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的教学设计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5e1f4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2.png)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引导学生发现桥梁的美学价值。
1.2 教学内容:桥梁的定义和分类。
桥梁的美学特点。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引导法:引导学生发现桥梁的美学价值。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桥梁的了解和印象。
1.4.2 讲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4.3 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学特点。
1.4.4 展示桥梁的美学案例,让学生感受桥梁之美。
第二章:桥梁的构造与设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桥梁的构造要素。
引导学生学习桥梁的设计原理。
2.2 教学内容:桥梁的构造要素:桥面、桥墩、桥台、桥梁基础等。
桥梁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桥梁的构造要素和设计原理。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桥梁的设计案例。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桥梁的构造要素。
2.4.2 讲解桥梁的设计原理。
2.4.3 分析典型桥梁的设计案例。
2.4.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桥梁的设计特点。
第三章:桥梁的美学设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桥梁美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桥梁美学设计案例。
3.2 教学内容:桥梁美学设计的原则:美观、实用、经济、环保等。
桥梁美学设计的方法:形态设计、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桥梁美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桥梁美学设计案例。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桥梁美学设计的原则。
3.4.2 讲解桥梁美学设计的方法。
3.4.3 分析典型桥梁美学设计案例。
3.4.4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桥梁美学设计方案。
第四章:桥梁与环境的融合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桥梁与环境的融合设计。
引导学生学习桥梁与环境融合设计案例。
4.2 教学内容:桥梁与环境的融合设计原则:和谐、适应、保护等。
桥梁与环境的融合设计方法:景观设计、生态设计等。
《桥之美》教学设计15篇
![《桥之美》教学设计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072e8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d.png)
《桥之美》教学设计15篇《桥之美》教学设计1【课文简析】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
文中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
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1.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说明文语言: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理清说明结构说明顺序。
4.体会引用、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结合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的提示让学生准备自身感兴趣的桥的知识。
【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
导入1:桥,不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人们情不自禁的用诗文来赞颂它,关于它的故事传说也很丰富,同学们你都了解关于桥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导入2: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导入3:上一篇课文中,我们从一位桥梁专家那里了解到了有关桥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将跟随着画家的脚步看看在画家的眼中,桥的魅力在哪里。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吴冠中的《桥之美》。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他的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有《春雪》《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天南地北》等。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ce885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01.png)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一一、把握大纲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桥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桥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a0965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8.png)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1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桥的种类和结构,认识桥的重要性和作用,培养对桥构造的兴趣。
2.掌握专业术语,理解桥的设计、建造过程,发现桥的美与实用性。
3.学习图纸阅读、数据分析和计算,培养准确性和技能。
4.实践组建小型桥梁模型,体验桥梁建造的整个过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5.陶冶情操,积极进取,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国的大型桥梁,通过讲述桥的历史、种类、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桥梁的好奇心。
二、讲授1.桥的种类和结构(1)按材料分类,有木桥、石桥、铁桥、钢桥、混凝土桥等。
(2)按结构形式可以分成梁桥、拱桥、索桥、吊桥等。
2.桥的设计和建造过程(1)桥梁建造前的准备工作。
(2)桥梁设计中的基本原理。
(3)桥梁建造中的工序和培训。
3.桥的美和实用性(1)桥在环境美学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如何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桥的美学和艺术价值。
三、实践教师分组指导学生进行桥梁小型模型的组装,让学生在体验建造过程的同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索桥梁建造常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他们勇于创新和进取精神,完善自我人格。
四、总结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根据学生学习过程和模型建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自我评价和互动交流,梳理学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模型建造成果,教师及时总结教学效果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课后练习的作业,2.学生小组合作的桥梁模型,依照装配精度,整体美观度以及各方面细节表现进行评估。
3.学生的课后测试,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
四、教学反思桥之美是一门十分有意思的课程,它可以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建筑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和模型实践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和学习建筑知识。
2021年《桥之美》教学设计(15篇)
![2021年《桥之美》教学设计(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7ef0366137ee06eef91864.png)
