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古代兵器的演进
瞎扯汉字之兵器谱(4)
瞎扯汉字之兵器谱(4)四、护具类虽然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但这讲的是战略层面,对于战术层面,则必须进攻与防守并重,所以防具是非常重要的。
在先秦的战争中,对于普通士兵而言,他们的防具非常少,也就是一副铠甲,有时候会有盾牌,但盾牌的作用似乎是保护阵型多一些,对于单兵的防护,可能没那么高了(纯猜测)。
先秦的护具大概分为甲、胄、盾三类。
这里除了说说这三个字之外,再加一个“干”字。
1、甲不知道是不是巧合,甲的古文字字形恰好跟现在的加号长得一样。
关于甲的含义,有“甲像鱼鳞”的说法,这个我不大认同。
还有种说法是甲是原始社会的符号演变,这个说法比较靠谱,但我在这里说的是作为防具的“甲”字。
《释名·释兵》曰:甲,似物有孚甲以自御也。
亦曰介,亦曰函,亦曰铠,皆坚重之名也“现在”函“字似乎已经没有护甲的意思了。
而“介”也很少出现这个意义了(这可让众多中学生泪目啊)。
曾侯乙墓出土的铠甲图片来源于网络上图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铠甲。
这种铠甲属于皮甲,用皮革裁制成甲片,上漆,用线把甲片连起来。
有的皮甲后面有木胎衬托,这样的防御效果更加好。
《周礼·考工记·函人》对制造铠甲有个明确记载,所用材料为犀和兕的皮(杀害野生动物有木有!),或一起用成为合甲。
“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对于这个寿字我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大概是讲使用年限吧。
制造铠甲要先“为容”,就是对使用者的身材经行测量;然后是“制革”,无需解释;第三步是“权其上旅下旅”,裁剪上下身合适的长度;第四步“以其长为之围,裁剪出腰围。
制革的时候,不能够太生,太生就会不够坚韧;也不能太熟,太熟会卷曲。
后面还有一套关于好的铠甲的判断标准,用了很多专业的名词,实在是不知道怎么翻译。
铠甲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甲身、甲裙(也称甲裳)、甲袖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甲裙和甲袖是可以伸缩,便于作战。
有的铠甲没有甲袖,这样使用武器更加灵活。
甲不但用于人,也用于车马,称为车甲、马甲。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课件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
7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
8
剑
剑是一种双刃单手为主的短兵器。使 用方法包括斩、撩、刺、戳。最早的 剑可以追溯到商殷时代。商到西周 用青铜剑。战国时代出现铁剑。战国 到汉代是中国用剑的鼎盛时期。汉代 前其有所衰落。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
9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
10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
11
直刀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
19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
20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
21
棍
把坚硬木棒削圆而制成的一种简单的打兵器。棍
比矛、枪类长兵器的柄粗而坚硬,所以不像长兵
器那样容易被倭刀之类的锐气砍伤。由于棍本身
就是一根棒状打兵器,它不同于锐尖为主要攻击
手段的矛和枪,所以即使被砍断,仍可继续作战
而威力不减。棍虽是一种没有经过特殊加工的简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
24
锤
带有球状打击部,打击力甚大的复
合棍棒。由于球状打击部类似称上
的称锤,故此得名。这种兵器,柄
是用木料制成,而打击部分的锤头,
除了木质的以外,还有用铁包起来
的,也有全部是用铜或铁等金属做
成的。其中,又特意把用金属制的
锤,叫做“金瓜”。锤是一种很古
老的兵器,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
代。但很长时间里,并未把它用于
种工具。拐作为打击武
器来使用在明代以后,
据说是把带柄的
“杖”‘作为武器使用。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
32
鉤
护手鉤,在鉤上带有月牙 状护手的一种兵器,全长 87cm。汉最早出现,这种 最早的护手鉤,是在护手 上安把手和鉤的一种兵器, 是在使用刀或剑等短兵器 的时候,用另一只空手以 它代替盾使用,用它钩住 敌人,再用刀或剑攻击。
汉字与古代兵器文化
(4)出土的文物
1.商鞅戟 通长21.7、援长12.7、阑高10.7厘米,终0.2 公斤。长援向上微弯,下刃后部内凹,中部有脊,长胡, 阑侧三穿,长方形内向上斜翘,三面有刃,中有一方穿。
2.战国青铜矛,出自中国战国时期,它是中国战国时期一种常规长兵器, 在青铜矛的正反两面,中部和骹部,有多处小片的规则花纹。
饕餮纹铜钺由钺体和内两部
分组成,钺体稍偏长,上窄下宽, 弧,刃角向外延展形成两侧向内微 弧状,两肩等长,各有一长扁穿。 钺直内近方形,设于体端正中,内 中部有一圆形孔,体近穿处饰高浮 雕饕餮纹。现收藏于郑州博物馆。
5.剑
(1)字义解释: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 的美称。 形声。从刀,佥( qiān)声。本义:古代兵器。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 劒,人所带兵也。——《说文》。注:“今之匕首。” 昔葛卢之山发而出金, 蚩尤受而制之为剑。——《管子》 负剑辟咡诏之。——《礼记· 曲礼》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虞世南《从军行》 (2)字源字形
商目雷纹青铜钺为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
