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东的《解放儿童》读后感
《解放儿童》读书心得
《解放儿童》读书心得引言《解放儿童》是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儿童教育类图书。
本书以儿童为中心,探讨了如何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解放出来,给予儿童更多的自主权。
读完本书后,我深受启发,意识到现代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创造力。
下面是我对《解放儿童》的读书心得。
内容概述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要解放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是以成人为中心,通过灌输知识和规则来约束儿童的行为和思想。
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往往压抑了儿童的天性和创造力,限制了他们的潜力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束缚,让儿童的个性和表达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自主权的重要性本书强调了给予儿童自主权的重要性。
通过给予儿童决策的自由,他们可以体验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力量。
这种自主权的培养可以帮助儿童形成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也促进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在各种情境下灵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标准化的,没有针对个体的差异进行考虑。
而《解放儿童》指出,个性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才能,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这样的个性化教育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它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改变。
从教育到引导本书主张从教育到引导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引导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这种方式下,教师更像是学生的指导者,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总结《解放儿童》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让我对现代教育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我们应该抛弃那些束缚儿童创造力和自主性的传统教育模式,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解放儿童》读后感
《解放儿童》读后感
《解放儿童》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
它由尼尔斯·波尔主编,收录了多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探讨了儿童解放的重要性和方法。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传统教育模式对儿童的限制和束缚。
传统教育强调纪律、服从和知
识传授,忽视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作者指出,儿童应该有自由探索和发现的权力,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成长。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书中还强调了儿童参与和自主性的重要性。
儿童应该参与到决策过程中,让他们有权
利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同时,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和支持的环境,让
儿童有信心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自信、独立和创造
力的儿童。
此外,《解放儿童》还探讨了儿童的游戏和娱乐的重要性。
游戏不仅是儿童表达自己
的手段,还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方式。
书中介绍了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活动,如
角色扮演、科学实验和艺术创作等,这些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
他们的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
通过阅读《解放儿童》,我意识到传统教育模式对儿童的限制和束缚,以及儿童解放
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和观点,还给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和实践这些观点,就能够培养出健康、自信和创造力的儿童,
为他们的未来铺平道路。
《解放儿童》读书笔记
《解放儿童》读书笔记1第一篇:尊崇天性。
“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在不自觉的限制儿童的游戏。
