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中华诵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教案XXX小学XXX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完整word中华诵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四年级下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下册)教案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下册)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学习孝道、弟子规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2. 《三字经》:学习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
3. 《百家姓》:学习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千字文》: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论语》:学习孔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对国学经典中的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国学经典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学经典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4.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道德行为: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评价他们践行国学经典的实际情况。
4. 学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学期国学经典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弟子规》的学习,了解孝道和弟子规的基本内容。
2. 第3-4周:《三字经》的学习,掌握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历史、地理等知识。
3. 第5-6周:《百家姓》的学习,认识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
4. 第7-8周:《千字文》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的相关教案,老师们快来看看吧!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范文一《田园诗情》诵读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话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
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
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
(板书:荷兰)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
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1. 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 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
3.(相机板书: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4. 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向往赞美)5. 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生配乐朗读)6. 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四、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五、作业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范文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下学期国学经典仁民爱物,天道立仁,为仁之方教案
四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计划一、指导思想学习传统文化,研读中华经典。
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仁民爱物》和《责己恕人》,共有八课。
第三单元主要择取了先贤关于仁爱的论述,对孔孟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了评析和推介;第四单元选取了如何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论述,阐述了为人处世注重道德修养。
三、教学目标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难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教学进度第三单元:仁民爱物教学内容:1、儒家所理解的仁的内涵和本质,以及仁的一些表现形式。
2、仁德如何修养以及做到仁的一些具体要求。
3、君子要安仁、守仁以及如何安于仁、持守仁。
4、儒家关于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及其社会意义。
5、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的同与异。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经典片段,背诵经典。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国学经典》。
本课主要学习《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国学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
2. 能够理解并运用“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中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
难点:理解并运用“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中的道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三字经》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国学经典的学习氛围。
然后向学生介绍《三字经》的背景及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设计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6. 课堂小结(5分钟)7. 布置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将课堂上学习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一篇关于这一章节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
答案: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2. 写一篇关于“人之初,性本善。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第一篇: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2013学年荣怀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四年级教案集2014.5.28第四课正心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状态。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
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
”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
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
“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
中华诵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教案XXX小学XXX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小学四年级国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国学教案教案标题:《小学四年级国学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国学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其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课文和名人事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国学概述- 介绍国学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 讲解国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经典课文欣赏- 选取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经典课文,如《论语》中的《学而篇》或《三字经》等。
- 通过诵读、解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道德准则。
3. 名人事迹介绍- 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如孔子、孟子、屈原等。
- 讲述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人物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4. 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国书法、剪纸、民间舞蹈等。
- 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国学知识和技能。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体验活动:通过实践和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评估:1.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国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评估其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
教学资源:1. 课本:选择适合的国学教材或相关课文。
2.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传统文化体验材料:准备一些书法笔、纸张、剪纸模板等。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国学经典 增广贤文教案
教学目标: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教学策略:1、朗读教学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增广贤文》的前六章,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第七章:人情世故篇。
二、学习:人情世故篇。
下面我们来学习《增广贤文》人情世故篇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先打开课 30页默读一遍。
好,学习这一部分,我们还是分三步来学习。
(课件展示)(一)字正腔圆知读音,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动动笔圈起来。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教师强调重要字词的读音,然后学生齐读文章。
(二)二读贤文知其意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知道马的力气,相处长了才了解人心。
简评:此句是讲的人心的好坏需要时间来检验,就像马的优劣需要遥远的路途来检验一样。
2、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用远水救火是难办到的,再好的亲戚也不如近处的邻居有3、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对故乡的东西倍感美好;对同乡的人倍感亲切。
4、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幼羊跪着吃奶,小乌鸦会衔食哺母,只禽与兽都知报恩,而人更应知父母恩,刻尽孝道。
6、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人最渴是送一滴水就像送甘露一样,人酒醉后再添酒就不应该了。
