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事迹和理念
《陶行知文集》中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陶行知文集》中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797db3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e.png)
陶行知文集中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引言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和民主人士。
他对教育有着独特而深入的思考,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陶行知文集中体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一、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陶行知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他认为真正优秀的人不仅仅是智力上有所突出,还应具备健康、品德、情感等多方面的素质。
因此,在他的文集中可以看到他强调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个性特长。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方式陶行知主张学生应通过实践来获取更多知识和经验。
他认为单纯地依靠书本知识远远不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所学内容。
在他的文集中可以看到他提倡实践教学,如通过参观实地、做实验、社会实践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答案。
在陶行知的文集中可以看到他对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着明确的观点和方法论。
四、以尊重个体差异为前提的个性化教育陶行知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这就要求教育从尊重个体差异出发。
在文集中可以看到他倡导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安排教学内容与方式。
五、关注情感教育与德育陶行知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需要优秀的智力,还需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德。
他在文集中关注情感教育与德育,提出了塑造良好品德、培养积极向上情感的实践性方法,并强调学校应该成为德育和人格培养的主要场所。
结论陶行知文集中体现了他独特而深入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通过追求全面发展、以实践为基础,注重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尊重个体差异为前提的个性化教育,以及关注情感与德育等方面的实践,他对于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https://img.taocdn.com/s3/m/60b0ddc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0.png)
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
他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改革。
本文将从陶行知的背景、教育理念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陶行知的背景陶行知,字逸民,江西瑞金人,生于1882年,逝世于1946年。
他是现代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教育改革者。
陶行知早年留学日本,接触到西方教育理念,受到启发。
回国后,他担任过许多教育机构的要职,如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南京东南大学校长等。
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陶行知提出了“小班教学”理念,主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提倡师生之间的真诚、信任与关爱。
三、陶行知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陶行知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引领了一股新的教育改革潮流。
他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借鉴。
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也给予了中国教育改革以重要启示。
他积极推行小班教学,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打破了单向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有利于发展的教育环境。
此外,陶行知还积极倡导了“阳光教育”和“学校社会化”概念。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应该与社会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中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
陶行知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的许多理念在当今教育界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被广泛应用。
四、总结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中国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重塑了教育的面貌。
陶行知实践教育思想
![陶行知实践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e8bff7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a.png)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的实践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陶行知的生平背景出发,分析其实践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探讨其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一、陶行知的生平背景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潜,湖南省宁乡县人。
他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师范学校。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出了“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著名教育理念,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之父”。
二、陶行知实践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1. 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他主张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使教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即教育: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生活能力、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社会即学校: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而应拓展到社会各个领域。
学校应与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教学做合一:教学应注重实践,将知识、技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育改革陶行知主张教育改革,认为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他提出以下改革措施:(1)改革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改革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应多样化,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改革教育评价:教育评价应注重过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
3. 教师教育陶行知强调教师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他提出以下教师教育理念:(1)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
(3)教师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陶行知实践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1. 强化生活教育意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启示我们,教育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生活能力、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陶行知教育故事
![陶行知教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87f56b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c.png)
陶行知教育故事
陶行知,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更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刻思考和实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陶行
知的教育故事。
陶行知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他的
成长过程中,他的父亲给予了他很大的教育自由,让他自由地选择
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兴趣爱好。
这种教育方式让陶行知在学习上保持
了浓厚的兴趣,也培养了他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
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而不
是单纯的灌输知识。
”在他的学校里,学生们不仅仅是接受知识,
更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充满了乐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在教育中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他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和
兴趣来进行个性化教育。
”在他的学校里,老师们会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来制定教学计划,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种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对当今的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让我们一起铭记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途径,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而努力奋斗。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02f8533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9.png)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1899-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家,被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实施民主教育、注重学生思维发展、推动教育改革等理念而闻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包括“一切从儿童出发”、“德育为先,知识为辅”、“要给学生以自由,而不是束缚”等。
