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

2012.11CONTEMPORARY WORLD59当代世界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 郭晓琼/文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俄罗斯掀起了大规模私有化运动。
2010年,俄罗斯政府高调出台下阶段私有化计划,旨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竞争力,并为“现代化计划”筹措资金,但计划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2012年普京总统重掌大权后,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再次强调了私有化计划,表明了俄罗斯进行私有化的决心。
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一、第一时期:“证券私有化”阶段(1992年7月至1994年6月)在“证券私有化”时期,政府通过向公民发放私有化证券的方式无偿转让国有资产。
该时期私有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为了使改革进程不可逆转,改革者过分强调速度(规定每年进行私有化企业的数量)而牺牲质量,为简化私有化程序,按账面残值进行资产评估,在恶性通货膨胀的背景下,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随着私有化的展开,国有制经济的统治地位彻底被推翻。
短短两年多,俄罗斯经济中国有制经济占比大幅缩减(1994年,国有制在就业人数、产值和固定资产的比重分别下降至44.7%、38%和42%),逐渐形成了国家所有制、地方市政所有制、社会及宗教组织所有制、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并存的混合型经济。
此外,该时期混合所有制经济大量涌现,这种所有制形式大多为国有经济“证券私有化”后的产物。
同时,新建立的私有制经济在该时期内发展还比较缓慢。
二、第二时期:“货币私有化”阶段(1994年7月至1996年底)1994年7月至1996年底,俄罗斯的私有化以“货币私有化”的形式推进,从无偿转让国有资产过渡到按市场价格出售国有资产。
随着无偿私有化的结束,混合所有制的扩张明显放慢,该时期非国有制经济扩大的主要动因不仅包括国有经济的私有化,大量新成立的私有企业也起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到1997年,从就业、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看,国有制经济比例已下降至40%、16.6%和26%。
俄罗斯转型的经验和教训

俄罗斯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李福川一、关于社会国家的一般认识社会国家是指国家承担社会义务,国家对公民的经济和社会权利提供宪法保障。
国家性质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社会经济政策最终目标。
当代社会国家有如下基本特征:1 . 国家承担社会义务。
社会国家对公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国家保障。
国家保障的社会领域基本相同,只是国情不同,保障形式和程度有差异。
2.公平分配。
以分配调节社会不同阶层的收入,控制贫富差距。
分配与调节的原则是,各尽所能,税收调节,公平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
3.普遍保障。
不论民族、信仰、地域、性别、年龄、职业和城乡的差别,国家向每个公民平等提供相应的基本社会保障。
此外,当代社会国家多为混合所有制。
经济基础不同,所有制结构比例也有不同。
同一国家,随着经济发展,所有制比例也可能调整。
在与民生和国民经济利害相关的经济部门国有制占重要比例,或国家依法律调节保持对这些部门有效控制。
欧洲福利国家是发达社会国家。
福利国家是现象,社会国家是本质。
当代国家多在不同程度上承担着社会义务,只有社会国家的经济政策是以社会为目标,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保持义务与能力的平衡,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良性循环发展。
公平和民生是检验现代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最终标准。
俄罗斯为发展中的社会国家,是由于在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人口和提高全民生活水平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社会公平是社会国家的思想基础。
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一是剥夺资本者的生产资料,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公平社会;二是国家主要通过税收和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判断社会国家应以社会经济为标准,即国家的社会义务范围、国家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公平性以及保障程度。
据此,苏联是具有这种性质的社会国家。
二、从苏联与俄罗斯宪法比较看社会国家比较苏联宪法(1977 年宪法1990年12月修订版)和俄罗斯联邦宪法(1993),有助于揭示俄罗斯与苏联的否定和继承关系,有助于认识俄社会经济政策方向。
(一)关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义务1 . 在社会领域,苏联宪法保障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有劳动权;公民有健康权;公民有权在退休、患病、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去赡养人时获得物质生活保障;公民有权获得公平分配的住房;公民有权免费获得所有形式的教育;家庭受国家保护。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

第11讲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时期,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
1.政治上: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科技文化上: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政治方面(1)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1914年一战爆发,经历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最终同盟国战败,协约国取得了胜利;战争带来了深重灾难,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选修3)(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在《四月提纲》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国际关系方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国际关系相对稳定;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选修3)(4)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为世界全面战争,有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等战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结成同盟,最终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
俄罗斯经济转轨的绩效分析

