的地形雨,显示了其重要的水源生成功能,特别是具有局部气候调节和生态维护功能价值,对于甘肃河西走廊农业发展奠定了前提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祁连山是西北地区一种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战略地位重要。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祁连山北坡中、东段,在行政区划上地跨武威、金昌、张掖3市8县(区),包括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古浪、永昌、凉州、山丹、甘州、民乐县(区)的部分地区。
201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对于祁连山国家级保护区存在的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问题,部分水电设施违法建设、违规运行,周边企业偷排偷放问题,大规模无序采探矿活动等环境破坏问题提出了严肃通报批评。
事后,甘肃省委、省政府立即做出了整改一系列部署安排,张掖市、武威市、金昌市结合各地实际,开展扎实有效整治行动,祁连山生态环境状况逐渐恢复好转。
通过回顾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整改全过程,对于甘肃省做好生态治理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的启示与思考(一)生态安全治理的理念需要转变。
传统的生态治理理念是重在出现问题之后的整改和处置,通俗地讲,就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前工业时代发展路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处于高位增长的区间,不惜牺牲环境代价,消耗资源,破坏环境,基本形成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的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注重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势必会减弱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特别是对于资源推动性经济增长方式的挑战。
甘肃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公
民
园
地
甘肃的环境问题
D
及其对策
E
V
邓志涛 刘占忠
E
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环境条件的优越程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87% , 其中黄河流域占全省水地流失面积的
度。甘肃作为地处中国西北部的内陆省份, 其经济发展状况与 65. 4% , 长江流域占 13. 7% , 内陆河流域占 21% 。全省每年因水 L
污染城市地处黄河流域的峡谷地带, 四面环山, 空气流通性差,
3. 资源枯竭已显端倪。甘肃地质构造复杂, 地形、气候多 悬浮物飘浮时间长, 加上干旱少雨, 特殊的地理条件加重了城
初 的 5. 2 亩下降 到目 前的 2. 12 亩。 山旱 地面 积约 占 耕地 的 76. 2% , 其中约有 80% 的耕地是低产田。二是水土流失严重, 为 西部 7 省( 区) 之最。甘肃省水土流失面积共 39. 61 万平方公里,
经过 40 多年的开发利用, 可采森林资源已基本采完, 后续森林 资源又接替不上, 资源面临枯竭, 木材产量逐年减少, 导致林区 经济形成严重恶性循环。被誉为河西地区水资源/ 绿色水库0 的
E
标, 其中金昌超标 3. 28 倍, 白银超标 2. 52 倍, 两城市二氧化硫 万亩, 进入 80 年代以后, 耕地减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1980 年
排 放量占全省总量 的近 50% ; 氮氧化 物年日均值 浓度范围 在 至 1987 年的七年中, 共净减少耕地 262 万亩, 每年以平均 37. 5
P
排放量为 6. 4 吨, 重金属排放量为 143. 9 吨, 砷排放量为 87 吨, 危害, 无论从现在看还是从长远看, 都将成为制约甘肃经济发 挥发酚排放量为 66 吨, 氰化物排放量为 13 吨, 石油类排放量为 展的重要因素。
甘肃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考
还可 以调剂用工 、用水和用肥等矛盾 , 应 按 照 G /18 3标 准 执 行 。养 殖 小 BT 7 2 二 、 肃 省 生态 循 环 农 业发 展 模 式 增强抗击 自然灾害的能力 。 甘 旱作节水农 区与沼气工程结合。 通过沼气工程可将 ( ) 一 农业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 农业 业生产模式是通过工程 、 生物 、 农艺 、 化 农业生产 中的种植业 、 养殖业等传统农
一
益低 、 积累少 , 无力增加农业投入 , 制约 三种 :间套轮” “ 种植模式是指在耕作上 立较为规范 、封闭管理 的畜 禽饲养 园 了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 难 利用生物 共存 、 惠原理 . 园区 内饲养设施 配套 , 术规程及 技 互 采用问作 套 区 , 以创造可持续发展 的条件。长期 下去, 种和轮作倒茬的模式 。 这种模式可以充 措施统一 , 在建场的时候应要求 建设配 就 会 向过 度 开发 、破 坏 生 态 的 方 向转 分利用空间和土地生产力来提高产量 , 套 的污 水 处 理 设 施 。 养殖 小 区防 疫设 施
式。
三是发展休 闲观光农业 。围绕 中心城
、
( ) 二 农业废弃物循环 市 、 观光旅游 区 、 中小城镇 , 展观 光旅 发 利用 发展模式。将农业生 游 生态 农 业 。四是 调 整 种 植 结 构 , 展 发 产过程 中的废弃物处理再 立 体 农 业 , 因地 制 宜 地走 出一 条 发 展 生 利用 , 集能 源 、 环保 、 资源 态农业的路子。 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 ( ) 二 从实际出发 , 因地制宜地选择 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 适合发展生态农业的路 子。 各地应根据 括秸秆利用 ,三沼”利用 各 自的实际情况 , “ 确定生态农业的发展 等。秸秆利用是将秸秆加 模式和路子 。在发展过程 中, 既可以采 工处理 , 使其变成肥料 、 饲 用一种模式 ,也 可 以采用 多种发展模 料、 原料和能源等 , 消除对 式 。无论选择 什么样 的发 展模式或路
自然保护区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自然保护区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现状摘要: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甘肃自然地理复杂,生态极其脆弱,其生态文明建设艰巨而复杂。
自然保护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甘肃已建设有自然保护区49处,总面积873.7万公顷,占甘肃省国土总面积的20.7%,保护了甘肃省90%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以上的湿地,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肃自然保护区安类型分有森林生态类型24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8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9处,野生动物类型8处,按级别分国家级16处,省级32处,县级1处。
