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

合集下载

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

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昏迷期:1.气机壅闭:伤后短暂昏厥,面色苍白,双目紧闭,汗出肢冷,舌红苔薄白,脉缓而弱。

2.瘀阻清窍:牙关禁闭,项强呕吐,或出现中间清醒期后再度昏迷,或四肢痿软,或二便失禁,舌质紫黯,脉实徐缓。

3.元气外脱:神志昏聩,瞳孔散大,气短息微,面色苍白,目合口开,身冷汗出,撒手遗尿,舌淡,脉虚数或细微。

(二)苏醒期:1. 痰瘀内阻:头痛头晕,头面青紫,夜寐不宁,恶心呕吐,胸闷心烦,舌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2. 肝气犯胃:由昏愦转清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近事遗忘,怔忡难寐,或耳目失聪,失语难言,肢体疲软失用。

(三)恢复期:1.瘀阻脑络: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伴有头部青紫,肿胀瘀1/ 20斑,心烦不寐,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涩。

2.心脾两虚: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忡惊悸,心神不安,面色萎黄,唇甲无华,舌淡,脉细弱。

3. 气虚血瘀:伤后遗留单瘫、偏瘫,并半身不遂并四肢麻木,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

4. 心肾两虚:头晕目眩,夜寐不安,心悸不宁,遗精或滑精,牙齿浮动,头发变白或脱落,脉细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头痛头晕 1. 评估头痛程度、部位、性质,及时报告医师并作好记录。

2.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3. 遵医嘱给予耳穴压豆止痛,取肾、皮质下、神门、头等穴,或遵医嘱给予艾条灸、穴位按摩太阳、百会、合谷等穴。

4.指导患者学会放松技巧,分散疼痛注意力。

(二)恶心呕吐 1. 评估呕吐的程度、呕吐物。

2. 嘱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 给予耳穴压豆,取穴:胃、贲门、食道、交感;给予艾条灸、穴位按摩取穴:内关、公孙、阳陵泉、中脘。

头部内伤中医护理常规

头部内伤中医护理常规

头部内伤中医护理常规【按■名踪】中医病名:头部内伤病西医病名:轻型脑伤定义:头部内伤是指颅脑外伤后出现一过性的脑功能障碍,昏迷时间不超过30分钟,症候:清解后有逆行遗忘,伴有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身疲'舌淡红、苔白,脉沉弱等症状.1.痰瘀蒙窈证头部外伤后出现昏迷,但不超过半小时,清醒后有明显逆行性健忘,有头痛、头恶心'呕吐伴身体其他损伤部位青紫肿胀疼痛,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白胸,脉弦滑。

2.痰浊阻滞证头昏痛,头晕,或头重如我,身体困里,纳呆,记忆力减退,健忘,舌苔白解,脉滑.3.气血亏虚证头昏痛'头阜,纳呆,记忆力减退,健忘,乏力,舌苔薄白,脉沉弱。

【崎证护理】1.病室环境病室环境病室宜整洁,安薛、舒适,温湿度适宜.2.卧床休息,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呕吐甚者,可按摩内关、足三里等穴,以缓解症状。

3.头痛重者宜静卧,头部拾高20—30",保证睡眠,避免用脑过度,看书、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病缓后可下床活动,适当锻炼,注意劳逸结合.4.建眠差者可予以穴位(神门、三阴交)电针治疗,安神定志。

(一)辨证施护1.痰瘀蒙窍证施护原则:祛痰化瘀清窍(1)中医特色护理:耳穴骷压(耳穴埋豆).主穴:心脑、交感、皮质下;配穴:神门、胸、肺.以祛痰S?脑开窍。

2.痰浊阻滞证施护原则:祛痰化浊(1)中医特色护理: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主穴:心脑、交感、皮质下;配穴:神门、胸、肺以祛痰化浊。

3.气血亏虚证施护原则:补益气血(1)中医特色护理:气血虚弱头痛:穴位按摩。

取穴百会'心畲、牌俞、足三里等穴以补气益血。

穴位贴敷:血海、足三里等穴以补养气血.【炊食护理】1.饮食调节原则: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注意补充气血,忌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痰之品.(1)痰瘀蒙窍证:宜食宜肺化痰之品,如橘皮董诙仁粥等;也可以用除皮水代茶饮,以理气化痰开窍。

(2)痰浊阻滞证:以进食健脾化湿之品为宜,如赤小豆、白扁豆、山药等,(3)气血亏虚证:宜食益气养血之品,如大枣、桂圆。

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2.灸法
选穴:百会、关元、气海、足三里、神阙、涌泉、曲池
操作方法:温和灸,隔盐(姜)灸,灸盒灸。
3.推拿
(1)四肢部:上肢从大椎穴至手指方向,揉、滚、捏、拿主要伸肌和屈肌及重要 穴位,重点刺激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下肢从腰部至足趾连拍6次,并
按、点、揉重要穴位,如冲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解溪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外科学》 (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 原发性颅脑损伤是指创伤暴力当时造成的 颅脑损伤,如:头皮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等;继发性颅脑损伤是指致伤后 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二)证候诊断1.瘀阻脑络证: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神识不清,伴头部青紫、瘀 肿,心烦不寐。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7.高压氧治疗
治疗压力为0.22MPa(2.2 ATA),加压时间为15〜20分钟,减压时间为20〜25分 钟,稳压吸氧时间共60分钟,每2次吸氧中间休息5分钟,吸舱内空气。通常带面罩 吸氧,如有气管切开则用连续供氧。
8.其他疗法
(1)鼻吸药氧疗法:辨证选取芳香开窍类中药,经炮制后放于氧气湿化瓶中通过 鼻粘膜吸收。
5.肾精不足证:眩晕健忘,耳聋耳鸣,视物模糊,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昏迷 不醒,或发脱齿摇,或失语,或肢体萎软不用。舌淡或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治疗方法。
(一)康复治疗
1.针刺疗法
(1)头皮针
选穴: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操作方法:暴露头皮后,针尖刺入至头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层。可依病情需要进行快 速捻转手法或提插手法。