二] 1[ 】:
证 分 析 . 方 出版 社 2 o 东 02
f1 朱 昌 : 罗斯 经 济 转轨 透 视 . 2唐 俄 上海 社 会 科 学 出版 社 2 0 01 『]马 蔚 云 :俄 罗 斯 经 济 转 轨 十 年 研 究.黑 龙 江 人 民 出版 社 3
20 02
( 责任 编辑 : 刘旭 华 )
一
4 %左 右 。 0
经济 增 长 率 是 引 起 综 合 国 力变 化 最 明显 的 因 素 ,而过 去 十 年
俄 罗斯 综 合 国力 下 降 最 直 接 的体 现 和最 主 要 原 因 也 就 是经 济 全 面 滑 坡 。 由 于经 济 长 时 间 的 持续 下滑 , 得俄 罗斯 的综 合 国力 , 其 使 尤 是 经 济竞 争 力 较 苏 联 解 体 之初 有 了很 大 幅 度 的 下 降 。 经济 转 轨 以 来 , 论 俄 罗 斯 的综 合 竞 争 力 还 是 产业 竞 争 力 均 呈 不 断 下 降 趋 势 。 无
, 三 、 对于俄罗斯经济转轨绩效的再思考
在俄 罗 斯 几 年 的 经 济 转轨 实践 中 , 理想 化 的转 轨 模 式 、 法 与 方 俄 罗斯 的现 实 发 生 了 猛烈 的碰 撞 。 经 历 了惨 痛 的教 训 之 后 , 罗 在 俄 斯 对其 经 济 转 轨 作 出 了适 当 的调 整 。我 们 应 当 客 观地 评 价 俄 经 济 转 轨 的 利弊 得 失 ,尤 其 是 应 当用 发 展 的 观 点 来关 注俄 经 济 转 轨 的 进 程 。 济 转 轨 的 前提 是 保 证 社 会 稳 定 , 使 俄 罗 斯人 民 的生 活 继 经 不 续 恶 化 。 罗 斯 的 经 济转 轨 是 一 个 试 验 过 程 , 旨在解 决传 统 的 中 俄 它 央 计 划 经济 的积 弊 . 以期 建 立 良好 运作 的市 场 经 济 。就 当前 的实 际 状 况 看, 场 经 济 已 在 一 百 多 个 国 家 实 行 , 各 个 国家 的运 行 模 式 市 但 却 有很 大 的 区别 。 鉴 于对 市 场 经 济 多 样 性 的分 析 ,原 实 行 中 央计 划 经 济 的俄 罗 斯 在 向 市场 经 济 过 渡 时 既 要考 虑本 国 的生 产 力 发 展水 平 和 社 会 的 历 史 传 统 , 时也 应 考 虑 时 代 的 特 点 和 世界 的变 化 。 罗斯 不 可 能 同 俄 回到 过 去走 封 闭和 保 护 主 义 的 老路 , 因为 它 不 能适 应 新 的世 界 经 济 的要 求, 能 解 决 新 技 术 和 新 的 部 门 结 构 问题 , 而 也 就 不 能 从 不 从
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及其评析

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及其评析摘要:本文通过俄罗斯税制的阶段性变迁过程,分析俄罗斯《税法典》第二部分的主要税种,指出俄罗斯以简化税制、减少税种、下调税率、降低税负、取消优惠为主要内容的税制改革,同时辅以实行\"降低税率(税负),扩大税基,加强征管\"的税收政策,不仅没有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反而使税收状况有所改观,新税制已基本与世界接轨,并在此基础上对俄罗斯税制改革进行了评析.关键词:俄罗斯;税收体制;评析以俄罗斯经济转轨全过程为大背景,我们发现,税收体制改革在俄罗斯整体改革进程中始终处于联系其他诸项改革的枢纽位置,并在新旧体制转换的各个联结点上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传导功能,是俄罗斯在独立后进行宏观经济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俄罗斯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俄罗斯税制的变迁俄罗斯转轨以来的税制改革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91~1998年的税制改革,以及1999年《俄罗斯联邦税法典》生效至今的阶段.俄罗斯税制改革始于1991年末,当时,俄联邦颁布了《俄罗斯税法纲要》、《俄罗斯增值税法》、《俄罗斯企业和组织利润税法》、《俄罗斯个人所得税法》等税收法令,奠定了俄罗斯税制改革的基础。
改革初期,俄税制共设置46个税种,实行联邦、共和国(州)、地方三级税收管理体制.《俄联邦税收制度原则法》规定了税制结构及其实施的一般机制,还有税种及其计算和征收的办法,确定了税务机关及纳税人的义务和责任,从而成为俄罗斯税制的主要法律基础.俄罗斯这次税制改革有三个特点:一是强调了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
如规定对税务机关在扣押纳税人财产时须经法院判决,而且须请纳税人在场听证;而以往税务机关查封纳税人财产一般可自行决定,不必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
二是对地方政府征税做出明确的规范,取消名目繁多的征收项目。
三是为增加政府预算收入,尽可能地减少各种税收优惠政策。
如取消企业以所得利润对生产和住宅进行再投资时获得的税收优惠;部分取消教育部门将其利润用于教学需求时所实行的利润税优惠政策;取消新闻媒体和消防部门在缴纳增值税和利润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减少对残疾人就业企业的税收优惠,取消增值税优惠政策;减少对小企业的税收优惠等。
并不容易的东山再起——析普京之后俄罗斯的国家战略能力

天, 人力 资源的成本 、 质量 和丰裕程 度构成 了企业
乃 至 国家核 心竞争力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没 有足够 的人力 资源有 效 地激 活 和释 放 自然 资 源 的潜 力 ,
以及 “ 中国移 民威胁 ” 等论 调 , 使 担心 大量 移 民 致
题 。据报载 , 在俄罗斯 , 没有 注册 的非 法移 民在建 筑 行业 和商业 贸 易 ( 括 饮 食业 ) 包 中分 别 占 4 % 8
和 3 %的 比例 。 0 8年 2月 , 罗 斯 调 整 了之 2 L20 5 俄
储备增至 4 6 .1 美元 , 20 年初 145 739 亿 是 00年 2 .6 亿美元 的 3 .4倍 , 82 已成 为 仅 次于 中 国和 日本 的
第 三大外 汇储 备 国。 但是 , 俄罗斯 丰 富 的 自然 资源 缺乏 足 够 的人 力 资源支撑 。在 科 学技 术 飞 速发 展 、 生产 力 日益 发达 、 国际竞 争 日趋 激烈 、 市场机制 愈加成 熟 的今
前 收 紧的移 民政策 , 制 定 计划对 百万 非 法移 民 正 进行 大赦 。但 由于其 移 民政 策并 不 健 全 , 在 着 存 “ 罗斯人 的俄 罗斯 ” 民族 主义 情 结 、 俄 的 文化 认 同
自然资源 和人力 资源是 现代经 济增长 的基本
稳 定经 济 增长 : 20 自 00年 以来 , D G P年 均 增 长 率 接 近 7 。20 % 06年 , 国内生产 总值 ( D ) 过 1 俄 G P超 万 亿美 元 , 均 G P超 过 700美元 , 人 D 0 跻身 世界 1 0 大经济 体 和 中高 收 入 国 家行 列 。俄 罗 斯 20 07年 国内生 产 总值 同比增长 81 , 3 .9万亿 卢 布 .% 为 29 ( 元 约 合 2. 布 )人 均 G P接 近 9 0 美 1美 44卢 , D 0 5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俄罗斯)

