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行·青山不识我姓字翻译赏析
山行古诗的诗意 古诗意思
山行古诗的诗意古诗意思
《山行》古诗的诗意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山行》王安石翻译及赏析
山行
王安石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
平头均楚制,长耳嗣吴吟。
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
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
翻译:出门时景色清浅淡雅,回归时浓阴苍翠。
着儒服骑毛驴,听着吴越民歌般的驴鸣,心情舒畅。
暮岭山色、寒泉好音,一派清幽静寂,仿佛来到世外仙境。
谁和我有相同的人生真谛妙趣,倦鸟归林,也在悄悄追寻这真谛。
赏析: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此诗前三联描绘了一幅清
幽静寂的山林画面。
出门时景色清浅淡雅,回归时浓阴苍翠。
诗人
着平民装扮,骑着毛驴、听着驴鸣,暮岭山色、寒泉好音,一派清
幽静寂,仿佛来到世外仙境。
诗歌最后两句写不知不觉已倦鸟归林,诗人依然游兴未尽,在晚霞和落照中静静体味这种“真意”。
流露
出诗人悠闲满足,惬意自得的心境,读完令人烦忧皆忘。
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
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杜牧《山行》《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欢迎阅读。
杜牧《山行》原文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杜牧《山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秋日行经山麓时所见的景色。
诗人一下笔就用了“远上”二字,描写屈曲蜿蜒,渐远渐高的山路,由路以见出山的高大深远,进而让人体味山里环境的空静,以及诗人一路行来的消兴和幽致。
“石径斜”的“斜”字,又把山的陡峭给刻画了出来。
“远”、“斜”二字前后呼应,从不同角度写出整个山岭的气势。
“寒山”二字,既点明时令季节,同时为烘托枫叶耐寒的特质,埋下了伏笔。
这一句刻画秋岭,没有摄入一件实物,用墨极少,但由于用语精当,组合巧妙,同样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
诗人顺着山路石径向上望去,惊奇地发现“白云深处有人家”。
山岭之巅,白云缭绕,几间屋舍忽隐忽现,形成一幅别致的峻岭秋景图。
作者故意把“人家”置于高山之顶,白云之中,这就造成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渲染出生意盎然的气氛,从而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第三句写车行至半山,突然下一“停”字,悬念顿起,牵人思绪。
原来,那里有一片鲜红的枫树,显得格外美丽,诗人再也无心仰望那绚烂明丽的高山之顶,无意寻访那令人神往的白云深处的人家,而在不畏秋寒的枫树面前留连忘返。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品多篇)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品多篇)《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山行朝代:唐代戴叔伦原文:山行分曙色,一路见人稀。
野鸟啼还歇,林花堕不飞。
云迷栖鹤寺,水涩钓鱼矶。
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
译文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争议:是“深”还是“生”?原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仍就存在争议。
清康熙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积尘》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
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现在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
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2、(宋)洪迈编,(明)赵宦光、黄习远整,刘卓英校点.万首唐人绝句:文献出版社出版,1983:766.3、四库全书·万首唐人绝句·七言·二十六卷.山行篇二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亦可译为直到夜幕降临),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山行宋叶茵古诗拼音版
山行宋叶茵古诗拼音版原文:《山行》叶茵青q īn ɡ山sh ān 不b ù识sh í我w ǒ姓x ìn ɡ字z ì,我w ǒ亦y ì不b ù识sh í青q īn ɡ山sh ān 名m ín ɡ。
飞f ēi 来l ái 白b ái 鸟ni ǎo 似s ì相xi ān ɡ识sh í,对du ì我w ǒ对du ì山sh ān 三s ān 两li ǎn ɡ声sh ēn ɡ。
译文:青山不知道我的姓名,我也不知道这座青山的名字。
飞来的白羽毛的鸟好像认识我们,既对着我,也对着青山叫了两三声。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在构思、立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点特别,乍读费解,仔细吟咏,却能从中体察出一种意境,领略到一种情韵。
写法特别,情调隽永。
首二句就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奇。
可以想象,诗人在山中独行,而且,这是个陌生的地方。
他不知道这山叫什么名称。
因为初来乍到,被他人格化了的山固然也不知道这位新游客叫什么名字。
他把山写活了。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我亦不识青山名”可以理解,而“青山不识我姓字”则只可理解幽默诙谐了。
这就是让读者眼亮心奇的地方。
也许这山景色秀丽,诗人很欣赏它。
但心中感到遗憾:这山不认识我。
或者是遗憾:我该早来游这里的山,观这里的景。
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是老朋友了。
我与这样秀美的山做老朋友真好。
可现在,我们相互都感到陌生。
它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它。
如果是老朋友,就会相互感到亲切,而现在,我们之间好像有些陌生和冷漠。
末二句打破了首二句“山”与“我”之间的僵局。
这僵局,是由那只悠然而来的不知叫什么名的浑身有着白羽毛的“白鸟”打破的。
看得出来,白鸟是这山中的常客了,与“山”似乎早就“相识”。
它们是老朋友了,鸟鸣是无意无心的,或是在呼叫同伴,或许它也太感寂寞因此而自鸣。
而诗人却捕捉到了这一霎那间的变化,欣喜地想,这白鸟不是在自鸣,而是在“对我对山三两声”。
《山行》原文及翻译
《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行》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年代】:唐【作者】:杜牧——《山行》【内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斋牧,字牧之,京兆人也。
