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一荣枯_从人生视角解读王安忆的_长恨歌_
一岁一荣枯_从人生视角解读王安忆的_长恨歌_
2008 年版,第 167 页.
11 2 0 1 0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123
间中流露出的是一种人生命运的神秘性,而这种神秘性不是
人生的意义本来就存在着悖论:“从终极视角看,人生是
由某个“人格神”支配的,而是来源于人无法掌控的超人力量。 无意义的,从社会视角看,人生是有意义的。”“即人生是有意
这种超人力量其实是人世,或者更深远点说即宇宙间万千错 义的无意义,无意义的有意义。” 关键在于你想用一种什么
人。”“这城市里最深藏不露的罪与罚,祸与福,都瞒不过它 这个“难”中活出属于自己的一份人生要义。
们的眼睛。”“鸽子是这无神论的城市里神一般的东西,却也
《长恨歌》虽以悲剧收场,并浸染了过多的悲情因子,但
是谁都不信的神,它们的神迹只有它们知道。” 有的评论者 仔细梳理全篇,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也隐含着作者的理想
有实利原则。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实利原则往往压倒美 的原则而使美遭到摧残和毁灭。”
无论是王琦瑶等人的欲望之途,还是他们之间的情爱纠 葛,王安忆都寄寓了无限同情,她有自己的理由:“王琦瑶是 一个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女人,她和上海一样非常能受委屈, 但她百折不挠。她在小事情上很能妥协,但在大目标上决不 妥协。眼看没有路了,她又能走出一条生路。”“我比较喜欢 那样一种女性,一直往前走,不回头的,不妥协。但每个人, 每个人物都有它的局限性,一直往前走,也可能最终把她自 己都要撕碎了。就像飞蛾扑火一样。” 对于王琦瑶和康明逊 的爱而不能长相守,王安忆还表达了这样的人生观:“虚无就 虚无,过眼就过眼,人生本就是攒在手里的水似的,总是流逝, 没什么千秋万载的一说。” 类似的语调在《长恨歌》中不只一 处,因而便有论者对此大加批判:“人物对快乐的追逐与生命 之中长恨的感慨共存,日常生活的认真与不顾未来的苟且偷 安相容。” 这一责难也并非全无道理,但不免有过激之嫌,似 乎给《长恨歌》作了太高的定位,更何况欲望无限,而实现欲 望的能力却有限,这是人生的根本困境。无论是再有雄心抱 负的圣人,还是普通的民众,都突破不出这个怪圈,况且王安 忆并非让她笔下的人物虚无放纵到底。有人如此评价王琦 瑶:“正是欲望的存在,她才敢于不怕被抛弃,承担了一切,体 现出她性格中坚韧的一面。” 因而,我们无需固守着传统道 德规则对此大加挞责,重要的是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去认 识人性的本质,继而努力达到最终的超脱。
王安忆《长恨歌》解读
王安忆《长恨歌》解读王安忆《长恨歌》解读只不过与古典喜剧人物不同,上海市民阶级的小人物并不因为它"本身渺小而无足轻重"而在意图失败时"并不感到遭受到什么损失,[反而因为]认识到这一点,也就高高兴兴地不把失败放在眼里,觉得自己超然于这种失败之上"(黑格尔)。
相反,正是其人物对失败的刻骨铭心、无法释怀的痛感,使得小说《长恨歌》在喜剧和讽刺的尽头,重又加入了悲剧和史诗的循环。
小说原作在体裁和艺术基调上的多重性,也许正是现代中国历史中各种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不均衡发展、各种矛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状况的文学再现。
新版话剧《长恨歌》的喜剧性某种程度上正是来自于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经验和日常文化的"谐谑成份",把这些成分娱乐化、程式化了。
它的结构和形式则简单明了,剔除了小说文本所具有的模糊性、复杂性和历史实质,从中抽取出一个没有时间性的伤心故事,然后在这个底子上,声情并茂地上演了一出有哭有笑、热热闹闹的都市言情剧,洋溢着新上海市民阶级的乐观情绪,显示出对高端娱乐市场需求的积极回应。
这符合王安忆对喜剧上海的观察:"滑稽的人生里,也是含有世事的苍茫,但决不因此而凄凉下来,而是热心热肺热肚肠。
" (《上海是一部喜剧》)《长恨歌》小说原作同它所描述的时代和它所属的时代--后者一转眼也已经属于昨天了--都缠绕在一起,而新版话剧《长恨歌》则只属于今天日益国际化、中产阶级化的上海。
该剧监制杨绍林在演出节目单上的表白和自我期许为此作了一个老实的注脚:"希望能[把话剧《长恨歌》]做成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品牌剧目"。
从它的首场演出情况看,只要稍加修饰,新版话剧《长恨歌》作为上海都市文化旅游业的一个保留项目,成为南方的老舍剧院或东方百老汇的压台戏,应该不是一个太高的目标。
但这样的话,话剧《长恨歌》同小说《长恨歌》,也就是两种全然不同的东西了。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长恨歌》是王安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男女主人公一段跨越四十年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性。
小说融入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元素,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通过这些元素的交织,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活的思考与关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长恨歌》的主题内涵。
首先,《长恨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柳淳杰和静秋对待爱情的态度各不相同,他们的情感、欲望和心态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柳淳杰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商人,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对待感情轻浮,他内心的空虚和迷茫一度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之中。
相反,静秋是一个自由坚强的女性,对爱情充满了执着和信仰,不愿为了物质而放弃真爱。
小说中的角色性格丰满多样,他们对待感情的态度和行为也都没有一成不变,这种复杂性让作品更加真实、鲜活,并呼唤着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其次,小说呈现了命运的无常性。
在小说中,命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随时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轨迹,使他们陷入无法预料的困境。
柳淳杰和静秋在一次车祸中相遇,这个巧合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小说通过描写他们在战争、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经历,展示了命运对两个人的洗礼和磨砺。
他们的爱情在战争和革命的洪流中受到了巨大的考验,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彼此的爱情信仰,并且最终战胜了命运的无情。
小说通过表现命运的无常性,揭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强调了人们在困境中求生存、争自由的决心。
