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7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7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一戚家军大败倭寇,保卫一方平安,其头功当然是戚继光的。
戚继光一手创立的戚家军是革命性的,其军纪之严明,战术之先进,在当时都是独一档的存在,是戚继光让军队真正成为一支军队,而非一群散兵游勇。
不过有了严明的军纪,先进的战术,是不是还缺少点什么?哦对了,军队战斗力的强大,还离不开强大的武器支持。
我们经常吐槽我们创造了火药却只是用来放烟花,创造了指南针却只是用来游玩,然而并不是没有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火器的价值,戚继光就曾上书陈述火器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糟糕的后勤制造出的火器甚至有爆炸的危险。
和他有类似遭遇的还有一代名将俞大猷,他提出的是水师的重要性,他曾建议把陆军军费的一半用到水师上,以此来在海上就击退倭寇,可惜这并没有引起重视,俞大猷只能抱憾而终。
究其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过错都推到当权者头上,他们固然有鼠目寸光的一面,可是即便他们深谋远虑,赞同俞大猷的提议,那么事情就一定能办成吗?倒也不见得,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而涉及到了政治。
再次重复一遍那句话:我们的国家是以礼仪道德为治国根本的,法律或者规章制度已经沦为形式,甚至掩饰违法行为还被认为是忠厚识大体,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安安稳稳过日子,我感觉用讳疾忌医来形容很适宜。
那既然没有法律规章的约束,就自然也不能期待行政效率有多高了,而效率低下是技术的进步的天敌。
松散的组织结构里容不下现代技术,而现代技术一定会推动社会趋于精密,这是两种力量的交锋,可惜的是当时还是旧势力更加强大。
既然现实如此,戚继光也没有因此忿忿不平,而是采取了更加务实的策略,火器不好用那就不用,我用软实力照样横扫倭寇。
更能表达他的智慧的地方是他对于政治也是洞假设观火,本朝重文轻武,文官们不会容忍武将和文官平起平坐,戚继光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只是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让他受益良多。
这一点,值得海瑞学习,虽然海瑞是文官,戚继光是武将,然而在性格上海瑞倒更像是一个武将,戚继光更像文官。
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篇
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篇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公元一五八七年没有弥赛亚的诞辰,没有先知的教诲,没有预兆变迁的星斗闪烁满天。
有的,不过是一张张脸罢了,一张张疲惫地奔波于历史的定格之中的脸。
万历注定不是属于帝王的时代,这张脸谱中注定没有多少王权的神气。
大明王朝注定只是封建史上的一个瞬息,而万历朝大约是合眼的前奏,毕竟紫禁城中休憩的已不再是一个雄心壮志的统治集团,这点,万历之前的嘉靖就感觉到了——万历同他一样早年登极,充满变革和振兴的希望,但这一些希望都随着自身年龄与矛盾的增长、深化渐渐瓦解。
明孝宗(弘治)应当感到悲哀,因为他的子孙没能像他那样扭转祖宗留下的可怕局面。
也正是因为如此,多事之朝才如同一出又一出的折子戏,留下那么多红红绿绿的角色。
惟独有个人不绘脸谱,单看他一眼就觉得有凛然之气扑面而来。
他不是贡生,乡试出身,也不应是有权对别人吹胡子瞪眼的那一类,却绝对有憋着气唱大红脸的天赋。
他叫海瑞,就是鼎鼎大名的海刚峰。
如果出生在当今社会,他一定算是个勤奋的好少年,与此同时,又是无知的愤青。
想要为萎靡的朝政打一剂强心针的他,若不是有打不死的勇气,怎么敢傲立于群臣之中?说他简朴,却又嚣张,普天之下,凡为仕者无不惧其威风;说他忠诚,却又不能扛顶风的旗,固执于毛皮小事之间。
一个儒道的修行者,一个斋戒灵魂的素食者,他因为与尘世相触而不再是圣贤。
这不仅是海瑞的不幸,更是明王朝的不幸。
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舒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以博得帝王的信任。
但嘉靖尚道,万历重情,他只能做一面没有人去照的镜子,被搁置三朝的老臣。
明朝没有李世民,没有长孙氏,宫廷中人人戴着面具。
读《明史》我几乎没有抓到一个背影,但庆幸《万历十五年》让我勉强看见了一个海刚峰。
几乎孤芳自赏的他,行走于浓妆艳抹的人群中,很干净。
他死的时候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镜碎了,却没有人去补。
万历十五年,一五八七,明代的又一面镜子不在了。
在一片景仰的声音中,海瑞那张不戴面具的脸成了永远的幻影。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不厚的书,作者没有写整个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只是截取了其中短短的一年,写了这一年中有深远影响的几个名垂青史的人物: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
万历:《万历十五年》里最少不了的就是这位万历皇帝,这是他的朝代,这是他当皇帝的第十五年。
他是被大多数人所鄙夷的荒唐君主,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三十年不上朝,不承担应有的责任。
可是细究根源会发现,他之所以这样也有着他的无可奈何。
登位之初,他就得到了德高望重的张居正教导和辅佐,处处对他严格要求,希望他能成为一代明君,他也时时这么要求自己,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心目中的这位完美人臣只是对他要求严苛,而对于自己却十分放纵,顿时,他的道德楷模坍塌了,对张居正的信任也一落千丈。