其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为了孩子的平安。
游戏当中孩子会全身心地投入游戏的世界,扭打、碰撞,诠释丰富的肢体语言。
老师就会担忧孩子别磕着了、碰着了。
其实,老师的担忧也是源于家长过多的呵护导致老师去限制孩子的游戏,游戏中是让孩子最容易出状况的时候。
为了防止不必要的麻烦,老师就会设置很多的框框来要求孩子。
让孩子在游戏中瞻前顾后,而不能真正的融入角色。
“乡下有儿童成长的沃土〞。
乡下是美丽的,是童话滋生的原野,是梦想飞翔的地方。
带有浓郁田野色彩和气息的《草房子》不就是曹文轩深藏内心的乡村生活吗?我来自农村,对乡村的回忆是夏日的夜晚,繁星点点,趁着夜色,常与同伴在户外尽情玩游戏。
累了就围坐在大人旁边纳凉,享受着扇子传来的习习凉风。
缠着村中的长者讲故事,那是何等的乐趣。
乡下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乡间广阔的天地却赋予孩子一个美丽值得回忆的童年,培养了人间最纯厚的品格。
而如今的孩子,物质生活非常富有,但缺少自然的滋养,缺少玩伴。
天冷了不能进行户外活动担忧孩子着凉,天热了户外活动温度过高会中暑,还会有蚊虫叮咬等等。
真正适合孩子出外游戏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和家长交流中经常会听到家长说:孩子吃饭要哄着吃、跑着喂;经常会在课堂上看到孩子在手工活动中说“老师我不会,你来帮我〞;放学后家长看到孩子衣服脏了就会说下次小心点,别再把衣服弄脏了等等。
我们不能把孩子当做笼中的小鸟,毕竟圈养的鸟儿是不能成大器的。
第二篇:解放儿童。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说: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
可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绘画活动。
老师说今天的主题为《美丽的大海》主要是教画轮船。
解放儿童观后感
解放儿童观后感以前吧,我就觉得孩子嘛,就该听大人的话,大人说东就往东,说西就往西。
但是这部片子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
它就像是一个无声的呐喊者,在大声说:“孩子们可不是小木偶,他们有着自己的小宇宙呢!”片子里那些孩子的眼睛,简直就是星星做的。
他们充满了好奇、渴望,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可很多时候,大人们却总是用一些老套的规则和要求,把这些星星的光芒给遮起来了。
就好比给一只自由的小鸟,套上了一个紧紧的笼子,虽然笼子可能是金子做的,可小鸟还是失去了自由翱翔的快乐呀。
我看到那些孩子在被解放之后,在真正能发挥自己能力的时候,他们做出来的事情简直酷毙了。
就像那些小小的科学家、小艺术家,他们的创造力像泉水一样,汩汩地往外冒。
这让我不禁想,我们大人是不是在很多时候都小瞧了这些小不点们呢?我们总是担心他们会犯错,会摔倒,所以紧紧地拉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乱跑。
可其实,有时候放开手,让他们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跌跌撞撞,他们反而能成长得更快,更坚强。
而且啊,片子里的那些大人,在真正开始解放儿童之后,他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超级有爱。
不再是那种严肃的命令者和听话的小跟班,而是像朋友一样。
孩子们会开心地和大人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大人也能从孩子身上学到那份纯真和热情。
这就像是一场美好的交换,大家都从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满的幸福。
看完这部片子,我就告诉自己,以后要是遇到小朋友,可不能老是把他们当成啥都不懂的小娃娃了。
要尊重他们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说不定那些想法里就藏着改变世界的小魔法呢。
我希望更多的大人也能看看这部片子,咱们一起把那些小笼子都打开,让孩子们的星星光芒照亮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世界那么大,该让孩子们自由地去探索、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啦!。
解放儿童观后感
解放儿童观后感一开篇,看到那些孩子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着,我就觉得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就好像看到一群活泼的小兔子被关进了小笼子,失去了那种蹦跶的自由劲儿。
以前总觉得孩子嘛,不就是按部就班地上学、听大人的话就好了,可这个片子完全改变了我的想法。
里面那些孩子们啊,本来应该充满好奇的眼睛里,有时候却满是迷茫或者疲惫。
就像我们小时候,可能都有过被要求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的时候,根本不明白为啥要学,只知道背不下来就要挨批。
这片子里就有这样的情况,那些孩子被强迫接受一些知识,就像往一个小瓶子里使劲塞大石头,塞得满满当当,却没有空间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小沙子、小水流进去了。
但是呢,后来看到那些尝试着“解放儿童”的地方,那可真是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孩子们到了大自然里,那股子兴奋劲儿就跟撒欢的小马驹似的。
他们在田野里奔跑,看着小花小草,感受着风,突然之间,那些小脑袋里就蹦出了好多新奇的想法。
有个小孩在森林里看到鸟儿筑巢,就开始自己动手用树枝搭小窝,虽然搭得歪歪扭扭的,可那创意简直爆棚啊。
这时候我就想,这不就是孩子该有的样子嘛。