最后,小说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反思。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受到了传统价值观的束缚,但他们却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柳淳杰放弃了家族望族的根脉,选择了自己的事业和爱情,他通过创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静秋也追求着自由,她不愿为了物质而妥协,坚守着自己的真诚和爱情信仰。
小说通过呈现两个主人公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奋斗和追求,批判了传统观念对人们思维的束缚,主张个人独立和自由的精神。
王安忆《长恨歌》主题
王安忆《长恨歌》主题王安忆的《长恨歌》以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上海女人王琦瑶的一生为线索,写尽上海四十年的变迁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王安忆《长恨歌》主题,希望能帮到大家。
思想主题:1.时间的历史《长恨歌》笔下的历史与重大事件没有太多的联系,它只是时间的历史。
王安忆用细腻唯美的笔法极力渲染上海各历史时期迷漫于空气中的不同气味、不同氛围、不同感受,她努力表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特定个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趣味取向,于是她笔下的历史与人物都那样平实、真切、普遍,给人亲切感。
2.生活与人生的困境尽管王琦瑶一直在为幸福奋斗着,但生活并不如意,与她有纠葛的男人一个个地离她而去,剩下她孤独地活着,那么冷清寂寞。
而对于冷清与寂寞似乎每个人都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否有配偶相伴,儿女相随,心与心间总会有着一定距离。
某个下午或黄昏,在某个地方独自站着,冷清与寂寞便如潮水般袭来。
3.悲剧美学《长恨歌》里的人物活得基本上都很辛酸,程先生将丽莉很努力地为所爱之人付出,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主角王琦瑶虽找到自己所爱,但康明逊还是拗不过世俗的力量离她而去,而与其它几个男人的纠葛也终以分手告终。
而对这一个个悲剧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让它达到悲恸的效果,而是自然而然地描述生活中的一连串不如意,让人淡淡地感伤,从而给人予真切感。
4.对幸福的追求王琦瑶一生尽管并不如意,但却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作为有着虚荣心的她为了物质上的'满足甘愿做李主任的“金丝雀”。
到了康明逊则是出于两情相悦而与康结合。
老年时与老克腊的畸形恋与其说是爱还不如说是出于对寂寞的排解。
而这几个男人中无论是哪一个都有对情欲的追求。
不管是出于爱情,还是对物质的追求,还是对寂寞的恐惧,或是对情欲的满足,对于一个平凡的人而言都是正常的。
尽管其中有着不可认同的成分,但总体上主人公还是敢于大胆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尽管《长恨歌》有着众多的闪光点,但也有其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
评王安忆《长恨歌》
评王安忆《长恨歌》《长恨歌》,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
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
[1]该小说获第五届矛盾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其亮点表现在多个方面上。
题材:《长恨歌》描写的是一个平凡之处大于不平凡之处的上海女人的故事,尽管时间跨越几十年,故事还是发生在与时代潮流紧密相连的上海,但王安忆并没有让人物与政治扯上太多的关系,从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到文革,到开放,尽管人物的命运及生活有受到政治的影响,但主人公始终没有投身到政治潮流中去,而是默默追求自己的安逸和欢乐,过着小人物的平淡日子。
写作技巧:1.散文笔法的运用小说一开始便采用散文化的写法大段地描写弄堂、流言、闰阁与鸽子,而在小说的其他部分也采用这样的笔法,如与阿二相识的邬桥。
这种笔法的运用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意境与诗化美。
2.对比的运用首先是王琦瑶、吴佩珍的友谊与王琦瑶、将丽莉友谊的对比。
王琦瑶与吴佩珍的友情如同流星,一闪而过,美丽而短暂。
但王琦瑶与将丽莉的友谊却一直维持到老,尽管期间出现过矛盾,但最后还是合好了。
前者是小儿女间的经不住考验的友谊,后者是成人间的能经历风雨的真正友谊。
出现这样的反差主要是王与吴交往时王不过是一个未经世事的高中生,而与将交往时两人的心智均已进入成熟期,不再因一些小事情闹别扭甚至分离。
其次是王琦瑶与女儿微微的对比,王琦瑶容貌出众,但女儿微微却姿色一般;王琦瑶对穿着打扮有独特的见解,能引领时尚,但微微却是时代的追随者,穿衣打扮随波逐流;王琦瑶能凭借自己的能力生存,但微微却是一个附庸品,始终依赖别人过日子。
长恨歌赏析
王安忆的《长恨歌》是我从图书外馆借的第一本书,我花了一礼拜的时间读完了它,很厚的一本,读完很有成就感,当然也少不了许多感慨。
女主人公王琦瑶,是个很好看的上海女人。
她是个既漂亮又能干的女子,这样的女子自然是讨人欢心的。
看似柔弱的她,心底是波涛汹涌的,她深藏着不切实际的梦。
原本像她那样的女子应该是在疼爱与幸福中度过一生的。
但是似乎从她错误地选择和长自己近三十几岁的李主任在一起时,她无休止的人生悲剧便拉开了帷幕。
也许这对“老夫少妻”在世人的伦理观念中是令人鄙夷的,更何况王琦瑶是没有名分的。
但是我也客观地看到了王琦瑶和李主任的互相疼惜和珍爱,王琦瑶是发自内心地想要享受一段婚姻生活。
所以她众叛亲离了。
好朋友一家都觉得她恩将仇报,父母对她很不理解,只有程先生,那个守了她一辈子的程士砥,还依旧护着她,爱着她。
这个时候的她只沉浸在自己的幸福和幻想中,程先生只是她满足虚荣的一个道具,她只是一直霸占着这份爱,却从未接受。
王琦瑶亲眼目睹了李主任被枪杀,那子弹也将她美好的和幸福一并打破了,王琦瑶彻底被坎坷的命运压垮了,她开始迷茫,开始消沉。
终于在母亲和程先生的鼓励与陪伴下在平安里当起了打针的护士,后来她又认识了康明逊,一个注定只能给她带来短暂幸福的人。
王琦瑶的过去注定她不可能再有一个普通人的幸福。
家庭社会的种种压力迫使康明逊离开了王琦瑶。
即使他们的女儿已在王琦瑶腹中孕育。
王琦瑶是个能将日子过得十分精致的人,独自带大女儿薇薇自然让她吃尽了苦头,但这期间依旧有程先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爱,以至于薇薇误认为程先生是自己的父亲。
沧桑的岁月虽然夺去了王琦瑶的青春年华,但她的美丽在时光中沉淀得愈加迷人。
此时的她仍旧只是挥霍着程先生恒久不变的爱,她一次次的投向不同男子的怀抱,却惟独不是程先生。
即使她遭到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无情抛弃,程先生依旧尊重她,甚至是别人在诟病她时为她辨护······最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去时,痛苦而又绝望的王琦瑶终于看到了身边执着不婚的程先生。
浅析王安忆_长恨歌_中王琦瑶形象的悲剧根源
三、针对网络校园小说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负面影响提出的对策第一,写作者应赋予自己的作品以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巨大的人格力量。
网络校园小说的创作人多为在校学生或曾经在校的学生,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创作,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出意义深远的作品。