纪)目雷纹青铜钺,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此 钺通高35.2厘米,刃宽34.8厘米,肩厚1厘米,重6千克。 体扁近长方,长略大于宽,上厚下渐薄。上方正中伸出 厚内,其中有一穿,两旁肩上亦各有一穿。两侧渐张, 弧刃最宽。上边和两侧饰目雷纹,侧脊浮凸鱼形几何纹。 钺中央镂出大口,上角翘,下角圆,上下各布1排利齿, 口围一周鱼形几何纹。镂空大口为兽面简省,仅取呲嘴 咧牙形状。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青铜时代的最后巅峰——秦剑
此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出土时被一尊高级军吏俑压弯。 但是之后,这把被压弯千年的剑竟然弹直,当场去土锈后,表面光亮如新, 剑刃非常锋利,一剑可划透12层报纸。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武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各国为了保护自己的疆土和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这导致了对武器的需求不断增加,并推动了武器的发展。
在当时,主要的武器类别包括剑、戟、弓、戈等。
剑:战国时期的剑被称为“兵器之王”。
在中国古代剑的发展中,最著名的是鸣剑和古剑。
鸣剑是一种具有共振效应的精良剑Type Weapon。
古剑是古代工匠精心制作的剑,具有独特的造型和造工。
戟:戟是一种长柄武器,类似于长矛,但多为铁制。
在战国时期,戟成为主要的步兵武器。
战国时期的戟有单刃的和双刃的之分。
弓: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远程武器。
战国时期的弓多用黄檀木制作,箭多用竹制,有金属箭头。
在战国时期,弓术在战争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中有专门的射箭队。
戈: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尖刃武器,有金属制和木制两种。
战国时期的戈大多是铁制的,形状像刀,但刃面较宽,更适合在军事中使用。
随着统一战国的秦朝的兴起,汉朝的建立,中国古代武器迎来了又一个重要时期的发展。
剑:在秦汉时期,剑的发展趋向精细。
这时期的剑有长剑、短剑、背剑等多种类型,其中最著名的是汉剑。
汉剑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汉剑的刀刃通常是单刃的,剑柄则往往华丽而精美。
弓:汉朝是中国古代弓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弓多用檀木制作,弓弦用丝线编织。
汉朝的弓术在当时是举足轻重的,射箭成为士兵必备的能力。
戟:在战争中,戟仍然是重要的武器之一、汉朝的戟形状更加多样化,比战国时期更加精良。
刀:秦汉时期的刀逐渐取代了剑成为主要的近战武器。
刀在战争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容易制作和使用。
在这个时期,刀的制作技术也越来越精细,效果更好。
枪:在秦朝和汉朝,长矛逐渐演变为枪。
刺枪、戟枪等不同类型的枪出现在战场上。
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武器发展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战争的形态,也对世界武器发展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匠人们的努力和创新使得中国古代武器在制作工艺和性能上不断迭代。
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起源发展史
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起源发展史兵器自古有就有中国古代兵器不但是为了防御,有时更是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足见兵器在古代国家中的显赫地位。
兵器的先进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强盛与否。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其名称,始见于元曲。
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
《水浒传》第二回:“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
”指的均是兵器。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五》:“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黄、十二锏、十三镐、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锦绳套索、十八白打。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四种说法:(1)指“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2)与(1)排列相同,唯后三件变为:代、抉、弓矢。
(3)指“九长九短”。
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镗、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鎲、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冷兵器分类:九短:刀、剑、鞭、锏、拐、斧、棒、椎、杵。
九长:刀、枪、棍、钺、叉、铛、钩、槊、戟。
兵器篇剑描述:剑.jpg剑,古之圣品。
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
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
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
