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作者:马雪张牛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3期
作者简介:马雪(1989),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张牛(1952),男,回族,重庆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摘要: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一个富于生机的开端。他认为历史是物质的、变化的,历史有其自身矛盾运动和规律,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并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研究李大钊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于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和实践运用,以及运用唯物史观正确看待当今中国社会和未来发展,都是有价值的。
关键词:李大钊;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3004305
李大钊作为毛泽东“真正的老师”[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的传播者”[2],“当之无愧地成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的先3]。他的哲学思想非常丰富,尤以其历史唯物主义凸显特色。李大钊最早运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一个富于生机的开端。讨论李大钊驱”
[
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以及运用唯物史观正确看待当今的中国社会和未来发展,都是有价值的。
一、“活的历史”是“物质的”历史
李大钊明确指出:“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的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4]198 李大钊认为历史是物质的,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历史是有生命的,是全人类的生活,人类生活的全体,不单是政治,此外还有经济的、伦理的、宗教的、美术的种种生
活。”[4]189“历史的真实,亦只是暂时的,要时时定的,要时时变的;不是一成不变
的。”[4]201
李大钊肯定了经济基础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心物关系上坚持了唯物论立场,认为历史发展有其自身运动规律。“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这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
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4]14“新的继起,将来到了不能与生产力相应的时候,他的崩坏亦复如是。可是这个生产力,非到在他所活动的社会组织里发展到无可再容的程度,那社会组织是万万不能打破。而这在旧社会组织内,长成他那生存条件的新社会组织,非到自然脱离母胎,有了独立生存的运命,也是万万不能发生。恰如孵卵的情形一样,人为的助长,打破卵壳的行动,是万万无效的,是万万不可能的。”[4]14这就是说,人们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去人为地变革生产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一切的过去,都是供我们利用的材料。我们的将来,是我们凭借过去的材料现在的劳作创造出来的。”[4]246看得出来,李大钊明确认识到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典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早期,能有这样明确的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是非常难得的。
对于历史的认识,李大钊认为,必须要随着历史的延伸,不断修补,不断深化,探寻规律。“一切的历史不但不怕随时改作,并且都要随时改作。……历史要随着他的延长,发展,不断的修补,不断的重作。他同他的全图发展的愈长,他的过去的真实为人们所认识的,愈益明确。”[4]203204李大钊认为历史具有客观性,但人对历史的认识带有主观性。他说,我们只有在整理历史材料中,找到接近历史原貌的事实,理出当代的真理,悟出真理下的历史规律。但是,由于时间空间周围环境和认识的局限,人类只能在不断剖析材料的基础上获得对于历史事实的看法,得到近似正确、相对正确的历史规律的认识。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以今所得,以视古人,往往窃笑其愚,以为如斯浅识都不能解。其实知识有限。如隔丛山,过后思之,以为易事,而在当时,则非其时之知识所能胜。”[4]71李大钊还以牛顿为例,说明对于客观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据以发明引力法则的苹果落地的事实,奈端(牛顿)之前,奈端之后,目睹苹果落地者,何止千百万人,而皆莫喻引力之理,今从史实,亦何足异?”[4]71
总之,在历史观以及对历史的看法上,李大钊的基本立场是唯物主义的,并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研究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矛盾及规律问题。
二、“历史的事实的本身,则永远生动无已”
李大钊认为:“历史的事实的本身,则永远生动无已。”[4]201他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内在矛盾和自身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他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观察社会现象,以观察经济现象最为重要。“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构造,全社会的表面构造,都依着他迁移变化。”[4]8“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必发生变动。”[4]58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中,李大钊分析说,道德是适应社会生活的本能,宗教哲学随物质变动,风俗习惯随着经济变动,一切政策和主义在物质上有它的根源。他明确指出,“心的变动常为物的环境所支配”[4]147。
李大钊批判了以往的历史学家:“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
济关系上说明不可。”[5]293他指出“从来的历史学家”只是从精神的构造来说明历史,这是一种本末倒置。李大钊以中国为例,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同》中,李大钊谈到中国处于“南道—东洋”区,太阳恩惠厚,自然供给丰,国人以农业发展为本位,安土重迁,家族旺盛,自然会形成农业经济组织——封建大家族制度这一社会的基础构造,而“一切政治、法度、伦理、道德、学术、思想、风俗、习惯,都建筑在大家族制度上作他的表层构造”[6]
。经济基础繁衍了相应的上层建筑。农业经济组织制造了封建君主制度,制造了孔门伦理。
李大钊进而指出,随着时代变迁,西方工业经济侵入且压迫日深,国内经济被迫变动,生活方式和生产结构发生变化。“道德既是社会的本能,那就适应生活的变动,随着社会的需要,因时因地而有变动……这新发生的新生活新社会必然要求一种适应他的新道德出来,新道德的发生就是社会的本能的变化,断断不能遏抑的。”[4]56李大钊特别强调,今日的中国需要“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4]22,使社会意识符合社会存在。正如李大钊所说:“一代圣贤的警讯格言,断断不是万世不变的法则。什么圣道,什么王法,什么纲常,什么名教,都可以随着生活的变动、社会的要求,而有所变革,且是必然的变革。”[4]5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变俱变。
李大钊明确认识到,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说,生产力在它决定出来的生产关系中发展,当发展到生产关系无法与之匹配的时候,旧的生产关系变为桎梏,桎梏愈紧,矛盾愈甚,导致革命。“生产力在那里发展的社会组织,当初虽然助长生产力的发展,后来发展的力量到那社会组织不能适应的程度,那社会组织不但不能助他,反倒束缚他妨碍他了。而这生产力虽在那束缚他、妨碍他的社会组织中,仍是向前发展不已。发展的力量愈大,与那不能适应他的社会组织间的冲突愈迫,结局这旧社会组织非至崩坏不可。这就是社会革命。”[4]14 生产力发生改变,“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7]。李大钊用生产关系的“洗牌”来说明阶级斗争的必然性。他说,受压迫群体为了改变自身的地位,就要颠覆当下的生产结构,而在当下生产关系中占优势的压迫阶级,其为维护自身利益和主导地位必然反对这种“洗牌”。李大钊说,阶级,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磨合的产物。磨合中逐渐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一方要改造,一方反对改造,导致“不能避的运命”[
5]177,造就阶级竞争的形势。“阶级竞争的活动,可以产出历史上根本的事实,决定社会进化全体的方向。”[
5]189李大钊认为,阶级竞争会在形成新的适应现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时止步。他说:“阶级竞争是历史的终极法则,造成历史的就是阶级竞争。”[5]233抛开阶级竞争,“丝毫不去用这个学理作工具,为工人联合的实际运动,那经济的革命,恐怕永远不能实现”[
5]234。 在此,李大钊正确认识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三者的关系,并以对这三者的关系认识为基础,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联合起来,创造一种世界的平民的新历史”
早期的李大钊对人民群众就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和信任,这从他早在1916年所写的《民彝与政治》一文可以看出。对于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李大钊认为:“乃倍于畴昔之君主,其力更集于一省,则民之受其患也重矣,则所谓民政民权者,皆为此猎取之以自恣,于吾民乎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