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贺山: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评裘锡圭论汉字形成马贺山
⽂字从没有什么前⽂字阶段,⽂字⼀发明创造出来,就是⽂字,⽂字就是记录语⾔的⼯具,不能记录语⾔的其他符号和图画,应该说与⽂字不搭界,不沾边,刻划符号与结绳记事⼀样,只是在少数⼈的范围内,传达⼀定的信息,但仍然与⽂字不能相提并论,同⽇⽽语。
裘锡圭⽤⼴义⽂字这⼀定义,将不是⽂字的东西,纳⼊⽂字范围,是特殊年代的产物,不应看作是合理的⽂字标准。
裘锡圭说他使⽤的是狭义的⽂字标准,⽽实际情况却不然,他⽤的例⼦仍然是⼴义的标准,说与作互相脱节:裘锡圭在《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1978)认为“⼤汶⼝⽂化象形符号跟古汉字相似的程度是⾮常⾼的,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脉相承的关系”。
⼤汶⼝⽂字符号与古汉字的⼀脉相承关系,也就是与商代甲⾻⽂的⼀脉相承关系。
这个结论下得过早,绝对,完全是⼀厢情愿。
其实,⽤相似程度之⾼低,来决定⼀脉相承,是不能成⽴的。
这只是个⼈的主观判断,⼀脉相承需要作多⽅⾯的求证,才能下这个结论。
⼤汶⼝⽂化象形符号跟其他遗址内出⼟的刻划符号,没有多⼤的区别,都是单个出现的符号,独⽴使⽤,独⽴完成陶⼯的任务,独⽴存在,它们从不连在⼀起使⽤,也没有连在⼀起的功能。
⽽⽂字则不然,⽂字总是组成与词语对应的句⼦出现,⽂字可以记录⼝语,因为它是系统⽂字的⼀个组成部分。
⼤汶⼝的刻划符号和图画显然不具备上述功能,⽂字可以⾃⼰说明⾃⼰,⼤汶⼝的刻划符号和图画显然什么也说明不了;⽂字是⼀个管理万国的朝廷,在全民族共同使⽤的书写⼯具,⼤汶⼝的刻划符号和图画,只局限⼀个⼩地⽅的陶⼯⽤的记号,使⽤范围狭窄,这样的少的可怜的⼗⼏个符号,怎么能说与古⽂字⼀脉相承,简直是⽣拉硬拽,信⼝雌黄。
裘锡圭从不解释⼤汶⼝的刻划符号和图画,是怎样变成⽂字的,质变点在什么地⽅,是谁让刻划符号和图画变成⽂字的,还是它⾃⼰变的。
⼤汶⼝的刻划符号和图画,与甲⾻⽂中间的环节,在哪⾥?因为它本⾝就是⼀笔糊涂账,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连郭沫若都说不清楚的事情,裘锡圭就更难解释了。
Removed_文字起源之马氏新说37
文字起源之马氏新说马贺山一个70岁的人,创立一个新的学说,实际上并不奇怪,因为他已经成熟了,他的阅历、知识、眼界等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可以成为一家之说。
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实在是平庸之辈,就是这么一个倔强的老头,居然喊出他发现了夏朝文字,实在让人感到莫名惊诧与可笑,搞了一辈子古文字的专业人士,都不敢说的话,让一个初生老牛犊,轻而易举的吼出来,。
其实,我也感到这话是不是喊早了,应该找个人商量一下。
后来我才感到,这话说得正当时,根本用不着跟谁商量,跟时下的专家学者请教,他们不会认可,他们会认为你发现的东西,根本就不是夏朝的东西,夏朝没有这么成熟的文字。
你把实物给专家学者看,他会认为是假货,你想把这些宝贝,捐给博物馆,他们认为不够档次。
我是学中文的,我有条件把这些家传的甲骨文和象牙文弄清读懂,我开始了漫漫求索之路。
首先我研究了一些文字起源的历史,研究了刻划符号,研究了图画文字,还研究了古人的图腾,研究了贺兰山和具茨山岩画,还研究了【黄帝内经】、【山海经】、【连山】、【归藏】、【周易】、【夏小正】、【尚书】、【诗经】等,我曾用了十年的时间,研究和破译了被今人称为伪书的【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书】,在别人看来,用十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已有定论的事情,令人不可理喻。
然而就是在这此次破译实践中,让我获益匪浅,我发现,以上三书并不是伪书,也不是后人伪托,它们正是我要苦苦寻找的夏朝文字及夏朝以前的文字。
用十年的时间,去摸索,探讨,一部伪书,最后求证出新的结论,只喊出了一句话,这是我十年辛苦的一次释放,难道不该这么说吗?尽管有人认为夏朝以前是神话传说时期,尽管有人认为夏朝不是信史,尽管有人认为夏朝没有文字,我用时间和心血揭开事实真相,就是给予了他们最有力的回答。
我常常把破译古文字比作登山活动,我已破译了117个古文字,就好比登上了117座高山,登泰山而小天下,无形之中开阔了我的视野,过去我看郭老,高山仰止,非常崇拜,今日再看老郭,我是用审视和欣赏的目光来看他,他是古文字界的著名学者,他达到了今日学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是这个领域的带头人,他带着一群迷途的羔羊,走上了崎岖的小路,他们还以为是在攀登科学的顶峰。
夏朝出土文字已被发现
夏朝出⼟⽂字已被发现个⼈资料张冰[转载]马贺⼭发现了象⽛⽂,疑为夏朝⽂字!(2010-07-21 18:24:38)标签: 转载原⽂地址:马贺⼭发现了象⽛⽂,疑为夏朝⽂字!作者:renrenfengshou 夏朝出⼟⽂字已被发现马贺⼭[内容提要]:提起篆字,⼈们会想起周朝的⼤篆,所谓篆者,乃指官⽅⽂字也。
其实篆字并⾮周朝始,在夏朝已经流⾏蝌蚪篆了,即历史所说的夏篆。
[关键词]:夏朝 ⽂字 夏篆 象⽛⽂继我发现了夏朝传世⽂字[夏禹书]、[岣嵝碑]和夏朝以前的⽂字[仓颉书]之后,我⼜发现了夏朝出⼟⽂字。
这些夏朝出⼟⽂字是刻在6760年前的象⽛上,[经碳⼗四测定,这些象⽛距今已有6760年的历史,误差约为50年。
]这些象⽛⽂是我曾祖⽗⼆⼗年代,在保定⼀个官僚家教私塾时,⼈家送给他的,这些东西⼀直被我祖⽗和⽗母很好的保存着,唐⼭⼤地震时,这些东西都藏在⼤板柜⾥,当时房⼦都倒了,所有的家具都砸坏了,唯独⼤板柜完好⽆损,所以才保存⾄今。
对于这些象⽛⽂,过去⼀直以为是篆字,是周朝的⽂字,当我破解了[禹王碑]的⽂字后,我才如梦初醒,这些象⽛⽂是夏朝⽂字⽆疑,⽽且是夏朝的官⽅⽂字,正与历史上所说的夏篆相合。
[禹王碑]的⽂字史书上称为蝌蚪⽂,⼜称蝌蚪篆,被认为是中国最早最古⽼的⽂字。
因为当时是⽤⽵棍粘漆书写在⽵简和⽊板上,⽵硬漆腻,写出的字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故名。
它⽐商朝的甲⾻⽂要早许多,商朝的甲⾻⽂是⽤笔沾墨先书写在龟甲和兽⾻上,然后再⽤⼑刻。
漆书已是夏朝以前的事情了,⽽夏朝的⽂字为什么要刻在象⽛上?这可能与当时的⾃然环境有关。
上古时,华北⼀带温暖⽽潮湿,森林茂密,⽔草肥美,⾮常适合⼤象⽣存。
五⼗年代初,在河北迁安出⼟的五⽶⾼的⼤象⾻胳化⽯,是迄今为⽌我国发现最⾼最⼤的灵齿类⼤象化⽯。
由于有丰富的象⽛资源,这就为夏朝在象⽛上刻字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于⽓侯的变化和⼤象的南迁,到了商朝的时侯,还能见到商⼈在河南⼀带捕象的记录。
汉字为什么起源于鸟迹?马贺山
汉字为什么起源于鸟迹?马贺山汉字为什么起源于鸟迹?马贺山鸟迹,是汉字之根,汉字之源,汉字之母。
鸟迹,是将汉语与汉字连在一起的媒介,是通向象形文字的桥梁,是仓颉发明创造汉字的唯一灵感。
鸟迹,是汉字系统的最初的细胞,仓颉如果不发现鸟迹,是不可想象的,就不会产生汉字系统,换句话说,仓颉的汉字系统,就是由于鸟迹的启发,才发明创造出来的,用别的方法,创造不出汉字系统。
鸟迹,有什么特色。
鸟迹,具有固定的形,固定的音,固定的义,即三固定,形音义溶于一炉的特征。
这个特征正是文字所需要的特征,文字是记录口语的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鸟迹,是花纹,也是符号,它的最可取之处就是:能将符号与口语结合起来,鸟迹这种符号,可以与口语中的词汇,互相对应起来。
比如我们见到麻雀的足迹,可发雀音,知道是小麻雀。
见到大雁的足迹,可发雁音,知道大雁来了。
