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文献综述
体育类文献综述范文
体育类文献综述范文以下是一篇体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标题:青少年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缺乏体育锻炼成为普遍现象。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探讨了青少年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期为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锻炼,身体健康1. 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和智力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然而,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往往被忽视,导致很多青少年缺乏运动,从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青少年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期为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
2. 青少年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2.1 增强心肺功能青少年期间适量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
一些研究表明,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钟的中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降低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
2.2 促进骨骼生长发育青少年时期,骨骼生长发育处于关键阶段,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刺激骨骼生长,促进骨量增加。
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进行适度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质量和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等疾病。
2.3 提高免疫力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和减少感染疾病。
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增强机体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能力,从而预防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
3. 结论青少年期间适量的运动锻炼对身体健康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适度的力量训练可以促进骨骼生长发育、预防骨质疏松症等疾病。
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宣传和推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运动机会和场所。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确保其运动方式和强度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
以下是一份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总结了一些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1. 身体健康:多项研究表明,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显著降低患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风险。
此外,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善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等。
2. 心理健康:体育锻炼还有助于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并能提升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情绪。
一些研究发现,参加团队运动或者社交性运动,例如集体健身或者球类运动,更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增强归属感和减轻孤独感。
3. 社交生活:不同类型的体育锻炼对于社交生活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例如,团队运动可以鼓励社会互动和增强社会支持,而独立性运动则更适合希望享受孤独或者自我反省的人群。
此外,体育锻炼也可以增强个人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享受体育锻炼的各种益处。
文献综述(体育)
文献综述(体育)体育运动具有丰富的外在功能,对社会保持健康和积极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中,呼吁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声音不断发出。
研究者们似乎普遍认同,参与体育运动对健康有益,可以帮助降低因静坐不动而引起的慢性疾病的风险,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
近年来,许多关于参与体育运动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个人的身心和精神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Wrisberg, G., & Lambrecht, J.(2018)发表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心理健康,提高情绪、认知能力和免疫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人类获得了更多的健康和身心福利,比如减轻年龄相关病变,提高社会技能和社会参与度,减少孤独感和改善生活质量。
利用体育运动,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压力,减少抑郁和焦虑症状。
Almeida, C., Correia, C., & Macedo, B. (2017)的研究证实,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例如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脂水平,对精神健康也有益。
他们研究了一组运动者,发现其血清维生素D水平高于一组非运动者,证明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不良心态,增强免疫力。
他们认为,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压力能力和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抵抗精神紊乱,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Killgore和Hastings(2017)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加心肺功能,缓解情绪问题,改善生活质量。
他们发现,体育运动也能够改善年老体质、预防癌症活动百岁老人的心脏病症。
此外,他们认为运动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
他们发现,学生经过定期的体育运动干预,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焦虑、抑郁和生活满意度的下降。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参加体育运动可以获得许多健康和福利,无论是身体上、心理上、或是情绪上,都可以得到改善。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理健康、减轻压力,并减少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国内关于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综述作者:童冠乐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34期摘要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是运动锻炼心理学的热点问题之一,身体自尊是反应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对研究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关于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1身体自尊的概念1.1自尊的概念詹姆斯(James.W.1892)最早提出了自尊的定义,他认为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感受,有两个决定因素,即实际情况和自我预想的可能比值。
我国学者顾明远教授指出:“自尊是个体以自我意象和对自身社会价值的理解为基础,对个人的值得尊重程度或其重要性所做的评价。
”总体来看,我们可以将自尊定义为个体对自我价值、自我评价的感受和态度。
