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

合集下载

亚文化的社会影响与价值观

亚文化的社会影响与价值观

亚文化的社会影响与价值观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亚文化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些亚文化以不同的特质和价值观念诉说着各自的故事,也带来了不同的社会影响。

本文将讨论亚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和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念。

一、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1.1 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亚文化的出现对于青少年的文化自我认同感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亚文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和表达着各自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青少年发现自己和某个亚文化的价值观念相符合时,他们会对这个亚文化产生共鸣,从而建立起更强的文化认同感。

1.2 增加社会多元性亚文化的出现也增加了社会的多元性。

不同的亚文化代表着不同的人群和群体,它们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与主流文化有所不同。

这种多元性使社会更加丰富多彩,也能够打破一些传统的文化局限,使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1.3 增强社会凝聚力亚文化也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当一个亚文化形成时,它会在一些共同的信仰或价值观念上凝聚一些人群或群体。

这种凝聚力会使得一个社会更加团结和和谐。

同时,亚文化也会激发人们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得社会更加活力四射。

二、亚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念2.1 自由和个性亚文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诉说着自由和个性的重要性,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是这些亚文化价值观中最为鲜明的特征。

比如,摇滚和嘻哈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即追求个性和创造力。

2.2 尊重亚文化中的尊重价值观念是另一种非常重要的特征。

许多亚文化注重尊重他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并倡导彼此包容、理解、尊重,实现和平共处,让社会更加和谐。

2.3 创造力和创新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不同,其中的价值观念也是颠覆传统的。

亚文化透过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个人特质和创造力,创新是这些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

它们倡导个体表现自我,尝试与众不同,从而达到创新的效果。

2.4 平等和正义亚文化也强调平等和正义的价值观念。

这些亚文化重视人权、平等和公正的概念,强调社会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的问题,并试图在社会中造成意识和改变。

亚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案例

亚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案例

亚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案例摘要:1.亚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2.亚文化的定义和特点3.亚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案例分析4.亚文化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总结正文:一、亚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亚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特定的群体或社区所遵循的一种特定的文化体系。

它与主流文化不同,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区别性。

亚文化对消费者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观念的影响:亚文化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会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

例如,某些亚文化群体重视环保,他们更倾向于购买环保产品,而忽略产品的价格和质量。

2.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亚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也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嬉皮士文化强调自由和反叛,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倾向于购买体现这些价值观念的产品,如牛仔裤、摇滚音乐等。

3.对审美观的影响:亚文化群体的审美观也会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

例如,哥特文化强调黑暗和神秘,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倾向于购买具有这些特征的产品,如黑色服装、神秘小说等。

二、亚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亚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特定的群体或社区所遵循的一种特定的文化体系。

它与主流文化不同,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区别性。

亚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独特性:亚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观,与主流文化不同。

2.群体性:亚文化是特定群体或社区所遵循的文化体系,它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行为。

3.隐秘性:亚文化往往隐藏在主流文化之下,不易被发现和理解。

4.变化性:亚文化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亚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案例分析以下是几个亚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案例:1.嬉皮士文化:嬉皮士文化强调自由和反叛,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倾向于购买体现这些价值观念的产品,如牛仔裤、摇滚音乐等。

2.哥特文化:哥特文化强调黑暗和神秘,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倾向于购买具有这些特征的产品,如黑色服装、神秘小说等。

3.环保文化:环保文化重视环保,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倾向于购买环保产品,而忽略产品的价格和质量。

浅析高校校园亚文化

浅析高校校园亚文化

浅析高校校园亚文化高校校园亚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学生流行的特定音乐、服饰、言谈举止等,以及特定的娱乐活动和社交方式。

这种亚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个性和特点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从音乐、服饰、言谈举止以及娱乐活动和社交方式等方面来浅析高校校园亚文化。

首先,音乐是高校校园亚文化的一大特征。

在校园中,学生们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特定的音乐社群。

无论是摇滚、流行还是电子音乐,学生们通过分享音乐、制作混音或者组建乐队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他们参与各种校园歌唱比赛,举办迷你音乐会,推动着校园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服饰也是高校校园亚文化的重要方面。

学生的服装选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穿着需求,更是一种对个人品味和审美的表达。

很多学生会对流行的服饰品牌、潮流元素保持关注,追求时尚和个性化的穿着。

例如,一些学生会喜欢穿着文化衫、破洞牛仔裤和运动鞋,彰显个性和青春活力。

言谈举止也是高校校园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们会形成一种特定的用语和交流方式,这些说法和表达方式通常只在校园内流行。