尽管剑的实用价值和显赫军事地位,只存在于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初期,但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力却从未削弱,尚剑之风发展为以“剑”代“武”,后来与侠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
中国古代兵器殳与矛的演变
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周
· ·dang'ansuyuan
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 传阅和积极学习党的宣传材料等方式让他们 急?!”的制版连夜刊登在被国民党所扣发稿 及时熟知当时的最新政策和指导方针;对于 件的编排位置,并积极组织报纸发行力量,以 普通民众和有识之士,新闻传播工作主要着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在当天重庆其他各大 力于通过公开演讲和口头谈话等方式让他 报纸发出之前,迅速将这一期极具历史意义 们了解当时的抗战形势和共产党的抗日主 的报纸传送到了广大读者手中,使广大民众 张;对于伪职人员和叛敌分子,新闻传播工作 及时了解到了事实真相,揭露了国民党反动 主要着力于通过特别警告和善意提醒等方式 派的丑恶本质,凝聚了抗战的决心和意志[3]52。 让他们尽快改过自新和勇于回到人民怀抱中
不同形制的殳有不同的称谓,棍棒古人 也称为“丈八蛇矛”。因为矛长如蛇,约长八 安装上石质或者骨质的矛头,这样有利于刺
也称为殳,有的地方也叫杵、棓、祋、杖、棒。段 尺,继而得名。槊是矟的异体字,两者音同,东 杀猎物,久而形成了矛的基本形态。
玉裁《说文解字注》详细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区 汉《释名·释兵》中有详细解释“,矛长丈八曰
隋唐时,已经称为枪,《唐六典》介绍,唐
及者不还于利阅者,不固则破败,故奔北走, 简《孙膑兵法·陈忌问垒》“鏦次之者,所以为 代的枪主要有四种一种是漆枪,是骑兵使用
扰乱烦也。)故初列即戟间焉,(一弓一戟相间 长兵也”《淮南子·兵略训》“修锻短鏦,齐为先 的长矛,就是类似与夷矛发展来的,一种是木
也。)次列殳矛间焉,(一殳一矛相间也。) 行”高诱注,鏦,小矛也。晋郭璞注鏦,音为“错 枪,即是较短的步兵使用的矛,另外两种是白
60 兰台世界 2012·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月上旬
汉字与古代兵器
此外,就是表示兵器的 意思。常不“干”、“兵” 等字连用,说成“兵戈”、 “干戈”,用来泛指兵器 和戓争,例如:“能执干 戈以卫社稷。”(《礼·檀 弓下》)也可单独使用, 泛指武器,如:“左右军 士,皆全装贯穿,持戈执 戟而立。”(《三国演 义》) 不“戈“有关的汉字还 有戏、伐、戍、戎、武。
矢
在人类的冶炼技术发展之后, 青铜刀就问世了,中国目前 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就是铜 刀,形状很小,刀型较宽, 当时主要用来削砍器物,宰 牛羊,戒防身自卫,还未正 式用于戓争。西周时出现了 环柄刀,但当时的青铜刀质 地较脆,缺少韧性,容易折 断,并没有投入戓场。在秦 汉时期,钢铁问世之后,刀 作为短兵器正式迚入了戓场。
弓字的造字本义 弓字的造字本义是用以 引箭发射的器具,说文弓 部,弓,以近进。象形。 古者挥作弓。周礼六弓, 王弓弧弓以射甲革甚质, 夹弓庾弓以射干岛兽,唐 弓,大弓以授学射者。许 慎将弓的字义释为以近穷 进,可见古人对弓作用的 重视许慎在说文中还列丼 了周礼对六弓的解释,从 中可以看出弓是兼生工具 和戓争兵器两种属性的。
汉字不古代兵器
汉语0901班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 十八种兵器。至于究竟是哪十八种,历来说法丌 一,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 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在 这十八种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 的已经演变,像钺,原是古代的一种大斧,现在 却变成一种小巧兵器,有刃有钩,双手可各持一 个,如子午钺。而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进丌止十八 种,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 其总数恐丌下百种。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讨论汉 字不古代兵器的关系。
然而矢和箭的含义在最初还是有区别的,木箭为矢, 竹箭为箭。今天则统称为箭,基本上丌再单独使用矢这个 字。矢又谓之箭释名,箭字是从竹前声的形声字,本是一 种竹名箭竹,是做矢的最好材料,所以后来就将矢称作箭。 矢的字义演变: 矢的本义是箭,。由于矢射出去时就端直的,因此可 以引申为正直的意思,《广雅》解释为:“矢,直也“。 例如:”矢节(正直守节),矢夫(正直之臣),矢言 (正直之言)。又由又矢射出去时方向丌可改变,因此可 以引申为信念丌变、说一丌二的“誓”的意思。例如:“子 见南子,子路丌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所厌之。” (《论语·雍也》)其中“夫子矢之曰”的意思是孔夫子发 誓说道。 不“矢”有关的汉字有至、疾。
古代兵器的演变与发展武器技术的进步与变革
古代兵器的演变与发展武器技术的进步与变革古代兵器的演变与发展武器技术的进步与变革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兵器的演变与发展不仅与战争形态的变化密不可分,也是人类智慧与创新的结晶。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兵器经历了多次革命性的变革,从最初的简单武器到精巧复杂的兵器系统,一步步推动着战争的进程和技术的发展。
第一阶段:原始兵器的出现在古代,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中,只能依靠身体力量进行斗争。
