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表格作业设计
《故乡》电子表格教案
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小结: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谈谈小说》)在阅读课文时,掌握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写好人物小传的重要方面;而写人物的小传,又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为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奠定了基础。在写本文中的人物小传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变”是这些人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如对闰土,就可作这样的分析:闰土是一个代表了中国封建农村因贫穷、落后的生活重压而变得麻木、愚昧的农民的形象。
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2):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初识wps表格教学设计
初识wps表格教学设计初识WPS表格教学设计WPS表格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电子表格软件,它可以帮助用户轻松地处理数据、制作图表、进行数据分析等。
在教学中,WPS表格也是一款非常实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下面,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初识WPS表格。
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初识WPS表格的教学,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WPS表格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2.掌握WPS表格的基本数据处理方法;3.能够使用WPS表格制作简单的图表和数据分析;4.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WPS表格。
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WPS表格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WPS表格的基本功能介绍:包括新建、打开、保存、关闭等基本操作方法;2. WPS表格的基本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输入、数据格式化、数据排序、数据筛选等基本操作方法;3. WPS表格的图表制作:包括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基本图表的制作方法;4. WPS表格的数据分析:包括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基本数据分析方法;5. WPS表格的实际应用:包括在工作中如何使用WPS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讲解法:通过讲解WPS表格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让学生了解WPS表格的基本知识;2. 演示法:通过演示WPS表格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图表制作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3. 练习法:通过练习WPS表格的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WPS表格的基本操作方法;4. 实践法:通过实际应用WPS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WPS表格。
初中信息技术《初识电子表格》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知道电子表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删除单元格,调整行高、列宽等。
3. 让学生学会使用Excel进行数据输入,包括文本、数字、日期等类型。
4. 让学生了解Excel中的常用函数,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二、教学内容1. 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及应用2. Excel的基本操作3. 数据输入的方法及技巧4. 常用函数的使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Excel的基本操作,数据输入方法,常用函数的使用。
2. 难点:常用函数的灵活运用,数据输入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和函数使用。
2. 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法,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掌握电子表格的使用。
3.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子表格实例,引发学生对电子表格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Excel的基本操作,数据输入的方法及技巧,常用函数的使用。
3. 示范:教师演示具体的操作步骤,让学生跟随操作。
4. 练习:学生动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Excel的基本操作、数据输入方法及技巧、常用函数的使用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分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指标:准确度、速度、创新性、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信息技术》2. 教学软件:Excel3. 辅助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网络4. 教学资源:电子表格实例、练习题、教学课件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Excel的基本操作2. 第3-4课时:数据输入的方法及技巧,常用函数的使用3. 第5-6课时:综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4. 第7-8课时:完成课后作业,进行分组讨论九、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反馈等方面。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2.1初识电子表格教学设计
-输入数字数据,按回车键确认。
-输入日期数据,按回车键确认。
-双击选中的单元格,进入编辑状态,输入或修改数据后,按回车键确认。
5.例题5:数据排序与筛选
-题目描述:请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以便更方便地进行数据分析。
-解答步骤:
-打开电子表格软件,选中需要排序的数据列。
-题目描述:请使用电子表格软件,选中一个单元格,并编辑该单元格中的数据。
-解答步骤:
-打开电子表格软件,点击并拖动鼠标选中目标单元格。
-双击选中的单元格,进入编辑状态,输入或修改数据后,按回车键确认。
3.例题3:单元格的格式化
-题目描述:请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对一个单元格进行格式化,包括设置字体、颜色和对齐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对电子表格产生兴趣,认识到电子表格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遵循电子表格使用规范,注重信息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
-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表格参与社会事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板书设计
1.电子表格基本概念