例如,“卷腾”、“挂科”、“男神女神”等词汇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日常交流的常用词汇。

此外,学生们也会形成一些独特的行为举止,例如高举手机拍照留念、毕业季时裹上校服拍照等。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亚文化是学生群体在校园中形成的一种特定文化现象,包括音乐、服饰、言谈举止以及娱乐活动和社交方式等。

这种亚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们个性和特点的集中体现。

它通过音乐、服饰和行为举止来表达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高校校园亚文化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文化现象,对于塑造学生个性、丰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亚文化 价值观

亚文化 价值观

亚文化价值观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中形成的特定群体或者社群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它们通常是部分人群在特定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非正式社区,与主流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脱离。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涉及到思想、生活方式、审美观念、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亚文化的价值观通常与年轻一代紧密相关,因为年轻人更容易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

他们通过不同的音乐、时尚、语言、娱乐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

亚文化通常是一种对主流文化的批判和否定,他们试图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对立来表达自己的特殊身份和态度。

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

在现代社会,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速度,也促进了亚文化的形成。

像摇滚乐、嘻哈文化、电子音乐、电影、街头艺术等亚文化现象在近几十年间出现并发展壮大,它们成功地推动了年轻人的文化认同和个性表达。

亚文化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反叛与独立思考:亚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追求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他们试图通过对主流文化的批判和反叛来展示自己的特立独行。

2.自我表达与自由意志:亚文化注重个体的自由表达,鼓励人们不受传统和约束的限制,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

他们试图通过自由意志和创造力来表达自己的独特观念和态度。

3.平等与包容:亚文化通常强调平等和包容的价值观。

他们试图打破社会的隔阂和歧视,追求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在亚文化的大家庭中,人们通过分享相似的价值观和利益来建立密切的社交网络。

4.创新与官方文化对抗:亚文化在创新方面往往具有很强的能力,并试图影响主流文化的发展。

亚文化的领军人物通常是敢于挑战传统权威观念和艺术规则的人。

5.反主流与激进观念: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反主流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们试图通过激进的观念和行为来引起社会的注意和思考,在主流社会中产生影响力。

亚文化的价值观可能因为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亚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

亚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

亚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亚文化是指一群人在主流文化中形成的具有特定行为、价值观和身份认同的小型群体。

它们往往是由于特定背景、经历或兴趣而形成,通常与主流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和对立。

在社会学研究中,亚文化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后来又经过伯明翰学派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以罗伯特·E·帕克为代表,从社会学的角度开始研究城市社会变革和移民社群。

他们通过在芝加哥贫民窟的实地调查,积极探索社会个体如何适应城市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许多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亚文化群体,如黑帮团伙、街区族群等。

他们将亚文化视为一种在社会变革中形成的边缘社群,进而探索了亚文化的形成、意义和作用。

芝加哥学派在研究亚文化时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身份认同的影响。

他们认为,亚文化形成是社会适应的一种方式,通过加入亚文化群体,个体能够寻求群体认同、满足社会需求,并在亚文化中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身份认同。

帕克等学者的研究逐渐揭示了亚文化的形成机制和社会功能,为后来的亚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亚文化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英国的伯明翰学派成为了亚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

伯明翰学派继承了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思想,强调了文化的角色和意义。

他们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认为亚文化是青年人对主流文化进行反抗和替代的表现,是他们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独立性和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引入了文化的角度,关注亚文化作为青年群体的文化创造和表现。

他们通过广泛的文化研究,例如音乐、时尚等领域的观察和访谈,揭示了亚文化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符号和行为来表达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反抗意识。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对于后来亚文化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对亚文化的文化学研究和理论探索。

亚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案例

亚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案例

亚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案例摘要:一、亚文化的概念和分类二、亚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1.游戏文化2.动漫文化3.民族亚文化4.地域亚文化5.宗教亚文化三、如何利用亚文化进行市场营销正文:亚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由特定群体形成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现象。

这些群体可以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形成的。

亚文化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于企业和市场营销人员来说,了解和利用亚文化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亚文化的分类。

亚文化可以分为许多种类,如游戏文化、动漫文化、民族亚文化、地域亚文化和宗教亚文化等。

游戏文化是当今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亚文化之一。

电子游戏玩家会购买最新的游戏主机、游戏软件和游戏周边产品,这推动了游戏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动漫文化也对年轻人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漫迷们会购买动漫周边产品、参加动漫展览和活动,甚至赴日本旅游追寻动漫的起源。

民族亚文化和地域亚文化也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各民族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和偏好,为企业和市场营销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商机。

