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习题(含答案)

苏武传(习题)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C.空自苦亡人之地D.凿地为坎,置煴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攀、招供 B.会.论虞常 会:会同 C.会论.虞常 论:判罪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宜皆降之. 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A.因厚赂.单于 B.其一人夜.亡 C.反欲斗.两主 D.天雨雪.,武卧啮雪 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见犯乃死,重负国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D.皆为陛下所成就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为了胁迫苏武投降,把他关在大窖里,断绝食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人教版)必修四习题:第12课苏武传

语文(人教版)必修四习题:第12课苏武传

第12课苏武传他是一匹桀骜不驯的战马,将斗志向异域敌方传达;他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莲花,将圣洁在世人心间播撒。

他就是苏武。

青草年年绿,绿了千万年;牧歌悠悠唱,唱遍大草原。

秦时的明月,依然明艳;汉时的雄关,已经不见。

多少英雄伟业,已被猎猎朔风吹散,而一个牧羊人的歌声,却永留人间。

摒弃浮华,静享高雅,让古老的英雄故事撞击我们的心弦,让不老的民族气节净化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在千古传唱的正气之歌中感受催人奋发的力量吧!⊙课内素材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因“虞常事件”受牵连而被扣留。

对苏武的才能和品行,匈奴单于颇为赞赏,极力招降他。

先是派卫律出场,以死刑相逼,以荣华相诱,苏武皆不为所动,他痛斥卫律,义正词严。

后又派李陵前来劝降,道家破人亡之惨,述同病相怜之切,析汉朝天子之昏,言辞不可谓不恳切。

然而苏武忠诚似海,意志如山,让变节故友羞愧难当。

地窖的阴暗潮湿不仅没有让他的心灵黯淡,反而让他的心更加明亮;塞外朔风大雪虽然让汉节旄毛尽脱,但苏武心中的那杆赤诚大旗却猎猎飘扬;19年的饥寒苍老了他的容貌,但千古的气节却让苏武的青春永驻![运用角度]“忠诚”“顽强”“抗争”“不屈”“奉献”“诱惑”“得失”“取舍”“个人与国家”等。

如你在远方你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大义,有着“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雄伟胸襟和志向,如此气节与抱负,放眼望去,天下有几人欤?——题记我是一只羊,终日无所事事、平平淡淡地生活着。

你的到来,打破了我们原有的平静。

听带你来的士卒唤你苏武,你是因为得罪了匈奴的单于才被发配到北海来的。

不过我对这些事情并不感兴趣,只是知道以后有人管理我们这个羊群了。

我发现,你来到这里后一直闷闷不乐,总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一个方向。

我不知道你为何会望向那个地方,心想,或许是那个地方风景更美吧。

从你自言自语中,我知道了,那个地方叫长安,那是你的故乡,原来你不是本地人。

我很纳闷,既然你如此思念家乡,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当时的我,又怎知你的身不由己。

苏武传考试题目及答案

苏武传考试题目及答案

苏武传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苏武是西汉时期的哪一位官员?A. 大司马B. 大将军C. 大司农D. 大司空答案:B2. 苏武被匈奴扣留了多少年?A. 10年B. 20年C. 30年D. 40年答案:C3. 苏武在匈奴期间,他所持的是什么?A. 汉节B. 汉旗C. 汉剑D. 汉书答案:A4. 苏武在匈奴期间,他主要做了哪些事情?A. 放牧B. 种植C. 教书D. 从军答案:A5. 苏武最终是如何回到汉朝的?A. 匈奴主动放回B. 汉朝派使者赎回C. 苏武自己逃回D. 匈奴内部发生变故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苏武传中,苏武被匈奴扣留时,他_________(坚守信念)。

答案:坚守信念2. 苏武在匈奴期间,他_________(不屈不挠)地维护汉朝的尊严。

答案:不屈不挠3. 苏武传中,苏武被匈奴扣留时,他_________(不食匈奴粟)。

答案:不食匈奴粟4. 苏武传中,苏武最终回到汉朝时,他_________(带着汉节)。

答案:带着汉节5. 苏武传中,苏武在匈奴期间,他_________(牧羊)以维持生计。

答案:牧羊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苏武被匈奴扣留的原因。

答案:苏武因出使匈奴,因匈奴内部发生变故,被匈奴扣留。

2. 苏武在匈奴期间,他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忠诚和坚定的?答案:苏武在匈奴期间,他坚守信念,不屈不挠地维护汉朝的尊严,不食匈奴粟,表现出了对汉朝的忠诚和坚定。