颅脑损伤的中医护理

颅脑损伤的中医护理

颅脑损伤的中医护理颅脑损伤是临床发生较高的疾病,其发生多由于患者受到暴力击打,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头部而导致的疾病,对患者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护理很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中医护理是临床中常见的护理方式,在护理过程中可以依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给予科学护理。

同时利用中医医技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对于患者疾病治疗有重要积极价值。

颅脑损伤急性期症状有哪些?(1)意识、精神状态:出现颅脑损伤患者多存在昏迷、神昏、嗜睡症状。

患者受到颅脑损伤导致脑内神经受到影响,通常会表现出谵语、语无伦次的情况,部分患者会出现谵妄,手足躁扰等症状。

(2)头部症状:由于颅内存在血管破裂出血这种情况会导致颅内压增高进而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

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意识障碍,眩晕感受,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3)面色情况:患者颅脑受到创伤血液运行异常导致患者出现面色淡黄或惨白。

(4)语言、运动功能:疾病发生后患者可能存在失语症,如果患者存在脑干损伤,这种情况患者可能存在偏瘫,单瘫,双侧瘫痪,软瘫或痉挛性瘫痪。

(5)兼夹症状:发热,抽搐,呕血,多尿,二便失禁,呃逆,吞咽障碍,四肢发凉等。

中医辨证施护-颅脑损伤的内容疾病分型:颅脑损伤疾病在临床中可以将疾病分为不同严重的类型,其中包括轻型、中型、重型。

不同类型的标准以及中医护理内容如下:轻型表现:患者昏迷时间不超过30min,症状以轻微头痛为主,部分患者存在头晕情况;经过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其属于正常未见异常,以单纯脑震荡为主。

中医护理内容:(1)针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尤其是患者心率,血压,脉搏等。

如果存在明显的异常情况需要及时与医生说明做好患者抢救准备。

(2)为患者科普疾病出现后为什么出现头痛以及头晕,叮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防止烦躁易怒情绪加重病情。

(3)对患者呕吐物性质,量,颜色进行观察。

利用双手拇指对患者内关穴,膻中,天突穴进行交替按压,时间控制在10—15mm。

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_0

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_0

---------------------------------------------------------------最新资料推荐------------------------------------------------------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 (-)昏送期 1。

血瘀气闭证:伤后短暂昏厥,面色苍白,双目紧闭,汗出肢冷,舌红苔薄白,脉缓而弱 2。

痰热阻窍证:牙关禁闭,项强呕吐,或出现中间清醒期后再度昏迷,或四肢痿欤,或二便失禁,舌质紫黯,脉实徐缓。

(二)苏醒期 1。

痰瘀内阻证:头痛头晕,头面青紫,夜寐不宁,恶心呕吐,胸闷心烦,舌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2。

肝气犯胃证:由昏愤转清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近事遗忘,怔忡难寐,或耳目失聪,失语难言,肢体疲软失用 (三)恢复期:1。

气虚血察证:伤后遗留单瘫、偏瘫,并半身不遂并四肢麻木,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 2,心肾两虚证:头晕目眩,夜寐不安,心悸不宁,遗精或滑精,牙齿浮动,头发1 / 5变白或脱落,脉细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意识障碍 1。

评估意识障碍程度,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变化 2。

意识不清且四肢不能活动患者,床头抬高 15-30,头部保持中立位以保证脑供血,四肢及各关节保持功能位 3。

躁动患者给予适当约束,注意观察约束带的松紧,床栏保护 4。

定时翻身拍背,中药酒涂擦、按摩骶尾部、以预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 5。

保持大便通畅,以免腹压增加致颅内压增高;保留导尿,作好留置尿管的护理 6。

做好基础护理,昏迷、禁食病人,每日口腔护理 2 次,防止口腔溃疡。

7。

按医剩给予鼻饲,作好留置胃管的护理 (二)头痛头晕 1、评估头痛程度、部位、性质,及时报告医师并作好记录。

2、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3、遵医嘱给予耳穴压豆止痛,取皮质下、神门、头等穴,或遵医嘱给予穴位按摩太阳、百会、合谷等穴 (三)恶心呕吐 1、评估呕吐的程度、呕吐物的性质、量并作好记录 2、暂禁饮食,呕吐停止后遵医嘱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头痛-中医护理方法

头痛-中医护理方法

头痛-中医护理方法头痛-中医护理方法头痛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见于许多疾病中。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

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头,外感诸邪,上犯巅顶,清阳之气不得舒展,可导致头痛。

内伤的病证,或气血虚弱无以上荣于脑,或瘀血痰浊,阳塞经络,或情志不遂,肝阳上扰,均可发生头痛。

“伤于风者,上先受这”,“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所以外感头痛虽为六淫所致,但以风邪引起最为多见。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本扁所讨论的头痛,乃属内科疾病之范畴,以头痛主要症状者。

西医的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患,神经机能性头痛、偏头痛等多种疾病,均可参见本篇辨证论治。

1、病因病机(1)外感关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主要以风邪为主。

外邪自肌表侵袭经络,上犯巅顶,使清阳之受阻,气血凝滞,阻遏络道,而致头痛。

且风为百病之长,多挟时气而发病,若风挟寒邪,寒凝血滞,阻遏脉络,血郁于内而生头痛;若风挟热邪,火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发头痛;若风挟湿邪,蒙蔽清窍,清阳不升,亦致头痛。

