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8大修辞手法判定与运用

合集下载

初中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中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中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语文修辞手法识别与运用技巧研究

语文修辞手法识别与运用技巧研究

语文修辞手法识别与运用技巧研究语文,作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无疑为其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魅力。

正确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索语文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技巧。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它能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如“月亮像一个大圆盘挂在天上”,将月亮比作圆盘,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

2、拟人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赋予鸟儿人的“歌唱”行为,使鸟儿的形象更加活泼可爱。

3、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三千尺”来夸张地形容瀑布的高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4、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增强了语势,深化了中心。

5、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工整,节奏明快。

6、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意思是“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但反问的语气更加强烈。

7、设问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思考。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受。

”二、修辞手法的识别技巧1、抓住特征每种修辞手法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比如比喻句中通常会有“像”“仿佛”“似的”等比喻词;拟人句中会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类的行为、情感等;夸张则往往有明显夸大或缩小的描述。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实例整理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实例整理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实例整理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提升文章的艺术性和表达力。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们需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丰富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一些初中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实例。

1. 比喻:通过将两种不同事物进行类比,以丰富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例子:“太阳像一面巨大的火球,照耀着人们的生活。

”比喻了太阳和火球的相似之处,形象地表达了太阳的光明和温暖。

2. 拟人:赋予无生命物体以人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形象鲜明。

例子:“柳树把绿色的长发随风摇曳。

”通过将柳树比作有长发的女子,形象地描述了柳树在风中摇摆的样子。

3. 对比:通过对比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突出某种特征或情感。

例子:“这个房间冷得像冰,那个房间热得像火炉。

”通过对比冷和热的极端差异,突出了房间的温度感受。

4. 夸张:夸大事物的实际情况,以产生独特的效果。

例子:“我今天走了一百公里,累得连蚂蚁都能把我踩死。

”通过夸大行走的距离和疲劳感,形象地表达了极度疲惫的状态。

5.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并列的词或短语,强调事物的重要性或表现情感的激烈程度。

例子:“鸟儿飞翔,鱼儿游动,花儿怒放,溪水潺潺。

”通过排比的形式,将鸟、鱼、花、溪水的动态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6. 借代:用代替的词、短语或句子来表示原词,增强表达力和形象感。

例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使用“鞠躬尽瘁”来代替“尽心尽力”,显示出全力以赴的决心和意志。

7. 比照:将两个事物相对应,突出某种特点或效果。

例子:“月亮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漆黑的世界。

”通过将月亮和明灯进行比照,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明亮和作用。

8. 倒装: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正常语序颠倒,以突出某种情感或句子的语气。

例子:“高高的大山,蓝蓝的天空。

”通过倒装的方式,突出了大山和天空的高远和广袤。

9. 设问: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或增强陈述的语气。

例子:“深夜里,大地酣睡,你还在添油加醋,你何必?”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质疑和反驳的情感。

文学作品中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

文学作品中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

文学作品中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作者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下面介绍文学作品中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作者可以用一个熟悉或具体的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或感受到被描述的事物。

比如,“他是一只勇敢的狮子”就是一种比喻。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质或行为,使其具有生命化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作者可以更好地描绘事物的形象,使作品更具情感和表现力。

例如,“风儿在耳边低语”这句话中的“风儿低语”就是一种拟人手法。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程度来达到夸张效果的修辞手法。

通过夸张,作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并在一些幽默或戏剧性的情节中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例如,“天空中下着银河般的星星”就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

4. 反问反问是一种提出问题但预料对方不会回答的修辞手法。

通过反问,作者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加作品的说服力和情感共鸣。

例如,“难道人类不应该追求和平吗?”就是一种反问。

5. 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观点来强调某个特定意义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作者可以使作品更加有节奏感和力度,增强表达的冲击力。

例如,“追求快乐、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这是每个人的权利”就是一种排比手法。

6. 对比对比是一种通过将两个相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来突出差异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比,作者可以更好地表达事物的特征、情感或价值观,并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黑暗与光明、善良与邪恶之间的斗争是永恒的”就是一种对比。

7. 借代借代是一种用一个事物代指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

通过借代,作者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和隐含意义。

例如,“战争的利刃刺痛了人民的心灵”中的“利刃”就是一种借代。

8. 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一种直接引述他人的话语或文字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与实例分析与应用

修辞手法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与实例分析与应用

修辞手法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与实例分析与应用修辞手法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与实例分析与应用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表达技巧,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作家可以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说服力。