最早的兵器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石制工具和武器成为人类狩猎、战斗的主要工具。
石制斧头、石锛等工具的使用为人类战斗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金属兵器的出现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大规模使用金属兵器,这标志着战争技术的新纪元的到来。
青铜器的出现使得战士们能够使用更为坚固和锋利的武器。
青铜剑、戈和矛等成为决定战局的重要武器。
而且,金属兵器的制造需求推动了金属冶炼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后续兵器的革新打下了基础。
第三阶段:火药武器的革新尽管金属兵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与效果,但在火药的发明与应用之前,战争依然受限于武器的射程与破坏力。
公元9世纪,中国发明了火药,这是人类军事史上的一大创举。
火药的发明为武器技术的进一步进步提供了契机。
火药的运用使得火炮、大炮这样的远程杀伤兵器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第四阶段:枪械时代的到来随着火药技术的推广与革新,火器的形态也逐渐丰富起来。
从最早的火枪到后来的手枪、步枪,再到机枪和重型武器,枪械的演进和应用标志着兵器技术的重大突破。
枪械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射击的准确性和射程,使得步兵的火力更加强大,成为战场上的主力。
第五阶段:现代兵器技术的革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兵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从飞机、坦克到导弹和核武器,现代战争已经成为一场高科技武装的较量。
随着核武器的出现,战争的性质与规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也使得战争的指挥与控制变得更加精准与高效。
总结:古代兵器的演变与发展体现了人类工艺、技术和文化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兵器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兵器发展历程引言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历程丰富多样,经历了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演进过程。
这些兵器不仅仅是战争中的利器,更承载了古代文化和智慧。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部分,探究中国古代兵器发展的重要历程。
一、石器时代的兵器1. 石刀石刀是中国古代石器时代的主要兵器之一,早期的石刀通常由石头加工而成,形状为长方形或弯形,刃部相对锋利。
石刀采用投掷方式使用,对于当时的狩猎和防卫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弩弩是一种利用机械原理射击的兵器。
早期中国石器时代的弩构造简单,用弓弦绑扎一块石片即可组成,该类弩通常用于狩猎和自卫,对于原始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种有力的武器。
二、青铜时代的兵器1. 斧青铜时代的斧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兵器之一,斧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争形态,它不仅是砍劈敌人的利器,同时也可以用来破坏城墙、建筑物等。
青铜斧的制作工艺日趋精细,刃部形状多样,部分还加入了装饰元素,体现了当时的冶炼和工艺水平。
2. 剑青铜时代的剑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青铜剑呈短劍状,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剑的形制逐渐改变,从短剑发展为长剑。
青铜剑以其优越的刺击性能和耐用性,成为古代战场上的重要兵器。
三、铁器时代的兵器1. 长矛铁器时代的长矛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之一,其形状长而锐利,通常由长杆和铁制刺尖组成。
长矛不仅可以刺击敌人,还可以用于挑战敌方骑兵的突袭。
在古代战争中,长矛扮演着重要的进攻和防御角色。
2. 弓箭铁器时代的弓箭具有更高的射程和穿透力,成为中国古代战争中一项重要的远程兵器。
铁制弓身和箭头的出现,使得弓箭的精确度和威力大大增加,为射手提供了更大的作战优势。
结论中国古代的兵器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
在各个时期,兵器的形制、制作工艺和用途都经过了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这些古代兵器不仅仅是战争工具,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古代智慧和技术的传承。
汉字与古代战争
戉、钺
• 古兵器,似大斧。后作“钺”。 《说文》:“戊,斧也。”罗振 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戉 字象形,非形声。”
戈
• 长柄横刃,盛行于殷周。 《说文》:“戈,平头戟 也。从弋,一横之,象 形。”徐锴系传:“小枝 上向则为戟,平之则为 戈。”罗振玉《增订殷虚 书契考释》:“戈全为象 形。丨象柲,一象戈,非 从弋也。古金文或作弋, 形已失矣。许君于象形诸 字多云从某者,因字形失 而误会也。”
也。一曰田器。从从
从戈,才声。”段玉
持戈。”按:甲骨文
裁注:“谓受刃也。”
㦰字象戈击二人之形,
有灭绝众人之意,当
为“歼”古字。
聝、馘
• 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 数献功。《说文》:“聝,军战 断耳也。《春秋传》曰:‘以为 俘馘。’从耳,或声。馘,聝或 从首。”段玉裁注:“今经传中 多从首。”《尔雅·释诂下》: “馘,获也。”郭璞注:“今以 获贼耳为馘。”《玉篇·首部》: “馘,截耳也。”