甘肃自然保护区当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水平不高,科研监测工作滞后,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甘肃生态文明自然保护区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惜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自然保护区作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直接、最具体的区域,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沿阵地和基本单位,更是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示范基地。
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统计,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的濒危动物、植物、地质剖面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基本规律、物种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是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为人类活动后果评价提供基础准则,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为研究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全面的天然“本底”,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甘肃省祖厉河林场林业发展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
车宗庚.甘肃省祖厉河林场林业发展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业,2023,17(24):200-202.甘肃省祖厉河林场林业发展建设中生态环境 保护现状与对策车宗庚(甘肃省兰州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祖厉河林场,甘肃会宁 730726)摘 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是自然财富的体现,同时是未来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此背景下,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扫除限制林业发展的现实阻碍,构建林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模式,以甘肃省祖厉河林场为例,从祖厉河林场的发展现状及工作成果出发,对其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提高民众的积极性、提高项目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完善森林保护制度等对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对策;甘肃省祖厉河林场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24.064环境保护是一项利益长远的工程,必须将其作为核心的政治责任和基本的工作任务。
生态保育与林业发展紧密相连,加速林业工程的进程对于提升自然生态的质量、促进经济的稳健增长至关重要,能够创造互惠双赢的局面。
然而,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林木被过度砍伐,生态遭受破坏,水土流失的情况较为严重,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我国在林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单位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观意识不够强烈,林业建设的理念相对陈旧,相关的制度框架尚未健全,直接影响林业发展的质量和生态环保的成果。
鉴于此,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带头作用,高度重视林业的发展建设,重新赋予生态林业系统生机与活力,创新生态林业模式,以确保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工作能够齐头并进。
1 祖厉河林场发展现状及工作成果甘肃省祖厉河林场位于秦岭山脉西段,生态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
林场地处高寒山区,多年来受到过度放牧、非法砍伐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林木资源保护面临极大压力。
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对策建议
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对策建议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在推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甘肃高质量发展中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难点:甘肃省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对策建议:加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
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难点:甘肃省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对策建议: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经费,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点:甘肃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能源等方面存在短板。
对策建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四、人才流失严重难点:甘肃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流失较多。
对策建议: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留住人才。
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建立人才评价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留在甘肃发展。
五、农业发展面临困难难点:甘肃省农业发展面临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对策建议: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优化农业布局。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水资源管理,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六、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难点: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资源环境压力大。