本文将分析并归纳常见的修辞手法,探讨其运用技巧,并提供一些实例分析和应用方法。

一、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来形成形象、生动的表达的修辞手法。

使用比喻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形象感。

比如,在描写夕阳的时候可以使用“夕阳如火,熊熊燃烧,照亮了整个天空”来形容夕阳的壮美。

通过将夕阳与火相比,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夕阳的热情和美丽。

二、拟人手法拟人是指将非生物事物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表达其特征或展示情感。

拟人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我们可以说“时间像匆忙的行人,不知不觉地走过了这个夜晚”。

通过将时间拟人化为匆忙的行人,让读者感受到时间流逝的迅速和不可挽回。

三、排比手法排比是通过使用相同的句式或结构,将多个相似或相关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例如,“她是我的骄傲,她是我的依靠,她是我的力量”。

通过排比的方式,强调了“她”对我来说的重要性,使读者更加明确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四、夸张手法夸张是指对事实和真实情况进行过分的夸大和扩大,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说服力。

比如,“我饿得连骨头都能吃下去了”,这是对饥饿的夸张描述。

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了作者的饥饿感,并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饥肠辘辘。

五、对偶手法对偶是指将两个相对或相似的事物、概念或词语进行对比或并列,以达到强调和对比的作用。

例如,“春天带来了希望,冬天带来了寒冷”。

通过将春天与希望对应,冬天与寒冷对应,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六、借代手法借代是指用一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以在表达中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里的“滚滚长江”就是借代了中国民族的历史长河。

语文阅读8大修辞手法总结

语文阅读8大修辞手法总结

初中8 大修辞手法1.比喻即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构成。

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喻体指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比喻词即联系本体、喻体二者的词语,如“像”“好像”“似”“如”“仿佛”等。

【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例】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2.比拟即把物当作人写、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写的修辞手法,比拟一般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例】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例】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

【例】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3.排比即将三句或三句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例】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4.夸张即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等刻意作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

【例】他吼一嗓子,十里外都能听见。

【例】他胃口不好,仿佛吃粒绿豆就能饱。

【例】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是桃儿、杏儿、梨儿。

5.反复即根据表达需要,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

【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例】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例】谁知那只白蝴蝶缓缓地、缓缓地在树叶上蠕动呢!6.对偶即将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连的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来表达相关或相对的意义的修辞手法。

【例】名扬四海声震八方【例】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例】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7.反问即用疑问的句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只问不答。

肯定句用反问的语气叙述出来,表达的是否定的内容;否定句用反问的语气叙述出来,表达的则是肯定的内容。

修辞手法大全

修辞手法大全

修辞手法大全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7.设问: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初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初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初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1. 比喻: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事物类似或具有共同特点的形象生动地描绘该事物。

例子:他是一头骄傲的狮子。

2. 拟人:赋予非生物事物以人的行为、感受或特征。

例子:大树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晃。

3. 夸张:对某个事物或现象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特征或效果。

例子:他跑得飞快,比闪电还快。

4. 对偶:用相反的词语、句子或观点进行对比和对立,突出其中的差异。

例子:黑夜没有白天明亮。

5. 排比:将同类事物或句子依次列举,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子:我喜欢春天的阳光,夏天的雨水,秋天的丰收,冬天的雪花。

6.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达到强调、感召的修辞效果。

例子:你难道不知道这是错的吗?
7. 借代:用一个物体代表另一个物体,通过关联和联想互相补充。

例子:我怀念那片青山。

8. 比照:通过与其他具体事物的对比,突出所要表达的对象的特征。

例子:你的笑容如同春天的阳光一样明媚。

9. 双关:运用一个词、短语或句子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意义的修辞手法。

例子:他是一个功夫高手,不只是厨艺了得。

10. 增补:在句子中插入一些修辞性的修饰语,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和修辞效果。

例子:那个小男孩,眼睛明亮而深邃,活泼而机智。

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教学方法

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教学方法

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教学方法修辞手法是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升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应用修辞手法。

一、修辞手法的理解教学方法在教学修辞手法的理解过程中,应首先对修辞手法的概念进行明确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可以通过呈现例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修辞手法,并指导他们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达到理解修辞手法的目的。

