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6《综合与实践》教案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6 综合与实践
3.6 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 技术【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CT 技术,CT 技术有什么作用.2.体会CT 技术与一次方程组的关系.【学习重点】用一次方程组分析CT 数据.【学习难点】CT 技术与一次方程组的关系.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旧知回顾:1.什么是三元一次方程组,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基本思路是什么?答:(1)由三个一次方程组成的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2)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是消元,即通过消元把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然后通过回代解得三元一次方程组.2.写出二元一次方程3x -2y =5的一个正整数解为⎩⎪⎨⎪⎧x =3,y =2.说明: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正整数解,要考虑x 、y 均为正整数的情况.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正整数解1.小赵要把面额是20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现在只有5元和1元两种面额的人民币可供选择,那么他换零钱的不同方法有( B )A .4种B .5种C .6种D .7种2.方程x +2y =7的所有自然数解是⎩⎪⎨⎪⎧x =1,y =3,⎩⎪⎨⎪⎧x =3,y =2,⎩⎪⎨⎪⎧x =5,y =1,⎩⎪⎨⎪⎧x =7,y =0. 3.求二元一次方程3x +2y =15的正整数解.解:⎩⎪⎨⎪⎧x =1,y =6,⎩⎪⎨⎪⎧x =3,y =3. 知识模块二 一次方程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有甲、乙、丙三种商品,如果购甲3件,乙2件,丙1件共需315元钱,购甲1件,乙2件,丙3件共需285元钱,那么购甲、乙、丙三种商品各一件共需150元.2.已知甲、乙、丙三人各有一些钱,其中甲的钱是乙的2倍,乙比丙多1元,丙比甲少11元,则三人的钱共有( D )A .30元B .33元C .36元D .39元3.某电视台在黄金时段的2分钟广告时间内,计划插播长度为15秒和30秒的两种广告.15秒广告每播一次收费0.6万元,30秒广告每播一次收费1万元.若要求每种广告播放不少于2次.问:(1)两种广告的播放次数有几种安排方式?(2)电视台选择哪种方式播放收益较大?解:(1)设15秒广告插播x 次,30秒广告插播y 次,可得15x +30y =120,x ≥2,y ≥2,且x ,y 为正整数.可得⎩⎪⎨⎪⎧x =2,y =3,⎩⎪⎨⎪⎧x =4,y =2; (2)第一种收益为2×0.6+3×1=4.2,第二种收益为4×0.6+2×1=4.4,第二种收益较大.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正整数解知识模块二 一次方程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6综合与实践 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3教案
课题3.6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授课人朱飞课型新知班班通使用使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3 )思想目标: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教材分析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来源:学。
科。
网hslx3y3h难点建模思想的树立;CT技术的理解。
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导入观看临床CT检查技术视频了,形成感官印象。
新授一、CT概述:1969年HOUNSFIELD(亨斯菲尔德,英国工程师)设计成计算机横断体层成像装置。
经神经放射诊断学家Ambrose(安布罗斯)应用于临床,取得极为满意的诊断效果。
它使脑组织和脑室及病变本身显影,获得颅脑的横断面图像。
此种检查方法称之为ray 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成像),这一成果于1972年英国放射学会学术会议上发表,1973年在英国放射学杂志上报道。
这种图质好、诊断价值高而无创伤、无痛苦、无危险的诊断方法是放射诊断领域的重大突破,促进医学影象诊断学的发展。
由于对医学上的重大贡献,HOUNSFIELD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这种检查方法开始只能用于头部,1974年LEDLEY设计成全身CT 装置,使之可以对全身各个解剖部位进行检查。
此后,CT装置在设计上有了很大发展。
二、CT技术的发展三、CT 基本结构◆扫描部分: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和运算,◆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相机将图像摄下。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6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教学设计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6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材是沪科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本次教学设计的内容是3.6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CT技术进行验证。
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一次方程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知识,但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组,以及如何运用CT技术解决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CT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一次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方程组,并运用CT技术进行验证。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次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CT技术的操作。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方程组,并运用CT技术进行验证。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组,并运用CT技术进行验证。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如医学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等。
2.准备CT技术操作演示,如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重建。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医学影像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一次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提问: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这些影像数据?2.呈现(10分钟)介绍一次方程组在医学影像处理中的应用,如通过方程组求解像素点的坐标。
同时,展示CT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一次方程组进行图像重建。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将其他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方程组,并运用CT技术进行验证。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6《综合与实践》教案
3.6综合与实践
(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与CT 技术的密切关系.