虽为天下之主,万历却发现自己无法对抗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大臣势力,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木偶,处处受限制,动不动就被大臣们搬出来的祖宗法制和先贤道德压制,而他自己又缺乏迂回斗争的技巧和耐心,也不懂得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他采取了一个最简单最无奈的方式——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他用这种负气的方式与他的大臣们做斗争,最后是两败俱伤,为王朝的颠覆埋下了隐患。
申时行:作为万历十五年的首辅,申时行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在皇帝看来,他是群臣之首;在大臣看来,他是皇帝的心腹,这是一个两面都不讨好的角色,他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应对着。
他既要否定有恩于他的张居正的所做所为,又要想尽办法报答恩人的知遇之恩;他既要让皇帝相信他的忠诚,以此获得皇帝的信任,从而使政令得以实行,又要让大臣们相信他的耿直,敢于劝诫皇帝,为了祖制和道德敢于奋勇抗争,敢于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
名著《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
名著《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名著《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1之前觉得张居正、申时行的差异在于与文官集团打交道的方式,现在觉得不太准确,应该是在皇帝这一政治个体与文官集团的政治团体之间的处事方式不同。
通过万历的叔祖正德皇帝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帝国的平稳运行不仅在于文官之间的平衡、和谐,还要关照皇帝与制度(即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
正德皇帝跳脱的个性不允许他仅仅作为一个权力的象征配合制度运行,大学士在政治上的无能导致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对抗状态,以致政体的瘫痪。
而万历皇帝有着和正德相似的个性,他有大展身手复兴帝国的愿望,而同时,这与文官们的期望往往相互背离。
作为文官之首、皇帝的顾问,大学士的处事手段就显得极为重要。
张居正对皇帝和文官同时使用霹雳手段,以自己的影响力同时强行驱策两方力量,结果是死后两方共同进行的反抗。
而申时行则是另一个极端,同样是不偏袒,他想在两边都做好人,让两方都觉得和自己是一伙的,这样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在双方都有一定的说服力、影响力。
然而对于一般的问题,他可以“处心积虑不动声色在幕后解决问题”,而且从黄河治理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申时行处事心细如发以及这一方式在效率和人事稳定上的优越性。
但是,一旦面临立储这样关乎文官生存、皇帝基本权利的大事上,在两方都想做好人的结果就是都做不成好人。
名著《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21587年万历十五年,这是平平淡淡的一年,然而正是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背后,导致一个不平凡帝国的灭亡,仿佛是一般的人,对周遭无感,对未来也茫然;嗅觉灵敏的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又谈不上哪里不对。
实际上已经可以预见到冰山一角,然后感觉到底下有一个巨大的冰山。
按照经济学的逻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无论哪个角度、方方面面的停滞,都可以一叶知秋。
犹如南美蝴蝶的翅膀微微煽动,就可以在非洲大陆引起一场风暴。
1587年万历十五年,无论是文人高官张居正、申时行;还是武将戚继光和官员海瑞;或者是思想家李贽;甚至是万历皇帝本人;都无一幸免成为历史的悲剧,无一幸免的悲凉而终,好像飘落的秋叶肃静,然后消失于茫茫的历史长河。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其实不算认真看完,只是快速浏览。
里面很多故事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书末的“《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说白了就是,把明朝这段历史置于世界大背景下,然后再把时间长度拉长到数百年,如此可以看出很多在微观上无法看到的东西。
对于当时中国的日渐衰落,以及中国目前遇到的困境,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学时候学了无数遍的“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点说,什么民主自由文明什么的,都是建立在一种东西之上,那就是“契约精神”,也就是“法治”的基础。
这一点,有赖于商业的发展,翻过来又能促进商业的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国内都说“经济改革倒逼政治改革”。
某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在一开始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到了瓶颈期,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而这时,就会产生促进生产关系改革的呼声。
黄仁宇还谈到了市民阶层的重要性。