1.2 身体自尊的概念“身体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看法。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身体自尊是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指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评价,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
2身体自尊量表大量查阅国内实证文献后发现,国内关于身体自尊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使用的量表主要是对国外量表的修订和使用。
主要有身体自尊水平量表(PSPP)、身体自尊量表(BES)、身体自我表述问卷(PSDQ)。
同时,国内也有学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编制了本土化的量表,如:段艳平编制的《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我国少年儿童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我国锻炼心理学的发展。
3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3.1不同的锻炼形式对身体自尊的影响3.1.1封闭式动作技能项目的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在进行封闭式动作技能项目锻炼时,外部情境相对稳定,主要依靠本体感受器进行反馈调节。
刘巧侠的研究发现,45周的有氧健身操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女性形体,主量表身体自我价值和分量表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在训练后发生显著性变化。
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文献综述
一概念1、体育锻炼的定义席玉宝(2004):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为活动内容,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
体育心理学》(季浏主编,2006):通常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体育运动心理学简编》(毛志雄主编,2011):体育锻炼也称身体锻炼,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且重复安排的体育活动。
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2、自尊的定义William James在1890年在其所著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将自我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之一,并首次提出了自尊的概念:自尊=成功/报负水平,即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其实际成就与潜在能力的比值。
《辞海》(1979年版)中,对自尊的描述为“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许别人歧视欺辱”。
《辞源》(l981年版)中对自尊的中文解释,自是“自己”的含义,尊为“尊重、尊奉”。
Morrsi Roesbnerg(1965)是第一个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自尊进行研究的开拓者,他对自尊研究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贡献。
他认为“自尊是针对于某一特定客体—即自我本身的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高自尊如同自尊量表项目所反映的,表明的是一个人是`足够好的’一种心理感受。
也就是个体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他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尊重自己。
这种尊重不是敬畏或害怕自己,也不是期望别人对自己感到敬畏,也就是说个体并不认为自己一定会超过其他人。
”国内学者张林在2000年综合了国内外研究者对自尊研究的基础础上提出:自尊的内涵是个体对其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认知评价,是个体在不断追求自身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一种内在的与自我信息相关的认知加工活动过程。
3、身体自尊的定义Secord,P.F、 Jourard,S.M (1953)身体自尊(或称身体自我概念)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
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
收稿 日期 :0 l 2—1 2 1 一1 9
网络 出版 日期 :0 2—0 2 21 5— 2
基金项 目: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 目( C 0 A 1 ) Y X 9 0 8 作者简介 : 冯金玲( 96一) 女 , 18 , 吉林长春人 , 赣南师范学 院体育学 院2 0 0 9级体育教 育训练学研究生 ; 赵宝 椿 , , 男 赣南 师范学院体育学
大学生 身体 自尊 与体育 锻炼 行为 的关 系研 究
8 1
的身体 素质 量表 、 运动 能力量 表 、 身体状 况量 表 、 体 吸引力 量 表 , 身 对大 学 生 的身 体 自尊 水 平 进行 测试 . 次 本 测 量 的克 隆 巴赫 系数 a为 082 . .7 1 12 3 数理 统计 法 .. 对 主要 变量 进行 描述性 统计 和典 型相 关分 析 , 部数据 均 采用 S S1 . 全 P S 5软件包 进行 处理 . 1
1 研 究对 象与 方法 1 1 研 究对 象 .
抽取 赣南 师范学 院 、 江西理 工大学 男 女大学 生 10人 ( 女各半 )发 放 问卷 10份 , 6 男 . 6 回收 14份 , 效 问 5 有
卷 10份 , 中男 生 7 5 其 2份 , 生 7 女 8份.
1 2 研 究 方 法 .
2 2住 01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n a o ma n v r i o r a fGa n n N r lU ie st y
N 3 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 三期
・
Jn .0 2 u e2 1
体 育科 学 与技 术 ・
大 学 生 身体 自尊 与 体 育 锻 炼 行 为 的关 系 研 究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自尊影响调查研究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自尊影响的调查研究摘要:通过对青少年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进行相关研究,探索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自尊各因素的相关关系,对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自尊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发现体育锻炼与青少年身体自尊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为青少年学生参加适当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尊,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锻炼青少年身体自尊一、前言身体自尊对研究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西方锻炼心理学中它已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自尊作为青少年个体人格的核心,对青少年各项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几年在重视完善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同时,在社会、教育心理学中出现了更多对自尊的研究。
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对青少年身体自尊的研究成果。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述评,为进一步进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生身体自尊和自尊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一)概念界定1.身体自尊的理论探讨自尊是个体对自身身体特点、个性、社会身份和行为的评价或感情反应。
它被认为是最能预测情感和生活变化的个性变量。
目前,西方锻炼心理学领域中,有关自尊理论的研究强调:一个人的自尊由不同的、具体的成分组成。
marsh&shavelson(1988)提出了自尊结构的等级模型,即随着处于低水平的具体自尊水平的变化,处于高水平的整体自尊也随之变化。
也就是说,要改善整体自尊水平,必须采用某种干预手段来改善处于具体领域的自尊水平。
身体自尊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与不满意感”。
