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 702 研究所 刘九卿

合集下载

中央企业先进职工事迹材料

中央企业先进职工事迹材料

本文由鹏鹏鹏璐璐璐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目录“中国速度”的尖兵——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杨青巍 8 优秀的核岛管道施工班长——记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管道队管工班长粟建. 11 平凡岗位上的军工巾帼——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五一九厂二分厂高级技师韩利萍 13 国威、军威的坚强基石——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永超 15 刻画多彩数控人生——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三研究院159 厂18 分厂数控加工组组长史文涛 18 传承、博纳、务实、创新——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二部研究室主任李君龙 21 攀登永无止境——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王刚 23 勇于创新探索空空导弹领域科研管理——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空空导弹研究院项目管理部部长王冬 26 俯首甘为孺子牛——记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设计所电装科高级工程师周富卿. 27 好学成就高超技艺——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技师王辅洲 30 电控技术领域中的弄潮儿——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白思春 32 当代中国能工巧匠——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吉林东光集团有限公司制动器厂机加分厂高级技师韩志堂 35 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奋战科研第一线——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兵器装备研究院新概念武器研究室主任李伟 37 立足岗位作贡献精益求精创一流- 1 - ——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陈堂胜 39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外勘探开发公司乍得项目经理窦立荣 42 人生的履历写满浩瀚的戈壁大漠——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塔里木油田公司销售事业部轮南集输站吾加买提·吐尼牙孜45 市场弄潮显身手——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江苏石油勘探局钻井处也门分公司副经理胡宁 48 勇攀高峰的蓝领专家——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储运一厂装油单元高级技师左金海 51 引领勘探潮流争当企业先进——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魏刚 54 三十一载山路巡线人生——记国家电网公司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供电公司桦甸供电分公司送电检修站送电班技术员吕清森57 一盏燃亮抗洪大堤上的灯——记国家电网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湘潭电业局石潭中心供电营业所专职安全员周呈午 60 输电再苦心也甜——记国家电网公司河北省电力公司衡水供电公司线路工区检修二班班长何义良 62 立足本职、敬业奉献的楷模——记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电网公司曲靖供电局助理工程师简学军 65 “焊接”无悔的青春——记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华能临沂发电有限公司焊工班班长徐海 68 中国水电事业的基石——记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龙滩电厂设备管理部主任凌洪政 70 平凡之路、成功之路——记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控制分部技术员吴丰 72 十年磨砺成就锅炉专家——记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浙江北仑第一发电有限公司锅炉运行高级工程师戴成峰 75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平庄煤业公司老公营子煤矿综掘一队班长张国艳 78 宝剑锋从磨砺出- 2 - ——记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贵州金元集团黔北发电总厂高级技师张冲 81 煤海之路在他脚下延伸——记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宁煤集团灵新煤矿综采二队高级技师马洪涛 84 班组领头兵——记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东煤炭集团设备维修中心维修一厂四部电工班班长刘战英..87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作为——记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南京分公司工程建设中心工程师杨春泽 89 青春奏响的战歌——记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湖南分公司政企客户部渠道管理部王琼 92 知识型员工的精彩篇章——记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信息化部高级工程师屈玉阁 95 微笑天使——记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新余分公司客户服务部彭筠 98 激情工作快乐生活——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数据增值网络维护室副经理谢永安. 100 闪光的螺丝钉——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玉树分公司综合管理员强艳晖 102 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振华集团云科电子有限公司生产部高级技工刘胜黔. 104 实践中定格精彩——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长春丰越公司高级工程师郭洪梅. 106 技术创新型“蓝领” ——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解放变速箱分公司调工技师周世君 108 创“零缺陷”装配法捍发动机精品质量——记东风汽车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襄樊工厂发动机TU 装配内装班班长刘国艳 111 默默奉献的生产标兵——记东风汽车公司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制造部技工朱砂 113 平凡岗位写精彩人生——记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重容分厂高级技师刘淼 115 创造奇迹树立丰碑- 3 - ——记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电站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经济师鲁金鹏 117 勇于创新屡创佳绩——记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东方锅炉集团重容车间核电工段手工焊三组组长吕泽均119 积极探索勇于进取——记鞍山钢铁集团公司鞍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机电安装工程分公司总工程师李支海 121 不服输的外板生产“指挥官” ——记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宝日汽车板镀锌分厂镀锌作业区管理作业长朱炜123 学以致用积极创新——记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特钢事业部特种冶金厂王鹰 126 钢铁精神献身科研——记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汽车用钢研究所开发研究室主任田德新 129 苦练内功克难攻坚——记中国铝业公司广西分公司热电厂汽机水化车间主任李军 131 在奉献中升华——记中国铝业公司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机电工程公司钳工二班班长韩道亮 133 食品部的奏鸣曲——记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广州远洋船舶物资供应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罗雪英 136 “三星心”级轮机长——记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油轮公司轮机长卢云集 138 蓝天雄鹰的追求——记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国际航空股份西南分公司三级飞行员晋军 140 闪光的航迹——记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东航西北分公司二级飞行员张静维 142 求新求变的新时代工人——记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珠海保税区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车间领班丁光华. 