见到海鸥的足迹,会发鸥音,知道水鸟觅食。
见到山鸡的足迹,会发鸡音,知道有山鸡走过。
见到梅花鹿的足迹,会发鹿音,知道鹿刚刚跑过。
形音义就这样紧密的交织在一起,人们对鸟迹的认知过程,完全处于鸟迹的形音义的三固定,这正是文字所需要的三大特征。
除此以为,没有任何一个能具备鸟迹这样完美的事物。
比如图画,无固定的形,刻画符号,无固定的音和义,都不具备成为文字的可能。
文字是记录口语的符号,图画是图画,图画与符号不是一回事,刻画符号虽然符号,但它不是语言的符号,与记录口语无关。
文字是发明创造出来的,是专门人才专门创造发明出来的,非一般人所为。
那种认为人人都可以创造文字,是一种很天真的主观臆测。
那种认为文字是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演变而来,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只因郭沫若做了半坡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是汉字起源的断言,才有今日的很多人专门去挖刻画符号,去发现新的汉字源头,此大谬论也。
尽管鸟迹,由于文字有相同的三固定,有集形音义于一炉的特征,但它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数量有限,局限性很大,仓颉必须跳出鸟迹的局限,在鸟迹的基础之上,抓住事物的外部特征,用不同的花纹,符号代表不同的事物,而发明创造出了象形文字。
文字起源鸟迹,文字为仓颉所造马贺山
文字起源鸟迹,文字为仓颉所造马贺山文字起源鸟迹,文字为仓颉所造马贺山在文字起源的问题上,现代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文字为劳动人民所造,文字起源于陶片上的刻画符号,我认为,这都是受了著名的古文字专家郭沫若先生的影响。
在文字起源的问题上,大部分研究者都很少动过脑筋,他们喜欢随大流,喜欢听领导的行政口令,认为这不会有错。
孰不知,这一次他们都进入了一个误区,学术问题不是行政事务,领导怎说就怎么办,它需要独立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拥而上,前呼后拥。
自从郭沫若先生在1972年提出半坡遗址的刻画符号为原始文字后,四十年来,古文字界都在拿刻画符号当文字在研究,其中有的学者不止一次的指出,刻画符号不是文字,只是这种声音太微弱了,引不起学术主流的重视。
现在古文字界对待刻画符号问题,已陷入骑虎难下,进退两难的境地,文字真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吗?请问,历史上,究竟是哪个劳动人民创造了文字?这有没有文献记载?有没有事实作依据?不错,近年来,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大量的陶片上的刻画符号,那是当地陶工用来做记数记号记事用的,它的真正含义只有陶工本人知道,它还不能叫做文字,也不能叫做原始文字,它跟文字不搭界,它不能记录语言,它不能组成句子,表达不了一定的思想内容。
就是这样的刻画符号,长期以来,被当作文字来研究,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短命的昌乐骨刻文的教训,还不应该吸取吗?拿着不是文字的东西当文字研究,研究来研究去,误人害己,今天的古文字专家研究刻画符号的做法,与昌乐骨刻文的发现者的做法是一样的,无任何意义,也无任何价值,只能自己欺骗自己。
在古人的历史记载中,都记载了仓颉造字,文字起源于鸟迹。
为什么文字要起源于鸟迹,而不是起源于结绳?这是因为仓颉受到了鸟兽之迹的启发,得到了灵感,突然茅塞顿开,才发明创造了文字。
据说有一次,黄帝军队与蚩尤军队交战,仓颉不慎将作战地图丢失,黄帝军队无功而返,因此遭到黄帝的批评。
仓颉觉得治理国家,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已难以应付。
夏朝文字的一些思考[二]马贺山
夏朝文字的一些思考[二]马贺山在夏朝文化夏朝历史的探索中,夏朝文字始终是解开夏朝文明之谜的一把钥匙。
有没有这把钥匙,能不能找到这把钥匙,非同小可,它关系到能否将夏朝的历史大门顺利打开,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具体的触手可摸的夏王朝。
由于多年来,我们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一直将夏朝当做传说时代,当作史前史,对夏朝的了解和探讨,局限在神话传说范畴内,对夏朝的历史研究,进展不大,或停滞不前,在学术上,没有重大突破。
商朝的甲骨文字发现,本该让人们将目光放的更远些,移到夏朝,移到唐虞朝,移到黄帝时代,但遗憾的是,我们的目光只局限在了商朝。
长期以来,学界把商朝当作中国历史的开头,把甲骨文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武丁以前的文字尚未发现。
这些绝对认识,阻碍了我们向前探索的脚步,甲骨文的发现,客观的说,应该进一步证明了仓颉造字的可信度,我们应顺着这条路,继续发现夏朝文字,唐虞文字,黄帝文字,遗憾的是,身为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发现了半坡遗址的刻划符号,将它认定汉字的源头,并提出文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致使学界走上了一条漫漫的不归歧路。
多年以前,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夏朝文字的一些思考,主要讲夏朝文字是客观存在的,夏朝文字如黄钟大吕,岂能千载不传?当时只开了个头,今天继续往下探索。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特殊在什么地方,特殊在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五千年的文字史,有五千年的信史,五千年以来中国历史从未中断过,从黄帝以降,历史记载的都是十分详细,具体,文献典籍很多。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汉·孔安国《尚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
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三坟五典,乃三皇五帝之书;~,是八泽九州之志。
杜预有注:"皆古书名。
马贺山:真正传世四千年的夏朝文字——夏篆帖
马贺山:真正传世四千年的夏朝文字——夏篆帖夏朝文字为什么是篆字?2019-01-09马贺山在已发现的夏朝文字中,无论是传世的夏朝文字【夏禹书】、【禹王碑】、【莱丘铭】;还是出土的夏朝甲骨文、夏朝象牙文、夏朝玉版文;甚至是黄帝时代的【仓颉书】、曾力先生收藏的三碑书,也都是篆字,这让许多人迷惑不解,认为在商朝甲骨文之前,出现篆字,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
按一般人的思维是,尽管商朝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但它却保持了文字产生时的一些特征,象形、原始、简单、异体字多,一字多形,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等。
那么夏朝文字应该什么样?夏朝文字应该比商朝甲骨文还象形、还原始、还简单,就像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一样。
我国著名的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在【辉煌的中华早期文化】中讲到:“经过多年的发掘和调查,对二里头的面积、内涵都比较清楚了,它符合文明的条件。