一、坎坷十年:俄罗斯转轨进程千禧新年前夕,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提前辞职。
这位行事常常出人意料的总统在大选刚刚取得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时自愿下台,不仅结束了人们关于他是否会老马恋栈的猜测,而且增加了他中意的接班人当选继任的可能,,为自己为之奋斗过的事业乃至自家的善后达成了现有条件下最有利的安排。
此举可以说是他在民主游戏规则下取得的最后一次、但决非最不重要的成功,也为他两年来麻烦不断的政务画上了一个难得的句号。
鲍里斯·叶利钦作为俄国政坛上的“改革明星”,从他1988年成为戈尔巴乔夫的反对派被逐出政治局起,已经11年了。
从1991年8·19事变后他实际主宰俄罗斯政局、同年年底苏联解体最终结束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而开创了叶利钦时代起,也已经8年有余。
他曾经辉煌过,但更多的却是坎坷;无论是好是坏,他留下了太多的遗产任后人评说。
无论是褒是贬,他无疑是俄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本世纪世界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成功既是俄国人民的选择,他的失败也很难说只是一己之罪孽。
如今他以病夫之躯,在国内问题成堆、声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走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尽头。
虽然他的下台仍然堪称光彩,但告别讲话中的叶利钦还是向俄国人民道歉说:他没能实现他们的期望,把一个繁荣的俄国带入新世纪。
不管怎样,“叶利钦时代”已经落幕,是做总结的时候了。
俄罗斯转轨进程破旧有方,立新乏术做总结就有个价值基点的问题。
叶利钦结束了苏联帝国,这在一些人看来是大功,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大罪。
功乎罪乎,未来的历史会作出判断。
我们不妨用一种中性的眼光看,不谈“姓资姓社”,只说他在瓦解了一种体制而建立一套新体制的过程中,究竟取得了多大成功。
毕竟现在连俄共也指出:叶利钦不仅没有给俄国人带来西方式生活,也没有给俄国人带来西方式的制度――无论是西方式的规范市场经济还是民主法治制度,他带来的只是一片混乱。
换言之,在叶的政敌看来,叶利钦最糟糕的一点是能破旧而不能立新,而叶利钦的拥护者则认为他在“立新”上成就巨大。
俄罗斯经济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俄罗斯经济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摘要】俄罗斯经济在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后,正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情况。
本文首先从俄罗斯经济现状入手,分析了其面临的问题,包括制度不完善、资源过度依赖以及外部制裁等。
随后探讨了俄罗斯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展望。
文章还深入研究了俄罗斯与国际经济的关系,探讨了其影响因素。
结论部分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俄罗斯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俄罗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俄罗斯经济现状、俄罗斯经济发展、经济问题、未来发展趋势、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关系、挑战、机遇、可持续发展、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经济潜力巨大。
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一直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1990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使得俄罗斯经济遭受严重打击,通货膨胀率高达2000%以上,同时经济产出急剧下降。
随后,俄罗斯政府经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逐渐走出困境。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再度面临挑战。
受到国际油价波动、国际制裁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增加等问题频现。
俄罗斯经济结构仍然较为单一,对能源出口依赖度较高,缺乏多元化发展战略。
研究俄罗斯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俄罗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俄罗斯经济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俄罗斯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俄罗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指导。
通过对俄罗斯经济政策的展望和俄罗斯与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俄罗斯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观点。
通过本研究,旨在促进俄罗斯经济的稳定增长,提升俄罗斯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地位,为俄罗斯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1.3 研究意义研究俄罗斯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俄罗斯转型的经验和教训