145 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记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峻 148 酒香技更高——记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粮酒业有限公司技术主管于庆泉 150 爱岗敬业的奉献者- 4 - ——记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安徽霍邱诺普矿业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尚红军 153 脚踏实地创新创效立足岗位勇争一流——记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机械公司副总经理王云福 155 为中建地产保驾护航——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中建地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利杰 158 把青春献给国家储粮事业——记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央储备粮吉林直属库仓储科化验员郭赫 161 敢于做技术创新的真正勇者——记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国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同益中特种纤维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冯向阳163 为核电事业奋斗终身——记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窦一康 166 务实求真的领路人——记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北京中咨海外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鲁静 169 创新的痴迷者敬业的机修人——记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拓特机械制造厂总装车间刘勇建. 172 在弧光中闪耀——记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建设总公司焊接培训中心主任楚锡荣 175 一心一意谋发展——记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天津电装分公司经理曹跃进177 奋战在一线的教授级高工——记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北京钢研高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种高温合金事业部经理柳光祖.. 180 让民族有机硅工业星火相传——记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江西星火有机硅厂工艺副总工程师龚文 183 炼胶厂里的十年劳模——记中国化工集团公司青岛橡六集团有限公司炼胶厂丙班值班长赵岩朋 186 天辰人的追求——记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天辰工程有限公司采购部副部长郭贵和 188 爱动脑子的创新班长——记中国盐业总公司皓龙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天源公司制盐工段运行三班班长邹红叶 191 一位科技人员的高风亮节- 5 - ——记中国恒天集团公司经纬股份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产品设计部副部长李鸿威 194 恪尽职守竭诚奉献——记中国中材集团公司宁夏建材赛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山分厂厂长马占海 196 足迹在水泥研发中闪光——记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粉体检测中心主任罗帆198 扎根企业当脊梁——记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第三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周卫辛. 200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记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贸易发展部总经理闫立群 203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记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建设部沈阳煤气热力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周新文 206 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代表——记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崔巍 208 在焊花中绽放人生光彩——记中国南车集团公司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钢结构事业部高级技师张忠 210 俯首甘为孺子牛 212 ——记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天津工程分公司第五项目部信号班班长曹金耀 212 巾帼不让须眉 214 ——记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宁杭客专线第二项目部安全员赵春花.. 214 沿着父辈的足迹一路征程 217 ——记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铁十局电务公司徐连电气化项目部作业队长沈廷山 217 求真务实兢兢业业 220 ——记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公司测量大队副队长田国锐 220 他用忠诚写人生222 ——记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袁松222 企业做大做强的功臣 225 ——记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高级会计师钟文炜 225 大浪淘沙勇者胜 228 ——记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南京普天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地区销售总监张焰 228 追求卓越的人 230 - 6 - ——记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联芯科技公司产品经理龙红星 230 立足渔捞创佳绩 231 ——记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舟山海洋渔业公司远洋渔业公司船长李志康 231 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乐于奋献 233 ——记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长江航运集团金陵船厂设计公司副总经?砝钯 233 兢兢业业为国旅 235 ——记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国内旅游部总经理张陵捷 235 献身创业自强不息 238 ——记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青海煤炭地质105 勘探队队长文怀军 238 永争第一力求完美的铸管人 240 ——记新兴铸管集团有限公司黄石新兴管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晓兵 240 精益求精的带头人 242 ——记中国水利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水工分院副院长王国进 242 无私奉献的技术尖兵245 ——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科研设计院院长助理李正云 245 不懈的追求无悔的人生 248 ——记攀钢集团有限公司钛业公司钛冶炼厂冶炼车间主任刘峰 248 尽职尽责的核电人 250 ——记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研发部副经理陈怀东 250 蓝光精神的传承人 252 ——记彩虹集团公司上海蓝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一部经理潘尧波 252 撑起大坝的脊梁 254 ——记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锦屏一级项目综合加工厂副厂长周军 254 - 7 - “中国速度”的尖兵中国速度” ——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杨青巍——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杨青巍2006 年10 月第21 届世界聚变能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