When it comes to family, we are all still children at heart. No matter how old we get,we always need a place tocall home.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2021年《桥之美》教学设计(15篇)《桥之美》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__涉及到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品文,__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于鉴赏性朗读。
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实话美育渗透。
【学生分析】由于__涉及到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不会十分了解,加之本单元大多是一些说明文,而__又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学生对于文体也会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课堂上多加解释。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__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直面生活中风波,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__的语言。
了解作者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说出,由这个圆可以想象到什么?导入词: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同是一个圆,众说纷纭,同是一棵树,画家想到的是它给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卖多少钱;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么样的家具;而一只虫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
同是桥,普通人看到的是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点,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画家会如何看待它呢?我们一齐声朗读《桥之美》,看看画家吴冠中是如何看待桥的。
出示思考问题:1、课文的主要写什么?2、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以“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回答。
(教师指导:看了第二段后,我发现,桥之美,美在具有给画的形式美。
)明确: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桥之美教案设计优秀8篇
![桥之美教案设计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fc724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12.png)
桥之美教案设计优秀8篇《桥之美》教学设计篇一【目标】1、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2、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3、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课时】两课时,(课内指导一课时,课外自读巩固一课时)一课时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学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
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
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桥之美》教学设计范文
![《桥之美》教学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d6352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5.png)
《桥之美》教学设计范文《桥之美》是画家吴冠中的美学小品。
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文字相向杂出,让人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以下是我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桥之美》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一般规范的说明文不同,在列举一些详细的事例时,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学习目标:1、学问与力量目标:把握本文生字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学习说明中融合描写以使文章生动的表达方式。
B、体会本文语言古朴高雅、美丽生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累有关桥的常识,审美的一般常识,提高艺术观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学习说明中融合描写以使文章生动的表达方式。
学情分析:同学初步把握了说明文的一些学问,需要进一步娴熟巩固。
同时对描写抒情在解说过程中的作用要认真领悟。
教法及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有感情的朗读。
搜集信息,筛选资料,积累。
课前预备:同学预备:搜集各种桥的图片及资料。
老师预备:录音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钢琴曲《秋日私语》为背景音乐。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会了我国石拱桥形式美丽、结构结实的特点,那么桥的美都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闻名画家吴冠中的《桥之美》。
(二)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状况:1、本文:选自《》。
2、给加点的字注音:点缀( ) 驻( )足和谐( ) 煞( )它风景前瞻( )后顾险峻( ) 3、解释词语:销魂:形容极度哀痛愁苦或极度的欢快。
史诗:叙述英雄传奇或重大历史大事的叙事长诗。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头略微差一点儿,而结果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录音,让同学在听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也许内容及思路。
老师提出以下问题:1、看来,桥的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提示: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观赏桥之美,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6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7dfd1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6.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6篇)《桥之美》虽然是“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但很显然是不能把它作为纯粹的说明文来教,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在这一课教学中可以不必过于强调。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cd634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2.png)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让学生掌握桥的设计原理和建造技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桥的基本概念介绍桥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讲解桥的功能和作用。
2.2 桥的分类按照桥梁的结构形式进行分类,如梁桥、拱桥、悬索桥等。
按照桥梁的跨越方式进行分类,如直线桥、曲线桥、斜拉桥等。
2.3 桥的设计原理讲解桥梁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介绍桥梁设计中的力学原理和结构优化。
2.4 桥的建造技术讲解桥梁施工的基本工艺。
介绍现代桥梁建造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提问学生对桥的了解和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桥的分类和功能。
每组选一种桥梁进行介绍,分享学习成果。
3.3 课堂讲解讲解桥的设计原理和建造技术。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桥梁设计的实际应用。
3.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设计一座桥梁,要求体现创新性和实用性。
学生展示设计成果,进行点评和交流。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强调桥梁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收获和不足。