3. 苏武传中,苏武是如何影响匈奴的?答案:苏武在匈奴期间,他的行为和坚持影响了匈奴,使得匈奴人对他产生了敬意,也间接地影响了匈奴对汉朝的态度。

4. 苏武传中,苏武的回归对汉朝有何意义?答案:苏武的回归对汉朝意义重大,他不仅带回了汉节,也带回了汉朝的尊严和威望,增强了汉朝的国际地位。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论述苏武传中,苏武的人格魅力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苏武传中,苏武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他的忠诚、坚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上。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苏武传》练习及参考答案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苏武传》练习及参考答案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苏武传》练习(基础知识)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它的前四史是、、和。

2.下列各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重(zhòng)负国扶辇(niǎn)临(lìn)数月阏氏(yān zhī)B.弋(yì)射纺缴(zhuó)驽(nú)怯昆邪(hún yé)王C.啮(niè)雪牧羝(dī)廪(lǐn)食且鞮(jū dī)侯D.熅(yūn)火自分(fēn)马畜(xù) 丈人行(xíng)3.选出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前后十余辈(批)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行辈)C.因厚赂单于(贿赂)D.召苏武受辞(供词)4.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法令亡常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C.单于召会武官属D.信义安所见乎E.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F.与旃毛并咽之G.空自苦亡人之地H.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汉亦留之以相当B.武使匈奴明年,陵降C.武等实在D.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皆为陛下所成就B.且陛下春秋高C.我丈人行也D.何面目以归汉7.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是:( )A.惠等哭,舆归营。

B.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8.下列加点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A.以状语武B.得夜见汉使C.天雨雪,武卧啮雪D.杖汉节牧羊9.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通使相窥观②朝服衣冠,窥镜B.①置币遗单于②小学而大遗C.①凡随武还者九人②武留匈奴凡十九年D.①恐汉袭之,乃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0.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是:( )A.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练习:第12课 苏武传+Word版含答案【KS5U+高考】.doc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练习:第12课 苏武传+Word版含答案【KS5U+高考】.doc

第12课苏武传那个独抱节杖望断南飞雁的大汉使节是你吗,苏武?荒漠广袤,哪里才是故土?磐石坚,草枯黄,岁月在你的额上写下沧桑,漠北的风在你的眼中刻下凄凉。

你日复一日地长叹,回应你的只有身边无知的群羊。

你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伴冷月,听笳声,念故土,思亲人。

泪水涟涟,痛不欲生,忍辱负重,历尽艰辛。

但你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守住节杖,守住大汉的尊严。

让我们一起学习《苏武传》,了解不辱使命、威武不屈的苏武吧。

1.走近作者2.背景解读公元前3世纪末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大帝国——秦,北方也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匈奴,南北对峙,战争不断。

由于秦末农民起义,汉族统治者无暇顾及民族战争。

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东败东胡,北败丁灵,西逐大月氏,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侵。

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2年被匈奴在白登围困七天七夜。

武帝时,汉朝凭借雄厚的国力,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役,匈奴力量减弱,汉朝北方农业区所受威胁解除,到汉武帝统治后期,匈汉间虽还有战争,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由于汉朝国力强盛,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兼施,遂派使节以示亲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

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汉武帝对匈奴的讨伐战争,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分别为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3.相关知识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始创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

二十五史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都属于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虽包举数朝,仍属断代史范围。

编年体、典志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

4. 文化常识【北海】在匈奴北境,即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

例如: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奉车】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例如: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

【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例如: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12苏武传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12苏武传测试题