空心闭合截面薄壁型钢结构电子衡器的设计与计算

空心闭合截面薄壁型钢结构电子衡器的设计与计算
作稳定性 和可靠 性高 ; 3 两个无 端部 效应 影 响的悬 臂梁 型称 重传 感器并
联 可得 到较高 的称 量 准确度 , 多梁并联 组秤 , 准 其
确度 更高 ;
4 称 重传感 器 紧 固在 空心薄 壁 梁的 内部 ,并在 粱
两端头 的开 口处 、安装 封堵端 盖 ,使 称重 传感器 得 到很好 的保 护 , 提高 防护等 级 和工作寿命 ; 5 叮对 整梁采用化 学镀 镍新 工艺 , 层 均匀 、 度 镀 硬 较 高 、防腐 性 能好 .即提 高外 观质 量又 不影 响焊 接
轩 件结构计 算理 论 , 立力 学模 型 , 行 受力分析 与理论 计算 确 进 关键 词 : 闭合截 面 薄壁 型钢 理论计 算 电子平 台秤 称重传 感嚣


概 述
小、 高度 低 、 量轻 的发展方 向 。 重
二 、 子 称 重 粱 电
传统 的 电子平台秤 ( 电子地 上衡 、电子轮重 如 秤 、电 子轴重秤 等 】多由 开 口截 面型钢焊 接而成 的
电子 称 重 梁 由一根 空 心闭 合 正 方 形或 长 方 形
框 架式 秤体 . 台板 的框 架式秤 台 、 带 称重 传感器 , 承 力传力部件 和定位 限位 装 置等组 成 ,零部 件多 、结
构 比较 复杂 ,组 装后活 动环节 多 ,稳 定性 和可靠性
截面薄壁 型钢 ,安 装在空 心薄 壁型钢 内 的两 个悬臂 梁式称 重传感 器 ,与称重 传感 器悬臂端 相 连接的 承 力传力 支承 和接 线盒 等组成 ,其结 构 示意 图如 图 1
73 7 2 mm 和 I 0 . rm。 14 7 a
不难看 出 ,此种 电子称 重粱 最 突出的特点 就是 它 的可组 台性 :两 个或多个 电子称 重 梁可 以组 合成

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技术发展概况

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技术发展概况

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技术发展概况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七○二研究所刘九卿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电子称重技术与电子衡器产品快速发展的强力牵引下,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设计与制造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

本文从产品研发、強化企业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介绍了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电阻应变计技术发展概况,重点是设计与制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科技攻关的新特点以及大批量生产的统计制程管理。

结合电子称重技术的新要求,展望了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称重传感器 电阻应变计 结构设计 制造工艺 虚拟化 柔性化 网络化 统计制程管理一、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发展与技术创新193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E.Simmons(西蒙斯)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A.Ruge (鲁奇)分别同时研制出纸基丝绕式电阻应变计,以他们名字的字头和各有二位助手命名为SR一4型,由美国BLH公司专利生产。

为研制应变式负荷传感器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1940年美国BLH公司和Revere公司总工程师A.Thurston(瑟斯顿)利用SR一4型电阻应变计研制出圆柱结构的应变式负荷传感器,用于工程测力和称重计量,成为应变式负荷传感器的创始者。

1942年在美国应变式负荷传感器已经大量生产,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

前30多年,是利用正应力(拉伸、压缩、弯曲应力)的柱、筒、环、梁式结构负荷传感器的一统天下。

在此时期内,英国学者杰克逊研制出金属箔式电阻应变计,为负荷传感器提供了较理想的转换元件,并创造了用热固胶粘贴电阻应变计的新工艺。

美国BLH公司和Revere公司经过多年实践创造了负荷传感器电路补偿与调整工艺,提高了负荷传感器的准确度和稳定性,使准确度由40年代的百分之几量级提高到70年代初的0.05量级。

但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是:加力点变化会引起比较大的灵敏度变化;同时进行拉、压循环加载时灵敏度偏差大;抗偏心和侧向载荷能力差;不能进行小载荷测量,这些缺点严重制约了负荷传感器的发展。

称重传感器执行标准及性能试验程序与误差计算方法

称重传感器执行标准及性能试验程序与误差计算方法

称重传感器执行标准及性能试验程序与误差计算方法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七○二研究所 刘九卿【摘 要】本文在介绍OIML R60国际建议和称重传感器国家标准产生背景,R60国际建议2000版与前版的区别和改进,GB/T7551—2008《称重传感器》国家标准主要增补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主要技术性能称重传感器误差(E L)、重复性误差(E R)、温度对最小静载荷输出的影响(C M)、蠕变误差(C C)、最小静载荷输出恢复值(C MDLOR)、称重传感器大气压力影响(C P)、和称重传感器湿度影响(C Hmin)的试验程序与计算方法。

【关键词】 称重传感器;国际建议;国家标准;计量规程;技术性能;试验程序;最大允许误差一、OIMLR60国际建议和称重传感器国家标准产生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电子称重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负荷传感器提出许多新要求。

传统的技术性能评定方法已不能满足电子衡器发展的需要,急需与电子衡器准确度评定方法相适应的负荷传感器计量特性评定方法和检定规程。

OIML(国际法制计量组织)根据各成员国的意见,决定由其下属的质量测量指导秘书处(SP7)下设的负荷传感器报告秘书处(Sr8),负责起草与电子衡器误差评定方法相适应的计量规程。

由于Sr8报告秘书处由美国负责,自然就由美国负责全部起草工作,代号是PR3号报告,名称为《称重传感器计量规程》。

这是世界上首次将用于质量测量和力值计量的负荷传感器分开,即分为称重传感器和测力传感器两种类型。

质量测量用的称重传感器彻底脱离了以单项指标中最大误差来确定准确度的概念和方法,建立与电子衡器误差评定方法相对应的总误差带概念,即最大允许误差包括由非线性、滞后引起的误差和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由于温度变化对灵敏度影响所引起的误差,它对于递增和递减载荷均适用。

此外在考核内容和指标、参比直线、试验载荷、蠕变试验等都有所不同。

对电子衡器制造商和广大用户来说,把主要单项误差都包括进去对诸项误差综合考虑才有实际意义。

压电石英多分量力传感器及其应用

压电石英多分量力传感器及其应用

压电石英多分量力传感器及其应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702研究所刘九卿【摘要】本文针对工程结构动态特性研究所提出的多分量动态力的测量问题,介绍了以石英晶体为敏感组件的压电石英多分量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石英晶体特性;多个石英芯片组合及测试技术;石英芯片装配工艺要点,重点工序理论基础;多个多分量压电石英力传感器并联组成测量系统(测力平台)的特性与受力分析。