一
、
关于社会国家的一般认识 式 和程 度 有差 异 。
检 验现 代 国家 社会 经济 政策 的最 终
2. 平 分 配 。 以分 配 调 节 社 标 准 。俄 罗 斯 为 发 展 中 的 社 会 国 公 社会 国家是 指 国 家承担 社会 义 会 不 同 阶 层 的 收 入 , 控 制 贫 富 差 家,是 由于在缩小贫富差距 、减少 务 , 国家对 公 民的 经济 和社 会权 利 距 。分配与调节的原则是,各尽所 贫困人 口和提高全 民生活水平方面
维普资讯
_
障程度 。据此,苏联是具有这种性 了苏联时期的 内容和体制。 质 的 社会 国家 。 上世 纪 9 代开始 转 型 以来 , 0年 俄 实行 了住宅 无 偿私 有化 。真正 低 二 、从 苏联 与俄 罗斯 宪 收 入 者 有 权 不 参 与 住 宅 无 偿 私 有 法 比 较 看 社 会 国 家 化 ,可 继续在 现 宅居 住 并 以福 利价 格 享受 水 电气暧 等公 共 服务 ,且 法 比较 苏联 宪法 ( 7 1 7年 宪法 律 规定 ,在 没有 建立 妥善 安 置设 施 9 l9 9 0年 l 2月修 订版 )和 俄 罗斯联 前,任何机构不得强行剥夺他们的 邦宪法 ( 9 3 , 19 ) 有助于揭示俄罗斯 居 住 权 。 与 苏联 的否 定和 继承 关 系 ,有助 于 (二 )关 于 所 有 制 认 识俄 社 会经 济 政策 方 向。 1. 联 宪法 对 昕 有 制 的 规 苏 (一 ) 关于 国家 的社会 保障义 定 : 务 苏联 经济 制度 的基 础是 苏联 公 1. 社 会 领域 , 苏 联 宪 法 在 民所 有制 、集 体所 有 制和 国家 所有 保障 的公民权 利是 : 制。国家为各种所有制形式创造必 公 民有劳动权;公民有健康权;公 要的发展条件,且国家平等保护各 民有权在退休 、患病 、完全或部分 种所有制形式。苏联公民所有制包 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去赡养人时获 括 公 民个 人 财产 ,公 民所 有 制 中的 得物质生活保障;公民有权获得公 个 人财产 可 以是各 种 消费 资料 和 生 平分 配 的住房 ; 公 民有权 免费 获得 产资料,其来源应为劳动或其他合 所有形 式的教 育 ;家庭受 国 家保 法 途径 所得 。为 从事 农业 、个人 副 护。 业和其他法律允许的活动,公民有 2. 在社 会 领 喊 , 饿 罗 断宪 权 永久拥 有和使 用 小块 土地 。集 体 法保 璋的公 民权利或 家承担 所有 制资产 可 以是 租赁 企业 、集 体 义 务是 : 企业 、合作企业、股份企业和其他 人的劳动和健康受到保护,为此 制 经营组 织 。集 体所 有 制资产 可 经法 定有保障的最低工资标 准;母亲 、 律 规 定的 方式 由国有 资产 改制 、公 儿童和家庭受国家保护;在退休 、 民和企 业 自愿 资产联 合 的方式获 疾病 、残疾 、丧失赡养人及照看儿 得 。国 家所 有制 的资 产可 以是 全苏 童 时,每 人都 可获 得相应 社会保 资产 、加盟共和国资产及 自 治共和 障;每人有权拥 有住宅,且住宅不 国 、 自治州 和 自治 区 的资产 。 得被 随意剥 夺;政 府鼓 励建设 住 2. 饿罗 断 宪法 对 昕 有制 的 宅,为居者有其屋创造条件;低收 规 定 : 入 公 民可无 偿从 国 家 和地 方 政府 获 俄罗斯联邦承认 并平等保障私 得所需要的住宅;每人有权获得健 有 制 、国 家所 有 制 、地 方 公有 制和 康保护和医治 ; 每人有权 获得教育 其他所有制形式;土地和其他 自然 机会 ; 障免 费 获得 国办 教 育 机 构 资源受到保护,其开发是俄境 内各 保 和企业 提 供 的学 前教 育 、初级 教育 族人民生活和生产 活动的基础;土 和中等职业教育;每人有权通过竞 地 和 其 他 自然 资 源可 以是 私 有 制 、 考获得由国办和企办高校提供的免 国有制、地方公有制和其他所有制 费高等教育;基础普通教育实行义 形 式 。 务 教育 制 。 宪法 比较 表 明, 苏联 最后 一部 比较苏 联 宪法 和 俄罗斯 宪法 可 宪法 ( 9 7 版 , l 9 17 年 9 0年 l 2月最 以得 出结 论 俄 罗斯 在教 育 、 医疗 、 后 修 订 版 )已 不 再 坚 持 单 一 所 有 养老保险和其他福 利方面基本继承 制 ,私 人可 以拥 有 生产 资料 ,这 与
制度视角下经济转型

制度视角下的经济转型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6-094-02摘要经济转型的实质是大规模的制度变迁。
在该过程中会出现无效的制度长期存在的状况,使转型国家陷入混乱的制度泥潭中。
转型国家可以通过自由秩序原理,借助外力量来改造国内制度和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这三种路径来跨越该泥潭。
中国通过具有层次性的平稳改革,经济转型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攻坚期。
关键词经济转型制度泥潭中国模式一、引言从俄罗斯等国家转型的严重后果中人们意识到,市场经济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基础。
转型不应当如“华盛顿共识”所表述的那样,只重视市场的转型,还应当囊括像合同、法律、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内容,重视激励与产权机制的重要性。
还应该看到社会利益结构、路径依赖效应和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作用。
同时,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多样性,从而经济转型的收益也就具有不确定性,这使经济转型的方向具有非单一性。
因此,人们开始关注转型的各种可能性及其最优的选择,强调由于国家的初始条件的不同所形成的制度变迁,是转型国家制度多样性的根源,从而使人们对传统体制和经济转型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制度视角下经济转型的研究是沿着以下两条线索进行的:一是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学派,他们以产权经济学为理论工具,认为经济转型可以看作是对产权的重新界定,通过私有化的过程,让私有权形成激励机制,利用供求等调节社会资源,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
同时他们将公司的治理问题的相关原理应用到政府治理的过程中,肯定了法律、政府在转型国家制度建设上的重要性;二是以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其理论工具是新经济史学,该学派认为由于经济体制内部有自我强化的因子,不同的制度间具有互补性,改革成本的高低与这种互补性的强弱成正比例关系。
另外,各种利益集团还会给体制改革造成一定的阻力。
所以比起大爆炸式的改革,渐进的方式更可取。
二、制度泥潭及其跨越制度是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决定因素。
俄罗斯_东欧_中国经济转型宏观特点之比较

俄罗斯、东欧、中国经济转型宏观特点之比较段毅(北京对外联络服务中心)摘要: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政治变革,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改革。
同时,中国也恰逢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当前,经济转型的成果在俄罗斯、东欧、中国均得以体现,我们回顾各自的转型之路,并对其宏观特点做简要的比较和分析。
Abstract: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which along with the Eastern European drastic change,Soviet Union disintegrate,but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transition economic reform.At the same time,China also on reform and open policy crucial phase.Presently,the economical reforming achievement in Russia,Eastern Europe,China can manifest,we review road of the respective reforming,and makes the brief comparison and the analysis to its macroscopic characteristic.关键词:经济转型目标模式休克疗法渐进式北京共识Keyword:Economical reforming goal pattern shock treatment evolution type Beijing mutual recognition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9-0113-02经济宏观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国际形势瞬息骤变,两极体系土崩瓦解。
俄罗斯 的经济对中国的影响