进攻武器
• 进攻武器有可分为近战武器和远攻武器两 大类。
• 近战武器主要指贴身作战的武器,主要有: 戈、矛、斧、斤、刀、剑、戊 、戌、戉、 钺、殳、戚、我、戟等。
• 远攻武器指能远距离杀伤敌人的武器,主 要有:弓、矢、弹、砲等。
主要近战武器简介
兵
• 《说文》:“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 之皃。”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 “兵字从廾持斤,斤,兵也。或体作������, 从人,从廾持干,廾持干犹廾持斤 也。……干当为古兵器之一。”
甲
介
• 《说文》:“東方之孟,• 《说文》:“介,画也。
陽氣萌動。从木戴孚甲 从八,从人。人各有介。”
之象。一曰人頭宜為甲,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
中国古代兵器演变ppt课件
现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就是到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
铁器呢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那么呢,从而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战国时期,冶铁业获得迅速发展,铁制生产工具在各个生产领域迅普及开来,
到战国末年,初步完成了铁制生产工具取代各种非金属生产工具,以及青铜生产
工具的历史进程,是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时期。实物有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战国铁
众所周知,高锡青铜兵刃虽坚硬,但劈砍易折断,秦国的兵器工匠较好地 解决了这个金属工艺问题,大大提高了铜兵的柔韧性。 因此,强大的秦军就 是凭借这些青铜铸就的金戈铜剑、强弩利矛,灭六国、统一华夏,创造了青 铜古兵器最后的强音。陕西西安临潼秦兵马俑1、2、3号坑内,出土青铜兵器 达4万余件。兵器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工艺之精湛,保存之完整是前所未 有的。从中所反映的秦军武器配备、兵器类别、制造工艺、管理制度等等, 是古代兵器史研究难得的实物资料。 这批数量庞大的、秦统一中国时代的青 铜兵器,堪称我国先秦时代主流冷兵器的缩影与精华。通过对这批兵器的研 究与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商周时代青铜兵器的全貌。作为中华民族 伟大文明的缩影,它带领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去感知我们祖先那曾经的过 去、那深沉的呼吸和强烈的脉搏……
制作工艺由于夏商周三朝青铜器的制作是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一 个巅峰,所以摆脱以往制作工艺粗糙,以及式样少的印象,冶金 工艺在此时也达到一个高峰。
轩辕剑,传说中的神兵,又名轩辕夏禹剑,是一把圣道之剑。 由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所铸,后传与夏禹。剑身一面刻日月星 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 统之策。此剑后为商汤所得。
当时兵器的造型特点,由于战事较多,所以基本上主流以大型兵器为主,比较适宜 马上作战,或是远程兵器较多,如矛,枪,大刀,弓箭,连弩等。
汉字与古代兵器文化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
[汉字与古代兵器文化]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的兵器种类繁多,那么,在造字时代,哪种兵器最具有代表性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兵”字的构形中找到答案。
“兵”甲骨文写作,左右两边的构件是两只手,中间的构件是“斤”,也就是斧头,整字是通过两只手捧着斧头的形象来表示兵器的。
可见,斧头在造字时代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兵器。
以前我们谈到过的取象于斧头的“王”字,也可以作为这一问题的佐证。
《说文》:“斤,斫木器也。
”“斤”的本义就是“斧头”,如《孟子》中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成语“运斤成风”,其中的“斤”用的都是本义。
斧头的起源很早,在旧石器时代,斧头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了。
斧头重量较重,可以用来猎杀动物,分割肉类,砍伐树木,还可以用来制造别的生产工具。
可以说,斧头是人类最为原始也最为重要的生产工具之一,在先民制服与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斧头也成了先民所崇拜的图腾之一。
神话传奇中,盘古开天辟地所使用的就是斧头,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只缸上绘有鹳鱼石斧图,金文族徽中有斧形图案。
在特地的兵器消失以前,先民们曾用部分生产工具当做兵器(这种形式始终流传到今日)。
在石器时代,斧头的杀伤力在众多的生产工具中可谓首屈一指,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兵器的代表。
古人在造“兵”字时选用“斤”作为兵器的代表,正是石器时代文化信息的遗留。
“兵”字在小篆中写作,上面的构件已经发生了讹变,象形性降低,已经难以看出斧头的外形了。
隶变后作,上部定形为“斤”,小篆中下面表示两只手的构件简化成了,上的一横又和“斤”粘连在一起变成了“丘”。
“兵”的本义是兵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也就是士兵。
旧社会对兵痞常贬称为“丘八”,正是由于隶楷之后,“兵”字的构形理据变得模糊,人们依据楷书“兵”字的写法而做出了错误拆分。