善属文。
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
其人,王佐才也。
”因出卷,搢笏朗诵之。
郾大加赏。
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请第五人。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后又举贤良方正科。
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
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兵法戎机,平昔尽意。
尝以従兄悰更历将相,而已困踬不振,怏怏难平。
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
诗情毫迈,语率惊人。
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
牧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
时淮南称繁盛,不减京华,且多名妓绝色,牧恣心赏,牛相收街吏报杜书记平安帖子至盈箧。
后以御史分司洛阳,时李司徒闲居,家妓为当时第一,宴朝士,以牧风宪,不敢邀。
牧因遣讽李使召己,既至,曰:“闻有紫云者,妙歌舞,孰是“即赠诗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忽发狂言惊四座,两行红袖一时回。
”意气闲逸,傍若无人,座客莫不称异。
大和末,往湖州,目成一女子,方十余岁,约以十年后吾来典郡,当纳之,结以金币。
三年级上册古诗《山行》的诗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山行》的诗意杜牧诗《山行》原文和翻译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牧诗《山行》原文和翻译,欢迎来参考!【原文】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里行走。
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白云生处:指山林的深处,白云生出的地方。
坐:因为、由于。
红于:于红,比……红。
【翻译】深秋的傍晚,上得山来,眼前一条石头小路,盘旋屈曲地向山林深处蜿蜒伸展,在山林中升起白云的地方,隐约可见有居住的人家。
山路旁大片的枫林,景色撩人,不仅停车观赏,那经历了秋霜的枫叶,比春天里的鲜花还要鲜艳。
【赏析一】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时称“小杜”。
他的作品多为讥评时事之作,其诗风格豪爽清丽,独树一帜。
其写景小诗,清新生动隽永。
这首诗描写了山行途中所见,全篇画意与诗情相互生发,随着诗人悠然自得的行迹展开,信笔写来,尤以最后一句意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极富感染力。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中小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林深处。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悠长,“斜(xiá)”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写出了小路屈曲盘旋的特点。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升起如云炊烟的地方,有几户人家的居所掩映的山林之中,“白云”之下。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斜长屈曲悠远的山间小路,和那几户人家应该有关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停车坐爱枫林晚”是写诗人的行为变化,走着走着,诗人停下来了,因为什么?因为那些“红于二月花”的“霜叶”,那枫叶经过秋霜的洗礼之后,特别的鲜艳火红,连二月的鲜花也比不上。
那山路,那白云、那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而这枫林晚景却令他惊喜到停下来观赏,顾不得驱车赶路,足见其美的程度。
《山行》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山行》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这两句描绘了山行的远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远上”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则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神秘。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描绘了枫林的晚景。
诗人在山路上缓缓前行,被傍晚的枫林美景所吸引,不由得停下车来观赏。
枫叶经秋霜打过,比二月的春花还要鲜艳、火红。
“停车坐爱”表现了诗人对枫林的喜爱之情,“晚”字点明了时间,“霜叶红于二月花”则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枫叶的美丽和独特。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行的远景,后两句则描绘了枫林的晚景。
诗人通过对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枫林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秋天山林的美丽和宁静。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
诗人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通过对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枫林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2. 情与景的完美结合。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3.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通过对比“停车坐爱枫林晚”与“二月春花”,突出了枫叶的美丽和独特,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秋天山林的美丽和宁静。
4. 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诗人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同时又押韵和谐,富有韵律美。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山行》这首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枫林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秋天山林的美丽和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古诗三首《山行》
