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地质学复习重点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
煤矿地质学(要点)安检10-1专用2012年12月1:地质作用的分类: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
2: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3:外力地质作用类型: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4:矿物: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5: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
6: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光泽,条痕,透明度。
7:常见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等。
8:火成岩的主要构造特征:火成岩的构造指岩石中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填充的方式等系相互关系的特征。
9:常见岩浆岩类型:侵入岩,喷出岩。
10:变质岩的构造特征:变质岩是由不同原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新的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等特征的岩石。
11:常见变质岩类型:角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糜棱岩,矽卡岩。
12:岩浆岩的主要产状:火山岩产状和侵入岩产状。
13:碎屑岩的主要构造特征:碎屑含量达50%以上,含有基质与胶结物。
14: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碳酸盐岩、硅岩、石灰岩、页岩等。
15:古生物的分类单位:界、门、亚门、纲、目、科、属、种。
16:地层划分: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工作。
17:地层对比:一种工作方法,论证不同地区地层单位间的特征或属性一致和地层位置相当。
18:地质年代表:见附录一。
19:岩石地层单位:主要依据岩性岩相特征划分。
主要岩石地层单位按级别大小分为群,组段,层。
20:年代地层单位:依据岩石体形成的地质年代进行的地层划分。
年代地层单位的宇、界、系、统、阶、亚阶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亚期对应。
21:地层的接触关系:指上下岩层之间在空间上的接触形态和时间上的发展概况。
直接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地壳运动发生和演化历史。
煤地质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1成煤原始物质的特点答:1.低等植物(菌、藻类)腐泥煤(又称石煤,南方多,成于€纪)2.高等植物(裸蕨、蕨类、裸子、被子)腐殖煤。
(裸蕨,根叶不分化,泥盆纪登陆。
蕨类根生。
)2成煤环境形成条件答:必备的两个条件:一,大量的植物持续的繁殖和发展,这是成煤的物质基础;二,植物遗体堆积起来后应及时与空气隔绝,使其不被分解。
主要的形成条件是沼泽。
第二章1泥炭化作用与腐泥化作用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分解及合成,逐渐转变成泥炭的作用。
腐泥化作用:在湖泊、沼泽水深地带、海湾、浅海等水体中,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还原环境中厌氧微生物的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
2泥炭物质的组成与影响因素答:一,植物,植物是形成煤的原始物质,因此植物群落不同就会影响泥炭的性质;二,营养供应,分为三类,富营养,中营养,低营养滋育类型;三,介质得酸度,沼泽中的酸度直接影响到细菌的生存和活动,因此对泥炭化有重要影响。
四,介质的氧化还原条件,沼泽中的氧的供应,决定了介质的氧化还原条件,从而对细菌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古地理环境,(1)聚集环境与硫含量,近海型煤田硫含量高(2)聚煤环境与煤的还原程度。
3泥炭化三个作用(凝胶作用、丝碳化作用、残质化作用).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的过程。
丝炭化作用:(黑)经强氧化或弱氧化作用形成的以炭为主的物质,残质化作用:由水流等作用将先期形成的不稳定物质氧化、溶解、冲蚀后,留下稳定成分的过程。
第三章1煤化作用划分为几个阶段,各具有什么特点1、煤化作用的两个阶段:①煤的成岩作用:泥炭形成后,由于盆地沉降,在上覆沉积物的覆盖下埋藏于地下,经压实、脱水、增碳作用,逐渐固结,经过物理化学作用转变成年轻的褐煤,称为煤的成岩作用。
②煤的变质作用:年轻的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和较长的时间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烟煤、无烟煤和变无烟煤的过程。
煤田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成煤作用第一节成煤原始物质与有机组成1、三个主要成煤期1)第一大成煤期:石炭-二叠纪,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聚煤时期,地势比较平坦,植物繁盛,聚煤作用强,为第一大聚煤时期;石炭-二叠纪是我国最早和最重要的聚煤时期,形成了分布广泛的聚煤盆地和含煤地层。
2)第二大成煤期:侏罗-白垩纪,为世界第二大重要的聚煤期,在我国侏罗纪是最为重要的聚煤期,自晚二叠世晚期至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最为繁盛的时代。
3) 第三大成煤期:第三纪世界上第三个重要聚煤时期,但是,这个时期构造活动更加强烈,气候分带也更加明显。
2、植物的有机组成1)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等.2)木质素-由苯基丙烷单元构成的三维空间芳香族高分子聚合物.3)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单元构成的含氮化合物,结构复杂,高度有序,但具有强烈的亲水性,极易水解.4)脂类化合物-通常不溶于水,而溶于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包括脂肪,蜡质和树脂,角质,木栓质等.3、煤的概念煤是死亡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堆积并被埋藏在地下后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及地球化学过程而形成的可燃有机岩石。
4、植物成煤作用的两个阶段5、植物的成煤条件1)成煤植物——物质来源2)气候条件——温暖潮湿的气候,植物大量生长,同时避免氧化分解,得以保存成煤。
即温度和湿度。
3)地理条件-沼泽环境更有利于植物繁殖、遗体埋藏、储存。
4)构造条件-地壳抬升、下降;植物沉积与地壳下沉速度均衡,及小型升降或间歇性沉降。
第二节泥炭的形成和堆积环境1.泥炭、泥炭沼泽概念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泥炭沼泽: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
2、泥炭沼泽发育的主要环境1)应有缓慢沉降的低洼地带——这种洼地有利于水的汇聚而不利于水的排泄,由于基底的缓慢沉降,使地下水位能保持缓慢速度持续抬升;2)泥炭沼泽发育地区大多是与活动能量大的水体(如海、湖、河)间以一定形式的保护屏障被相对隔离的地带,如沙坝或沙嘴或沙滩为阻隔,而且是相对分离于开阔海域以外的海湾泻湖地带、天然堤与活动河道分离的河后沼泽及废弃河道等;3)泥炭沼泽发育的地带,大多为地表地形高差变化不大且地表宽缓低平能量低的地带;3、内陆有利发育泥炭沼泽的地区内陆有利发育泥炭沼泽地区,一般多属于河流作用、冰川作用有关的河湖地带;主要区带:河漫滩洼地、废弃河道洼地、在近湖区。