让学生知晓:“有作为的文艺家应该加强对社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自觉地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提出从艺术上探索现实生活中重大的道德问题,努力创作出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艺作品,为培养人民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造就社会主义新风尚,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努力。
”[11](p96)第二,大学生作为读者群中数量最大的一个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网络小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性的世界,读者可以从网上阅读到层出不穷的网络原创作品,对于读者认可的东西可以自由无限下载。
第三,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评判网络校园小说。
正如网络文学的创作具有随意性,网络校园小说的评论也处于一种自发和无序的状态中。
人人都可用跟贴或回帖的方式上BBS 或综合网站的文学网页上进行评论,这种评论多采取匿名方式。
有的批评虽一针见血带有直率与坦诚,但更多见的是偏激的言语,甚至包含谩骂、互相攻击,肤浅又缺乏深度,这与文学批评的本质相去甚远。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这个崭新的思想教育领域,教育者可结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网络校园小说给予中肯的评价,为广大学子推荐真正的有欣赏价值的文学作品;也可以鼓励学生以书评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此类作品的看法,这种形式较之网上跟贴的方式更正规,不仅具有一定的深度,而且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第四,文学网站理应进一步规范网络文学创作。
很多人将此类网站当成个人情绪的宣泄口,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网站上文章质量良莠不齐。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年第16号)强调指出,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社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长恨歌王安忆赏析
长恨歌王安忆赏析长恨歌王安忆赏析《长恨歌》一直被认为是王安忆笔下最为动人的一曲挽歌,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蕴。
作品将一个背负悲剧命运的女子置于旧上海那个特殊的环境里,用叙述性的语言和诗化的语言散文似地展示着那个年代的变迁里城市和女人的悲剧以及人性和人情的悲剧,而作者也正是凭借着一种旁观者的叙述姿态以及对古典感伤诗词的借鉴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蕴。
第一次看王安忆的《长恨歌》,就被一个水做的女子和她那痛到及至的美丽所打动。
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人的爱情熄灭在情人的十指之间,也没有想过一个执着于爱的女子竟然逃不过命运跟她开的一次次不怀好意的玩笑。
然而,在王安忆的故事世界里,王琦瑶就是这样一个将哀喜情愁抒写的淋漓尽致的女子,有时我竟会觉得王安忆是残忍的。
现在再来看《长恨歌》的时候,不论是人物的生动细腻还是情节的跌宕起伏在我看来都已经退而居其次了,我想更多地注意当一个女人写另一个女人的时候那种感性而决绝的笔触和深埋于文字之下“疼痛”的情愫。
不难发现,王安忆是个善于通过意象写人的作家。
在还没有接触《长恨歌》之前我一直认为作者会在开篇就为我们展示那个大城市中的小女子,可当翻开书页越入眼帘的却是一长段关于弄堂的描写。
“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王安忆这样说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孕育了王琪瑶和让她疼痛的爱情。
上海的弄堂是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
其实不管是弄堂的蜿蜒曲直还是它那近似于人暧昧而复杂的生活气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在隐喻着王琦瑶的一生,从一个典型的上海旧式女子到意外地成为“上海小姐”再到经历各式各样的男子带给她的爱情,王琦瑶在弄堂的见证下上演自己的悲剧。
她的路并没有象她自己期待的那样笔直,五个男人从她的生命中匆匆走过,只是那样略一驻足稍事停留,随即便转身离开,一切恢复宁静,彷佛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人。
他们或许有过真感情,或许有过快乐,但是快乐与爱都是偷来的,那么轻那么少那么经不起考验,而苍凉和绝望却成为她眼中最痛的泪滴。
凄婉缠绵长恨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三种解读
凄婉缠绵长恨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三种解读凄婉缠绵长恨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三种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首凄婉缠绵的长诗,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历史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缠绵的长恨情愫。
这首诗的解读有多种可能性,下面将从三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可以从传统女性形象的角度解读这首诗。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丰满而真切,从强大的后宫妃嫔到柔弱的民间女子,都展现了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命运。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往往受封建礼教的桎梏,被束缚在家庭和宫廷之中,没有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尽管受到各种冷暖人情的挫折,女性们依然表现出了坚毅和意志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有限的范围内寻找着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因此,《长恨歌》可以被看作是对这些传统女性形象的崇敬和赞美。
其次,可以从历史环境的角度解读这首诗。
《长恨歌》以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展示了历史的厚重和伟大。
这首诗重点描绘了西施和王昭君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并通过对她们的故事的追溯和揭示,将历史与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生动地展示了历史的真实性。
同时,这首诗也涵盖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例如,“飞燕折弯寒江雪,凌波折弦卧石鲤”,这些描写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延续和流转。