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之一是“一切从儿童出发”。
他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他认为,教育要有针对性和个性化,不能一刀切,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陶行知主张“德育为先,知识为辅”。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德性和品格。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素养,提倡品格教育和人格塑造,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人格。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给予学生自由而不是束缚。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他主张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他相信孩子天生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而教育应该激发他们的潜能。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还包括“教育就是生活”、“教和学要合二为一”等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脱离书本和课堂,贴近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教学相长,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倡导下,中国的教育开始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向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培养。
他的教育理念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和借鉴。
人们纷纷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理念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陶行知的事迹
![陶行知的事迹](https://img.taocdn.com/s3/m/7026bd8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2.png)
陶行知的事迹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陶行知的一些重要事迹和贡献:
1. 生平背景:
陶行知出生于江苏省,早年留学日本和美国,深受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
2. 教育实践:
●他在南京创办了著名的实验学校——“育才学
校”,这是一所实行民主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新式学
校。
●在育才学校,他实施了许多革新的教育实践,如取
消考试、学生自治等。
3. “生活教育”理念: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
他强调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民众教育运动:
他是民众教育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致力于推广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使教育惠及更广泛的群体。
5. 著作与演讲:
陶行知通过大量的著作和演讲,传播他的教育理念。
其中,《我所认识的杜威教育思想》等作品影响深远。
6. 民主教育观:
他倡导教育民主化,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造性思考。
7. 晚年:
晚年,陶行知积极参与抗日救国运动,并在战争期间继续推动教育改革。
8. 影响与评价:
陶行知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一生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他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
的工作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以及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联。
陶行知的事迹写作素材
![陶行知的事迹写作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5151082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e.png)
陶行知的事迹写作素材
陶行知(1891年-1946年),山东泰安人,中国教育家、革命家,现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罗洛教育”、“东方的佛洛依德”。
陶行知先后留学美国和日本,被派往浙江杭州的独立中学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在教学中,他提出了“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把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1920年代初,陶行知回到山东创办了自己的学校——泰山独
立学校和泰安职业学校。
他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教育目标,并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
陶行知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文素养,提倡“诚信、公正、自由、勤奋”的校训,并亲自倡导“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
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此外,陶行知还积极参与了民主运动和爱国运动,号召学生们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
他在1927年参
与并领导了泰安学生爱国运动,积极参与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1946年,陶行知因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享年55岁。
他在短
暂的生命中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
陶行知的事迹和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77fd49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d.png)
陶行知教育思想引言陶行知(1891年-1946年),原名陶源,字由之,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教育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先驱之一。
本文将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包括他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和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思想来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其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思考。
他曾在北京的苏州街小学任教,亲身参与了校内的教育改革实践。
陶行知还在中国在职教育工会、民主教育社等组织中积极参与教育运动,对于中国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反思。
同时,陶行知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教育思想、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吸收了各种思想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核心观点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制定教育的目标和方法,而不是一刀切地追求统一的教育标准。
陶行知提倡“因材施教”,强调教师应该耐心观察学生,理解他们的特长和需求,并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充分发展个性和才能。
培养综合素质陶行知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知识。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和人文关怀等综合素质。
陶行知倡导跨学科教育,提倡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
基于实践的教育以实践为基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
他主张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陶行知坚信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式,他提倡将实践活动纳入课堂教学,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以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和生活技能。
对中国教育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和学者。
陶行知倡导的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引发了教育界对于个性化教育的关注,为中国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087d23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5.png)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年-1946年),字云卿,号维庵,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进步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了以“爱”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独立思考和社会责任感,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因此,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陶行知主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其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陶行知主张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公德、集体观念和服务意识,使他们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强调教育的使命是塑造良好的人格,引导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公共利益。
此外,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
陶行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探索和质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主张学校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最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关联性。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内的知识传授,而应该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陶行知主张将学校与社会、家庭和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强调教育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爱”的教育理念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关联性。