并简要的介绍了压电石英多分量力传感器在动态测试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分量力传感器;动态特性;石英晶体;压电效应;电荷灵敏度;电荷放大器;测力平台一、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些结构设计与测试中,用工程动力学代替工程静力学解决问题,研究结构的动态特性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动态力、动态压力等参数测量中,由于被测力、压力不断变化,动态测量系统的响应能否及时跟上这种变化?这是动态测力、测压力和其它动态参数测量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

这就对结构的动态特性研究、动态测试技术与装备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其中对动态测力、测压力的传感器要求比较苛刻。

动态测力、测压力等传感器应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刚度大,固有频率高,动态范围广,输出灵敏度高等特点。

动态参数测量的核心是选对传感器,并研究传感器动态误差出现原因和消除方法。

国际上工业发达国家在动态测试中,多采用以石英晶体为敏感组件的压电石英力、压力传感器。

由于石英晶体材料具有其它材料无可比拟的特性,因此在传感器研制领域被广泛的用作力—电转换组件,其优点是固有线性好,几乎无滞后;刚度大,石英的弹性模量E=8000kg/mm2,因石英晶体片的厚度只有0.4~1mm,所以整个传感器和实心小钢块相似,固有频率高,一般都在几十千赫以上;频率响应范围宽,特别适合用于动态测量;无热释电现象,时间老化率低,稳定性好;居里点高达573℃,受温度影响小,灵敏度稳定性好;绝缘电阻高,体积电阻率>1012Ωm2/m。

基于并联贮箱结构的卫星推进剂剩余量测量方法

基于并联贮箱结构的卫星推进剂剩余量测量方法
K e wor s: s a e r f p o lin s se ;pa alltn y d p c c a rpu so y tm t r le a k;p o e ln ;r sd lp o eln a gn t o r p la t e iua r p la tg u ig meh d
W EIYa mi g, S n n ONG a T o,LI ANG u qin Jn a g
( e gIstt o ot l n ier g, e g1 0 9 C i ) B n ntue fC nr gne n B n 0 10,hn i oE i a
Ab t a t Esi to h r p la tr s u c so n n e p c c a h o g p rto a iei mp ra t sr c : t main t e p o e ln e o r e fu ma n d s a e r f t r u h o e a in llf si o t n t
p rd ti s o h th ro f rp l n si t n b I g sijcinmeh d n P ae .I s h wnta eerro o el t t i yG M( a ne t to )a dT GT( h r t p a e ma o o te— e l o el tg u ig tc nq e i rp r o a o h rp l t l lv l h i ra rp l n a gn e h iu )sp o ot n lt te po eln i e e ,terme s rme ta c rc p a i a fl au e n c u a y aes p ro ote B b o —e pn ) n VT ( rsu e ou ,tmp rtr ) t o s n oh c n r u eirt h K( o k k e ig a d P pes r ,v lme e eau e meh d ,a d b t a

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模拟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模拟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模拟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标题: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模拟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模拟仿真系统,利用物理学原理模拟了液体火箭推进剂的加注过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系统的性能特征。

首先,通过对推进剂加注机构和流量控制部件的详细分析,建立了系统动力学和流体力学模型,并推导了加注时间和管道中液体流动情况的数学表达式。

然后,应用MATLAB/Simulink编程建立了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仿真模型,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方法验证了模拟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模拟仿真;系统设计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模拟仿真系统的最终应用是火箭研发和发射领域,它能够帮助引擎设计者准确的模拟各种补给情形下的火箭发动机性能,从而提高发射效率。

在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和研制中,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模拟仿真系统可以准确地模拟和模拟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过程,并分析出加注时间和加注管道中的液体流动情况,为其引擎性能提供精准、实时的信息,从而提高整体火箭发动机的效率。

例如,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模拟仿真系统可以准确地模拟推进剂的实际数量,并根据火箭发动机的压力需求来调整推进剂的加入速率,准确控制不同参数下的推进剂加注过程,使得火箭发动机的喷出量和推力精准可控,从而有效提升火箭发射精度和效率。

此外,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模拟仿真系统还可以用来模拟多种特殊情况下的火箭加注过程,比如高空、多流体、多组件等,从而更好地了解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系统的性能特征,并获取有效的优化和改进方案。

此外,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模拟仿真系统可以用于火箭发动机调试,协助工程师快速发现火箭系统中的问题,解决安全和效率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火箭发射的风险。

总的来说,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模拟仿真系统可以有效地模拟和分析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系统的性能特征,并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来研究和提高火箭发射的准确度。

船舶研究院专家参观考察江龙船舶

船舶研究院专家参观考察江龙船舶

船舶研究院专家参观考察江龙船舶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原副校长于清双及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701所)、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708所)、中船重工第七一六研究所(716所)部分专家参观考察了广东江龙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公司相关领导向各专家介绍了江龙船舶的发展概况,并陪同参观了船艇生产车间及码头在建船舶。

专家们登上“125客位商务接待船”参观考察,并对船舶的设计建造工艺给予了肯定。

江龙公司与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701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702所)、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708所)、中国航空工业第六〇五研究所(605所)、长江船舶设计院等单位均有合作。