对策建议: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
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
七、区域发展不平衡难点:甘肃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
对策建议: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甘肃生态环境建设浅析
社 会 属 性 的森 林 应 该 区别 对 待 。 我省 天 然 林 保 护 工 程 普 遍 出 现 执 行 项 目的坚 定 性 不 足 , 砍 滥 伐 时 有 乱 发 生 , 地 非 法 侵 占事 件 频繁 ; 行 项 目的 灵 活 性 则 林 执
乱砍滥伐 、 额采伐 、 超 对林 地 无 节 制 侵 犯 等 问题 的 坚 决 、 情 的 依 法 治 理 上 ; 用 天 然 与人 工 相 结 合 的 营 无 采
林 手 段 加 速 恢 复 和 更新 森 林 , 大 森 林 面 积 , 加森 扩 增 林 覆 盖 , 高林 分 质 量 , 强 生 态 及 社 会 功 能 ; 活 提 增 灵 性 则 表 现 在 对 于 不 同起 源 、 同树 种 组 成 、 同林 龄 不 不
关 键 词 :天 然 林 保 护 ; 耕 还林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 可持 续发 展 退
中 图分 类 号 :S 7 9 1 文 献 标 识 码 :C
由于 人 口的急 剧 增 加 、 自然 资 源 的过 量 消耗 、 城
政 府 财 政 收 入 补 贴 等 问 题 , 别 是 天 然 林 保 护 工 程 特 森 林 经 营 的 导 向 问 题 。天 然 林 保 护 的政 策应 该 具 有 坚 定 性 和灵 活性 相 结合 的 特 点 。坚 定 性 应 表 现 在 对
1 天然 林 保 护工 程导 向是 核心
天 然 林 保 护 工 程 是 我 国生 态 环 境 建 设 工 作 中 一 项 极 其 重 要 的基 础 工 程 。甘 肃 省 天 然 林 主 要 分 布 在 长 江 、 河 的上 中游 地 区和 内 陆河 流 的 水 源 区 , 有 黄 具
浅谈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
浅谈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摘要:甘肃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取向、实施生态屏障行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大使命,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幸福美好新甘肃既是科学发展的甘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甘肃,更是生态文明的甘肃。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省,建成幸福美好新甘肃,这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义不容辞的重任。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屏障行动幸福美好新甘肃生态文明一、甘肃的生态环境状况甘肃省地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的交汇部,位居黄河、长江上游,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源头,是我国唯一具有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省份,也是西部地区一个生态功能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多样、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的生态枢纽区域。
甘肃地域狭长,分为陇中黄土高原区、河西地区、甘南高原区和陇南山区四大生态类型区。
陇中黄土高原占全省75%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耕地,但耕地主要为坡耕地(占90%以上);河西地区降雨减少,生态退化,严重缺水,土壤沙化;甘南草原超载放牧,草原退化严重;陇南山区人口密度大,开发过度,交通不便,泥石土流严重。
“风吹草地见牛羊”、“蓝天碧水”、“风调雨顺”已成为人们的期盼和祝福。
多样的生态类型,恶劣的立地条件,使甘肃成为多灾多难的省份,频发的沙尘暴、持续干旱和地震、泥石流、暴雨足以说明其严重性。
二、甘肃建设生态文明省的原则1.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省建设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共进。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各方利益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省建设的根本要求。
2.因地制宜,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省,核心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如果说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就是“竭泽而渔”。
忽视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了,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
甘肃省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2011 第 20 卷 第 4 期
甘肃地质 GANSU GEOLOGY
文 章 编 号 :1004-4116(2011)04-0060-0005
2011 Vol.20 No.4
甘肃省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环境 保护对策研究
周斌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 兰州,730050)
摘 要:甘肃省是一个生态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的省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地质环境问题突出; 森林及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功能弱,环境自净能力差;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并且随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的消耗,生态 环境呈恶化之势,已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生态地质环境现状,为合理开发利 用国土资源、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收 稿 日 期 :2011-06-25 作 者 简 介:周 斌 (1975~),男 ,工 程 师 ,甘 肃 省 山 丹 县 人,水 文 地 质 与 工 程 地 质 专 业 ,一 直 从 事 水 工 环 方 面 的 地 质 调 查 、勘 查 与 研 究 工 作 。 ①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甘肃省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综合调查与评价报告,2003。
