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需求建模及实证研究
毕业论文中的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
毕业论文中的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在毕业论文中,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模型构建和严谨的实证检验,可以有效地验证研究假设,揭示问题的本质,并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毕业论文中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的基本步骤和要点。
一、模型构建模型构建是毕业论文研究的基础,它是对研究问题进行逻辑上的抽象和简化,以便于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个好的模型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目标变量、自变量、控制变量、模型形式和假设。
1. 目标变量和自变量的确定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目标变量和自变量。
目标变量是研究者想要解释和预测的现象或问题,而自变量是对目标变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或变量。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可以确定研究问题的关键因素和变量。
2. 控制变量的引入控制变量是对研究进行控制的变量,它们与目标变量和自变量存在相关性,但在研究中不是主要关注的变量。
通过引入控制变量,可以排除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和准确性。
3. 模型形式的选择模型形式是模型表达的方式,常见的模型形式包括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
在选择模型形式时,需要考虑研究假设的性质和数据类型的特点,以及对模型形式的掌握程度。
4. 假设的设定假设是模型构建中的前提条件,通过设定假设可以明确研究的范围和方向。
假设应该具备可验证性和针对性,即能够通过实证检验来验证或者推翻。
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是用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过程,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得出结论来验证或者推翻研究假设。
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实证检验的第一步是收集和处理数据,数据来源可以是实验数据、调查数据、统计数据等。
在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转换,以便进行后续的统计分析。
2. 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在实证检验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
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数据的类型,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引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理论模型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框架,用于解释和预测现象。
实证研究则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或反驳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相互依存,理论模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而实证研究为理论模型提供了验证和改进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理论模型理论模型是对某种现象或问题的抽象描述。
它通常由一组变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
变量可以是任何能够观察和测量的东西,例如人口、收入、教育程度等等。
关系可以是线性的、非线性的、正相关的、负相关的等等。
理论模型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研究者理解和解释现象。
通过梳理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建立起一个对现象的逻辑框架,从而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理论模型可以帮助研究者提出假设,并针对假设进行实证研究。
此外,理论模型还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在社会科学领域,理论模型的建立往往需要依赖现有理论的支持。
研究者需要对已有理论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求建立出更加完善和准确的模型。
此外,理论模型的构建也需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可行性。
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变量,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做好准备。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或反驳的过程。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研究者可以检验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并根据实证结果对模型进行改进。
实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和方法,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研究通常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不同的方法。
定量研究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以求揭示出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定性研究则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从个案中寻找共性和规律,以求验证或补充模型。
实证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和方法。
首先,研究者需要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其次,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以使数据得到充分的利用。
工作需求控制支持压力模型及实证研究评析
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4, 655–663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工作需求控制支持压力模型及实证研究评析*史茜1舒晓兵1,2罗玉越1(1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9) (2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 100872)摘要工作需求控制支持(The job demand-control-support, JDCS)模型在工作压力研究领域是一个影响广泛的组织压力模型, 根据对于JDCS模型近30年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综合和分析, 并从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状况、模型的相关研究变量的探索、模型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发现目前的JDCS模型的相关实证反映出其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但是模型本身及根据模型开发的JCQ量表都需要后续研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工作压力; 工作需求控制支持模型; 工作需求; 工作控制; 社会支持分类号 B849:C931 引言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急剧加速, 世界范围的工作压力研究从20世纪初至今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工作负荷与心肌梗塞、冠心病等发病率有关, 然而后续研究却发现工作压力的促成原因复杂多样, 不能单独使用工作负荷变量来解释, 需要有针对性和解释力的理论模型来解析工作压力的成因、运作机制及管理策略。