12 苏武传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遗.单于(wèi)煴.火(wēn)收系.(xì)啮.雪(niè)B.牧羝.(dī)旃.毛(zhān)弋.射(yì)扶辇.(niǎn)C.斧钺.(yuè)汤镬.(huò)节旄.(máo)给.其衣食(jǐ)[来源:学科网ZXXK]D.栘中厩.(jiù)窥.观(kuī)赦.罪(shè)更.嫁(ɡēng)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恐前语发.(揭露、暴露)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辈)C.因厚赂.单于(贿赂)D.召武受辞.(审讯)3.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B.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②使牧羝,羝乳乃.得归C.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②宜皆降之.[.来源..:Z*xx*]............D.①虽.生,何面目以归汉②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畔主背亲。

[来源:学§科§网]B.空自苦亡人之地。

C.信义安所见乎?D.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尽归.汉使路充国等A.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胜、惠共止.之6.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C.求人可使报秦者D.虞常生得7.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信者效.其忠A.两个“让”字相同,两个“效”字不同B.两个“让”字不同,两个“效”字也不同C.两个“让”字相同,两个“效”字也相同D.两个“让”字不同,两个“效”字相同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来源:学科网ZXXK]B.武使匈奴,明年..,陵降C.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D.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二、课堂练习阅读《苏武传》,完成问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试题:12 苏武传+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试题:12 苏武传+Word版含答案.doc

12 苏武传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也。

少时,颇以然诺为事。

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由是大为乡党..,犯法亡去会赦得归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所称。

初,为里长由是能致人之死力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十三年正月,自称长乐王,年号..丁丑。

九月,南侵相州,河北大使淮安王神通不能拒,退奔黎阳。

相州陷,杀刺史..吕珉。

又进攻卫州,陷黎阳,左武卫大将军李世、皇妹同安长公主及神通并为所虏。

滑州刺史王轨为奴所杀,携其首以奔建德,曰:“奴杀主为大逆,我何可纳之?”命立斩奴,而返轨首于滑州。

吏人感之,即日而降。

齐、济二州及兖州贼帅徐圆朗皆闻风而下。

建德释李世,使其领兵以镇黎州。

三年正月,世舍其父而逃归,执法者请诛之,建德曰:“本唐臣,为我所虏,不忘其主,逃还本朝,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不诛。

舍同安长公主及神通于别馆,待以客礼。

高祖遣使与之连和,建德即遣公主与使俱归。

尝破赵州,执刺史张昂、邢州刺史陈君宾、大使张道源等,以侵轶其境,建德将戮之。

其国子祭酒凌敬进曰:“夫犬各吠非其主,今邻人坚守,力屈就擒,此乃忠确士也。

若加酷害,何以劝大王之臣乎?”建德盛怒曰:“我至城下,犹迷不降,劳我师旅,罪何可赦?”敬又曰:“今大王使大将军高士兴于易水抗御罗艺,兵才至,士兴即降,大王之意复为可不?”建德乃悟,即命释之。

其宽厚从谏,多此类也。

(节选自《唐史·窦建德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犯法亡去/会赦/得归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B.犯法亡去/会赦得归/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C.犯法亡去/会赦得归/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D.犯法亡去/会赦得归/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解析:B 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句意,再联系语法知识,从最简单的地方入手进行排除。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苏武传》练习及参考答案(2)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苏武传》练习及参考答案(2)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苏武传》练习及参考答案(2)语文必修四文言文《苏武传》练习(课外阅读)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

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欲因此时降武。

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果引张胜引:牵扯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人止晋鄙军,留军壁邺B.其一人夜亡C.单于壮其节D.欲因此时降武4.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③副有罪,当相坐④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单元-第12课《苏武传》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单元-第12课《苏武传》练习及答案

第12课 苏武传——留胡节不辱,正气动天地一、基础巩固1.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赠送B .武帝嘉.其义嘉:赞许 C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当:抵押 D .扶辇下除.除:去掉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空自苦亡人之地B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C .单于召会武官属D .信义安所见乎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B .单于愈益欲降.之C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D .单于壮.其节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B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D .皆为陛下所成就..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宜皆降之.②空自苦亡人之.地 B.⎩⎪⎨⎪⎧①武与李陵俱为.侍中②何以汝为.见C.⎩⎪⎨⎪⎧①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②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D.⎩⎪⎨⎪⎧①汉亦留之以.相当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6.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信义安所见乎B .何久自苦如此C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D .子卿尚复谁为乎 二、精段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苏武传》练习题(含答案)

《苏武传》练习题(含答案)