煤地质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泥炭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2: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 3: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4: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应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5:残植化作用:当泥炭化过程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6: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7:煤的变质梯度:①常用煤中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减少的数值(ΔVdaf--即挥发分梯度是指向地下每加深100m挥发分减少的数值);②镜质组反射率增大的数值(ΔRmax,即镜质体反射率梯度)来表示。
不同煤田由于地温梯度不同,挥发分梯度也不相同8:深成变质作用:深成变质作用是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煤所发生的变质作用。
9:岩浆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热、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使煤发生的变质作用。
:10:接触变质作用是指各种岩床、岩墙、岩脉等浅成岩体侵入或接近煤层,这些侵入体的热能使煤层达1000℃以上而发生变质。
这种热影响多是局部的、多变的,地质时间上是短暂的。
11:动力变质作用是指煤系形成后由于地壳构造变动的直接原因而造成煤发生变质的作用。
12:反射率:煤岩组分的反射率是在垂直照明条件下,煤岩组分磨光面的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13:灰分:煤的灰分不是煤中的固有成分,而是煤在规定条件下完全燃烧后的残留物。
煤田地质学重点整理
老师画的重点:聚煤作用〔聚煤条件〕煤化作用〔煤变质作用〕煤的孔隙系统煤岩组分煤层气、煤成气和瓦斯的关系煤成油理论等温吸附曲线煤的分类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成煤的前提条件〔泥炭的形成条件/聚煤盆地形成条件〕:1、大地构造条件〔地壳运动〕:提供成煤作用缓慢而均匀的沉降运动和成煤构造凹陷。
2、古气候条件:植物生长所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古地理条件:提供成煤场所〔成煤环境〕。
4、古植物条件:成煤的物质来源。
沼泽: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泥炭沼泽:常年积水的洼地,其中有大量植物生长和堆积,植物死亡后遗体背沼泽水覆盖,与氧呈半隔绝状态,使植物遗体不被完全氧化分解,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即可转变为泥炭。
泥炭沼泽形成条件:1、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2、植物遗体不被完全氧化分解,能保存转化为泥炭。
泥炭堆积条件:1、温暖的气候;2、常润湿多水;3、氧供应受限;4、下沉〔植物生长毕旭思均衡的〕;5、有限的沉积流入;6、埋藏充足的深度;7、时间〔10000年以上〕泥炭〔煤〕形成的主要因素:1、成煤植物群落;2、成煤气候;3、泥炭聚集环境;4、古构造条件。
聚煤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1、均匀的温度和潮湿的气候:适宜于地上植物的繁殖生长;2、大面积的沼泽地带:有利于植物的群落发展;3、地壳的下降运动与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相适应:有利于植物遗体的保存并沉积形成煤层。
泥炭〔腐泥〕化作用:由植物残体转化为泥炭的作用。
煤化作用:由泥炭转化为煤的作用。
泥炭〔腐泥〕化作用:从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参加下不断分解、化合、聚集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
泥炭化作用包括:1、生物化学分解作用2、生物化学合成作用3、凝胶化作用4、丝炭化作凝胶化作用——成煤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积水较深、气流闭塞的沼泽环境下,受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发生细胞结构的吸水、膨胀、变形、破裂以至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体的无结构的胶质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煤地质学重点
基本概念类应用类思考类1研究意义“十二五”规划,发展西部2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含煤地层、煤层对比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化(阜新煤田)用于煤层对比的主要指标;煤田地质工作的“四个结合”;地球上的成煤期与生物进化的关系;3基本内涵5大研究领域4研究历史1物料来源化石森林(泥盆纪的吉尔伯、二叠纪的乌达);均衡补偿地球历史上最早的陆生植物:隐孢子,出现于奥陶纪(4.7亿年前);成煤植物的有机组分(四大类)华北石炭、二叠纪成煤植物;植物有机组分与煤中显微组分的对应关系;2沉积模式凝胶化作用;腐泥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根土岩;沉积相;沃尔索相律成煤作用的阶段划分;煤化的四次跃变;煤层与顶底板的接触关系有哪几种;煤化作用的三种要素(温度、压力、时间);两个阶段(成岩、变质);六大特征;四次跃变3构造作用构造作用与煤层分叉的关系;同沉积、后沉积(图)4时空展布地球历史上的主要聚煤期;中国四大聚煤盆地中国煤炭资源量的60%为分布于西部地区的侏罗系煤层1理化特征腐植煤;镜质组腐植煤的宏观煤岩类型;宏观煤岩组合近似分析与最终分析的区别;煤的工业分析包括哪些项目2研究方法宏观研究的要点;煤中镜质组双反射率出现的条件和研究意义煤层形成曲线的编制和应用3分析测试荧光、4分类系统现行工业分类标准涉及哪几类指标1概述含煤岩系;旋回结构含煤岩系的成因标志(色调、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古生物)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有何区别与联系2勘探目标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目标,工作流程,采样原则3野外调查填图工作中地质描述的要点4辅助信息5储量评价1中国2欧洲3西伯利亚4北美聚煤盆地绪论沉积与成煤煤岩学含煤岩系综合类煤田地质与矿井地质的区别与联系;均衡补偿实例:东北断陷盆地沃尔索相律在煤层对比中的应用;同沉积构造和后沉积构造有何异同煤的类别和级别分别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举例说明美的表色和体色的区别简述镜质组反射率与煤化程度的关系简述曲流河的沉积和成煤特征资源量和储量的区别;EFG编码系统的要点四大聚煤盆地;7个主要聚煤期;华北石炭二叠聚煤盆地的构造格架。
煤矿地质学精要重点
1.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分数%,称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abundance)。
2. 矿物是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3.矿物的分类:自然元素矿物:金、银、铜、汞;金刚石、石墨、硫磺等。
卤化物矿物:石盐、钾盐、萤石等。
硫化物矿物: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等。