它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对情感和心理状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的理论探讨田录梅采用franzoi等人(1985)编制的身体自尊量表(bes)研究表明,运动员的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水平都明显高于非运动员,同时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无论是运动员还是非运动员,在身体自尊方面,男大学生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在运动员中这种差异更为显著;在整体自尊方面,运动员男大学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非运动员中整体自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关系研究综述
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关系研究综述 彭 晶(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8)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身体自我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我国对国外有关身体自我量表的修订情况进行了介绍。
结合相关文献从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的影响和身体自我对于体育锻炼的预测作用两方面对体育锻炼和身体自我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详细的介绍了近年来国内有关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影响的研究,分析了现有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并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体自我;关系The Relation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s and PhysicalSelf-concept: a ReviewPENG Jing(Applied psychology of graduate school,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Beijing 100088,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physical self-concept, the methods of measuring it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scales concerning physical self-concept in China.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hysical exercises and physical self-concept is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physical self-concept and predica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s from physical self-concept. The reasons for the inconsistency of current researches are also analyzed. Finally, the problems exist in the current researches are put forward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Keywords: Physical exercise, Physical self-concept1 前言随着锻炼心理学的发展,身体锻炼,特别是锻炼的心理效应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身体自尊研究综述
身体自尊研究综述第一篇:身体自尊研究综述身体自尊的研究综述摘要:身体自尊是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体自尊作为人的整体自尊的一部分,对于人的心理健康也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具有良好身体自尊的人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当前对于身体自尊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当前对身体自尊的研究主要群体是针对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们,其中以对大学生的研究居多,因为他们正面对着一个步入社会的转型期,因此具有良好的身体自尊将会对他们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很多学者也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设计出众多的测量量表,从而对身体自尊进行更加准确的测量。
通过对当前对身体自尊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学者们普遍认为体育运动锻炼对于身体自尊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果,尤其是一些展现形态美的运动,对女学生的身体自尊的提高效果尤为显著。
因此,体育运动锻炼,对于身体自尊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身体自尊体育运动训练大学生青少年1对身体自尊的简单介绍自尊(self-esteem)主要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简言之,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
身体自尊(body esteem)是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身体自尊对个体的整体自尊及心理健康、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参格,使他们能够善待周围的人的事物,比较谦让和忍耐,自我约束性强。
身体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评价”,它是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身体自尊对研究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
当考察有关个人的许多问题,如参与体育活动、竞技表现、肥胖以及伤病和老龄问题时,身体自尊被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身体自尊不仅对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这种身体确认与我们的身体活动的选择以及同参与或回避参加竞技运动、休闲活动、体育锻炼或减体重的策略训练等与健康相关的行为有关[2]。
体育锻炼对人的身体自尊之影响述评
体育锻炼对人的身体自尊之影响述
评
体育锻炼对人的身体自尊之影响述评
自尊是一个人认同自己的能力、外表和价值的态度和观念,它是一种内在的认同感,也是每个人最根本的心理需求,这种受到赞赏的需要,不仅涉及到自我的动机,而且也关系到自我的成就。
由于体育锻炼能够改善身材、提升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把握,所以它对人的身体自尊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体育锻炼能够增加肌肉质量、减少脂肪,使身体变得更加健康,从而提高自尊。
通过科学的锻炼,可以使肌肉变得更加精细、有弹性,减少脂肪,使身体看起来更加匀称,从而带来自信。
此外,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善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等,进而提升健康水平,使人们更加自信。
其次,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体能,从而提供把握生活的能力,增强自尊心理。
随着锻炼的不断深入,体能会逐渐提高,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从而提升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尊心理。
此外,通过体育锻炼还能够让
人们更加适应生活的各种压力,增强抗压能力,减少焦虑情绪,从而改善人们的自尊心理。
最后,体育锻炼能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增强自尊心理。
通过体育锻炼,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更好地遵守社会规范,从而获得社会地位和尊重,从而提升自尊心理。
总的来说,体育锻炼对人的身体自尊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改善身材,减少脂肪,提高体能,改善生理指标,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从而改善自尊心理。
因此,建议人们要定期锻炼,以提升身体自尊心理。
身体自尊的研究综述
身体自尊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身体自尊的有关概念进行介绍,对研究方法和国内外已有理论进行回顾、归纳和梳理,介绍了身体自尊的概念、测量工具及方法和理论研究以及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看法。
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身体自尊;体育锻炼;建议1 自尊目前,关于自尊理论的研究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詹姆斯在1890年首次提出自尊概念以来,研究者们对自尊概念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