三、再读贤文 I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3、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4、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三四年级国学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三四年级国学教案第一课一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
2、在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的基础上,能够给对子连线。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1 / 3指导。
(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知识链接:第 3 页我会填五、拓展活动:第 4 页我会填六、读故事:《梁武帝做和尚》了解故事内容:梁武帝晚年先后四次出家,四次赎身还俗,花掉了国库不少钱,还把朝廷大事弄得混乱不堪。
后来有一个野心家发动了叛变,梁武帝被困在宫中,被活活饿死。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八、作业 1、我会对对子。
鸟语对()山花对()好对()蓝天对()第二课二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
---------------------------------------------------------------最新资料推荐------------------------------------------------------ 2、能在朗读中读懂对子的意思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提问了解大自然的相对的动植物。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2013学年荣怀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四年级教案集第四课正心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状态。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
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
”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
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
“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将古诗背出来。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
3、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4、介绍《从军行》一共诗七首,本课学习的是其四和其五。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四、布置作业:熟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大家都熟悉了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也是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叫《孔子家语》。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孔子家语》。
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6、学生齐声朗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词语。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四年级国学教学计划12篇
四年级国学教学计划四年级国学教学计划12篇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了。
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国学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国学教学计划1一、学生基本情况四年级共有3个教学班,学生一百多人。
学生上信息课的兴趣比较高,在四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性的操作技能,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高有低,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另外由于教学设备不足,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点掌握。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15课,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画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对复杂图形的画法,文件的保存与打开,图形的简单编辑作了讲解。
有以下特点:(1)教材贴近学生,符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2)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需求;(3)设置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和研究性课题。
三、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画图”程序以及窗口的组成及各种绘图工具。
2.学会调整画板的大小以及掌握“铅笔”和“刷子”工具的使用方法。
3.学会运用“直线”和“曲线”工具画图。
4.掌握利用“橡皮”和“撤销”命令来修改图画的操作技巧。
5.掌握“矩形”和“圆角矩形”的画法和技巧。
6.掌握“椭圆”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绘画技巧。
7.掌握“用颜色工具填充”和“取色”工具的使用方法。
8.掌握使用“喷枪”和“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9.掌握奇特的“文字”工具。
10.学会文件的“保存”和“打开”的方法。
11.掌握奇妙的“放大”与“选定”工具的使用方法。
12.掌握复制图形与组合图形的方法。
13.掌握对多变的图形的“翻转”操作。
14.掌握图形水平与垂直拉伸、扭曲的使用方法。
15.掌握设计贺卡的方法。
四、教学措施1.基本要求要明确,着重强调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练习之前让学生充分地围绕主题谈一谈,说一说,让主题在学习的头脑中有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正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状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
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
”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
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
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
(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
(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
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
“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
视是动作,见是视的结果;听是动作,闻是听的结果。
食,即吃的意思。
这句话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
(3)脉络上,全文只有两句话,前者反着说,后者正说。
这实际上体现了对比论证的思路。
尽管课文没有明确说出什么是“正其心”的观点,但是,观点已
经在对比中显示出来了:“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
第五课齐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如“偾”“中”等。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3.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2.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教学过程:
1.诵读感悟
本课的篇幅较长,但是文字还是比较简单,义理也不是很难,引导学
生多诵读,在诵读中体悟课文的内容。
(1)带着问题进入诵读,培养诵读兴趣。
问题一:咱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家庭变得更好。
古人也是这样。
它们为此提出了“齐家”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齐家”?如何“齐家”呢?课文中提供了这样的答案。
问题二:古人认为,一个人做好了,就能够使一个家和睦,使一个国安宁。
这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个人怎么做才是“做好”呢?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读通课文,排除诵读障碍。
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语句:“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等。
其次,播放音频范读,让学生把握好停顿和语气等问题,出示停顿文章。
(3)读熟课文
首先,安排学生跟着音频诵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
其次,安排学生自由读,揣摩句意。
最后,安排学生齐读几遍,也可以采取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九课子路问强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交流古今中国的一些强者。
3.结合生活认识强者,使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的生字词,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的区别以及君子居南方之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人是一个强者?指名回答。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个的学生子路向教育学家孔子请教了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故事。
1、板书揭题:《子路问强》,学生齐读课题。
二、文中人物简介
1.请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人物,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明确:子路、孔子。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
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子路:字由,孔子的弟子之一。
三、诵其文
1.出示有停顿的课文。
试读。
注意字读音长短、轻重、停顿。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边读边指正)
3.自己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4.齐读。
5.请学生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晓其义
1.知识抢答。
所以君子与人和睦相处,但并不随便附和流俗。
中立而不倚
2.这才是真强啊!
强哉矫
3.用宽容敦厚去教导别人,能忍受无理的侮辱而不予报复,这是南方的强。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4.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
中立而不倚
5.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贫困时的操守
国有道,不变塞焉。
玩完游戏,我们再次齐读课文。
子路终于明白:作为君子要做到强,必须——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
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五、深入探究,分析讲解课文。
在生活中,孔子虽然疼爱子路,但他不开口则罢,开口就夸颜回,不开口则罢,开口就批评子路。
当子路向他请教什么是强时,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追问他三个问题?指名回答。
六、板书
和而不流
中立不倚
国有道,不变塞焉
国无道,至死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