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矿物:赤铁矿、磁铁矿、铝土矿、软锰矿、硬锰矿等。
硫酸盐矿物:石膏、重晶石等。
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孔雀石等。
硅酸盐矿物:云母、长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分类(成分)单质矿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为单质矿物,如自然金(Au)金刚石(C)等;化合物矿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化合而成的称为化合物矿物,如黄铁矿(FeS2)、赤铁矿(Fe2O3)、方解石(CaCO3)等。
造岩矿物:主要组成地壳岩石并且大量出现的矿物,如长石、石英等。
常见矿物:常形成有用矿产的矿物称为常见矿物,如金属元素氧化物和硫化物。
4.变质作用类型:(1) 温度(2) 压力(3) 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液体(4) 时间5.变质作用的类型根据变质作用所处的地质环境以及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和变质作用进行的方式,变质作用可分为: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热接触变质作用、交代变质作用4种基本类型。
5.5.三大类岩石转化关系:6.地层层序率:在正常情况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7.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中所含有的生物化石内容和特征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的单位有: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年代地层单位:是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岩石体。
年代地层单位是按时间阶段来划分的,与地质年代严格对应,没有固定的岩石和生物内容。
岩石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组成的三维地质体。
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8.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A-根据岩层的生成顺序划分和对比B-根据岩层的岩性特征对比C-根据岩层中赋存的古生物化石划分和对比D-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E-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质年代9地壳的历史演化经历了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煤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题型整理
煤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题型整理1、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变成泥炭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2、凝胶化作用:凝胶化作用是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作用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殖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3、丝炭化作用:由于氧化作用和脱氢、脱水作用,在弱氧化及还原条件下,形成贫氢富炭的丝炭的过程。
4、残植化作用:在泥炭化作用过程中的水介质流动通畅、经常有新鲜氧气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先分解破坏并不断被流水带走,使植物残体中的稳定组分大量地集中形成残植煤的过程。
5、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6、煤化作用的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称为==7、希尔特定律: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称为希尔特定律。
8、深成变质作用:是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在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变质作用9、岩浆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热、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引起煤的变质程度增高的作用。
10、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这些深成侵入体虽有时离煤层或含煤岩系有一定的距离,但由于其巨大的热能的影响,足以使煤发生区域性变质,所以又称为区域热力变质作用11.接触变质作用:是指各种岩床、岩墙、岩脉等浅成岩体侵入或接近煤层,这些侵入体的热能使煤层达1000℃以上而发生变质。
12、自旋回:主要是指在一沉积体系内部,由于能量和沉积补给物质的再分配,沉积体系的总沉积能量和补给物质未发生变化。
13、聚煤盆地:是指原始含煤沉积盆地,聚煤盆地可以保持其原始沉积盆地的基本面貌,但大多数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而被分割为一系列后期构造盆地。
煤地质学复习重点
煤地质学1.1植物残骸堆积的学说(或理论)及其依据?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两种观点1)原地生成说原理:造煤植物残骸堆积于植物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转变成为泥炭。
证据:现在很多煤层底板存在大量根土岩或煤层至上的直立树干。
2)异地生成说原理:泥炭层形成的地方不是成煤植物生长地方,残体经长距离搬运后,在浅水盆地、泻湖等地堆积。
证据:现代三角洲地带存在上游漂木,煤中可见树根朝上以及大量矿物质。
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
2.1什么是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1)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2)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2.2什么是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残值化作用?1)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丝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被分解、化合、聚积,发生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泥炭的过程3)残值化作用: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2.3比较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与残值化作用发生的条件?1)凝胶化作用: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在厌氧细菌的参与.2)丝炭化作用:①沼泽覆水程度发生变化;②沼泽表面变得比较干燥,氧的供应较为充分;③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参与下由于失去被氧化的原子团而脱氢、脱水,碳含量相对地增加3)残植化作用:①水介质具有流动特性—敞流沼泽②长期有新鲜氧供应,发生氧化作用③稳定组分聚集3.1煤化作用的阶段划分与基本特点1.