2.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难点:借助列表或示意图分析问题中所蕴涵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3.6综合与实践
(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
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形成结论。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6 综合与实践 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6 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3.6 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解法以及一次方程组解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次方程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加深对一次方程组解法的理解。
教材通过CT技术的引入,让学生利用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方程的解法以及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一次方程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掌握利用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一次方程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利用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CT技术的实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CT技术实例,用于讲解一次方程组在实际中的应用。
2.准备课件,展示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讲解一个简单的CT技术实例,让学生了解一次方程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解法,让学生理解一次方程组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CT技术实例,利用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各自组讨论的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解题方法。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3.6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准备一次方程组的模型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方程组的结构特点,便于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2.多媒体资源:运用PPT展示教学内容,结合动画、图像等形式,使知识呈现更加生动有趣。
3.技术工具:利用CT技术相关的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CT技术中的数学建模过程,提高他们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一次方程组的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促进生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3.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Βιβλιοθήκη ,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计划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或竞赛,鼓励学生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成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了解CT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次方程组的定义、解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于一次方程组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本质;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问题抽象成一次方程组,缺乏问题建模的能力;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6 综合与实践 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6 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3.6 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章通过介绍一次方程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材以CT技术为背景,引入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次方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一次方程组进行求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次方程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次方程组的建立和求解。
2.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方程组,并求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CT技术这一实际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3.互动教学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CT技术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2.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CT技术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CT技术是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诊断疾病的?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实际问题:医生在诊断疾病时,需要通过X光、CT等影像技术来获取患者的身体信息。
假设有一名患者,医生需要通过X光和CT两种影像技术来确定患者的疾病。
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建立一次方程组。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6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教案新版沪科版
3.6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CT技术,CT技术有什么作用.2.体会CT技术与一次方程组的关系.3.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的实用价值.同时感受“化归”思想的广泛应用.【过程与方法】在实际生活问题中经历列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过程,会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体会“消元”的基本思想和“化归”思想.【情感态度】针对问题的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通过交流、合作、讨论,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重点是用一次方程组分析CT数据.【教学难点】难点是CT技术与一次方程的关系.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如图为脑梗死CT图像.阅读教材第121页至122页,通过阅读说一下你对CT技术的认识?【情境2】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如果把断面等分成256×256个单元,X射线在每个角度上投影256次,这样每一角度上可建立256×256个方程式,求得256×256单元所对应的衰减系数.然后电子计算机求解这些方程式,从而得出每一小单元的衰减系数.体素A、B、C的吸收值分别为x、y、z.X射线束1穿过A、B后总吸收值为x+y=p1,X射线束2穿过A、C后总吸收值为x+z=p2,X射线束3穿过B、C后总吸收值为y+z=p3③.若p1=0.45,p2=0.44,p3=0.39,求体素A、B、C的吸收值.【教学说明】通过阅读教材使学生初步认识CT技术,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经过观察、归纳,总结出CT技术与一次方程组的联系,通过解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情境1中CT的基本结构:(1)扫描部分: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2)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和运算.(3)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相机将图像摄下.CT扫描如何成像:(1)CT将头部分成多个连续的横断面(即断层),再进行扫描获得各断层图像,最后将断层图像复合.(2)将断层表面按一定大小分成很小的部分,这些小块称为体素.(3)X射线照射穿过体素后被吸收的程度叫吸收值.将这些体素的吸收值求出后就会得到该断层的图像.