二里头有大型宫殿,还有很多的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上刻着可能是文字的符号,已经是一个文明社会了。
它的时代、地理位置和我们文献记载的夏相吻合,多数学者同意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在这里,李学勤先生判断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是“文字的符号”,而李伯谦先生在《夏文化探索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他说:考古上发现了不少的夏代城址,一些城址内还有宫殿基址,发现了随葬铜器、玉器、陶器的墓葬,还有非正常死亡的墓。
在一些陶片上有刻划符号,已经是文字,有一些文字甚至可以和商代的甲骨文对照出来。
所以可以肯定夏文化是有文字的。
”从以上的两段的引文中,二位首席科学家已将二里头遗址的一些陶片上的刻划符号,当成夏朝文字了。
实际上,这些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都是单个出现的,一件陶器上只刻一个符号,它的作用就像结绳记事上的疙瘩一样,它代表什么意思,只有当事人知道,别人的猜测都是不准确的。
我可以告诉广大网友的是,将不是文字的东西,当文字研究,是四十年派的最大失误,将不是文字的东西,说成是原始文字,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不明智行为,根源就在于古文字界的学人,不清楚文字是谁造的?如果真的很清楚,,那也是张冠李戴,指鹿为马,完全受郭沫若先生的影响,在刻划符号的沼泽地里挣扎,他们究竟还要挣扎多久,我推测不会太久了,山东昌乐骨刻文的悲剧下场,预示了刻划符号将偃息旗鼓,尽快退出文字的历史舞台。
我发现了夏朝的出土文字[二]马贺山
我发现了夏朝的出土文字[二]马贺山我发现了夏朝的出土文字 [二] 马贺山一个哲学家说过这样一个论断: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总会存在,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不会出现。
客观实践将会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一】夏朝有文字吗?历史记载夏朝有文字,如:《尚书.多士篇》中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夏革命」这是周王告诉殷遗民的话,你们殷人祖先有典籍记载着殷革夏命的事。
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先夏时期中国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们分别被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也就是说,在公元前530年,楚国的左史倚相就以能够读懂上古名著而闻名于朝《国语.晋语四》:「有夏商之嗣典」孔安国《尚书序》亦云:“鲁恭王坏孔子旧宅,於其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皆科斗文字” 从先秦古籍的记载来看,曾多次出现引用《夏书》《夏训》《夏令》等夏代文献的情况。
《礼记?礼运》称孔子说:“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 《夏小正》采用夏代的历法记事,《今本竹书纪年》中又有夏禹元年“颁夏时于邦国”一语,历来不少人就认为,它是夏王朝的职官所纪,是夏代的文献。
淮南子。
汜论训]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
[吕氏春秋。
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
夏桀迷惑,暴乱愈甚。
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
这里的图法指的是图书,是法律文献,是约束天子的法典。
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可知:夏朝有史官,夏朝有书籍,夏朝有文字,这是不容置疑的。
《左传》《国语》等古籍中多处引证了《夏书》。
《尚书》中《夏书》,其原始材料可能取之于夏代档案。
其中《甘誓》《禹贡》学术界认为比较可信,基本上有真实的夏代文书原始素材作为依据。
《左传》中征引“夏书”、“夏令”,“夏训”共有15处。
《国语.国语下》与《禹贡》记载十分相似。
马贺山:揭开汉字起源之谜【3】
马贺山:解开汉字起源之谜【三】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一文中说:“篆书之名始于汉代,为秦以前所未有,究竟因何而名为篆书呢?我认为这是对隶书而言的。
秦始皇帝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
《汉书·艺文志》说:“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施于徒隶的书谓之隶书,施于官掾的书谓之篆书。
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办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史,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在后来的官印和私章上都还沿用着它。
今天的情况已是大有改变,只是在有限的私章上还有些孑遗而已。
”简言之,篆书就是官书,就是官方文字,每个朝代都规定了自己的官方文字,如周朝有周篆,俗称大篆,秦朝有秦篆,俗称小篆,汉朝有汉篆,唐朝有唐篆。
上推夏朝有夏篆,再往上推,黄帝时代仓颉造的字,究竟叫什么篆?对于这个问题,很少人能够回答,因为很多研究古文字的专家学者,还未发现商朝甲骨文之前的系统文字,何谈篆书?而古代的学者并不这样看,他们认为黄帝时代是有篆书的,如《吕氏春秋》:“史皇作书,仓颉氏也”,又云:“仓颉造大篆”。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六书一李斯秦丞相李斯曰:“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能译。
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记录了后人俗称李斯《用笔法》的文章:“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
篆籀以前不可得而闻矣。
自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详。
今斯删略繁者,取其合理,参为小篆。
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籍笔力轻健。
蒙将军恬《笔经》,犹自简略,斯更修改,望益于用矣。
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
善思之,此理可见矣。
”清乾隆《延庆州志》载:“王次仲,性能窥测造化,变通无穷,隐上谷居庸山中,不为禄仕。
上古仓颉观鸟跡创出大篆书,历代用之,然其文繁复,难以学习。
揭开夏朝文字之谜 马贺山
揭开夏朝文字之谜马贺山(2014-04-01 17:17:32)转载▼标签:娱乐夏朝玉版文字古文字夏朝甲骨文分类:【三】我发现了夏朝象牙文揭开夏朝文字之谜马贺山夏朝文字看久了,也就习以为常,而对于一些初见夏朝文字的人说,尚不能接受,或质疑,或将信将疑,或否定,完全属于正常。