著名教育者案例素材(3篇)
![著名教育者案例素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bb5ea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5.png)
第1篇一、引言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潜,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民主战士。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倡导和实践“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陶行知的生平事迹为例,分析其教育理念与实践,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二、陶行知的生平事迹1. 早年经历陶行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07年,他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914年,陶行知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教育。
2. 教育事业1917年,陶行知回国后,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华大学等校任教。
1923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学校,开始了他的乡村教育事业。
3.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陶行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宣传工作。
在此期间,他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强调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4. 延安时期1940年,陶行知赴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部长。
在延安,他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提倡“大众化、民族化、科学化”的教育方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逝世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劳累过度,病逝于重庆。
三、陶行知的教育理念1. 生活教育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健康、活泼、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
2. 爱国主义教育陶行知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3. 大众教育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4. 乡村教育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关键,他提倡“以乡村教育为根本”,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
四、陶行知的教育实践1. 晓庄学校1923年,陶行知创办了晓庄学校,以“生活教育”为指导思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乡村教师。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c75d27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b.png)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1891-1946),中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泰斗”和“教育家之父”。
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不仅在于创建了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为中国的民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陶行知出生在一个陶瓷家族,因此取名为陶行知。
他的父亲是陶瓷业主,但由于陶行知在读书方面表现出色,他的父亲决定将他送往日本留学。
在日本,陶行知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三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
他在日本生活期间,深受社会主义、民主主义和进化论的影响,这对他日后的思想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回到中国后,陶行知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秉持着改革传统教育的理念,主张让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他认为,传统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的培养。
他提出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即“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
他强调教育要以培养完整的人格为目标,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他主张教师要倾听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陶行知自己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创办了广州市实验小学和南京国民教育研究所,开展了许多教育实验和研究工作。
他在广州的实验小学中实行了“学生自治”的教育制度,给学生以较大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活动的决策。
这种做法一度引起了人们的诧异,后来证明,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除了在教育方面的贡献,陶行知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并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政治言论。
他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和教育改革,呼吁推动社会进步。
他关心劳动者的权益,参与工人运动,提倡工人合作社和工人参与企业管理。
他还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参与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陶行知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社会观念,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典陶行知教育故事
![经典陶行知教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7b9037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77.png)
经典陶行知教育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几代人。
他提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有很多经典的故事,下面我为大家精选了几个。
1. 破釜沉舟,焚船教育陶行知认为,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拼搏精神,就需要采取一些激励的手段。
有一次,他在教育战线上与教育局长展开辩论,教育局长威胁说要取消陶行知的研究生课程。
面对这一威胁,陶行知毅然决然地选择破釜沉舟,焚船教育,他将自己写的教材全部焚毁。
这一举动震惊了在场的人,但也让更多的人对陶行知的胆识和拼搏精神产生了敬佩之情。
2.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陶行知非常注重课堂之外的教育。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他告诉学生们,如果你想得到好的成绩,就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这个道理,他选了几个学生去种菜,学生们认真地去种植,最终他们收获了丰富的果实。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们深深明白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道理,也明白了努力的重要性。
3. 边学边教,实践为主陶行知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有一次,陶行知带着学生们去实地考察。
他们参观了工厂、农村和农田,让学生们亲自体验农田劳作和农民的辛苦。
在实践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学到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增强了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认为,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4. 爱心教育,感恩他人陶行知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有一次,他在校园内建了一座小屋,作为学童农场的管理处。
学生们每天都要负责打扫小屋和周围的环境,并且负责种植果树和蔬菜。
陶行知告诉学生们,他们所种植的果树和蔬菜都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劳动是一种对社会的回报和感恩之心。
通过这样的爱心教育,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农业知识,还学到了感恩之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5. 崇尚自然,培养创新思维陶行知非常崇尚自然,他认为自然是最好的教育者。
陶行知纪念馆观后感
![陶行知纪念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e0f19f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8.png)
陶行知纪念馆观后感引言近日,我有幸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感受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卓越贡献和深厚影响。
在这片充满教育智慧的圣地里,我受到了深深的启发,本文将就此展开阐述。
一、陶行知的生平与事迹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艰辛与奋斗,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纪念馆的氛围及布局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行知的铜像,庄严肃穆,给人一种崇敬之情。
馆内空间宽敞明亮,陈列着陶行知的遗迹和相关文物,一幅幅图片、手稿,以及书籍资料,无不将陶老师的一生呈现在观众面前。
各个展览室之间紧密连通,以时间轴为线索进行陈列,使观众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陶行知的事迹与思想。
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贯穿于纪念馆的各个角落,他强调教育应该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同时,他提倡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锤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这一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我们应该回归到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四、陶行知的影响与传承陶行知以其杰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成果,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倡导的“爱生如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思想观念,使得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与使命,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传承下去。