(2)人为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加速水土流失的
2.2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根源。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甘肃天水环保调研报告
甘肃天水环保调研报告甘肃天水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城市,但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环保调研。
首先,我们调查了天水市的污水处理情况。
经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天水市存在着污水处理设施滞后、设备老化的问题。
许多污水处理厂无法对大量的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导致污水直排河流和土壤,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水质和环境。
我们建议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污水处理设施,引进新技术,提高处理能力,保护地方水资源。
其次,我们关注了天水市的大气污染问题。
天水市虽然没有大工业,但冬季取暖和交通尾气排放使得空气质量下降,空气中的PM2.5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
为了改善大气质量,我们建议加强城市绿化,建立更多的公园和绿地,提高空气质量。
同时,也需要采取措施限制燃煤和车辆尾气排放,对高污染源进行治理。
另外,我们还调查了天水市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情况。
我们发现,天水市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这种方式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还会导致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提倡垃圾分类,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同时推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新型处理方式的建设,减少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负担。
最后,我们也关注了天水市的生态保护情况。
天水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一些生态系统正面临破坏的风险。
为了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我们建议政府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同时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总之,天水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政府和公众应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和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关键信息项:1、甘肃环境现状概述生态系统状况污染情况资源利用情况2、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政策执行的困难公众环保意识3、环境保护的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4、环境保护的具体对策加强环境监管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加强环保教育与宣传加大环保投入促进生态修复与保护11 甘肃环境现状概述111 生态系统状况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系统多样但较为脆弱。
其拥有广袤的草原、森林以及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降低以及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日益凸显。
112 污染情况在大气污染方面,工业排放、冬季采暖以及交通运输等因素导致空气质量不佳,尤其是在一些重点工业城市。
水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部分河流和地下水受到污染,影响了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
土壤污染方面,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工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置,对农田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113 资源利用情况水资源短缺是甘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这一状况。
同时,能源结构以传统的煤炭为主,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不足。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如过度开垦导致的土地沙漠化等。
12 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121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甘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艰难抉择。
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一定贡献,但却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122 政策执行的困难尽管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
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违规排放污染物,而相关部门的处罚力度和监管手段有待加强。
123 公众环保意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的淡薄使得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
同时,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对环保产品和绿色消费的选择也不够积极。
甘肃省生态环境研究
甘肃省生态环境研究甘肃省位居长江、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也是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和东部季风区等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部位,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同时由于地形的约束,大部分城市及人口集中分布于河谷地区,空间狭小,自然环境容量有限,因此,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难度较大。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统筹人与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非常艰巨,要求也尤为迫切。