国内学者张林在综合了国内外研究者对自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尊的内涵是个体对其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认知评价,是个体在不断追求自身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一种内在的与自我信息相关的认知加工活动过程。
2 身体自尊身体自尊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包括两个等级:主领域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和次领域更为具体的有关身体各方面的满意感。
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作为改变人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最直接、有效而积极的手段之一,也可以改变人的身体自尊,进而对整体自尊与心理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
2.1 身体自尊的相关概念在查阅身体自尊的相关文献时,发现西方文献中身体自尊,身体意象,身体自我这几个概念常常交互使用,它们都有着相似或相近的内涵。
它们都是个体对自己身体外表的看法和认识,在运动心理学中有关身体自尊的研究中经常被看作同义词。
身体自我和身体意象是身体的认知方面,是描述性的自我,身体自尊则强调的是身体的体验方面,是评价性的自我,它表示个体从感知的角度来关注自己的外貌,更注重个体对身体自我评价时的情绪体验,它是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它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各方面的满意感,是多维度,多层次的。
2.2 身体自尊的测量目前,国内外关于身体自尊的研究认为,身体自尊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主要包括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身体状况等方面,因此,身体自尊量表的编制着重从多维度的角度全面反映身体自尊。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综述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综述作者:张娜曹玉洁郑锴来源:《体育时空》2013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0-000-02摘要本文主要对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进行论述,旨在引起人们对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的重视,达到更好地体育锻炼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体自尊一、概述(一)关键名词的界定1.体育锻炼席玉宝(2004):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为活动内容,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
季浏(2006):通常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是指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2.自尊自尊一词来源于西方,对应的英文词汇为self-esteem。
主要指自己对自己的好评和赞许,也包括自负、自大。
辞源中解释为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
自尊,是个体对自身身体特点、个性、社会身份和行为的认知评价或情感反应。
它被认为是最能预测情感和生活变化的个性变量。
William James(1890):将自尊作为一个独立的心理学概念,他认为自尊是一个分值,即自尊=成功/抱负水平。
Cottle:自尊是指个体在“积极”与“消极”这一维度上的价值判断。
Steffenhafen: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知觉的总和,包括其自我概念、自我意象和社会概念等。
国内对自尊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黄希庭(1998):自尊等同于人的自我价值感,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有“情感、态度、自我评价、人格倾向、自我感受、自我意象等成分”,核心成分是自我价值判断与体验。
体育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体育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生命在于运动,在学校里面的体育课上老师带领我们做了很多体育项目:如投沙包、跳绳等。
这些体育项目不仅让同学们玩得开心,而且还让同学们获得了健康的身体和强壮的体魄。
体育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竞技体育已经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在奥运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欢上了体育运动。
比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都受到了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喜爱,也使更多的孩子热爱上了体育运动。
因此,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必要。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我们不但需
要加强身体锻炼,而且还应该注意合理安排时间。
特别是寒假里,由于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人容易感冒。
如果我们能够坚持早起跑步或打太极拳等适宜的运动,就能增强免疫力。
所以在冬季,体育锻炼不但能提高自己的体质,还能抵御病毒的入侵。
- 1 -。
体育文献综述【范本模板】
体育文献综述前言: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
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
[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
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
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
关于体育对人格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于体育对人格影响的文献综述体育运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还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以及道德等多个方面综述体育对人格的影响。
一、认知方面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
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人们能够提高思维敏捷度、注意力集中和反应能力。
在运动中,个体需要根据环境变化实时做出判断和决策,这促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协调。
同时,体育锻炼也能够提高个体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对学习成绩和智力的提升有积极影响。
二、情感方面体育运动能够积极塑造个体的情感特质。
首先,体育活动提供了释放情绪和消除压力的途径,能够缓解负面情绪,增强积极情绪,提升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其次,参与团队运动可以培养个体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人际关系质量。
研究还发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个体更容易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更加乐观向上。
三、社交方面体育运动对社交能力和社会参与度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
通过参与体育团队、俱乐部或赛事活动,个体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群,扩大社交圈子,培养社交技巧。
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个体与他人密切合作,共同追求目标,从中学会尊重他人、互相协作和理解团队的重要性。
此外,体育运动还能够培养个体的领导才能和决策能力,为个体在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支持。
四、道德方面体育运动对培养道德品质和塑造个体良好道德习惯有重要意义。
参与体育运动需要个体遵守竞赛规则、尊重对手、乐于助人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原则。
通过锻炼这些道德行为,个体培养了公平竞争的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此外,体育活动还能够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如坚持不懈、努力拼搏、团队合作等,这些品质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对人格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无论是在认知、情感、社交还是道德方面,体育都能够对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借助体育的力量,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体育文献综述