-电子表格:数字化表格,用于存储、组织、分析数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电子表格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以便更方便地进行数据分析。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法,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优质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第四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的使用”,具体内容包括:Excel的基本操作、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图表的创建与编辑。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如单元格的选取、编辑、格式设置等。
2. 学会使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 能够独立创建和编辑图表,展示数据可视化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Excel的基本操作、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图表的创建与编辑。
难点:公式和函数的嵌套使用,图表的类型选择与美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白板。
2. 学具: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指导手册、Excel软件。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展示如何使用Excel对一家公司的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理论讲解(15分钟)(1)Excel基本操作:单元格选取、编辑、格式设置。
(2)公式和函数的使用:介绍常用公式和函数,如SUM、AVERAGE、COUNT等。
(3)图表的创建与编辑: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以及图表的美化。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例,逐步讲解如何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实践指导手册,完成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与解答(10分钟)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共同探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计算机应用基础》——Excel的使用2. 内容:(1)Excel基本操作(2)公式和函数(3)图表的创建与编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使用Excel完成一个班级的成绩统计表,包括总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等。
(2)根据统计表,创建一个柱状图,展示各科成绩的分布情况。
2. 答案:(1)成绩统计表:利用SUM、AVERAGE、MAX、MIN等函数完成。
(2)柱状图: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并进行美化。
《第4课 用计算机辅助学习》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三年级上册
《用计算机辅助学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了解并掌握计算机辅助学习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运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信息素养。
二、作业内容1. 任务一:制作个人学习计划表学生需要使用计算机软件,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制作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表。
要求包含学习时间、内容、目标等要素,并能够进行保存和打印。
2. 任务二:查找学习资源学生需要使用互联网,根据自身学习需求,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源,如视频、文档、网站等。
要求能够筛选出适合自身学习的资源,并能够进行下载和保存。
3. 任务三:制定复习计划表学生需要回顾已学内容,使用计算机软件,制定一份复习计划表。
要求包含复习时间、内容、方法等要素,并能够进行保存和打印。
4. 任务四:使用学习软件辅助学习学生需要选择一款适合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软件,进行学习和操作。
要求能够熟悉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学生需独立完成所有作业任务,不得抄袭和他人合作。
2. 操作规范:学生需按照软件操作要求进行,不得随意更改软件设置。
3. 保存文件:学生需在完成每个任务后,及时保存文件,确保文件不丢失。
4. 反馈与交流:学生需在作业评价环节,提交作业反馈表,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包括任务完成度、操作规范性、学习心得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反馈表,包括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以及对下次作业的建议和意见。
2.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更好地掌握计算机辅助学习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运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信息素养。
同时,本次作业也将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第一单元 第二课 如何设计表格 二、 设置单元格的格式》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新世纪18七年级
《设置单元格的格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掌握设置单元格格式的基本操作,包括设置字体、颜色、对齐方式、边框和背景等。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加深对信息技术课程中表格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1. 打开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新建一个工作簿并创建至少3个工作表;2. 在每个工作表中设置至少5个单元格的格式,包括字体、颜色、对齐方式、边框和背景等;3. 按照要求设置单元格格式,确保操作正确、规范;4. 完成后保存作业文件。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时间限制为1小时;2. 每个单元格的格式设置必须符合要求,不得敷衍了事;3. 完成作业后,学生应简要说明每一步操作的思路和依据;4. 作业文件应保存为电子表格文件,以备检查。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字体选择、颜色搭配、对齐方式、边框设置和背景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2. 评价标准包括操作规范性、合理性、美观性等方面;3. 对于优秀作业,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和建议;4. 学生根据教师评价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完成作业后,及时将作业文件提交给教师;2. 教师将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3. 学生根据教师反馈,对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完善;4. 学生可随时与教师沟通交流,就作业中的问题或疑惑进行咨询和解答。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掌握设置单元格格式的基本操作,加深对表格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也将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通过反馈和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将得到加强,共同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进步和发展。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够:1. 熟练掌握设置单元格格式的方法,包括字体、对齐方式、边框和背景色等。
