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时代背景

合集下载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最重要知识讲解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二、故事背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理解词义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2.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四、问题归纳1.“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渡过长江)。

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这里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背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虽然已经面临总崩溃的局面,却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4月22日2时,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省江阴的长达五百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同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4月23日晚间,解放军占领了蒋家王朝巢穴——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城,宣告国民党统治的彻底崩溃。

同年4月,中共中央已由西柏坡迁至北平(北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1949年4月20日至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作战,即渡江战役。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间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总数为180万左右,其中正规军约为115万,完全失去了有效的战略防御能力。

国民党反动派一面继续玩弄“和平”阴谋,以求拖延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一面纠集残兵败将组织军事防御,重点是长江防线,企图利用长江天险阴止人民解放军南下,以造成“南北朝”的局面,再待机反扑。

1949年2月、3月,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第二、第三野战军的7个兵团之24个军及华东、中原军区所属部队共约百万人,由在淮海战役期间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栗裕、谭震林组成的中共总前委指挥,以第四野战军一部协同,于4月间发起渡江战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闻,狭义上又称消息,是对新近 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通常分为动态 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 述评四类。
新 何时?--时间
表 达
闻 的
何地?--地点 何人?--人物 何因?--事情发生的原因
六 何事?-事情发生的经过
方 式 以
记 叙
个 如何?--事情发生的结果
为 主
要பைடு நூலகம்
素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 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7、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 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 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 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 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 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我们学后怎么办?
把握新闻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
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 的内容)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中新网平壤10月4日电(记者 周兆军)温家宝总理10月4 日上午乘专机前往朝鲜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访问期间,温家宝将同朝鲜领导人举行会谈、会见, 就发展中朝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作为纪念朝 中建交60周年活动的一部分,朝鲜总理金英日曾于3月访问 中国,这次温家宝的回访是就任总理后第一次访问平壤。
渡江战役示意图

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一、解题 • “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宏大 气势,“南渡长江”点明了事件,“胜利” 点明了结果,传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令 人振奋。
• 二、作者简介 •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 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他的讲话讲稿收在《毛泽东选集》里,他的诗 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 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代表作 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 2、主体从几个方面来写渡江情况的? 时间、地点,敌军溃败,我军竞渡,英勇战斗
• 3、本文的结语是?作用是?
新闻最后一句。说明我军胜利进军的原因,突出主题。 发出豪迈号召,饱含赞叹之情。
问题探究:这篇新闻是怎样表达胜利者的 自豪和对失败者的藐视的?
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 流露出来,对失败者的藐视也溢于言表。 从“万船齐发,直取对岸”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 再现我军攻势迅猛、凌厉的战斗情景,暗示了失败者毫无 抵抗能力、束手就擒的现实。
方法技巧: 1、抓关键句、特征句 2、表达形式要规范 (通常: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怎么样?) 3、注意限制条件(字数) 标题:“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启动
三、背景资料
•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 动派依然负隅顽抗,他们对长江防线苦心经营3个 月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 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该日 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写下了这则 消息,全民报道前线的最新战况。
问 题 讨 论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 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 主体从几个方面来写渡江情况的? • 请找出本文的结语句,并说说它的作 用。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课稿(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课稿第【1】篇〗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一说教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教学过程:(一)内容呈现: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

接着自由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师生互动1.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自学指导+检测一(8分钟)
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要塞( sài )阻塞( sè )堵塞( sè )塞子 (sāi ) 荻港( dí ) 获得( huò) 溃退( kuì) 歼灭( jiān ) 阡陌( qiān ) 纤维( xiān ) 锐不可当( dāng ): 不可抵挡。 当真( dà ng ) 不含: 不包括。 业已:已经。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当堂训练
(8分钟)
一、根据提供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 kuìtuì ( 溃退 )。 2、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ruìbù kě dāng( 锐不可当 )。 3、我已jiān miè( 歼灭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yào sài ( 要塞 ),封锁长江 。 二、仿造下列句子,再写一个句子。(选做)
时代背景(3分钟):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 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 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 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 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 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 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 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 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 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 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 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 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电头 指发电通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 间的说明,包括通讯社名称,发报的地点、 日期等,例如“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4、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 为主,可适当议论。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详解及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详解及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详解及教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篇历史教科书上的重要课文。