运用研究院的技术优势、科研成果,不断提升江龙的技术创新水平及船舶建造水平。

同时,江龙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均有相关的科研合作、课题合作。

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人才,与公司科研人员合作进行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大大提高了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

此次的参观考察时间虽短,但专家们对考察结果表示非常满意,并祝福江龙更上一层楼!期待未来的进一步合作。

拉压式环形梁测力与称重传感器

拉压式环形梁测力与称重传感器


Key words: force measurement and weighing transducer; elastic component; the ring strain beam; boundary conditions; stress
3
analysis;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π乙 π π 乙 乙 = PR3 4EJ
π
2 0
1- cos2θ 2
dθ+ E ·J G Jn
π 2
(1- 2cosθ+cos2θ)dθ
0
卷 第
π π π乙 = PR3 4EJ
π + E ·J 4 G Jn
3π 4
-2
3 期
σmax=φ
Mmax W

3PR 2bh2
由于
G=
E 2(1+μ)
,则
E G

作者简介:刘九卿 (1937-),男,1960 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 团公司下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七 O 二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 现为中国衡器协会技术专家委员会顾问、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顾问, 《衡器》 杂志编 委。编著 《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称重传感器》,且在 有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 90 余篇。
P 4
R(1- cosθ)
MOn=R(1- cosθ)
根据结构力学单位载荷法,其弯曲和扭转变
形为:
乙 δ1=
s 1 MMOds 0 EJ
τ1=γτmax 式中 γ—与比值 h/b 有关的系数。
乙 δ2=
s 0
1 GJn

平行梁型称重传感器的力学特性_刘九卿

平行梁型称重传感器的力学特性_刘九卿

M 2
·1 6K+1
M3=M4=-
M 2
·6K1+1
M23=- M32=-
M 2
·6K6K+1
(8)
将式 (7) 和 (8) 相加求得力矩 M 作用下的
弯矩,即
M1=-
M 2
·(6K+51K)-(K1+2)
M2=
M 2
· 13K+4 (6K+1)(K+2)
M3=
M 2
·(6K+111)(KK+2)
M4=-
PL 4
为了求得弹性元件同时受载荷 P 和力矩 M 作用 时的弯矩,将式 (2) 和式 (4) 相加得到总弯矩为
则可认为弯矩的零点就是平行梁的中点。 在商业电子秤的应用中,加载点不一定在中心
M1=-
PL ·3K+1 2 6K+1
-
M· 1 2 12K+2
A 点,可能在 B 点或 C 点。假设在 B 点,此时弹 性元件的受载为一集中载荷 P 和一力矩 M,其力学 模型如图 7 所示。
M 2
·(6K+71K)+(K3+2)
M23=-
M 2
·(K6K(+121K)(K++132))
(9)
将力矩 M 作用于刚架上的弯矩与载荷 P 作用
于刚架上的弯矩相叠加,得带辅助梁式平行梁弹性
元件的总弯矩,其弯矩图如图 11 所示。
2009
根据力的叠加原理,分别求出载荷 P 和力矩 M
作用在平行梁上的弯矩,叠加后即可求得总弯矩。载
- ε11
- ε12
- ε12
+ε12

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严防电子计价秤作弊

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严防电子计价秤作弊

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严防电子计价秤作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702研究所 刘九卿【摘 要】电子计价秤作为贸易结算和涉及广大消费者利益的计量工具,属于国家强制管理的法制计量器具和必须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才能生产销售的产品。

但近年来多次国家监督抽查结果表明其产品质量不容乐观,通过软、硬件作弊缺斤少两坑害消费者现象时有发生。

本文在分析电子计价秤各种作弊手法的基础上,提出以技术与管理两方面作为突破口,严防电子计价秤作弊,并分别就技术与管理问题收集整理了各方面意见,提出一些防作弊实施方案,供生产企业和立法执法、监督管理部门参考。

【关键词】电子计价秤;法制计量器具;3C认证;防作弊;监督管理;诚信计量一、概述电子计价秤以其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称量准确、重量和计价信息可直观显示等特点, 广泛应用于大型超市、集贸市场、商店宾馆、个体商户等商业领域,是名副其实的民生计量器具。

因其既涉及到贸易结算,又涉及到广大消费者利益,是国家强制管理的法制计量器具和必须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才能生产销售的产品。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改变我国商业衡器仍以木杆秤、弹簧度盘秤为主要计量器具的落后局面,实践中国衡器协会提出的“手动改自动,机械改电子”的衡器工业发展方针,上海衡器制造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电子计价秤技术与制造工艺,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计价秤产品,建立了我国第一条电子计价秤生产线,较大的提升了我国电子计价秤研究、设计、制造水平,同时带动和促进了小量程铝合金平行梁结构称重传感器的发展。

国产电子计价秤的小批量生产和在大型商场、集贸市场的应用,凸显其操作简便、称量准确、显示直观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的青睐,加速了我国商业衡器“机械改电子”的发展步伐。

但是在其后的几年间,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和准入门槛较低,电子计价秤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造成产能过剩,致使销售市场出现恶性价格大战,竞争无法无序。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702研究所刘九卿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702研究所刘九卿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702研究所刘九卿物联网对传感器技术的新要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702研究所刘九卿【摘要】随着传统产业应用信息技术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兴起,传感器产业已成为高新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就传统传感器如何适应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提出了对传感器技术的新要求是便携、节能、环保。