古诗三首《山行》《古诗三首<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的这首《山行》,短短二十八个字,宛如一幅清新的秋景图,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让我们先随着诗人的脚步,踏上那蜿蜒的石径。
“远上寒山石径斜”,一个“远”字,拉开了画面的距离,给人以悠远、深邃之感。
那寒山,带着秋的寂寥与冷峻,石径则曲折而上,仿佛在引领着我们走向未知的神秘之处。
“斜”字更是巧妙,不仅描绘出石径的形态,还让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动态之美。
沿着石径前行,“白云生处有人家”。
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竟然隐藏着几户人家。
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发现!白云本就给人以缥缈、虚幻之感,而在这白云之中竟有烟火人家,瞬间让这清冷的秋山多了几分温暖和生气。
那几缕袅袅升起的炊烟,仿佛在诉说着山中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想象一下,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人们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没有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是何等的惬意。
继续前行,一片绚烂的枫林突然闯入眼帘,让诗人不禁“停车坐爱枫林晚”。
是什么让诗人停下了匆匆的脚步?是那如火般燃烧的枫叶。
在夕阳的余晖下,枫叶显得更加艳丽夺目,仿佛是大自然用最浓烈的色彩绘制的一幅画卷。
“晚”字用得精妙,既点明了时间,又为这枫林增添了一层朦胧的美感。
此时的枫林,不再仅仅是一片树林,而是诗人心中的一方净土,一个可以让心灵得到片刻休憩的港湾。
而最后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鲜艳夺目。
二月的春花,固然娇艳,但那是在春风的呵护下绽放的娇柔之美。
而这霜叶,在经历了秋霜的洗礼后,却展现出了一种坚韧、顽强的美。
这种美,不是娇弱的,而是充满了力量和生命的张力。
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寒冷的季节,生命依然可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杜牧的这首《山行》,没有华丽的词藻,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了秋山的美景,传达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宁静与深沉,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在逆境中绽放的光芒。
《山行》杜牧全诗翻译和赏析
《山行》杜牧全诗翻译和赏析《山行》杜牧全诗翻译和赏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参考注释: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②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③径:小路。
④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⑤坐:因为;由于。
⑥斜:此字读xiá杜牧唐七言绝句:《山行》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山行》杜牧全诗翻译和赏析
《山行》杜牧全诗翻译和赏析《山行》杜牧全诗翻译和赏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参考注释: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②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③径:小路。
④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⑤坐:因为;由于。
⑥斜:此字读xiá杜牧唐七言绝句:《山行》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山行》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山行唐代: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一作:生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叶茵《山行》
叶茵《⼭⾏》青⼭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名。
飞来⽩鸟似相识,对我对⼭三两声。
——宋·叶茵《⼭⾏》这⾸《⼭⾏》是南宋诗⼈叶茵的名作。
叶茵⽣于江南⽔乡,善诗⽂,藏书万卷,南宋宝祐年时他隐居苏州同⾥,平时仰慕唐诗⼈陆龟蒙的品⾏,很欣赏陆龟蒙诗⽂,著有《顺适堂吟稿》五卷。
提起《⼭⾏》,⼈们往往想起唐诗⼈杜牧那⾸:“远上寒⼭⽯径斜,⽩云深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花。
”吟起它,⽆⼈不为诗中的深远的意境所陶醉,为诗⼈深刻的哲思所折服。
然⽽叶茵的这⾸《⼭⾏》并不逊⾊于杜牧的《⼭⾏》。
本诗的语⾔质朴清新,明⽩如话,似与读者拉着家常:“青⼭不知道我的姓名,我也不认识青⼭的名字,飞来了⼏只似曾相识的⽩鸟,对着我对着⼭鸣叫了两三声。
”然⽽细细地咀嚼,却是那样的意味深远。
⼀般来说,诗⼈写诗是竭⼒避免重字的,本诗中却重了好⼏个,有三个“⼭”、三个“我”、三个“识”,两个“青”,然⽽却并不感到重复与累赘。
因为这重复的三个字却给了我们⼀个强烈的印象:“我”与“⼭”是平等的,是在直接对话的,⽆⾼低之分,⽆贵贱之别;也许“我”就是“⼭”,“⼭”就是“我”;“我”与“⼭”是不相识的,双⽅并不知对⽅的姓名;“我”与“⼭”⼜是相通的,性情相通,意趣相识。
“我”在“⼭”中⾏,何须知“⼭”的名字?“⼭”与“我”相识,⼜何必知“我”的姓⽒?看,⽩⾊的飞鸟来了,对着我,也是对着⼭,⼀样的亲切,⼀样的欢快,它鸣叫着,是那样的⾃然与轻灵。
⼤凡诗⼈都喜欢游⼭玩⽔,这不仅是为了躲避尘俗的喧嚣,也不仅是欣赏⼭中的风景,更是为了滋养那颗性灵的“诗⼼”。
他们从⼭⽔中寻觅体悟着诗的灵魂,让或秀丽或雄壮或温婉或怒拔的⼭⽔浸润着这颗“诗⼼”。
读着叶茵的《⼭⾏》,我们好像看到诗⼈,闲适地在⼭中徐徐⽽⾏,在青⼭怀抱中徜徉,在飞鸟的痕迹时顾盼,在逶迤的⼭径⾥流连,让⼭风吹⾛尘俗的⽓息,让青翠滴注饥渴的⼼⽥。
于是,从这座⼭到那坐⼭,从彼处的飞鸟到此时的飞鸟,是那样的似曾相识,⼜是那样的亲切和谐,⼭之青,鸟之鸣,⼈之灵,滋养着这颗清新⾃然了⽆痕迹⽆羁⽆束的“诗⼼”。
杜牧《山行》古诗的翻译赏析
杜牧《山行》古诗的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山行》古诗的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山行【作者】杜牧(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6.斜:此字读xiá译文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赏析】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杜牧《山行》赏析诗意翻译