其次,教师可以选择并重点讲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通过实际的文本材料进行解析和说明,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知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帮助他们把握修辞手法背后的美学原理和修辞意图。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名人演讲、优秀作文等文本,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去解读和欣赏文本,培养他们的修辞感和审美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自主运用修辞手法,提升写作表达的魅力和准确性。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修辞手法的运用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分析作家的修辞手法运用,以及修辞手法对作品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技巧。

其次,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合练习修辞手法运用的题目或写作任务,指导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通过实践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修辞手法应用水平。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修辞手法的创作实践,例如自由写作、诗歌创作等,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充分发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分享和交流作品,共同学习和进步。

三、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除了教授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方法,还应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精选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手法。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评价,引导他们从审美的角度去评判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否合理、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修辞的积累与运用——韩红梅

修辞的积累与运用——韩红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 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夸张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扩大夸张:有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 深……”旳夸张形式。
2、心眼小得象针鼻儿。
缩小夸张:有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 浅、……”旳夸张形式。
[举例]我似乎打了一种寒噤:我就懂 得,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旳厚障 壁了。
(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详细;
4、化冗长为简洁。
作用:利用比喻能够在论述或描写时愈加 生动形象;在议论时能够使比较复杂或抽象旳 道理更生动形象轻易被人了解接受。
比喻旳分类
明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很明显,常 用旳有“像”、“像……似旳”、“好像”、
上旳小团花旳小灰色树影。
利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
其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旳事物,但又 有相同点,不然不能构成比。
其二,比喻要合乎 事理。如“广场上人山人海, 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 从情感上看感觉别扭。 其三 ,不是全部旳“像”字句都是比喻句。
①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表达同类比较旳 ②他刚刚好像出去了。 --表达推测、猜测旳 ③广水有诸多风景优美旳去处,像三潭、中华山。
B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 悬崖上。(利用拟人,突出了大海涨潮时旳有力气势。)
C 因为平时胡花乱用而堕落为贪污犯、盗窃犯旳,不 是在“三反”“五反”斗争中曾经发觉过吗?(利用反 问,加重语气,强调了揭发贪污犯、盗窃犯旳主要性。)
(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旳气势,强化 了感情,增强了文章旳说服力和感染力,多 用于说理或抒情。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学文案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学文案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初中语文常用8种修辞方法详解与辨析!

初中语文常用8种修辞方法详解与辨析!

初中语文常用8种修辞方法详解与辨析!附10题练习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4、典型例句(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云彩好似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5)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拟人1、定义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2、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典型例句(1)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2)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3)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

(4)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5)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排比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表达效果(1)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3、典型例句(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初中语文8个常考【修辞手法】讲解

初中语文8个常考【修辞手法】讲解

初中语文8个常考【修辞手法】讲解修辞手法讲解8个手法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修辞手法类解题方法与运用

修辞手法类解题方法与运用
•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 香味来了。” 又如 宋·范仲淹《御街行》中的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也是这个意思。
夸张的表达作用: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夸张的答题格式(公式)
比喻句的答题格式(公式)
(1)这句话采用比喻修辞手法,将 比作
动描写

(特点),表现作者手法,将 比作
形象生
动的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说明类文章)
(3)这句话采用比喻修辞手法,将 比作
动的论述了
(道理)。(议论类文章)
形象生
题目:请用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下列句子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 第向船尾跑去了。”(3分)
参考答案:
①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1分) ②用“踊跃的铁的兽脊”来比喻“淡黑的起伏 的连山”, (1分) 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看社戏途中的奇特感受。(1分)
定义:
(二)拟人句
拟人句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 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 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 物的词语。
修辞手法类解题方法及运用
《课标》(2018版)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 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辨别 与运用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中考语文阅读题目中 ,修辞的理解与运用是常见的考查的内容之一,本节课 就修辞类的题目与应试技巧,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有 所帮助。
(一)比喻句
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 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构成比喻的必备条件:

初中语文8种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8种修辞手法
欲求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反复
为了抒发强烈的情感,有意地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
连续反复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① 说理文、记பைடு நூலகம்文:强调论点、分清条理
② 文艺作品:表现强烈真挚的情感,强调主旨思想,增强韵律美
间隔反复
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缩小夸张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她的腰身纤细地一粒奎宁丸吞到肚子里就像怀孕。
超前夸张
他还没有端起酒杯,就醉了。
我看着满桌的荤腥,就饱了。
对偶
数字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意义相对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关、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正对: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称、相补的对偶形式。
蒋介石十分高兴,下令速押南京,他准备在这位救过他命的黄埔军校一期学生的身上,做一篇绝妙的反共文章
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丰沛,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鲜明
反话正说
你真的是太聪明了!
引用
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方式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境也。
反问
为了增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文中有答案)
有问无答
(肯定表否定 or否定表肯定)
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
① 增强语气,有助于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我们在不知如何描述某件时间的时候,我们都会换另外一种说法,来让别人听得更明白。

