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633城乡规划原理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注: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画图题第一篇1.“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2.埃及公元前252023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
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到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档阶层的居住区。
3.P 007 卡洪城平面图(绘)4.城乡化的含义:城乡化这一概念最简朴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过程,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长。
②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的多雨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③土地及地区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城市拥有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涉及铺装的路面、上下水道,其他公用设施,可以有较多的文化设施,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城乡化也成为城市化,由于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乡化水平指城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城乡化发展的S型曲线(绘)P 013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乡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干达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加速阶段——当城乡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高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长,城乡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成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乡规划原理》总结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1、“城”和“市”的概念城:最初指用土垒成的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后来指由高墙围绕、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要塞市: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2、固定居民点和城市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后期;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过渡时期3、两次劳动大分工对人类的影响第一次:改造原始材料;开始营造简陋居所第二次:商人、手工业者出现;聚居在集市附近4、城市形成的时间与地点产生地点:西亚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下游具体时间:约3500~3000 BC人类城市的历史:5000~5500年5、界定城镇的因素(农村与城市的区别体现在哪4个方面)产业构成(非农产业)人口数量(规模与密度)职能(工业、商业、交通、文教)地域特征(建筑密度、市政设施、公共设施)6、营寨城模式:提姆加得欧洲诸多名城的雏形7、曹魏邺城:规整的布局模式;功能分区的布局理念8、隋唐长安:宫城居中靠北9、古埃及卡洪城:明确的功能分区10、中外古代城市的区别:(1)城市等级体系中国:树枝状(中央集权)欧洲:散沙状(地方割据)(2)城市中心中国:宫殿、官府衙门(世俗社会)欧洲:教堂(神权社会)(3)城市功能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封建地主制)欧洲:经济中心(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4)城市在疆域中的分布中国:江河沿岸;地区中心(内向型,对内统治)欧洲:沿海港口(外向型,对外经商和扩张,获取资源、财富和领土)(5)城市商业形态中国:集中的市→商业街道北宋(开封城)欧洲:自由形成的集市、商业街11、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不同的空间扩展模式发达国家:内部更新改造发展中国家:外延性扩展12、世界城镇密集地带:美国东南部;美国西海岸;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太平洋地区;英国东南部;欧洲西北部;中国13、城镇化(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14、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时代: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15、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形式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的相应转变:1 2 3——2 1 3——2 3 1——3 2 1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2)功能城市化国家、社会、国民的财富随之增长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16、城市化发展轨迹注:诺瑟姆曲线起步阶段:低于30%,增长速度缓慢;加速阶段:当城镇化水平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03305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 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
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2020年城乡规划师《规划原理》试题
2020年城乡规划师《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卷八)1、保护规划要牢记城市中最重要的是人,对应遵循的原则,下列阐述不正确的是( )。
A.历史文化名城应该首先考虑人的各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再考虑城市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风貌,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B.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分析城市历史演变及相关特点,因地确定保护内容和工作重点C.编制保护规划应当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继承,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D.编制保护规划应当突出保护重点,对已不存在的历史文化古迹不提倡重新建造2、文艺复兴和斯洛克时期,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 )。
A.教堂占据城市中心B.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C.壮丽的宫殿花园D.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核心E.广场和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核心3、我国公路根据其性质和作用,及其在国家公路网中的位置,可分为( )。
A.国道、省道、县道B.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C.国道、省道、市道、县道D.国道、省道、市道4、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地块规定性指标一般为( )。
A.用地性质B.建筑红线后退距离C.停车泊位及环卫设施的配置D.主体建筑控制线E.人口容量5、城市规划的实施就是为了使城市的功能与()之间不断地趋于平衡。
A.物质性设施、空间组织B.城市空间环境建设C.城市经济、社会发展D.城市各项建设6、不同烈度设防区域对疏散场地的要求不同,下列有关人均避震疏散面积描述有误的一项为( )。
A.当城市设防烈度为6度时,人均疏散面积为1.0m2B.当城市设防烈度为7度时,人均疏散面积为1.5m2C.当城市设防烈度为8度时,人均疏散面积为2.1m2D.当城市设防烈度为9度时,人均疏散面积为2.5m27、下列关于城市防灾措施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防灾措施分为政策性措施和工程性措施,二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B.政策性城市防灾措施建立在区域防灾政策基础上,有利于保障城市防灾工程的逐步进行和持续稳定C.政策性城市防灾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建立与完善D.城市的工程性防灾措施是在城市防灾政策指导下,建设一系列防灾设施与机构的工作8、一般情况下,处于河道上游、中游的城市多采用()的防洪措施。
城乡规划原理重点
第一章1、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 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 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2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二是产业结构的转换,即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换;三是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换,即由于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包括城市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换;四是生活方式的转换,即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农村的现代化过程。
3、城市化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4、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集聚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的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的空间地域系统。