Robert Karasek等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工作需求-控制模型成为工作压力研究领域的关注的热点, 很多研究者对这一理论模型进行过论证和检验。
根据对工作需求控制支持(The job demand-control-support, JDCS)模型及其理论中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和假设的回顾, 系统地从JDCS 模型的适用性的研究、JDCS模型的相关结果变量和中间变量的研究以及JDCS模型的发展等三个方面评析了近30年来对JDCS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 并在分析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的不足的基础上,。
报告中的实证分析和模型建构
报告中的实证分析和模型建构一、实证分析的概念和方法1.1 实证研究的定义1.2 实证分析的基本方法1.3 实证分析在报告中的作用二、实证分析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2.1 实证分析在市场需求分析中的作用2.2 实证分析在市场竞争分析中的应用2.3 实证分析在市场定价研究中的应用三、实证分析在经济学中的应用3.1 实证分析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的作用3.2 实证分析在微观经济研究中的应用3.3 实证分析在产业经济学中的应用四、模型建构的概念和步骤4.1 模型建构的定义4.2 模型建构的基本步骤4.3 模型建构在报告中的重要性五、模型建构在市场预测中的应用5.1 模型建构在市场需求预测中的应用5.2 模型建构在市场销售预测中的应用5.3 模型建构在市场份额预测中的应用六、模型建构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应用6.1 模型建构在货币政策制定中的应用6.2 模型建构在财政政策制定中的应用6.3 模型建构在产业政策制定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数据获取的便利化,实证分析和模型建构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报告撰写中,运用实证分析和模型建构的方法,可以对问题进行科学、客观的解答和预测,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本文将从实证分析和模型建构的概念、方法,以及其在市场调研、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详细论述。
一、实证分析的概念和方法1.1 实证研究的定义实证研究是指利用具体的数据和事实,运用统计和数学推理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客观验证的研究方法。
其目的是通过现有的数据和事实,推断和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并提供科学依据。
1.2 实证分析的基本方法实证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问题的设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模型的建立、变量的选择和分析结果的解释等步骤。
其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保证实证研究结果准确性的关键一步。
在实证分析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因子分析等。
1.3 实证分析在报告中的作用实证分析可以通过对数据的量化和推理,为报告提供科学的论证和分析依据。
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模型及其实证研究1. 前言模型是科学研究中最关键的工具之一,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由此可见,模型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模型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能否对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诊断,是我们研究者和应用者所关心的焦点。
本文将从模型的定义、分类和建立三个方面,结合实证研究来探讨模型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2. 模型的定义和分类模型是指对一些具有特征相同或相近的对象、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进行抽象和概括,用数学语言和符号体系加以表达和描述的一种理论构造。
通俗地说,模型就是将客观世界中的现象、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的方式进行求解和分析。
在实证研究中,模型可以分为描述性模型和规范性模型两类。
描述性模型是对事实和现象进行描述、总结和概括的模型,对现象的变量和其相互关系进行量化和描述,但它并不具有解释性和预测性。
例如,对于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商品价格的变化等现象进行统计分析时所使用的各种数量分析方法,都属于描述性模型。
规范性模型则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和预测的模型,它能够指导决策者进行科学的决策,以达到特定的目标。
例如,对于公司财务管理、经济增长预测等问题进行分析预测时使用的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都属于规范性模型。
3. 模型的建立与实证研究模型的建立是模型研究的关键步骤之一,也是实证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模型建立需要确定模型的变量、关系和表达方式等基本元素,并结合实际问题需求对模型的假设和约束进行分析、选择和检验。
因此,模型建立既需要严谨的数学基础,又需要深入的领域知识和实际经验。
为了验证模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研究者需要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
实证研究通常分为两个阶段:样本数据收集和预处理,以及模型的估计和检验。
在样本数据收集和预处理阶段,研究者需要确定样本的来源、大小和属性分布等,对样本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和标准化等处理;在模型的估计与检验阶段,研究者对模型的变量进行估计,对模型参数和方程进行检验和解释,以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和可靠性。
经济学方法论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
经济学方法论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致力于研究资源的分配与利用以及经济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在研究经济学问题时,经济学方法论是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的基础和指导原则。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方法论在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中的应用。
一、理论建模理论建模是经济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之一,它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并推导出相应的理论结论。
在经济学方法论中,理论建模的核心是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抽象和简化,以求得一种适当的理论解释。
1. 抽象模型经济学理论建模过程中,经济学家会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抽象模型。
这些模型旨在剔除冗余信息,并将关注点集中在经济现象的核心要素上。
通过概念的明确和假设的合理选择,抽象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2. 简化模型简化模型是理论建模中常见的一种方法。
在经济学中,现实经济系统是极其复杂的,涉及到众多的因素和相互关系。
为了理论建模的需要,经济学家会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适度的简化,仅保留对研究问题最为关键的变量和因素。