杜牧《山行》赏析诗意翻译杜牧《山行》赏析诗意翻译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山行》赏析诗意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山行作者: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生处一作:深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作者背景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
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山行》这首诗可是古诗中的经典之作呀!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先来看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短短几行字,描绘出了一幅多么美妙的秋日山林图啊!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往山上走,那山路陡峭又寒冷。
抬头望去,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这景象,是不是让您也仿佛置身其中了呢?说到“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我想起有一次自己爬山的经历。
那也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和朋友相约去爬山。
山脚下,看着那蜿蜒曲折的山路,心里还有些打鼓。
可当我们真正踏上那石头铺就的小径,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那种兴奋和期待就越来越浓。
山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偶尔有几片金黄的叶子飘落下来,像是在给我们指引方向。
就像诗人所写的“石径斜”,我们爬的那山路也是斜斜的,每走一步都要费些力气,但沿途的风景让一切都变得值得。
“白云生处有人家”,想象一下,在那飘渺的白云深处,居然隐藏着几户人家,多有诗意和神秘感!这让我想起曾经在旅行中路过的一个小山村。
那个村子坐落在半山腰,周围是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村里的房子都是古朴的石头屋,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温暖。
这不就是诗人笔下的“有人家”吗?“停车坐爱枫林晚”,诗人因为太喜爱这傍晚的枫林,干脆停下车来欣赏。
这是多么随性和惬意啊!我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有一回,我在公园里散步,走到一片枫树林边。
夕阳的余晖洒在枫叶上,那火红的颜色简直让人陶醉。
我就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仿佛时间都停止了。
那一刻,我完全理解了诗人为什么要停车坐爱枫林晚。
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真的是神来之笔!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
这可不是夸张,当您亲眼看到那满山的枫叶在秋霜的洗礼下变得如此绚烂夺目,就会知道诗人所言不虚。
再来看翻译: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居然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山行_项斯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山行_项斯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山行_项斯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山行唐代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译文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
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
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
在路上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
注释青枥(lì):一种落叶乔木,亦称枥树。
深:一作“疏”。
分:分配,分享。
回:一作“移”。
日午:中午。
从:一作“冲”。
茅舍:茅屋。
缲丝:煮茧抽丝。
不惜:不顾惜;不吝惜。
岛云:白云飘浮山间,有如水中岛屿。
赏析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
“亦”、“分”二字下得活脱。
“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
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
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
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
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
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
“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
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
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如果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就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平淡少兴。
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山行·青山不识我姓字翻译赏析
《山行·青山不识我姓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叶茵。
其古诗全文如下: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翻译】
青山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青山叫啥名。
飞过来的白鸟似曾相识,对着我和山鸣叫几声。
【鉴赏】
作者并没有给我们展示山中一幅幅绚丽景色,而是只谈了自己的一点感受,是到一座从未到过的山时所产生的特有感受:一人独行山中,左顾右盼中似觉孤凄;而空寥中突然传来几声鸟鸣,于是顿有“似曾相识”之感。
从自己的感受写,避免了这类作品的“共性”,显得不落窠臼,机心独运。
二是先叙山行一阵以后的感叹:“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一脸懊恼,一路沮丧,这是“面”上之景。
几只白鸟远远飞来,对山鸣叫,对人欢歌——是在宣泄深山空谷无拘无束的痛快酣畅,还是向跋涉而至的诗人表达由衷的欢迎?有了这一“点”,整首诗顿时境界全活;鸟有灵气,山有了灵性,人自然也产生了灵感。
三是似无意“着色”,但青山、白鸟的如实绘出,倒也给人独特的色调,显得素净、淡雅。
特别是在绘声上颇费揣摩,作者借那婉转、
悠扬、美妙动听的鸟声,给整首诗注入了“活力”,也给读者创造了咀嚼回味的空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