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实施太湖芦苇湿地修复工程的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力实施太湖芦苇湿地修复工程的建议

芦苇湿地对提升湖体自净能力、治理蓝藻、恢复健康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的优势,国务院在《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中就明确提出要恢复湖滨湿地植物带,探索环太湖绿色走廊建设,但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因素,推进一直比较缓慢。近年来随着丁蜀八房港开展的芦苇湿地试点工程的成功运行,我市湿地芦苇种植技术已逐步成熟,种植芦苇,修复湿地,已经得到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如果我们在太湖沿线48公里全部建成芦苇湿地,不仅能重新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大大提升湖体的自净能力,还能减轻治太的压力,巩固“263”专项行动的成果,而且可以与三氿湿地协调呼应,构成全域湿地城市。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工作协调,力争芦苇湿地修复项目顺利落地

一要建立班子,全面对接。建议成立市级层面的专门班子,规划、国土、农林、文化、旅游等部门和属地板块共同参与,使项目的站位更高、功能更完整、统筹力度更大、争取资金更多。二要分步推进,以点带面。如果长达48公里的太湖沿线全部建成宽度为500米的生态湿地,需要投资80至100亿,很难一次实施到位,可以借鉴杭州西溪湿地的成功经验,先在局部打造出芦苇湿地建设的精品样板工程,再通过点面结合、逐步推进,确保项目整体建设平稳有序、层次清晰。三要化解制约,排除障碍。建设太湖芦苇湿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湖底的局部高程,影响太湖的水容量,在立项审批阶段、设计阶段受到太湖管理局的政策约束,要用芦苇湿地对恢复生态的实际效果和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的热切期盼,不断赢得上级的理解和支持,排除项目落地的政策障碍。

二、强化科学规划,坚持宜兴生态资源利用整体协调

一要调整规划,整体联动。要将太湖西线有机融入宜兴旅游规划的大格局中,湿地修复项目规划之初就要注重建成后的生态观光效果,使之与三氿湿地有机联动、宜南山区遥相呼应,突出宜兴山清水秀的地域特点,形成“东赏太湖水之秀、南眺阳羡山之美”的全域旅游格局。二要整合资源,统筹利用。太湖大堤内侧沿线三个乡镇也拥有万亩以上的土地资源和小部分天然湿地。市镇资源要统一规划,大堤内外联动,把太湖沿线三个乡镇有机串联起来,统筹利用,避免各自为政。三要结合清淤,良性互补。太湖清淤后的泥量巨大,外运成本过于昂贵,周边也没有足够的空余场地可堆放,而芦苇种植恰恰需要富含养分的淤泥,两者之间的供需能够达到有机的平衡,生态清淤和湿地重建在项目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同步进行、协同推进。

三、强化日常管理,确保生态湿地后续运行良性循环

一要提前测算,纳入投资。管理养护应该成为项目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受到同样的重视,在规划湿地修复项目的同时,就要提前测算芦苇等水生植物的日常管护和收割处理经费,争取把后续运行资金列入项目预算和总投资。二要建立机制,加强管护。要在实践中建立并不断完善芦苇湿地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机制,加强巡查,防止水生植物滥割和湿地过度捕捞。三要政策引导,综合利用。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收割芦苇的综合利用,并进一步拓宽芦苇商业化利用渠道,发掘它们更多的经济价值,提高湿地植物可利用附加值。

关于市政协第十五届三次会议第003号提案的复函

民建市基层委员会、夏益池:

你们在市政协第十五届三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大力实施太湖芦苇湿地修复工程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会同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我市沿太湖岸线总长43公里,1991年前,太湖西岸有宽近1公里的芦苇湿地,因此,在太湖实施芦苇湿地修复有科学依据。2008年以来,在省治太资金的支持下,我市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太湖湿地修复工程,其中农林局牵头以钉木桩消浪、太湖底泥堆滩、堆埂和种植芦苇的方式修复太湖芦苇湿地2000多亩,水利局牵头以“生态管袋潜堤”消浪技术、太湖底泥堆滩和种植芦苇的方式,修复太湖芦苇湿地近930亩。治太项目的实施建立了示范点,也为太湖芦苇湿地的生态修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由于我市位于太湖西岸,区域内盛行偏东风,沿岸风浪较大,水文复杂,风浪持续淘蚀大堤,导致大堤前沿无法形成滩地缓坡,水生植物难以立足生长。防风消浪、堆岛固土是我市太湖芦苇湿地修复首要攻克的技术难关。同时,太湖芦苇湿地修复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需要各地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推动该项工作。下阶段,我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整合资源,推进湿地组织机制建设

成立市级层面的湿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相关职能部门和属地板块组成。由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中涉及的国土、水利、环境、生物、技术和资金等问题。

建立健全湿地长效管控机制。明确各地各部门分工、落实建管单位和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同时,整合资源,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湿地建设、管护的积极性,构建政府主导、各界参与的湿地保护工作格局。

科学制定政策制度,多元投入、激发活力。争取将湿地修复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积极争取省级治太专项资金。完善项目管理机制,促进项目良性运行。依托现有国企集团组建宜兴市湿地建设有限公司作为立项报批和实施建设的主体等。

二、科学规划,系统布局湿地保护工作

太湖芦苇湿地修复目前处于研究实验阶段,我市对太湖湖滨湿地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和效益评价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湿地的系统性修复、保护缺乏总体规划。

我们将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框架下,结合《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等,紧扣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各板块湿地特征和实际情况,在科学测算湖体水域面积、所需淤泥土方、水文动态、风力风浪等因素的前提下,研究编制系统性、前瞻性的宜兴湿地规划和专项详规,科学规划太湖芦苇湿地的建设体系,为太湖芦苇湿地的生态修复、

综合管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三、循序渐进,逐步实施湿地修复工程

我市太湖岸线长,需要修复的太湖芦苇湿地面积大,沿太湖各地地理环境、社情民意差异大。为降低风险、巩固成果,提高太湖芦苇湿地修复的绩效,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循序渐进,逐年分块,逐步实施太湖芦苇湿地修复工程。

借鉴杭州西溪湿地、苏州沙家浜湿地等成功经验,对有条件的区域提档升级,先行打造一批湿地公园和湿地修复“示范区”,探索形成一批科学、高效的建管经验和模式,不断提高我市湿地工作水平。

根据《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依法开展湿地管理,切实巩固太湖芦苇湿地修复成果。与相关部门落实环境监测、鸟类监测和湿地植物监测等,评估湿地修复的综合效益。强化宣传引导,充分依托各类媒介,利用“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和“爱鸟周”等节点,面向公众广泛宣传湿地知识和政策法规,提高社会各界的对湿地的关注度,积极营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本资料仅供参考,请以正式文本为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