宗教亚文化也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

信仰者会遵循宗教的教义和规定,在饮食、服饰、节日庆典等方面有所偏好。

企业可以通过了解和满足这些需求,开发出符合信仰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那么,如何利用亚文化进行市场营销呢?首先,企业需要对目标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

其次,根据亚文化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推广,使消费者意识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他们的文化认同和需求相契合。

总之,亚文化对消费者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企业和个人市场营销人员应关注和研究亚文化现象,从中寻找商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自身的商业目标。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亚文化服装风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亚文化成员的审美观念、经济能力、社会 背景等。例如,街头文化的服装风格通常以舒适和自由为主,而Cosplay文化的服装则追求 还原角色的外观。
亚文化服装风格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强化亚文化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一个人穿着符 合某个亚文化的服装时,他或她就会得到该亚文化成员的认可和接纳。此外,亚文化服装风 格还能够反映社会对不同亚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包容性。
创新动力
亚文化风格的独特性和反 叛精神激发创新思维,推 动产业变革和进步。
文化交流
亚文化风格作为特定群体 的共同语言,有助于促进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 解。
05
亚文化风格的未来展望
亚文化风格的演变趋势
多元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亚文化风格将呈现 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不同的亚文化群体将有更多 机会交流和融合,产生新的风格和创意。
03
亚文化艺术风格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强 化亚文化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一个人创作符合某个亚文化的艺 术作品时,他或她就会得到该亚文化 成员的认可和接纳。此外,亚文化艺 术风格还能够促进不同亚文化之间的 交流和融合。
03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个性表达
亚文化风格是个人或群体独特个性的体现,通过服饰、发型、妆容等外在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与众不 同的特质和审美观念。这种个性表达有助于打破刻板印象,挑战主流审美标准,为个体创造更多元化 的发展空间。
亚文化风格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未来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灵感和动力 。
促进文化交流与认同
亚文化风格作为不同文化和群体的独特表达方式,将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提高审美水平

亚文化与消费者行为

亚文化与消费者行为

03
亚文化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
亚文化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价值观影响
消费观念
亚文化中的价值观、信仰和观念等, 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如 对产品选择、购买决策等方面。
亚文化中的消费观念,如节俭、奢侈 、实用等,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 消费行为。
群体归属感
亚文化中的群体归属感,使消费者产 生对特定品牌、产品或服务的认同感 和忠诚度。
针对不同亚文化的广告和宣传
根据不同亚文化群体的信息接收习惯和媒介使用偏好,选择合适的广告和宣传方式,提高 广告的传播效果和品牌知名度。
利用亚文化进行品牌建设
1 2 3
借助亚文化元素塑造品牌形象
将亚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形象建设中,使品牌更具 有个性和特色,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利用亚文化群体传播品牌价值
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亚文化种类的增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的亚文 化不断涌现,如二次元文化、电 竞文化、国潮文化等。
亚文化影响的扩大
亚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 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自己的亚文 化身份而消费。
亚文化的交融
不同亚文化之间的交融也越来越 普遍,例如二次元文化与电竞文 化的结合,产生了新的消费趋势 。
通过与亚文化群体的互动和合作,将品牌价值传 递给目标消费者,提高品牌的忠诚度和口碑效应 。
借助亚文化趋势引领品牌发展
关注亚文化趋势和热点,及时调整品牌策略和发 展方向,使品牌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
亚文化在产品设计和包装中的应用
针对不同亚文化群体的产品设计和包装
01
根据不同亚文化群体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设计符合其需求
价值观的塑造
亚文化通过家庭、朋友、社区等影响消费者价值观的形成,使消费者对产品、品 牌、服务等方面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亚文化类型学划分

亚文化类型学划分

亚文化类型学划分
亚文化类型学的划分有多种方式,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方式:
1. 人种的亚文化:根据人种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亚文化,如非洲裔美国亚文化、拉丁裔美国亚文化、亚裔美国亚文化等。

2. 年龄的亚文化:根据年龄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亚文化,如青少年亚文化、大学生亚文化、中年人亚文化、老年人亚文化等。

3. 生态学的亚文化: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城市亚文化、郊区亚文化和乡村亚文化等。

4. 职业的亚文化:根据职业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亚文化,如医生亚文化、教师亚文化、警察亚文化等。

5. 娱乐的亚文化:根据娱乐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亚文化,如摇滚乐亚文化、动漫亚文化、电影亚文化等。

6. 宗教的亚文化:根据宗教信仰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亚文化,如基督教亚文化、佛教亚文化、伊斯兰教亚文化等。

7. 消费的亚文化:根据消费习惯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亚文化,如环保主义亚文化、奢侈品消费亚文化、二手商品消费亚文化等。