一、生态环境概况1.自然生态甘肃省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甘肃的自然生态特征独具特色。
位处高原而且多山,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相对海拔高度4600米,在全国仅低于西藏、青海两省区。
气候类型复杂,且气候垂直带分布变化明显,位于全国气候区划中气候区之间的过渡带,包括了亚热带湿润区、暖温带湿润区、温带半湿润区、温带半干旱区、温带干旱区、暖温带干旱区、高寒半干旱区、高寒湿润区,而且从南部白龙江河谷的亚热带,到北部祁连山海拔4800米以上的寒带,涵盖了除热带以外地球上所有的气候带,气候类型十分复杂。
耕地/土地:全省现有耕地6807.15万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52%,全省耕地的基本特征是:山地多、川(塬)地少,旱地多、水地少。
全省耕地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坡地,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2.84%。
大部分可耕地较为贫瘠,开垦率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可垦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均耕地逐渐减少。
2004年耕地净减少220.65万亩,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基本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森林:甘肃省是一个少林的省份,全省林业用地总面积802.7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17.41万公顷,疏林地面积21.58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179.44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67万公顷,苗圃地面积0.47万公顷以及无林地面积296.30万公顷。
森林蓄积为1.993亿m3,森林覆盖率为9.90%,居全国第25位。
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对策
魏 龙.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对策[J].南方农业,2024,18(8):127-129,133.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对策魏龙(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甘肃陇南 742500)摘 要为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作用与价值,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以甘肃白龙江博裕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介绍该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分析其目前在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整体规划有待优化、生态建设管理模式急需改进、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巨大、生态旅游发展不规范等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做好科学规划、优化生态建设管理体制及模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规范发展生态旅游项目等建设措施。
关键词生态建设;对策;甘肃白龙江博裕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图分类号:S7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4.08.040甘肃白龙江博裕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属于长江上游关键的水源涵养林区,也是西北地区极为重要的绿色屏障。
该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复杂且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在推进生态建设期间,不仅通过造管并举大力保护原森林资源,而且同步营造大量生态公益林。
然而,该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定不足,需要积极探索优化对策,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
1 现状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绿色屏障。
该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据调查统计,该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高等植物2 000余种,常见的有659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红豆杉、水杉、独叶草等;分布有药用植物400余种,食用植物和菌类近300种,植被分为8个植被型,38个群系;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脊椎动物5纲27目62科237种(亚种),占甘肃省脊椎动物总数的27.7%;拥有国家级保护动物3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29种,有37种野生动物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资源公约》附录物种。
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和对策浅析
1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山区,沙,灾害,森林,土壤侵蚀面积也非常严重,土壤侵蚀面积超过22万8000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已经达到全甘肃省土地面积的一半。
多年来,土地沙漠化也在不断发展。
在许多省、县都会受到沙漠的影响,土地沙漠化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草地退化,致使许多物种无法继续生存或存活,物种数量迅速减少,目前,草地退化率已超过45%。
各种自然灾害多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甘肃省频繁发生自然灾害。
不但沙尘暴时常发生,还危及到铁路、道路等,对各类作物也造成了一定危害。
甘肃省是青海西藏高山地区和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的交叉点,分为甘肃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地区和陇南四大生态区。