不知中央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时候,有没有这方面的考量,如果有,那真的是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联想到前段时间广东发生的事件,可以看出,“契约精神”的要求在南方是高于北方的,这既是南方商业发达的结果,也反过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要实现富强民主自由文明,首先得把北方的游牧气质和小农气质去掉,除了大力提倡发展经济外,如何改革上层管理模式也是今后面临的一大问题。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大历史一是时间要放到足够大,退回一些才能看清,二则是地理范围要大,考虑中外各地的情形。
中国之所以陷入近代几百年的被动,明朝立国已经埋下伏笔,国家以道德为治国基础,没有技术条件改造成法制国家,整个行政目标是保护落后的农业生产,由此发明户籍制度,把农民种在农村,没有批准农民不得到处行动,限制底层积极性和流动性;政治上层设计高度集权,皇上有能力的如劳模朱元璋靠个人勤奋尚可一人勉强为之,子孙后代就只能靠内阁大学士和文官集团,经过200多年发展官僚集团逐步成熟,他们是政权实际控制者,皇上只是个道德象征,信息通过底层几乎不可能传上来,上下难以通达。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篇优质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万历十五年》是由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写的一本好书,自1979年首次在美国出版后广受好评。
近日,通过拜读此书,深受启发。
黄仁宇先生选取了1587年前后发生的几件小事,简单扼要的提出了“大历史观”。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全书共讲述了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
最后,从作者的大历史观得出结论: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无事可记,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国崩溃的隐患早已埋下。
书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结局(皇帝也不例外),故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也是失败的历史!其著作主旨在书中末段提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万历年间,大明王朝歌舞升平,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然而,一切却显得十分无序,各种潜规则盛行。
张居正的改革被完全废止,本人在死后也遭受株连,整个文官集团出于自身考虑完全不顾国家、人民,绑架整个社会意志谋取集团利益,连戚继光这样的武将也为了自保而不得不接受潜规则。
可以说,大明帝国精英群体身处在这种固若金汤的传统和潜规则之中,或如履薄冰,或飞蛾扑火,或大声疾呼,但无一幸免,全都败下阵来。
其实,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何尝不是这样!清朝末期的中兴之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们,虽聪慧过人,纵横捭阖,却也逃脱不了一样的失败命运。
历史也向今天的我们发出了一样的拷问:如何破除根深蒂固的潜规则?如何让身处其中的人不疲于应付?如何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我的思考是,加强制度化建设,减少人为干预,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其实质就是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不仅能够破除各种潜规则,让政府的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同时,也可以让政府在落实政策时,更有底气和自信。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历史学领域,向来就是一个意见不同,纷争不断的学术领域。
但是无论如何,思想的冲突还是有益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书,即是为明代历史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历史学领域提出了一个应当注重的话题——“大历史观”。
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不会被通篇认同,但是其意义,可谓是一次理念上的革新。
正如书中所说,1587年,在中国则为明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年,所发生的要事可谓寥寥无几,而其程度则以震撼全国朝野上下的事件,则更显得屈指可数。
整个国家都在承平与祥和的气息中度过。
然而,史官与历史学家都没有注意到,尽管没有关于要事大篇幅的记录,但是在他们笔下的一次次集会、早朝、经筵、会议、谈话,在大量日复一日的枯燥文字之中,我们的王朝正在经历着它的潜移默化的改变——而一般而言,潜移默化的改变,其影响甚于一次集中的矛盾总爆发。
事实上,在1587年所发生的一切,昭示着明王朝已经失去了一次关乎它未来命运走向的变革机会,并且步入了它命运的最后一段路程,走向了衰亡。
能够维持国家运转的,有几种东西——其一,乃是完善的制度,就如同今日之美利坚,无论官员如何之平庸,但是由于有一套完善的制度,那么整个国家还是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着;其二,乃是社会道德的制约,道德虽是无形之物,然而却是一种巨大的约束力,统治者如果能够灵活运用道德力量管理国家,那么儒家“大同”的构想就能够全面实现了。
其三,也就是潜规则。
这种构成于各种集体的规则,成型与完善与各种游离与法令与条例之外,虽然它不是标准的形式规则,但是仍然是维持文官平衡的重要点。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作文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作文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作文大全(1)这是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写的一本好书,1979年首先在美国出版,并多次重印。