以下是对该课文的详解及教案。

课文详解:这篇课文讲述了南渡长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课文主要内容如下:1. 时代背景:南渡长江发生在南宋时期,此时金朝已经建立,南方的宋朝势力受到金朝的逼迫。

2. 声名远扬:作者开篇介绍了宋高宗时期,忠臣岳飞所建立的军队,战绩斐然,声名远扬。

3. 三十万大军:金军攻打宋朝,宋高宗下令出动三十万大军,准备南渡长江,与金军进行决战。

4. 空前艰险:课文描述了南渡长江的艰险,包括长江的险要之处、水势湍急、船只稀少等。

5. 岳飞的智谋:为了顺利南渡长江,岳飞采取了多种智谋。

比如,修建木排、设立烽燧、计划地点和时间等。

6. 胜利结果:经过艰苦的战斗,宋军最终胜利南渡长江,并且与金军展开了决战。

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南宋时期南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2. 了解岳飞在南渡长江中所做出的贡献;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 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事件;3. 探讨岳飞在南渡长江中所采取的智谋和战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以问题导入,如“你知道南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吗?为什么南渡长江具有重要的意义?”2. 学习与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了解岳飞在南渡长江中所采取的智谋和战略;-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总结南渡长江的胜利结果及意义。

3. 辅助材料(补充教学内容):- 展示岳飞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对岳飞的形象有更直观的了解;- 展示南渡长江现场的图片或地图,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场情况。

4.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给学生一定时间自主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历史人物在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讨论不同历史人物的贡献。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课稿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课稿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演说的主题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幅生动形象的历史画卷。

它写的不单单是一个指挥官的智慧和士兵的勇气,更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排除万难,战胜敌人、捍卫家园的壮举。

首先,我想说说作者蒋介石。

他是中国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国共内战中蒋介石领导的国军,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长达8年的殊死搏斗,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图中,蒋介石正站在战车之上,胸前缀满勋章,眉头紧锁,目光坚毅,凝聚着所有追求自由、尊严和雄心的浓烈情感。

同时,图中的战车由四匹奔腾的战马驾驭,大气磅礴,恢弘壮举。

其次是这幅画的画面,让我感到震撼和鼓舞。

画面中,蒋介石率领着三十万的军队,浩浩荡荡的渡过滔滔江水,手持长枪,指挥若定,劈波斩浪,背负着南方解放的希望和未来。

画中的江水波澜壮阔,波涛汹涌;黑黝黝的山峦苍峻险峻,一个个盾牌向着前方推进;绿树常青,人民英勇。

这一幅场面,真正体现了军队浩浩荡荡,声势壮大的景象。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中看出历史的缩影,涌现出军人的英勇、军民的团结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个严酷的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以抗日救亡为中心,永无止境。

无论是光荣还是生死,都不可替代。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充分展示了人民军队的强大和英勇,激励着无数的后代,不忘初心,战斗到底。

以上是我分享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描绘了一幅奋斗的历史画卷,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与坚定,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和榜样。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给我分享的机会,让我们一起缅怀历史,憧憬未来!。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 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难点)
• 3.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认 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 益启示。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积累板
• 1、文体常识 概念:新闻,又称消息。狭义的
新闻单指消息,广义的新闻指消息、 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以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 事实的短篇新闻宣传文书,也是最 常见、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2、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 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3、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4、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的
表达效果。
2、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到“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人数之多(兵力)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英勇的人民的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诸城进击中。 结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这则消息的要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
地点: 长江前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 突破阵地,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长江战线。
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 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 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 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 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 切断镇江无锡实性 2.及时性 3. 简明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消息二则》知识点+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消息二则》知识点+练习

知识点0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作者简介毛泽东 (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 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领袖” 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 • 雪》《七律 • 长征》《七律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二、故事背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 1949 年 4 月 22 日、24 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 1949 年 4 月 20 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 20 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 日 2 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理解词义1.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2. 摧枯拉朽:“枯” 指枯草,“朽” 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四、问题归纳1.“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 年 4 月 22 日 2 时电” 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 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渡过长江)。