还有啊,在一些学校里,老师们不再只是拿着教鞭让孩子们乖乖听话,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有个孩子对画画特别感兴趣,老师就给他提供各种颜料啊、画纸啊,让他尽情地画。
结果这孩子画出了一幅特别有想象力的画,什么蓝色的太阳、长翅膀的房子都有。
要是搁以前那种古板的教育方式,估计这孩子早被说不务正业了。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那些被压抑的小想法。
比如说我曾经想把家里的旧电器拆了重新组装个新玩意儿,结果被大人一顿呵斥,说我捣乱。
要是当时我也能被“解放”一下,说不定现在已经是个发明家了呢,哈哈。
关于解放儿童的读后感
关于解放儿童的读后感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
"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
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彤彤小朋友喜欢抢同伴的玩具,教师常用"彤彤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慧慧真不错,从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结同伴玩,我们相信彤彤也能和慧慧一样。
"刚刚听到这些话后,感到教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这种行为。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
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
比如,有些调皮儿童,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
因此,对于调皮儿童,教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
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
解放儿童观后感
解放儿童观后感片子里那些孩子啊,一开始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只能按照大人设定好的路线飞。
你看,大人们总是觉得自己啥都懂,给孩子安排这个学习、那个培训,就盼着孩子按照他们画好的地图一路跑到所谓的“成功”终点。
可孩子呢?孩子就像一颗颗有着无限可能的种子,你把他们硬塞在一个小盒子里,他们怎么能长成参天大树啊?里面有个场景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一群孩子在教室里无精打采地听着课,那眼睛里一点光都没有,就像木头人似的。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有时候也被那些枯燥的东西弄得晕头转向,心里就在想:“这到底有啥用啊?”可大人呢,就会说:“这是为你好,以后就知道了。
”哼,以后?孩子的现在就不重要了吗?但是啊,后来看到那些孩子开始被“解放”的时候,哇,那简直就像魔法棒点过一样。
孩子们跑到户外,去探索大自然,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儿。
有个小男孩对昆虫感兴趣,就趴在草丛里看小虫子,眼睛里满是好奇和兴奋。
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被作业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的小可怜,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探险家。
我就想,对啊,这才是孩子该有的样子嘛。
这部片子也让我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看法。
我们总是习惯把孩子当成弱小的、需要不断被教导的对象。
可其实他们有着超强的创造力和对世界独特的感知力。
就像片子里的那些孩子,一旦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他们能创造出那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
我觉得啊,咱们大人就应该像个好园丁。
不是把花花草草都剪成一个模样,而是给它们足够的阳光、雨露,偶尔修剪一下旁枝末节,让它们能自由自在地生长。
把孩子从那些不必要的束缚里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间去撒欢儿、去成长。
这样的孩子,将来肯定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而不是一群只会按照模板生活的小机器人。
这片子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教育里那些该改的地方,也让我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真正被解放,快乐地长大。
幼儿园教师随笔:解放儿童的读书感受
读解放儿童的读书心得本周我开始读刘晓东博士的解放儿童这本书,这周我读完了第一篇尊崇天性,里面包含了儿童的本能与儿童的教育,儿童生活在梦想的世界里,儿童游戏:梦想的世界,儿歌:心灵的游戏,童话的发展价值,神话的教育意义,调皮的恐怖心,为猫话狗话、鸟言兽语辩护,乡下有儿童成长的沃土,这几个方面,其中儿童游戏:梦想的世界印象比较深刻,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在游戏中儿童生活在梦想的世界,游戏离不开梦想,儿童在游戏中以梦想的方式在自己的心中建构着外部世界。
儿童游戏是现实与超现实的统一、严肃性与非严肃性的统一。
儿童是游戏的旁观者时,游戏是虚假的、非严肃的,但儿童一旦进入游戏,而儿童作为游戏者来感受他自己正处于其中的游戏时,游戏则是高度真是的,这时候游戏获得高度的严肃性。
例如区域活动中幼儿在玩娃娃家时,扮演一名医生,这时候扮演医生的幼儿就去拿听诊器,针管,输液器等给扮演病人的小朋友去看病,还问病人:那里不舒服,吃点药还是打针?幼儿很认真的给病人看病,这时候的“医生”就进入了医生的角色。