技术发展方向是一部分产品应由传统型向全新型转型发展,并研发新结构、新敏感机理的传感器。

新型传感器在结构与功能上应具有微型化、无线化、智能化、低驱动、低成本和快速响应等特点,同时做到稳定性好、可靠性高、寿命长、免维修。

最后简要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结构原理和制造工艺特点。

【关键词】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微型化;智能化;低驱动一、概述计算机、互联网、传感器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产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成为继计算机、通信网络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国内有关调查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1,物物互联将成为下一个新兴的信息产业。

而传感器是物联网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物联网产业已进入市场导入期,传感器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测,未来五年国内传感器市场年复合增长31%,预计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以上。

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实现互联互通;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联网的物应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传感器属于物联网的神经末梢,成为人类全面感知自然的最核心元件,各类传感器的大规模部署和应用是构成物联网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因此,物联网发展的根基是传感器,也就是说,发展物联网,首先应发展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可以说物联网与传感器是相辅相成的促进与带动关系,在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强力牵引下,我国传感器企业的一部分产品正由传统型向全新型转型发展,并研发应用新敏感机理的传感器。

称重传感器并联组秤原理及其误差合成

称重传感器并联组秤原理及其误差合成

称重传感器并联组秤原理及其误差合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七0二研究所刘九卿【摘要】21世纪已经到来,这将是电子称重技术在高新技术牵引下大发展的年代。

研讨电子称重领域共性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对称重技术的进步和电子衡器产品的开发有较大促进作用。

为此,本文介绍了最普通又极容易被误解的多个称重传感器并联组秤的输出问题;对称重传感器合成误差有影响的单个称重传感器的各种误差的正确合成问题。

讨论了多个称重传感器系统的误差和单个称重传感器合成误差的关系,并推导出相应的误差计算公式。

【关键词】称重传感器;并联输出;误差;合成误差;误差分布1.概述自从60年代末期全电子衡器问世以来,其重量转换系统通常由多个称重传感器组成,被称重量便分配在这些称重传感器上。

如何将各称重传感器的电桥电路连接起来得到总的输出信号,并把它送至称重显示控制仪表,一般有串联、并联和混联三种输出电路。

全电子衡器问世之初,由于称重显示控制仪表的分辨率和准确度较低,为了得到较精确的测量结果,多采用串联输出电路。

其优点是可以得到较大的输出电压,串联输出是各称重传感器电桥电路输出之和,缺点是增大了称重传感器的输出阻抗,容易引入共模干扰,特别是每个称重传感器一定要有单独的供桥稳压电源,否则完全破坏电桥电路原有的关系,这就增加了整个系统的复杂性,而且要使多个单独的稳压电源做得一样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是直流那就更困难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称重显示控制仪表的分辨率和准确度有了较大提高,70年代中期以来,多个称重传感器的电子称重系统基本上告别了串联输出电路,而采用并联输出电路。

它分别将每个称重传感器电桥电路的输入端、输出端并联,将并联后的输出端接至称重显示控制仪表。

并联输出电路只需要一台公共稳压电源给各称重传感器施加供桥电压,即节省设备,简化系统,又提高了称量的可靠性。

并联输出还可以减小总输出阻抗,增强系统抗干扰能力。

但它要求每个称重作者简介:刘九卿(1937~),男(汉族),辽宁省海城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702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职时从事各型号运载火箭结构强度试验应力分析等工作,现为中国衡器协会技术顾问。

剪切梁称重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和应变计最佳方位

剪切梁称重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和应变计最佳方位

剪切梁称重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和应变计最佳方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702 研究所刘九卿【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应用较多的剪切梁称重传感器的结构与特点,分析了剪切梁弹性元件的力学特性与边界影响,建立了两端固支中心受集中载荷的矩形截面剪切梁弹性元件的数学模型,对应力、应变场进行分析,求得主应变计算公,从而找出电阻应变计最佳粘贴方位。

【关键词】称重传感器;电阻应变计;剪切梁;弹性元件;力学特性;应变场一、概述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利用剪切应力产生的拉、压成双主应力的称重传感器问世以来,以其全面克服传统正应力称重传感器的固有缺点,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潮流,每年都有多种结构类型的剪切式称重传感器面世。

与传统的圆柱式、圆筒式、圆环式、弯曲梁式结构的正应力称重传感器相比,剪切梁式称重传感器有如下特点:(1)剪切梁弹性元件的应变区无面积效应和泊松效应影响,受载时截面积无变化,固有线性好;(2)剪力沿应变梁的长度方向为一常量,因此称重传感器输出对载荷作用点变化不敏感;(3)应变梁为一受弯曲应力作用的弹性元件,中性轴处的应力单元为纯剪切状态,拉、压成双的主应变绝对值基本相等,惠斯通电桥的非线性误差小;(4)外形低,稳定性好,加之采用测量正、负应变的电阻应变计对称的组成惠斯通全桥电路,抗偏心和侧向载荷能力强;(5)当剪切应变梁同时承受拉伸和压缩载荷时,称重传感器灵敏度一致性好,可用作“拉压型”称重传感器;(6)剪切应变梁为双端固支梁,载荷引入点和两个支撑点自成平衡力系,不需要强行维持力矩平衡,边界支撑设计大为简化;(7)在剪切应变梁两侧的载荷引入点和两个支撑点之间,对称加工出四个盲孔就形成了工字形截面剪切梁,其技术与应用性能更理想;(8)采用钢球与球碗接触引入载荷,使得称重传感器只感受垂直方向的轴向载荷而不感受横向载荷和横向扭矩,保证了称量准确度。