《太平御览》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东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皇帝为苻坚)有一个大将叫慕容垂,此人是军事天才,据说一生从未打过败仗。
甲骨文里各种武器的写法
甲骨文里各种武器的写法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出现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龟甲和兽骨上。
在甲骨文中,有一些描绘了各种武器的形状和写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武器在甲骨文中的写法:
1. 弓,甲骨文中的弓通常是由两个弯曲的线条组成,类似于现代弓的形状。
有时候还会有箭矢的图案与其相连。
2. 矛,甲骨文中的矛一般由一根长杆和一个尖头组成。
杆部通常是一条竖线,尖头则是一个三角形或者锥形。
3. 斧,甲骨文中的斧的形状通常是一个长杆上面连接着一个扁平的头部。
头部有时会有一些凹凸的纹路表示斧刃。
4. 戈,甲骨文中的戈是一种类似于长矛的武器,但在头部有一片类似刀刃的部分。
甲骨文中的戈形状通常是一个长杆上面连接着一个扁平的头部,并且有一条直线表示刀刃。
5. 剑,甲骨文中的剑的形状通常是一个长杆上面连接着一个扁平的头部,头部两侧有时会有一些弧线表示剑的刀刃。
6. 盾,甲骨文中的盾通常是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的图案,有时还会有一些纹路表示盾牌的装饰。
需要注意的是,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所以武器的写法可能会因为不同的刻写者而有所差异。
此外,由于甲骨文的文字形态复杂,上述描述仅为一般情况,具体的写法还需要参考相关的甲骨文实例。
从汉字看古代青铜工具之演变
< L4 t 基本 的教 学理 念 ,合理 的采用激励 性 口头教学形式 ,使学 生在 学习的过程
中充分展现 自己的主观 能动 眭,为整 个
在学 习的过程中获得肯定 睦的认可 ,从
而为学生的积极发 展提供 一种充分的保
趣 ,就 应该 建 立平 等性 的 课程 教 学模 式 ,将 学生视 作 自己的朋友 ,进行 平等 性 的课程 教学 ,从而在根本意 义上提 高 整体 的教 学质量 。在现阶段小学语 文的 教学 过程 中 ,其最主要 的 目标 是突出教 学 过程中的整体性以及综合性 ,使 学生 掌握最基 本的学 习技能 ,从而 为学 生建 立明确的发展方 向。因此 ,现 阶段 的小
激发学生 的兴趣 ,通过 口头激励性教学模 式的建 立提 高学生们 的学 > - j 兴趣 ,从 而为 学生们 的全 面发展提供充分 的保证 。
关键 词 :小 学语 文;激励 性 ; 口头评价 ;教 学模 式
在整 个教学的过程 中 ,要想提 高学 生 们 的整 体 素 质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
与 兵器 的发 展和演变 ,结合汉
字 的形 与义对其进行分析 ,力 图从 文字 的角度解读先秦时期工具与兵器的发展。
体 内容 的载体 ,将 社会 的发 展和变化永 久地记 录 了下来。 本文试从文 字的角度 ,
选 取 几 种 较 具 代 表 性 的 青铜 工具 . 结 合
从原始社 会进入阶级社会后 ,工具
能 够 当作 兵器 来 进 行 自我 防 卫 ,例 如
一
关键 词 :文字;青铜工具 ;发展
些尖 锐 的石 块 ,既 能够 用 来 击打 猎
一 一 族 某 一 质 濒 同 不 一 有 一 推 以 , 一 较 旅 伤 杀 一 人 杀 击 一 是 龌 不 此 一 出 有 一 矛 一 金 之 一 分 过 一 矛 呀 身 一 柄 矛 , 一 有 辅 大 释 一 矛
讲武——兵器传说
讲武——兵器传说武,从字形上来,从止,从戈。
“止”为“趾”的古字,即脚趾,引申为足;戈乃一种兵器,春秋战国是其黄金时期。
术的繁体为“術”,“术”在“行”中,行者,道也,术本指大路,所以武术即武道,中国的武术与日本的武士道是相通的。
有人说“止戈为武”(许慎老先生也这么认为),如果按此解释,那么谁有本事制止武力、战事谁就武功高强,显然,很多时候凭口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实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对原始人而言,牙齿的两个用途分别是吃饭和打架。
制止武力只能用武力,即以暴制暴,所以用“止戈为武”来解释“武”本就是自相矛盾的。
武,从止,从戈;趾代指人,戈代指兵器,一个持有兵器的人便很有武力。
那么再来看几个跟打架有关的字,戰鬥伐擊,战,从车,从戈,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车战,兵器以戈为主,车和戈都是武器,鬥则是像两个手各持兵器在打架,这几个字都离不开武器的使用。
工具的使用促使了人类的进化,也让人跟动物之间渐行渐远。
戈是一种兵器,兵器是一种工具,所以讲武必讲兵器。
《孙子兵法》里讲到:“兵者,诡道也。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武术,师父说武术就是骗人,怎么忽悠对手,忽悠的我想打他哪里就打他哪里,本派通备门里就有“巧诈引斗”的说法,就是引诱对手,使之上钩。
武力即暴力,武术即暴力之道,有些事情必须靠暴力来解决,没道理可讲。
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其实正是体现了中国武术的真谛,以无法为有法,武术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致对手于死地,哪怕你用牙齿都行,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真正的武术只存在于战场上,战场上人人都是以命相搏。
当然了,人类是有文化的,不能像禽兽一样打打杀杀,于是武德就产生了,当然这是后话,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武”字本身就含“戈”,自然就跟兵器不分家。
兵,从斤,从廾(gǒng)。
斤者,斧也;廾,像两手之形,故兵为两手持“斤”之形,戈、斧皆兵器也,兵器才是武术的源头,拳脚是后来的事情。
《论语》中孔子嗤笑子路“暴虎冯河”,即徒手搏虎、徒步过河,连孔子都觉得打仗一定要用兵器才像样,赤手空拳跟人打那是傻子才会干的事情。
戈字的演化过程
戈字的演化过程戈,这个古老的汉字,就像是一位穿越了千年时光的老者,有着自己独特而又丰富的故事。