纪念馆通过陈列展示,使观众更加深入了解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并为后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五、个人观感与反思参观陶行知纪念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至高使命和价值。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推动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同时,我们应该积极传承陶行知的教育精神,构建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教育体系,为祖国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创造力的新一代人才。
二十世纪的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二十世纪的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989181e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7.png)
二十世纪的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与实践陶行知(1891-1946)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对于教育的观点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主张以个体为中心,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他主张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关注知识和考试分数。
陶行知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潜能,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价值。
陶行知强调素质教育,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慧能力和创造能力。
他提倡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提出了一系列新颖而有效的教育方法。
他主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他主张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他主张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通过个体辅导和鼓励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陶行知提倡实践教育,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所学。
陶行知认为,实践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陶行知强调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促进了中国教育由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转变。
然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陶行知的教育主张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教育环境中得到有效实施。
此外,他的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教育方式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是否适应仍值得探讨。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f325cc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12.png)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1891-1945),字亦非,号夏石,江苏无锡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
“教育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领袖人物之一。
陶行知的故事数不胜数,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下面,我们讲述几件关于陶行知的故事,希望能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教育家。
故事一:小小学生的大挑战在陶行知担任南京金陵大学教授的时候,他有一个学生,名叫王小泉,是陶行知年纪最小的一位学生。
虽然年纪小,但王小泉却很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有一天,陶行知给全班同学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我的母亲”。
王小泉写完作文后,却迟迟不敢交上来。
陶行知看到了这一幕,便走到了王小泉的座位旁,关切地问:“小泉,怎么了?为什么不敢交作文?”王小泉犹豫了一下,然后低声说:“教授,我的母亲是个文盲,她看不懂我写的东西,我怕她会伤心。
”陶行知听了,深有感触。
他鼓励王小泉勇敢地将作文交上来,并且向他解释说:“你的母亲虽然是文盲,但她是你的养育者,是你的精神支柱,你写的东西是给她看的,她一定会很高兴的。
”在陶行知的鼓励下,王小泉最终交上了作文。
第二天上课,陶行知给全班同学评阅了作文,而在王小泉的作文上,他特意在上面写下了一行醒目的字:“王小泉,你的母亲一定会为你感到骄傲。
”从那以后,王小泉的母亲对他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还常常对着王小泉的作文苦口婆心地教导他一些基础的识字知识。
这件事情也成了陶行知课堂上经常讲的一则教育故事,激励着更多的学生。
陶行知通过这样的事情,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技能,更是培养一个人的品德和情操。
故事二:玩中学习,学中娱乐陶行知在提倡学生们在玩中学习、学中娱乐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有一次,陶行知在班上组织学生们进行一次学习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每人从百宝箱里抽取一张图片,然后按照抽取到的图片,用五分钟时间编故事。
游戏开始后,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忙碌起来。
陶行知 理念
![陶行知 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82cb6aa0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2.png)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简单点说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是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
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
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陶行知对教育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去,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的像整个社会一样。
整个社会才是教育的范围,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他结合中国只有少数人能得到教育的国情,提出了要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
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的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将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
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而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
不仅教师要教学同时也应该学习。
也就是说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是联系的,相关连的。
同样的,教师所教与自己所学的也要联系在一起。
如果教师做好了,教育的关键所在也就解决了。
中国教育名人陶行知的故事【精选5篇】
![中国教育名人陶行知的故事【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95c00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4.png)
陶行知的故事篇一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故事篇二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见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着。
陶先生忙问怎样回事。
朋友夫人指着一块被拆的乱七八糟的手表,气呼呼地说:“陶先生,这块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
您说可气不可气?“陶先生听了笑了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这样做不对吗?”陶先生摇摇头,夫人又之后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样办呢?”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坏呢?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了有滴答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在响……”陶先生说:”你很好奇,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跟我一齐到钟表店去好吗?“孩子问:“去店里干什么?”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样拆,又去怎样修,怎样装配,你不喜欢吗?“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陶先生跟朋友夫人大了声招呼,就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齐到了一家钟表店。
修表师傅看了看坏表,说:“要1元6角修理费。
陶先生说:”价钱依你,但我要带着孩子看你修,让他长长见识。
“师傅同意了。
陶先生与孩子站在一旁,满怀兴趣地看师傅修表。
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
![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dd6b5270722192e4536f6c7.png)
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和实践★生平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浚,安徽歙县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教育思想家。
他1914年毕业于南京的一所教会学校金陵大学。
同年秋季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学市政,1915年获伊利诺大学政治学文科硕士学位,秋季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研究教育。
1917年回国后,他抱着教育救国的宏愿,以毕生精力投身于对旧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