俄罗斯经济与中国经济的互补最近十多年,世界经济整体上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全球11年间年均增长率大致为4%,其中,新兴经济体获得了6%左右的较高增长率。
中国虽也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2001—2011年的年均增长率依然高于10%。
可以说,近十年,中国成为日益壮大的新兴经济体的领头羊和世界经济的新引擎。
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以及特强的抗外部风险能力与自我稳定能力,成为全球经济学家热议的话题,自然也引起了俄罗斯学界的关注。
俄罗斯经济学界在全面深入跟踪中国经济发展快速增长这一基本事实前提下,也特别注重分析总结可资俄罗斯借鉴的经验。
其主流观点认为,中俄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相似与相通之处,这为中俄相互交流和学习借鉴提供了前提条件。
我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培育并保持强劲的投资能力。
中国过去30多年来一直维持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过去30年的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35%,最近十年更提高到4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42%。
高投资和愈发强劲的投资,成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引擎。
而俄罗斯即便在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其固定资产投资率平均也只有21%。
中国国内资金动员能力很强,国内储蓄率高达50%,其投资转化力之高令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
2005年以来俄罗斯推动经济特区建设、2009年以来出台经济现代化计划、建设俄罗斯版“硅谷”,以及加强国家投资、推动四大优先发展工程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均有对中国相关发展经验的考量。
第二,持续增强国际经济合作能力与竞争力,借助外部因素助推本国经济发展。
多年来,中国一直注意强化和优化吸引外资能力,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最近十年更加注意通过政策调整,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内涵和优化其结构均衡,不仅使外资规模进一步增长,而且使外资的分布和技术含量等均得到明显提升。
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有效利用国际分工优势,助力中国经济繁荣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俄罗斯政党制度

论俄罗斯政党制度摘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便开始向西方国家转型。
其中政党制度便是其向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转型的内容之一。
俄罗斯政党制度经历了由混乱无序到稳定有序的转变。
其政党制度有一个显著地特点,即无执政党的政治,这无不与历史、文化以及制度等因素紧密相关。
未来俄罗斯的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仍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多党制,但对俄罗斯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俄罗斯政党制度政权党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个政党在政治生活中所处的位置,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党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①。
各国的政治发展集中表现为政党制度,或者说政党政治的发展。
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如社会利益结构,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成熟程度,国家政体以及选举制度等②,因此,世界各国的政党制度也就呈现出多样性。
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政党的类型也有不同的分类,若按政党轮流执政的数目,可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
政党制度不仅能够规范各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参政方式,而且政党制度作为政治制度的构成部分,对国家建设以及民主政治进程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转型,其政党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形成了区别于西方的独特的政党制度,即无执政党的多党制。
一、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演变俄罗斯的政党制度改革,即从苏联时期的一党制转向西方式的多党制,在这一过程中政党制度大体沿着政党建立由混乱到规范,政党活动由无序转为有序的方向演进。
(一)混乱无序阶段从1991年12月俄罗斯联邦宣布独立到1999年12月叶利钦辞职,这一时期为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混乱无序阶段。
在这一个阶段,俄罗斯政党制度经历了由一党制向多党制的转变。
在这个阶段中,叶利钦进行“休克疗法”,快速向西方的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转变,由于准备不足,其转型过程一波三折,政党制度的转型也面临诸多不稳定性因素。
各种类型的政党用“街头政治”方式来参与政治生活,这不仅没有带来国家的政治发展,反而导致各种流血冲突事件的发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研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研究1. 引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一场经济转型,这场转型对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因、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其对俄罗斯的影响。
"""2.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2.1苏联解体的原因2.1.1政治体制僵化苏联在其存在期间,实行高度集中的权力制度,政治体制僵化,缺乏民主和开放。
这使得国家无法及时调整政策,应对国内外挑战,最终导致国家走向衰落。
2.1.2经济体制失衡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曾取得过一定成就,但长期忽视市场需求,导致资源配置失衡,生产力水平下降,国民经济发展受阻。
2.1.3民族问题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存在较大差异。
长期以来,民族压迫和不平等问题一直存在。
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各民族纷纷要求独立,民族矛盾加剧,最终导致国家解体。
2.1.4军事压力冷战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军事对峙使其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军事开支巨大,消耗国家大量资源,加剧国内经济困境。
2.1.5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措施,试图解决苏联经济和政治问题。
然而,改革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政治体制变革滞后、经济改革失误等,导致国家解体。
2.2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影响2.2.1独立后的国家地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国际地位发生巨变。
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努力维护自身利益,重塑大国地位。
2.2.2重塑地缘政治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纷纷独立,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重构地区和国际秩序。
2.2.3经济困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严重经济困境。
长期以来,国内生产停滞,通货膨胀严重,民生凋敝。
2.2.4社会动荡苏联解体过程中,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对政治制度失去信心。
此时期,俄罗斯发生多次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
2.2.5民族矛盾加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内部民族问题愈发严重。
关于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思考

会 变 迁 和 整 体 性 制 度 转 型 的 背 景 下 , 生 长 于 俄 罗 斯 特 殊 国 情 的 现 实 并
土 壤 之 上 , 党 制 度 的 转 型 具 有 别 具 风 格 的 特 殊 性 ; 世 界 政 党 制 度 体 政 在 系 的 国 际环 境 中 , 具 有 值 得 转 型 国 家 学 习和 借 鉴 的 共 性 。 对 于 转 型 它 国 家 , 能 急 于建 立 现 代 政 党 制 度 , 不 能 照 搬 别 国 成 功 的 政 党 制 度 模 不 更 式, 只有适 合 国情 的政 党制度 才是最 好的政 党制度 , 只有 遵循 事物发展
三 、 于 俄 罗斯 政 党 制度 转 型 的启 示 源 俄 罗斯 政 党 制 度 的 转 型 以 整 个 社 会 转 型 的 为 载 体 , 以普 京 个 人 的领 导 能 力 和影 响 力 为 依 托 。 全社 会 转 型 的成 功 承 载 着 政 党 制
、
批 准 的《 罗 斯 联 邦 政党 法 》 定 : 罗 斯 联 邦 承 认 政 治 多 元 化 和 俄 规 俄 多 党 制 。 国家 根 据 此 项 宪 法 原 则 保 证 各 政 党 在 法 律 面 前 一 律 平 等 , 论 其 成 立 文 件 和 纲 领性 文件 中所 阐述 的思 想 体 系 、 无 目标 和 任 务 如 何 。俄 罗斯 多 党 制 的建 立 不 同 于 西 方 , 非 建 立 于 反 对 封 建 并 专 制 , 是 从 前 苏联 社 会 主 义 的 一 党 专 政 制 度 转 型 而 来 的 。俄 罗 而 斯 多 党 制 的发 展 经 历 了三 个 时 期 : 1 萌 芽 于戈 尔巴 乔 夫 的政 治 改革 时期 、 苏联 后 期 , 苏共 放 弃 了 共产 党 在 国家 的领 导 地 位 , 导 多 党 制 , 倡 苏 共丧 失 执政 地 位 、 化 瓦解 。这为 各 联 邦 主体 建 立 自己的 政 党 组 分 织 提供 了契机 , 同时 , 社会 制 度 的 变迁 和各 项改 革 提 供 了便 利 。 为
转型新阶段俄罗斯、东欧和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比较分析