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3. 数学模型在经济学中,数学模型是理论建模的重要形式之一。
数学模型通过利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描述经济现象的关系。
对于具体的经济理论和问题,经济学家可以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学理论、博弈论等数学工具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以求解问题并得出结论。
二、实证分析与理论建模相对应,实证分析是经济学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实证分析通过收集和利用实证数据,验证和检验经济理论的有效性,并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1. 数据采集实证分析依赖于可靠的实证数据。
经济学家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如调查问卷、统计资料、实地调研等。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时效性和样本的代表性,以提高实证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统计分析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统计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xin政策供需匹配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_以北京市创新创业政策为例
第33卷第12期2015年12月科学学研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33No.12Dec.2015文章编号:1003-2053(2015)12-1787-10政策供需匹配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北京市创新创业政策为例徐德英,韩伯棠(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100081)摘要:基于北京市创新创业政策梳理与企业调研,建立包括技术引进与知识扩散、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新产品市场、人才运营资金、服务环境七个一级政策要素21个子要素的创新创业政策要素体系,并构建政策供需匹配模型。
从企业视角,对北京市创新创业的政策匹配情况进行实证。
结果显示:北京市创新创业政策的制定充分考虑各类企业的特点,立足于培养企业的长期创新能力;国企、民营企业、成熟期企业、大中型企业的各类政策匹配较高,而小微企业、初创期企业及成长期企业的匹配度较低。
研究指出,提高政策匹配度的最佳途径不仅是侧重加大支持力度,更应该从积极拓宽政策宣传与辅导渠道、促进科技成果委托合作、提升项目执行辅助监管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政策供需匹配;定量分析;创新创业;匹配度中图分类号:F120;F276;D932.4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5-02-02;修回日期:2015-06-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973011)作者简介:徐德英(1986-),女,山东临沂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知识溢出,知识管理、两化融合。
E-mial :babe122687@163.com 。
韩伯棠(1949-),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知识创新、战略管理、两化融合。
纵观历次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发展,从以蒸汽机的发明为特征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到以可再生能源技术、数字制造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创新和创业日益成为全球理论界和实业界关注的新热点,由此产生了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日本筑波科技城、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众多创新创业集聚区。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工程研究方法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工程研究方法在软件工程领域,软件工程研究方法是指用于解决软件工程问题、推动软件工程领域的进展和创新的方法论和技术。
随着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飞速进步,软件工程研究方法也越发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软件工程研究方法,并探讨它们的应用。
一、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实证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观测和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数据,以验证软件工程理论和假设。
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
1.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通过精心设计和控制实验条件,观察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软件工程问题的影响。
实验研究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例如对软件开发方法、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质量评估等方面进行实验验证。
2.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通过对实际软件项目或组织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从中总结出规律和经验。
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对软件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理解,为实际工程实践提供指导。
3. 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软件工程相关数据,以了解人员、组织或项目的特征、观点和经验等。
调查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和分析软件工程领域的问题和需求,为软件工程的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建模与仿真方法建模与仿真是一种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和运用仿真技术,对软件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估的研究方法。
建模与仿真方法主要包括需求建模、设计建模和性能建模等。
1. 需求建模需求建模是为了明确软件系统的需求,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早期进行;通过使用多种建模技术,如用例图、活动图和时序图等,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
2. 设计建模设计建模是在需求分析阶段之后开展的一种建模活动,通过构建设计模型,来指导软件系统的实现。
设计建模可以使用类图、对象图和活动图等来描述软件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3. 性能建模性能建模是为了评估软件系统在面对大规模并发请求、高负载和复杂环境下的性能表现。
通过使用性能建模工具,可以预测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利用率等性能指标。
理论构建中的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问题分析
理论构建中的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问题分析引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理论构建是指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提出一种能够解释现象和预测结果的理论模型。