情境2中解:设体素A、B、C 的吸收值分别为x、y、z.列方程组0.450.440.39.x yx zy z+=+=⎧+=⎪⎨⎪⎩,,解得0.250.200.19.xyz=⎩=⎪=⎧⎪⎨,,【教学说明】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前面的情景引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归纳出结论,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CT 技术问题1 CT 扫描如何成像?问题2 什么是体素?什么是吸收值?【教学说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在经过分析、归纳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CT扫描如何成像:(1)CT将头部分成多个连续的横断面即断层,再进行扫描获得各断层图像,最后将断层图像复合.(2)将断层表面按一定大小分成很小的部分,这些小块称为体素.(3)X射线照射穿过体素后被吸收的程度叫吸收值.将这些体素的吸收值求出后就会得到该断层的图像.2.CT技术与一次方程组问题CT技术与一次方程组有怎样的关系?【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解决CT技术问题后,再经过分析、归纳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CT数据的分析可通过一次方程组来实现,按照程序列出方程组,求出方程组的解,再通过数据的对比就可以得出CT的分析结果.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体素A、B、C的吸收值分别为x、y、z.X射线束1穿过A、B 后总吸收值为x+y=p1①,X射线束2穿过A、C后总吸收值为x+z=p2②,X射线束3穿过B、C后总吸收值为y+z=p 3③.如下图,已知甲乙丙三个病人的总吸收值如下,求三人的体素A、B、C的吸收值设X射线穿过健康器官、肿瘤、骨质的体素吸收值如上图,对照数据表,分析3个病人的检测情况,判断哪位患有肿瘤.【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CT技术与一次方程组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尽量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实用价值,真正体会出学好数学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把握好我们的生命健康.【答案】完成表格如下:对比数据表可知丙患有肿瘤.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什么是CT技术?CT技术与一次方程有怎样的关系?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1.布置作业:阅读教材第124页.2.利用网络查阅与CT技术有关的知识.3.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课从生活中的CT图像分析着手,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并使学生通过自己已掌握的方程组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了CT技术与一次方程组的关系,同时也体会了数学的实用价值,明白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6综合与实践 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2教案
课题3.6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授课人朱飞课型新知班班通使用使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3 )思想目标: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教材分析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建模思想的树立;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导入新授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一、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找、列、解、答”五步,即:1、审:通过审题,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数和未知数,并用字母表示其中的两个未知数;2、找:找出能够表示题意两个相等关系;3、列:根据这两个相等关系列出必需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4、解:解这个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5、答:在对求出的方程的解做出是否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写出答案二、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题型一、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产中的配套问题1、某服装厂生产一批某种款式的秋装,已知每2米的某种布料可做上衣的衣身3个或衣袖5只,贤计划用132米这样布料生产这批秋装(不考虑布料的损耗),应分别用多少布料才能使做的衣身和衣袖恰好配套题型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行程问题2、甲、乙两地相距160千米,一辆汽车和一辆拖拉机同时由甲、乙两地相向而行,1小时20分相遇。
相遇后,拖拉机继续前进,汽车在相遇处停留1小时候后调转车头原速返回,在汽车再次出发后半小时后追上乐拖拉机,这时,汽车、拖拉机各行驶了多少千米?3、一轮船从甲地到乙地顺流航行需4小时,从乙地到甲地逆流航行需6小时,那么一问题答案实际问题设求知数、列方程组数学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学问题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检验转化解方程组加减法代入法(消元)木筏由甲地漂流到乙地需要多长时间?题型三、列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问题4、在“五一”期间,某超市打折促销,已知A商品7.5折销售,B商品8折销售,买20件A商品与10件B商品,打折前比打折后多花460元,打折后买10件A商品和10件B商品共用1090元。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1.1 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和认识引入负数的必要性.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重点难点】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与对基准的理解.难点:正数、负数的意义以及对基准的理解.对有理数的分类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 1.1 正数和负数 有理数⎩⎪⎨⎪⎧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教学反思】本节课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在知识结构上与以前的知识相连接,体现了数学的1.2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第1课时数轴【教学目标】了解数轴的概念,会画数轴,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古代部落酋长上任时先在绳上打个绳结表示财物往来.从0开始,如捕获一只羊就在红绳结右边顺次打一个结,每向其他部落借一只羊,就在红绳结左边顺次打一个结,你能解读图中A,B,C处绳结的含义吗?2.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上机器人走步取物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用问题及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初步感知数轴.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在组内讨论解决.充分体现小组合作的优势.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预习相反数的内容.【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1课时数轴1.数轴2.任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教学反思】从历史与现实生活实例引入新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探究.在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2课时相反数【教学目标】1.了解相反数的意义.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3.给出一个数,能说出它的相反数.【重点难点】重点:相反数的概念.难点:相反数的识别及理解.【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2课时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2.0的相反数是0.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在原点的两旁,与原点的距离相等.【教学反思】借助数轴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得出了相反数的特点,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优势,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第3课时绝对值【教学目标】1.理解绝对值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2.理解绝对值与相反数的联系.3.