语文课中我们也经常会学到一些修辞手法。

那么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呢?该怎么正确使用并且举例子?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好几种,来看看你知道的有哪些?修辞手法一般都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借代等。

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向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初中语文的8种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初中语文的8种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考试答题技巧总结基础知识题:信语感,多比较初中语文这一块包括语音、字形、词语运用、标点符号、病句辨析等。

做这一块题的基本原则是信语感,多比较。

我们已经作了充足的准备,我们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我们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们应付该相信自己看到初中语文这题时的直觉。

其次,一定要克服还没有看完整道题就急于选出答案的习惯,因为语文题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文言文阅读:联系课文,联系上下文初中语文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中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

因此,平常复习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习,做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

其次,初中语文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故事性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初中语文八大修辞手法介绍: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最常考的8大修辞手法

最常考的8大修辞手法

最常考的8大修辞手法一、修辞的类别及特点一比喻1.概念比喻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2.构成比喻的必备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面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像。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里是花的海洋。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座一座,长虹飞架。

二借代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法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

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六节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文)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六节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文)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

第六节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8种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特点:打比方;例子: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人民是大海。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作用:浅显易懂,生动形象(2)借代特点:借用相关事物代替表达事物例子:花白胡子正坐在墙角吸旱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作用:简洁生动,富于变化(3)比拟特点: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例子: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你尾巴翘上了天。

作用:借物抒情,寓情于物(4)排比特点: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例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作用:语音贯通,气势雄劲(5)夸张特点: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例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作用:突出特征,引起联想(6)对偶特点: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例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作用:音节和谐,语言优美(7)设问特点:采用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的形式阐明道理例子: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作用:引人注意,增强波澜(8)反问特点:只问不答,激发读者自己去体会,从问话中得到答案例子: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作用:鲜明有力,感情强烈【测试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抱薪救火”意思是抱柴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患,反而会扩大祸患。

不符合文中所“赞扬”的方法))。

A.这位负责人说,中学生校服价格比较稳定,不会因为物价的上涨而“水涨船高”。

B.大家赞扬这个方案犹如抱薪救火,一定会把这次改革的“三把火”烧得更加旺盛。

C.海洋污染不像陆地环境污染那样触目惊心,公众了解信息的途径也非常有限。

D.绿色植物摆放在室内,不但赏心悦目,还可以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功效。

2.下列句子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D项是设问不是反问。
【课前测】下图为2019年浙江嘉兴的一道中考题。下列选项中, 对该题审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题属于有模板的概括题。 B.根据分值和思维导图可知,三个空每空一分。 C.分析模板可知,①②③都应该填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D.导图呈现出三类信息——天气状况、人物心理、人物动作。
【解析】 (1)句连用三个“有一种爱,……”的句子,三个句子结构
相同,说服力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2)句把“人生” 比作“旅行”,以此来说明要懂得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方法。(3)句,“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能战胜”夸大 了我们所能战胜的困难,以此说明团结的力量之大,运用了夸张 的修辞方法。(4)句,“海”本不会“笑”“羞”,这里把 “海”当作人来写,使“海”具有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方法。
不出现

出现
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互动题】对下列比喻句的分类错误的一项是( ) A.生命在你手里像一条迸跳的鱼,你又想抓住它又嫌腥气。 【明喻】 B.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借喻】 C.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暗喻】
比喻句的判定要点
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的关键在于有无喻体。
【互动题】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C.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 日本看护妇。 D.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解析】B项中本质相同的同类事物之间不能构成比喻。
【互动题】指出下列诗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 ) 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B.他们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C.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 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D.红衣青年仿佛一个完全的外行。
【解析】D项未运用修辞手法,“红衣青年”与“外行”是 本质相同的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
口诀:两问两比,反对夸拟。
修辞手法 反问& 设问
• 反问 即用疑问的句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只
问不答。
• 设问 即为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
一种修辞手法。
【互动题】(2016·娄底)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偶) B.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百灵鸟向它 歌唱。(拟人) C.在乌黑的无边夜空中,李煜所见之月,如钩,尖锐的钩,勾人 心魄。(比喻) D.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反问)
【互动题】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 的一项是( ) A.红的像火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C.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D.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
【解析】A项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红、粉、 白色的花分别比作火、霞和雪。BCD三项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把景物当作人来写。
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
⑤孩子们的思想里片刻也忘不了这个小岛,直到有一天他们觉得:
他们简直是非到那儿去一趟不可了——这是不足为奇的。
——选自《遥远的岛》
情节 孩子们每天都询问岛上的事情,计划去岛上看一看
心理 ①
A.好奇 B.喜爱 C.难过 D.无感
夸张
反复
常考:比喻、比 拟、排比
对偶
反问 设问
中考基础修辞题型包括客观题中的修辞判断及辨析,也包括 主观题中的仿写及口语交际写作。
修辞手法 比喻
• 比喻
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 残月 新月 满月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喻 (如像、好像;似、恰似; 如