而实证分析则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然而,在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从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对其中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
模型构建中的问题分析问题一:理论框架的选择在进行模型构建之前,研究者首先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研究对象的本质和相关因果关系。
然而,选择理论框架往往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存在多种理论可以解释同一个现象。
解决方案: - 研究者可以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已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然后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一个最适合的理论框架。
- 研究者可以采用多理论的观点,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模型,以充分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
问题二:变量定义和操作化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将研究对象的属性和特征转化为可操作的变量。
然而,变量的定义和操作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研究者需要明确变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解决方案: - 研究者可以进行变量的概念分析,明确变量的定义和内涵,并运用适当的测量方法来操作化变量。
- 研究者可以进行预测试,验证变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确保所选用的变量能够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
问题三:模型的逻辑和假设模型的逻辑和假设是模型构建的基础,它们决定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然而,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研究者往往面临着模型逻辑的复杂性和假设的合理性的问题。
解决方案: - 研究者可以进行模型的逻辑分析,检验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并保持模型的简洁性和可解释性。
- 研究者可以进行假设的论证和验证,确保所选用的假设具有经验基础和合理性。
实证分析中的问题分析问题一:数据收集和准备实证分析的第一步是数据的收集和准备。
大学论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常见模型与分析技巧
大学论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常见模型与分析技巧[引言]实证研究是大学论文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实证研究,研究者可以利用数据和相关分析技巧,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客观而科学的结论。
本文将介绍大学论文中常见的实证研究模型和分析技巧。
[模型一:回归模型]回归模型是实证研究中常用的模型之一。
它可以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研究者可以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并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水平。
回归模型的一个常见应用是回归分析,它可以用来预测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在回归模型中,研究者需要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设定,确定适当的函数形式,并对数据进行样本选择和处理,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需要进行检验模型的假设条件,例如线性关系、正态性和异方差性等,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模型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证研究的另一个常见模型。
它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来研究因果关系。
研究者可以通过随机分组、对照组设计和变量调整等方法,控制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实验设计中,研究者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假设,并选择适当的实验因素和水平。
此外,还需要确定适当的样本容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统计显著性。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还需要记录实验数据,并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得出结论。
[模型三: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数据降维技术,用于分析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将其归纳为少量的因子。
通过因子分析,研究者可以识别出影响问题的关键因素,从而提高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因子分析中,研究者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多个变量数据,并进行合适的数据处理,例如标准化和缺失值处理。
然后,通过因子提取和旋转等步骤,将多个变量归纳为少量的因子,并解释这些因子的含义和作用。
最后,可以利用因子得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比较。
[模型四: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实证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分析技巧之一。
通过统计推断,研究者可以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并评估这些推断的置信水平。
论文中的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论文中的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和验证实证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假设并构建模型。
本文将探讨在论文中构建和验证实证研究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一、引言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实证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结构。
二、实证研究模型构建实证研究模型是实证研究的核心,它用于表达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假设。
构建实证研究模型需要以下步骤:1. 确定研究目标:研究者首先需要清楚自己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希望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什么结论。
2. 收集相关理论和文献:在构建实证研究模型之前,研究者需要对该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前人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3. 提出研究假设:基于对相关理论和文献的了解,研究者可以提出一些预测性的假设,用于描述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4. 绘制研究框架:为了更好地展示研究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者可以使用图表或者流程图的方式绘制研究框架。
5. 检验模型适应性:在绘制完研究框架后,研究者需要对模型的适应性进行检验,确保各个变量与假设之间的关系合理。