以上是亚文化类型学划分的一些常见方式,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用来划分亚文化。

“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

“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

“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一、本文概述“亚文化”是一个在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领域广泛使用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主文化或主导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次级文化。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亚文化”概念的形成史,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揭示亚文化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的发展变迁。

文章将梳理亚文化概念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并重点分析亚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表现和特点。

通过对亚文化概念的形成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亚文化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为当今多元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亚文化的起源亚文化(subculture)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社会学研究中。

当时,社会学家们开始注意到,在大规模、同质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小的、相对独立的群体,这些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些群体内部成员间的互动频繁,形成了他们自己特有的文化,与主流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现象被学者们称为“亚文化”。

亚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种社会现象。

一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开始多元化。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边缘群体开始形成,如工人阶级、青少年、少数民族等,他们有着与主流社会不同的经历和感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

另一方面,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各种文化信息和观念开始迅速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特定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被某些群体所接受并放大,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

例如,在音乐领域,摇滚、朋克、嘻哈等音乐风格的出现和传播,就形成了相应的亚文化群体。

亚文化的形成还受到全球化、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亚文化的形成更加多样和复杂。

而移民则带来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传统,为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亚文化的起源是多元化的,它既是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特定群体自我认同和表达的结果。

亚文化消亡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亚文化消亡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亚文化消亡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独特的、特定群体所共有的一种文化形式。

这种文化形式在一定时空背景下得到理解和认同,并且在这个群体中传承和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一些亚文化逐渐消亡,不再有明显的存在和影响力。

概述部分将对亚文化消亡的现象进行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它将涵盖亚文化消亡的背景、范围和其产生的原因。

通过对亚文化的消亡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变迁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亚文化的重要性。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探讨亚文化消亡的例子,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社会影响,并提出保护和传承亚文化的重要性。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亚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并为进一步研究亚文化消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亚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以及亚文化消亡的原因。

通过这些内容的呈现,我们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深入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亚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最终,我们将总结影响和启示,以及保护和传承亚文化的重要性,为读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考和观点。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部分: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对亚文化消亡的例子进行探讨和分析。

引言部分将首先概述亚文化消亡的现象,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将着重阐述亚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亚文化的本质和背景。

我们将介绍亚文化的概念,如何区分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并探讨亚文化对于社会乃至个人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将探讨亚文化消亡的原因。

我们将深入分析导致亚文化消亡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等。

我们将着重讨论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如何对亚文化造成冲击,并导致其衰退和消亡。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我们对亚文化消亡的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影响和启示,以及保护和传承亚文化的重要性。

亚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亚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亚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亚文化在中国社会也变得愈发普遍。

亚文化指的是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一种小众文化,如朋克、摇滚、重金属、街头文化等等。

虽然亚文化一直被视为叛逆和不合法的文化形态,但是它一直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亚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亚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亚文化被认为是一种小众文化,但它在国际社会和中国社会都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国际社会,亚文化被视为一种代表着个性、叛逆和不合法的文化形态。

而在中国社会,亚文化也一直具有着其特有的地位。

首先,亚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是一种相对于主流文化的低层级文化形态。

亚文化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反社会和不合法的文化形态,因此很难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和支持。

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的审查制度和文化规范,亚文化被认为是一种不被允许存在的文化形态。

因此,它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太受人关注。

其次,亚文化在中国社会中也是一种代表着自由和创意的文化形态。

亚文化关注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强调个人的表达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一些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亚文化也能够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亚文化也是一种表达个人独立思想的文化形态。

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中,往往会有一些规范和限制,而亚文化却能够通过一些非主流的方式表达一个人的独立思想和态度。

这种非主流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够使人更充分地表达自我,也可以帮助人们在某些情境下获得更多的社会认知。

二、亚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亚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呈现出多面性的特点。

不同的亚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和作用,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情境下,亚文化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首先,亚文化能够扮演着一种文化交流的桥梁。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在于,亚文化代表着一部分人特定的价值观、观念和行为方式。

而这些价值观、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通过对亚文化的了解和探究,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亚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群体。

文化与亚文化

文化与亚文化

有哪些相关的法律或政府措施会影响该 产品的营销? 可以使用哪些方式传播关于产品的信息? 在该市场中营销该产品会引起伦理或道 德方面的问题么?
6. 7.
文化与亚文化对消费者的影响
关于中国文化之特点及其发展演变 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 三联书店 钱穆 /《国学概论》/ 《国史大纲》/ 商务印书馆
文化与亚文化对消费者的影响
亚西 文班 化牙 裔 美 国 人 的
美 国 主 流 文 化
亚 裔 美 国 人 的 亚 文 化
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亚文化对消费者的影响
2. 亚文化的特性 亚文化的独特性 (Distinctiveness) 亚文化的同质性 (Homogeneity) 亚文化的排他性 (Exclusion)