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这里用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闻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 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 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 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 确简短的报道。
一、从新闻要素出发学习课文
六要 素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何人) why(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一、从新闻要素出发学习课文
2.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 十四小时); 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何事: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 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诞生 dàn 签订 qiān
横渡 héng 要塞 sài
荻港 dí
授予 shòu yǔ
锐不可当 dāng
魁首 kuí 诸城 zhū
鳌头áo 歼灭jiān
芜湖 wú
督战dū
摧枯拉朽 cuī
荻(dí)港 获(huò)得
要塞(sài) 阻塞(sè) 瓶塞(sāī)
溃(kuì)退 匮(kuì)乏 馈(kuì)赠
二、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
1.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 是辅助部分。
标题:引题、主题、副题。
消息有三个特点: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1.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
一、历史上“渡江战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详解及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详解及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详解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模仿课文写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

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课文结构的把握与概括。

课文主题的提炼与感悟。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与事件。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如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等。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课文写作教师给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写作。

学生完成写作,教师批改并给出建议。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四、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之处。

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看法,提出建议。

1.课文内容详解第一段:介绍长江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意义,为后文铺垫。

第二段:描述我军南渡长江的艰难历程,表现我军的英勇顽强。

第三段:讲述我军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民众欢庆的场面。

第四段:展望未来,表达对国家和平、繁荣的信心。

2.课文结构分析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介绍长江的历史地位,再描述我军南渡长江的过程,展望未来。

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便于学生理解。

3.课文主题提炼课文主题为歌颂我军英勇顽强,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课文难点讲解历史背景:讲解长江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以及我军南渡长江的意义。

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英雄形象,如我军战士的英勇顽强、民众的欢庆等。

5.写作指导指导学生如何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如模仿课文写一段关于英雄事迹的描述。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精品PPT课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精品PPT课件

合作探究
主旨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约三十 万人已南渡长江的战况,赞扬了我军战 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也 也讽刺了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 志、不堪一击的现状。
写作特色
(1)本文运用了“倒金字塔式”结构 写作。
在这篇消息中,什么时间,多少 人,结果如何是人们最关心的、分量 最重的,应放在导语中表达,其他一 些不太重要的内容在后面再一一列出 。
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 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文体知识
新闻 新闻,又称消息。是指通过报纸、广播、 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 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 种文体。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 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狭义的新闻:即消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 迅速及时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整体把握
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人物: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起。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原因: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 令(解放全国)。 经过: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结果: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 过长江。
整体把握 请用新闻结构的知识来分析这则消息。
合作探究
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议论。 此处为消息的结语,概括前文的内 容。“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 突出了解放军将士一如既往以英勇的气 概取得更大的胜利。 作用:发出号召,激发全军斗志。
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有一个凸显事件的开头,又有一个 铿锵有力的结尾,叫倒金字塔与金字塔 相结合结构。
文体知识

初三语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知识精讲 北师大版

初三语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知识精讲 北师大版

初三语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知识精讲北师大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芜.湖wú荻.港dí摧枯拉朽.xiǔ溃.退kuì崭.新zhǎn椭.圆形tuǒ当.之无愧dāng夙.愿sù2. 词语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

经营:这里指精心筹划和准备。

溃退:被打垮而后退。

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和提高。

不约而同: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

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

经久不息:经过很长的时间不停止。

当之无愧:承受这样的称赞或奖赏理所应当,不愧疚。

夙愿:一向怀着的愿望。

崭新:极新;簇新。

一国两制: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二)阅读能力目标1. 学习和掌握消息的文体知识。

2. 学习报告文学和通讯的文体知识(三)写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的习惯和能力。

(四)思想教育学习人民解放军顽强无畏的精神,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

三. 教师建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体,要求迅速快捷地反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或有意思的事件或现象。

它的形式短小精练,可以短到一句话,或几十个字。

内容应具备“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也称为“五个W”。

常用的结构方式为“倒金字塔式”,即把报道的内容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便于读者选择性阅读。