咱们先来说说戈字最开始的模样吧。
在遥远的古代,戈可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兵器呢。
它就像一个长着尖脑袋的家伙,那长长的柄就像人的手臂一样,能把力量传递到前面的尖刃上。
最初的戈字啊,就像是一幅简单的兵器画,几笔勾勒出它的大致形状,那形状里透着一股冷峻的气息,仿佛能让人看到它在战场上的威风凛凛。
这时候的戈字,简单又直接,就像一个质朴的战士,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就靠自己实实在在的本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戈字啊,就像一个人慢慢长大了,开始有了一些变化。
它不再是那么简单生硬的线条,而是变得更加圆润、更加有韵味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了一个有内涵的成年人。
它的笔画开始有了一些微妙的弯曲,不再像最初那样直来直往。
这变化就像河流里的水,在流淌的过程中,慢慢把两岸的泥土磨平,让自己的河道变得更加柔和。
这个时候的戈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兵器的代表了,它开始有了一些文化的内涵,像是被注入了灵魂一样。
再后来啊,戈字又经历了更多的演变。
它的形状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书写者笔下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化。
有时候它变得更加规整,像一个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一笔一划都整整齐齐的;有时候它又变得有点俏皮,就像一个小孩子在纸上随意涂鸦,虽然看起来有点歪歪扭扭,但却充满了生命力。
这些变化就像天上的云彩,一会儿变成这个样子,一会儿又变成那个样子,每一种变化都有它独特的美。
在书法的世界里,戈字更是像一个百变精灵。
书法家们就像神奇的魔法师,把戈字变成各种各样的模样。
在楷书里,戈字就像一个稳重的绅士,站得笔直,每一个笔画都恰到好处,让人看了就觉得踏实可靠;在行书里呢,戈字就像一个奔跑的运动员,笔画之间充满了动感,像是在纸张上飞驰一样;而到了草书里,戈字简直就像一阵风,你还没看清楚它到底是怎么写的,它就已经在你眼前呼啸而过了,只留下一种潇洒的感觉。
汉字历史——兵器篇(盾)
汉字历史——兵器篇(盾)兵器:盾字源演变说文解字“盾”dùn yǔn,甲骨文时为象形字,'盾’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的'盾’字像方形盾牌,盾中有把手状。
西周金文在沿袭前代结构的同时加'人’字、盾形分出一笔,会以人持盾之形,表示盾字本义与人有关,变成会意兼形声字。
西周时还出现了一个形声字,从豚从手从甲,但没能取得主流地位。
战国时,'人’讹作'尸’。
秦隶、《说文》小篆均沿袭战国时的字形结构。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确认第一笔是撇,不是横。
造字本义:兵器盾,引申为'防御、保护、躲避、隐蔽、依靠、依赖’等。
盾的历史商代滕盾原始社会的盾牌跟后世的盾牌结构相似,大多在竹木制成的架子或基版上蒙上皮革。
不少少数民族到了二十世纪还在使用这种盾牌,如景颇族的盾牌用木板蒙皮制作,台湾兰屿耶美人使用的藤盾以藤条编制而成,表面蒙鲀鱼皮。
商代前期盾饰商周时期的盾牌经常在盾面安装青铜盾饰,这种盾饰除了装饰之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防御能力。
盾饰有人面形、动物形、圆泡形等造型,安装在盾的中心。
当时士兵穿用的皮甲上也经常安装各种青铜泡钉,作用都是一样的。
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前,为麾下的将士做动员,要求他们“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即举起戈、排列好盾牌、立好长矛。
可见在当时的军队里,盾牌属于代表性武器,装备量应该较大。
盾是手持的防护械具,又称“干”。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盾仍多用藤木及皮革制造,因此遗迹罕见。
仅据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残迹可知,商代的盾是用木材做成框架,上面再蒙以皮革或编织物制成,盾面涂漆,有的还画有虎纹。
盾面呈长方形,下底比上缘稍宽,正面外突,背面有把,可以手持。
盾有大小两种,大的用到战车上,小的用于步卒。
有些皮盾,常嵌有青铜铸造的盾饰,盾饰多呈狰狞兽面状,也有人面状或仅是大的圆铜泡,用来加强皮盾的防护效能。
在商代,盾与戈是作战时使用的配套兵器,金文中有一手持戈、一手执盾的图像,有戈盾画在一起的图像;殷墟中有戈盾同葬的现象,都说明了这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Ⅰ文化教育研究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并沿用至今的表意体系文字。
古老的汉字以其强盛的生命力,承担着记载、传承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功能。
汉字的表意性,尤其是汉字的形体特征和独特的构造法,为我们从中探寻历史文化的生动印记提供了可能。
军事现象作为人类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在汉字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先秦时期的兵器状况,在汉字中得以充分体现。
军队的武器装备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在汉字中,我们也可以寻觅到武器装备不断演进的足迹。
夏代铜石并用,武器的制作工艺落后。
商代青铜冶炼业技术比较发达,戉、矛、戈等兵器开始使用青铜铸造。
例如:“戉”字像一柄有月牙的大斧,《说文·戉部》:“戉,大斧也。
”字形甲骨文作,为整体象形字。
因多为铜制,后又增“金”旁作“钺”,《玉篇·戉部》:“戉,又作钺。
”这是一种劈砍工具石斧演化来的劈杀武器。
斧钺形制相同,区别在于大小,《说文解字》:“大者称钺,小者称斧。