3.3.4 迷惘的一代(X一代)
这代人是出生于1965~1980年之间,成
熟于经济困难时期的一代人。 这一代中有40%的人曾经经历过或长或 短的一段单亲家庭生活,因此他们对家 庭有了广义的理解,即家庭可以包括父 母、兄弟姐妹、后父母、同父异母和同 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好友、情人等等。
1.这一代人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前景黯 淡”。 2.这代人对婴儿潮一代充满抵触情绪,常为自 己未卜的前途指责他们。 3. X一代对于自己的未来十分担心,喜欢寻求 刺激。 4. X一代上大学的人数更多,但是没有获得学 位的比例也更大。他们比上一代人更加视觉化。 5.这一代人中有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他们减少 了体育运动 6.他们离家更晚,而且男性还会回家与父母同 住。
文化与亚文化对消费者的影响
三、跨文化营销应考虑的因素
1.
就文化层面而言,新市场和原有市场的 消费者是同质的还是异质的? 特定文化下某一产品能满足哪种需求?

什么是亚文化?

什么是亚文化?

什么是亚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亚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亚文化究竟是什么,可能并不十分清晰。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会解释什么是亚文化,并探讨它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亚文化是什么?亚文化是指一种对主流文化有所不同的文化形式。

它是一种对主流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表现形式,包括一系列的思想、理念,以及特定的语言和行为表现。

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模糊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往往是以一种对主流文化的反应为基础的,因此其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发展出越来越多的分支和变体。

二、亚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阶段亚文化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这是当时社会大力推崇多元文化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内,不同的社会群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主流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并从中发展出新的、对自己更能够代表性的文化形式。

2.发展阶段1980年代和1990年代,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亚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平台,同时也让更多人融入连接世界的亚文化社群中。

计算机和手持设备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连接到网络中,在网络上,各种类型的亚文化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发展,进一步拓宽了亚文化的边界。

3.现代化阶段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加入到了这一大家庭中来,目前已经形成了极其丰富多样的亚文化群体。

例如卡通迷、游戏迷、音乐迷、动漫迷、电影迷、拜金主义者、嘻哈迷或魅族族等。

这些社会群体都对主流文化有所不同的关注和兴趣,发展出了不同领域中独特的文化形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价值追求与娱乐爱好。

三、亚文化的作用和价值1.文化多样性亚文化因其多样性和独特性而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它们提供了新的、独特的文化形式,使得世界文化变得愈加丰富多彩,从而推动了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2.寻找共鸣感亚文化代表着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和理念,因此它们往往能够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价值观类似的人。

因此,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寻找共鸣的方式,让更多人团结在一起。

亚文化 名词解释

亚文化 名词解释

亚文化的定义与特点1. 亚文化的概念亚文化(Subculture)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具有特定社会属性和文化特征的小型社会群体。

亚文化通常是由一群人共同分享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和审美观念所构建的。

它们在社会中形成独立的子群体,与主流文化有明显的差异和独特性。

2. 亚文化的分类亚文化可以按照其形成的原因、内容和特征进行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亚文化分类:2.1 青少年亚文化青少年亚文化是指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

青少年亚文化通常包括乐队追随者、街头文化、嘻哈文化、朋克文化等。

这些文化往往反映了青少年的反叛精神、个性追求和对主流文化的不满。

2.2 社会亚文化社会亚文化是指在某个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

社会亚文化通常包括宗教亚文化、职业亚文化、地区亚文化等。

这些文化往往与个体的身份认同、职业特点或地域背景密切相关。

2.3 兴趣亚文化兴趣亚文化是指在共同兴趣爱好基础上形成的文化。

兴趣亚文化通常包括游戏亚文化、动漫亚文化、音乐亚文化等。

这些文化往往围绕着特定的兴趣主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共同体。

2.4 文化亚文化文化亚文化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

文化亚文化通常包括少数民族亚文化、移民亚文化等。

这些文化往往由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所塑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

3. 亚文化的特点亚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3.1 自我认同亚文化成员通常具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他们认同亚文化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审美观念,将其作为自己身份的一部分,并以此来界定自己与其他人的差异。

3.2 反主流亚文化往往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反叛或对抗。

亚文化成员不满足于主流文化的规范和价值观,他们追求与主流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