我是在阅读了王小波的“不新的《万历十五年》”一文后,才上网购得此书阅读的。
在读书中,经过书里提到的*和人,再去找自我有兴趣的书来读,这种是我自称为“顺藤摸瓜”读书法。
由于这个读书法,我最近重点购买了一些“读书笔记”类的书籍来阅读。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历史学范畴的书。
在我的读书目录里,应当是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三类为主。
在阅读一个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阅读他的传记或者简介,这样,才会对作者写作的立场、背景、动因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自我对作品的理解。
这个也是我自称为“摸清背景”的第二个读书法。
由于这第二个读书法,我也购买了比较多的人物传记来阅读。
经过读书,我要建立起自我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书目体系。
再来谈谈《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吧。
全书以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为历史时间的横断面,然后讲述了与这个横断面有关的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
最终,从作者的大历史观得出结论: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无事可记,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国崩溃的隐患早已埋下,所以,书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杯具性结局(皇帝也不例外),故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也是失败的历史!读了这本书后,引发了我的另一个思考,就是我们此刻一再提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究竟我们民族历史那个阶段、那种机制值得我们骄傲,更值得我们在当今列强环伺的国际形势下提出“复兴”的口号?如果说中国的汉唐盛世值得我们后人“复兴”,那么,万历十五年的杯具,不是由汉唐而来的吗?期望经过阅读更多的历史书籍和做历史的思考,能对以上问题做出解答。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作文大全(2)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万历十五年平淡无奇,明朝注定灭亡。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1.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00字第1篇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集中考察明朝历史,通过前期大量阅读史实资料及学术研究资料,综合个人历史研究成果,一举将明朝兴衰的前因后果摆在一起斟酌,最终将明朝的历史节点聚焦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暗藏玄机的万历十五年。
文中一直提到这一年是无关紧要的,却在黄仁宇先生从不同角度对关键历史人物的融会贯通地剖析之下,显示着这一年的不平凡——以各个关键历史人物最终不幸的归宿,暗示着明朝最终历史走向——文官集团以孔孟道德作为立国之本,越来越僵化的政治体系与落后的法制体系,社会发展寻求不到创新的途径,即使有,也总是被大环境所扼杀:万历皇帝因个人之力无法抵抗固化文官体制而不再热衷于国事的退变、张居正鸿鹄之志以及先明政治手段与策略的落空与死后被反、申时行勉力维持文官之间平衡的无奈、海瑞作为最廉洁最死板清官独自硬抗没有法律支撑的土地纠纷、戚继光有志规整强化军队建设却屡遭文官压制的无力、李贽欲寻求个人自由却始终受限于传统道德的压抑,每个历史人物的不幸都能印证明代的社会思想之僵化,终将终结为努尔哈齐及其儿子所取代。
还有点奇怪当时的传统观念会认为文化与政治与生活不能同时繁荣?有一个很独特的历史观点,“文”与“质”的关系。
哲学家李贽发现文极必乱,乱而后治,由重文转重质(“质”保障人民生活质量)。
2.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00字第2篇历史都已是过去时,记载是对是错再也无法考证。
同时也是偏听与兼听的区别。
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给出事物的部分细节,甚至是错误的,以达到盲人摸象,使读者走向作者设定的形象。
其实一直感觉像是明朝那些事儿的节选,但是似乎又站在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回答了问题。
挺客观的,提出了文官集团与象征皇帝这个点。
一个国家宗教团体必须要有一个可以团结,寄托信仰的对象。
而这个集合又怎样的决策,最终走向哪儿又与少数利益集团密不可分。
有些不记得明朝那些事儿了,也不清楚有没有像本书一样描述张居正与戚继光的关系,特别是戚继光派鸟枪队护送这一细节。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黄仁宇万历十五年1印象中去年就买了这本书的。
当时只是因为对历史很感兴趣,想了解历史,但是也不是仅仅只想知道简单的历史故事。
也不记得是不是豆瓣读书推荐的这本书。
反正就当当了吧。
然后呢,看了一点点,看不下去呢,就一直搁置着,中途还借给同事了,他也搁置着嫌字小没看。
前段时间,觉得看书很重要,决定重新再看这书。
十一来了就开始看呢。
现在看完觉着真好看,我当时肯定是没心情看书,才会觉着无聊的啊。
认真沉浸其中,真是一种享受。
可以看历代读书人、官宦之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心理思想等等。
真是盛宴.....《万历》是我看的黄仁宇先生的第一本书,看完这本,我已经是非常想看黄仁宇先生的系列文集呢。