占据重要地位 。从 出口额 看 ,O 纪 8 2世 O年代 , 燃料动
力资源 占前苏联 出 口总额 的比重始 终在 4 %一 2 0 5 %之 间波动 , 中 1 8 其 9 4年高达 5 %。从 出口收入看 , 5 燃料
动 力资 源在 前苏联 出 口外 汇收入 总额 中所 占比重在 18 9 4年达到 5 % , 5 为历年最 高 : 口总收入 中石油 出 出 口的 比重 1 8 9 0年 为 3 .% , 9 5年 为 3 .% , 9 7 64 18 88 1 8
斯 的经 济 发 展 。 对 此 , 们 的分 析 认 为 , 济 转 型 并 没 业结构使前 苏联 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 自然资源的大 我 经
[ 收稿 日期 ]0 0 1 ~ 2 2 1- 0 0
[ 金项 目] 育部 人 文社 会科 学一般 项 目《 于俄 罗斯 东欧 实践 的转 型 经济研 究评析 ) o Y A 9 18 、 开大 学亚 洲 基 教 基 ) g j 7 00 )南 (
一
、
济 发展 的影 响
许 多学者 认为 , 罗斯在进入 到新世纪 以来所取 年 为 3 .%。从 投 资结构 看 , 9 0 1 8 俄 35 1 7 — 9 6年间 , 前苏 得的经济增 长是其经济 转型的一个 必然结果 , 其经济 联对石, ̄ 天然气工业投 资的增长 速度要 比整个工业 E a h 增长是有相应 的制度基础作 为支撑 的 , 这有利 于俄 罗 和国 民经济 的投资高 出 2 4 。… —倍 这种严 重扭 曲的产
俄罗斯社会在历史进程中面临过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应对当前各种风险因素?.pptx

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治理
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 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完善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 的方向发展。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威胁
俄罗斯面临着来自国际恐怖组织和极端主义分子 的威胁,这些组织可能对俄罗斯境内目标发动袭 击。
国内经济形势严峻性认识
经济结构单一化
俄罗斯经济高度依赖能源出口,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这种单一化 的经济结构使其容易受到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
财政压力与债务风险
俄罗斯政府面临着财政压力和债务风险,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持 财政稳定和降低债务水平。
经济发展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俄罗斯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能源出口,缺乏 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经济结构脆弱。
结构调整滞后
面对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 步伐缓慢,难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
民族关系紧张与地区分离主义倾向
复杂的民族关系
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 上民族关系复杂,不同民族之间 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
古代至近代时期发展脉络
基辅罗斯的建立与发展
作为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基辅 罗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为后 来的俄罗斯奠定了基础。
蒙古统治与影响
蒙古的入侵和统治对俄罗斯社会、政 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促进了 俄罗斯民族的觉醒和反抗。
莫斯科公国的崛起与统一
莫斯科公国通过不断的扩张和内部整 合,最终实现了对俄罗斯大部分地区 的统一。
浅析俄罗斯的决策体制

浅析俄罗斯的决策体制顶峰助力微营销/news/guonei/2015-11-02/10097.html【摘要】决策体制作为影响一国政治体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一国政治道路的选择、国家政府组织形态以及管理机制起到重要的作用。
转型之后,俄罗斯的决策机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超级总统制的建立,使国家迅速摆脱了混乱的状态,但与此同时也使国家的权力过于集中。
在未来一段时间中,俄政府将面临着全球化、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其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俄罗斯;超级总统制;决策体制文献标识码:A一、俄罗斯政治决策体制的演进历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入了转型时期。
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其政治制度及决策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俄罗斯彻底放弃了苏联时期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
1993年俄罗斯以全民公决的形式通过了新宪法,确立了二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然而,这份宪法却赋予了总统超越于议会之上很大的权力,因此,俄罗斯实行的是一种以二权分立为基础的超级总统制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转型之后俄罗斯决策体制的演进经历了一下几个发展阶段:在叶利钦时期,由于国家刚刚经历解体的阵痛,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百废待兴,不成熟的公民社会加上弱治理能力的政府,造成了俄罗斯政治决策体制的混乱,最终导致国家政治决策层而被寡头阶层所控制,国家而临着巨大的危险。
俄罗斯陷入到了“弱政府”的治理模式之中,政府无法发挥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决策体制也无法正常的运行。
1999年末2000年初,普京成为俄罗斯新一任的总统,他面临的是俄罗斯无比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为加强国家对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普京政府实施了以“强政府”为目标的的治理模式:改革联邦制,强化了国家的垂直权力;通过对寡头阶层的整肃,恢复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能力;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提高了政府的廉洁与效能等措施,俄罗斯决策权力重新为政府所掌握。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政府的决策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国家的政治逐步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公民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得到了保证。
俄罗斯“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特征