4.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桥梁工程》等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5.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5.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桥梁,增强实践体验。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授课方式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桥梁知识和实例。
《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
![《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c4d16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2.png)
《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桥之美》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作为一个长沙人,对于长沙本土的风俗人情,地理建筑等应当有所了解吧。
那么,你们见到过长沙的哪些桥呢?(八一桥,湘江大桥,五一路立交桥,烈士公园风雨桥,……)这些桥你觉得美吗?有些同学毫不犹豫地说“美”,也有同学颔首摇头“不够美,甚至不美”,是啊,在欣赏桥梁时因为时间,角度,心境的差异,即使同一座桥也会给予我们迥然不同的感受。
那么要怎样才能品析出桥的美呢?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吴冠中先生的视线,去发现,去领略“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较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学生朗读一遍。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桥之美》优质教案
![《桥之美》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335c2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1.png)
《桥之美》优质教案《桥之美》优质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桥之美》优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之美》优质教案1目标:1、学会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读懂桥之美,欣赏桥之美2、品味本文诗一般的描写性语言难点:通过分析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的审美效果,达到提升学生欣赏水平方法:朗读欣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流程一、欣赏导入很高兴有机会和的同学一起来学习探讨。
人们都说:停车等红绿灯的时候相互注视就是一种缘分,那今天我们一起在一间教室能面对面交流就更是前世修来的福了。
为了珍惜这这份缘,那我们就一起来上好这堂课,行不行?出示幻灯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家都读过这两句唐诗吧,美不美?明确:对,很美!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欣赏吧!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
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和广阔的天空、大地这些块面衬托、配合,于是就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和谐的画面,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
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这种点线经营法也常用在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之中。
那么今天我们带着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桥梁欣赏的文章,看看能不能提高大家对桥梁的欣赏水平。
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艺术小品,(别小看吴老先生,他曾有一副作品在拍卖会上卖出了407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当代书画艺术作品之最,想见他也是鉴赏的行家。
在这里他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谈了他对“桥之美”的看法,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桥,他认为有些不美,有些却很美。
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先找出作者认为不美的桥?注意作者并没有直接说不美,但从他的语言倾向来看,是并不美的。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78f1d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5.png)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篇一一、课文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有二,一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位大画家对桥之美专业的解读,二是如何将桥之美与文章中所举的例子联系起来,且不能上成美术欣赏课。
我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段落、分层次,再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中找到相同点,通过比较引发思考,由此来把握桥之美的含义。
上课时自然也选择了一些图片,但主要用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直到讲完所有内容,才展示了吴冠中先生的几幅作品,以对应文中对桥之美的描写。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照关键句、结合旧知,理解桥之美的内容。
2、通过划分层次、比较阅读,分析文中所举例子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吴冠中先生的相关画作四、教学过程:1、导入:南唐大词人冯延巳有两句非常的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孤独的身影,苦苦地等待,轻风吹拂的衣裳,平林、新月,构成了一幅凄凉而又极富诗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的中心就是那座小桥。
小桥是诗歌中最常见的形象,它能一直吸引着历代诗人的目光,必然有其独特之美。
吴冠中先生是一位大画家,他从画家的角度来描述桥之美,同样也能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发现桥的独特之美。
2、划分层次,了解桥之美。
(学生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文中有关桥之美的内容)提示:(1)本文同样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找出文中举例说明的内容,就可以将层次划分清楚。
(1-3,4-7,8)(2)画家偏重的是桥的什么美?作者更偏重于将桥与什么联系起来?归纳:“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3)作者所说的“形式美”,具体指什么?(学生读下文,分析关键字句的含义)①“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线与块面之间的对比,在古诗中也出现了,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桥“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e4d13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8.png)
《桥之美》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桥之美》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桥之美》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导语:桥梁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都有众多的代表作,造型独特,内涵丰富。
如何通过设计和建造,展示人类的智慧和技术水平,是一项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任务。
在学习桥梁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桥梁的美学和人文价值,也是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究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能够使同学们:1.了解桥梁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和意义。