泥炭化作用阶段: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2.煤化作用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特点:①煤在连续地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相对)趋势;②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③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结构表现为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④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显微组分性质呈现为均一性趋势;⑤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⑥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3.2煤化作用的演化主要是受温度的高低、经历的时间长短及压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煤矿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煤矿地质学复习资料概论:1、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煤矿建设、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地址问题)2、煤矿地质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第一章:地球1、地球的圈层构造(内圈层:莫霍面、古登堡面。
底壳,地幔,地核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重力异常: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称重力异常。
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正异常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负异常3、地磁的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第二章:矿物1、矿物:天然产出的自然元素(单质)和化合物,是岩石的基本单位。
2、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原子、离子、络阴离子或分子)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结构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3、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4、晶体习性:在相同良好的生长条件下,同种矿物晶体往往具有常见的形态,称为晶体习性。
5、晶质体,就是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
6、非晶质体,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都是非晶质体,如天然沥青、火山玻璃等。
7、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第三章:岩石1、岩石的概念: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2、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差悬殊,较大的颗粒称为斑晶,斑晶与斑晶之间的物质称为基质。
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似斑状结构:基质为显晶质。
3、岩浆岩的分类:根据岩石中的化学成分(SiO2 )含量将岩浆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和酸性岩(>65%)四大类。
煤地质学要点
1、植物残骸堆积方式:1)原地生成说,造煤植物的残骸堆积于植物繁衍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
主要依据:a、现代泥炭沼泽繁衍大量植物,在原地堆积形成泥炭,且没有发现被搬运的迹象b、煤层底板中有垂直的根系化石,煤层底板为植物生长的土壤c、煤层中陆源碎屑矿物比较少d、大多数煤层厚度比较稳定,在大面积范围内可以对比,说明当时成煤环境是一种稳定的环境。
煤层可以作为标志层进行大范围对比2)异地生成说,泥炭层形成的地方,即植物残体大量堆积的地方并不是成煤植物生长的地方,植物残体从生长地经过长距离搬运后,再在潜水盆地,三角洲地带堆积而成,其依据是现代的三角洲地带,常可见到从上游原始森林区带来的大量漂木,在湖泊中见到漂浮的泥炭层,某些煤田内曾见有树根朝上倒置的树化石,以及煤中混有大量矿物杂质等。
煤层底板岩性与煤层在沉积上有大的差异,如煤层底板为石灰岩等化学沉积3)微异地生成,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
如河漫滩沼泽,三角洲平原沼泽受河水泛滥的影响,以及滨海沼泽受海潮、风暴潮的影响,都可能造成沼泽内部的局部搬运很重新堆积现象。
在微异地生成的煤片中,常见植物结构组分破碎、微细斜层理和微波状细层理,以及各种煤岩显微组分的碎屑体和原有植物组织的氧化现象和大量矿物杂质的混入等。
2、泥炭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
3、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变成泥炭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
腐泥化作用:在还原环境下,由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的作用。
4、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的过程。
5、成煤作用:原始成煤物质最终转化成煤的全部作用。
6、煤化作用特点:1)煤在连续的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趋势2)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3)随煤化作用的进行,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4)煤化作用过程中还表现为煤显微组分性质的均一性趋势5)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6)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7、希尔特定律: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8、深成变质作用: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在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变质作用9、腐植煤的宏观煤岩成分:镜煤、亮煤、暗煤、丝炭10、煤的有机显微组分:镜质组、壳质组、惰性组镜质组:低中煤阶时,在透射光下具橙红、褐红色,在反射光下呈灰至浅灰色。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科⼤采矿⼯程第⼀部分矿物与岩⽯⼀、矿物1.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在地质作⽤下,有⼀种元素或两种以上元素组合在⼀起,具有⼀定的外部形态、物理性质和⽐较固定的化学成分的⾃然物质。
它是成地壳岩⽯的基础。
通常,⾃然物质多以固态存在于地壳中,少数呈液态(如⽯油、⽔银)和⽓态(如天然⽓)。
⾃然界中,有⼀种元素组成的单质矿物,如⾃然⾦Au,铜Cu、⽯墨C等,也有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形成的矿物,如⽯英SIO2,⽅解⽯caco3等。