他们的质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甲骨文象八十岁的白胡子老头,夏朝文字为什么看不出一点苍老,年迈?反倒像三四十岁成年男子,何故?难道他吃了返老还童的药了?二,怎么看夏朝文字都象甲骨文之后的文字,它怎么跑到甲骨文之前去了?三,夏朝文字是怎么认定出来的,具体的鉴定方法是什么?为了了解夏朝文字的一些基础知识,我们不妨看一看学界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阻碍夏朝文字发现的屏障,是隔绝夏朝文字与大家相见的鸿沟,只有穿越人为设置的种种防线,揭开历史真相,夏朝文字才能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学界主流一致认为:文字产生在夏末商初,成系统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
这种观点被大多数专家认同。
他们还有一种认识,就是汉字起源大都跟刻划符号有关。
请看学者的观点: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1978)认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跟古汉字相似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大汶口文字符号与古汉字的一脉相承关系,也就是与商代甲骨文的一脉相承关系。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跟汉字相似的程度是非常高的,他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不知有何实例没有,作出这种判断的前提,应该是能断定大汶口出土的符号,就是文字,而非是看相似程度,更不该就断定似乎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种含糊其辞的说法,说明裘先生的结论并未夯实,他的心里没有底气,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基于上述几点,裘先生做出了如下结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 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 至前11 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比甲骨文还难辨认的文字——夏朝文字马贺山
比甲骨文还难辨认的文字——夏朝文字马贺山
比甲骨文还难辨认的文字——夏朝文字马贺山
有比甲骨文还难辨认的文字吗?笔者认为,有的,【夏禹书】12字,【岣嵝碑】77字,【仓颉书】28字,甲骨文大师不认识,为什么甲骨文大师不认识?甲骨文大师只研究地下出土的文字,不研究地上的传世文字,不研究没有错,只是不该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结论:赝品啊,伪作啊,假货啊,只有甲骨文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最成熟的文字,最系统的文字,等等,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学界的共识,五千年的文明史是由五千年的文字史决定的,五千年的文字史是从仓颉造字算起的,现在主流只提供了3300的文字记录,不相信仓颉造字是史实,另外还有一个难以述说的痛,到现在,田野考古还未挖出夏朝文字。
对于夏朝有没有系统文字,成熟文字,还是一个未知数。
马贺山:我在山东发现了黄帝文字(3)
马贺山:我在山东发现了黄帝文字(3)在网友353252762的鼓励下,我又写了一篇黄帝文字,公布于世,说明黄帝文字不止在一个地方,可以发现,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比如山东日照天台山遗址,有大量的摩崖石刻文字,既有黄帝文字,又有唐虞文字,还有夏朝文字,是一个纯天然的上古文字宝库,甲骨文之前的上古文字,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这里不仅有文字,还有实物,还有历史文献记载,完全能够证实黄帝让仓颉造字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而非传说。
一,从发现一颗新星: 崋字。
破译一个古文字,就象是发现一颗新星,发现一片新大陆。
这个新大陆发现的不易,它整整用了我近二十年的时间,比司马迁完成【史记】所用的时间还长。
日月山文字的出现并不偶然,我们可从《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卿云歌》内,看出先民对日神和月神的无限崇拜及根深蒂固的热爱:卿云烂兮,乣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翻译成白话为:祥云灿烂,延绵不绝,日月光华,世间永远辉煌。
光华寓国号,中国、华夏的简称。
《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日月经天,光照大地,家园生辉,天地皆华。
华就是太阳,就是月亮,就是太阳、月亮的光华,对人类来讲,就是大同世界,大地一片光明,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华夏民族是一个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的民族。
在上古时期,先民们生活的十分艰难,生活在树上,以避群害,冬日来临,缺少御寒的衣物,只用树叶和动物毛皮,挂在身上,抵挡严寒的袭击。
白天在阳光下取暖,太阳成了人们最受欢迎的明亮的温暖的载体。
饥寒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两大因素,由于太阳的存在,人们至少减少了一半的痛苦。
太阳啊,你这神奇的圆圆的魔术家,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快乐,人们是多么的感谢你呀。
在先民的眼中,白天有太阳,夜晚有月亮,美丽的光华常伴左右,这对生活在原始社会时期的祖先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人们对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崇拜,对日月的喜爱,超过一切,无以复加,由此可想而知,作为华夏先民的第一至上神崇拜——太阳神和月亮神,人类怎么做怎么赞美怎么顶礼膜拜都不为过。
汉字是怎样产生的?马贺山
汉字是怎样产生的?马贺山言“仓颉造字”者,并非始于今人,查史料可见诸多。
马先生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和探索之实践,坚信“仓颉造字”之说是可信的史实而非虚言,自有支持其命题成立的历史依据和逻辑推断。
百家争鸣,各抒起见,一切历史迷案都将会得以破解。
汉字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每一个使用汉语汉字的人,都想知道的事情,马氏认真研究多年,告诉你一个唯一可信的汉字起源的观点,其它的说法皆经不起任何推敲。
一,中国的汉字就是仓颉造的,仓颉是黄帝的史官。
黄帝经过阪泉之战,冀州之战,涿鹿之战后,统一华夏,践天子位,深感庶业其繁,饰伪萌生,政令不通,遂命左史仓颉造字,以适应朝廷行政管理和社会的需要。
《通鉴外传》:“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
”《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
我理解这里所说的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是指黄帝令仓颉造字一事而言,有了文字后面才会有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局面。