黄先生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很惊喜的发现)。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战日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党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
生在这样的时期,或许他会对历史很兴趣,想去研究。
本书有七个章节,分别讲了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
这些人中的一些些我曾经在电视剧上看到过,电视里面反映的都是一代伟人的形象而且也不深刻,顶多也只是单个人讲单个事,从而反映主角的伟大之处。
在本书中,完全是一个全面的剖析,联系时代背景、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每个方面充分反映一个人的特性。
印象最深之处是每章章节完结之后还列出注释出处。
尽管,我们或许不会去查证,但是专业人士或许用得着。
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故事很真实,作者很用心。
这给书的印象很好。
在自序中,黄先生就表示:‘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
在后面章节中,先生无时不在反映万历时代没有一个很好的法律体系是经济不发达,不能对外贸易的根源。
文官实际上是掌握这个国家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无形力量使得万历对付他们用‘无为而治’的方法。
Chapter1万历皇帝,万历小皇帝九岁登基,在张居正的辅佐下,慢慢长大。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万历十五年》起初是由黄仁宇先生用英文写成,而后被译为中文。
而《万历十五年》的英文书名为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文意思为―1587,无关竟要的一个年头。
虽然黄仁宇先生在书名中称这一年为无关紧要的一年,但以他提出的大历史观的视野出发,就不难以1587年为一个契机,窥得前后历史发展的方向以及各种事件发展到最后的原因。
以下是我读完《万历十五年》后的所想所感,以及读后生出的一些疑惑和对此疑惑的粗浅看法。
首先的一个疑惑就是黄仁宇先生在书的自序中写道明朝一切问题的症结在于以道德代替法制。
那么为什么明朝缺乏完善的法制,众多问题的解决都是以抽象的道德代替?而明朝以前也存在过法制相对完善的朝代,如唐朝,那么为什么明朝不予以引用借鉴用以完善自己的制度?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和金融,而是维护落后的小农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而唐朝呈现出的是一种向外的发展方向,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扶助先进的经济。
而这种在经济发展制度上的选择,就必然导致了唐朝、明朝在法制健全方面的差异。
明朝,以维护落后的小农经济来保证本朝的稳定,形成的是一种封闭向内的发展模式,而唐朝,先进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相应法律的出现与完善,这就间接推进了唐朝法制的健全。
既然以道德代替法制是明代一切问题的重要症结,那弄清楚这种替代关系是怎样导致重要问题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我们可以从万历立储的问题上来讨论道德代替法制的弊病。
“四书”中提倡的伦理,传统中奉行的道德,告诉皇帝和天下臣民,不能因为男人对女人的宠爱而改变长幼之序,由此可知,若按当时天下奉行的伦理道德,皇帝是不应该因为特别宠爱某位王妃而废长立幼的,这是道德。
然而这仅是道德,若按法律来处理立储问题,万历废长立幼也并不是不可能。
然而明朝体制上的不完备,技术上的不周密,使得本朝只能用道德将群臣百姓捆绑在一起,以求社会的稳定,朝堂的太平。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一●相关书讯:在现代,很少有人这样观察歷史;在文坛,更少有人这样写作歷史。
作者黄仁宇穷尽叁十年心血,出入典籍,宏观细究,以超然独到的眼光,俯瞰古老的中国,以四海平靖、几乎无事可记,却对未来中国发展举足轻重的万历十五年为中心,将中国的纠结、迷惘与困惑,纤毫毕现的开展在读者眼前。
《万历十五年》英文版在1979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被美国许多大学採用为教科书,另有法文、德文、日文等版本。
在台发行迄今已多达二十余版,是黄仁宇着作中最畅销的一本。
黄仁宇,湖南长沙人,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戡乱期间的国军,后赴美求学,为密西根大学歷史博士和歷史学家、中国歷史明史专家,大歷史观的宣导者之名而为世人所知。
着有《万历十五年》等畅销书。
二●内容摘录:理想与装饰究竟不同于虚伪,一个人仍能以此作为起点去推行他的诚意。
(p.63)他的挣扎,他的自我责备,以及他对臣僚所作的爱民的训示,都可以安慰困窘中的人心,有如一服清凉剂。
(p.132)生命不过是一种想像,这种想像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这里的地下玄宫,加上潮湿霉烂的丝织品和胶结的油灯所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法衝破的凝固和窒息。
(p.139)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p.218)叁●我的观点:在大自然中,公狮对幼狮有着望子成王的期待;在皇宫裡,皇帝对太子也有着望子成龙的寄望。
但我们都知道:不是每隻幼狮长大都能成为独当一面的万兽之王,也不是每位太子即位都能成为众所爱戴的人中之龙。
这其中参杂了一些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左右着他们的表现。
就万历皇帝而言,因为他的一生被太多的人、事、时、地、物所牵绊、纠葛,所以难以独断的批判他是个昏君与否。
不过,歷史中的他的确不是位尧舜之君。
我想,左右万历皇帝一生成败最大的因素是年龄,以现代观点来看,肯定会觉得让一个未满十岁的孩子当统治者是荒谬至极的事。