2.矿物的⾁眼鉴定⽅法通常,对矿物⾁眼鉴定的主要依据是矿物的形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1)矿物的形态矿物的形态是指矿物的单体及集合体的形态。
1)矿物单体的形态结晶习性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往往⽣成某⼀习见形态的趋势。
根据矿物晶体在三维空间发育成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向延伸:呈柱状、针状。
如六⽅柱状的⽯英。
②⼆向延伸:呈板状、⽚状、鳞⽚状。
如⽚状云母、板状⽯膏等。
③三向等长:呈粒状。
如⽴⽅体的黄铁矿。
晶⾯特征主要指晶⾯条纹。
如⽴⽅体的黄铁矿晶⾯上条纹互相垂直,⽔晶的柱⾯上有平⾏的横纹。
2)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取决于个体形态和集合⽅式。
常见的集合体的形态有针状、柱状、纤维状、板状等。
(2)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取决于矿物的内部构造和化学成分。
1)颜⾊颜⾊是矿物对光线中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波长的光波吸收的结果。
由于矿物对各种波长的光波吸收不同,则呈现的颜⾊也就不同。
取不吸收的可呈现⿊⾊,基本不吸收的呈现⽩⾊,质吸收其中某些⾊光则呈现混合⾊。
根据成因不同,颜⾊可分为以下三种:①⾃⾊指矿物本⾝固有的颜⾊。
它是由矿物化学成分中含有的⾊素离⼦所引起的。
⾃⾊⽐较固定,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
产⽣⾃⾊的另⼀个原因,使矿物晶体的结构构造引起的。
②他⾊是指混⼊矿物中的带⾊杂质或⽓泡等所引起的颜⾊,它与矿物本⾝的内部构造和成分⽆关。
他⾊随杂质成分的不同⽽发⽣变化。
煤地质学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类:1、含煤地层:地质历史的某个时期内形成的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也叫煤系。
中国的含煤地层年代主要有石炭、二叠纪、侏罗纪、古近纪和新近纪。
2、均衡补偿:沼泽水面上升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加厚速度大体一致时,称均衡补偿。
在均衡补偿条件下,泥炭层不断增厚,相对均衡状态的长期持续,便形成厚煤层。
3、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
4、凝胶化作用:植物的木质素与纤维素在物理化学性质上都属于凝胶体,有很强的吸水能力,在还原环境下逐渐分解,细胞壁不断吸水膨胀,胞腔缩小,以致完全丧失细胞结构,形成无结构胶体,或进而分解成溶胶,这个转化过程总称为凝胶化作用。
5、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遭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6、根土岩:煤层底板以泥岩、粘土岩最为常见,通常呈团块状,富含植物根茎化石和不规则滑面,俗称根土岩。
根土岩常含有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和其它粘土矿物,尤以高岭石最富集,可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耐火粘土矿层。
7、沉积相:是沉积环境以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的综合8、沃尔索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9、腐植煤:腐植煤主要由高等植物的茎、根、叶形成。
其中主要由高等植物中不易菌解的类脂物质(如孢子、角质层、木栓层、树脂等)形成的煤,称为残植煤;10、腐泥煤:腐泥煤是由低等植物藻类形成;腐植腐泥煤则由高等和低等植物混合堆积形成11、镜质组:镜质组是煤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显微组分。
它是由植物的根、茎、叶在覆水的还原条件下,经过凝胶化作用而形成。
12、表色:在普通白光照射下,煤表面反射光线所显示的颜色称为表色。
13、体色:把煤磨成薄片(厚约0.03毫米),用显微镜在普通透射光下观察,煤薄片显示出的颜色为透光色,又称体色。
透光色是煤对不同波长可见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煤地质学重点
煤地质学重点煤地质学重点整理第1章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三大聚煤期:1)石炭-二叠纪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聚煤时期,地势比较平坦,植物繁盛,聚煤作用强,为第一大聚煤时期,形成了分布广泛的聚煤盆地和含煤地层。
2)自晚二叠世晚期至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最为繁盛的时代。
侏罗纪和早白垩世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二个重要的聚煤期。
在我国,侏罗纪是最为重要聚煤时期。
3)早白垩世以后至古、新近纪是植物进入到高级发展的重要阶段。
但是,这个时期构造活动更加强烈,气候分带也更加明显。
这个时期被称为世界上第三个重要聚煤时期。
植物遗体不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堆积起来而转化成泥炭和腐泥的,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必须有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和发展,这是成煤的物质基础;(2)植物遗体堆积起来后应及时与空气隔绝,以使植物遗体不被分解,能保存下来并进一步转化成泥炭或腐泥。
自然界中,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堆积环境中,最主要的是沼泽(或泥炭沼泽)。
泥炭:是沼泽中死亡植物残体不断积累转化形成的天然有机矿产资源。
沼泽:指有植物生长的常年积水的洼地。
沼泽中植物死亡后其遗体能够被沼泽水所覆盖,使其与空气隔绝而不被完全氧化分解,并在逐渐堆积过程后经以生物化学作用为主的变化后可转变成泥炭的,称为泥炭沼泽。
泥炭沼泽的形成条件:1、低洼的能够积水的地形和能够给植物提供养分的土壤;2、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气候条件;3、入水量(流入的地表水、地下水与大气降水)>出水量(流出的地表水、地下水与蒸发量)。
泥炭沼泽类型:按泥炭沼泽的表面形态和水源补给,以及养分和植被等特征,泥炭沼泽可划分:低位泥炭沼泽(定义:地形低洼,潜水面较高,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潜水面与沼泽水位基本相同。
又称富营养泥炭沼泽,对成煤最为有利。
)、高位泥炭沼泽(水源主要是由大气降水补给的沼泽。
其水面位于潜水面之上,水源不充足,水中缺少矿物质,因而一般没有高大的植物生长。
又称贫营养泥炭沼泽,在成煤过程中的作用不太重要。
煤矿地质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温度: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具有很高的温度,无论是火山爆发,温泉的存在,还是深井温度的增高,度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地表以下地热的来源和温度分布状况:将其分为变温层,恒温层和增温层。
变温层:又称外热层,指地下温度明显地受到地表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带。
恒温层:又称常温层,位于变温层下面,是地下温度变化幅度等于零的地带。
增温层:又称内热层,位于恒温层下面,是地下温度完全受控于地球的内热活动,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地带。
(一般3ºC/100m)地温梯度:地球内部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率称为地温梯度,又称地热梯度。