2.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桥梁的分类、功能、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3.理解桥梁美学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能够体验桥梁的美学价值。
二、教学内容1.桥梁的概述1.1 什么是桥梁?1.2 桥梁的分类2.桥梁的功能和结构2.1 桥梁的作用和用途2.2 桥梁的构造和结构2.3 桥梁的桥面和桥塔设计3.桥梁的材料和施工方式3.1 桥梁材料的特点和应用3.2 桥梁的施工工艺4.桥梁美学的体验和价值4.1 桥梁的审美特点4.2 桥梁的文化内涵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桥梁的分类、功能、结构、材料等知识,揭示桥梁建造的技术原理和要求,通过案例解析和图像展示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
2.模拟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展示桥梁的测试、检验和评价内容和方法,加深学生对桥梁施工的认识和理解。
3.体验式学习法通过实地游览和体验式景观,认识和领会桥梁美学的特征和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素养。
四、教学流程设计1.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材料,对桥梁的概念、历史、分类、功能、结构等方面做基础了解。
2.课堂教学2.1 讲授桥梁的基本概述和分类,揭示桥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让学生对桥梁有基本的认知。
2.2 讲解桥梁的结构和施工特点,解释桥梁材料的应用和优缺点。
2.3 模拟实验展示桥梁的测试和评价过程,加深学生对桥梁设计和施工的掌握。
2.4 通过展示桥梁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素养。
3.课后总结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总结,包括对作业的讲解和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推动桥梁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a2ff2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e.png)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桥之美的优秀篇1教材简析:此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个说明文单元,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才刚刚建构。
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美学小品文,诗意化的描写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互间出),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常识。
课文简析: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
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
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1. 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2. 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 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2. 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二.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1.欣赏桥之美2.思考并回答问题整体感知(约6分钟)提出默读要求:1. 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课文《桥之美》教案设计
![课文《桥之美》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eb20812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3.png)
《桥之美》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课文《桥之美》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桥梁的审美观念。
让学生掌握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各种桥梁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对桥梁的审美观念进行评价和表达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桥梁建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对我国桥梁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桥之美》的主要内容介绍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梁桥、拱桥、悬索桥等。
分析各种桥梁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以及作者对桥梁的审美观念。
描述一些著名的桥梁建筑,如赵州桥、卢沟桥等,并介绍它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理解作者对桥梁的审美观念。
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对桥梁的审美观念进行评价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基本知识。
通过讲解作者对桥梁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桥梁的美。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著名的桥梁建筑,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通过分析桥梁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桥梁的美。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讨论桥梁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桥梁建筑,引起学生对桥梁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讲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讲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如梁桥、拱桥、悬索桥等。
讲解桥梁的分类,让学生了解各种桥梁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4.3 分析桥梁的审美观念分析作者对桥梁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桥梁的美。
分析一些著名的桥梁建筑,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桥梁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5 总结和布置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桥梁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审美观念。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84b427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c.png)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桥梁的历史、种类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桥梁建筑的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桥梁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桥梁建筑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2)掌握桥梁的分类及各类桥梁的特点;(3)学会欣赏桥梁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地了解桥梁的历史和种类;(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调查收集不同种类的桥梁及其特点;(3)运用绘画、制作等方法,创作具有美观性的桥梁模型。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桥梁建筑的兴趣和热爱;(2)提高学生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尊重和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桥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第二章:桥梁的历史2.1 古代桥梁2.1.1 概述介绍古代桥梁的起源、发展及其代表性作品,如中国的赵州桥、外国的凯旋门等。