《苏武传》练习题(含答案)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1)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3)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5)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6)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7)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8)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10)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11)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2、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3)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4)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5)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6)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7)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8)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3、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①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2)使动用法①欲因此时降武(使……投降)②空以身膏草野(使……肥沃)③反欲斗两主(使……争斗)④单于愈益欲降之(使……投降)⑤何久自苦如此!(使……受苦)⑥王必欲降武(使……投降)(3)名词活用①天雨雪(雨:名词作动词,下)②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子)③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拄着)④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作动词,祭祀)⑤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作动词,抬)⑥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作状语,向上)4、特殊句式1.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2课苏武传他是一匹桀骜不驯的战马,将斗志向异域敌方传达;他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莲花,将圣洁在世人心间播撒。

他就是苏武。

青草年年绿,绿了千万年;牧歌悠悠唱,唱遍大草原。

秦时的明月,依然明艳;汉时的雄关,已经不见。

多少英雄伟业,已被猎猎朔风吹散,而一个牧羊人的歌声,却永留人间。

摒弃浮华,静享高雅,让古老的英雄故事撞击我们的心弦,让不老的民族气节净化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在千古传唱的正气之歌中感受催人奋发的力量吧!⊙课内素材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因“虞常事件”受牵连而被扣留。

对苏武的才能和品行,匈奴单于颇为赞赏,极力招降他。

先是派卫律出场,以死刑相逼,以荣华相诱,苏武皆不为所动,他痛斥卫律,义正词严。

后又派李陵前来劝降,道家破人亡之惨,述同病相怜之切,析汉朝天子之昏,言辞不可谓不恳切。

然而苏武忠诚似海,意志如山,让变节故友羞愧难当。

地窖的阴暗潮湿不仅没有让他的心灵黯淡,反而让他的心更加明亮;塞外朔风大雪虽然让汉节旄毛尽脱,但苏武心中的那杆赤诚大旗却猎猎飘扬;19年的饥寒苍老了他的容貌,但千古的气节却让苏武的青春永驻![运用角度]“忠诚”“顽强”“抗争”“不屈”“奉献”“诱惑”“得失”“取舍”“个人与国家”等。

如你在远方你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大义,有着“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雄伟胸襟和志向,如此气节与抱负,放眼望去,天下有几人欤?——题记我是一只羊,终日无所事事、平平淡淡地生活着。

你的到来,打破了我们原有的平静。

听带你来的士卒唤你苏武,你是因为得罪了匈奴的单于才被发配到北海来的。

不过我对这些事情并不感兴趣,只是知道以后有人管理我们这个羊群了。

我发现,你来到这里后一直闷闷不乐,总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一个方向。

我不知道你为何会望向那个地方,心想,或许是那个地方风景更美吧。

从你自言自语中,我知道了,那个地方叫长安,那是你的故乡,原来你不是本地人。

我很纳闷,既然你如此思念家乡,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当时的我,又怎知你的身不由己。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同步练习含答案推荐文章高中语文必修三课内作文素材汇总热度: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热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必背古诗文热度:高二语文必修三《巨翅老人》课文解读热度:高二必修四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热度:《汉书》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传记,其中《苏武传》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爱国教育故事。

为了帮助高中生掌握语文必修四《苏武传》知识,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苏武传》同步练习含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同步练习(实词)请解释下面的重点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1. 引(1)虞常果引张胜(牵引,供出)(2)引佩刀自刺(拿、举)(3)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

(带领)2. 节(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节杖,古代使者所持的信物)(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气节)(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季节)(4)常恐秋节至(节气)(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节操)(6)守节情不移(贞节)3. 会(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恰逢)(2)会论虞常(共同)(3)单于召会武官属(会合)(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应当,表推测)(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应当)4. 使(1)数通使相窥观(使者)(2)故使陵来说足下(派遣)(3)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据秦。

(假使)(4)使得奋大辱之积志(让)(5)单于使使晓武(派遣使者)5、当(1)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2)副有罪,当相坐。

(判处)(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掌握)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同步练习(虚词)请解释下面的重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即(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连词,假使)(2)昭帝即位数年(上)(3)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就在(某时)/当(时)2、以(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介词,因为)(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苏武传》练习(解析版)