·国别经济·俄罗斯“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特征田春生内容提要:近年来,俄罗斯逐渐显现出“国家资本主义”的特征与形态。
自普京执政起,俄罗斯通过采取整治叶利钦时期形成的寡头集团、委派政府官员在垄断性企业任职、组建国家控股的大型旗舰企业等方式,实现国家资本向命脉企业的扩张与垄断,并以“重新国有化”的方式收回在激进改革时期被寡头集团所瓜分的重要国有资产,并设立“主权财富基金”。
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国家资本主义”的特征、形态、表现、问题与趋势的分析,阐述俄罗斯“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
关键词:俄罗斯 国家资本主义 寡头集团 稳定基金 20世纪90年代起始的俄罗斯大规模的制度变迁基本结束。
自叶利钦时期的“转轨型衰退”至普京执政后的国家治理与调整,俄罗斯完成了对国家制度与秩序的调整,明确了今后时期俄罗斯国家发展的道路与模式。
那么,经过20年经济社会的制度变迁与市场转型,俄罗斯市场经济制度模式大致是一种什么类型?本文认为,近年来俄罗斯市场经济逐渐显现出“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
一、俄罗斯“国家资本主义”的缘起普京执政后面临两种不同的制度选择,或者实行叶利钦时期奉行的完全“自由式”的市场制度、或者实施有政府调控的“可控式”的市场制度。
所谓完全“自由式”的制度指的是:俄罗斯继续沿着叶利钦时期所奉行的西方自由民主的市场经济理念以及“华盛顿共识”的经济政策,按照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模式改造俄罗斯。
然而,俄罗斯在叶利钦时期大约10年的转型实践表明,这些从西方引进的政策和规则,与俄罗斯的制度和文化之间的“鸿沟”很深,这种所谓“自由式”的市场制度,被俄罗斯转型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其在俄罗斯行不通。
因此可以认为,俄罗斯“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现,发端于普京时期对于俄罗斯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
所推行的“可控式”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俄罗斯转型后走向“国家资本主义”的前提条件。
“可控式”市场制度指的是:俄罗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与路径上,放弃叶利钦时期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观念和“华盛顿共识”的经济政策,转而实行以俄国传统和文化为核心、以其历史惯性和民族价值观为基本理念、又汲取市场经济一般原则的制度架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黄秋菊2012-3-29 8:14:48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3期【内容提要】经济转型不仅使俄罗斯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而且使其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调整。
俄罗斯形成了一种“去工业化”、“去现代化”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中低端制造业的比重过大,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强,并伴随着畸形和混乱的市场体制,以及极度分裂的社会利益结构。
俄罗斯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演化与国家制度能力具有内在密切关联。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俄罗斯经济的缺陷进一步凸显。
如何实现自身发展模式转型,需要国家制度能力的强化与完善。
【关键词】俄罗斯;国家制度能力;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作者简介】黄秋菊,1982年生,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天津300071)两年前,金融危机山崩地裂,大萧条的记忆让全世界不寒而栗,各国的经济学家们都在试图回答和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世界范围的金融崩溃。
普遍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是美国“次贷”危机,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失衡以及经济中的“泡沫化”。
当前俄罗斯遭遇这场危机冲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而最终的原因则是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踏上一条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激进转型的道路。
然而,过于激进且缺乏完备设计的制度变革却给俄罗斯整个的制度结构与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国家制度能力严重弱化,国家丧失了协调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能力,最终陷入秩序崩溃和经济衰退的泥淖。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国家制度能力这一视角出发,对俄罗斯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绩效予以解读,并探讨后危机时代俄罗斯国家制度能力构建与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一国家制度能力的内涵界定国家能力理论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各国学者对国家能力的研究正在不断修正与完善中。
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角度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国家作为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正是因为它是为了建立和维持某种秩序结构而产生的。
国家具有“一经获得便逐渐向前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但他们更强调“国家不是一个具有独立发展的独立领域”,“它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都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释。
”[1]英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学家迈克尔·曼在其名着《社会权力的来源》一书中从对国家两种权力的划分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国家能力的内涵。
他将国家的权力划分为“专制性权力”与“基础性权力”。
所谓专制性权力主要是指国家不需要与市民社会群体进行制度化的协商就可以强行推行自身目标、政策的权力。
所谓基础性权力则是一种“贯穿”社会的“权力”,它通过国家基础来协调社会生活,确保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因而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制度能力”。
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专制性权力受到约束,基础性权力则通过制度化的设置不断得到强化,而“基础性权力”是决定一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家能力。
继迈克尔·曼之后,政治学对国家能力的探讨进一步深入,并由此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逐步兴起的“国家回归”学派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国家能力问题,并进而将国家能力作为分析中国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变量。
其代表性成果就是王绍光和胡鞍钢撰写的《中国国家能力报告》。
在该书中,他们将国家能力界定为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能力:汲取能力,即国家动员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财政汲取能力;调控能力,即国家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合法化能力,即国家运用政治符号在属民中制造共识,进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能力;强制能力,即国家运用暴力手段、机构、威胁等方式维护其统治的能力[2]。
他们着眼于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探讨了中国转型过程中中央政府汲取能力削弱的问题,并由此提出通过财政改革强化国家能力的政策主张。
王绍光和胡鞍钢主要是从国家的一般职能角度出发对国家能力进行了界定和划分,这些能力是所有国家维系政权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对于处于政治经济转型进程中的国家而言,除了上述基本的国家能力之外,还需要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即国家的制度能力。