通过对正数、负数、0的绝对值的学习,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重点难点】重点:绝对值的意义.难点:绝对值的意义的学习.【教学过程设计】小红和小明从同一处O 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行走10米,他们行走的路线(填相同或不相同)________,他们行走的距离(即路程远近)________.生:口答.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师: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10到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_,-10到原点的距离也是______,到原点的距离等于10的数有______个,它们的关系是一对________.这时我们就说10的绝对值是10,-10的绝对值也是10.师:你能举几个类似的例子吗?生:思考答出:-3.8的绝对值是3.8;17的绝对值是17;-613的绝对值是613等.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般地,在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师: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1)式子|-5.7|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 (2)-2的绝对值表示它离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_个单位,记作________.【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绝对值1.定义:在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2.|a |=⎩⎪⎨⎪⎧a (a ≥0)-a (a <0)【教学反思】通过数轴设置情境并引导学生观察数轴得出绝对值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得出如何求一个数的绝对值,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形结合思想.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并巩固知识.1.3 有理数的大小【教学目标】1.得出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的方法并能熟练地应用解决具体问题.2.经历探索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的方法.难点:探索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的方法的过程,熟练地应用解决具体问题.【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1.3有理数的大小1.数轴上不同的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点表示的数大.2.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教学反思】从学生已经学习的数轴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出了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1.4有理数的加减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那么,怎样计算4+(-2)呢?下面我们一起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生:小组讨论之后分别列出算式:(1)(+2)+(+3)=+5.(2)(-2)+(-3)=-5.(3)(+2)+(-3)=-1.(4)(+3)+(-2)=+1.师:引导学生归纳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几种情况.师:用课件出示以下5个问题:(1)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那么一个人向东走4米,再向东走2米,两次共向东走了________米,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________.如图所示.(2)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那么一个人向西走2米,再向西走4米,两次共向西走了多少米?很明显,两次共向西走了________米,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______________.如图所示.(3)如果向西走2米,再向东走4米,那么两次运动后,这个人从起点向东走了________米,写成算式就是____________.这个问题用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4)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这个人两次运动的结果:先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这个人从起点向()走了()米;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这个人从起点向()走了()米;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5米,这个人从起点向()走了()米.写出这三种情况运动结果的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教学反思】通过足球比赛这个实际例子引入新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数轴,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优势,引导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非常恰当,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1.4有理数的加减第2课时有理数的减法【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2.能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3.通过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究,体验数学的转化思想.4.通过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点难点】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难点: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探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2课时有理数的减法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教学反思】本节课从生活实例引入新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探究得出减法法则,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1.4有理数的加减第3课时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的意义.2.会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3.通过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重点难点】重点:1.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省略括号的形式并读出来.难点:1.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省略括号的形式并读出来.【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3课时加、减混合运算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减法法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转化,这样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就转化成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然后让学生认识到引入负数后加法的两个运算律仍然适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对计算器的使用,因为品种很多,程序和方法不尽相同,所以留作课下作业进行探究.1.5有理数的乘除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2.通过教学,渗透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问题1:1.计算:①(-5)+(-5);②(-5)+(-5)+(-5);③(-5)+(-5)+(-5)+(-5);④(-5)+(-5)+(-5)+(-5)+(-5).2.猜想下列各式的值:(-5)×2;(-5)×3;(-5)×4;(-5)×5.3.两个有理数相乘有几种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情境,回顾复习以前的相关知识,以便形成知识迁移,出示负数与正数相乘的乘法引出新课,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问题2:如图,一只蜗牛沿数轴爬行.它现在位置恰在数轴上的点0.(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积的符号的特点,师生共同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有什么变化?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今天这节课我学到的新知识是________.