此句已经清楚说明,仓颉用六书的理论,方法,实践,完成了整个汉字系统的发明创造,汉字已经进入了应用、实施、记言、记行阶段,黄帝王朝开始了信史时代。
二,仓颉思记事造字之法。
仓颉受黄帝之命,要把天子的命令,传达于天下告知于国人,究竟怎样造字,他心里也没有底。
他想呀想呀,冥思苦想,废寝忘食,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好法子来,他痛苦极了。
清晨,他推门一看,下雪了,到处是白茫茫一片。
他来到郊外,看见几只山鸡在树下觅食,雪地上留下了清晰地鸡爪印;几只梅花鹿,从仓颉身旁跑过,小鹿的蹄印留在了雪地上,依稀可辨;最后又有三头野牛,从远处急促的跑进大森林了,过了一会,有两个猎人,手持弓箭在寻觅着什么,紧接着他们也进了原始森林。
时间不长,猎人双双抬着一条野牛,满载而归。
仓颉觉得奇怪,上前疑惑的问道:你怎么知道野牛跑到林子里去了?猎人回答:野牛在雪地上留下了逃跑的痕迹,按着牛蹄印的去向,就能找到野牛。
仓颉进一步问:这是什么蹄印?猎人回答:这是梅花鹿的足印。
为什么说文字并不起源于刻画符号马贺山
为什么说文字并不起源于刻画符号马贺山原文地址:为什么说文字并不起源于刻画符号马贺山作者:老马识途为什么说文字并不起源于刻画符号马贺山----还原历史,揭开真相之二新浪网友353252762留言说:可以说"文字并不起源于图画", 但不能否定上古时期的"纹饰刻画"对文字产生发生过影响, 不知楼主是否赞同...对于上古时期的"纹饰刻画"对文字产生发生过影响的问题,我是赞同的,正如郭沫若先生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样,按说郭沫若先生的文字起源理论,与马贺山发现夏朝文字,无多大关系,但马贺山从郭沫若先生的观点中,获益非浅.可以说,我的一些观点来自郭沫若先生的观点,如篆书为官书,并对郭沫若先生的观点进行了纠正,可以说,没有郭沫若先生在夏朝文字方面的探索,怀疑,跌交,失败,哪有我今日的发现,坚持,努力.反作用力是不可低估的,没有反作用力,就没有巨大的动力,在此我应该感谢郭沫若先生,感谢李学勤先生,是出于真诚的感谢,是四十年派一直支撑我顽强的走到了今天,在学术上,没有相反观点,没有批评和反批评,是不会发展的,不要听不见反面意见,不要拒绝批评,真理往往与谬论并存,不要以为真理总在自己手里.我常常告戒自己,一个事物就象金属币一样,存在正负两面,当我们强调一面时,往往会忽略另一面,没有另一面{背面},何谈正面,事物是互相依存的,过去我们所受的教育,是只看一面,即阳面,正面,亮面,大面,头面,而冷落了相反的一面.今天,当我们谈论仓颉造字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劳动人民造字有哪些可取之处.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半坡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这些刻画符号都是孤立存在的,单个出现,是陶工有意为之,表示一定的意义.我理解,刻画符号是陶工记事记数用的记号,它究竟代表什么,只有陶工本人知道,别人的猜测都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刻画符号早于文字之前产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符号,一个是记事符号,一个是记言符号,一个是小范围用的,一个是社会广泛用的,一个是简单的,初级的,一个是复杂的,高级的.另外都是用笔书写,用线条笔道表示符号内容,客观的讲,陶工用的刻画符号为文字的发明创造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如符号,用笔,线条,笔道,独体,合体等,这些都曾对文字的产生起过作用和影响,可以说刻画符号的出现,为日后文字的产生,起到了加速和催生的作用,以上这些想法是在新浪网友353252762的激励之下,思考的结果.既然刻画符号对文字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很大,为什么还要说文字并不起源刻画符号?因为在历史上,还有仓颉造字一说,还有仓颉本鸟迹为字的理论.由于很长一个时期,我们只强调一面,劳动人民创造历史,而不说英雄创造历史,只强调劳动人民造字,而否定仓颉造字,才形成一个极端,一旦事物到了极端的时候,那就无公正可言,无真相可言,是地地道道的一家之言.现在,人们对仓颉造字还不习惯,对仓颉本鸟迹为字还存有反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个都是曾经被批判和抛弃的东西,不是什么新货色,属老话重提.就是在这些老物件里,老四旧里,才能发现我们需要的宝贝.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文字到底是谁造的?哪个提法更符合实际?首先看语言与文字的区别.语言可以说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长时期集体创造的,而文字的创造发明却走了不同的路.在5000年前,劳动人民忙于生计,整天干体力活,谁会让他们造字,劳动人民有积极性,主动去造字,他们吃什么?劳动人民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文盲,文盲能造字,只有现代文人才能想的出,完全不符合实际.这是对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学活用,是实用主义.而仓颉则具备造字的条件和实力.他是黄帝的史官,替朝廷管理结绳记事,有经验有头脑会思考,他受黄帝之命造字,黄帝给响,无后顾之忧.劳动人民干了一天活计,累得该死该活,哪有工夫再去造字.刻画,主要是它不具备表音的功能,它以后也不会发展成表音的符号,刻画符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单个出现的刻画符号,就是明证,它与文字是井水不犯河水,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互不相关.郭沫若先生将刻画符号与文字嫁接在一起,人为痕迹太重,不是一会事的东西,长不到一块,40年了,还是你是你,我是我.刻画符号除了没有表音功能外,它的表义也不明确,于省吾先生对半坡的刻画符号,进行了破译,实际上,仅是他个人的猜测而已,猜测的东西一般是不准确的.刻画,于省吾先生拿不是文字的东西当文字研究,开了一代先河.刻画符号除了无表音功能外,表义功能也不明确,表形也很随意,并不固定,这样的符号与有表音,表义,表形三个方面熔为一体的文字,相差很远,不可同日而语.目前古文字专家说不清刻画符号是怎么演变成文字的,演变的关键所在找不到,实际上,就根本不存在这个关键,找也白找.文字到底是从哪来的?还是那句老话,仓颉造的 .有人会说,仓颉能造那么多字吗?我说当时仓颉造字,只造了三四千字,就够用了,到商朝后期甲骨文才到4500字左右,那以后的字,是怎么来的呢,文字本身有孳乳功能,它可以下小崽,即许慎所讲,孳乳而浸多也.有人故意将文字的产生说的玄乎其玄,是很多人集体造的,经过了一个谁也说不清的漫长时间,自然而然演变成了文字.这种混乱局面完全是否定仓颉造字的结果.文字不会自己出现,文字不会自己演变,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个阶段就是黄帝时代,它的前提是,国家形成,阶级出现,社会有了明确分工,朝廷事物大增,结绳记事已经满足不了需要,黄帝命令左史仓颉造字,仓颉本鸟迹为字.只有专门的人才自觉去发明创造,文字才会产生,文字是一个一个造出来的,能造汉字的人非仓颉莫属.只有专门的人才自觉去发明创造,文字才会产生,文字是一个一个造出来的,能造汉字的人非仓颉莫属.而劳动人民造字,不过是特殊年代的特殊政治口号,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仓颉不仅造字,还有一套完整的造字方法和理论,正是因为有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六书造字法,才让仓颉造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汉字系统,有了这个汉字系统,经黄帝批准,下令在朝廷和全国推广.应该看到,仓颉造字不易,下令推广更难.在历史上,除仓颉造字外,伏羲造过字,诅诵造过云书,武则天也造过字,都进不了仓颉造字系统,为什么,跟仓颉造的字不匹配,进不了规定的程序,汉字自有汉字的一套内部规律,不是谁想造字就造得了的.有人说,[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书]是伪书,是后人伪托,此说无事实根据,纯属哗众取宠,无稽之谈.我同意网友353252762的意见:“仓颉造字。