”钺既大又重,古代更多作为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而使用的。
《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天子赐钺,则表示授予征杀之权,类似于后世的尚方宝剑。
“矛”,是古代狩猎的工具,同时也是最主要冲刺的兵器,故《周礼》称其为“刺兵”,字形金文作,象征尖直刺穿之状。
为矛头的象形字,于省吾《胼续》:“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所以纳柲,一侧有孔耳,耳有孔,盖恐纳柲于銎之部固,以绳穿耳以绕之,亦有两侧有耳者。
”最初是木矛、竹矛,后为铜矛、铁矛。
“戈”,也是古代的狩猎工具,同为最主要的武器。
戈比矛产生晚些,甲骨文作,为戈整体象形字,中上部横画为戈头,中竖为戈柄,戈柄顶部右斜之断画为柄冒,底部短横为鐏。
戈为商周时期流行的一种兵器,其柄称为柲,柲的顶端有冒,称“柲冒”。
商、西周时柲冒大多为木制,少量为铜铸。
柲的底部有铜套,称“鐏”。
戈头铜制,其长条形锋刃部分称“援”。
与柲连接插入柲内的部分因在柲内,故称为“内”。
“胡”的本义时兽颈下的垂肉,援靠近柲而下垂部分有入兽颈下的垂肉,故称“胡”。
援靠近柲的部分有孔,称“穿”,用以穿皮绳与柲捆绑固定。
戈的杀敌方式时钩挽或啄刺,主要是钩挽,故又称“勾兵”。
戉、矛、戈在原始社会早期实质上就是人们的劳动工具,战斗中随手拿起也就成了战斗工具。
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决定了当时的木石兵器的原始和简陋。
西周兵器多为青铜质地,出现了兼备戈、矛功能的戟和可刺可斩、便于近战的短剑。
“戟”是在戈的柄顶有矛形刺刃的兵器,少数为戈与刀的合体。
戟是在戈、矛的基础上演化而成,可象戈一样勾喙,也可像矛一样直刺,是具有双重功能的武器。
戟与戈、矛相比杀伤效能高,而且戟的发明制造就是为了战争之目的,不象矛、戈阐释时既用于劳动工具又用于武器。
因此,戟这种武器很快成为当时军队的主要武器之一,它的多寡往往标志着战斗力的强弱。
戟的勾啄、击刺效能由于盔甲的制作,而逐渐降低。
后被新式武器枪代替,成了后世的仪仗、卫门器物。
斧、钺、矛、戈、戟等都属于古代的长兵器,与它们相对的剑、刀、鞭、匕首,是短兵器。
春秋战国时期治铁业兴起,武器的形制得以改进,出现了铁铸的剑、刀、矛、匕首等兵器,短兵器最早是匕首,刀、剑均由它演化改制而成。
短兵器只能用于近身的刺杀和防御,长兵器,比短兵器使用的距离长了,可用于远身的刺杀,但它在空间上的缺欠亦是显而易见的。
于是强弓劲弩弥补了矛等缺陷,成为古代战争的重要武器之一。
“弓”字甲骨文作,像一张弓的侧面。
弩,就是有臂的弓,用机械代手臂发射的弓,这样,“弩”既能代替臂力又能准确中的。
弩出现后,军界重视,大量制造使用。
《战国策·韩策》记载:“韩国以强弓劲弩著称,一般可远射六百步”。
弩发射时,先将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对准目标瞄准后,扣扳机,箭即射出,
命中率很高,杀伤力很强。
弓所使用的“箭”,本义是竹,故字形以竹为义符,《说文·竹部》:“箭,矢竹也。
从竹,前声。
”因矢
杆由箭竹制成,故也名矢为箭。
但在古代仍是有区别的,弩使
用的“箭”叫作“矢”。
“矢”字本义矢弓弩所发之箭,《说文·矢
部》:“矢,弓弩矢也。
”甲骨文作,箭形,锋镝、箭杆、尾羽俱全。
原始的箭,形制简单,只是削尖的树枝或竹子。
为了射出的箭杀伤力强,而在箭头上按上石、骨、贝之类,又为了保持飞出
的箭准确射击目标,又在箭杆的尾部系上羽毛。
抛车,是根据弓箭的原理,制造出来的一种抛掷石弹的攻击武器,多用于攻城,又名砲车或礮车。
古汉语中“抛”,掷石也。
“砲”字从石包声,即源于此。
《前汉书·甘延寿》张宴注,
有“范蠡兵法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的说法,可见
战国前就有了抛车。
《后汉书·袁绍传》云:“曹操发石车击袁
绍军中,呼霹雳车”,这种车就是礮车。
“礮”这个字生动地反
映出“驾车以机发石”的古炮操作原理和古代攻城作战方式。
“礮”字后来演变为“砲”字。
这一演变反映出“以机发石”已不仅仅在战车上进行,因此,象征战车的“马”和“交”(连接之义)被省去了。
“砲”字后来又被“炮”字取代。
“炮”原是古代一
种烹饪方法。
《说文》曰:“炮,毛灸肉也。
从火包声”。
段玉裁
注:“灸肉者,贯之于火。
毛灸肉,谓肉不去毛灸之也。
……周
礼封人:毛炮之豚。
郑注:毛炮豚者,焰去其毛而炮之。
内则注
曰: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
礼运注曰:炮,裹烧之也。
按裹烧之即内则之涂烧。
郑意诗札言毛炮者,毛谓燎毛,炮谓裹烧。
毛公则谓连毛烧之曰炮。
……毛与炮二事,郑说长矣。
”古人用“炮”字兼表“砲”意,显然是由于炮的制作原理和操作技术
发生了变化,炮从石从火,说明它不再是发石机,而是以火药
为发射燃料、以爆炸为推进方式的真正的火炮了。
在汉字的
初始阶段,尚看不到“火”与“铁”与战争联系的迹象。
据专家
考证,127个以“火”为义符的字中,没有专为战争和武器而造的;210个以“金”为义符的字中,只有少数几个表示杀戮义的动词,或与武器有关的名词,如“锥”、“锐”、“镖”等,而绝大多
数是与战争和武器没有关系的表示金铜器物的名词。
这一现
象说明,囿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能力,金属在战争中
运用还未受到充分的重视,只限于锻造一些小型兵器。
古代战争对金属的高度重视和大规模运用,是在火药、爆炸、原始
机械发明并广泛使用以后的事。
“炮”字是从“砲”字演变而来
的,而“砲”字又是从“礮”字演变而来的。
这一演变过程,反映
了原始火炮的发展脉络,在文字上也反映出冷兵器向火兵器
发展的轨迹。
兵器是战争起源的重要标志,也是战争发展阶段的一个
主要依据,兵器发展变革的脉络往往反映着战争发展变化的趋势,而用汉字书写的古代文字所标示的武器名称,又记录着我国古代兵器的演变轨迹。
正如汉字学家苏新春先生所指出的:“分析汉语中兵器类基本词的构成与发育情况,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古代社会兵戎相见的全景图。
它是整个社会的物质水平、认识水平、社会矛盾、国家关系、征服自然、驾驭众生的真实写照。
”
责任编辑郑百灵
从汉字看古代兵器的演进
程奕
(武警广州指挥学院,广东广州510440)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