甘肃省黄土高原占人口的75%以上,70%以上的耕地,但土地主要是农田(90%以上),河西地区降雨量减少,生态退化,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土壤荒漠化;甘南草原过度放牧,草地退化严重;陇南山区人口高密度、过度开发,交通不便,泥石流严重。
不同生态类型,土地条件差,频繁的沙尘暴、干旱、地震、泥石流,足以说明其严重程度。
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甘肃省境内农作物生产不良,导致本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东部地区,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经济腾飞。
因而,不管是从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来说,甘肃省生态文明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2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甘肃省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占总用地面积的75%。
黄河、长江流域的水自然地形低,自古以来,有一个“看到水的流动,土地干裂缝”的问题。
甘肃人均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1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居全国二十位,其中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750立方米,接近国际平均水平的500 - 10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
甘肃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交织的省份的贫困和困难的问题。
“三点,三点,两点,两点,一个森林和一个亚场”的生态格局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
全省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5%,草地面积占三,草地面积占80%以上。
兰州市城市环境与建设生态城市的理性思考
兰州市城市环境与建设生态城市的理性思考高天鹏;常国华;李雪;张庆;陈宏彬;张鸣【期刊名称】《河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025)002【摘要】城市是人类文化精华的积淀,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兰州市作为甘肃省首府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影响了兰州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针对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环境污染严重、绿地系统脆弱,城市空间狭小、城市交通拥挤等问题,探讨了在城市发展中要全面提高兰州城市环境质量,加快建设城市的绿地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将兰州市建设为一个绿色和谐、舒适健康、发展公平的优质生态城市.【总页数】5页(P77-81)【作者】高天鹏;常国华;李雪;张庆;陈宏彬;张鸣【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0.3【相关文献】1.生态城市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对策研究--对胶南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J], 赵洪发;周春华;阚卫华;宋波;张本伟2.兰州市地铁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基于兰州市居民感知数据的分析 [J], 孙振亓;缐海彦;罗君;米旦旦;年丽丽;蒋生豪;3.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方法探讨--成都市温江区城市环境建设对策分析 [J], 辛勤;张陆良;熊风4.兰州市地铁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基于兰州市居民感知数据的分析 [J], 孙振亓;線海彦;罗君;米旦旦;年丽丽;蒋生豪5.建设人水相亲的生态城市——韩国城市环境建设考察报告 [J], 秦惠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摘要:从甘肃自然现状着眼,分析了造成目前生态环境现状的原因,通过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深入探讨了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原则、重点和措施。
关键词:林业;环境;生态;治理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地处西部的甘肃省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国家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号召,这是进军西部,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战斗号角,也是西部大开发紧迫的任务,更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甘肃生态环境脆弱,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治理很及时,也很必要,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甘肃省的自然现状
甘肃省地处祖国西北部,总面积45万km2,地处亚热带与温带,全省地形复杂,约70%为山地丘陵,海拔高度一般多在1 500~3 000m,全省境内,六盘山、陇山纵贯于东,叠山、潘家山、岷山横亘于南,祁连山、合黎山、龙首山分踞河西走廊南北,由于四周高山大岭屏障,加之远离大海,以及北部存在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影响大气环境,因此气候干旱。
气温受纬度与海拔之影响,冬寒夏凉,局部差异悬殊,冬季各地月平均温度除陇南地区及天水外,均低于0 ℃,大致乌鞘岭以东各地月平均温度低于零度长达2~3个月有余,以西则为3~4月余。
夏季月平均气温除敦煌外,各地均低于25 ℃,无霜期一般150~200d,农作物大都一年一熟。
雨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陇南地区康县及文县东南860mm,局部达到1 000mm以上,天水降雨量在600mm左右,兰州即减至300mm 左右,酒泉递减为80mm上下,而敦煌则有40mm。
地形地貌不仅以形态特征直接影响生产,而且通过水肥和气候条件的再分配,对地球表面林木分布的临界有着极为密切的影响。
我省的地貌条件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沙漠、戈壁相互交织,组成了各种生态环境,制约着土地利用和林业生产的发展,本省深居内陆,受大气环境和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且处于季风的边缘区,暖湿气流不易到达,于是形成多样性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温热,春季长于秋季,陇南南部河谷为亚热带湿润区,北部为暖温带湿润区,中部黄土高原为温带半干旱区;祁连山地,甘南高原为高寒湿润区。