word作业2(表格处理)
作业2在E盘根目录下建立一个文件夹,名字为“自己的姓名_作业2”,以下所有文件均保存于该文件夹中。
完成以下作业后压缩该文件夹,并上传。
1.学习表格制作与修饰1.根据操作步骤创建和编辑表格创建和编辑图3-20所示的课程表,保存为文件名“课程表1.docx”。
图3-20 表格示例操作步骤如下:①打开Word 2007编辑窗口,单击“表格”菜单项,然后选中“表格”菜单中的“插入”,在弹出的子菜单中单击“表格”命令,打开如图3-21所示的“插入表格”对话框。
②在对话框的“表格尺寸”区的“列数”微调框中输入“6”,在“行数”微调框中输入“7”,单击“确定”按钮,则一个7行6列的表格被插入到了当前文档中光标所在之处。
③将鼠标指针移到表格第一行的左侧(表格以外),当鼠标指针形状变成,单击鼠标左键,可以看到表格的第一行被选中。
单击“表格”菜单中的“表格属性”命令,弹出“表格属性”对话框,单击对话框的“行”选项卡,出现的界面如图3-22所示。
单击“尺寸”区的“指定高度”微调框前的方框,使√标记出现,并在微调框中输入“1.2厘米”,在“行高值是”下拉列表中选择“最小值”,单击“确定”按钮,此时表格第一行的高度被调整为1.2厘米。
单击表格外的任意空白位置,取消对表格第一行的选定。
④ 将鼠标指针移到表格第二行的左侧(表格以外),当鼠标指针形状变成时,按住鼠标左键不放往下拖动,直到将表格中的第二到第七行全部选中为止。
单击“表格”菜单中的“表格属性”命令,弹出“表格属性”对话框。
单击“尺寸”区的“指定高度”微调框前的方框,使√标记出现,并在微调框中输入“0.7厘米”,在“行高值是”下拉列表中选择“最小值”,单击“确定”按钮,则表格第二到第七行的高度都被调整为0.7厘米。
⑤ 将鼠标指针置于表格第一列右侧的边界线上,当鼠标指针形状变成时,按住鼠标左键,此时出现一条垂直的虚线,继续按住鼠标左键不放向右拖动,直到虚线到达合适的位置,松开鼠标左键,可以看到表格第一列的宽度已经被调整。
《制作表格》教学设计及教案
《制作表格》教学设计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Excel表格的基本操作,包括插入、删除、调整行和列等。
2. 让学生学会在表格中输入和编辑数据,包括文本、数字和公式等。
3. 让学生了解表格的格式设置,包括字体、颜色、边框等。
4. 培养学生运用Excel表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Excel表格的基本操作。
2. 在表格中输入和编辑数据。
3. 表格的格式设置。
4. 实际操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Excel表格的基本操作,数据的输入和编辑,格式设置。
2. 教学难点:表格的格式设置,公式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
2.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操作过程。
3.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Excel表格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操作:讲解如何插入、删除表格,调整行和列。
3. 数据输入与编辑:讲解如何在表格中输入数据,编辑文本、数字和公式。
4. 格式设置:讲解如何设置表格的字体、颜色、边框等。
5. 实际操作练习: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任务完成评价:对学生在实际操作练习中完成的任务进行检查,评价学生的操作熟练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以及对拓展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详细操作步骤和示例的课件,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2. 练习素材:准备一些实际操作的练习素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3. 课后作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第7课直观小表格——表格的创建教案
-个人财务管理:个人可以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预算管理、支出记录和财务规划等。
2.电子表格软件的高级功能:
-数据透视表:用于快速汇总和分析大量数据,帮助用户从不同角度查看数据。
-公式和函数:利用电子表格软件中的公式和函数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数据处理,提高工作效率。
在课前,我通过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发布了预习资料,并设计了预习问题,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预习任务,这为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也有少数学生反馈,预习资料中的一些概念和操作不太清楚,这需要在课堂中进一步解释和强调。
在课中,我通过案例导入新课,讲解了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和高级功能,并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操作。我发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够积极参与,但对于一些高级功能,如数据透视表和宏的使用,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同时,小组讨论和互助合作活动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子表格的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电子表格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第5课 编排文档》作业设计方案
《编排文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编排文档的基本技能,包括文本输入、格式化、插入图片和表格等操作。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将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简单的文档编排,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1. 文本输入:学生需要完成一篇至少500字的文章,主题自选。
文章内容应包含文字、图片和表格等元素。
建议使用电子文档(如Word)进行编辑和排版。
2. 格式化:学生在输入完文章后,需要按照要求进行格式化,如字体、字号、行距、颜色等。
要求字迹工整,排版美观。
3. 插入图片:学生需要在文档中插入至少3张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并适当调整图片大小和位置。
4. 插入表格:如果文章中需要,学生可以插入一个不超过3列、4行的表格,并确保表格的格式正确。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能依赖他人。
2. 作业完成后,需保存为电子文档并发送至学习平台。
3. 学生在编辑文档时,应遵循正确的排版和格式要求,字迹工整。
4. 鼓励学生在文档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展示个性。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评价内容包括排版、格式、图片和表格的插入等方面。
2. 优秀作业将有机会在班级或学校内展示,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对于在作业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将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认真听取教师的评价和建议,及时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业。
2. 学生可向教师提出自己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寻求帮助和解答。
3. 教师将收集学生的作业反馈,作为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本节课的作业,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编排文档技能,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也将通过作业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终,实现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文档编排的基本技巧,包括段落格式化、插入图片、调整页面布局等。
