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翻译
《过秦论》翻译第三段:
【过秦论原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翻译】等到秦始皇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事业,挥鞭用武力来征服各国终于吞并了东周、西周并且灭亡了诸侯各国,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刑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他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领只得低着头、用绳子捆住脖子表示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侵扰,六国的遗民再也不敢拿起弓箭来复仇.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有志之士;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城里,并加以销毁了,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华山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居高达万丈的华山,又占有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又派优秀的将领拿着强劲的弓弩守卫着战略要地,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
【翻译】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现任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的诸侯都很害怕,于是结合联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贤明聪慧而又宽宏厚道、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约为合纵之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聚合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中有才能的人,如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 、召滑、楼缓、翟景、苏历、乐一等人宣传他们的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缪、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帅他们的军队.他们曾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甲士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进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秆失去一支箭,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足够的力量从他们这一弊端入手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流的血水竟能浮起矛盾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宰割诸侯的国家,占着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
过秦论原文翻译以及作品赏析
过秦论原文翻译以及作品赏析过秦论原文翻译以及作品赏析《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过秦论翻译和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注释《过秦论》翻译第一段:【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孝公占有庐山、函谷关等险要之地(隘口),拥有永州等广大之地。
(秦国的)君主和臣子都牢牢盘踞在周朝,而且(像席子一样卷起来,像布袋一样)有吞并天下、占领大海、控制全国、吞并四面八方的意图。
此时的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制,致力于培育纺织,打造防御性和进攻性武器,在国外推行连横,使诸侯国相互争斗。
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获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过秦论》翻译第二段:【过秦论原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翻译】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现任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的诸侯都很害怕,于是结合联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贤明聪慧而又宽宏厚道、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约为合纵之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聚合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中有才能的人,如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历、乐一等人宣传他们的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缪、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帅他们的军队.他们曾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甲士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进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秆失去一支箭,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足够的力量从他们这一弊端入手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流的血水竟能浮起矛盾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宰割诸侯的国家,占着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过秦论》翻译第三段:【过秦论原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翻译】等到秦始皇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事业,挥鞭用武力来征服各国终于吞并了东周、西周并且灭亡了诸侯各国,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刑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他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领只得低着头、用绳子捆住脖子表示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侵扰,六国的遗民再也不敢拿起弓箭来复仇.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有志之士;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城里,并加以销毁了,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华山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居高达万丈的华山,又占有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又派优秀的将领拿着强劲的弓弩守卫着战略要地,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过秦论》翻译第四段:【过秦论原文】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翻译】秦始皇死后,他余存的威力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子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是当过雇农供人役使的人,而且是被征发戍边的人;他的才能还赶不上一般水平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能,有又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投身在军队之中,突起在田野之间,率领疲弊的士卒,指挥着数百名部众,转过身来就进攻秦王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祥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此后,殽山以东的六国豪杰于是一起起来,终于推翻了秦朝.《过秦论》翻译第五段:【过秦论原文】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翻译】况且那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土地之广,殽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陈涉的社会地位不比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他们一伙人的农具木棍不比兵器更锋利;他们那些戍边的部队,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他的深谋远虑、行****兵的战术,并不比九国的谋士高明.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变化,功业恰恰呈现出相反的情况.假使拿殽山以东的各个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较长短,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但是,秦国却凭靠当初一块小小的地盘,获得了天子的权势,统辖了天下的八州,迫使原来同列的六个诸侯国前来朝聘,以有一百多年了;然后又以天下为一家私有,以殽函作为宫墙;一个普通百姓带头起义,却是秦朝宗庙被毁坏,皇帝自己也是在人家手上,被天下人嘲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不施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导语】不管此时的你是学霸级别还是学渣分⼦,不管此时的你成功还是失意,不管此时的你迷茫还是有⽅向,请你认识⾃⼰,好好爱⾃⼰。
再怎么羡慕别⼈的钱包,⾝份,地位。
那都不是⾃⼰的。
收起你的伪装愚昧,好好地做⾃⼰,记住⾃⼰在糟糕也是⾃⼰,请善待⾃⼰。
⽆忧考为你整理了《⽂⾔⽂《过秦论》原⽂及翻译》,学习路上,⽆忧考为你加油! 【原⽂】 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亏,破灭之道也。
