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的 理论体系
(一)唯物辩证法的 构成:三大规律; 构成:三大规律;五 对范畴; 对范畴; 矛盾规律即 对立统一规律 作为宇宙的根本 规律,是辩证法 辩证法 核心和实质 普遍联系的 根本内容 变化发展的源泉
动力和方向
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 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n
n
(7)矛盾的普遍 性和特殊性的辩 证关系原理及其 方法论意义: ①相互区别:绝 对性和相对性, 共性与个性; ②相互统一:共 性存在于个性之 中,共性统帅和 制约个性; ③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哲学依据。
n n
n
n
(三)质量互变规律
1、事物的质、量、度 事物的质、 ( 1) 质 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 性
同 一 性
相互依存
斗 争 性
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相互排斥、相互 离异、相互对立
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n
n
3、矛盾的 普遍性和特 殊性 (1)事物 矛盾问题的 精髓——普 精髓——普 遍性和特殊 性、共性与 个性、绝对 性和相对性 的辩证关系 (2)矛盾的 普遍性: 普遍性:无 处不在、 处不在、无 时不有。
n
主
观
实 践
世
界
分化: 具有异质 性;发展 不完全同 步。 同一: 内容同构; 规律同一; 相互转化。
客
观
世
界
2、实 践是自 在世界 和人类 世界分 化与统 一的基 础
自然基础
实践
参与运动
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创立背景
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 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 义的创立提供了历史条件和实践
基础。
创立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工人运动, 总结革命实践经验,创立了马克
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发展特点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 发展,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等重要理论成果。
辩证唯物主义
详细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 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 认识。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 实践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
总结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 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新事物战胜旧 事物的过程。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02 03
详细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 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世界的运动状态是多样的, 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是统一的。
总结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 具有反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 2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 一。
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二。
3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三。
THANKS
感谢观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特 点,始终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不断 吸收人类文明的新成果,指导着无产 阶级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着重阐述了物质世界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强
调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这一章的重要性在于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即世界是物质的,意识
是物质的产物。
这一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也是其与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
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即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这一观点强调了认识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认为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是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相联系的。
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认识论
基础,为我们正确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一章的内容,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认识,不断提高对世界和认识的认识水平,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A、丰富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答案:D解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问题出自于第一章的引言。
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答案:B解析:哲学是理论思维的产物,不是自发形成的;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史上有大量的不科学的世界观;也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哲学史上有大量的哲学不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当然就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要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就必须说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后,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C )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答案:C解析:注意区分的几种不同划分: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一元论论和二元论对立;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回答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5、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答案:D解析:注意区分的几种不同划分: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一元论论和二元论对立;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P27)2、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有神论、无神论;辩证法、形而上学。
(P29)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5、列宁的物质定义。
(P30)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P30)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8、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P32)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10、什么是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P32)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P33)12、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35)1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第一章第二节主要知识点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那些特点?(P40)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4、矛盾及其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P43)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44)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P44—45)7、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5)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P45)9、什么是质、量、度?(P46)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P46)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P46—47)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P47)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P49—50)14、辨证思维方法有哪些?(P50—52)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知识点1、规律及其特点。
(P54)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P55)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要表现。
(P56—57)4、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57—58)5、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8—59)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电子书
自然界是客观的。科学的发展证明,自然界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而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产生并客观存在着的。无机自然界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观世界是这样,生物界也是这样。科学发展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证明,生命物质是由非生命物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无机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较高级的存在形式,也是客观存在的。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无论是古代的朴索唯物主义还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不能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哲学物质观。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所以哲学还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方法。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并不只是简单地描述现实世界,而且还批判现实世界,构想更理想的世界。哲学往往作为理想、信念从而也作为价值观对人们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的统一,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处于
相互联系之中。
联系具有普遍性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唯物辩证法 普遍联系的观点