3.3 独特性亚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表达方式。

它们通常有自己的符号、语言、服饰和行为规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格和认同。

3.4 社交共同体亚文化是一种社交共同体,成员之间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建立起联系和认同感。

亚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案例

亚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案例

亚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案例摘要:I.亚文化简介- 亚文化的定义- 亚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II.案例一:二次元文化- 二次元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二次元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二次元文化在消费者行为中的具体表现III.案例二:街头文化- 街头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街头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街头文化在消费者行为中的具体表现IV.案例三:环保主义- 环保主义的定义和特点- 环保主义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环保主义在消费者行为中的具体表现V.结论- 亚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总结- 亚文化在未来消费者行为中的发展趋势和预测正文:I.亚文化简介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基础上,由一些特定群体或个人形成的、与主流文化有所区别的次文化。

这些次文化群体拥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他们的消费行为也因此而受到影响。

亚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II.案例一:二次元文化二次元文化是指由日本动漫、漫画、轻小说等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次元文化的特点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强烈的情感表达。

在二次元文化的影响下,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与动漫、漫画、轻小说等相关的产品,比如服装、玩具、周边等。

同时,二次元文化也影响了消费者的审美和消费习惯,比如对可爱、萌系的偏好,以及对特定角色的热爱和追捧。

III.案例二:街头文化街头文化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美国,它是一种以街头艺术、音乐、时尚、运动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现象。

街头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包容、反叛和自我表达。

在街头文化的影响下,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具有街头风格的产品,比如服饰、鞋子、配件等。

同时,街头文化也影响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比如对自由、个性和创新的追求,以及对街头艺术、音乐等活动的热爱和参与。

IV.案例三:环保主义环保主义是一种以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文化现象。

环保主义的特点是关注环境、倡导绿色消费和可持续发展。

在环保主义的影响下,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环保、节能、低碳的产品,比如太阳能板、电动汽车、环保材料等。

亚文化是什么意思

亚文化是什么意思

亚文化是什么意思亚文化,通常是指种种非主流、非普适、非大众的文化。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并构成亚文化等都是这种亚文化。

亚文化有各种分类方法,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

如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

由地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亚文化群体,许多是所谓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亚文化则是青少年亚文化。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不同,自成一格的青年亚文化团体更喜欢标新立异、张扬自我,甚至故意挑战主流、正统文化形式和规范。

亚文化由于其与主流文化的差异,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叛逆、挑战,往往会引发两种文化之间的紧张对抗、对峙,以至于主流文化会通过法律、行政、教育、家庭、社会组织等体系对其进行抑制、管控、排斥,使社会和家庭长期存在种种文化冲突。

我们通常所谓代沟、问题少年、叛逆期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这种紧张关系的描述。

正因为亚文化现象对社会和家庭的和谐稳定、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这些年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

那就是在都市处于非中心——或者说处于边缘地位的人,共同创造与享有的特殊文化,而且它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