(2)内伤头痛:“脑为髓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注于脑,故内伤头痛的病因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如情志恼怒,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冲,或素体阴虚,肝阳上扰头目而致头痛。

或久病体虚,失血之后,血虚不能上荣脑髓,而致头痛。

也可由于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或思虑过度,致使脾运失司,痰湿内生,痰浊上干,阻遏清阳,引起头痛。

此外,因跌仆损伤,脑髓受震,气血运行失畅,或日久不已,久痛入络,络道不通,瘀血停滞,均可引起头痛。

2、辩证论治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痛无休止,多属实证,治法以祛风为主。

内伤头痛则多属虚证,治法以补虚为主。

至于痰浊、瘀血头痛多为虚中挟实,本虚标实,治疗时应分别标本缓急,头痛剧烈则以治标实为先,头痛缓解则以补虚为主。

(1)外感头痛:①风寒头痛:证候:头痛时作,痛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甚,常喜裹头,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头部内伤的中医药养生保健

头部内伤的中医药养生保健

头部内伤的中医药养生保健
头部内伤见于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和脑干损伤等,是由于外伤所致。

以伤后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躁动不安、意识障碍、昏迷不醒等为主要表现的头部损伤性疾病。

【生活调护】
1、根据病情卧床休息或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5-30度,保持安静,避免强光。

2、意识障碍或躁动不安者加置床栏防止坠床。

3、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用力排便诱发脑疝。

便秘时遵医嘱用缓泻药物或腹部按摩促进排便。

【情志调护】
保持情绪安定,避免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

【饮食调护】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

【食疗方】
1、桃仁粥
组成:桃仁10—15克,粳米30—60克。

主治:祛瘀止痛,活血消肿。

2、甲鱼滋肾汤
组成:甲鱼1只(300克以上者),枸杞子30克,熟地黄15克。

主治:滋阴补肾。

适宜脑外伤见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心烦失眠的患者服用。

3、三七蒸鸡
组成:仔母鸡胸脯肉250克,三七粉15克,冰糖(捣细)适量。

主治:活血止血补血。

适用于脑外伤挟气血虚弱患者食用。

内伤头痛152例的辨证施护

内伤头痛152例的辨证施护
1 临床 资料 2 . 3 瘀血 阻络 证
2 0 1 1 年 1 月至 2 0 1 3 年 1 月, 本 院脑 病科 对 1 5 2 例 内伤头 痛 2 . 3 . 1 证候 : 头部 跳 痛 或 如 锥 如 刺 , 痛有定处 , 经久不愈 , 面 色 晦 黯, 舌 紫或 有瘀 斑 、 瘀点 , 苔薄白, 脉 弦或 涩 。病 机 为 瘀血 上扰 于 脑 而致 。如 痰 湿之 体 , 挟 痰 浊上 找 于脑 , 痰瘀互结 , 亦 致头 痛 。 1 . 1 一般资料 : 本组 1 5 2例 , 男7 3例 , 女7 9例 ; 年龄 3 4 ~ 7 6岁 , 2 . 3 . 2施 护 : 施 护 原则 为 活 血化 瘀 , 行气 止 痛 。与 患者 沟 通 交谈 , 平均 6 0 . 7岁 ; 参照王永炎、 严世芸主编《 实用 中 医 内科 学 》 , 本 培 养乐 观情 绪 , 以利气 血 和 畅 , 营 卫 流通 , 改 善不 良情 绪 。 活血 化
1 . 2 治疗 与 转 归 : 按《 中 医病 症 诊 断 疗 效 标 准 》 评 定 疗效 , 肝 阳 上亢证 3 7 例 中治 愈 3 4例 、 好 转 3例 ; 痰浊 内 阻证 2 8 例 中治 愈 2 6例 、 好 转 2例 ; 瘀血阻络证 3 l 例 中治 愈 2 8例 、 好 转 2例 、 无 效 1 例; 气血两虚证 2 6例 中治 愈 2 2例 、 好转 3 例、 无 效 1例 ; 肝 肾 阴虚 证 3 O例 中治 愈 2 6 例、 好转 2例 、 无效 2例 。治 愈好 转 率为 9 4 . 5%。
2 辨证 施 护
活起 居 护理 : 将 患 者安 排 在 安静 , 光线 柔 和病 室 ; 避 免 寒 冷 刺激 , 注 意动静 结 合 , 不 可贪 图 安逸 , 以免 加 蘑 气血 瘀 滞 。 本组 3 l 例中 治愈 2 8例 、 好转 2 例、 无效 1 例。

头痛的中医护理

头痛的中医护理

整理课件
22
• 5、清洁护理:有呕吐及时清理,并予漱口。 病情较轻者,鼓励自行洗脸刷牙。卧床时间 较久者需进行皮肤护理,定时用红花乙醇及 三石散等按摩受压部位,鼓励经常变换体位 (2-4小时一次)等,以促进局部气血运行, 活血化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平整整 洁。
整理课件
23
• 6、病情观察:
• (2)针灸调护:选取百会、印堂、太阳、中 脘、内关、丰隆等穴,用泻法。
• (3)推拿调护:选取百会、上星、印堂、太 阳、风门、风府、外关、列缺等穴,用泻法。
整理课件
16
• (4)饮食调护:适宜清淡素食,可用 薏苡仁、茯苓、白术、白扁豆等煮粥食 用,忌生冷、肥甘、油腻、厚味食品。
• (5)伴眩晕较重者,应注意休息,变 动体位时动作宜缓慢。伴呕吐者注意观 察呕吐物内容及呕吐特点,监测血压, 若见喷射状或血压骤升时,立刻报告医 生。
• 3)病室宜温暖,衣被适宜,避风寒,
汗出时忌当风,以免复感风寒
整理课件
6
2. 风 热 头 痛
• 1)证候:头痛而胀,甚至头痛如裂,遇凉 减轻,得温加重,发热或恶风,面红口渴, 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 2)调护方法:
• (1)药物调护:选穹芷石膏汤加减,以疏 风清热。适宜稍凉服用。
• (2)针灸调护:选取百会、上星、头维、 太阳、风门、风府、外关、列缺等穴,用泻 法。
• (4)饮食方法:适宜加强营养,多食营 养丰富,补肾填精食物,如核桃、黑芝 麻、 黑豆、山药、 紫河车等,食疗可用 羊髓羹等补脑生精之品和黑芝麻粥(黑 芝麻25g、粳米适量,煮粥食用)。
整理课件
20
头痛的一般护理措施
• 1、病室环境:病室应安静整洁,空气新鲜、 流通,但是避免直接吹风,以免外邪侵入, 光线适宜柔和稍暗,温湿度适宜,以保证 病人充分的休息。