(通常以ºC/m,ºC/100m或ºC/1000m表示)地热增温级:温度每升高1ºC所增加的深度,又称地温级。
(m/ºC表示)地质作用能:内能:①地内热能②重力能③地球旋转能。
外能:①太阳辐射能②日月引力能③生物能。
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地震作用,构造作用(水平运动,垂直升降运动),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风,河流,地下水,湖泊,海洋,冰川地址作用,块体运动。
)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发挥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分为接触热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的破碎,变形,以及伴随的重结晶作用等。
气液变质作用:具有一定化学活动性气体和热液与固体岩石进行交代反应,使岩石的矿物和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变质作用。
矿物: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它们具有相对确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固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岩石:地质作用形成的矿物和岩屑的集合体。
煤炭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地球概况与地质作用1.地球的圈层构造:(1)内圈层①地壳:33km莫霍面②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2898km)之间③地核:(2)地球外圈层:从地球表面至行星际空间(根据物理性质和状态差异划分)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2.地球的物理性质:①密度:平均密度5.518g/cm3②地压:静压力、构造应。
力指在不同深度处单位面积上的静岩压力,其大小与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及该处的重力有关,且深度每增加100m,压力增大约2.7MPa。
(地壳平均密度为2.7g/cm3)③重力:④磁性⑤放射性⑥内部温度⑦弹性3.地质作用:所有由地球的自然动力使地壳、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
3.1内力地质作用(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构造运动(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两种地壳运动不可能截然分开,水平较多);地震作用(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地质灾害)岩浆作用(侵入运动、喷出运动。
形成岩浆)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3.2外力地质作用(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风化作用(物理、化学风化)剥蚀作用(机械、化学剥蚀)搬运作用(机械、化学搬运)原岩破坏,削山变形沉积作用(发生在沉积场所)填平泥沙矿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第二章矿物与岩石1.矿物: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2.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节理、断口、硬度、比重、磁性3.岩浆:形成与地壳深部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炙热粘稠、富含挥发性物质的熔融体。
分类:Sio2<45% 超基性岩;45%-52%基性岩;52%-65%中性岩;>65%酸性岩4.岩浆与岩浆岩:侵入作用于喷发作用常见的8种造岩矿物: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霞石、白榴石5.岩浆岩的结构:组成岩石矿物等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按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和玻璃质结构。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煤田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煤层形成的地质过程、煤的组成和结构、煤地质的应用等内容。
掌握煤田地质学知识对煤田地质勘探、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复习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煤田地质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煤的形成煤是由古代植物在地质历史长期的生物化学和地理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属于一种主要的火山岩,并具有燃烧性的有机矿物。
煤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植物残体的堆积、压实和化学变质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残体经过不同的变质程度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煤。
二、煤矿地质条件煤矿地质条件是指对于煤的形成、富集和保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系列地质条件。
了解和掌握煤矿地质条件对于进行煤田勘探和煤矿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地质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煤层的赋存条件:煤层的赋存与沉积环境、煤层生热物质的供给及含气量密切相关。
2. 煤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会导致煤中含水率的减少、挥发分和碳含量的增加。
3. 地质构造:构造对于煤层的分布、赋存等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4. 地下水条件:地下水在煤矿地质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煤层的赋存和开采都有一定影响。
三、煤的分类与性质煤的分类是根据煤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进行的,主要包括无烟煤、炼焦煤、褐煤和泥炭等几类。
煤的性质则是指煤在各类实验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热学特性。
煤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煤矿开发、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四、煤层的赋存形式煤层的赋存形式是指煤在地质中的分布情况,包括煤层的厚度、煤层接触关系、煤层的分桩、岩性和破碎状态等。
了解煤层的赋存形式对于煤矿勘探和煤层的开采有着重要意义。
煤层的赋存形式也是煤田地质学中常用的一个分类方法。
总结:煤田地质学是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本文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了复习总结。
煤矿地质学重点整理