(这一概念涵盖了四个方面的涵义:(1)城市的人本性,城市是为人的福利提高、人得能力建设存在的;(2)城市的聚集性,城市是最节约的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城市规划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方式;(4)城市的多元性,城市是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5、 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差别人口特征:城市比乡村具有更高的人口密度、更大的人口规模,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乡村居民则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经济特征:城市中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城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远远高于乡村地区,体现出较强的规模经济特征和集聚经济特征;职能特征: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担负着国家相应层级的行政管理职能;建设特征:城市生产、生活等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强度远远超过乡村地区,体现在建设规模和建设目的等方面。
6、 6、城市的形成过程7、城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劳动大分工。
8、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9、城市最早出现的地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的中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中美和南欧等地。
考研《城乡规划原理(学术学位)》考试大纲
4、考题类型:1、名词解释;2、选择题;3、简答题;4、论述题。
5、考试内容与分数:名词解释占20%;选择题占30%;简答题占30%;论述题占20%。
三、主要参考书目
1、《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2、《中国城市建设史》,董鉴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胡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5、《控制性详细规划》,夏南凯等,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
6、城市规划设计相关规范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专业类别:
■学术型□专业学位
适用专业:
城乡规划学
一、基本内容
(1)城市与城镇化
(2)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3)城乡规划体制
(4)城乡生态与环境
(5)城乡经济与产业
(6)城乡人口与社会
(7)城乡历史与文化
(8)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9)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10)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11)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2)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13)Fra bibliotek市工程系统规划
(14)城乡住区规划
(15)城市设计
(16)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17)城市规划管理
二、考试要求(包括考试时间、总分、考试方式、题型、分数比例等)
1、考试时间:3个小时
2、总分:150分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一)1.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2.城市定义: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和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一个整体;动态性;环境联系性。
4.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分类: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城市产业为——第一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加工业。
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5.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
7.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8.城市用地分10大类及英文缩写(46中类和73小类):水域和其他用地[ E ]。
9.城市建设用地9大类划分居住用地[ R ] 公共设施用地[ C ] 工业用地[ M ] 仓储用地[ W ] 对外交通用地[ T ]道路广场用地[ S ]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U ] 绿地[ G ] 特殊用地[ D ]10.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11.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12.城乡规划法定的5个形式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3.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4.城市规划的两个阶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1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强制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控制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全
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居民点〔PP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化〔城市规划原理P12: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个方面。
表象的城市化过程〔百度:注重于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数量、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的数值,忽视对城市化质量的考量。
〔而这种发展路径不可避免的产生"被城市化"现象——即在城市化指标中"被计入"的现象。
邹德慈指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人口迁移型",农村人口通过直接<打工、经商>或间接<上大学毕业、参军复员后留城>两种方式迁居城市,每年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
这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在统计上"被城市化",计入了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率中,但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业人口,不能享受政府为当地人口提供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成为常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人群,最多只能做城市中的"过客",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这种城市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不自觉、被动的过程,仅仅作为"城市化"数据的贡献者存在<PPT>①直接的城市化过程——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②间接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革命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带形城市"理论:带型城市是十九世纪四大城市设计〔田园城市,1903;工业城市,1904;带形城市,1882;方格形城市,1811理念之一。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1.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剩余、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产生。
- 早期的城市通常围绕宗教中心、政治中心或商贸中心发展起来。
2. 城市产生的条件- 地理环境:水源、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 政治因素:国家的形成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 社会需求:人口增长、社会分工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的定义1. 城市的定义概述-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密集的、包含多种功能的聚落,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 城市具有明确的行政边界,通常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 城市的特征- 人口规模:城市通常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较高。
- 经济活动:城市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集中地。
- 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和职业多样化。
- 基础设施: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
- 文化特色:城市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1. 古代城市- 特点:规模较小,以城堡或城墙为界限,政治和宗教功能突出。
- 代表:古埃及的底比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城等。
2. 中世纪城市- 特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出现行会组织和城市自治。
- 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科隆、法国的巴黎等。
3. 近现代城市- 特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城市病问题。
- 代表: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柏林等。
4. 当代城市- 特点: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趋势,城市发展呈现多样性。
- 代表: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上海等。