最后,可以从王安忆自身的角度解读这首诗。
作为作家,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倾注了自己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她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重新诠释,将传统与现代进行了融合。
同时,王安忆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到诗中,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示了对生活的思考和琢磨。
从这个角度来看,《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叙述历史的诗歌,更是王安忆对历史和自我认知的一次挖掘和探索。
综上所述,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首凄婉缠绵的长诗,可以从传统女性形象、历史环境和王安忆自身的角度进行解读。
这首诗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历史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缠绵的长恨情愫,同时也暗含了对传统文化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人性与意蕴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人性与意蕴第一篇: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人性与意蕴扭曲的人性,无尽的爱恨——品《长恨歌》之人性与意蕴静谧地走进风情浓郁的旧上海,徜徉于缠绵悱恻的女性世界,柔美的语言使我冷静接受了人物的悲怆命运,这是一种神奇的功效,也是岑静中的感慨。
长篇小说《长恨歌》为王安忆所写,她的笔下勾勒了上海女子王琦瑶波澜起伏的四十年,她中学起便涉足社会,曾因获“上海小姐”第三而名噪一时。
篇首便以此埋下伏笔,乱世佳人总会与千丝万缕的情愿仇恨相遇。
果不其然,此后数次突如其来的大转折接踵而来,每一次打击,都源于男人而败于男人,她的恋爱有如她的一生,扭曲波折,背离正轨,却从未结出硕果,四十年光景里,爱的过程不失浪漫,结局却凄凉不已,最后仍然死于男人之手,被所谓的“朋友”无声地杀害。
《长恨歌》是隽美的,语言色彩的浓重渲染为全篇覆盖了厚实的外衣。
然而大衣下面隐含的生命之痛,绝非冷眼旁观者所能领会,唯有将自己置于其中,在繁华动荡的都市摸索复杂多样的人性,触碰生命的高峰与谷底,才会深刻地感受到人格扭曲、脱离正轨所要付出的代价,远大于平凡通俗的爱恨情愁所承载的限度。
波折的情节始终在散文式的叙述中抚平,没有惊心动魄之感,光阴岁月好比细水长流,人物的经历在隽美琐碎的言语中展开,蔓延以至升华,败落,即便几十年过去,时间流逝感仍旧不强,正如王琦瑶总是沉醉于当年的光彩中,并无年龄带来的巨大落差。
这种叙述别具一格,令人赏心悦目,但读者的淡定容易产生错觉,误认为王琦瑶的内心世界风平浪静,波澜不惊。
唯有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才品读出她残缺不全的本质,她的心伤只是被高雅的风度掩盖了,不为常人轻易琢磨。
该种令人牵肠挂肚的散文叙事也许难以迎合许多人的口味,但品读过程的确细腻婉转,韵味十足。
世间能有几个王琦瑶,灯红酒绿中糜烂自己,却固执而愚昧地寻找真爱。
这种表达,也折射出王琦瑶充满矛盾的畸形人生,内心的束缚使她摆脱清纯,走向糜烂,以至于孤高的外表再无法遮掩堕落,金钱的侵蚀使其毁于一旦。
浅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浅析王安忆的《长恨歌》王安忆先生笔端静静流淌的《长恨歌》,让读者觉之真切、细腻,又不失之犀利、充满理性。
其扣人心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王安忆的《长恨歌》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1曲挽歌,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蕴。
作品通过1个女人来表现1个城市,展示出城市和女人的悲剧及人性和人情的悲剧,并探求人在命运面前无法自主的无奈和人与人之间可悲的利益关系。
叙述化语言和诗化语言是《长恨歌》的语言特色,作者这种旁观者的叙述姿态及对古典感伤诗词的借鉴都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蕴。
在故事营构上用了三个线条贯通三个叙事部分,叙事方式上王安忆一改以往的语言风格运用意象抒情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散文化的语言描写给作品增色不少,使作品独具艺术魅力。
此书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同名,时隔千年,却同样是讲述一个悲剧故事。
在书中王安忆用其独特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和一个时代的变迁。
从十六岁开始,王琦瑶的内心从未平静过。
无论是解放前去苏州小居,还是解放后在弄堂里埋名打针,那都是暂时的,她注定要回到上海,回到灯红酒绿的酒会、舞会。
那里才是她心灵的归宿。
对她来说,平静便意味着空虚。
那个时代的上海有着王琦瑶一样的内心,永远不会平静,浮华、喧闹、摩登便是那个时代的上海的名片。
与其说王琦瑶是整本书的主人公不如说那个时代的上海是主人公。
王琦瑶代表了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上海给予了王琦瑶太多的东西,或喜或悲、或哀或乐、或苦或甜,一切的一切都结束了,悲哀的结束了,一个女人和那个女人的时代。
小说的特点在于:一、语言的精妙,大部分体现在对场景的描写里。
人物的出场需要铺垫,铺垫需要描摹场景,王安忆也乐此不疲,她沉迷于在场景上做文章,先画出幅画来,再让主人公走入画里。
血脉相连的弄堂,芳心微颤的片厂,昼若夜的爱丽丝公寓,落魄的邬桥,情欲重燃的平安里,每一次主人公的不同境遇里都跟随着一个场景,故事若不发生在这里就像是道具布错了景,分毫都差不得。
对王安忆长恨歌的思考
对王安忆长恨歌的思考对王安忆长恨歌的思考《长恨歌》表现出王安忆对女性命运的强烈关注。
王琦瑶是作者钟爱的人物,作者因她虽然历经沧桑,仍坚韧地活着,充满生命的力量,作者对她给予充分的赞扬。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对王安忆长恨歌的思考,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长恨歌》是中国当代青年女作家王安忆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一经问世,立刻在中国当代文坛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
这部小说获得了我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第五届),还获得了世界华文文学奖(第一届)。
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王安忆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受到了她母亲的影响,但二人的创作尤其是在对女性的爱情、命运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从小说《长恨歌》来看,王安忆把小说的背景放在了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作者从上海的一条弄堂写起,一步一步为我们展现了小说中女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