煤矿地质学重点整理一、填空题1.地质作用的分类2.矿物的概念矿物是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相对确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并具有固定的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3.矿物的硬度硬度指矿物抵抗某种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根据硬度高的矿物可以刻划硬度低的矿物的道理,德国摩氏选择了10种矿物作为标准,将硬度分为10级,这10种矿物称为摩氏硬度计。
4.岩石的分类岩石根据成因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5.中国地区年代地层表P826.化石的概念和分类,古生物的概念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及其生命活动的痕迹在被沉积物埋葬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
化石根据保存特点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一般将生活在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统称为古生物。
7.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工作。
8.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经过塑性变形后保持其连续完整性,形成弯弯曲曲的形态,这种构造称为褶皱。
褶曲的形态分类:1.褶曲在横剖面上的形态分类1)根据轴面产状分类: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翻卷褶曲。
2)根据转折端形状及两翼特点分类:箱状褶曲、等斜褶曲、挠曲、构造阶。
2.褶曲在纵剖面上的形态分类水平褶曲和倾伏褶曲3.褶曲在平面上的形态分类穹窿和构造盆地。
褶曲长与宽之比小于3:1,呈近浑圆形,其中背斜称穹窿,向斜称构造盆地。
褶曲长与宽之比为3:1到10:1时,背斜称短轴背斜,向斜称短轴向斜。
褶曲长与宽之比大于10:1时称线性褶皱。
4.褶曲的组合形态及分类复背斜和复向斜、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
9.断层分类(1)根据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正断层、逆断层、冲断层、逆掩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地质学植物残骸堆积的学说(或理论)及其依据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两种观点1)原地生成说原理:造煤植物残骸堆积于植物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转变成为泥炭。
证据:现在很多煤层底板存在大量根土岩或煤层至上的直立树干。
2)异地生成说原理:泥炭层形成的地方不是成煤植物生长地方,残体经长距离搬运后,在浅水盆地、泻湖等地堆积。
证据:现代三角洲地带存在上游漂木,煤中可见树根朝上以及大量矿物质。
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
什么是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1)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2)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什么是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残值化作用1)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丝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被分解、化合、聚积,发生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泥炭的过程3)残值化作用: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比较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与残值化作用发生的条件1)凝胶化作用: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在厌氧细菌的参与.2)丝炭化作用:①沼泽覆水程度发生变化;②沼泽表面变得比较干燥,氧的供应较为充分;③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参与下由于失去被氧化的原子团而脱氢、脱水,碳含量相对地增加3)残植化作用:①水介质具有流动特性—敞流沼泽②长期有新鲜氧供应,发生氧化作用③稳定组分聚集煤化作用的阶段划分与基本特点1.泥炭化作用阶段: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2.煤化作用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特点:①煤在连续地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相对)趋势;②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③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结构表现为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④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显微组分性质呈现为均一性趋势;⑤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⑥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煤化作用的演化主要是受温度的高低、经历的时间长短及压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什么是希尔特定律它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1.希尔特定律: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为希尔特定律。
2.意义: 1)质梯度表示。
变质梯度是指煤在地壳恒温层之下,每加深100m煤变质程度增高的幅度 2)特定律几乎在各个煤田都得到了证实 3)异常、岩浆侵入煤系、煤岩成分、还原程度或煤的成因类型的差异有时会引起与希尔特定律不符合情况什么是深成变质作用、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1. 深成变质作用: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煤所发生变质作用2. 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这些深成侵入体虽有时离煤层或含煤岩系有一定的距离,但由于其巨大的热能的影响,足以使煤发生区域性变质,所以又称为区域热力变质作用3. 接触变质作用:指各种岩床、岩墙、岩脉等浅成岩体侵入或接近煤层,这些侵入体的热能使煤层达1000℃以上而发生变质。
这种热影响多是局部的、多变的,地质时间上是短暂的煤的宏观煤岩类型和成分有哪些1.光亮型煤:主要由镜煤和亮煤组成(>80%),光泽很强;2.半亮型煤:亮煤和镜煤占多数(50%~80%),含有暗煤和丝炭;3.半暗型煤:镜煤和亮煤含量较少(50%~20%),而暗煤和丝炭含量较多,光泽比较暗淡;4.暗淡型煤:镜煤和亮煤含量很少(<20%),而以暗煤为主,有时含较多的丝炭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识别出来的组成煤是基本成分,成为显微组分。
由植物遗体变化而成的为有机显微组分,而矿物杂质则成为无机显微组分煤的显微组分有哪几类,列举1~3个典型代表。
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可划分为三大组:镜质组、壳质组和惰性组。
1.镜质组:低中煤阶段,镜质组①在透射光下具橙红②在反射光下呈灰至浅灰色③氧含量较高,氢含量中等,碳含量较低④挥发分产率较高,具最好的粘结性,是炼焦的最主要成分。