文字是怎么造的?
马贺山:文字是怎么造出来的?___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四】文字就像人一样,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地长的,它是从一个母体里,降生出来的,即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当婴儿落地那一刻,一声啼哭宣告了它已经来到了这个世间。
谁是文字这个婴儿的母体呢?那就是大家所公认的仓颉圣人,是他辛辛苦苦创造出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他的贡献可谓大矣。
仓颉,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生于陕西白水县史官村,从小聪明伶俐,善于思考。
长大后,跟随黄帝南征北战,踏遍神州,见多识广,经验老到。
黄帝让他在自己身边管理结绳记事,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井井有条,头头是道,深受黄帝的赞赏。
由于庶务繁忙,结绳记事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了,而且经常出纰漏,耽误大事,黄帝提出要仓颉想一个新的办法,能够把我说的话,我的命令记下来,传达给全国的老百姓,让天下人都知道。
仓颉接受了黄帝的命令以后,就开始了苦思冥想,到底怎么样才能将黄帝的命令记录下来?用什么方法完成这个任务呢?他想了三天三夜,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清晨,他推门一看,眼前白茫茫一片,远山,村落,森林,都披上了一层银装,大自然美丽极了。
仓颉心情很好,往远处漫步走去。
他一边走一边想,能有什么办法,把黄帝的话,记下来,画下来,留下来,让大家都看得懂,看得明白,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而加强战斗力。
他左思右想,左摇右晃,,就是想不出一个好法子来,他沮丧极了,眉头紧锁。
走到村外的雪地上,几只五彩斑斓的山鸡,从树上扑楞楞的飞落下来,在雪地上觅食,接着又有几只孔雀也落在了不远处,戏耍,奔跑,雪地上留下了一片片山鸡和孔雀的足迹,突然有三只梅花鹿跑过来,立即惊飞了山鸡和孔雀,三只梅花鹿也飞快的消失在树林中,原来后面有两个村里的猎户,手持弓箭,匆匆赶来。
他们径直朝树林方向奔去。
仓颉赶忙上前拦住他们,问道:“你们是不是在打鹿?”猎人回答:“是”。
仓颉问:“你们怎么知道小鹿往林子里跑去了?”猎人回答:“这雪地上不是留下了小鹿的足迹了吗?”仓颉急忙低头看去,一串非常清晰的小鹿足迹,从脚下的雪地上,延伸到远处的树林方向。
汉字的读音是从哪里来?马贺山
汉字的读音是从哪里来?马贺山汉字的读音是从哪里来? 马贺山——--汉字起源马氏学说【内容概括:汉字从一发明创造出来起,就集固定的形、音、义于一身,可见每个字的读音,都是造字时,就固定好的。
是仓颉规定好的,与其他不相干的人,无关。
有人说,汉字是劳动人民造的,纯属无稽之谈,刻划符号不具备读音,其义也只有陶工本人清楚,作为刻划符号本身,并不存在发展,演变成文字的问题......任何怀疑和否定仓颉造字的学者,想解释清汉字的产生和起源,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除了个人的臆测之外,其余都是信口雌黄,这之中就包括郭沫若、李学勤,裘锡圭等人的关于汉字起源的种种主张。
】一直很好奇,每个字的读音是谁规定出来的,比如说"我"字为什么就要念"WO"这个音,而不是发"你"字的音,真的很奇怪,是谁第一个发明字的读音的,比如最原始的人们发明了"火",那么他们是谁规定这个字就读"huo"这个音呢? 谁能解答这个疑惑,呵呵……这是一位网友的提问,我认为这位网友问到了点子上,很有代表性。
我对这类问题很感兴趣,故解答如下:每个字的读音是谁规定出来的,比如说"我"字为什么就要念"WO"这个音,而不是发"你"字的音,众所周知,人类是先有语言而后有文字的,换句话说语言在先,文字在后,就汉语而言,我、你、火的发音和意义,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而汉字的发明是到了黄帝时代,才有的,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创造出来的。
仓颉是受黄帝之命,是为了把黄帝的命令传遍天下,他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将文字与语言中的词汇天衣合缝的对应起来。
仓颉日夜苦思冥想,寝食不安,也找不到好方法,一日,他从猎人辨别雪地上的鸟迹、兽迹而进行追踪捕猎的过程,从中受到启发。
鸟迹、兽迹这种不同花纹,能代表不同鸟兽名称,发出不同的语音,鸟迹、兽迹是熔形、音、义于一炉的法宝,是通向象形文字的桥梁,鸟迹、兽迹的发现,对仓颉造字来说,非同小可。
发现夏朝文字并非只有一条路 马贺山
发现夏朝文字并非只有一条路(2012-04-07 07:59:17)转载▼发现夏朝文字并非只有一条路马贺山353252762倘若陶寺遗址未被发现,那就只有按照权威大师郭沫若先生的说法了:中华文明只有从殷商3000年说起,往上说都是神话!倘若没有丁村遗址的发现,那中国人就永久是无源之人类了!倘若没有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六书》之说对汉字规律的破解,没有这个认知文字的桥梁出现,那么恐怕甲骨文、金文也都是分文不值的刻划符号了!这样一来,说“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是夏代文字”也就理所当然了!2012-4-7 11:07长期以来,夏朝和夏朝以前的历史,被某些大师说成是神话传说,虞夏商周之书被说成战国以后的人的杜撰和伪托,黄帝文字和唐虞文字、夏朝文字被说成子虚乌有,只有甲骨文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如果没有田野考古,中国东周以上还处于无史状态。
对于研究历史来说,田野考古是一种方法,它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有人将它提到不适当的高度,认为人类的历史将由田野考古决定一切,其实它不过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而已,仅仅是其中之一,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河,它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有你没你,它照样奔流,田野考古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个新的视角,让人们从不同的一个点,回头看一看自己的足迹而已,有人夸大考古的作用,仿佛人类的历史是考古活动创造出来的一样,没有田野考古,就没有历史,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我们来看一看具体情况,笔者仅就文字方面,谈一谈个人认识,不妥之处,欢迎网友和专家批评指正。