还有的小朋友坐在小椅子上面就喊:小马,快跑,快跑!就拽着椅子跑,一圈又一圈。
幼儿把小椅子当做马,就像是在广阔的草原上骑马,画面很真实。
其中“乡下有儿童成长的沃土”这篇也使我记忆深刻,我就是农村长大的小女孩,每天躺在床上都能看见天空中的星星,放学后写完作业就找自己的小伙伴在户外尽情玩游戏。
跑累了就坐在奶奶身边,她就用那种大大的蒲扇给我扇凉风,院子里还有妈妈种的各种蔬菜,随手就能摘黄瓜、西红柿,那种味道是卖不到的,我家的院子中间还有一颗百年的枣树,我们姐妹经常爬墙去摘枣,乡下童年的生活真的很深刻,也很难忘。
乡下是美丽的,是童话滋生的原野,是梦想飞翔的地方。
带有浓郁田野色彩和气息的《草房子》就是曹文轩深藏内心的乡村生活。
乡下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乡间广阔的天地却赋予孩子一个美丽值得回忆的童年,培养了人间最纯厚的品格。
而如今的孩子,物质生活非常富有,但缺少自然的滋养,缺少玩伴。
《解放儿童》读后感(精选3篇)
《解放儿童》读后感(精选3篇)《解放儿童》读后感1在《解放儿童》这本书中,作者南师大的刘晓东老师认为:"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
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
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
"是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威严"管理孩子。
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儿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呢?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
"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
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彤彤小朋友喜欢抢同伴的玩具,教师常用"彤彤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慧慧真不错,从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结同伴玩,我们相信彤彤也能和慧慧一样。
"刚刚听到这些话后,感到教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这种行为。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案例对《解放儿童》的两点理解
最后,用一句古诗结束这一篇读后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象温和的春雨,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不让他们在小小的年纪感受到什么压力,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舒畅地呼吸,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近读了刘小东老师的《解放儿童》,发现他对于传统教学有着不少独到的思考。
他反对把学习作为学前教育的目的,更是对某些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提出鲜明的反对意见。
在这次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过程中,我也有幸聆听了一些幼教专家的亲自授课,获得了最前沿的幼教资讯。
在这里,就将自己对《解放儿童》这本书的两点理解作简短阐述。
到底在幼儿园里要不要学习?在《解放儿童》中,刘小东老师明确提出,“学前儿童的学习主要是亲历、体验,主要表现在他的生活乃至于学习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梦想的,艺术的,好奇的,探索的。
”也就是说,孩子的学习事实上是存在的,不过,它并不是学前教育的目的,它只是儿童了解周围世界的桥梁,是帮助儿童建构自己将要变成的那个成人的手段。
在教育普及的今天,大多数幼儿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前儿童的专业教育机构——幼儿园中度过的。
学前教育的第一线实施者——幼儿教师对“学习”的理解,就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幼年生活的方向。
非常让人欣喜的是,在我们正在实践中不断领会、贯彻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总则部分)“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是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教育评价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当前的教育趋向并非是要求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多少本领和知识,而是引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探究习惯的养成。
所以说,学习,在幼儿园里是可以存在的。
只是,它绝不是我们实施教育的目的。
通过学习,幼儿可以对周围世界产生更加敏感的发现,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了解世界的方法,从而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解放儿童》有感——幼儿园读书分享