头皮损伤的中医治疗方案

头皮损伤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引言头皮损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损伤之一,包括头皮擦伤、头皮撕裂伤、头皮血肿等。

中医学认为,头皮损伤是由于外力撞击、摩擦等原因导致气血瘀滞、脉络受损所致。

中医治疗头皮损伤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下面将从中医理论出发,详细介绍头皮损伤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医理论分析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头皮损伤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1)外力撞击:外力撞击导致脉络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

(2)摩擦:摩擦使皮肤受损,脉络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

(3)湿热:湿邪侵袭头皮,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受损。

2. 治疗原则(1)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是治疗头皮损伤的关键,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瘀血。

(2)消肿止痛:通过消肿止痛,减轻患者痛苦,促进伤口愈合。

(3)清热解毒:对于湿热所致的头皮损伤,清热解毒是治疗的关键。

三、中医治疗方案1. 内治法(1)中药内服根据病情,可选用以下中药:①活血化瘀: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

②消肿止痛:丹皮、赤芍、延胡索等。

③清热解毒:黄芩、黄连、金银花等。

根据病情加减药物,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中成药可选用以下中成药:①云南白药胶囊: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②跌打丸: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2. 外治法(1)中药敷贴将中药煎煮后,用干净纱布蘸取药液敷于患处,每日更换一次。

①活血化瘀: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

②消肿止痛:丹皮、赤芍、延胡索等。

(2)针灸治疗选取以下穴位进行针灸治疗:①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②风池穴:位于颈部,当耳垂后下方凹陷中。

③合谷穴:位于手背,当拇指与食指掌骨之间凹陷中。

每次选用2-3个穴位,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3)推拿按摩采用轻柔的推拿手法,按摩头皮,以促进气血运行,减轻疼痛。

四、注意事项1. 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2. 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3. 注意饮食调养,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4. 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头部内伤病中医临床路径

头部内伤病中医临床路径

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头部外伤或间接外伤史。

(2)伤后出现神志昏迷,烦躁不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3)结合病史和体征、CT、磁共振检查可确定损伤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损伤是指创伤暴力当时造成的颅脑损伤,如:头皮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等;继发性颅脑损伤是指致伤后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二)证候诊断1.瘀阻脑络证: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神识不清,伴头部青紫、瘀肿,心烦不寐。

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2.痰浊上蒙证:头痛头晕,头重如裹,呆钝健忘,胸脘痞闷,或神识不清,或时作癫痫。

舌胖,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

3.肝阳上扰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每因烦躁、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泛泛欲吐,口干苦,小便黄赤。

苔黄,脉弦数。

4.心脾两虚证: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仲惊悸,心神不安,或昏愦,面色萎黄,唇甲无华。

舌淡,脉细弱。

5.肾精不足证:眩晕健忘,耳聋耳鸣,视物模糊,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昏迷不醒,或发脱齿摇,或失语,或肢体萎软不用。

舌淡或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治疗方法。

(一)康复治疗1.针刺疗法(1)头皮针选穴: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操作方法:暴露头皮后,针尖刺入至头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层。

可依病情需要进行快速捻转手法或提插手法。

注:头部有外伤者暂不选用该疗法或避开局部伤口进行。

(2)体针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百会、厉兑。

配穴:水沟、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涌泉、解溪。

随症加减:意识障碍实证者加十二井穴(点刺出血),意识障碍虚证者加关元、气海、神阙;呛咳、吞咽障碍者加风池、翳风、完骨;语言不利者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手指握固者加合谷;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睡眠倒错者加上星、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头部内伤护理常规

头部内伤护理常规

头部内伤护理常规(西医病名:轻型颅脑损伤)【定义、病因】头部内伤是指颅脑外伤后出现一过性的脑功能障碍,昏迷时间不超过30分钟,症候:清醒后有逆行遗忘,伴有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身疲、舌淡红、苔白、脉沉弱等症状。

【常见辨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1、痰瘀蒙窍头部外伤后出现昏迷,但不超过半小时,清醒后有明显逆行性健忘,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伴身体其他损伤部位青紫肿胀疼痛。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2、痰浊阻滞头昏痛、头晕,或头重如裹,身体困重,纳呆,记忆力减退,健忘,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3、气血亏虚头昏痛、头晕,纳呆,记忆力减退,健忘,乏力,舌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病情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脉搏、血压的变化,以及舌脉象的变化,如头痛加剧,意识障碍加深,疑有病情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详细记录。

2、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者应头偏向一侧,防止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引起窒息,必要时予以吸引器吸引,有假牙者予以取出防止误入气管或吞入胃内。

3、注意补液的速度,用脱水剂可快速给药,以保证脱水效果,密切观察血压、排尿情况,必要时遵医嘱记录出入液量。

4、二便的护理,大便干燥者,可给缓泻剂如遵医嘱服麻仁丸或番泻叶泡水分服,保持大便通畅。

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用1:20五味黄连洗液每日行尿道口护理1—2次,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症状护理要点】1、病室环境病室环境病室宜整洁、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