或⽈: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则获⾢,⼤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欲,诸侯之所⼤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如弃草芥。
今⽇割五城,明⽇割⼗城,然后得⼀⼣安寝。
起视四境,⽽秦兵⼜⾄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于*,理固宜然。
古⼈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薪不尽,⽕不灭。
③”此⾔得之。
齐⼈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国⽽后亡,斯⽤兵之效也。
⾄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败⽽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武⽽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⒂孤危,战败⽽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勿附于秦,刺客不⾏,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以事⒆秦之⼼礼⒇天下之奇才,并⼒西向,则吾恐秦⼈⾷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23)为秦⼈积威之所劫,⽇削⽉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犹有可以(28)不赂⽽胜之之势。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翻译第一段:【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翻译】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
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过秦论)《过秦论》翻译第二段:【过秦论原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国家 无事.(过秦论)【翻译】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现任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的诸侯都很害怕,于是结合联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贤明聪慧而又宽宏厚道、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约为合纵之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聚合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中有才能的人,如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 、召滑、楼缓、翟景、苏历、乐一等人宣传他们的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缪、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帅他们的军队.他们曾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甲士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进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秆失去一支箭,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足够的力量从他们这一弊端入手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流的血水竟能浮起矛盾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宰割诸侯的国家,占着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过秦论》翻译第三段:【过秦论原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翻译】等到秦始皇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事业,挥鞭用武力来征服各国终于吞并了东周、西周并且灭亡了诸侯各国,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刑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他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领只得低着头、用绳子捆住脖子表示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侵扰,六国的遗民再也不敢拿起弓箭来复仇.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有志之士;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城里,并加以销毁了,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华山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居高达万丈的华山,又占有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又派优秀的将领拿着强劲的弓弩守卫着战略要地,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过秦论》翻译第四段:【过秦论原文】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翻译】 秦始皇死后,他余存的威力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子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是当过雇农供人役使的人,而且是被征发戍边的人;他的才能还赶不上一般水平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能,有没有陶朱、猗吨那样的富有;投身在军队之中,突起在田野之间,率领疲弊的士卒,指挥着数百名部众,转过身来就进攻秦王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祥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此后,殽山以东的六国豪杰于是一起起来,终于推翻了秦朝.《过秦论》翻译第五段:【过秦论原文】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翻译】况且那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土地之广,殽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陈涉的社会地位不比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他们一伙人的农具木棍不比兵器更锋利;他们那些戍边的部队,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他的深谋远虑、行****兵的战术,并不比九国的谋士高明.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变化,功业恰恰呈现出相反的情况.假使拿殽山以东的各个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较长短,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但是,秦国却凭靠当初一块小小的地盘,获得了天子的权势,统辖了天下的八州,迫使原来同列的六个诸侯国前来朝聘,以有一百多年了;然后又以天下为一家私有,以殽函作为宫墙;一个普通百姓带头起义,却是秦朝宗庙被毁坏,皇帝自己也是在人家手上,被天下人嘲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不施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过秦论文言文翻译全文
昔者秦王政,雄才大略,吞并诸侯,一统天下。
始皇帝之世,政令严明,法制严峻,国家富强,威震四海。
然秦之盛也,以暴制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秦二世而亡,天下三分,七国并起。
夫秦之所以速亡者,以其不修仁义,不施仁政也。
昔者齐桓公,以仁义称霸,诸侯归心。
晋文公,以信义服人,威德并施。
而秦王政,不修仁义,专任刑法,以威服天下。
是以民怨沸腾,天下离心。
秦二世,不恤民情,奢侈无度,荒淫无道,民不聊生。
且夫秦之法治,严于斧钺,杀人如草不惊。
刑者无数,死者无数,民不敢言,不敢怒。
秦之法,民不畏死,奈何求生?是以秦之政,虽严酷,而民不畏,不畏则无惧,无惧则无惮,无惮则无顺,无顺则无道,无道则无国。
夫秦之政,始于暴,终于乱。
始皇帝崩,胡亥即位,赵高乱政,二世荒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大乱。
秦虽强,终不能敌天下之心。
陈涉虽起于草莽,然其志在天下,一举而天下三分。
秦之政,虽盛,而民不附,附者寡,不附者众,故秦之亡,不待时而至。
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
秦王政虽欲传之万世,而天下之人,不与也。
故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秦失其道,天下共弃之。
是以秦虽强,不能久于天下,而天下共诛之。
夫秦之失,在于不修仁义,不施仁政,不恤民情,不修法制,不重人才,不广德惠。
是以秦之亡,乃天亡也。
故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今夫天下,诸侯并起,强者为王,弱者为寇。
欲求天下之安,必先修仁义,施仁政,恤民情,修法制,重人才,广德惠。
如是,则天下归心,国家昌盛,万世之业,可保矣。
【注】本文为《过秦论》全文的文言文翻译,由于原文较长,翻译时略有删减,以符合字数要求。
过秦论文言文重点翻译
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翻译: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的险要之地,拥有雍州广阔的土地,君臣团结一致,企图窥视周室。
他们怀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野心,意图并吞八荒。
当时,商鞅辅佐他,在国内制定法律制度,致力于农业和纺织业,修建防御和作战的设施;在国外,通过连衡策略与诸侯国争斗。
于是,秦人轻松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去世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了先祖的事业,遵循遗策,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征服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土地,向北占领要害的郡县。