《第三单元 第9课 制作电子表格 四、 简单的数据处理》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自
《简单的数据处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的作业设计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概念和技能,熟悉数据处理工具如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理解,为后续深入学习数据处理打下坚实基础。
二、作业内容1. 数据收集与整理学生需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选取一个主题(如学习成绩、班级活动等),收集相关数据,并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整理。
要求学生能清晰地录入数据,设置恰当的表格标题、列标题等。
2. 数据处理基础操作学生需学习并实践电子表格软件中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删除行/列,设置单元格格式,使用函数进行简单计算等。
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软件中的帮助功能,解决操作中的疑问。
3. 数据初步分析学生需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运用电子表格的排序、筛选功能,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例如,通过筛选出特定条件的数据,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或通过排序了解数据的趋势等。
4. 作业报告编写学生需根据上述操作过程和结果,编写一份简短的作业报告。
报告应包括数据收集的目的、数据的整理过程、所使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分析结果等。
三、作业要求1. 数据收集要真实、具有代表性,能反映主题的实际情况。
2. 电子表格的整理要规范,列标题清晰,数据录入准确。
3. 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应积极寻求帮助,如请教老师或自行查找相关资料。
4. 数据分析要基于数据进行,避免主观臆断,报告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数据的代表性、电子表格的规范性、操作的准确性以及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 课堂将留出时间让学生展示优秀作业,并由作者进行简短讲解。
3. 对于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确保学生都能掌握相关知识点。
通过以上作业反馈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从同学和老师的反馈中获取更多的学习经验和技巧。
《第三单元第9课制作电子表格四、简单的数据处理》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自编模拟
《简单的数据处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子表格操作技能,通过简单的数据处理任务,加深学生对数据处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其逻辑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内容:学生需预习《简单的数据处理》相关知识点,包括电子表格的基本功能、数据的录入与整理、简单公式的运用等。
2. 实践操作:利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1)数据录入:学生需录入一组班级成绩数据,包括学生姓名、各科成绩等。
(2)数据整理:学生需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排序、筛选和分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公式运用:学生需运用简单的公式(如求和、平均值等)对数据进行计算,并生成相应的统计结果。
3. 任务挑战:设计一个数据处理任务,例如统计班级总分前几名的学生,或者分析某科成绩的分布情况等。
三、作业要求1. 操作规范: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需按照电子表格软件的规范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操作的规范性。
2. 独立完成: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3. 注重细节:在完成任务挑战时,学生需注重细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深入性。
4. 格式规范:作业需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排版和保存,如文件名、工作表命名等需规范统一。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实践操作和任务挑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操作规范性、数据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2. 学生互评反馈:同学之间进行互评,分享彼此的优点和不足,互相学习和进步。
3. 课堂讨论:在下一课时的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数据处理的经验和技巧,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六、附加建议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作业,建议家长在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同时鼓励孩子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完整word版)小学信息技术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完整word版)小学信息技术分层作业设计案例小学信息技术分层作业设计案例介绍本文档为小学信息技术分层作业设计案例,旨在帮助老师们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的信息技术作业。
分层设计为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我们将作业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中级和高级。
每个层次的作业将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理解深度进行相应的调整。
初级作业初级作业适合那些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刚刚接触的学生。
以下是初级作业的设计案例:1. 电脑按键识别:让学生用鼠标点击不同的按键并识别出相应的字母或符号。
2. 数字比较:学生需要将给出的数字按照大小顺序进行排序。
3. 简单图像拼贴:学生需要使用基本的图像编辑软件,将给出的图像拼贴成一个完整的图案。
4. 点击连线:学生需要用鼠标点击不同的图像,并将它们与其对应的描述进行连线。
中级作业中级作业适合那些已经掌握了基本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学生。
以下是中级作业的设计案例:1. 文字处理:学生需要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短文。
2. 数据表格制作:学生需要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制作一份包含学生身高、体重等信息的表格。
3. 网上搜索:学生需要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与特定主题相关的信息,并写一篇简短的摘要。
高级作业高级作业适合那些对信息技术已经有较深理解的学生。
以下是高级作业的设计案例:1. 网站设计:学生需要设计一个简单的网站,包括主页和若干个内部页面。
2. 编程挑战:学生需要利用编程软件完成一道有一定难度的编程题目。
3. 多媒体制作:学生需要使用多媒体软件制作一个包含图片、音频和视频的简短作品。
结束语通过分层设计的作业,可以有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技能和学习兴趣。
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教师们在小学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方面提供有帮助的参考。
NIT作业文件说明,EXCEL
(a)在A32B32合并单元格内输入“英语最高分“,在A34B34合并单元格内输入”英语最低成绩“。在19行输入各科平均成绩。
(b)利用MAX()函数求出英语成绩中的最高分,填写在A33.