她的命运和她所经历的情感纠葛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她的情人很多,如:李主任、康明逊、萨沙、长脚、老克腊和王琦瑶最终都是男人与女人的感情游戏,在这些男人的心里,他们对王琦瑶的肉体更感兴趣,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为了满足肉欲的虚假的装饰品。
王琦瑶就在这样的游戏人生中,一步一步走向了堕落,走向了社会、时代为向她这样的.女性所安排的悲剧命运。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对女性命运寄予女性主义的人文关怀,作品表现出来的同情情感却削弱了女性主体地位。
王琦瑶令人同情之处正在于她过着可怕的生活而不自知。
王琦瑶的人生观是堕落的,她的人生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
而在作者王安忆的笔下却将王琦瑶的一生因色相而换来的短暂的浮华,表现出宽容与理解,甚至对其主体地位的缺失表示认同,把原本悲剧一生的王琦瑶变得毫无价值,这也说明了,在长期以来的男权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时候,女性作家虽然想通过文学的创作,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描写,对女性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但仍然难以摆脱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的影响。
长恨歌(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长恨歌(王安忆)内容梗《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起伏。
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被称作“三小姐”。
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
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使她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
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
表面上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
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也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女儿薇薇并将她抚养成人。
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的弄堂也是有灵魂的,这灵魂也是一个少女的形象——王琦瑶。
王琦瑶闭月羞花,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单看这些,王琦瑶与经典恋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别忘了,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的心是上海弄堂的心。
如果读者希望在王琦瑶身上,或者在《长恨歌》里看到纯粹的美,纯粹的爱,那他免不了会失望的。
《长恨歌》里的一切都是现实的,而一切现实都是免不了要让人失望的。
写作突破台湾知名学者王德威曾在《海派作家又见传人》一文中评价王安忆,认为她的创作是对海派女作家张爱玲的继承与补充,都缮写上海的风情与女人,但笔锋却不相同,张爱玲是抱着反讽的心情来精雕细琢,而王安忆是平淡的、同情的态度来讲述故事,自创作以来就不断对小说的创作技巧与形式进行创新与研究,曾经从事过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的创作,但是创作的题材以知青在乡村的生活为主,虽然题材单一,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九十年代的《长恨歌》这部长篇小说以庞大的空间建构及时间流程,丰富的人物活动叙述了上海的历史,刻画了上海的女性,审视了上海的文化。
在这部小说中,王安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突破。
一、独特的视角:把城市与人生经验联系起来李欧梵教授说:“王安忆的《长恨歌》描写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将这座城市写成一个在历史研究或个人经验上很难感受到的一种视野。
时代的挽歌——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
时代的挽歌——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时代的挽歌——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王安忆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她的作品《长恨歌》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长恨歌》作为一部纪实小说,通过讲述作者身临其境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揭示了中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变革中的人们的命运。
小说中的主要故事发生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和动荡的十年。
小说通过一位女主角吴倩的视角,将读者带入这个特殊的年代中,展现了文革对普通人生活造成的巨大冲击和伤痛。
《长恨歌》的故事情节起初看似简单,但是其中蕴含着深层次的寓意。
吴倩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她出生在农村,有着纯真善良的心灵。
然而,在文革爆发后,她迫于现实压力,被迫离开教师岗位,去农村务农。
她历经艰辛和磨难,同时在历史的巨轮下见证了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小说以吴倩的自述为主线,将读者引进了她内心世界的挣扎和迷茫。
她是个普通人,无论是出身农村,还是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她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普通人,他们被迫草木皆兵,互相揭发,被逼得丧失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她的人生经历与整个国家的历史进程相互交织,她的苦难也反映了那个年代所带来的痛苦。
小说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描写十分生动和真实,通过吴倩的视角,读者能够感受到面对大时代的变革,各个人物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道德抉择。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特殊时期社会的混乱和人性的扭曲。
《长恨歌》同时也刻画了文革对于知识分子的冲击和伤害。
吴倩作为一名教师,曾经追求知识和学术的成就,但是文革的爆发摧毁了她的梦想和追求。
她被农村的艰辛和辛苦劳作所耗尽,心灵也逐渐迷失。
她的命运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和牺牲,对于知识分子的迫害也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也展现了一些人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他们有善良和仁爱之心,也有权谋和勾心斗角之举。
