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练习题

合集下载

专升本大学语文《论语》八则 练习题及答案

专升本大学语文《论语》八则 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八则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论语》时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夫子”指的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2.“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不包括()A.为人谋而不忠乎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C.传不习乎D.过而能改乎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出自()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论语》4.“春秋笔法”的含义是()A.大同思想B.礼制思想C.微言大义D.儒家思想5.孔子的思想核心是()A.仁B.义C.智D.信6.《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A.诗歌总集B.语录体散文集C.寓言集D.史学著作7.孔子的祖上出自()A.鲁国B.郑国C.齐国D.宋国8.下列著作属于“四书”的是()A.《尚书》B.《论语》C.《春秋》D.《荀子》9.下列著作中代表儒家思想的是()A.《墨子》B.《论语》C.《庄子》D.《韩非子》10.下列人物同属儒家学派的是()A.老子和庄子B.孟子和庄子C.孔子和荀子D.李斯和老子二、填空题1.孔子名丘,字仲尼,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论语》是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3.《论语》内容记录了及其弟子的言行。

4.“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下一句是。

5.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

6.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

7.儒家的主要经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

三、解释加点词1.传不习.乎?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3.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愿无伐善,无施.劳。

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吾日三省.吾身。

8.由,诲女.知之乎。

9.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10.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11.子曰:“盍.各言尔志。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D3.D4.C5.A6.B7.D8.B9.B 10.C二、填空题1.春秋2.儒3.孔子4.任重而道远5.诸子散文6.荀子7.《春秋》三、解释加点词1.习:温习,实习,演习。

论语十则练习题

论语十则练习题

论语十则练习题一、选择题1. 《论语》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篇B. 为政篇C. 八佾篇D. 里仁篇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了哪种思想?A. 谦虚学习B. 尊师重道C. 团结协作D. 独立思考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哪一篇的内容?A. 学而篇B. 里仁篇C. 雍也篇D. 颜渊篇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知识的重要性B. 诚实的重要性C. 学习的态度D. 思考的重要性二、填空题6.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出自《论语》的________篇。

7.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思想。

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出自《论语》的________篇。

10.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中的“周”和“比”分别指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论语》中“仁”的概念。

12.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礼”有哪些具体表现?13. 根据《论语》,请谈谈“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14. 《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5. 请解释《论语》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含义。

四、论述题16. 结合《论语》的内容,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17. 根据《论语》,请谈谈孔子关于“中庸”的哲学思想。

18.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层次,请结合现代社会进行阐述。

19. 论述《论语》中“君子不器”的思想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20. 请结合《论语》中的观点,谈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五、翻译题21. 将《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翻译成英文。

论语练习题

论语练习题

论语练习题一、选择题:1. 孔子认为“仁”是个人修养的核心,以下哪项不是孔子对“仁”的描述?A. 爱人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礼节D. 利己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里仁D. 雍也3.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什么?A. 极端行为B. 过度行为C. 恰到好处的行为D. 随意行为4.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里的“知”和“仁”分别指什么?A. 知识与仁爱B. 智慧与仁爱C. 知识与智慧D. 智慧与山5. 《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不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A. 君子不使用工具B. 君子不拘泥于形式C. 君子不使用器皿D. 君子不从事工艺二、填空题:6. 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即学以致用。

7.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成为君子的基础。

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他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9.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________”,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

10. 孔子认为“________”,是君子应具备的品质。

三、简答题:11.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描述君子的行为准则?12. 请解释《论语》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含义。

13.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关于“礼”的教导?14. 孔子如何理解“忠”和“恕”?15. 《论语》中孔子对于“学”和“习”的关系有何见解?四、论述题:16. 论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君子”形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7. 分析《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多维度理解,并结合现代社会讨论其现实意义。

18.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中庸之道”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有何启示?19. 论述孔子在《论语》中对于“学”的看法,并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0. 请结合《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谈谈如何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

论语的练习题(打印版)

论语的练习题(打印版)

论语的练习题(打印版)# 论语练习题## 一、填空题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

”2. 子曰:“________,可以为师矣。

”3.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 子曰:“________,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二、选择题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尊师重道B. 谦虚好学C. 团结协作D. 重视教育2.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什么?A. 君子重视礼仪B. 君子懂得变通C. 君子追求利益D. 小人看重个人利益3.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A. 做事要恰到好处B. 避免极端,追求平衡C. 保持中立,不偏不倚D. 以上都是## 三、简答题1. 解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 孔子如何描述“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行为特征?## 四、论述题1.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2. 根据《论语》中的内容,谈谈你对“君子”的理解。

## 五、翻译题1. 请将以下句子从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 将“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成英文。

论语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 不亦乐乎2. 温故而知新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二、选择题1. B. 谦虚好学2. D. 小人看重个人利益3. D. 以上都是## 三、简答题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含义是: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对知识的热爱和享受,比单纯的知道更为重要。

例如,一个学生可能知道数学公式,但他如果喜欢数学并从中找到乐趣,他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2. 孔子描述“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行为特征:君子注重道德和礼仪,追求高尚的品德,而小人则看重个人利益,往往忽视道德规范。

## 四、论述题1. 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以爱心对待他人。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思而不学则殆.(2)学而不厌.(3)、不亦说.乎(4)、温故.知新(5)、思而不学则殆.(6)、是不可以不弘毅..2、下列加点词读音和解释不通的是()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自省.也C、诲.汝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C、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D、有朋自.远方来自.三峡七百里中4、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5、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人不知/而不愠C、吾/日/三省吾身D、择其善者/而从之7、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8、文中不少句子已经演变为成语,请写出四个:9、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10、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11、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