从20世纪20年代起,积极投身于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大众教育、国难教育、民主教育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936年7月至1938年8月,陶行知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出国访问宣传抗日,同时出席世界新教育会议和世界和平大会。
在这两年中,他行程1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欧、美、亚、非四大洲2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访问、演讲、募捐等国民外交活动,促进华侨团结,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为动员各国人民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教育运动中去,直到1946年7月25日在上海病逝,终年55岁。
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称他是“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则将他称为“万世师表”。
陶先生之所以能够无愧于这些崇高的称谓,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
陶行知出生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在这个特定的时代里,他无私的爱国精神,体现在教育救国的宗旨上。
他投身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提倡与实践平民教育、民主教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遗产。
尤其是平民教育的思想与主张,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
20世纪初,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确立了兴办新式学校的现代教育制度,如何使教育更好地普及和发展是摆在教育家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陶行知在美国留学期间,深切认识到了普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吹响了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号角。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9e3f4f2ba0d4a7302763a14.png)
为了普及幼儿教育,陶行知倡导“幼稚园的下乡运动和进厂运动”。他认为女工区和农村最需要幼稚园,是幼稚园的新大陆。为使儿童受到教育,为使女工和农家妇女解除负担更好地从事生产,他主张要大力普及工厂和农村幼稚园。他针对旧中国的幼儿教育几乎被帝国主义垄断的情况,曾质问政府当局:我国现在的幼稚园十之八、九为教会所办,文化侵略从根做起,防微杜渐的责任应由谁负责。他尖锐指出当时中国的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外国病、花钱病、高贵病。幼稚园接触的都是外国货,用外国货花钱就高,费用是小学生的几倍,因此平民子弟进不起,幼稚园成了高贵子弟的专用品。为改革这三种弊病;他提出幼稚园要中国化、省钱化和平民化的主张。他提倡要建设中国的幼稚园,力求幼儿教育适合中国国情,同时吸取外国有益的经验。要建立省钱的幼稚园,打破外国偶象,训练本乡师资,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制造幼童玩具。建设适应平民需要的平民的幼稚园。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或称之为教育方法论。它脱胎于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并加以某些改造。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学做合一”强调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与学都是为了“做”。关于什么是“做”,陶行知认为,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是“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他强调“行”是知识的源泉,“亲知是一切知识的根本”,强调“理论与实践之统一”,其核心就是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手脑联盟”,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真知”。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大众诗人和坚定的民主战士。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矢志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创立了举世闻名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事迹和理念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
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当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
最初攻读市政,后来觉得没有真正的大众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于是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当陶行知于1917年学成归国的时候,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
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最初,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
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但是,开展乡村教育决非易事,它需要有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地为之奋斗。
因此,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
”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他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乡村师资队伍,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
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由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1932年,陶行知通过总结晓庄师范的经验,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工学团。
工学团是一个社会教育组织,它既是学校,又是工厂,也是一个小社会。
它制定了“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宗旨,招收当地农民子弟入团,上午学习文化知识,下午参加生产劳动。
晚上由儿童团员请当地农友到工学团办的茶园里谈论天下大事,还由儿童团员讲故事,当小先生。
后来这种“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在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中广泛推行,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扫除
文盲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二九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抗日救国新高潮的到来。
这时候,陶行知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参与发起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国难教育社,还与宋庆龄、邹韬奋等著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1936年7月,他受救国会的委任,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亚非二十六国,争取各地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救国斗争。
出国前夕途经香港时,与沈钧儒、章乃器等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赞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呼吁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个宣言震动国内外,对全国人民是极大的鼓舞,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热情支持。
1939年7月他创办了育才学校。
这所学校设在重庆附近,学生都是择优选拔的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
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
他们不仅教学生学习文化课,而且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革命的思想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就把生活教育的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使育才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株奇葩。
1946年4月,陶行知来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并为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和育才学校的迁址问题多方奔波。
不久,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传来,陶行知异常激愤,他到处演讲,发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号。
后来听说国民党特务已经把他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他无所畏惧,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准备,仍然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
7月25日,陶行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陶行知逝世后,全国开展了广泛的悼念活动。
今天人们仍在研究他的思想,学习他的品德。
目前,已经在北京成立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他的著作也被辑为《陶行知全集》出版,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专著和论文已大量涌现。
事实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之一。
陶行知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教育建设和教育改革是极好的参考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是“生活教育理论”,当前,师生之间关系的家长制仍未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仍是主流,虽然我们知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习,然而,目前的教育环境,教科书、课程标准及作息安排,并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课堂上教师的居高临下、学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课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学内容和匆匆忙忙赶进度的压力下,学生并没有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学生天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必定会丧失殆尽,从何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