诸侯国感到恐惧,纷纷结盟,企图削弱秦国,不惜舍弃珍贵的器物、宝贵的财宝和肥沃的土地,以吸引天下的人才,共同对抗秦国。
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君主都明智、忠诚、宽厚、仁爱,尊敬贤才、重视士人,联合起来,背离连衡策略,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各国。
于是,六国的人才如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图,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指挥他们的军队。
他们曾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百万之师,攻打函谷关,秦人打开关门迎战,九国联军犹豫不决,不敢进攻。
秦国没有耗费一兵一卒,而天下诸侯已经陷入困境。
于是,合纵联盟瓦解,各国争相割地求和,以贿赂秦国。
秦国仍有余力制服各国,追击败军,伏尸百万,血流成河。
翻译:孝公去世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了先祖的事业,遵循遗策,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征服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土地,向北占领要害的郡县。
诸侯国感到恐惧,纷纷结盟,企图削弱秦国,不惜舍弃珍贵的器物、宝贵的财宝和肥沃的土地,以吸引天下的人才,共同对抗秦国。
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及赏析
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过秦论》贾谊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导语】不管此时的你是学霸级别还是学渣分⼦,不管此时的你成功还是失意,不管此时的你迷茫还是有⽅向,请你认识⾃⼰,好好爱⾃⼰。
再怎么羡慕别⼈的钱包,⾝份,地位。
那都不是⾃⼰的。
收起你的伪装愚昧,好好地做⾃⼰,记住⾃⼰在糟糕也是⾃⼰,请善待⾃⼰。
为你整理了《⽂⾔⽂《过秦论》原⽂及翻译》,学习路上,为你加油! 【原⽂】 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亏,破灭之道也。
或⽈: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则获⾢,⼤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欲,诸侯之所⼤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如弃草芥。
今⽇割五城,明⽇割⼗城,然后得⼀⼣安寝。
起视四境,⽽秦兵⼜⾄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于*,理固宜然。
古⼈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薪不尽,⽕不灭。
③”此⾔得之。
齐⼈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国⽽后亡,斯⽤兵之效也。
⾄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败⽽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武⽽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⒂孤危,战败⽽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勿附于秦,刺客不⾏,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以事⒆秦之⼼礼⒇天下之奇才,并⼒西向,则吾恐秦⼈⾷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23)为秦⼈积威之所劫,⽇削⽉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犹有可以(28)不赂⽽胜之之势。
《过秦论》原文以及翻译优秀6篇
《过秦论》原文以及翻译优秀6篇译文篇一秦孝公凭据崤山和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关隘,又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窥探东周王朝的虚实,怀有席卷天下、包举四方、囊括四海、吞并八荒之地的野心。
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对内建立法规制度,鼓励农民种田和织布,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武器装备;对外推行连横政策,使诸侯之间互相争斗。
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王继承祖上的事业,遵循既定的政策,向南兼并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在东面占据了肥沃的土地,割取了地势险要的州郡。
诸侯们很害怕,共同结盟来设法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贵重的宝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纳普天下的才士,“合纵”结成同盟,相互联成一体。
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君子都聪明、忠诚、讲信用,对人宽厚而友爱,尊重贤士,相约用合纵来离散秦国的连横,联合了韩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赵国、宋国、卫国、中山国的兵力。
于是,东方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班人替他们出谋献策,有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班人替他们互通消息,有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班人替他们统帅军队,常常以十倍于秦的土地做后方,率领万大军,逼临函谷关进攻秦国。
秦人大开关门,引敌入境,但九国的将士徘徊犹豫,结果逃之夭夭而不敢进击。
秦国既未丢失土地、又不化费兵力,而各诸侯国已陷入了困境。
于是合纵离散,盟约解除,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讨好秦国。
秦国有余力控制并利用各国诸侯的弱点,追逐逃亡、失败的各国士兵,被杀的人多达百万,流的血可以漂浮起大盾。
秦国乘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迫使强国请求投降,弱国入秦朝拜。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短,国家没有重大的战事。
到了秦始皇,他继承了六世祖先积聚的功业,挥动长鞭统治天下,吞并了周王朝,又灭亡了六国诸侯,终于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统治了天下四方,手执棍棒鞭挞天下百姓,威震四海。
过秦论文言文翻译
过秦论⽂⾔⽂翻译相关推荐过秦论⽂⾔⽂翻译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从各个⽅⾯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下⾯,⼩编为⼤家分享过秦论⽂⾔⽂翻译,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原⽂ 上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荒之⼼。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诸侯。
于是秦⼈拱⼿⽽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合从缔交,相与为⼀。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忠信,宽厚⽽爱⼈,尊贤⽽重⼠,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之众。
于是六国之⼠,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攻秦。
秦⼈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不敢进。
秦⽆亡⽮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赂秦。
秦有余⼒⽽制其弊,追亡逐北,伏⼫百万,流⾎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
强国请服,弱国⼊朝。
延及孝⽂王、庄襄王,享国之⽇浅,国家⽆事。
及⾄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御宇内,吞⼆周⽽亡诸侯,履⾄尊⽽制六合,执敲扑⽽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
胡⼈不敢南下⽽牧马,⼠不敢弯⼸⽽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以愚黔⾸;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精卒陈利兵⽽谁何。
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
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
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译文: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
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
《过秦论》(含逐字逐句翻译)
《过秦论》(含逐字逐句翻译)《过秦论》作者:________刘向前言《过秦论》是中国古代一篇重要的文献作品,作者为刘向,书中详细阐述了秦朝统一六国后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应对之策。
本文将对《过秦论》进行逐字逐句翻译,并在文末附上相关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
第一章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国家由与时俱进转变为封建专制。
一方面,秦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如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县等。
另一方面,秦朝实行严苛的法律和高压政策,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第二章秦朝采取的军事战略也引起了国家困境。
秦国以强盛的军队统一六国,但其军事思想和战略不灵活,造成了国家内外的问题。
此外,秦朝还过度重视军事力量,忽视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第三章秦朝实行的法律制度也暴露出严重的问题。
它过分追求严厉刑罚,忽视了法治原则。
刑罚过度残酷,致使社会秩序混乱,人民负重前行。
第四章思想深处的旧时代观念也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封建思想仍然深植人心,社会固化,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第五章在罢黜百家之后,秦朝对于文化思想的重视程度降低。