剪切梁称重传感器的弹性元件,按照粱应变区的截面形状不同,分为正方形截面、矩形截面、工字形截面、圆截工字形截面、矩形空心截面和圆形空心截面等多种结构形式,其额定载荷多为0.5~50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对传感器技术的新要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702研究所刘九卿【摘要】随着传统产业应用信息技术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兴起,传感器产业已成为高新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就传统传感器如何适应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提出了对传感器技术的新要求是便携、节能、环保。

技术发展方向是一部分产品应由传统型向全新型转型发展,并研发新结构、新敏感机理的传感器。

新型传感器在结构与功能上应具有微型化、无线化、智能化、低驱动、低成本和快速响应等特点,同时做到稳定性好、可靠性高、寿命长、免维修。

最后简要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结构原理和制造工艺特点。

【关键词】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微型化;智能化;低驱动一、概述计算机、互联网、传感器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产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成为继计算机、通信网络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国内有关调查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1,物物互联将成为下一个新兴的信息产业。

而传感器是物联网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物联网产业已进入市场导入期,传感器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测,未来五年国内传感器市场年复合增长31%,预计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以上。

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实现互联互通;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联网的物应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传感器属于物联网的神经末梢,成为人类全面感知自然的最核心元件,各类传感器的大规模部署和应用是构成物联网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因此,物联网发展的根基是传感器,也就是说,发展物联网,首先应发展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可以说物联网与传感器是相辅相成的促进与带动关系,在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强力牵引下,我国传感器企业的一部分产品正由传统型向全新型转型发展,并研发应用新敏感机理的传感器。

而传感器的转型发展和新结构、新敏感机理传感器的研发与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使得传感器探测精度高、制作成本低、芯片体积小,又大大促进了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

我国一些企业正积极致力于推动物联网由“概念”向“产业”转化,并在多地区建立物联网基地。

目前物联网应用的重点领域主要是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国防军事等领域。

例如智能交通系统,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利用先进的通讯、计算机、自动控制、力与称重传感器技术,实现对交通的实时控制与指挥管理。

交通信息采集被认为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子系统,是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已成为交通智能化的前提。

无论是交通控制还是交通违章管理系统,都涉及交通动态信息的采集。

利用网络技术、视频技术以及埋在路面下的地感线圈、压电薄膜轴传感器、弯曲板式或剪切板式动态轴重秤组成的检测系统,就能实现交通信息的短期或长期采集,将车流量、车速度、车轴数、车轴距、车轴重、轴组重、整车重、车辆分类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为公路规划、设计、维护和决策提供可靠、全面的数据,因此交通动态信息采集也就成为交通智能化的首要任务。

实际上应变式力与称重传感器的传统型和改进型已经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环境与安全检测和工业与自动化控制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例如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的固定式、便携式动态公路车辆轴重秤;用于公路车辆高速行驶超载预判的压电石英式动态轴重秤;用于公路车辆流量、车轴数、轴距、轮距、车速、轮胎数量测量及车型判断、车辆分类的压电薄膜轴传感器;智能物流、环境与安全检测系统中应用的各种具有感知、通信与计算功能的智能微型力与称重传感器等。

由大量的部署在监测区域内的微型传感器节点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无线通信方式智能组网,形成一个自组织网络系统,具有信号采集、实时监测、信息传输、协同处理、信息服务等功能,能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所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各种信息,并将处理后的信息传递给用户。

这就对传感器企业提出了一个变革性的要求,即传感器必须有线变无线,在物联网和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的力、称重、力矩、扭矩、位移、压力、温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内增加电源模块、采集处理模块、无线收发模块等器件,并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与工艺问题,这即是挑战又是无限商机。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是一个学科交叉综合的、知识高度集成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正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把智能感知技术、自组织网络与通信技术、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

这就对用于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无线传感器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二、物联网对传感器技术的新要求物联网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处于信息感知层的各类传感器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便携、节能、环保,同时具有微型化、智能化、非接触测量和低外形、低功耗、低成本等特点,这将是传感器的一个新的研发方向。

它不仅促进传统传感器产业的加速改造,而且可导致建立新型多元化的传感器企业模式,将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适应物联网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要求,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一部分产品应由传统型向全新型转型发展,同时研发新结构、新敏感机理的传感器。

1.加速传感器由传统型向全新型转型发展为满足物联网产业的需求,相关的传感器必须加速由传统型向全新型转型发展,其结构与功能应具备微型化(即体积小、高度低、重量轻)、智能化、低驱动(或无源化)、低成本和快速响应等特点,同时做到稳定性好、可靠性高、寿命长、免维修。

哪些产品适合转型发展,如何实现结构、技术、功能转型是至关重要的。

转型发展就是在核心技术与工艺的牵引下,继承传统、集成创新,通过高可靠、低成本的产品来满足物联网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需求。