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除去青少年学习,谋生,奋斗,拼搏,参与政治活动以外,搞学术的时间,已所剩无几了,如果是领导,那么还要用大量的时间,去开会,譬如郭沫若先生,还要去写剧本,写赞美诗——当着江青的面,去朗诵,1976年四人帮垮台时,还要写诅咒四人帮的挽歌,他研究历史和汉字起源的时间,就更少了,也难怪他的一些断言,经不起质疑和推敲。
中国五千年的文字——【仓颉书】马贺山
中国五千年的文字——【仓颉书】马贺山
中国五千年的文字——【仓颉书】马贺山
【仓颉书】二十八字,被历代学者称为天下第一书,被古人称为“吾国文字之祖”,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时间了。
中国五千年有文字吗?有用文字写成的成文历史吗?有成熟的系统的汉字吗?马贺山认为:有。
完整的成熟的汉字系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六书,包括象形文字,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形声文字,转注文字,徦借文字,六书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此其一。
其二就是要有成文历史,即古文出现。
【仓颉书】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条件,符合这个标准。
释文
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
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
学耒,弢雨水,儿纠叔
兵朱。
折叠编辑本段释义
身体变化,需要庇护。
于是
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
[老有所终]
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帮助。
[壮有所用]
学使农具,取水灌地。
小儿
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
[幼有所长][1]
折叠编辑本段评价
[仓颉书]所记载的内容,与'[礼记礼运]篇所讲的大禹以前的社会情况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为大同'。
这就是从孔子到孙中山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响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论,原来出自于上古时代的[仓颉书]。
[ 仓颉书]是自源文字,笔者未发现一个古彝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贺山:揭开汉字起源之謎——兼评郭沫若关于文字起源的一些论断汉字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截止目前,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提法文字产生在3300年说[徐中舒]文字产生在3700年说[裘锡圭]文字产生在6000年说[郭沫若]文字产生在7000年说[黄德宽]文字产生在8000年说[李学勤]文字产生在10000年说[唐兰]汉字的起源,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被人为的复杂化了,复杂到不知汉字是谁造的,什么时候造的,汉字是什么,等等。
造成目前这种混乱的局面,主要是郭沫若先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一个新的论断,文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半坡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
在当时来说,这无疑是个先进的口号,符合大革命的政治形势,符合潮流,是活学活用的结果。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审视这一口号,觉得这一口号的提出,将学术与政治结合的太紧密了,简直天衣无缝。
多年来,无人敢怀疑这个口号的正确性。
我,一个古文字界的一个业外人士,要不是为了弄清汉字起源的真相,我也不想谈与政治有关的问题,因为我不是政治家。
况且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所处的大小环境,显然今非昔比,宽松多了,我们提倡科学发展观,提倡实事求是,所以才有机会,畅所欲言,公正客观的谈论汉字起源的真相。
首先我对劳动人民造字,没有任何成见,劳动人民用双手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财富,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前进,劳动人民永远是人们的衣食父母,我非常敬佩劳动人民,但具体到汉字的发明创造,我却不能同意郭沫若先生的论断,因为在历史文献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换句话说,汉字不是劳动人民造的,是黄帝时代仓颉造的,有人会说仓颉造字是神话传说,我说劳动人民造字,连神话传说都够不上,半坡遗址的陶片上的刻画符号,不是文字,跟文字不搭界。
笔者曾对陶片上的各种刻画符号,包括甲类符号、乙类符号,进行过全面的研究,皆否定了是文字,为什么?因为汉字不是陶工创造的,当时的陶工没有创造文字的条件和能力。
大量的史书记载,仓颉不仅造字,仓颉还造了大篆,仓颉还造了六书,有一套完整的汉字体系,【仓颉书】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有人极力反对仓颉造字和【仓颉书】,但又不说明理由,不知目的何在,让人难猜他的真实想法。
郭沫若先生说文字非一人一时所创,他在这里说得相当含蓄,虽不明说仓颉,实指仓颉,而一时则指时间之短,郭沫若先生的…一时‟究竟是指多长时间?他没有说,是指一年半载还是弹指一挥间,如果是后者,那仓颉倾一生之力,完全能创造出一整套汉字体系,用于朝政颁布法律之用。
郭沫若先生为什么要怀疑仓颉造字,否定仓颉造字,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1】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写道:…我们中国的历史起源于什么时侯?尚书是开始于唐虞,史记是开始于黄帝,但这些都是靠不住的。
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的起头!‟郭沫若先生为了一个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的起头的主观论断,竟否定尚书和史记关于中国的历史起源于黄帝时代、唐虞时代,说他们靠不住,而真正有问题的是郭沫若先生,他为了坚持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的起头这一论断,则否定仓颉造字,郭沫若与仓颉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他研究仓颉造的古文字,还怀疑仓颉造字,否定仓颉造字,人在春风得意时,可能都有点利令智昏,忘乎所以。
【2】郭沫若先生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又强调了一次:…我们根据周初的记载“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周书。