读《解放儿童》有感——幼儿园读书分享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和世界,幼小儿童的生活本能是无意识的,儿童只有沿着进化历史赋予的路线、节奏和速率来成长,全面拥有童年的快乐生活,才能避免传统教育的“异化”,茁壮成长,顺利进入成人世界。
《解放儿童》一书由“尊崇天性”“解放儿童”和“走出误区”三个篇目组成,书中借鉴卢梭、蒙台梭利、杜威、陶行知等国内外教育家的观点大胆阐述对中国学前教育的看法,有对压抑儿童天性违反教育规律的抨击,也有对儿童的热爱,语言尖锐而富有哲理。
读完后,我既有对作者思想的认同,也有对教育实践的疑惑,让我值得深思:一、尊崇天性,让孩子快乐生活在“尊崇天性”这部分中,作者强调了儿童本能与儿童教育的关系,提出只有成人同情、理解、欣赏儿童的生活,才能真正做到给儿童松绑,还儿童自由,使儿童真正获得解放。
于此同时剖析了儿童梦想、游戏、儿歌、童话、神话对儿童的影响,这些能满足儿童深层次的需要,让儿童去探索、去天马行空创造。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乡下有儿童成长的沃土”,这或许跟我小时候也在乡下生活有很大关系。
作者引用鲁迅、曹文轩等文学家幼时经历让我们感受到广阔的乡间天地赋予了孩子们一个美丽值得永远回忆的童年,培养了人间最醇厚质朴的品格。
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在农村竹林荡秋千,去爬树掏鸟蛋,用蜘蛛网去捕蝉,看各种瓜果蔬菜播种、发芽开花结果,然后拿着小竹篓去摘回来变成美味的食物,晚上听着奶奶讲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看星星,偶尔发现一架飞机飞过,就想着那飞机要是掉下来,下来一堆外国人,叽里咕噜说半天,可我们啥也听不懂咋办。
那真是无比放松与快乐,经常午夜梦回,依然都是在农村老家那片土地上游荡。
现在随着城镇化建设推进,许多孩子们已经失去了农村这片乐土。
于是好多老师就让孩子们整齐坐在教室里,给孩子们看视频看图片,讲昆虫记,讲小蝌蚪找妈妈。
我在想,这样能让孩子真的了解昆虫、理解青蛙的成长吗?我想我们依然可以给孩子们创造条件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里面的草长莺飞、蛙鸟虫鸣。
《解放儿童》读书笔记范文
《解放儿童》读书笔记范文《解放儿童》读书笔记范文1最近一直在研读刘晓东教授的《解放儿童》一书,感慨很多,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体会,更觉得这部研究儿童教育的学术文集,用浅白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儿童教育方面的理论观点,极具研究价值。
儿童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和成人迥然不同,儿童的生活主要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儿童只有遵循进化历史赋予的路线、节奏和速度来成长,才能拥有童年的快乐、童年的生活,才能茁壮健康的成长。
当代中国的儿童教育还存在着种种误区,这些误区的根源在于,中国目前还不存在现代形态的儿童观念和教育观念,而发现儿童的世界,尊重儿童的生活,建设儿童本位、儿童中心的教育观念,是走出儿童教育的种种误区、实现儿童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正本清源,转变教育观念,孩子们才能在自由的环境中顺应天性、释放本性,激发创造力,快乐成长。
陶行知先生一贯倡导解放儿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新时期教育要求注重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倡导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都是与陶行知先生主张培养创新人才、开发人才的创造力等教育思想不谋而合的。
陶行知先生关于发现和认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思想,就是主张释放孩子的天性,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解放儿童更要解放儿童的思维,释放儿童的本性。
联系平日的教育工作,感受也是很深的。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喜欢参与其中,在游戏中感受到活动的快乐。
但也有些幼儿受到情绪的影响或者其他原因,不喜欢参与游戏,这时,我们教师就应当让孩子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们的发展。
一次户外活动,我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游戏计划组织孩子们做好热身活动之后,对他们说:“今天咱们来玩一个外星人游戏好不好?”一听到要玩新游戏,大部分孩子都很兴奋,但这时也有孩子说了:“不好,我喜欢玩以前的切西瓜”,还有的孩子则说:“我们喜欢玩木头人。
”听到孩子们这么说,我想了想后对他们说:“好,那我们今天分组玩好了,想跟着老师玩新游戏的小朋友我们为一组,想玩别的游戏的小朋友自己组合,这样行吧?”孩子们的要求得到了同意,大声的答应着。
解放儿童观后感
解放儿童观后感
这片子一开头就像给我脑袋上来了一闷棍,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孩子们的世界有那么多被我们大人给束缚住的地方。
你看啊,那些规规矩矩的课堂,孩子们像小木偶一样被要求坐得笔直,手要怎么放,回答问题要按照什么模板。
就好比把一群自由自在的小鸟硬是给关进了小笼子里,还要求它们按照固定的节奏唱歌。
这哪行呢?
还有那些孩子为了自己的小梦想努力奋斗的样子,真的特别打动我。
他们想拯救地球也好,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书读也好,那股子热情就像小火苗一样呼呼地烧。
可大人们往往是一盆冷水就浇下来了。
这就好比人家小厨师正琢磨着做一道创新菜呢,你直接说这不对那不对,得按照老菜谱来。
那还怎么有新花样啊?