(c)利用MIX()函数求出英语成绩的对低分,填写在A35。
(h)将文件名重命名为“筛选数据“。
4、在“筛选数据表“后面插入一个工作表,命名为“图表”。
5、图表:分析每个同学各科成绩的情况,将信息统计表复制到图表中。
(1)建立柱形数据图;X轴为科目数量,Z轴为各课分数,总标题为:考试成绩表。
(2)Z坐标轴刻度设置为:样式为点状粗格条纹、红色、加粗。
(3)X坐标轴刻度设置为:样式为点状粗格条纹、黄色、加粗。
(2)原始数据的含义:
本数据取自08中文2班期中考试成绩表,包括:学号(A2)、姓名(B2)、性别(C3)、英语(D4)、汉语(E5)、政治(F6)、文学(G7)、平均分(H8)、总分(I9)、平均分的评估(J10)。
(3)做题的方法步骤:
1、创建工作表:在sheet2中输入学生考试相关信息,并将sheet2重命名为“原始数据表。
d)正文设置:居中对齐、字体设置为:宋体、14号、加粗、黑色。
e)用SUM()函数算出每人的总分。
f)用AVERAGE()函数算出每个人的平均分数。
g)用IF条件函数求出个人平均分成绩的评估,大于85的为优秀,小于85的为良好。并用条件格式,把优秀的人员的、标为红色字体。
h)插入背景图片“黄色花朵”。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作业设计
电子表格模块
学员姓名:XXX
培训机构:沧州师范泊头分校
《第2课 多样的数据》作业设计方案
《多样的数据》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数据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如数字、文字、图片、视频等。
2. 学会从不同来源获取数据,如网络、数据库、纸质材料等。
3. 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二、作业内容1. 搜集数据作业:a. 学生需从不同来源搜集多样化的数据,可以是数字、文字、图片、视频等。
b. 数据应来源于现实生活或网络,如天气预报、新闻报道、统计数据等。
c. 学生需将搜集到的数据整理成电子表格或图片形式,并附上相关说明。
2. 分析数据作业:a. 学生需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了解数据的意义和价值。
b. 分析过程中,学生应关注数据的规律、趋势和异常,并尝试给出诠释。
c. 分析完成后,学生需总结分析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短文。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在教室上完成,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2. 学生需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传播虚假信息。
3. 作业应以电子形式提交,包括数据表格、图片和报告(短文)等。
4. 鼓励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培养创新思维。
四、作业评判1.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分,评判内容包括数据的多样性、来源的真实性、分析的准确性和报告(短文)的质量等。
2. 学生互评也是一种有效的评判方式,鼓励学生在评判他人作业时,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 对于优秀作业,教师应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室上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和掌握。
3. 学生应根据反馈意见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通过反馈意见的指导,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作业的质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识别、处理和利用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
《我们的好朋友——计算机》 作业设计方案
《我们的好朋友——计算机》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图像处理等。
3、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加工、管理和传递的能力。
5、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作业内容1、知识回顾(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观看视频,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包括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标志性产品,并制作成一份简单的手抄报。
(2)要求学生写出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硬件和软件),并简述其功能。
2、实践操作(1)安排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完成一篇短文的编辑,包括字体、字号、段落格式的设置,以及插图的插入和排版。
(2)给定一组数据,让学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 Excel)进行数据的计算、排序、筛选和图表制作。
(3)指导学生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如 Photoshop)对一张图片进行简单的处理,如裁剪、调色、添加文字等。
3、项目探究(1)让学生分组探究计算机在不同领域(如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的应用,并制作一份 PPT 进行展示。
(2)要求学生针对当前社会中计算机技术带来的某一问题(如网络安全、信息泄露等),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建议,并撰写一篇报告。
4、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计算机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的科普文章或书籍,并写一篇读后感。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手抄报、短文写作、报告撰写等。
2、操作作业通过实际软件操作完成相应任务。
3、小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探究和 PPT 制作。
4、阅读作业完成拓展阅读并写读后感。
四、作业难度1、基础知识部分难度适中,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
2、实践操作部分设置不同难度等级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
3、项目探究部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