体育文献综述前言: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与程度加深。
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
[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就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与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大学时期同时也就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
她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
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就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与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瞧成它就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就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与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
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
[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资料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资料
近年来,身体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尤其是体育
锻炼,既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又能够强化人的心理素质。
体育锻炼对
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多好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注重体育锻炼,让
自己在健康的基础上更加美好。
首先,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们的身体素质更加强健。
科学研究表明,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爆发力,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例如:每天跑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
强肌肉弹性,提高身体机能的整体素质。
所以,只有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我们才能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
其次,体育锻炼还可以让人的心理素质更加坚强。
科学研究表明,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例如:每天锻炼都能够让身体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能够有效
缓解焦虑,增强自信,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保障。
此外,瑜伽等体
育项目更是能够通过冥想、放松的方式改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适度的体育锻炼可
以让人体健康、心理健康更为美好。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
重体育锻炼,在家、工作时间酌情挤出时间进行一些适应性的健身运动,暴饮暴食和长时间的久坐都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使自己在生活中更加精力充沛,心情愉悦。
健身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健身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健身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健身是一种重要的健康生活方式,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就近年来发表的与健身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探讨健身对健康的影响和健身的实践方法。
1. 概述
健身是指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达到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近年来,健身不仅是运动员、健美爱好者、专业教练的选择,也成为普通人保持健康的一种常见方式。
2. 健身对健康的影响
研究表明,适量的健身可以改善身体素质,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预防许多慢性疾病,并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而过度的运动可能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如运动伤害、过度疲劳等。
3. 健身的实践方法
健身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瑜伽、普拉提等。
不同的健身方式有不同的健身效果和适用人群,因此选择合适的健身方式很重要。
此外,健身前的热身和健身后的拉伸也非常重要,
能有效减少运动伤害和疲劳。
4. 健身的推广和发展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身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加大了对健身活动的支持和投入,如建设多功能健身房、组织健身比赛等,以推广和发展健身运动。
综上所述,健身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对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健身方式并合理实践,可以有效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享受健康生活。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资料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资料体育锻炼在现代社会中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它对人体健康与健康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分类及其对身体的健康影响进行详细阐述,以便广大群众更好的了解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体育锻炼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身体锻炼方式。
体育锻炼有着广泛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促进循环系统的健康。
其次,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人们减轻体重,减少体内脂肪和避免肥胖。
此外,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改善人们的骨骼系统、减缓衰老、提高免疫力和在防止心血管疾病方面有很大的功效。
最后,体育锻炼还能促进情绪健康和心理跨越,降低压力,调节神经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体育锻炼的分类体育锻炼有很多种类,主要包括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以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爬山、跳舞、慢跑/走步机等为主要方式进行的。
这种运动强调增强心肺功能,本身应该是中等的强度。
无氧运动是以推举、舉重、蹲跳、泳锚/间歇训练等方式进行的。
这种运动强调增强肌肉力量,增长肌肉体积,为高强氧耐受运动的支撑。
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健康影响1. 改善心肺功能: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肺的功能和心脏运动代谢,延长人们的寿命预期值。
同时,有氧运动可以使心肺系统更为灵活和更强壮,增加肺活量,提高肺和心脏的耐受能力,预防和治疗呼吸道疾病和心身疾病。
2. 减脂减肥:体育锻炼可降低肥胖症的发病率,减轻体重,减少体脂肪和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3. 促进骨骼增长:体育锻炼可以帮助长高,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力量,在骨骼生长期间提高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率。
4. 提高抵抗力:体育锻炼可以增加白血球的活动和生成,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帮助人们更好地抵御病毒和疾病。