达尔文 科学进化论
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律
爱因斯坦 相对论
海森堡 量子力学
现代学科间的交叉发展证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化学 生物学 经济学
学科间的 相互交叉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 穷。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 过程。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 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 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 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
人们对于包 括自然界、社会 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内的整个世界 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
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 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形式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 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 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 关系上的更新。现代科学凭借科学仪器所能观察 到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原始社会发展 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 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 现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二)-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网上作业模拟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1分)A.进行阶级斗争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标准答案:D2.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1分)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标准答案:B3.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1分)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标准答案:C4.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 (1分)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D.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标准答案:A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 (1分)A.生产不足的危机B.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买卖脱节的危机★标准答案:C6. 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 (1分)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标准答案:D7.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 ) (1分)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标准答案:C8. 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这种观点意味着( ) (1分)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须否定历史决定论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标准答案:B9.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1分)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C.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D.认为人的思想是人的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标准答案:B10. 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 ) (1分)A.是各自独立、毫不相干的B.是相互冲突、无法统一的C.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D.是合二为一,无法区分的3.2.3★标准答案:C11. 美国波音747客机的600万个零部件由美国及另外6个国家的1200 多家企业提供,这是( ) (1分)A.商品国际化的表现B.生产全球化的表现C.贸易全球化的表现D.资本全球化的表现★标准答案:B12.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 (1分)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标准答案:B1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1分)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标准答案:A14.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 ) (1分)A.“代理制”B.“个人联合”C.“企业联合”D.“参与制”★标准答案:D15. 少数资本家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行为是( ) (1分)A.联合B.兼并C.收购D.垄断★标准答案:D16.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1分)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标准答案:B17.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1分)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标准答案:C18.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 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 (一)意识的作用
• • • • • • • • • • • • • •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1、什么是人工智能? 用科学技术或设备来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是人脑这一思维器官的延伸 2、人工智能的社会意义: 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奠定了物质基础 3、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区别 ①人类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生理过程,人工智能是纯粹的机械物理过程 ②人类思维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无社会性 ③人类思维具有创造性,人工智能无创造性 ④人类思维是主动过程,人工智能是被动过程
“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 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 1、矛盾的普遍性 •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2、矛盾的特殊性 • 每个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不 同,同一矛盾的双方也不同。 •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 ①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 ②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着共性 • ③共性、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4、现实意义 •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目录第1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第1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第2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6)第3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7)第1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1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物万事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
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
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02文科不定项—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在非常有限的 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 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 ABE
A.意识根源于物质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09年单选—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 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 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贝克莱
George Berkeley 1695~1753 存在即是被感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天——客观精神
绝对精神
(3)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 的基本问题。 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 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第三章)
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是什么”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 学范畴。 社会运动
运动,就最一般 生物运动 的意义来说,就它 被理解为存在的方 化学运动 式、被理解为物质 的固有属性来说, 它包括宇宙中发生 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从单纯的位置移动 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恩格斯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真题练习
02年多选—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 饥‛,这是因为(DE )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05年单选—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1)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划分哲学派别的依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物质唯物主义:物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结构一元论现代唯物主义:客观实在(辩物与历物)唯心主义:精神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二元论: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二者不统一多元论:三个以上的本原(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2.物质定义(1)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列宁(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划清了“三条界限”:(1)划清了唯物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的界限。