《苏武传》练习(解析版)

15 苏武传【基础练习】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论:议论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C.律前负.汉归匈奴负:背叛D.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亲:亲戚【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

A项解释错误,“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意思是: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

“论”,判罪。

B项解释错误,“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意思是: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

“当”,判处。

D项解释错误,“不顾恩义,畔主背亲”意思是: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

“亲”,双亲。

故选C。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B.空自苦亡人之地C.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D.因泣下霑衿【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

B项,“亡”同“无”;C项,“畔”同“叛”;D项,“霑”同“沾”,“衿”同“襟”。

故选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归类有误的一项是()A.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B.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状语,用木杖拄着C.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D.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作状语,向上【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B项,“杖”应为“名词作动词,拄着”。

句意是:他拄着汉朝的符节牧羊。

故选B。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32-92),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历二十余年基本修成《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B.《汉书》是《史记》以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C.《汉书》把《史记》中的“书”改为“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计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D.《汉书》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测试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测试卷课时作业12苏武传第一课时基础巩固一、积累运用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财物。

B.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拟:打算。

C.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胁:威胁。

D.子为父死,无所恨.恨:遗憾。

解析:B.“拟”,比划。

答案:B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食”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绝不饮食.②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③禀食.不至④给其衣食.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解析:①“食”:给他吃的。

②“食”:吃。

③④“食”:粮食。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子卿尚复谁为乎A.何面目以归汉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为降虏于蛮夷D.皆为陛下所成就解析:例句为宾语前置句。

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状语后置句;D.被动句。

答案:A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虞常果引.张胜引:牵攀、招供B.私候.胜曰候:拜访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解析:“阴”意为“暗中”。

答案:D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扶辇下除.,触柱折辕除:殿阶B.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暗地里C.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幸:幸运地D.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代理的,临时的解析:幸:希望。

答案:C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解析:A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指岳父。

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D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在某方面取得业绩。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子为.父死,无所恨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B .乃.幽武置大窖中 羝乳乃.得归 C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D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以.状语武 解析:A 项,“替”,介词/“做”,动词;B 项,“就,于是”,连词/“才”,介词;C 项,“通过”,介词/“趁着”,介词;D 项,“用,拿”,介词。

苏武传考试题目及答案

苏武传考试题目及答案

苏武传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1. 《苏武传》中,苏武被匈奴扣留后,匈奴单于为了迫使他投降,采取了哪些手段?A. 断绝食物和水B. 将他关在地窖中C. 让他去牧羊D. 以上都是答案:D2. 在《苏武传》中,苏武被匈奴扣留期间,他是如何保持忠诚的?A. 通过与匈奴人交流B. 通过与汉使秘密通信C. 通过吞食毡毛和雪D. 通过与匈奴人合作答案:C3. 《苏武传》中,苏武最终得以返回汉朝的原因是什么?A. 匈奴单于的宽恕B. 汉朝的军事压力C. 苏武自己的坚持和忠诚D. 匈奴内部的分裂答案:C二、填空题1. 《苏武传》中,苏武被匈奴扣留的时间长达______年。

答案:十九2. 苏武在匈奴期间,他所牧的羊群最终全部死亡,这是因为______。

答案:苏武拒绝投降匈奴3. 苏武在匈奴期间,他曾被流放到______。

答案:北海三、简答题1. 简述《苏武传》中苏武被匈奴扣留的经过。

答案:苏武作为汉朝使节出使匈奴,因副使张胜参与匈奴内部的谋反事件,苏武被牵连,匈奴单于企图迫使苏武投降,但苏武坚决不从,最终被扣留在匈奴。

2. 描述《苏武传》中苏武在匈奴的艰苦生活。

答案:苏武在匈奴期间,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生活极其艰苦。

他没有食物,只能吞食毡毛和雪,但他始终坚守忠诚,不屈不挠。

3. 苏武最终得以返回汉朝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苏武传》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苏武得以返回汉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苏武本人的坚持和忠诚是关键因素,他始终不屈不挠,拒绝投降匈奴。