但宏观中国歷代,幼主即位却是司空见惯,因为他们多半有着「辅佐」他们的大臣或外戚,甚至是宦官,然而,「辅佐」往往成为「干政」的名义。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24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2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1自己本不是一个历史观很强的人,但当时只在kindle上粗略读过后便搁置了。
最近一档综艺节目叫做《一本好书》,从万历皇帝的视角出发对该书进行了舞台剧式的演绎,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为一个孩子背负的王朝,为一个帝王无奈的抗争。
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
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不论是主要人物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哲学家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俞大猷,也都没有好结果。
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时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1583年春的会试,万历皇帝询问与试举人,为什么他越想励精图治,但后果却是官僚的更加腐化和法令的更加松懈?是因为他缺乏仁民爱物的精神,还是在于他的优柔寡断?或许他已感觉到自己拯救一个看似坚不可摧实则摇摇欲坠的大王朝的无力。
在与文官集团经历了长达15年的立太子之争,万历与文官集团彻底决裂,并开始长期罢工,直至1620年万历驾崩,帝国暮气,回天乏术,24年后,整个明朝灭亡。
看到此时,非常纳闷,为什么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矛盾会如此之深,到可以终身不上朝?是只有万历如此还是明朝的皇帝均是如此?可能都是如此吧,他抗争过,尽管他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但被剥夺个人意志的他抗争不过2万人的文官集团,抗争不过没有法治只讲道德终要走向灭亡的封建帝制。
万历登基时还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他曾经也勤勉朝政励精图治,关心国家和人民,可当一个摆设的皇帝真的是一件让人厌倦的事,罢了罢了。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7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7篇《万历十五年》是1997年5月三联书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作者是黄仁宇。
以下是橙子整理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 黄仁宇的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原以为戚继光作为一代抗倭名将,功垂千古,在他为官领兵之时必也是风光无限的。
但从作者的笔下可以看出,事实并非如此。
他虽是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但他的军事思想不能见容于文官,政治立场不能见容于万历皇帝,最终因与张居亚关系过密而被弹劾罢官,直至临终再未起复。
自宋朝赵医胤杯酒释兵权以后,重文轻式的趋势便在不断发展,直至本朝,文官已经把控了整个朝廷,再无武官立足之地。
而在战场上,文官指挥战斗的事例不胜枚举,这种风气使得武将的军事才能得不到发挥,文宫只勇动动嘴皮子便能占有军功,武将舍生忘死还要背负战争失败的责任。
戚继光在这样的环境中,立志建立一支新型的军队。
因为以一己之力无法对抗朝廷体制,他做自己可为之事,招募新兵,培养军队,整顿纪律,让这支军队具有强大的战争力。
此时,这样的军队已经与他密不可分了,被百姓称为“戚家军”,这是对他们战斗力和纪律的认可。
但这样的军队显然不能被文官集团容忍,异军突起,通背了常态和惯例,这使他们感到恐慌,表现在行动上,自然是不遗余力的打压。
戚继光拥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这个王朝里,他孤军奋战,于战力低下的卫所军中建立起“戚家军”抵抗传寇,保卫沿海和平。
他是一位孤独的英雄。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 看到作者如回放一般点出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件,一幅幅众生相,才惊觉原来已经看到结尾了。
《万历十五年》阅读结束,但是意犹未尽。
将李贽安排在最后,可以想见黄仁宇先生决定将大部分力气直接进行僵化凝固的思想体系的批判同时,也借助于现今哲学成就来评价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很可惜,作者最殚精竭虑的部分是我最难理解的地方。
但是,将看不懂的地方放在那,也许时隔些年,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李贽这一章,我看到了黄仁宇先生最激烈的感情流露,所以我想这也是我阅读过程中碰撞最剧烈的地方。
万历十五年名著读书笔记最新5篇
万历十五年名著读书笔记最新5篇黄仁宇的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原以为戚继光作为一代抗倭名将,功垂千古,在他为官领兵之时必也是风光无限的。
但从作者的笔下可以看出,事实并非如此。
下面给您带来万历十五年名著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技术之不及。
”这是书中最后说的一段话。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看似平静的一年,却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事发生。