三、实证研究模型验证构建模型后,研究者需要进行模型验证,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数据收集:模型验证需要收集相应的实际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
2. 数据分析:研究者需要利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模型中的假设。
3. 结果解释:针对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研究者需要进行结果解释,并将其与之前的理论和文献进行对比,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实证研究模型修正在模型验证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模型中的某些假设不成立,需要进行修正。
1. 修正假设:根据验证结果,研究者可以对模型中的假设进行修改或删除,以使模型更合理。
2. 优化模型: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和可解释性。
五、结论结论部分对整个实证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价,还可以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和抽象,而实证研究则是通过观察和实证数据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应用范围。
本文将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模型及其实证研究的意义、方法和应用,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实践案例。
意义与方法模型及其实证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现实世界现象,并为我们提供决策和预测的依据。
通过构建模型,我们可以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变量,并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实证研究通常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实证数据来验证模型的假设和预测。
应用领域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在经济学领域,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增长、市场竞争和政府政策等问题。
在环境科学领域,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气候变化、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问题。
在医学领域,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传播机制、药物疗效等问题。
实践案例以医学领域为例,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在疾病预测和治疗方面有着重要应用。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研究人员可以预测疾病的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
例如,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研究人员通过构建传染病传播模型,预测了疫情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治疗方面,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可以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特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通过分析大量的病例数据和基因信息,研究人员可以构建肿瘤治疗模型,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结论模型及其实证研究是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
通过构建模型和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变量,并为决策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在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应用,例如经济学、环境科学和医学等领域。
在实践中,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疾病传播趋势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通过不断改进和拓展模型及其实证研究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基础经济学实证研究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与验证
基础经济学实证研究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与验证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旨在研究资源的分配与利用以及人们在各种制度条件下作出的经济决策。
在经济学的研究中,经济模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经济模型是对真实经济活动的简化与抽象,通过建立假设与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做出预测并进行政策分析。
然而,仅仅建立经济模型还不足以发展经济学,我们需要进行实证研究,即将模型带入现实经济世界,通过采集数据并进行验证与分析,从而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实证研究的基础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研究者需要通过调查、实地观察、实验以及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等途径,收集与所研究模型相关的数据。
对于不同的经济模型,所需数据也各有不同。
例如,对于宏观经济模型,我们可能需要收集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指标;对于微观经济模型,我们可能需要收集个体或企业的收入、消费行为以及市场价格等数据。
一旦数据收集完毕,接下来就是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常用的方法包括计量经济学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等。
其中,计量经济学方法是指利用数学与统计学原理,通过运用回归、协整等技术手段,估计与检验经济模型的参数,从而判断经济模型的有效性。
计量经济学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综合运用统计学与经济学的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并对政策进行评估。
实证研究并非一劳永逸,研究者需要不断地对模型进行验证与分析。
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数据缺失、模型假设不成立等问题。
研究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以应对这些挑战。
同时,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新的经济模型与假设随之产生。
因此,实证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演进的过程。
总而言之,基础经济学实证研究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将经济模型带入真实经济世界,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提高经济学理论的可解释性,并对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实证研究是一个艰苦而缜密的过程,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
实证研究模型构建
实证研究模型构建简介实证研究是一种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数据以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