这些人物的形象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也让读者看到了各个人物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纷争和挣扎。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王安忆长恨歌赏析一、主题内涵探讨:强烈的依附心理近年来,人们对这本书的探讨大多围绕王安忆在书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
他们强调小说所表现的女性的独立、自主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如徐凌俊在《王安忆<长恨歌>三论》中说:“比较一下《长恨歌》中的几个软弱的男性就知道,王安忆在作品中还是强调了她的女性优于男性的这种女性意识。
男人如果有优越感,也是凭借着他们的社会身份、地位与金钱,而女性,一无所凭,只凭借她们柔弱而绵长的旺盛生命力,就足以超越男性。
”“小说的主角王琦瑶是个女性,王琦瑶的手帕姊妹当然是女性,连在王琦瑶那里厮磨时光的男人,如程先生、康明逊、萨沙、老克腊、长脚、她女儿薇薇的男朋友,全都女性化了。
小说作者把所有的男性都放逐到历史社会、历史时间里去了。
”所以他认为这是女性主义小说的范本。
我并不同意这种观点。
我认为,一部《长恨歌》,王安忆的女性意识恰恰不是体现在女性的主体地位上,而是体现在女性强烈的依附心理上。
整部《长恨歌》隐含了三种依附:男性对权、势、利、欲的依附;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城市对乡村的依附。
这三种依附又是环环相扣、因果相承,小说中每个人都被扣在其中一环上。
而无论哪一种依附,有一点是相同的:处于这一依附链条上的人都无法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1、男性对权、势、利、欲的依附《长恨歌》中的男性大多是被边缘化的。
如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萨沙、老克蜡、长脚。
作者只是给了他们一个特定的身份,未花多少笔墨写他们的出身经历,仅仅抓住了他们生命中与王琦瑶有交集的那一段来写。
因此他们似乎都有些来历不明、去路不清。
李主任是王琦瑶最初投靠的人。
他是高官,权力的化身。
但对政治权势的依附也使他沦为政治附庸。
“各种矛盾的焦点都在他身上,层层叠叠。
最外一层有国与国间;里一层是党与党间;再一层派系与派系;芯子里,还有个人与个人的。
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牵一发动千钧。
外人只知道李主任重要,却不知道就是这重要,把他变成了个活靶子,人人瞄准。
读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
———读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
《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想,什么才是不变的呢?什么才是我们追求的相对永恒呢?什么值得我们用尽心思去看去想去琢磨呢?王琦瑶这个女人光华的一生讲述了许多,生动贴切,那大上海曾经风云一时的女人,经历了上海小姐———名媛———大人物的偏室。
其实她的一生只在那一时闪了些许光芒,但这些却耀了她一生,让这光的余辉照亮了她的背影和生活的地方,点点滴滴。
她的美,她的熨贴,她的智慧,她的不动声色,她的察言观色,她的敏感如丝,她的感情如发丝般纤细,她的女人心甚至与女儿争风吃醋,她的好胜与严家太太比服饰,她的聪慧———从 15岁的她,18岁的她,到中年的她,一件旧衫在她手中重新点缀,穿在身上却比什么都恰到好处,美不胜收。
短暂的辉煌后她选择了一生的隐居,灰暗的人生因为她的华美也时而闪现光华。
她的居所也是人们常来常往,时而落寞无比,时而热闹非常。
她的一生有四个男人穿过:对程先生一往情深却无福消受;对李主任的虽非夫妻却又有情有义的以身相许;对康明逊(毛毛娘舅)动了真情;对萨沙的欺骗又可怜。
老克腊带来的时光倒转,而长脚这个有骗子倾向的混混,给了我一个惊讶,这样一个为朋友可以一掷千金似乎很讲义气的男人,结束了王琦瑶本不再
年轻的生命,只为了那王琦瑶依赖了终生———也确实用来维持后半生生活的———黄金。
没了爱,没了女儿(薇薇),没了老克腊,没有了希望,王琦瑶的美丽不再闪光,但也不会因为不断的失去
就枯萎而死。
对于她这种内心无比丰富的女人,从不会为了谁而活,为了谁而死。
她的一生求生、求存、求美,拥有一份安定能满足内心情趣的生活,足以滋养她的青春与生活的信念。
于是我想到了唯有人追美向美的心,还不曾变。
命运捉弄的悲歌-浅谈王安忆的《长恨歌》
命运捉弄的悲歌-浅谈王安忆的《长恨歌》命运捉弄的悲歌-浅谈王安忆的《长恨歌》引导语:王安忆的《长恨歌》是如何的呢?欢迎大家阅读小编整理的下文,大家也许会知晓。
这一个故事,开始不久就准备结束;这一个故事,快乐很少悲伤很多;这一个故事,感情复杂情绪难言……这是一个关于四十年代上海小姐悲剧的一生,也是一个时代的遗物,更是一曲命运的挽歌……王琦瑶是一个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旧式女子,美丽却不骄傲。
她十六岁那年受追求者程先生鼓励参加了“上海小姐”的竞选,意外地得到了第三名,人称“三小姐”。
后来她得到军方神秘人物李主任的垂青,竟成为他的“金丝雀”;及后李主任惨死,她悲痛欲绝,万念俱灰地回到家乡,和单纯的阿二有一份似有还无的感情。
三年以后她收拾心情回到上海,又与一大户人家的独生子康明逊堕入情网。
后来他们因为她的怀孕而分开。
王独自养大女儿薇薇,晚年与一名二十六岁的青年老克腊有一段畸恋。
最后因为黄金而为人所杀。
这就是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的主要情节。
二十九万字所诉说的,就只是这样一个女人的一生,那么的简单,却又那么让人沮丧。
五个男人从她的生命中匆匆走过,只是那样略一驻足稍事停留,随即便转身离开,一切恢复宁静,彷佛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人。
他们或许有过真感情,或许有过快乐,但是快乐与爱都是偷来的,那么轻那么少那么不经考验。
而苍凉和绝望却由此至终如影随形。
他们紧紧地捉住快乐,尽情享受转瞬即逝的爱恋,却不知他们原来仅仅是呼吸着,生存着,心却如一团死水,灵魂早已抽空。
故事快到尽头却似断未断,直到人一个个死去,岁月一天天溜走。
他们这一群可怜可悲可叹的旧时代的遗物,全都免不了悲剧的结局。
一切正如程先生自杀之前所说,“其实,一切早已经结束,走的是最后的尾声,可这个尾拖得实在太长了。
”小说中处处抒写旧时代中人的身不由己,却又处处不吝笔墨地大肆渲染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四十年代的繁华,四十年代的浪漫,四十年代的从容。
王安忆对四十年代旧上海的向往和怀念使王琦瑶回忆中的四十年代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她彷佛早已忘记四十年代对于中国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是一个什么概念,王琦瑶在四十年代的旧梦中沉迷,王安忆在王琦瑶的梦里沉醉。
解读王安忆《长恨歌》
解读王安忆《长恨歌》解读王安忆《长恨歌》这是一曲女人的悲歌。
她以不变应万变的生活方式,永远罗曼蒂克地追求生活。
在作者传神的叙写中,我透视时间隧道,在流动的画面中迷失:哪是此地,哪是彼地!无数代无数个王琦瑶在挣扎中幻灭涅磐又重生。
红颜逝水,在所有岁月的打磨之后,存留的虽依稀,却绝对地面目全非。
这是只有女人才能读懂的故事。
笙歌宴罢,月深人静,她是怎样一次又一次收起杯盘狼藉的心,稳住心性,无论明天怎样,在有梦无梦之间,在澄明和混沌之间:伸或张,梦或醒。
女人常常是这样的:年青时在绚丽虚荣的迷惑下,不知道想要什么,因为不甘平凡便选择冒险;而戏散后面对着空旷的灯火阑珊,才恍然:少女时代梦了那么久的期盼原来只不过是来不及回眸的一闪而过。
而个中滋味是:创伤未愈时的鲜血淋漓,是结痂后无法释怀的一种比较,是走远了还想回眸,假定中还想拥有,是幸福不再的一种然。
说到底,女人的生命太脆弱,脆弱得经不起一个玩笑或一种假定。