5. 促进心理健康:体育锻炼有助于减轻压力、更好地管理情绪,并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体育锻炼可以使人更快乐、更放松并且对生活更有活力。
总的来说,体育锻炼是一种非常值得鼓励的健康活动。
不仅可以加强身体机能,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锻炼成瘾的文献综述
锻炼成瘾的文献综述锻炼成瘾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被定义为过度锻炼以至于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甚至可能会导致身体损伤和社交孤立。
这种情况在体育运动领域被称为“过度训练综合症”,在精神健康领域被称为“运动成瘾”。
目前,锻炼成瘾的研究还不太成熟。
但是,有些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探索这种行为的原因和发展过程。
以下是一些最新的文献综述,总结了锻炼成瘾的相关研究。
在2017年发表的一篇文献综述中,研究者们对24篇涉及到锻炼成瘾的文章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结果发现,锻炼成瘾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1.减少休息时间,不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2.增加运动量,达到对自己的标准或理想的完美状态;3.减少社交活动,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锻炼;4.产生焦虑和抑郁症状,如果不能锻炼会导致不适感和负面情绪。
在2018年发表的一篇文献综述中,研究者们探讨了锻炼成瘾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文章指出,锻炼成瘾的原因可能是社会压力、身体不适或精神压力等一系列的因素。
同时,锻炼成瘾也与个体的性格特征、心理健康和生命质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章的结论是,锻炼成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了解每个人的情况并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在2019年发表的一篇文献综述中,研究者们探讨了锻炼成瘾与食欲和进食行为的关系。
文章指出,锻炼成瘾的人常常有着异常的饮食行为,如过分限制进食、拒绝进食、崇尚健康饮食等。
这种饮食行为可能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活动。
该文献综述认为,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和营养方面的干预措施,以缓解锻炼成瘾的相关症状。
总的来说,锻炼成瘾是一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行为。
目前的文献综述表明,锻炼成瘾并非没有成因的,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干预策略。
然而,这个问题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以增加我们的了解和提高干预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
1、体育锻炼的定义
席玉宝(2004):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为活动内容,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
体育心理学》(季浏主编,2006):通常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体育运动心理学简编》(毛志雄主编,2011):体育锻炼也称身体锻炼,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且重复安排的体育活动。
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2、自尊的定义
William James在1890年在其所著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将自我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之一,并首次提出了自尊的概念:自尊=成功/报负水平,即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其实际成就与潜在能力的比值。
《辞海》(1979年版)中,对自尊的描述为“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许别人歧视欺辱”。
《辞源》(l981年版)中对自尊的中文解释,自是“自己”的含义,尊为“尊重、尊奉”。
Morrsi Roesbnerg(1965)是第一个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自尊进行研究的开拓者,他对自尊研究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贡献。
他认为“自尊是针对于某一特定客体—即自我本身的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高
自尊如同自尊量表项目所反映的,表明的是一个人是`足够好的’一种心理感受。
也就是个体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他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尊重自己。
这种尊重不是敬畏或害怕自己,也不是期望别人对自己感到敬畏,也就是说个体并不认为自己一定会超过其他人。
”
国内学者张林在2000年综合了国内外研究者对自尊研究的基础础上提出:自尊的内涵是个体对其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认知评价,是个体在不断追求自身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一种内在的与自我信息相关的认知加工活动过程。
3、身体自尊的定义
Secord,P.F、 Jourard,S.M (1953)身体自尊(或称身体自我概念)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
它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包括两个等级主领域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和次领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以及身体素质各方面的满意感。
李德显(2001)认为,所谓身体自尊就是指“主我”对“客我”各方面属性或特点的综合反应。
其中包括自我的机体及其活动状态,以及自我的地位力量、价值需求、权利义务、责任、动机、行为效果等。
二相关知识
1.自尊结构模型
自尊的单维结构模型:
这一模型是由詹姆斯(James,1890)提出来的。
他认为自尊就是指
个体的成就感,自尊的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所设定的目标的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自尊的二因素结构模型:
波普和麦克黑尔(1988)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因素构成。
自尊的六因素结构模型:
魏运华(1997)综合专家调查和儿童调查的结果提出,儿童的自尊结构主要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和公德与助人;六个因素组成。
魏运华(1997)综合专家调查和儿童调查的结果提出,儿童的自尊结构主要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和公德与助人;六个因素组成。
自尊的八因素结构模型:
麦伯亚(Mboya,1995)在研究中将自尊的结构分为:家庭关系、学校、生理能力、生理外貌、情绪稳定性、音乐能力、同伴关系、健康等八个维度。
自尊的多层次多维度结构模型:
黄希庭(1998;1999;2002)等人提出自我价值感(self-worth或self-esteem)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弥漫性的影响
多维等级结构模型:
Shavelson等人(1976)提出的多维等级结构模型,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2.青少年身体自尊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身体自尊是自尊的一个重要基础部分,自尊发展一直持续影响整个人生。
而从体育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身体自尊的高低对其在从事体育活动、情感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
关于青少年身体自尊的影响因素我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综述一下,主观因素主要是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偏差导致的:急剧的身体生长和其他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对身体形象造成破坏并导致中学生自我评价的混乱与自尊的降低。
客观因素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了青少年的正确价值取向导致的: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现代化的社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各种高科技设备让人们开始违背自然规律,使人的身心难以维持在人与自然平衡的一个状态,各种现代病出现,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环境的熏陶又使得那些跟不上社会节奏的人感到自卑.