一般来看,这些文化极少被专业出版物、媒体与展示单位所介绍,甚至也不为专业的文化学者所重视。

在外国的历史上,著名的爵士乐与摇滚乐都曾经是亚文化,但随着专业人士与文化学者的不断介入,它们到后来都成了正规文化的一部分。

这也表明,所谓正规文化总是在吸收亚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了20 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西方学术界出现了“后亚文 化研究”( post subcultures studies) 或“后亚文化理 论”(post subcultural theory) 之类的提法; “后亚文化”概念 的提出,旨在阐释亚文化人群在多变繁复的新传媒时代和日 益普泛的文化符号消费时代所产生的诸多身份困惑, 比如全 球化网络时代的虚拟社群身份、消费主义弥漫下抵抗意识 的消解等等。 在他们看来, 伯明翰学派以前看重的那些因弱势身份(如 无产阶级、青少年、有色人种、女性或同性恋等) 聚结在一 起的亚文化群体, 在身份极度混杂和变异的当下消费文化时 代, 已经失去了自身所能依附的现实社会基础,也自然失去了 开展“仪式抵抗”的“英雄精神”。相反,当下的亚文化社 群活跃于各种亦真亦幻的“俱乐部亚文化”或亚文化“场 景”(如锐舞派对[ rave party ] 、网上冲浪族等) 当中,已经 演变为碎片化、混杂性、短暂性和“无关政治”的“流动 身份” 。在这些新出现的亚文化“场景”(如全球互联网平 台) 中“游走”的流动社群以及他们诡异多变的“再现”方 式,成了“亚文化”的“能指链”,像德里达所说的“踪 迹”( trace ) 一样时隐时现, 飘忽不定。这样的“亚文化” 概念当然缺乏伯明翰学派的“抵抗”型亚文化的“英雄” 气概, 简直成了身份政治的“自恋”式表演。
贝克尔这种不无极端倾向的表述, 在一定程度上 揭示了亚文化偏差行为的社会成因, 尤其强调了 “越轨亚文化”被命名、被标签化、被刻板化定型 的社会阶层根源。这种揭示不但体现出社会学的人 文情怀———社会学家对弱势群体和越轨人群的同 情, 而且在方法论上对后来的亚文化研究(尤其涉及 到主流意识形态或传媒对某一弱势群体的舆论定型 时)产生了深刻影响。 英国学者斯坦利· 科恩(Stanley Cohen) 正是受 “标签理论”的启发,研究了英国主流传媒对两类 青年亚文化反叛群体(摩登族和摇滚乐迷) 的“妖魔 化”, 于1972 年出版了《民间恶魔与道德恐慌》 ( 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 一书,揭示了“民 间恶魔”这一标签与主流社会“道德恐慌”之间的 深层联系。
有关亚文化和“反文化”的定义表明, 亚 文化的存在源于社会中各种结构性矛盾的 普遍存在,而且这些结构性矛盾往往呈现为 处于从属(或弱势) 地位的群体对占主导地位 的阶层或意识形态的反叛或抵抗。
一般认为这些结构性矛盾(弱势群体与强势阶层或意识 形态之间的斗争) 主要集中在阶级、性别、种族、年龄(代 际) 、性取向和消费方式等方面。这些结构性的矛盾通常 被归结为如下一些对立群体—— 被统治阶层∕统治阶层 女性∕男性 有色人种∕白人 青少年∕成人 同性恋∕异性恋等 ——之间及其所依附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 与这些结构性矛盾相呼应,出现了诸如工人阶级文化、 女性文化、黑人或有色人种文化、青年亚文化、同性恋亚 文化等多种亚文化形式或亚文化称谓。
从社会政治结构来界定“亚文化”,就会发现它 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社会学概念,还是一个文化政治 学范畴。因此,亚文化群及其特征既是由主流社会 划定的, 也是由被划入这一群体的人以自己的政治 实践创造出来的。借用意大利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 家葛兰西(Antonio Gramsci) 的思想,不少学者将亚 文化看作处在从属地位的阶层与处在主导地位的阶 层通过“协商” 和斗争最终取得的政治文化成果。 尽管这种斗争和协商往往仅限于文化的、“仪式性 的”和“象征性的”抵抗,并不能直接改变现实的 政治经济结构和阶级秩序, 但毕竟对占支配地位的 政治经济结构及其意识形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 此二战后深受西方左翼学者的关注。
从社会学角度看,亚文化群是被主流社会 贴上了某种标签的一群人, 他们往往处在非 主流的、从属的社会地位上,他们有着区别 于其他群体(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群体) 的诸 多明显特征(如偏离性、边缘性甚至挑战性) 和特殊生活方式。
由以上分析可知,“亚文化”可以指有特殊行为 方式的一群人, 也可指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但更 重要的是,它还隐含着种种复杂的社会权力关系, 是社会政治结构深层矛盾的某种体现。加拿大学 者布雷克(Michael Blake) 对“亚文化”的界定,就 非常强调亚文化与社会政治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布雷克看来,“亚文化”是“由处在从属结构位置 的群体中发展出的一套意义系统、表达方式或生 活方式,以回应占主导地位的意义系统;它表明处于 从属地位的群体试图解决那些从广泛的社会背景 当中产生的各种结构性的矛盾”。
在一定意义上, 这些名目繁多的亚文化 形式或亚文化群体, 也可以被看作是长期处 在从属地位的阶层或群体以文化仪式对那 些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阶层或意识形态的 政治反叛。
正式的亚文化研究是在20 世纪30 年代 以后才出现的。 如果以今天的亚文化概念反观历史, 会 发现亚文化群体作为一类边缘人出现并引 起主流社会注意, 则已经有将近五百年的历 史了。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自16 世纪以来西 方社会关于亚文化群体的描述和研究, 基本 上都遵循或围绕了两条先在逻辑 。这两条 逻辑作为亚文化研究的“史前史”而存在, 并直接影响到七十多年来出现的各类亚文 化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早期,亚文化研 究的重心转移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该校 1964 年成立的“当代文化研究中 心”( CCCS)开创了具有政治实践旨向的文 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 事业, 形成了颇具 影响力的伯明翰学派。他们不但在理论和 方法论方面有重大突破,而且在流行文化、 亚文化、教育、种族、工作和妇女研究等 领域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对青 年亚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研究,综合调动阶级、 性别和种族等理论视角,精辟地分析了各类 青年亚文化行为的符号象征(风格)意义,尤其 是仪式政治抵抗的意义。