今天这节课我学到的数学思想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今天这节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________.留给我的疑惑还有________.及时有效地回顾小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教材第31页练习第1,2,3题,教材第32页练习第1,2,3题.【教学小结】【板书设计】1.5有理数的乘除第2课时有理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2.经历有理数除法法则的探究过程,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3.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用,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思维活动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正确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难点: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取适当的方法求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2课时有理数的除法有理数的除法法则: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2.0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仍得0.0不能做除数.3.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1.5有理数的乘除第3课时乘、除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运算的法则、运算顺序,能够熟练运算.2.能运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重点:如何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而合理地进行计算.难点:如何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而合理地进行计算.【板书设计】第3课时 乘、除混合运算1.有理数乘、除的混合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也可统一化为乘法运算.2.含加、减、乘、除的算式,如没有括号,应先做乘除运算,后做加减运算;如有括号,应先做括号里的运算.3.乘法运算律⎩⎪⎨⎪⎧ab =ba (ab )c =a (bc )a (b +c )=ab +ac1.6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2.能确定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顺序.3.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难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理解有理数乘法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处理好负数的乘方运算.【教学过程设计】法则吗?生: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师: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究有理数的乘方运算.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师:用多媒体出示乘方的定义:一般地,几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 n,即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乘方运算a n中,a叫做底数,n叫做a的幂的指数.a n既表示n个a相乘,又表示n个a相乘的结果.因此a n可读作a的n次方,或a的n次幂,如图所示.师:用多媒体出示:例如,在幂52中,底数是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52读作________(或5的平方)或5的2次幂.23读作________(或2的立方)或2的3次幂.生:完成填空.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教材第43页习题1.6第1,2题.【板书设计】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12.3.乘方法则:非0有理数的乘方,将其绝对值乘方,而结果的符号是:正数的任何次乘方都取______;负数的奇次乘方取________,负数的偶次乘方取________.0的正数次方是0.【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探究有理数的乘方运算,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试做,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校正,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第2课时科学计数法【教学目标】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2.知道科学记数法中字母a的规定及10的幂指数与原数整数位数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难点:10的幂指数的特征.【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第2课时科学记数法一般地,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都可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等于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1.6有理数的乘方第2课时科学计数法【教学目标】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2.知道科学记数法中字母a的规定及10的幂指数与原数整数位数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难点:10的幂指数的特征.【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2课时科学记数法一般地,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都可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等于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1.7近似数【教学目标】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2.给一个近似数,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位.3.了解近似数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近似数的精确度.难点:正确把握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教学过程设计】。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3.6 综合与实践 一…
3.6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一、CT概述1969年,亨斯菲尔德(英国工程师)设计成计算机横断体层成像装置。
经神经放射诊断学家安布罗斯临床。
它使脑组织和脑室及病变本身显影,获得颅讲授新课此种检查方法称之为计算机断层成像,简称CT。
二、CT成像原理1、观看小视频《CT成像原理》。
了解CT技术应用原理。
2、介绍CT图片,体素等知识。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的由黑到白不同灰度小方块(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的。
CT图像上的黑色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脑室;白色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颅骨。
沿着x射线束通过的路径上,物质的密度和组成等都是不均匀的。
将目标分割成许多体素,使得每一个小单元均可假定为单质均匀密度体,因而每个小单元衰减系数可以假定为常值。
一般用吸收值来表示X射线束穿过一个体素后被吸收的程度。
得到该断层的图像,要发现受检体有无病变,就需要把它上面的各体素的吸收值都求出来。
思考:我们可以把一个断面等成分160×160个单元,也就是有25600个体素,如何求这些体素的吸收值呢?如图,一般用吸收值来表示X射线束穿过一个体素后被吸收的程度,要得到该断层的图像,要发现受检体有无病变,就需要把它上面的各体素的吸收值都求出来。
根据课本内容思考回答CT机的工作程序是什么?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看图片,理解用吸收值来表示X射线束穿过一个体素后被吸收的程度。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CT 机的工作程序。
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通过图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吸收值。
与一次方程组的关系我们用最简单的有A断层为例来说明:如何求一个断层上各体素的吸收。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6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教案