3.身体自尊的测量表
目前国内外关于身体自尊的研究认为身体自尊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主要包括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身体状况等方面。
因此身体自尊量表的编制着重从多维度的角度全面反映身体自尊。
关于身体自尊的问卷或量表达 25种之多他们都从不同的维度对身体自我进行描述.有最著名、最常用的是 Marsh的《身体自我描述问卷》简称 PSDQ,维度包括:身体健康、身体力量、身体耐力、身体灵活性、身体肥胖、身体活动)、身体外表、身体协调性、身体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自尊等。
Richard等于 1987年编制的《身体自我概念量表》简称 PSCS。
该量表包含体型、外表、健康、身体活动、协调、力量等七个维度。
Fox,Corbin等于 1989年编制了《身体自我知觉剖面图》简称PSPP。
该量表涉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力量等维度尽管西方锻炼心理学对身体自尊测量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但由于我国与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
其效度将大打折扣徐霞2001年1在 PSPP的基础上发展和修订了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将身体自尊分为: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fPsw1和次领域中更具体的有关身体方面的维度体素质维度替代了力量维度,其他维度不变。
施测结果表明信度比较理想,适合用于对我国大学生的身体自尊进行研究。
三体育锻炼与中学生身体自尊关系研究综述
1.运动项目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李军兰(2014)研究发现,田径项目对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影响大于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球类项目对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的作用效果明显;体育项目对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的影响较大;武术对自我价值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影响很大;健美操对身体素质与自我价值感影响大游泳对身体素质和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深刻。
薛林峰和徐金尧(2006)发现、篮球、羽毛球、慢跑、健美锻炼形式对于身体自尊水平偏低的中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
2.运动强度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何颖和徐明(2002)中等强度的运动对提升自体自尊的影响度大。
原因是能力范围内的较大运动量可以减轻体重,增强个体机能,改变身体形象,从而提高身体自尊感。
毕秀淑和彭延春(2006)研究发现中等强度运动量是促进身体自尊最好的手段。
并随着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的延长,身体素质与自我价值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说明体育锻炼对身体素质与自我价值感影响较大。
3.锻炼时间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毕秀淑和彭延春(2006)研究发现随着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的延长,身体素质与自我价值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主要是因为身体素质是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自我价值感在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中得到确认,形成良好的认知。
李军兰(2014)每天参加一次锻炼的自尊水平明显低于每周 3-4次的身体自尊,而且随着体育锻炼次数的增加,其身体自尊水平也显著提高。
四问题发现
1.遗传因素与身体自尊的关系问题
2.身体自尊对锻炼行为的反作用
3.体育锻炼怎样影响身体自尊具体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席玉宝.体育锻炼概念及其方法系统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8-120
[2]张玉强.大学生身体自尊与锻炼行为的关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29(9):81—83.
[3]何颖,徐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2,2(1);65.68.
[4] 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J].中国体育科技,2003(3):30—31.
[5] 薛林峰,徐金尧.不同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J].北京体育大学学,2006,29(7):916—917.
[6]黄希庭,杨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心理科学,1998,21(4):289一292
[7]杨雄,黄希庭.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1999,22(6):484一487
[8]黄希庭,余华.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构念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心理学报,2002,34(5):511一516
[9]黄希庭,凤四海.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全国常模的制定.心理科学,2003,26(2):194一198
[10]段艳平(2000)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的编制与检验.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11]张林(2004)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12]蔡华俭.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心理学,2003,35(6):796一801
[13]刘明.高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1998,21(3):281一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