2、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呕吐甚者,可按摩内关、足三里等穴,以缓解症状。

3、头痛重者宜静卧,头部抬高20—30°,保证睡眠,避免用脑过度,看书、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病缓后可下床活动,适当锻炼,注意劳逸结合。

4、睡眠差者可予以穴位(神门、三阴交)电针治疗,安神益智。

【饮食护理要点】饮食宜清淡而营养丰富,如小米粥、莲子粥等,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

1、痰瘀蒙窍饮食不宜过冷过热,不宜过快过多,不宜进食肥甘厚腻、甜食等生痰之品,多饮水。

颅脑损伤中医护理常规

颅脑损伤中医护理常规

三、辩证施护
1、轻型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如出现瞳孔不等、血压升高、脉搏减慢等症 状,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和手术的准备。 (2)病人清醒时,向其解释头痛的原因及损伤性头痛的规律性,要求保持安静,避免因烦 躁、恼怒导致头痛、头晕加重。 (3)观察呕吐的性质、次数,呕吐物的色、量、质,若呈喷射状呕吐,或呕吐频繁,呕吐 物呈血性,立即通知医生。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反流误入气道,用双手拇指按压 内关与膻中、天突穴,交替按压10~~15min。 (4)若心烦失眠,睡前避免不良刺激,保持情绪稳定,或用热水泡脚15~~~~30min,指导病 人自我按摩头部或耳郭、颈部、涌泉穴。遵医嘱针刺内关、三阴交等穴。
2、中型 (1)保持病人情绪稳定,避免七情过极。 (2)绝对卧床,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3)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若神志朦胧,或出现浅昏迷,立即报告医生, 并做好抢救的准备。 (4)注意头痛性质及程度,如头痛好转后又加剧,呕吐频繁,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提示 可能有颅内血肿,忌食报告 医生对症处理。 (5)观察病人颈部及四肢活动情况,有无颈项强直,或单侧肢体瘫痪或四肢抽搐等。 (6)保护眼睛:昏迷病人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应遵医嘱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或用眼 膏后用凡纱覆盖)瘫痪肢体要经常进行被动活动和按摩,以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2)卧床期间在床上活动四肢,如直腿抬高、蹬腿等。恢复期可下床活动,量力而行,循 序渐进地进行锻炼,如扶床站立、行走、散步、做早操、打太极等,初期下床活动需要专人 陪护,注意安全。 (3)并发失语者,可通过手势、书写方式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恢复期积极进行语言训练, 从简单发音开始,反复耐心练习。
(2)伤后肢体感觉功能减弱或消失者,高热时用冰敷方法降温,应以布棉垫包裹冰袋,避 免冻伤;天气寒冷时不宜用热水袋取暖,以防止烫伤。

脑心痛(急性脑炎)中医护理常规

脑心痛(急性脑炎)中医护理常规

脑心痛(急性脑炎)中医护理常规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脑心痛(急性脑炎)的中医护理常规,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缓解症状。

脑心痛是一种炎症性疾病,通常由感染引起,使大脑组织受到损伤。

中医护理在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中医护理常规1.保持休息与睡眠:患者应合理安排休息和睡眠时间,脑心痛时休息对康复至关重要。

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恢复的重要过程,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症状。

1.保持休息与睡眠:患者应合理安排休息和睡眠时间,脑心痛时休息对康复至关重要。

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恢复的重要过程,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症状。

1.保持休息与睡眠:患者应合理安排休息和睡眠时间,脑心痛时休息对康复至关重要。

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恢复的重要过程,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症状。

1.保持休息与睡眠:患者应合理安排休息和睡眠时间,脑心痛时休息对康复至关重要。

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恢复的重要过程,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症状。

1.保持休息与睡眠:患者应合理安排休息和睡眠时间,脑心痛时休息对康复至关重要。

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恢复的重要过程,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症状。

1.保持休息与睡眠:患者应合理安排休息和睡眠时间,脑心痛时休息对康复至关重要。

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恢复的重要过程,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症状。

1.保持休息与睡眠:患者应合理安排休息和睡眠时间,脑心痛时休息对康复至关重要。

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恢复的重要过程,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症状。

1.保持休息与睡眠:患者应合理安排休息和睡眠时间,脑心痛时休息对康复至关重要。

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恢复的重要过程,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症状。

1.保持休息与睡眠:患者应合理安排休息和睡眠时间,脑心痛时休息对康复至关重要。

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恢复的重要过程,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症状。

2.饮食调理:适当的饮食对脑心痛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中医推荐患者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温和的汤类和蔬菜。

避免辛辣食物和刺激性饮料。

头痛中医护理常规

头痛中医护理常规

头痛的中医护理惯例【概说】头痛是因为外感内伤,脏腑功能失态,以头部痛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既可独自出现,亦可并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

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头痛以实证居多,内伤头痛则以虚证、虚实夹杂和本虚标实为主。

现代医学中的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鼻窦炎、脑外伤后遗症等以头痛为主症,均可参照本证辩证施护。

【辩证施护】(一)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1)临床表现:头痛时作,痛连项背,起病较急,恶风畏寒,遇风加重,苔薄白,脉浮。

(2)调护原则:疏风散寒。

(3)调护方法:1)药物调护:川芎茶调散,轻煎热服,并饮热粥和加衣盖被,以助药力。

2)针灸调护:选用上星、头维、太阳、百汇、风门、风府、外关、列缺等穴,毫针刺用泻法。

3)饮食调护:饮食宜辛温,多食葱、姜、芫荽、豆豉等;忌生冷瓜果。

可用防风粥:2、风热头痛(1)临床表现:头痛而胀,甚至头痛如裂,遇凉减少,得温加重,发热恶风,面红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2)调护方法:1)药物调护:芎芷石膏汤加减,稍凉服用。