成年后,终于明白了婚姻的实质,相守的内涵。
而等待后的邂逅,竟是那样一种变了味的'安慰。
正像席慕容诗中所写:“我不愿再见你,因为再见的已不是你,只是一些沧桑的岁月和流年。
”无非是隔着岁月的风尘,依稀望见旧时模样。
相处可以和谐而安定,是因为没有忘却和改变的那部分,而那无意中流露的陌生,便摧毁了那以青春流逝为代价的守候,依然守不住相守。
而在心里,我多么希望可以这样诠释痴情的等候:“如果你所有的流浪都是因为我,我如何可以不爱你风霜的面容;若世间的悲苦你都已为我尝尽,我如何可以不爱你憔悴的心。
”错过春花,又错过秋月,不经意间已近暮年;设计了又设计,企盼了又企盼,最后终结在戏中的一个场景,一个情节。
人生如戏,哪一场是戏内,哪一场是戏外!温泉水滑,芙蓉帐暖;恩爱情绝,天上人间。
原来华过后是一梦!短短的一生,长长的遗憾,在“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之中,还是之外?何为满,何为缺?既然注定生有传奇,憾又何憾!悲莫悲兮!。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王安忆《长恨歌》故事简介看王忆安的《长恨歌》,一曲娓娓道来,弦音顿挫,台上的人伊伊啊啊,热闹非凡;台下的人看的清晰,不过是赶了一回华,只是低回慢转都作着告别,曲终人要散,幕台上的冷清无人眷恋,不过是述说着无法挽回的难过。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
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
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以带欢庆的热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里,袅袅娜娜的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儿,追逐潮流讲究小情小调,平易近人,心比天高。
若是出生不好,被虚荣牵着鼻子走,都是要走上无奈的不归路的。
小说分三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是王琦瑶的遭遇,从片厂拍戏到登上登杂志到舞会流连再到选举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这不是幸事,而是为她的悲剧奠下基础。
到这里是小说的高峰,月以满,则要亏,水到满,则溢出。
王琦瑶戏剧的荣耀开始走下波路,在人们意味深长的眼里约定俗成的成了交际花,勾三搭四,堕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
最后死于他杀。
无人同情。
第二条线索是从王琦瑶的友情出发。
从吴佩珍到蒋文丽到严家师母再到张永红,这些友情不过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计较,讲不清道不明的各怀鬼胎,但彼此做了个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尝不可。
第三条线索是王琦瑶的爱情。
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特再到老克腊,王琦瑶并非多情也非滥情,而是生活所逼。
一开始,王琦瑶的生存意识是在爱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刹那爱情的尾巴跳跃到她眼前,也是转瞬即逝,留也留不住。
忧伤的缠绵,总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情,像随时都要消逝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定数”的谈论,最终让每个人“心里都有些生畏,又不知 和坚忍。” 而且“把人生视为一个过程的人生观”,告诉我们
畏惧什么。”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大部分人都会有的体 “对待生活一定要重生存而不重占有,重过程而不重目的,重
验或念头,王安忆借此传达了出来。笔者认为从她的字里行 感受(体验)而不重理念”。
王安忆让“鸽子”承载了这一任务。她说:“鸽子是这城 理和寻觅后,得出了“美是难的”的结论,其实人生也是“难”
市的精灵。……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 的,虽然许多前辈在多方探索与求证后,总结出了一些人生
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许多无头案,它们都是证 的规律,但每个人的人生又是各异的,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在
她的代言人。事态每前进一步,就有鸽群飞起,直至王琦瑶 洞悉人生三昧的真义。
的死,它们也是唯一的见证人。它们在高空中飞舞着,提醒 着人们,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它们的发生常常 可能是神不知鬼不觉的。
三、人生的意义 《长恨歌》写出了普通人(王琦瑶虽有过做“上海小姐”的 不平常的荣耀,但那只是一场繁华梦,为后两部的情节作铺 垫的。)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自然也传达出了小人物的人 生真义:在平淡的日子中坚韧地活着。他们“不想创造历史, 只想创造自己的,没有大志气,却用尽了实力的那种。”“日 子很仔细地过着,上海屋檐下的日子,都有着仔细和用心的 面目。”“在这仔细的表面下,是有着一股坚忍。” 这就是那 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 人生。与那些为了一个美好的前 程而轰轰烈烈去追求的人生相比,它似乎是有些“小家子气”, 不堪一提了,甚至有些“猥琐”了,因此就被人批评为:“对小 市民生活的积极肯定又因价值的缺席而沦为一种活命哲学。”
二、人生的神秘性 《长恨歌》中还带了一点宿命的味道,但这并非是什么迷 信思想,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显示出的一些令人迷惑不解的现 象。这些现象的始作俑者西方称之为“上帝”或“造物主”,我 国古代称之为“天”或“道”。它们担当着全知全能的角色,拥
122
11 2 0 1 0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经典重释
有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奇异功能。《长恨歌》中时不时地 我们的确应该提倡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但价值和意
院学报,2004 年第 6 期. 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67 页.
11 2 0 1 0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123
认为《长恨歌》“有伦理失范的倾向”,这不能不说有失公道, 与希望。王琦瑶外婆的那一番慨叹之辞透露了作者对传统
虽然王安忆的语句中流露出虚无、随性的态度,但那应该归 女性幸福人生的肯定,并评议外婆出嫁时的那一身红装时说:
为应景的需要吧,再说又有哪一个人在遭遇不顺而又求救无 “这红是亘古不变的世界的一瞬,也是衬托那亘古的,是逝去
胡山林. 文学欣赏导引.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60 页.
张公善. 王安忆〈长恨歌〉批判. 中国包头:职大学报,2008 年第 4 期.
韩璇.论王琦瑶悲剧命运的根源.学林漫录,2007 年 04 期. 胡山林.文学与人生.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95,61,68 页. 史铁生.务虚笔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第 405 页. 崔颖. 风雨飘摇总是花——体悟王琦瑶的“幸福”. 济南教育学
门之时,不会生出一些索性放任自流的心绪呢?