3.6 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1.了解什么是CT技术,CT技术有什么作用.2.体会CT技术与一次方程组的关系.3.会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4.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重点CT技术与一次方程的关系.难点用一次方程组分析CT数据.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CT是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亦指一种病情探测仪器.由于CT分辨力高,可使人体内组织或结构清楚地显影,能清楚地显示出器官是否有病变,因而对脑瘤、肺癌等疾病,CT检查作出的诊断都是比较可靠的.CT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X射线射入人体,被人体吸收而衰减,应用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采集衰减后的X射线信号,获取数据(由于人体不同器官和病变部位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所以所得数据也不同),将这些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各断层的图象,从而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所谓断层是指受检体的截面薄层,为了显示整个器官,需要多个连续的断层图象,图象的个数按断层的厚度(1~10 mm)而定.各断层的CT图象是如何得来的?我们在受检体内欲成图象的断层表面上,按一定大小(长或宽为1~2 mm)把断层划分成许多很小的部分(它的高就是断层的厚度),这些小块就称为体素,一般用吸收值来表示X射线束穿过一个体素后被吸收的程度,要得到该断层的图象,要发现受检体有无病变,就需要把它上面的各体素的吸收值都求出来.那么如何求一个断层上各体素的吸收值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最简单的由A、B、C 三个体素组成的断层为例来进行说明.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设体素A、B、C的吸收值分别为x、y、z,则X射线束1穿过体素A和B后,由探测器测得的总吸收值为p1,则x+y=p1,①同样,X射线束2穿过体素A和C后,测得总吸收值为p2,X射线束3穿过体素B和C后,测得总吸收值为p 3,则⎩⎪⎨⎪⎧x +z =p 2,②y +z =p 3.③将方程①②③联立起来,得到一个含有未知数x 、y 、z 的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此方程组,可以求得体素A 、B 、C 的各自吸收值.由于一般的断层至少也得划分成160×160=25600个体素,X 射线束从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穿过该断层,因而需要解由此而建立的25600个元的一次方程组,才能求出各体素的吸收值.说明:此方法称为联立方程法,由于需建立的方程太多,因而建立图象的速度较慢.目前CT 图象的建立普遍采用滤波反投影法,建立图象的速度很快,待X 射线扫描结束之后,随之可得CT 图象.问题1:若p 1=0.8,p 2=0.55,p 3=0.65,求体素A 、B 、C 的吸收值.问题2:设3个病人甲、乙、丙的3个体素A ,B ,C 被X 射线束1,2,3分别穿过后所测得的总吸收值如下:(1)设x(2)设X 射线束穿过健康器官、肿瘤、骨质的体素吸收值如下:对照上表,分析3个病人的检测情况,判断哪位患有肿瘤?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说明:在CT 图象中,各体素的黑白程度是由吸收值来定的,深色表示低吸收值区,浅色表示高吸收值区.三、课堂小结,梳理新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 数学 教案 3.6 综合与实践 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
3.6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CT技术,以及CT机的结构、CT技术的工作原理、图像的显示,体会CT技术与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2、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能用一次方程组解决该实际问题中的最简单的一种模型。
3、从小组合作调查,以及课堂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体会团体合作带来的高效率和乐趣。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模型的意义,体会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与科技、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用一次方程组来组建X射线穿过体素后,吸收值之间的关系,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CT技术中的吸收值与一次方程组的关系,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建立方程组。
三、教学过程一、展示小组调查成果,引入新课在学习本节课之前,老师事先布置了了解CT技术的任务,我们全班一共分为6个小组,根据反馈的信息,有的小组采用访问专业人士;有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有的小组通过互联网查询;还有的小组专门去医院进行了实地探访。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个小组的探访视频,了解医院里的CT机是如何操作,原理是什么,如何显示成像,如何筛查疾病的。
选择这个小组的成果展示,是因为通过学生拍摄的视频非常直观形象的展示了CT机的一些认知知识,医生的直接描述也让同学们快速直接的了解。
1、CT概述CT (Computed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
主要用于筛查肿瘤,出血,及梗塞等。
CT将传统的X光成像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与仅仅显示骨胳和器官的轮廓不同,CT扫描可以构建完整的人体内部三维计算机模型。
医生们甚至可以一小片一小片地检查患者的身体,以便精确定位特定的区域。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6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学案沪科版(2021年整理)
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6 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学案(新版)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6 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学案(新版)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6 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学案(新版)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3.6 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CT技术,CT技术有什么作用.2.体会CT技术与一次方程组的关系.【学习重点】用一次方程组分析CT数据.【学习难点】CT技术与一次方程组的关系.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1.什么是三元一次方程组,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基本思路是什么?答:(1)由三个一次方程组成的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2)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是消元,即通过消元把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然后通过回代解得三元一次方程组.2.写出二元一次方程3x-2y=5的一个正整数解为错误!说明: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正整数解,要考虑x、y均为正整数的情况.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自学互研生成能力错误!1.小赵要把面额是20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现在只有5元和1元两种面额的人民币可供选择,那么他换零钱的不同方法有( B)A.4种B.5种C.6种D.7种2.方程x+2y=7的所有自然数解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3.求二元一次方程3x+2y=15的正整数解.解:错误!错误!知识模块二一次方程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有甲、乙、丙三种商品,如果购甲3件,乙2件,丙1件共需315元钱,购甲1件,乙2件,丙3件共需285元钱,那么购甲、乙、丙三种商品各一件共需150元.2.已知甲、乙、丙三人各有一些钱,其中甲的钱是乙的2倍,乙比丙多1元,丙比甲少11元,则三人的钱共有(D)A.30元B.33元C.36元D.39元3.某电视台在黄金时段的2分钟广告时间内,计划插播长度为15秒和30秒的两种广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综合与实践
(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与CT 技术的密切关系.
2.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难
点:借助列表或示意图分析问题中所蕴涵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23页问题2.
生:小组讨论完成问题2(1)表格.
师:学生总结,集体纠正.
师:对于问题(2),怎样判断出甲、乙、丙3个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3.6综合与实践
(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
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形成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