正是这些末端小节,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本书详细分析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的一生,一群在历史书里熠熠生辉的名人,却有着相似的悲剧人生,具体的细节就不在这里剧透了。
程朱理学将儒家圣人“周孔”打造成“孔孟”,从孔子想回到过去理想状态下周公制定礼仪的社会,变成现在人们熟悉的“孔孟之道”,“人之初,性本善”。
儒家思想从汉朝独尊儒术到现在的发扬光大,成为中国20____年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
本来就是政治家们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使用的手段,程朱理学正是当时儒家的学派的顶点,而说起缘由,其实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用一句话说,就是考试考了。
能当官才是硬道理。
而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形成了明朝最强大的集团,文官集团。
万历皇帝因为立太子的事情,被文官集团攻击的体无完肤,原本儒家思想只是统治者为了社会和谐使用的手段,却成为了文官集团手中的利器,导致皇帝三十年不上早朝,刷新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我中华泱泱大国的一把手,居然连死后和谁合葬,立谁是太子这样的事都决定不了,那么谁才是国家真正的统治者?张居正在任期间大兴改革,整顿吏治,管理监控土地,让国家有了十年粮食储备,正所谓人走茶凉,人亡政息,查抄清算,儿子被逼自杀。
根本的原因就是改革内容和固有的政治逻辑相冲突。
戚继光大败倭寇,在任期间几乎未尝一败,但是发明的新战法武器无法执行,被文官集团在后方制肘,在万历十五年默默死去。
《万历十五年:经典版》(美)黄仁宇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经典版》(美)黄仁宇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万历十五年:经典版》(美)黄仁宇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其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和独特的“大历史观”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画卷。
读完此书,深感其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书中提到:“这一年,明朝的皇帝是万历,他亲政已十五年。
”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黄仁宇先生通过对万历十五年的细致剖析,向我们展示了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
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原始史料,使得论述极具说服力。
例如,在描述明朝万历年间政治斗争时,他引用了《明史》等古籍,生动地描绘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权力争夺。
这些史料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读者更加信服作者的观点。
书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大历史观”的运用。
黄仁宇先生认为,历史事件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他以万历十五年为切入点,剖析了明朝晚期社会的种种矛盾,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必然性。
这种观点不仅新颖独特,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书中还提到了明朝的财政困境,作者指出:“明朝的财政困难,主要是由于税收制度不合理,造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不足。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明朝历史具有重要启示。
同时,作者还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来看待明朝的发展,将其与同一时期的欧洲进行对比,使读者对我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读完《万历十五年》,我对黄仁宇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著作。
书中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深刻见解,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的史学巨著,它让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审视历史,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第二篇范文《万历十五年:经典版》(美)黄仁宇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对明朝万历年间细微事件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历史长河中的波涛汹涌。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00字范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00字范文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历史学著作,看完这本书相信你会对历史的了解又更深一步。