省内森林植被的水平带分别为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
本区小陇山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垂直分布比较明显。
森
林草原地带,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南部,即临夏、康乐、渭源、秦安、平凉、庆阳一线以南,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向草原过渡的地带,境内天然植被已残缺不全,大面积的荒坡是灌丛草原;草原地带分布在森林草原地带以北兰州、靖远、环县一线以南地区,也是我省黄土高原的中部,这里耕地面积大,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植被残留在黄土山丘和石质山岭,一般为次生混交林。
在兴隆山、马衔山、巴米山等林区。
河西走廊为荒漠地带,由于气候干燥,植被稀疏,结构简单,种类贫乏。
2造成生态环境现状的原因
古时候我省森林茂密,水草丰美,气候温和,降雨量多,适于各种生物生长繁息。
据志书记载,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大山乔林连跨数郡,万里鳞集,茂林阴翳”,千里陇南大部分为森林草原所被复,唐时陇东南一带林木参天,北宋时期,陇右木材由渭河流放,东入黄河直至开封,清代以前,定西一带森林仍然极盛,雨水不缺,河西走廊在秦汉时期是松柏森林,草原连片,冬暖夏凉,畜牧业发达。
从奴隶社会始的两千多年,森林逐步破坏,我省虽然曾经林木郁郁,但由于大部分为山地丘陵,辟为良田的平川不多。
随之人口增殖,感到耕地不足,开始开发自然资源,加之历代争霸兼并,兵灾战火连年不断,改朝换代时大兴土木,重修宫室及民间建筑等,木材消耗量很大,再加资源丰富时,对森林非经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不知爱惜,任意破坏几千年所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大自然的破坏,生态平衡的失调,其恶果在短期内常常表现不明显。
因而也不被人们所重视,任其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人们难以预料到的。
半个世纪来,我省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用化肥农药等,粮食产量增长幅度不大,自然灾害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治理,反而日趋严重。
“文革”十年,单求增加粮食产量,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甚至毁林开荒,毁草耕作,劈山造田,导致水土流失,江河水库严重淤积,水源极缺的现象不断加剧,土地生产力进一步降低,自然灾害更加频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肥料、饲料、燃料奇缺,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在林业生产上单纯追求木材产量进行掠夺采伐,乱砍滥伐,加上森林火灾及病虫害,我们的森林资源迅速减少,森林覆被质量严重下降,生态环境急剧变坏,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和灾难。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带来严重恶果,错误政策是造成这种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
破坏生态平衡的人为因素的根源往往是主要来自某些领导部门,因此各级领导提高认识,吸取教训,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林业建设摆到应有的地位,从根本入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才有可能趋利避害,建立起本地区的新的生态平衡,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牧业的综合发展。
3甘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原则、措施
3.1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
3.1.1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扩大现有森林资源是甘肃的生态骨架,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参与并调节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因而森林对水的再分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森林由于调节地表径流,延缓流速,因而具有消除洪灾的作用。
森林涵养水源的过程实际也是对水源净化的过程,从而改善水源和水环境,并能增加局部地区降水、提高湿度、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护、减少污染等。
种树种草,扩林植被对我省这样一个少林省份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始终要把发展和扩大森林资源放在林业工作的首位,要全面加快宜林荒山、荒坡的造林进度,重点抓好宜林荒山植树造林和25°以上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努力增加森林面积,增加林木蓄积,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
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抢抓中央重点支持西部的契机,增加11.78%,使甘肃的森林覆被率达到20.82%,这将使甘肃70%的国土生态环境状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1.2干旱(降雨量≥300mm)半干旱区的治理。
我省干旱区面积26.94万km2,涉及13个地州市的60多个县,应重点抓好常年人工降雨、“121”雨水集流及其它小型水利工程,覆膜、小型水利等抗旱工作。
3.1.325°以上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
我省25°以上坡耕地31.50万h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0.69%,占全国25°以上坡耕地总面积的5.19%,涉及几十个县区,大部分在陇南,共有16.10万hm2,约占全省的50%,应完完全全落实,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大于25°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应使这些地区成为发展畜牧业的天地,也有一些地方成为林区作套种中药材的基地。
3.1.4荒漠化的治理。
我省有28.30万km2的荒漠化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2.30%,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6.39%,涉及11个地州市27个县市,占全国涉及沙漠县598个县的6.15%。
所有荒漠化土地中风蚀荒漠土地面积14.37万km2,水蚀型12.54万km2,盐渍化型1.40万km2,应重点抓好重点风沙口,绿州外围的绿色扩展、机械、工程治理,并做好沙产业的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