其次,汉朝对苏武的重视和不断的外交努力也是重要原因。

最后,匈奴内部的政治变动和汉朝的军事压力也促使匈奴释放苏武。

四、论述题1. 论述《苏武传》中苏武的忠诚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苏武传》中,苏武展现了极高的忠诚精神。

他被匈奴扣留十九年,面对严酷的环境和匈奴的威胁利诱,始终坚守忠诚,不屈不挠。

苏武的忠诚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忠诚、坚韧不拔的象征。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12《苏武传》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12《苏武传》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

《苏武传》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一、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⒈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设题意图:此题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结构,然后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答: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

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

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⒉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设题意图:史传文学要求作者将史学性与文学性很好结合起来,本文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在差别中更鲜明。

应注意到不仅有正反之间的对比,还有同类之间的对比。

在体会其对比时能通过人物言行概括其思想特点。

答:⑴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

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

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⑵李陵劝降苏武时则不同,他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

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⑶①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②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习题)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C.空自苦亡人之地D.凿地为坎,置煴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攀、招供 B.会.论虞常 会:会同 C.会论.虞常 论:判罪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宜皆降之. 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A.因厚赂.单于 B.其一人夜.亡 C.反欲斗.两主 D.天雨雪.,武卧啮雪 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见犯乃死,重负国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D.皆为陛下所成就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为了胁迫苏武投降,把他关在大窖里,断绝食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武传》中写苏武被关囚,为了活着吃雪吞羊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为了不让苏武回去,提出了一个让公羊产子的荒谬条件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是介绍《苏武传》的一段文字,但有些句子在语法、用词、标点方面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②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③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④作者采用经常写人物传记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另写出两个句子。

大气者的人生,淡泊名利,威武不屈。

面对锦衣玉食,苏武不改其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

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

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

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

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

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颖从之。

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

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

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

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

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

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

志复劝颖早发。

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

及使呼入,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

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

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帝曰:“甚佳。

”于是御犊车便发。

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

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

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

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

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

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

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

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

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贞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答案】D [A项,“旃”通“毡”;B项,“去”通“弆”;C项,“亡”通“无”。

]2.【答案】D [D项,阴:暗地里。

]3.【答案】D [A项,介词,因为/介词,把。

B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

C 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们。

D项,均为连词,即使。

]4.【答案】C [C项,与例句皆为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名词作动词;B项,名词作状语;D项,无活用。

]5.【答案】C [A、B、D三项都是被动句,C项是定语后置句。

]6.【答案】(1)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2)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挑拨天子和单于的关系,(从旁)观看祸败。

(3)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7.【答案】(1)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2)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3)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8.【解析】本题考查了语法、用词、标点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段,反复推敲,找出文中语法、用词、标点这三方面的不妥之处。

【答案】①“汉书”应用书名号;②“它记述了……不辱使命”,缺少宾语,可以在后面加上“的事迹”;④语序不当,“经常”应放在“运用的”前面。

9.【解析】首先选准人物形象,然后按照该人物的具体表现,用“面对……,……不……”的句式组织答案。

【答案】(示例)面对荣华富贵,文天祥不变其节面对封官拜爵,关羽不为所动10.【答案】B [“俱”修饰“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

其他结合句意断句,“今宜因太妃微疾”的意思是“现在最好凭借太妃有小病为由”,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答案】C [“‘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有误。

黄门,官名。

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的简称。

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

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12.【答案】D [“忠贞不渝”有误。

原文中多次出现表示“士兵溃散”的语句,比如“俄而众溃”“而人马复散”。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两句中的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且”译为“况且”,“更”译为“再次”,“倍道”译为“兼程”,“此……也”判断句。

(2)“去”译为“离”,“而”译为“但”,“一朝”译为“一时”,“奉”译为“护送”。

【答案】(1)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

(2)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但士众一时惊散,我现在想要送陛下回到洛阳。

【参考例文】卢志字子道,最初征用为公府掾、尚书郎,外任邺城令。

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时,喜欢他的才量,委以心腹,于是成为谋主。

齐王司马囧起兵,派使臣告诉司马颖。

司马颖的前锋都督赵骧被司马伦打败,士兵惊恐,多数人主张退保朝歌。

卢志说:“如今我军失利,敌人刚胜,必定放松警惕而骄横,如果按兵不动,三军害怕失败,我担心不可用。

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