2)针灸调护:同风寒头痛。

3)饮食调护:饮食宜平淡、易于消化,多食苦瓜、黄瓜、冬瓜、菊花、竹笋等;忌辛辣、油腻、甘肥之品。

可用葛根粉粥:葛根30g,粳米适当,煮粥服食。

3、风湿头痛(1)临床表现:头痛如裹,昏胀深重,纳呆胸闷,肢体困重,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濡。

(2)调护方法:1)药物调护:羌活胜湿汤加减,温服。

2)针灸调护:选用太阳、头维、百会、风池、列缺、合谷等穴,毫针刺用补泻兼施法。

3)饮食调护:饮食宜平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甘肥之品。

可用荷叶、藿香、佩兰等水煎代茶饮。

(二)内伤头痛(1)临床表现:头胀头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易怒,或胁痛口苦,面红耳赤,苔薄黄,脉弦有力。

(2)调护原则:平肝潜阳。

(3)调护方法:1)药物调护:天麻钩藤饮,温服。

2)针灸调护:选用太阳、百会、风池、曲池、太冲、太溪等穴,毫针刺补泻兼施。

颅损伤中医急救措施

颅损伤中医急救措施

颅损伤中医急救措施颅损伤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发病率在所有创伤死亡中占比较大。

如果不及时进行急救,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在中医中,有一些简单有效的急救措施可以采用,在等待医护人员到达之前,能够大大缓解患者的病情。

急救措施初诊与评估在发现颅损伤情况下,首要需要做的是进行初步的伤情评估,评估伤者的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情况,并迅速判断是否有明显的颅内出血或脑挫伤,以及是否存在颅脑创伤的恶化征象。

然后进行相应急救措施。

停止出血首先要进行的措施是停止出血。

中医急救方法的特点是够简单、够有效,容易让人掌握。

如果颅损伤导致了流脑,要先用纱布或棉纱将伤口包扎,逐渐增压至不止血为止。

一般来说,头部出血的位置可以用艾叶捆扎,由于艾叶温热,使用时可以疏通体内血液循环,防止因伸展运动导致脑出血,是很好的一种止血方法。

瞳孔对比颅脑损伤发作后,常常会伴随有一个重要的神经末稍的变化,即瞳孔大小问题。

如果瞳孔对比度不明显,在此时就需要紧急进行急救。

常规急救措施:推拿耳朵,打耳光,喷聚丙酮或在耳朵上挤一些煤油涂搽,坚毅等待几分钟,会发现患者的瞳孔有所变化,若无明显改善,要立即送到医院。

气功波及针灸颅损伤后,通过快速的气功波至,很容易缓解脑部压力,有效的改善神经末梢。

常规急救方法是:用手捏住两侧鼻孔,闭住嘴巴,准备用气功波。

另外,针灸对于颅脑损伤恢复有良好效果,可以消肿止痛,避免脑神经流血、增加脑部伤害。

艾灸热敷颅损伤影响了神经动脉的循环,容易导致缺氧性损伤,形成脑缺氧,从而严重影响病变部位的恢复与修复。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艾灸,艾灸在中医中是一种治疗神经衰弱、脑部功能障碍等症状的方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神经末梢的恢复,有效消除病灶,提高治疗效果。

总结颅损伤的急救非常的重要,能够在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急救措施,可以减少病情加重,甚至减少患者死亡率。

但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介绍的措施仅仅是颅损伤急救的一部分,综合多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颅损伤的发展,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颅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

颅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

颅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概述:颅部内伤是指颅骨和颅闭合腔内脑组织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往往导致头痛、晕厥、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可以在医疗治疗的基础上,通过中药治疗和辅助疗法提供有效的康复和舒缓措施。

中医护理方案:1. 望诊和问诊:中医护士会仔细观察患者的表情、身体姿势和双眼等情况来判断病情,并询问病史和症状,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2. 中药治疗:经过医生的判断和中医护士的观察和询问,患者可以服用适当的中药来治疗颅部内伤。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贝、三七、当归、黄连等,可以达到消肿止痛、通络活血的功效。

3.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通常患者会接受头部针灸治疗,中医护士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

4.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也是一种常用的辅助疗法,可以通过按摩脑门、太阳穴等部位来缓解头痛和紧张情绪,促进气血循环,达到舒缓和放松的效果。

注意事项:- 患者在接受中医护理期间应遵循医生和中医护士的指导,不擅自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休息和饮食惯,避免过度疲劳和刺激性食物。

- 如出现不适或其他疑问,患者应及时向医生或中医护士咨询。

结论:颅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可以作为颅部内伤治疗的重要补充,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中医推拿等方法,提供舒缓和康复效果。

然而,患者在接受护理期间应严格遵守医嘱和注意事项,保持良好的休息和饮食惯。

以上为颅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的简要介绍。

参考资料:1. 张晓峰. 中医护理学[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2. 杜志新, 张晓红. 中医护理学[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头部内伤的中医护理常规

头部内伤的中医护理常规

头部内伤的中医护理常规
头部内伤见于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和脑干损伤等,是由于外伤所致。

受伤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躁动不安、意识障碍、昏迷不醒等为主要表现的头部损伤性疾病。

一、按脑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强光。

休克患者取平卧,昏迷患者侧卧或头偏向一侧。

三、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給氧,防止窒息。

必要时专人护理。

四、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肢体活动情况。

五、颅底骨折患者出现脑脊液鼻漏或耳漏时,切忌用棉球或纱布堵塞,以免分泌物排出不畅。

六、安慰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

七、注意饮食调护,急性期应禁食,清醒后及缓解期,可给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及易于消化的饮食。