看了这片子之后,我就觉得我们大人得好好反思反思了。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不是我们用来实现自己未完成梦想的工具。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
我们应该像个导游一样,给他们指个方向,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
而不是像个监工一样,天天拿着小鞭子在后面催着赶着。
咱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犯错。
你想啊,谁小时候没干点傻事呢?要是啥都不让干,小心翼翼的,那长大可就成了胆小怕事的人了。
就像学走路,你要是一直扶着,孩子永远学不会自己走稳。
咱们得放手,哪怕他们摔个小跟头,那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嘛。
解放儿童观后感
解放儿童观后感影片一开头,我就被那些传统教育下孩子们的状态给惊到了。
就像看到一群小机器人似的,每天背着重重的书包,按照大人安排好的路线,从学校到各种补习班,机械地学着各种知识。
我当时就想,这哪是孩子啊,这简直是被学习这根绳子牵着的小木偶。
比如说那些孩子在教室里,规规矩矩地坐着,老师在上面讲,他们在下面听,举手回答问题都像是在执行某种指令,完全没有那种孩子该有的灵动劲儿。
但是呢,影片里也有那些被“解放”的孩子,那可真是像脱缰的小野马,充满活力。
他们在那种自主探索的教育环境里,像是被点燃了小宇宙一样。
像那个在户外做项目的孩子,自己动手搭帐篷,研究怎么在野外生存,那眼睛里闪着的光,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我就在想,这不才是孩子该有的样子嘛,对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去摸摸碰碰,然后从实践中去学习知识。
而且啊,影片里的那些“解放儿童”的教育者们也很有意思。
他们就像是一群魔法师,知道怎么把孩子们内心的小宇宙给激发出来。
他们不会像有些大人那样,老是对孩子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可以”。
而是在旁边看着,引导着,就像给孩子指了一个方向,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跑。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个老师带着孩子们种植物,他不会直接告诉孩子怎么种,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去摸索,结果孩子们种出植物的时候,那兴奋劲儿就像是打了一场大胜仗。
我觉得这部影片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小时候那种被束缚的影子,也让我看到了教育应该有的新方向。
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太着急了,总是想把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捏成一个所谓的“优秀形状”,却忘了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小宇宙。
就像把一颗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非要种在一个小花盆里,还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修剪它的枝叶,这多可惜啊。
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我们得把孩子从那些过度的约束里解放出来。
让他们像小鸟一样,在广阔的天空里自由地飞一飞,去探索,去犯错,去成长。
毕竟,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像那小火花,你要是老是把它捂在手里,它迟早会灭掉的。
幼儿园--解放儿童的读书心得(2)
《解放儿童》读书心得刘晓东教授认为: "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
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
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调皮任性的孩子,有许多的教师都不会喜欢这样的孩子,觉得他们不听话,还总惹事情,带领小朋友一起捣乱。
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很聪明、体育方面比较好等。
我们经常抱怨: "我们班那个谁谁谁,太不听话了,每天都说他,教他怎么做,可他就是改不了。
教师每次说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听习惯了,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每次都批评,也就习惯了批评。
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换一些语言,如把批评换成鼓励,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记得以前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比较活泼、调皮好动,不管是区域活动还是集中教育活动中都就是坐不住,有时候还打扰到旁边的小朋友,说过他几次也不管用,之后我就换了策略,我让他交朋友,问他喜欢班里的哪个小朋友就让他们两个坐一起,并对他们提出了要求,如果想坐在一起就不能说话,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可以做到的话就能一起坐。
一段时间后,这个调皮好动的小男孩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变得越来越好了。
调皮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指责,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好像妈妈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大喊,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不如蹲下来好好的讲道理,或者就安安静静的看着对方,两个人都冷静一下,可以角色互换等等。