其一,将街头流浪者与定居者、将非生产性与劳动生 产相对立的逻辑。按照这一逻辑,亚文化群体一般 被描述为消极的流浪者、好逸恶劳的寄生者或现 存秩序的挑衅者。从现存的文献来看, 这方面的描 述可以直接追溯到16 世纪中叶以来出现的流浪汉 文学。 自16 世纪60 年代以后, 英格兰出现了不少描 写无赖、小偷、打零工者、流浪汉、娼妇、解雇 兵、学徒演员和“骗子”等边缘人群的文字描述。 在这些文献中, 在前工业时代和现代英国社会边缘 出没的这些流浪“人群”,常常被描述为游手好闲、 只关心自身利益的消极存在; 他们被认为是没有生 产力的群体———既没有财产,也没有劳动的需求。化,体现着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 观的网络流行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它对未成年人的思想 意识、行为方式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的特点: 一是边缘性。网络亚文化群体中的青少年群体是一个避开家庭、不忠 实的、行动较为诡秘的群体。他们交流、交往、学习、休闲多以网络为 主,由此而形成的网络亚文化游离于网络主流文化之外,成为弱势的、 次要的边缘网络文化。而这又恰恰成了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最合适 的文化形式。如网络聊天、网络流行语、网络游戏等充满诱惑力的网络 活动,已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活动。 二是时尚性。网络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类千百年的生活、工作、交流 传统,延伸了人类活动的现有空间。网络所具有的跨区域性、互动性、 及时性等特点,使对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与急切追求的年 轻人,成为时尚文化名副其实的创造者,推动着网络亚文化不断发展。 如“快闪暴走族”,以游戏的姿态,体现一种时尚和角色扮演,反映青 年人回归社会群体、崇尚自由、宣泄情绪、表现颠覆常规和重塑社会秩 序的内心冲动的一种新的社会交往形式。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自20 世纪20 年代 起, 就开始对移民、犯罪青少年等亚文化群 体展开系统研究,到20 世纪60 年代, 最终形 成了著名的芝加哥“越轨亚文化”研究。 芝加哥学派早期的领军人物之一帕克 ( Robert E. Park) 1915 年写成的《城市》 一文,与滕尼斯对现代社会与社群所进行的 区分有内在相通之处。
从这两位著名学者所下的定义来看, 英文 中的subculture 一词,至少包含两重含义:第 一, 指一种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相对、包含 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之中并试图与之相区 别、由某一群体所共享的价值和行为方式; 第二,指共享某种亚文化的人群或社群(近似 于community) , 在此语境下可译为“亚文 化群”。这两重含义都表明“亚文化”既 具有被主流社会所划定、又具有群体自我 认同的特征:即,当社会中的某一群体形成了 一种区别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特征、具有 了其他一些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 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便被称为“亚文 化”。
贝克尔( Howard Becker) 继承芝加哥学派关注 “越轨人群”的传统,进一步发展了社会文化符号 互动理论。他对功能主义越轨行为理论(即认为越 轨行为是由社会系统中的结构性压力造成的) 提出 了质疑,并在《局外人》( Outsiders :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 , 1963) 一书中提出了 “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 。这一理论认为越 轨行为是社会人群互动的产物:越轨行为和越轨人 群不是天生就有的,“越轨是由社会群体造成的”, 尤其是由强势人群造成的。 这些群体规定了若干规则(违反它们就构成了 越轨) ,并将这些规则用于那些被称为“圈外人” 的特殊个体。根据这种观点,越轨的根据不是人们 行动的性质, 而是一些人将那些规则和制裁方法应 用于圈外人的结果。越轨者是那些被成功地贴上 了越轨标签的人, 而越轨行为则是被人们贴上了这 种标签的行为。
1955 年, 美国社会学家科恩(Albert K. Cohen) 在 其著名的《越轨男孩:帮伙文化》( Delinquency Boys : the Culture of Gang) 一书中,结合芝加哥学 派的已有成果,进一步从特有群体角度对亚文化现象 进行了考察。 科恩能够较为系统地探讨亚文化问题, 得益于他 的“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 理论(假设) ,即: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试图解决自己在社会中遭遇的 各类麻烦问题。在他看来,下层阶级出身的青少年所 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这就是地位挫败(status frustration)的苦恼,而这些青少年形成的亚文化就是 他们解决地位挫败问题的特有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