八、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用力排便诱发脑疝。

便秘时,及时遵医嘱用缓泻的药物或采取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排便。

九、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及精神过分激动,定期来院复查。

若出现剧烈持续头痛等症应及时来院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昏迷期:1. 气机壅闭:伤后短暂昏厥,面色苍白,双目紧闭,汗出肢冷,舌红苔薄白,脉缓而弱。

2. 瘀阻清窍:牙关禁闭,项强呕吐,或出现中间清醒期后再度昏迷,或四肢痿软,或二便失禁,舌质紫黯,脉实徐缓。

3. 元气外脱:神志昏聩,瞳孔散大,气短息微,面色苍白,目合口开,身冷汗出,撒手遗尿,舌淡,脉虚数或细微。

(二)苏醒期:1. 痰瘀内阻:头痛头晕,头面青紫,夜寐不宁,恶心呕吐,胸闷心烦,舌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2. 肝气犯胃:由昏愦转清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近事遗忘,怔忡难寐,或耳目失聪,失语难言,肢体疲软失用。

(三)恢复期:1.瘀阻脑络: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伴有头部青紫,肿胀瘀斑,心烦不寐,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涩。

2. 心脾两虚: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忡惊悸,心神不安,面色萎黄,唇甲无华,舌淡,脉细弱。

3. 气虚血瘀:伤后遗留单瘫、偏瘫,并半身不遂并四肢麻木,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

4. 心肾两虚:头晕目眩,夜寐不安,心悸不宁,遗精或滑精,牙齿浮动,头发变白或脱落,脉细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头痛头晕1.评估头痛程度、部位、性质,及时报告医师并作好记录。

2.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3. 遵医嘱给予耳穴压豆止痛,取肾、皮质下、神门、头等穴,或遵医嘱给予艾条灸、穴位按摩太阳、百会、合谷等穴。

4.指导患者学会放松技巧,分散疼痛注意力。

(二)恶心呕吐1.评估呕吐的程度、呕吐物。

2.嘱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给予耳穴压豆,取穴:胃、贲门、食道、交感;给予艾条灸、穴位按摩取穴:内关、公孙、阳陵泉、中脘。

4.做好基础护理,保持患者及床单位整洁无异味。

5.饮食清淡、少量多餐。

(三)心烦不寐1.保持安静的睡眠环境。

2.保持心情放松,避免刺激性操作。

3.给予耳穴压豆促进睡眠,取心、神门、皮质下、内分泌、枕等穴;艾条灸、穴位按摩取穴: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百会等;中药浴足取穴: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

4.必要时给予药物促进患者入眠。

(四)肢体失用1.评估患者肢体活动受限的范围及生活自理能力。

2.卧床时将患肢保持中立位或治疗所需体位,防止坠床、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

3.应用五步锻炼法,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4.遵医嘱给予中频脉冲电治疗、中药熏洗、穴位按摩等治疗刺激足三里、手三里、曲池、风池、太溪等穴。

5.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五)腹胀、便秘1.观察患者排便及腹胀情况。

2.耳穴压豆取穴:大肠、直肠下端、脾穴;穴位按摩及艾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穴;中药外敷取穴神阙穴;同时配以腹部按摩,刺激肠蠕动。

3.多饮水及多食通便食物。

4.给予通便药物。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一般护理(1)开窍醒脑、活血化瘀、健脾宁心、补肾养心。

(2)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变化。

(3)及时处理脑水肿,对疑有颅内血肿者,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4)做好五官护理:昏迷、禁食病人,每日口腔护理2次,防止口腔溃疡;脑脊液漏者,抬高床头15-30°,患侧卧位或平卧位。

及时清除鼻前庭或外耳道血迹或污垢,定时用盐水棉球擦拭或75%酒精棉球消毒外耳道,防止液体逆流。

严禁外耳道或鼻腔冲洗;严禁挖耳、抠鼻;严禁用力擤涕或屏气;避免打喷嚏或连续咳嗽。

(二)围手术期护理1.术前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呕吐及呕吐的性质,观察双侧瞳孔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有变化时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2)紧急做好开颅前准备工作:备皮、留置尿管、术前针、紧急使用脱水药。

2.术后护理:(1)术后妥善安置患者,床头抬高15°~30°,头部保持中立位。

(2)准备呼吸机或氧气,患者返回病房立即应用呼吸机或吸氧。

(3)给予心电监护,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肢体活动情况,出现烦躁及时给予约束。

(4)观察伤口敷料渗出情况,头部引流情况,并正确记录。

(5)评估患者头痛改善情况,及时给予止痛药减轻患者痛苦。

(6)积极进行护理干预,预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便秘及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7)卧床期间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满足各项需求。

(三)用药护理1.遵医嘱用药,并观察用药疗效及反应。

2.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药效及反应。

3.应用脱水药物时应注意保证甘露醇的快速滴注以达到脱水效果。

(四)特色技术1.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2.耳穴压豆(详见附录2)3.中药浴足(详见附录2)4.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5.艾灸(详见附录2)6.中频脉冲电治疗(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情志护理1.若患者清醒时,做好情志疏导,消除患者焦虑情绪,使其增强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使之安心养病。

2.耳穴压豆养心安神,取穴心、神门、皮质下、交感等。

穴位按摩风池、百会、太阳等穴。

3.神志不清者,每日进行唤醒训练,刺激患者意识的恢复。

(二)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合理指导饮食,动态观察患者胃纳情况和舌苔变化,科学安排饮食计划。

1.发病早期应遵医嘱禁饮食;神志不清患者应先鼻饲流质饮食或肠内营养液;神志转清,可经口进食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吞咽动作及有无呛咳。