词 如、有如;若、仿佛等。)
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 排比 即将三句或三句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 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 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互动题】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1)有一种爱,它不张扬;有一种爱,它不善表达;有一种爱, 它不能轻易被人读懂。 (2)人生就像一次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旅途中的风景 和看风景的心情。 (3)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团结一心,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能战胜。 (4)海笑了,海羞了,朝着沙滩探出冰凉而又晶润的手。 A.排比 比喻 夸张 拟人 B.拟人 排比 比喻 夸张 C.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D.排比 夸张 比喻 拟人
A.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解析】A项,“绿树”与“青山”对应,“村边合”与“郭外 斜”对应,结构相同,字数相等,选项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B项,前句句尾的“地利”,同时又是后句的开头,两句首尾相 接,选项是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C项,“两个黄鹂”与“一行 白鹭”对应,“鸣翠柳”与“上青天”相对应,结构相同,字数 相等,选项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D项,“黄梅时节”与“青 草池塘”相对应,“家家雨”与“处处蛙”相对应,字数相等, 结构相似,选项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初中8大修辞手法判定与运用
【互动题】下列关于修辞及其常考题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中考常考八大修辞包括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反复、对偶、 反问、设问8种。 B.在基础题中,修辞手法只涉及客观题的修辞手法判断及辨析, 不涉及主观题。 C.修辞手法贯穿初中语文学习各个方面,在阅读中也会涉及到修 辞手法的赏析。 D.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解析】
【课前测】阅读下文,①应填写的是选择(

③他们竭力探听小岛上的情况,常常向父亲提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
问题,然而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很简短的回答。小岛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
怎么能引起一个成年男人的兴趣呢?
④不过孩子们从远处用自己的眼睛眺望着小岛,他们绝不能相信,
它是像父亲所断言的那样索然无味。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
修辞手法 夸张
• 夸张 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的形象、特征 等刻意作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
1.扩大夸张 2.缩小夸张 3.超前夸张
A.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 佛已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 《春》) B.他吼一嗓子,十里外都能听见。 C.他胃口不好,仿佛吃粒绿豆就能饱。
修辞手法 反复& 排比
• 反复 即根据表达需要,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
反复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有时二者会交错使 用。 连续反复 【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春》) 【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供状绝笔》) 间隔反复 【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 比喻 分类:
根据比喻的构成要素的不同,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类型
例句
本体
特点 比喻词
喻体
明喻
残月如弓,新月如眉,满月 如镜。
出现
像、像……一样、 好像、似、犹如、 出现 如、仿佛等
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 暗喻
的声音。
出现
是、变成、成为、 成了、等于等
出现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
借喻
【互动题】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 )
(1)一声声的问候,一份份不期而至的礼物,都是用真情渲染的 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2)一轮圆月缓缓爬上树梢,将它的清辉洒落在屋前的谷地上。 (3)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的印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 滔白浪的大胡子。
A.比喻、拟人、夸张 B.拟人、夸张、比喻 C.比喻、夸张、拟人 D.夸张、比喻、排比
修辞手法 对偶
• 对偶 即将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连的短语
或句子对称排列,来表达相关或相对的意义的修辞手法。
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互动题】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修辞手法 比拟
·比拟 拟人:把物当作人写; 拟物:把人当作物写 / 把甲物当作乙物写。
【互动题】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拟人修辞的一项是( )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晒着阳光很暖和安适 地睡着。 B.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 地。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D.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 冻上。 【解析】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 备人的动作和情感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情感的 样子。B项没有运用拟人修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