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都受到了限制,对当时的社会进步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六章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带来了国土的扩张和财富的积累。
然而,财富的过度集中导致社会贫富悬殊加剧,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结论通过《过秦论》的内容可以看出,秦朝在统一六国后,虽然一度强盛,但其政治、军事、法律、思想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引发了社会的混乱和民众的不满。
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多借鉴意义。
附件1.《过秦论》原文2.《过秦论》中译文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央集权:________指国家政权力量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权力相对较低。
2.分封制度:________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中央将国家的部分土地授予王公贵族,以维护中央统治。
3.郡县:________古代中国行政区划单位,郡辖若干县,县是郡的下级行政单位。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过秦论》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高二课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高二课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1.原文篇一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XX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逐字翻译+译文
贾谊《过秦论》原文+注释+译文过秦.(指出秦的过失,动词)论●秦孝公据.(依靠,凭借)崤函之固,拥.(拥有)雍州之地,君臣固.(牢固地)守(守卫)以窥.(窥视)周室,有席.(名词作状语,像卷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名词作状语,像用包裹把东西包起来一样)举.(举起,拿走)宇内,囊.(像用口袋把东西装起来一样)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指示代词这,这个)时也,商君佐.(辅佐)之,内.(名词作状语,对内)立法度,务.(致力,从事)耕织,修.(整治,治理)守战之具.(器械);外(名词作状语,对外)连衡而斗.(使……相斗,动词的使动用法)诸(两手相合,比喻很轻松,不费力的样子)而取西河之外。
侯。
于是秦人拱手..译文: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
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已经)没,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取汉中,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举.(攻取)巴、蜀,东.割(名词作状语,向东))膏腴之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开会)盟.(会盟)而谋弱.(使……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用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同纵)缔交,相与(帮助)为一。
(聪明智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慧)而忠.(忠诚)信.(讲信用),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约定)从离.(使离散)衡,兼.(集中)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众人)。
过秦论原文一一对应翻译
过秦论原文一一对应翻译原文占位秦孝公据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崂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们牢固地防守着本土,借以窥视周朝的政权,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大志,吞并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原文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在这时候,商鞅辅佐他,在国内制定法令制度,致力于农耕和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施行连横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
原文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争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原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11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译文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人的事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占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重要的郡邑。
原文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划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用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采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形成一体。
原文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译文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常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原文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译文这四位封君,都见事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宽容厚道而又爱护百姓,尊敬贤能而又器重谋士,(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国的连横策略,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国的军队结成联军。
原文于是六国之士,有窜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殄、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译文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宵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替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殄、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学习是少不了对外拓展的,这次关于《过秦论》这一篇文章,你学习的怎么样了呢?掌握了多少了呢?多多复习一下吧。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秦论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过秦论原文原文(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
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
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
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
是二世之过也。
下篇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脩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
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
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
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
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悟。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
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
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
案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上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着像卷席子一样卷走天下,像包包裹一样包走九州,像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吞并八方荒远之地的意图。
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
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
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
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
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
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
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
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
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
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