2.食疗:(1)人参粥,适用于气虚,眩晕,心悸不宁者。

人参粉3g,粳米100g,冰糖、清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转用文火至熟。

(2)桂圆莲子粥,适用于心脾两虚者。

桂圆干15g,去心莲子15g,粳米50g,红枣5-10枚,白糖、清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转用文火至熟。

每日1次,做早餐食用。

(3)天麻鱼头,用用于头部内伤中后期,有肝阳上扰,眩晕、耳鸣者。

天麻25g,川穹10g,茯苓10g,鲜鲫鱼1尾(1.5kg),酱油、姜、葱、生粉各适量。

将鲜鱼去鳞、内脏,把川穹、茯苓切成片放入米泔水泡软,放入鱼头、鱼腹内,放姜、葱用武火蒸约30分钟,将调味料加水,生粉勾芡,浇在天麻鱼头上。

(三)体位指导1.意识不清且四肢不能活动患者,头部保持中立位以保证脑供血,四肢及各关节保持功能位。

2.躁动患者给予适当约束,但肢体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且约束在功能位。

3.无禁忌症患者床头抬高15-30°。

4.定时更换体位以预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

(四)健康指导1.意识不清患者护士要定时给予患者被动的功能锻炼,对于意识清醒患者,指导病人进行床上功能锻炼,预防废用综合征。

2.起居有常、作息定时,避免过劳,保持大便通畅。

3.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忌急躁、焦虑情绪,树立康复信心。

4.体育疗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

五、护理难点功能锻炼配合度差解决思路:1.提高护士专科知识,加强对患者功能锻炼知识教育,告知患者功能锻炼重要性。

对意识不清的患者,必要时康复师给患者进行关节松动训练,或指导家属给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2. 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可行的康复锻炼方法,积极指导患者康复训练。

(1)根据患者自理能力,尽早进行关节的各项运动。

(2)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循序渐进。

包括股四头肌训练、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运动、膝关节伸屈锻炼等。

(3)应用五步锻炼法,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3. 对肢体挛缩患者,遵医嘱给予中频脉冲电治疗、中药浴足、中药外敷、穴位按摩、耳穴贴压等给予缓解挛缩及疼痛。

4. 定期回访,帮助患者解除生活顾虑,协助其生活料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六、护理效果评价附:脑内出血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科室: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文化程度:入院日期:证候诊断:1.昏迷期:气机壅闭□瘀阻清窍□元气外脱□ 2.苏醒期:痰瘀内阻□肝气犯胃□恢复期:瘀阻脑络□心脾两虚□心肾两虚□气虚血瘀□出院/转出日期: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头部内伤头部内伤是指头部受伤而气滞血瘀,阻于清窍,,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逆乱,神明错蒙,脑生理功能发生障碍而产生的一系列表现。

一、辨证治疗(一)昏迷期1、气机壅闭证候:伤后短暂昏厥,面色苍白,双目紧闭,汗出肢冷,舌红苔薄白,脉缓而弱。

方法:开窍通闭。

2、瘀阻清窍证候:牙关紧闭,项强呕吐,或出现中间清醒期后再度昏迷,或四肢痿软,或二便失禁,舌质紫黯,脉实徐缓。

治法:开窍逐瘀醒脑。

3、元气外脱证候:神志昏愦,瞳孔散大,气短息微,面色苍白,目合口开,身冷汗出,撒手遗尿,舌淡,脉虚数或细微。

治法:益气固脱。

(二)苏醒期1、痰瘀内阻证候:头晕头痛,头面青紫,夜寐不宁,恶心呕吐,胸闷心烦,舌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升清降浊。

2、肝气犯胃证候:由昏愦转清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近事遗忘,怔忡难寐,或耳目失聪,失语难言,肢体痿软失用等。

治法:平肝熄风,升清降浊。

(三)恢复期1、瘀阻脑络证候: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伴头部青紫,肿胀瘀斑,心烦不寐,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通络。

2、心脾两虚证候: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忡惊悸,心神不安,面色萎黄,唇甲无华,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气溢血,健脾宁心。

3、气虚血瘀证候:伤后遗留单瘫、偏瘫,并半身不遂,四肢麻木,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数。

治法:补气祛痰。

4、心肾两虚证候:头晕目眩,夜寐不安,心悸不宁,遗精或滑精,牙齿浮动,头发变白或脱落,脉细滑。

治法:补肾养心。

二、调护1、精神调养应使伤员消除顾虑,保持身心愉快,还需有幽静环境,以调节情志,保持良好的状态。

伤员宜避光静卧,避免精神刺激及情绪冲动注意休息,早期严禁用脑过度,不宜过早阅读灯,避免烟酒刺激和油腻不化之品。

避风寒、防止外感。

2、食疗(1)人参粥,适用于气虚,眩晕,心悸不宁者。

人参粉3g,粳米100g,冰糖、清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转用文火至熟。

(2)桂圆莲子粥,适用于心脾两虚者。

桂圆干15g,去心莲子15g,粳米50g,红枣5-10枚,白糖、清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转用文火至熟。

每日1次,做早餐食用。

(3)天麻鱼头,用用于头部内伤中后期,有肝阳上扰,眩晕、耳鸣者。

天麻25g,川穹10g,茯苓10g,鲜鲫鱼1尾(1.5kg),酱油、姜、葱、生粉各适量。

将鲜鱼去鳞、内脏,把川穹、茯苓切成片放入米泔水泡软,放入鱼头、鱼腹内,放姜、葱用武火蒸约30分钟,将调味料加水,生粉勾芡,浇在天麻鱼头上。

3、体育疗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

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科室: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文化程度:入院日期:证候诊断:1.昏迷期:气机壅闭□瘀阻清窍□元气外脱□ 2.苏醒期:痰瘀内阻□肝气犯胃□恢复期:瘀阻脑络□心脾两虚□心肾两虚□气虚血瘀□出院/转出日期:一、护理效果评价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