从本质上来讲,它是基于市场理念的一场体制和机制改革,也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以各种应变式传感器为例,为满足微型化、智能化、低功耗、低成本的需要,美国VISHAY公司研究轧制出0.00006~0.00008英寸(1.5~2μm)厚的康铜和卡玛应变电阻合金箔材,并利用此箔材设计制造出微型高阻电阻应变计。

同时研制出采用真空沉积和溅射工艺,把金属或半导体材料直接沉积在基片上,制造出新型金属薄膜应变计和半导体薄膜应变计。

微型高阻电阻应变计、金属薄膜应变计和半导体薄膜应变计均可用于制造应变式微型力、称重、力矩、扭矩、压力、位移、加速度第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的弹性元件可以是可活动的膜片、悬臂梁、桥以及凹槽、孔隙、锥体等。

其中金属或半导体薄膜应变计由于不用应变胶粘剂粘贴,因而弹性元件无滞后和蠕变误差,是比较理想的无线微型智能物联网传感器用敏感元件。

微型高阻电阻应变计的技术特点是:高输出——应用比较短的敏感栅使测量装置产生较高的输出和较高的电阻,相当于应用了长的敏感栅;高阻值——电阻值可高达10~20KΩ;低电流——电桥电流低,这对于压力变送器和带有电池组的传感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小尺寸——敏感栅尺寸小,可以做到1×1mm、0.5×0.5mm,特别适合微型力、称重、位移、加速度传感器;低成本——微型金属箔电阻应变计不论是单轴型、半桥型、全桥型,敏感栅的面积都很小,降低了部件成本,连线和焊接相当于单个敏感栅应变计;自补偿——采用卡玛合金制造敏感栅,电阻应变计具有温度和灵敏度双重自补偿功能。

应用微型高阻电阻应变计制造的各种传感器与采用普通电阻应变计制造的传感器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由于采用了微型尺寸的敏感栅,栅的长度小且位于应变峰值位置,所以实测应变值高;敏感栅的宽度与高度比较大,散热性能好应变稳定性高;高电阻值可以施加较高的激励电压,电桥输出信号大;应变计电阻值高,消耗功率低;输入阻抗高。

应用金属薄膜应变计制造传感器时,由于金属薄膜应变计与体型电阻应变计的导电机理不同,其应变灵敏系数随膜的厚度而变化。

厚度为数埃(oA)的金属薄膜应变计的灵敏系数是普通体型电阻应变计的几十倍;厚度为1000oA以上的金属薄膜应变计,其灵敏系数与普通体型电阻应变计相似。

灵敏系数高的金属薄膜应变计与普通体型电阻应变计相比,在传感器弹性元件变形相同的条件下,电桥输出也高出几十倍,特别适合制造各种无线微型智能应变式传感器。

2.研发新结构、新敏感机理的传感器传感器的工作机理是基于各种物理效应和定律,由此可以启发人们进一步探索具有新效应的敏感功能材料,并以此研制具有新敏感机理的传感器。

进入21世纪以来,工业发达国家传感器领域的研发重点是:以研究新型传感器和传感系统为核心,包括应用新的传感原理、使用新的材料以及采用新的结构设计等,以降低能耗、提高敏感性、选择性、响应速度、动态范围、准确度、稳定性以及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的能力。

这也是发展高性能、多功能、低成本和微型物联网传感器的重要途径。

相对于金属材料而言,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陶瓷材料、碳纤维材料和有机材料等,只要具备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检测精度高、检测范围宽、可靠性高和工艺性好,都可以成为敏感材料。

由于微结构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尺寸一般为毫米级,可以是可活动的膜片、悬臂梁、桥以及凹槽、孔隙、锥体等。

这些微结构与特殊用途的上述敏感材料制造的敏感元件和高性能的集成电路相结合,已成功地用于制造各种微型传感器。

由此不难得出,新型传感器产业集先进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先进制造技术为一体,代表了当前传感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研发的力、称重、扭矩、位移、角度等新型传感器主要有:(1)用纳米材料制造的力与称重传感器微纳米传感器是新型传感器产业代表,就微纳米传感器而言,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研发团队、设计团队、产品加工企业和用户群体,他们的微机电系统基础工艺已发展到成熟稳定的阶段。

纳米,即10-9m,相当10个氢原子紧密排在一起。

纳米技术是在纳米空间(0.1~100nm)内研究电子、原子、分子运动规律及特性,以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和器件。

纳米材料是纳米级的超细微粒经压制烧结而成,其特点是材质完全纯净,结构没有缺陷,具有抗紫外线、红外线,电磁干扰等特殊功能。

美国传感器企业利用纳米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其体积变化与载荷成正比这一特性,研制出纳米微型力与称重传感器。

(2)用碳纤维材料制造的力与称重传感器日本学者柳田博明研制的碳纤维复合功能材料,以乙烯树脂为基体,含0.3%~0.6%的碳纤维和31.6%的玻璃纤维。

此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在外载荷作用下电阻值增大的特性,在一定的变形范围内,其电阻变化与应变呈较严格的线性关系,利用这一特性即可研制出体积小、高度低、重量轻的碳纤维力与称重传感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