在实证研究中,构建一个合理的研究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良好的模型可以帮助研究者准确地测量和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文将介绍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过程,并提供一些常见的模型构建方法和技巧。
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过程步骤一:确定研究目标在开始构建实证研究模型之前,研究者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与实际问题相关。
对于一个合理的研究目标,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确定研究的范围和变量。
步骤二:收集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综述在构建实证研究模型之前,研究者需要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通过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研究者可以了解到相关研究的进展和研究者在该领域的主要观点。
这将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研究问题,并避免重复已有的研究。
步骤三:确定研究变量在构建实证研究模型时,研究者需要确定所要研究的变量。
变量可以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控制的变量,因变量是研究者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通过确定变量,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设计适当的实证研究方法。
步骤四: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在确定了研究变量之后,研究者需要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可以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取决于研究者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
建立关系模型的过程通常包括假设的提出和理论模型的构建。
这一步骤对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和推断至关重要。
步骤五:设计研究方法和方案在建立了研究模型之后,研究者需要设计适当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方案。
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数据收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方式进行。
数据分析一般涉及统计分析方法,如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步骤六:实施研究并进行数据分析在设计好研究方法和方案后,研究者需要实施研究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证研究的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者可以验证或驳斥他们的假设,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实证研究与模型构建技巧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实证研究与模型构建技巧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实证研究和模型构建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采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假设或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而模型构建是指根据研究目的和理论基础构建一个可以解释现象或预测结果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介绍毕业论文写作中实证研究与模型构建的一些技巧。
1. 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在开始写作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是指研究者希望通过研究实现的目标,而问题则是需要解决或回答的具体问题。
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有助于给研究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 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在进行实证研究和模型构建之前,需要先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文献。
文献的收集可以通过查阅学术期刊、书籍、论文集等方式进行。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可以了解到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3. 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需要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
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问题和数据可得性等因素进行考虑。
4. 设计有效的样本和数据收集方法在进行实证研究时,样本和数据的选择非常重要。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选取出的代表性的个体或单位,数据则是通过调查、观察或实验等方式收集的信息。
设计有效的样本和数据收集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5. 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在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数据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如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发现,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
6. 构建适当的模型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模型构建是一项关键任务。
模型可以帮助解释研究现象、预测结果或验证假设。
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型,如理论模型、数学模型、计量模型等。
构建适当的模型需要根据理论基础和数据分析结果进行。
7. 讨论和总结研究结果最后,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实证分析与模型建构
实证分析与模型建构在当今社会,数据和模型已经成为了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石。
实证分析和模型建构作为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在学术界和实际应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介绍实证分析和模型建构的意义、方法以及应用。
一、实证分析的意义和方法实证分析是一种基于数据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实证研究,来推断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证分析的重点是建立适当的统计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和验证,进而验证假设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实证研究所得到的结论经常被用于制定政策,指导管理以及投资决策等领域。
实证分析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明确研究问题。
研究者首先需要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目的。
这一步是实证分析的基础,研究者必须要对研究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
2.搜集数据。
研究者需要从相关数据库、调查问卷或其他来源收集数据。