2.1.2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桥梁的建筑特点及其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2.2 近现代桥梁2.2.1 概述介绍近现代桥梁的建筑材料、设计理念和代表性作品,如美国的金门大桥、中国的南京长江大桥等。
2.2.2 案例分析分析近现代桥梁的创新点和审美价值。
第三章:桥梁的分类及特点3.1 梁桥3.1.1 定义介绍梁桥的定义及其建筑原理。
3.1.2 特点分析梁桥的结构特点和审美特点。
3.2 拱桥3.2.1 定义介绍拱桥的定义及其建筑原理。
3.2.2 特点分析拱桥的结构特点和审美特点。
3.3 悬索桥3.3.1 定义介绍悬索桥的定义及其建筑原理。
3.3.2 特点分析悬索桥的结构特点和审美特点。
第四章:桥梁的审美价值4.1 形态美4.1.1 线条美分析桥梁线条在造型艺术中的作用及其美感。
4.1.2 结构美探讨桥梁结构对其形态美的影响。
4.2 和谐美4.2.1 与环境的协调讨论桥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和谐美。
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
![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22ec31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c.png)
《桥之美》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欣赏和分析《桥之美》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桥梁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欣赏桥梁美的方法。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桥梁美;(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桥梁的美。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桥梁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重点:(1)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欣赏桥梁美的方法。
1.3.2 难点:如何从不同角度欣赏桥梁的美。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内容概述本章节将概述课文《桥之美》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2 课文细节分析2.2.1 课文结构分析:(1)介绍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分析桥梁美的内涵;(3)举例说明如何欣赏桥梁的美。
2.2.2 课文关键知识点:(1)桥梁的分类和特点;(2)桥梁美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3)欣赏桥梁美的方法。
2.3 课文讨论与思考2.3.1 问题设置:(1)课文中所提到的桥梁美有哪些表现形式?(2)如何从不同角度欣赏桥梁的美?2.3.2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心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桥梁的美。
第三章:实践与探究3.1 实践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桥梁,让学生亲身体验桥梁的美。
3.2 实践活动指导3.2.1 准备工作:(1)确定考察地点和时间;(2)制定安全措施;(3)准备考察所需工具和材料。
3.2.2 实践活动步骤:(1)实地考察桥梁,了解桥梁的基本情况;(2)从不同角度欣赏桥梁的美;(3)记录考察过程和心得体会;3.3 实践活动评价(1)考察报告的质量;(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第四章:课堂小结与拓展4.1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学习了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掌握了欣赏桥梁美的方法,并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了桥梁的美。
桥之美教案(优秀10篇)
![桥之美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9d5c2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8.png)
桥之美教案(优秀10篇)《桥之美》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片美学小品。
文中诗意般的描写与说明性文字相间杂出,让人们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并且文中极具个性的表达色彩与《中国石拱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学情分析初二年级把说明文是当做重点的,好的一点我在上说明文之前。
把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讲了一遍,这是优势;但是学生不太爱举手回答问题,这是弱势;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壹五分钟,穿插口语和书面练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是措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增强描写能力。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体味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突破:通过阅读课文,想象如画的桥,感受桥的美。
教学过程《桥之美》教学设计篇二教材分析:《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
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
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同时,也让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散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之美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关于桥之美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
拿到这个题U,你想知道什么?
——这篇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桥之美体现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说明桥之美的?
二、讨论学习:
1、自读课文,讨论。
要求:边读边思考刚才总结的问题。
2、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
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作者举了乌镇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长桥之美、山区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以及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I卑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狭窄拥挤,令人憋闷;而石桥轮廓鲜明简
单,能使空间陡然疏朗开阔,令人神清气爽。
I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强弱、轻重、动静不同,颜色对比,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不同,和谐而统一。
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I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形成鲜明的对照。
3、小结:
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一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 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乂不失和谐。
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
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
4、再疑:你是否赞同吴冠中先生的看法?为什么?
三、拓展学习:
那么,我们也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一些桥梁,试着品评一下这些桥美在哪里。
(出示桥梁图片)
——可以从构造奇特、用料特别、特定意义、外观造型等不同方面进行说明。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桥之美》这篇文章,作者先从总的方面说了作为一个画家,对桥梁的欣赏的着重点,然后分别举例说明了桥与周圉景色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欣赏桥之美的乂一种角度;而且,我们还知道,说
明一个事物时,应先抓住该事物总的特征来说明,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
五、作业。
请给将要修建的南京长江三桥设计一个方案,说明一下你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