镜质组可分为三种显微组分,结构镜质体、无结构镜质体和碎屑镜质体2.惰性组:惰性组镜下特点①惰性组在透射光下为黑色不透明②反射光下为亮白色至黄白色③突起高,挥发分低,没有任何粘结性3.壳质组:又称稳定组、类脂组。
壳质组包括孢子体、角质体、木栓体,这些组分在透光下一般为黄色,反射光下多数为深灰色、灰色,只突起或不具突起宏观煤岩成分是用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
镜煤和丝炭是简单地煤岩成分,暗煤和亮煤是复杂的煤岩成分煤的主要化学组成元素有哪些煤的化学组分可分为有机质和无机质。
煤中有机质的元素组成,C、H、O、N、S、P。
无机质主要是指水分、矿物质煤炭和煤中稀有分散元素。
煤的工艺性质表现在那些方面(或指标)煤的工艺性质包括:粘结性和结焦性、发热量、化学反应性、热稳定性、焦油产率和可选性。
工业分析也叫技术分析或实用分析,包括煤中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的测量及固定碳的计算。
V daf: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含煤岩系:指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
含煤岩系形成要求:古构造、古气候、古植物和古地理煤层厚度及形态有哪些控制因素①泥炭沼泽基地不平导致煤层增厚②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的沉积控制③同沉积构造控制④煤层的冲蚀是指煤炭堆积过程中或泥炭层被沉积物覆盖以后河流等对煤层的冲刷剥蚀⑤后期构造变动引起的煤厚变化⑥岩浆侵入对煤层的影响⑦岩溶作用形成的无煤陷落柱不同沉积体系各有哪些聚煤特征一.河流沉积体系的成煤特征无论是河流沉积体系充填的山间冲积平原,还是大型陆表海周边充填的开阔冲积平原都是成煤的重要场所;曲流河冲积平原上,以岸后沼泽和废弃河道充填沼泽是最有利的成煤场所;河道边缘地带的沼泽化,按照与地下水位的关系可分为泄水好的沼泽及泄水差的沼泽,它们往往沿河道外侧成带分布;良好的煤层可以发育在辫状河废弃体系上;总之,河流体系聚煤具有以下4个特点:①泛滥平原的中心地带煤层相对较厚,结构较简单,属于远离河道的较稳定的沼泽聚煤②煤层向活动河道方向往往发生分叉变薄或尖灭③因河道发生迁移,致使煤层发生侵蚀切割,造成煤层在横向上突然变薄或中断④在河流广泛废弃阶段,泛滥平原沼泽可以扩展成废弃的曲流河道之上,在更大范围内发育煤层。
二.湖泊沉积体系湖中心不成煤,在溪浅湖有煤;湖泊沉积体系中湖泊三角洲地带和滨湖地带都是成煤的良好场所;最有利的成煤部位属于扇前浅水湖盆环境。
三.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成煤特征在各种类型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体系往往为成煤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在不断推进的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滨岸地带,都是泥炭沼泽发育的良好场所。
三角洲朵叶废弃之后,低平的地势也为良好的成煤场所。
上三角洲平原向河系的上源方向过渡为冲击和洪泛平原;上三角平原地带,泥炭堆积的范围不甚广泛能形成较厚的煤层,分流河道的废弃,也为泥炭沼泽的扩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下三角州平原中所特有的湾。
充填含煤层序;在上、下三角洲平原之间的过渡带,分流间湾沉积物较薄,大部分已被沉积物所充填,从而为成煤提供了广阔的平缓台地,成为分布广、厚度大的泥炭层堆积场所含煤岩系的主要特征有哪些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①聚美盆地的形成和聚煤作用的发生,是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构造等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②植物遗体的大量堆积是聚煤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③古气候是植物繁衍、植物残体泥炭化和保存的前提条件;④适宜的沉积古地理为沼泽发育、植物繁殖和泥炭聚积提供了天然场所;⑤古构造是作用于聚煤盆地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聚煤作用:是指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等有利的条件下,泥炭聚集而最终形成煤矿床的作用。
聚煤规律(或称聚积规律):是指由于古植物发育与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使聚煤作用总是在盆地的一定部位发生,在时空上表现出规律性特征。
一、名词解释1、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变成泥炭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2、凝胶化作用:凝胶化作用是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作用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殖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3、丝炭化作用:由于氧化作用和脱氢、脱水作用,在弱氧化及还原条件下,形成贫氢富炭的丝炭的过程。
4、残植化作用:在泥炭化作用过程中的水介质流动通畅、经常有新鲜氧气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先分解破坏并不断被流水带走,使植物残体中的稳定组分大量地集中形成残植煤的过程。
5、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6、煤化作用的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称为==7、希尔特定律: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称为希尔特定律。
8、深成变质作用:是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在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变质作用9、岩浆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热、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引起煤的变质程度增高的作用。
10、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这些深成侵入体虽有时离煤层或含煤岩系有一定的距离,但由于其巨大的热能的影响,足以使煤发生区域性变质,所以又称为区域热力变质作用11.接触变质作用:是指各种岩床、岩墙、岩脉等浅成岩体侵入或接近煤层,这些侵入体的热能使煤层达1000℃以上而发生变质。
12、自旋回:主要是指在一沉积体系内部,由于能量和沉积补给物质的再分配,沉积体系的总沉积能量和补给物质未发生变化。
13、聚煤盆地:是指原始含煤沉积盆地,聚煤盆地可以保持其原始沉积盆地的基本面貌,但大多数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而被分割为一系列后期构造盆地。
二、填空1、泥炭沼泽的类型:按照泥炭沼泽表面形态和水源补给以及养分和植被等特征划分:低位泥炭沼泽、中位泥炭沼泽、高位泥炭沼泽按植被生长情况划分:草本沼泽、泥炭藓沼泽、木本沼泽依据沼泽的水动力条件分类:闭流沼泽、覆水沼泽、泥炭沼泽依据水介质的盐度分类:淡水沼泽、半咸水沼泽和咸水沼泽依据成因环境分类:河漫沼泽、湖成沼泽、滨海沼泽2、泥炭的有机组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腐殖酸;2)沥青质;3)未分解或未完全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4)变化不大的稳定组分,如角质膜、树脂,孢粉3、煤化作用的因素:温度、时间、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