多士],可以知道夏代先人无册无典。
典册就是记录,,夏代既无记录,则夏民族是否已经发明文字,还是一个问题。
‟我认为,这种逻辑推理不成立,殷先人有册有典,不能证明夏代先人无册无典。
郭沫若先生的思维是不是有点不清晰,甚至混乱。
【3】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结尾处谈到:…顾颉刚的“曾累地造成的古史”,的确是个卓识。
他所提出的夏禹的问题,在前曾哄传一时,我当时耳食之余,还曾加以讥笑。
到现在自己研究了一番过来,觉得他的识见是有先见之明。
‟顾颉刚先生的“曾累地造成的古史”意在否定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郭沫若先生赞赏这一观点,说明他们在思想上有一致的地方。
【4】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说:…夏禹只是神话上的人物,夏代论理只能在新石器时代,当时连文字的有无都还是疑问。
‟郭沫若先生否定仓颉造字,怀疑夏朝文字,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重新确立中国历史的起源,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的起头,而甲骨文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其他都是靠不住的。
【5】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一文中说:“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
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坚硬的黑陶为其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
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
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
特别是殷代的青铜器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
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文字不是陶工造的,半坡遗址的陶工正处于结绳记事时代,文字还未产生和发明,至于半坡遗址出土的那些陶片上的刻画符号,都是当时陶工用来记数记事用的记号,有人拿来与甲骨文进行比对,并指出某某符号就是某某甲骨文字,这种比对本身就不科学,不可取,是误人害己的事情。
身为中国著明的古文字专家,应谨慎一点,不要匆忙就认定不是文字的东西是文字,以免给下级或学生造成疑惑和麻烦,让后人贻笑大方。
应该指出的是,当今的古文字界,在四十年的探索中,对文字的起源的问题上,走上了一条歧路,不该否定的结论,我们给否定了,如仓颉造字、【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等,不该是文字的东西,却当成了文字,尤其是把劳动人民当成了文字的创造者,这让人几乎不敢质疑,在那个年代,一句话就可以带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引来杀身之祸,劳动人民造字完全是一个政治口号,与客观实际不相符,与真相的距离相差很远。
真相在哪里?客观实际又如何?我们还是看一看历史文献的记载吧,我们祖先的历史记载比我们想象的推测的要真实准确的多,更符合历史的真相:【1】《易·系辞》载:“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
【2】《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3】《荀子·解蔽》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4】李斯《仓颉篇》“仓颉作书,以教后嗣”【5】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字的发展:“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从垂现象。
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官仓颉,名候刚见鸟兽蹄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时,初造书契。
”【6】《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7】“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相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等等。
【8】《世本》就有:“沮诵、仓颉作书”之说。
【9】卫恒《四体书势》也说:“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并赞曰:“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世,垂法立制……。
”【10】《帝王世纪》载有:“黄帝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制文字。
”【11】“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
”(《汉书·古今人表》)最早的文字只记录帝王名号,连辅佐大臣的职名也不记录。
【12】卫恒《四体书势》记载:"昔在黄帝创制万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看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13】南朝刘勰(xié) 所著《文心雕龙: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以上所载,主要说了两件事,一件是说文字是仓颉造的,文字产生在黄帝时代,距今已有5000年的时间。
一件是说文字是起源于鸟迹。
这是汉字的真正起源,其他一切说法,皆不客观,皆不准确,其中包括文字来源于刻画符号或图画文字,都是捕风捉影,主观猜测而已。
四十年的发现探索,以无果而终,现在应该回到传统的大道上来,仓颉造字没错,汉字起源于鸟迹没错,仓颉为轩辕黄帝时期的史官,从察看鸟兽足迹受到启发,开始创造文字,这记载的再清楚不过了。
为什么有人要舍本逐末,舍近求远,偏要走一条崎岖小路,一走就是四十年。
我应该感谢这些先行者,是他们的探索和失败精神,让我少走了不少冤枉路,我的成功是建在他们的失败基础之上的,因为我接受了前辈和当代人的一切经验教训,才走上了传统的大道,发现了传世的夏朝文字和黄帝时代的文字,发现了出土的夏朝甲骨文,夏朝象牙文和黄帝时代的石刻文,所以我才能真正的揭开汉字起源的面纱,让大家看到汉字起源的真相,让大家看到汉字的真正的发明创造者是仓颉,让大家看到汉字产生的时间,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而将所谓的主流观点汉字起源于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视为哗众取宠,无稽之谈。
总之,我认为,汉字的起源应为在商朝甲骨文的前面,加上如下序列:黄帝时代的石刻文---唐虞朝象牙文---夏朝甲骨文---商朝甲骨文---周朝金文---战国文字---秦小篆---【附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