所收集的数据必须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可靠性,保证分析结果准确可信。
3.数据清洗。
对于收集的数据,研究者需要对其进行清洗和处理,以去除异常值和噪声干扰等影响分析结果的因素。
4.建立适当的统计模型。
根据研究问题和数据特点,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
这些模型包括数学模型、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
5.模型估计和选择。
在建立好模型之后,研究者需要通过参数估计或模型拟合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可信度。
在多个模型中选择最优模型,也是实证分析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6.模型检验和预测。
在通过参数估计或模型拟合后,研究者需要对模型进行检验和预测,以验证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模型检验和预测可以通过交叉验证、残差分析等方法进行。
二、模型建构的意义和方法模型建构是建立数学、逻辑或另一种抽象表示方法的过程,用于表示现实中的某个过程和现象。
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对于分析问题、预测趋势、制定政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模型建构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明确问题和目的。
研究者需要清楚地知道要研究的问题和建立模型的目的,这是模型建构的基础。
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理论与实证模型构建
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理论与实证模型构建研究生学术研究是培养研究型人才、推进学术进步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学术研究时,理论与实证模型的构建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理论与实证模型构建的过程。
一、理论模型构建理论模型是指基于一定的学术理论,通过逻辑关系的推理和分析所形成的一种研究框架。
构建理论模型的过程需要研究者对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有充分的了解,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1. 确定研究领域与问题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第一步是明确研究领域和问题。
研究者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学术领域,并在该领域中确定一个明确的问题或研究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
2. 理论基础的梳理在确定研究问题后,研究者需要系统性地梳理与该问题相关的学术理论基础。
这包括理论构建的起源、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等。
通过对理论基础的梳理,研究者可以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研究的方向。
3. 确定理论框架和假设在对学术理论基础进行了解和梳理后,研究者需要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
理论框架包括研究对象、关系、机制等要素。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有具体的研究假设,这些假设可以通过推理或者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得出。
二、实证模型构建实证模型是指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实证模型的构建是理论模型的实践验证,也是考验研究者研究能力和方法的重要环节。
1. 数据的收集实证研究的第一步是进行数据的收集。
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研究者需要确定数据的来源和收集方法。
数据可以来自于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实验室实验等途径。
研究者还需要注意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以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在数据收集完成后,研究者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变量定义和分类、缺失数据处理等,确保数据的整洁和完整性。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数据的运算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和模型。
报告中的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方法
报告中的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方法一、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在进行报告撰写时,模型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
1. 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在模型建立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是什么。
这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当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分析。
2. 收集数据:模型的建立需要充分的数据支持。
因此,在进行模型建立之前,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和清洗。
3. 确定变量: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我们需要确定相关的变量。
变量的选择需要基于研究目的,合理的变量选择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建立模型:根据已经确定的变量,我们可以利用统计方法或者数学建模等方式建立模型。
常见的模型包括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
5. 模型检验与验证:在模型建立完成后,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检验和验证。
这可以通过计算模型的拟合度、残差分析等方法来进行。
二、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模型建立和实证分析方法,在报告中应用广泛。
以下是回归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方法的详细论述。
1.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是回归分析中最简单的一种模型。
其中,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直线来表示。
a. 模型建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需要确定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来估计模型的参数。
b. 模型检验:模型的检验可以通过分析拟合度、残差分析等方法进行。
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对两个或者多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建立和分析。
a. 模型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需要确定多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来估计模型的参数。
b. 模型检验:模型的检验可以通过分析拟合度、残差分析等方法进行。
3. 逻辑回归模型:逻辑回归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分类模型,适用于因变量是二值变量的情况。
a. 模型建立:逻辑回归模型的建立需要先将因变量进行转化,然后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来估计模型的参数。
论文写作中的实证研究模型