再来,循回不已,为那亘古添砖加瓦”,而薇薇与小林的美满
对于《长恨歌》中人物的行为,王安忆让它们根据需要发 婚姻又是她寄希望于未来的讯息。在他们的身上,如花草的
展着,但她并非对一切人事都是无动于衷的,“鸽子”便当了 一季季荣枯般,有着生命传承、代代繁衍不息的真谛,亦有着
当初在片厂看到的那一幕,“她这才明白,这床上的女人就是 命始终被流离的生存和情感的饥渴牵引和摆布。幸福始终
她自己,”这些串连起来的线索无不充斥着一股宿命的味道。 是个陌生的字眼。……但幸福真正的价值恰恰就在于人生
而且在王琦瑶与康明逊、严师母三人打牌时,几人那一番“天 的辗转反侧颠沛流离吧,她的珍贵在于一种遗世独立的孤独
间中流露出的是一种人生命运的神秘性,而这种神秘性不是
人生的意义本来就存在着悖论:“从终极视角看,人生是
由某个“人格神”支配的,而是来源于人无法掌控的超人力量。 无意义的,从社会视角看,人生是有意义的。”“即人生是有意
这种超人力量其实是人世,或者更深远点说即宇宙间万千错 义的无意义,无意义的有意义。” 关键在于你想用一种什么
一、人生而有欲 人生而有欲,欲望是人类生活的驱动力,是人类戏剧的 总导演。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毫不掩饰地将欲望赋予了她 笔下几乎所有的人物,尤其是以王琦瑶为代表的女性。她们 虽生在普通的上海弄堂里,骨子里却崇拜时尚,“渴望出人头 地,有着名利心,而且行动积极,不是光说不做的。她们甚至 还更坚忍,不怕失败打击。” 这种锲而不舍地追逐欲望的劲 头,在王安忆那里,不但是堂而皇之、名正言顺的,而且还让 人生出几分莫名的感动。 也许是承继了“爱美是人的天性”这一亘古不变的传统 观念,王安忆以宽容的目光对她小说中的人物静静作壁上观: 王琦瑶虽带着几分貌似平静的理性去片厂拍戏,让程先生给 她拍照,去竞选“上海小姐”,但最终还是禁不住诱惑,“真正 地起了奢望”, 义无反顾又带些壮士的悲情去参加决赛,并 自此一步步真正走向“欲望不归路”。国民党军政要员李主 任也是本着爱美的天性将王琦瑶养为“金丝雀”;康明逊、老 克腊则是凭着一种感时伤怀的“怀旧”情结,将王琦瑶视作上 海繁华的旧梦而互生出惺惺相惜之情,而这种爱终如美丽的 泡影般骤生骤灭,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不只有美的原则,还
注释:
王安忆.王安忆说.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年版,第 75,89,230,90 页.
徐岱.感悟存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27 页. 王安忆.长恨歌.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4 年版,第 49,51,184,360,152,15,17,18,11,230,231, 332,127 页.
有实利原则。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实利原则往往压倒美 的原则而使美遭到摧残和毁灭。”
无论是王琦瑶等人的欲望之途,还是他们之间的情爱纠 葛,王安忆都寄寓了无限同情,她有自己的理由:“王琦瑶是 一个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女人,她和上海一样非常能受委屈, 但她百折不挠。她在小事情上很能妥协,但在大目标上决不 妥协。眼看没有路了,她又能走出一条生路。”“我比较喜欢 那样一种女性,一直往前走,不回头的,不妥协。但每个人, 每个人物都有它的局限性,一直往前走,也可能最终把她自 己都要撕碎了。就像飞蛾扑火一样。” 对于王琦瑶和康明逊 的爱而不能长相守,王安忆还表达了这样的人生观:“虚无就 虚无,过眼就过眼,人生本就是攒在手里的水似的,总是流逝, 没什么千秋万载的一说。” 类似的语调在《长恨歌》中不只一 处,因而便有论者对此大加批判:“人物对快乐的追逐与生命 之中长恨的感慨共存,日常生活的认真与不顾未来的苟且偷 安相容。” 这一责难也并非全无道理,但不免有过激之嫌,似 乎给《长恨歌》作了太高的定位,更何况欲望无限,而实现欲 望的能力却有限,这是人生的根本困境。无论是再有雄心抱 负的圣人,还是普通的民众,都突破不出这个怪圈,况且王安 忆并非让她笔下的人物虚无放纵到底。有人如此评价王琦 瑶:“正是欲望的存在,她才敢于不怕被抛弃,承担了一切,体 现出她性格中坚韧的一面。” 因而,我们无需固守着传统道 德规则对此大加挞责,重要的是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去认 识人性的本质,继而努力达到最终的超脱。
当代颇负盛名的女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一 问世便引来了诸多品评。人们站在各个角度去阐释、评价《长 恨歌》,其中有褒有贬,并不乏犀利睿智之言、真知卓见之辞。 就笔者所收集到的材料来看,尚未有从人生角度去评价的文 论(恕我孤陋寡闻)。若按王安忆的原意,她说她“要写的其 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但城市是由人创建的,她笔下的王 琦瑶及其他人物也是一类人的代表,他们传达出了那种“最 能反映普遍的生存状况” 的人生。本文拟就《长恨歌》中所 充盈着的种种人生况味作出阐述,但愿能给存在于世间的普 通民众的人生一个有益的注解。
透露出这种宿命的气息。从王琦瑶第一次进片厂看到一个 义的大小因人而异。《长恨歌》写的是一组小市民的生活,可
女人躺在床上拍戏,到她搬进爱丽丝公寓见到里面的双人床, 又是一类顽强地生活着的小市民,即便是一种“走了样的快
及重回上海后去集雅公寓打针,直至她将死之时再次回忆起 活,”他们也要努力地去争一争。就王琦瑶的一生来说,“生
经典重释
一岁一荣枯
——从人生视角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
◎谢丽娟
(河南大学中文系 河南·开封 475001)
摘 要 王安忆的《长恨歌》对上海的普通市民投注了深深的一瞥,表达出一种真诚而坚忍地“活着”的人生态度。本文从 人生视角解读作品,从人生而有欲、人生的神秘性、人生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挖掘《长恨歌》的人生意蕴,并在这一过 程中,彰显人生的多样呈示方式,以期给世人的人生有所启示。 关键词 王安忆 《长恨歌》 人生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0)11-122-02
人。”“这城市里最深藏不露的罪与罚,祸与福,都瞒不过它 这个“难”中活出属于自己的一份人生要义。
们的眼睛。”“鸽子是这无神论的城市里神一般的东西,却也
《长恨歌》虽以悲剧收场,并浸染了过多的悲情因子,但
是谁都不信的神,它们的神迹只有它们知道。” 有的评论者 仔细梳理全篇,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也隐含着作者的理想
综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对此完全无法 样的心态去创造一种怎样的意义。正如胡适所说:“人生的
掌控,无可奈何,所以感到无限神秘。史铁生对此有一个精 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
彩的总结:“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
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 柏拉图在经过了一番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