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应当给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
当前的教育环境使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费尽心思。
在幼儿园中班,孩子已经去学了英语、钢琴、舞蹈、绘画,还有一些跆拳道、溜冰、快速识字等各种辅导班。
家长们不知道,顺其天性是儿童成长的根本。
《解放儿童》读书心得
《解放儿童》读书心得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威严"管理孩子。
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儿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呢?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
"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
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
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儿童,教师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
然而,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反复性,仅仅上面所提的几点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教育策略,教育好调皮儿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救救孩子,救救教育”这并不是我们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做到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我们已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以这个观点来审慎我们的工作,还幼儿更多的游戏时间,还幼儿绝妙鲜明的彩色世界,还幼儿幸福快乐的童年。
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作者给了以下几点的阐述:
书中主要分为三篇:第一篇“走出儿童教育地误区”,第二篇“本能、潜意识和儿童教育”,第三篇“尊崇天性 解放儿童”。我对第一篇看得比较仔细,刘博士主要论述了自己对当今中国学前教育现状的批判、反思和再思考,从开始谈“三寸金莲”到发出“救救孩子,救救教育”的呼声,无一不显示出他独到的见解和发自内心的对中国学前教育的担忧,因此,他也大胆地提出了尖锐地批评。作者在书中多次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也写到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到百草园的乐趣,使我思考了很多……
最后套用一句书中的话结束我的感悟:儿童有儿童的天性,教育应当回归生活,应当回归到儿童自然的本真的生活那里……
最近有机会拜读了 刘晓东博士的大作《解放儿童》。看了这本书,同感、质疑、否定参杂在一起。
看了书名,很多人肯定会说:“全人类都解放了,儿童还要解放吗?”是啊,在大多数人看来,现在的孩子真是幸运,要吃有吃,要穿有穿,无忧无虑,幸福快乐。但当你读了刘晓东博士的《解放儿童》一书后,就会知道何为“解放儿童”,为什么要“解放儿童”,同时你也会被他的真诚和他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忱所打动,在书中他借鉴卢梭、蒙台梭利、维果斯基等国外教育家的观点大胆地阐述自己对中国学前教育的看法,语言尖锐而富有哲理,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良书。
3.教育尽管创造了发展,但它所创造的发展又必然遵循着儿童发展的“必须途径”。教育对发展的创造不是任意的、无边无际的,它的创造过程立根于发展,而且它的创作结果又必然的符合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因而,教育与发展是互相制约、互相决定的。
教育体制是服务于儿童的成长的。从“政治性语文”的逐步消失、从郭沫若老师“美”其名曰的“刑教”的消失、从“素质”教育的推广等一系列的教育举措的开展,无非都奔着同一个目标——更好的服务于儿童。正如书中分析的儿童心里成长规律一样,现行教育中的心理教育正逐步适宜儿童的身心特点,我们在教育的时候更多的是采用多位的方法,通过不同的刺激手段去完成核定的目标。
1.发展决定着教育。儿童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教育所应当采取的内容和方式,教育是由发展制约着,决定着的,或者说,教育从属于发展。
2.教育又创造着发展,没有教育,儿童的发展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教育,儿童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他育制约的、决定的、创造的。
教育是为了儿童飞的更高。儿童是一个灵活的多面体,在某些特定规律的前提下,他会展现一个的镜面给我们去观察,而通过观察,我们才能逐步挖掘儿童存在的潜能,这个潜能并不是我们去填鸭式的灌输而激发出来的。但是我们是否在探索儿童潜能的同时,发现一些并不一定为教育者所接受的方面,如:某一游戏、某一漫画等。如果这时我们采用扼杀的方法去让这本不该被掩埋的地方,填塞入我们成人所认为的必要的知识:如《三字经》、美文背诵等,我们花费了多少的心血,小孩子花去的多少的快乐时光!得到的是我们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东西现在对小孩无用,但来日方长,日后肯定会对他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里,我不禁问自己:我们有什么能力去猜测一个儿童将来的人生轨迹;或者,我们凭什么断定他肯定吃这套?用一句《三字经》里的话“子不学,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通通都给囊括进去,一代传一代,于是一代代的“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