(2)划清了反映论与先验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3)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
体现了“三个统一”:﹙1﹚体现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
﹙2﹚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3﹚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3)静止:一定条件下,某物没有发生种特定形式的运动相对静止的两种情形:没有发生位移运动,表现出力学意义上的静止;没有发生质变运动,处于量变阶段。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性)②静中有动,动中有静③任何事物都处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中(否认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否认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4)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①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一维/不可逆性)空间: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特点:三维/方位性)②时空与运动关系(物质运动是时空的本质;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③绝对性:时空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时空观有别)相对性:时空的可变性(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有别)无限性:指总体时空(物质运动无限,时空无限)有限性:指具体时空(具体事物的时空有限)④辨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进行的,故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定时空条件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和实践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
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要注意四点:一是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
哲学范畴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多方面的特性,而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只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
三是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
四是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
现代科学表明,物质具有极为丰富的形态、极为复杂的结构和极为多样的特性。
目前所发现的300多种基本粒子,虽然各有自己的特性,但是它们不是各不相关、互相隔绝,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
从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来看,物质不仅具有实物形态,还有非实物即场的形态。
目前发现的基本粒子都有自己的“反粒子”。
如与质子相对应的“反质子”、与中子对应的“反中子”与电子对应的“正电子”。
人们便由此推论,宇宙中可能会存在由反粒子组成的“反物质”以至“反宇宙”,同时宇宙中存在着能发光的物体和不发光的“暗物质”,1998年6月2日,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入太空的阿尔法磁谱仪对“反物质”和“暗物质”进行了大规模探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2)--第一章第3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材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
维 思维和存在
和 何者为第一 存 性的问题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是否具有 同一性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德谟克利特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
凡以知,人之性; 可以知,物之理也。
不可知论代表
可知论代表
荀 子
休谟(1711-1776)
康德(1724-1804 )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神话世 界观
宗教世 界观
哲学世 界观
方法论 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 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唯物主义
辩证法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既 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相对静 止是物质 运动在一 定条件下 的稳定状 态。
物质运
动是运动的 绝对性和静 止的相对性 的对立统一。
把握 运动和静 止辩证关 系的意义。
王夫之
非静 不者 动动 也也 。,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过去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 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现在
空间
精神世界
客观知识世界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一切皆 德谟克利特 变,无物
常驻”。
“人不能两次 踏入同一条 河流”。
赫拉克利特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 在方式、根本属性, 脱离运动的物质是 不存在的。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 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 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 离开物质的运动。
实践具有 物质性、 自觉能动 性和社会 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 劳动实践
处理社会 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一个种的全部特 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 生命活动的性质。”
实践集中表现 了人的社会性
实践是人所 独有的活动
实践是对象 性的活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坚持 了能动的 反映论和 可知论, 有力地批 判了不可 知论。
坚持
了能动的 反映论和 可知论, 有力地批 判了不可
知论。
体现
了唯物主 义自然观 与唯物主 义历史观 的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唯物主义一元论
物质
世
主观精神
界 物
唯心主义一元论
精神
客观精神
质
的
二元论
统
物质 精神
一
性
物质世界
多元论
是知“““““知的实实实实是功践践践行践夫是是是的;包一理人主知括种们意念是了实,现行完验。行之实成、”
始目 的科,的感学行在实性是内验的知的。活之活”动成动。。。”””
——————————王亚培阳黑里费根明士格尔多尔德巴哈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理解
实践是 人类所 特有的 对象化 活动
实践是人 类能动地 改造世界 的客观物 质活动
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
写、摄—影—、反恩映格斯。” 物质 = 客观实在性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朴素唯物主义唯 物质=具体的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形态
个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
部分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原子 共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质=客观
物主义物质观
实在性
共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坚持
了物质的 客观实在 性原则, 坚持了唯 物主义一 元论。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哲学物质观的发展
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大体 上分成几个阶段,每一 个阶段各自都有哪些特 征?从人类认识史的角 度,谈一谈你对物质认 识过程的理解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德谟克利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原子
牛顿
道尔顿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的的哲““学总物物范和质、畴,是物,而标质这这志无种客个非客观概是观实念各实在就种 是在从是人这通一ImNaog过总e 感和觉中感抽知象的出,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
将来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 和空间
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关系
古人曰“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万事不竭。”
1/2
1/4
1/8 ……
时间和空间绝对性与相对性关系
空间
时间 运动
统一
物质
广义狭义 相对论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 以前的唯物主义是 “半截子”唯物主义
3.社会 物质性 的表现
人类世界形成后 又反过来影响和 制约自然界,不 断改变自然界
为什么要从实 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生活的本质
2、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 人与人的关系
社会 存在
社会 存在
社社会会意意识识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制造物质 生活资料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团队研制
第一章 世界的 物质性 及其发 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物质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与实践
一
•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
•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 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 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 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苏格拉底
“只要我一息尚存, 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 践。”
1.旧哲学对实践本质的不同理解
1.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的区别
独立于人 人们在特定
自
的活动或 的物质资料
人
在 世 界
未被纳入 人的活动 范围内的
生产基础上 相交往共同 活动形成的 各种关系的
类 世 界
客观世界 有机系统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构成 人类世界的 自然基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 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主张社会 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主张社会 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形而上学
联系、发展、 矛盾的观点
孤立、静止、 否认矛盾的观点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 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 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 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