一起来看看读完《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怎么写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00字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00字范文【一】《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也是他的代表作。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
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作者认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作者揭示出了明朝虽然当时国力强盛,但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的原因。
有评论说: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前辈,古时候的读书人,或者叫作儒生们,是怎样作人做事的。
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从经典里学到了一些粗浅的原则,觉得自己懂了春秋大义,站出来管理国家,妄断天下的是非屈直,结果把一切都管得一团糟。
大明帝国是他们交的学费,大清帝国又是他们交的学费。
老百姓说:罐子里养王八,养也养不大。
儒学的罐子里长不出现代国家来。
万历十五年是今日之鉴,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之鉴,希望他们读过此书之后,收拾起胸中的狂妄之气,在书斋里发现粗浅原则的热情会有所降低,把这些原则套在国家头上的热情也会降低。
通读下来,戚继光给我的印象最深。
后来又读了有关戚继光的其它史料,感觉戚继光虽是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但他也并非刚正不阿,也惧内,也和当朝首辅张居正拉关系。
总之,人无完人。
英雄也是一个平常的人。
历史是一面铜镜,但遗憾的是,历史在不断地重演着,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00字范文【二】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们目光尽头。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00字
《万历十五年》念书笔录500 字
导读:念书笔录《万历十五年》念书笔录 500 字,仅供参照,假如感
觉很不错,欢迎评论和分享。
《万历十五年》念书笔录500 字:
黄仁宇的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原认为戚继光作为一代抗倭
名将,功垂千古,在他为官领兵之时必也是无穷风光的。
但从作者的
笔下能够看出,事实并不是这样。
他虽是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但他的
军事思想不可以见容于文官,政治立场不可以见容于万历皇帝,最后
因与张居亚关系过密而被弹劾罢官 ,直至临终再未起复。
自宋代赵医胤
杯酒释兵权此后 ,重文轻式的趋向便在不停发展,直至本朝,文官已经
把控了整个朝廷,再无武官立足之地。
而在战场上,文官指挥战斗的案例不胜列举,这类民风使得武将的军事才能得不到发挥,文宫只勇动动嘴皮子便能据有军功,武将奋不顾身还要背负战争失败的责任。
戚继光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奋建
立一支新式的军队。
由于以一己之力没法抗衡朝廷体系,他做自己可为之事,招募新兵,培育军队,整改纪律,让这支军队拥有强盛的战争力。
此时,这样的军队已经与他密不行分了,被百姓称为“戚家军”,这是对他们战斗力和纪律的认同。
但这样的军队明显不可以被文官公司容忍,异军崛起 ,通背了常态和老例,这使他们感觉惊慌,表此刻行动上,自然是竭尽全力的打压。
戚继光拥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这个王朝里,他孤立无援,于战力
低下的卫所军中成立起“戚家军”抵挡传寇,捍卫沿海和平。
他是一位孤单的英豪。
作者:马燕妮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00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00字及读后感范文:
读到《万历十五年》中《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值》这一章,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对海端怀有散意,但却不大赞同他的作为。
海瑞作为这样一个模范官僚,与当时的体制格格不入。
无疑,海瑞的道德责任感极高,严格按照四书五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言行。
但他处事古板,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对于有待斟酌的案件,海稀的判断标准是,“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守屈其侄。
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属刁顽。
”用这样的精神来判案,显得草率而荒唐。
海瑞一生清贫,敢于直言上谏,大胆对抗上级。
他曾向嘉靖皇帝上奏,指责他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而多疑愚蠢的君主。
这种疏奏简直是史无前例的,但海瑞取做,并且做了,并赢得了百姓的称赞,成为清正廉明的代表。
海端的官场仕途几经沉浮,由于他行事耿直刻板,任职一方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全然不顾地方势力与个人生死,最终因触及大批人的利益卷入纷争,他孤军奋战,终是寡不敌众。
在君子的世界里,出任做官是为国家尽忠,为百姓办事,以这个标准来看,海瑞是不折不扣的君子。
他一生辗转各方,铁肩担道义,为百姓奔走呼号,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通德律。
海瑞行事古板,怪僻而执拗,是官员眼中的难缠人物,但他
也是很多百姓心目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