论文写作中的实证研究模型在学术论文的撰写中,实证研究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论。
它通过收集数据、运用统计方法以及构建专门的模型,来验证或推测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文将介绍实证研究模型的基本概念、构建过程和应用场景。
一、实证研究模型的基本概念实证研究模型是指通过实证手段对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验证的一种模型。
在构建实证研究模型时,研究者通常会选择适当的理论依据,通过假设、变量定义与操作化以及数据收集等工作,来描述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 研究目的:明确研究目的,界定所要研究的现象或问题。
2. 理论基础:选择适当的理论依据,为研究提供支持和指导。
3. 假设提出:基于理论和研究目的,提出相应的假设,用以描述所要研究的因果关系。
4. 变量定义与操作化:明确需要测量的变量,并进行操作化,即将概念转化为可测量的指标或问卷项。
5.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收集与研究模型相关的数据。
6. 统计分析:利用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或推测假设之间的关系。
二、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过程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研究目的:明确论文的研究目的,界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或验证的假设。
2. 文献综述: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前人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3. 理论建构:基于文献综述,选择适当的理论构建研究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4. 假设提出:根据研究框架和研究目的,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明确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5. 变量定义与操作化:根据研究假设,明确需要测量的变量,并将其具体操作化,即制定相应的测量指标或问卷项。
6. 数据收集:根据操作化的变量,设计问卷调查、实验或观察等方法,收集与研究模型相关的数据。
7. 统计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统计软件中,运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验证或推测模型中各个假设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分析员的职责: 尽可能的获得更多、 更全面、更准确的需 求,同时尽早发现并 更正错误。
0
需求
设计
编码
开发测试验收测试 运行
5.2 需求建模过程
❖ 生涩的文字:建模
将所研究或需要解决的问题表 达出来并说明如何解决的过程 就是建模过程
发现问题并 分析原因
获取客户观 点和要求
分析和规范 的客户需求
问题分析
5.2.3 需求表述
❖ 所谓需求的表述就是将需求记录、分析并格式 化。
❖ 需求表述的成果:罗列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以及系统开发和运行的约束。
5.2.4 需求管理
1. 需求管理的必要性
需求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它可能来自系统分析员意 想不到的方面。
需求有时无法简单的用文字清楚无误地表达。 需求存在不同的种类,各种需求的详细程度也不相同。 需求涉及众多相关利益责任方,这意味着需要有跨职
与项目组问题关联最为密切的资料 ,尤其第二手资料。
资料要有时序性。当今计算机和网
络技术发展飞速,很多资料由于过 时而失去了价值。
5.3.3 观察法
❖ 观察一般被分为两类: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 观察法的优点:
客观。 直观。 广泛。
❖ 观察法的缺点:
难以揭示深层次的原因。 信息难以量化。
能的其他人员来管理。 需求容易发生变更。 需求可能对时间敏感。
❖2. 需求管理的步骤
1)需求规范归档 2)记录和评估变更 3)修改需求报告
5.3 需求获取方法
5.3.1 文案法
❖ 该方法实际上就是获取记录企业业务的文档 ❖ 样本大小的确定:
样本大小=启发式因子×(临界值 /(1-置信概率))2
5.3.4 问卷法
❖ 一般而言制作一份调查表至少要经过如下三个步 骤:
1) 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 2) 设计问题。 3) 决定问题顺序。
❖ 设计问题时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问题明确、简练、易于回答。 问题不能太多,以15~20个为宜。 用词通俗,忌技术性词汇。 避免诱导性问题。
5.3.5 面谈法
当客户需求变 更时,需求报 告要能够快速 、灵活的改变 ,这样的改变 必须可追溯。
2. 撰写需求报告的注意事项——《软件需求》的建 议:
保持语句和段落的简短。 采用主动语态的表达方式。 编写具有正确的语法、拼写和标点的完整句子。 使用的术语与词汇表中所定义的应该一致。 需求陈述应该具有一致的样式。 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必须避免模糊的、主观的术语。 避免使用比较性的词汇
❖UML(Uniform Modeling Language)
顾客
投诉 建议
员工
录入系 统
角色
5.4 需求报告
❖1. 撰写需求报告要考虑的因素
读者
弹性
管理
报告的作者必须 了解自己的读者 ,文字和逻辑都 尽量适应读者的 水平、习惯和要 求。
报告的形式、 篇幅和内容上 都需要有一定 的弹性,以便 于后续的补充 和修改。
❖ 策划一个JRP会议包括三个步骤:
1) 选择JRP会议地点 2) 确定JRP参与者 3) 准备JRP会议议程
食物饮料区
IT
人 员
CASE工 具
员
记 录
员工和管理 者
IT
人 员
记录员
主持人 原型设计 记录员
5.3.8 用例法
❖用例(Use Case)是对用户目标或用户需要执行 的业务工作的一般性描述,一般用于捕捉高层次 的功能性需求,即只关心一个系统做什么 (what),而不是说明怎么做(how)。
❖ 面谈的程序
预约对象
明确时间、长度和目的
准备问题
注意问题设计和时间分配
进行面谈
注意谈话方式和肢体语言
面谈总结
生成文档提 交被访者确 认
5.3.6 原型法
❖ 原型分为两大类:演化型和抛弃型。 ❖ 原型法应用的整个过程:
原始需 求
合同规 定
构建原型
客户意 见
项目组意 见
原型演示
原型评价
原型修改
5.3.7 会议法
❖ 选择样本的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 分层抽样
5.3.2 查询法
调查 人员 注意 事项
资料要广泛全面。同一个问题可能
在不同的企业出现并解决过,在不 同的杂志或网站上也有不同的见解 ,系统分析员要利用各种渠道,采
用信资的各息料同种。要时方有,式针也,对一力性定求要。收重在集点兼到收顾各集广方和泛面调全的查面
要因 分枝
中原因
小原因
要因
分枝
主干
分枝 要因
问题
大作为公司鱼骨 图 55页图5-4
用鱼骨图分析:A同学开的网店越来越红火
❖ 鱼骨图的缺点:只能进行定性分析,而无法区分 问题的主次。因此引入帕累托图;
❖ 帕累托图进一步识别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 和次要因素;
45%
40%
35%
影 响
30%
程 25%
度 20%
15%
10%
5%
0%
因素
品种单调 处理不及时 样式平平 激励不足 消费观念变化 培训不足 服务缺乏差异性 竞争激烈 服务程序死板 缺乏考核
5.2.2 需求掘取
❖ 需求掘取,实质上就是获取需求。获取的信息能 够明确表述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反映用户 的要求和期望,使需求具体化。
❖ 系统分析员可利用许多方法来进行需求掘取,例 如文案法、查询法、观察法、问卷法等等,各种 方法具体实现过程将在下一节进行介绍。
需求掘取
需求表述
需求管理
发现问题
反馈并修改客户需求
明确问题细节 表述问题
管理问题
5.2.1 问题分析
❖鱼骨图(Ishikawa Diagram)是一种用于确定、 探索和描述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结果的图形工具。 它是由石川薰教授于1943年提出的,至今仍被奉 为六西格码质量管理体系的经典工具。
要因 分枝
第5章 需求建模及实证研究
5.1 需求正确的重要性
❖ 系统需求:客户对系统的要求和期望,包括功能 需求和非功能需求两类。
功能需求:系统必须提供的操作和服务 非功能需求:系统的特征和约束
5.1 需求正确的重要性
❖ 发现错误的时0
最低费用
80
60
40
20
需求报告的样子:书67~68,另外的
可以获得的软件项目管理领域关于如何撰写 需求分析报告的资源:专题:如何写好项目需求 分析报告?.mht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