完整的结构形式由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构成。

(二)大量四字句的运用,使文章简洁而有力。

大量运用四字句是本文文字的一个显著特色。

全文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四字句的运用,使该文言简意赅,生动而有气势和力度。

引导学生领会、学习四字句的妙用。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一)领会这篇消息的结构特色。

本文的结构安排很有特色,是在“倒金字塔式”结构中镶嵌进一个“金字塔式结构”(顺叙),在按照主次顺序叙述中插写政权移交仪式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成为消息主体的详写部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件

必记字词 字音字形
歼灭( jiān ) 芜湖( wú ) 签订( qiān ) 督战( dū )
溃退( kuì ) 泄气( xiè ) 荻港( dí )
( sài )要塞 塞 ( sāi )瓶塞
( sè )阻塞
( hén )横渡 横
( hènɡ)蛮横
( yān)殷红 殷
(yīn )殷切
必记字词 词义理解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 第一段文字,它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 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 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 想。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 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背景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 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小结 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导语——新闻的第一句话。 特点——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作用——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简明 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总领全文。
3.第一则消息的“五要素”具体指什么?
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始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 江南岸。
第三层
结语:交代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 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 司令的命令。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阅读课文,说说第一则消息的标题 的特点和作用。
简明、醒目、概括性强。点明何人(我三 十万军)、何事(南渡长江)、事件的结 局(胜利)。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国共内战经过
在经过了数年的战争后, 共产党军队逐渐掌握了战 争的主动权,开始进行战 略反攻。
渡江战役的必要性
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减轻 人民的痛苦,共产党军队 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渡 江战役。
国民党军队的部署
国民党军队的部署特点
国民党军队在长江南岸部署了大量的兵力,企图阻止共产党军队 过江。
国民党军队的战术
使国民党政府失去民心
渡江战役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国民党政府失去民心,为其最 终垮台埋下了伏笔。
对共产党军队的影响
增强了共产党军队的士气
渡江战役的胜利为共产党军队带来了巨大的胜利和荣誉,进一步增强了士气。
为共产党军队进一步推进提供了保障
渡江战役的成功为共产党军队进一步解放全中国提供了保障和动力。
04
情报收集
解放军通过侦察和情报工 作,了解南岸敌军布防情 况,为制定作战计划提供 依据。
渡江开始与行动
炮火支援
解放军炮兵向南岸敌军阵地发 起猛烈炮击,为渡江部队提供
火力支援。
渡江行动
在炮火支援下,解放军战士争先 恐后地划船渡江,向南岸发起冲 锋。
激烈战斗
在南岸,解放军与敌军展开激烈的 战斗,争夺滩头阵地,扩大登陆场 。
民众的支援
共产党军队在民众中的威望很高,得到了 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这些支持为军队提 供了物资、情报等方面的帮助,对战争胜 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05
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与价 值
国共内战的转折点
渡江战役是国共内战中的一次 关键战役,标志着国共双方力 量对比的转折点。
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取得了决 定性胜利,使得国民党政府在 军事上的失败成为定局。
士兵们的英勇表现与牺牲精神
无畏的冲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是同一事件, 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 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倒金字塔结构。这是 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 速地让人们了解。
文体常识
新闻: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 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信息。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 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 用来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
导语之后,消息的主干, 集中叙述事件、表明观点、关键所在。
• 要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看标题 •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消息的内容,看导语 •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消息的内容,看主体
品味语言
品 新闻语言的共性特点:准确、简明、形象。 味 语 言
品味语言
⑴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已”和“大约”用词准确。“已”是“已经”,表明 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 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1.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 2.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反衬了我军的英 勇善战、锐不可当。
(4)文章语言非常凝练,第四句的描写有无必要? 有什么表达效果?
• 从全文的角度来看,这一句的描写很 有必要,它从我方的角度补充展现了战斗 的情况(前一句是从敌方的角度来写的), 全面表现了第一天的战斗。文字虽少,内 容却很丰富,同时也暗示了战局发展必定 是我军地 何人 何事 为何 如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