二、城市发展的动力1.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二、课程任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研究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中的技术问题。
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成熟、完整、准确的专业知识系统,奠定坚实、规范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与内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等内容。
掌握城市用地分类与及其适用性评价、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乡住区规划等内容。
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内容结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十三章内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最初形式入手,首先阐述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进展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然后介绍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和表现特征,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探讨我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本章首先介绍中国古代“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以及西方古代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规划思想。
然后重点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为了应对各种城市矛盾而产生的一系列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包括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有机疏散思想、邻里单位理论、永续发展、全球化理论等。
最后在分析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城市规划必须从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分散,从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转向动态过程,从刚性转向弹性,以此应对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本章首先从规划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决策过程的概念出发,阐述价值观对城市规划活动的影响力。
中国矿业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019设计学院考试大纲
建筑设计基础初试考试时间为360分钟。
2.答题形式
现场设计作图。
3.试题类型
快题设计,总分为150分。
考生自备图板、A2图纸和绘图工具。
337
工业设计工程(概论)
《工业设计概论》(第4版),程能林,何人可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
《工业设计史》(第4版),何人可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二、考试范围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古代中外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化的概念、特征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的工作内容与编制程序
城市的系统构成,用地分类及构成
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城市总体布局的原则、综合协调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工程规划
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规划法与城市规划的实施
《乡村规划原理》李京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2月第一版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城市规划原理是城乡规划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城市规划的工作程序以及城市规划的实施等。此科目重点考察学生对城市规划基础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城市规划概念,为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相关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近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和典型实例
西方古代主要的建筑类型、技术成就、历史演进及典型实例
西方近现代主要建筑流派、代表人物和典型实例
(2)建筑构造
建筑构造基本的原理与方法
房屋建筑的主要节点构造
(3)建筑物理
建筑热工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建筑采光和照明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建筑声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607647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4 实验学时:0学分:4适用对象: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先修课程:建筑初步城市地理学执笔人:孟彩红审定人:董杰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城市规划原理是工程管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它涉及到资源、环境、人口、经济、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全面系统的教学,阐明城市规划的意义,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课程教学:以所选教材为基本素材,参考书为辅助材料,结合实际,选取讲授内容,不断补充前沿知识理论。
采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改基本要求:除课堂讲授外,积极采用案例讲解、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
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外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课外作业旨在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课程重点与难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4学时)重点:城市的形成与定义,城市化的测度及其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6学时)重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尤其是近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2学时)重点:城乡规划的法规系统、行政系统、技术系统以及运作体制。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2学时)重点:城市规划的目标与价值观,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及实现途径。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2学时)重点: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环境第六章经济与产业(4学时)重点: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城市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第七章人口与社会(2学时)重点: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城市人口预测的方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城乡规划原理考试科目代码:633
一、考试要求
城乡规划原理考试大纲适用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考试内容主要包含城市规划原理和中外城市建设史两大部分,这两门课程是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课。
城乡规划原理,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城市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影响要 素及其分析方法、城乡空间规划、城市专项规划、城市规划实施等五大部分。
要求考生对其中的基本概念有很深入理解,系统掌握城乡规划学中的基本原 理、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外城市建设史,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中外城市的产生以及中外古代时期 的城市建设发展、中外近代城市建设发展、二战以来的城市建设发展等。
要求 考生掌握中外城市建设的影响要因、特征与类型、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 具有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视角研究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部分:
(一)城市与城市规划
(1)熟悉并理解城市发展、城乡规划体制和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2)掌握城镇化相关知识和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1)熟悉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 息等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相关分析方法。
(三)城乡空间规划
(1)理解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2)熟悉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3)掌握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作用与编制 (四)城市专项规划
(1)熟悉并理解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