从国家与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将国家制度能力界定为国家制定、实施和推动制度变迁的能力。
国家制度能力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1)国家相对自主地界定自身目标偏好,形成有效规则和政策的能力。
现实中的国家是由不同组织、制度、利益团体构成的网络系统。
在特定时期,国家的主导性政治力量需要发挥整合不同机构、团体利益偏好,形成相对统一的国家目标偏好的功能。
国家的目标偏好可进一步具体化为指导国家行为的发展战略、大政方针。
在该目标偏好的指引下,国家才能协调和动员稀缺的社会经济资源,统筹各方利益诉求,完成推动制度创新的任务。
当然,国家界定自身目标偏好的自主性具有相对性,它并不意味着国家拥有迈克尔·曼所谓的绝对的“专制性权力”。
相反,国家在形成自身目标的过程中将会与社会进行持续的沟通交流,使其目标偏好要符合社会长期发展的利益,而不能单纯受制于当前的和局部的利益。
(2)国家将已经形成的规则、政策加以推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绩效的能力。
当国家已经形成统一的目标偏好,并具体化为相应的规则、制度和政策的时候,国家还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将其推行和实施,这需要国家解决几个关键性问题。
首先,国家要具备足够的决策实施的信息。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充分不仅会导致决策失误,还会导致制度实施的误差。
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国家需要采取适度分权的措施,避免因权力高度集中导致的结构僵化与信息失灵。
其次,国家还必须克服官僚化问题,形成一个高效的政府体制。
为了克服权威制度所固有的官僚化问题,国家需要进行持续的政府体制改革,如行政系统是否便利信息的沟通交流、控制“委托—代理”问题;能否建立起专业化和具备职业操守的现代官僚体系并创新政府治理模式等。
最后,国家还必须避免狭隘利益集团的影响,避免“国家被俘”问题的发生。
利益集团是公共选择舞台上最为活跃的群体,它们掌控着巨大的政治、经济甚至舆论资源,能够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影响国家决策。
它们往往会推动那些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制度安排,阻碍有损于自身利益的制度安排的出台。
在利益集团的影响下,国家很可能陷入一个进退维谷的局部制度变迁陷阱之中。
(3)国家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形成的压力,适应性地推动制度变迁,使其与经济发展的条件相契合的能力。
一种制度安排往往不是凝固的、持续有效的,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原有制度安排的效率可能出现衰减,甚至完全退化为无效制度安排。
这就需要国家审时度势,及时修正原有的目标偏好,对无效的制度进行及时纠错和适应性调整,以确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国家的执政集团需要积累足够的制度知识,具有开放的执政理念,形成适应性学习机制,不仅善于从成功的经验中学习,也善于从失败的教训中学习,以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制度能力[3]。
二国家制度能力弱化与俄罗斯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危机转型之初,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俄罗斯已经具备了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高度的工业化水平,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源丰富且人口基数小。
尽管原有的经济结构严重扭曲,但经济转型将会使市场机制发挥重组经济结构、纠正资源错配的功能。
外部资本的流入也将有助于俄罗斯改变原有的结构性矛盾。
由此,俄罗斯会形成制度变迁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走上经济持续繁荣的道路。
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俄罗斯的激进转型不仅导致制度质量低劣,而且引发经济结构严重退化,从而造成经济的严重衰退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巨大缩减。
首先,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并非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趋势而采取的经济发展措施,而是在激进转型政策所引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冲击下做出的被动调整。
因此,其产业结构虽然呈现出某种轻型化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在本质上实现了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所形成的实质性的结构调整。
实际上,俄罗斯三大产业之间的发展依旧不均衡,产业结构级次落后。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轻工业和农业很不发达。
工业结构落后,除表现为重化工业比重一直偏高并僵化停滞、技术进步不快、劳动生产率低外,还反映在工业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结构的落后上。
俄罗斯一直把服务部门视为非生产领域,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根深蒂固,致使第三产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在GDP中,商品性产值比重大,服务性产值比重小[4]。
这种落后的产业结构严重阻碍了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其次,俄罗斯形成了一种严重依赖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资源依赖型经济。
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俄罗斯燃料和原料类产品的出口比重连续多年呈上升势:1994~2000年这一指标一直保持在82%~85%。
其中,燃料类(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商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0%(金属类占20%)。
在2000~2008年俄罗斯经济持续快速的恢复性增长中,资源性产品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国际市场对燃料类产品需求的增加和价格的持续走高,俄罗斯燃料类产品出口在总出口中比重也不断提高:2004年这一指标上升到59.9%,2005年达到61%,2006年进一步升高至67.8%,2007年与2006年基本持平,为67.7%,而2008年则上升到73%。
在燃料类产品出口中占主导地位的又是石油,因此,俄罗斯经济走势就与石油价格息息相关,以至于俄罗斯政府和国际组织在预测俄经济发展趋势的时候,往往都会把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走势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
例如,2007年8月,俄经济发展与贸易部把对2007年的石油价格预测从每桶55美元提高到64美元,从而将2007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测从年初的6.05%提高到7.4%;然而,俄产乌拉尔牌原油价格在2008年7月冲破每桶140美元之后便一路下行,2009年1月跌破每桶35美元,俄罗斯经济因此逐渐陷入衰退[5]。
最后,俄罗斯虽然早已意识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紧迫性,但这一目标却迟迟难以实现。
在《俄罗斯2005~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中期纲要》中,普京就曾提出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的三种方案。
(1)继续奉行资源型、外向型和主要依靠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发展经济的既有模式;(2)实行投资导向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对原材料、石油、天然气和运输部门的投资来扩大能源和原材料出口量,带动经济增长;(3)实行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即重点调整经济结构,使其朝向有利于加工工业、服务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向发展。
其中特别强调从第一种方案向第三种方案转变。
然而这种转变却面临着重重制约因素:(1)经济结构失衡,经济结构多样化水平低,如能源和原材料仍然在生产和出口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2)缺乏发展人力资本的条件和促进因素,如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老龄化严重,缺乏高素质的专家和专业人员;(3)经济竞争力低,非市场化部门比重过大,如垄断行业、国有部门与其他转型国家相比仍然占有很大比重;(4)基础设施落后将制约经济的长期发展,如交通运输、通讯、管网、能源电力设施陈旧,缺乏必要的投资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