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答案:1、(1)、精神疲倦而无所得(2)、满足(3)、通“悦”,愉快,高兴(4)、旧(知识)(5)、有害(6)、刚强,勇敢2、D3、B4、A5、(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3)、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6、A7、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8、例: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9、围绕“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他们(自己也有)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综合以上四则,请概括孔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民?答案:①注重百姓利益,以恩惠仁爱养民,利民之所利。

②合理役使百姓,科学安排劳动的时间、情况和人。

③严肃认真地对待人民的事情。

④统治者以德垂范,以身作则。

⑤提拔好人以引领社会风气,并教导百姓中技能不够的人,让百姓自我激励。

参考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学而》)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为政》)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公冶长》)孔子说:“引导民众按照他们要获得的利益去做,这不就是给民众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民众能做的事让他们做,他们还会怨谁呢?”(《尧曰》)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请你结合下列两则论语,谈谈你对“贫而乐”的理解。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孔子,名,字,时期伟大的家、家。

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为。

2、解释加粗的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是知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勿施于人3、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看待“学”与“习”的?4、为什么说“人不知而不愠”的人就可以称其为“君子”?5、“温故而知新”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6、你是如何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结合你日常的学习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7、下面两则内容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写出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什么?9、第十则强调的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0、孔子认为“士”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11、结合你对《论语》十则内容的理解,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12、按原文默写。

(1)孔子论述个人修养的句子:,。

(2)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仁”的概念,主要是指:A. 仁爱之心B. 礼仪规范C. 政治制度D. 个人修养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篇B. 为政篇C. 里仁篇D. 子路篇答案:A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教育理念?A. 尊师重道B. 终身学习C. 知识传承D. 谦虚好学答案:D二、填空题1. 孔子说:“________,不愠不火。

”这句话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答案:中庸之为德2. “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一定水平后,便可以成为他人的榜样。

答案:温故而知新3. “________,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价值观上的区别。

答案:君子喻于义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礼”的重要性。

答案: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它不仅包括礼仪规范,还涵盖了对他人的尊重、礼貌和谦让。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和谐相处,社会也能维持稳定。

2. 解释《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强调了诚实和自知之明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知识范围,并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时,他才能算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四、论述题1. 论述孔子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和“小人”。

君子是指那些具有高尚品德、遵循道德规范、注重个人修养的人。

他们以德行为本,追求仁义礼智信。

而小人则是指那些只注重个人利益、缺乏道德修养、行为不端的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努力成为君子,避免成为小人。

结束语通过以上的练习题及答案,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论语》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生、道德和教育的指南。

孔子的思想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体会。

论语八则练习题练习题

论语八则练习题练习题

论语八则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是《论语》中的“八则”之一?A. 学而时习之B. 温故而知新C. 三人行,必有我师D. 巧言令色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下列哪个选项与其意思相近?A. 悦B. 诲C. 论D. 愠A. 事父母,几谏B.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C. 朋友,言而有信D. 君子,不器二、填空题1. 《论语》中,“______,不亦乐乎?”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

2. “______,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孔子对君子的要求。

3. “______,民无信不立。

”强调了诚信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性。

三、判断题1. 《论语》中的“八则”全部出自《学而》篇。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

()3. 《论语》中,“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孔子批评那些花言巧语、伪善行为的人。

()四、简答题1. 请简述《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

2. 请解释《论语》中“温故而知新”的意义。

3. 请阐述《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

五、论述题1. 论述《论语》中关于“仁”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 分析《论语》中“八则”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六、连线题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A. 学习态度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 仁爱之道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C. 自省精神4.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D. 领导原则七、匹配题1.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 A. 孔子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B. 颜渊3.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 C. 子贡4.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 D. 子夏八、翻译题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3.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九、案例分析题某公司员工小李,在工作中经常推卸责任,对待同事态度恶劣。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一位是《论语》的作者?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 孔子2. 孔子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先秦时期D. 三国时期答案:A. 春秋时期3. 以下哪个是《论语》的主要内容?A. 政治思想B. 伦理道德C. 宗教信仰D. 科学发展答案:B. 伦理道德4.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什么?A.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人与自然的关系C. 人与神的关系D. 人与动物的关系答案:A.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 孔子的弟子中最得意的是谁?A. 曾子B. 子路C. 子贡D. 子张答案:A. 曾子二、判断题1. 孔子弟子的言行举止是《论语》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2.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3. 《论语》是一本道家经典著作。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4.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广泛传播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5. 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们对触犯了道德规范的人持有宽容和原谅的态度。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论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

答案:《论语》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在与人相处时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并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的弟子们在对待他人时始终秉持着仁爱之心,关心他们的福祉,尽量避免争斗和冲突。

2. 《论语》中有哪些著名的言论?答案:《论语》中有许多著名的言论,例如: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些言论都以简短而有力的方式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成为了后人学习和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

四、论述题《论语》作为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六则练习题

论语六则练习题

论语六则练习题一、选择题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论语》中的内容?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 人之初,性本善。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篇B. 为政篇C. 里仁篇D. 子罕篇3. 以下哪一项不是孔子提倡的“仁”的内涵?A. 爱人B. 克己C. 礼让D. 竞争4. 《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具有以下哪些特质?A. 温良恭俭让B. 好勇斗狠C. 唯利是图D. 知者不惑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重视个人修养B. 重视人际关系C. 重视社会地位D. 重视物质财富二、填空题6. “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7. “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揭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8. “_________,不亦乐乎?”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表达了对学问的热爱。

9. “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篇》,是对君子品德的要求。

10. “_________,不亦远乎?”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表达了对道德修养的追求。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仁”的内涵是什么?12. 《论语》中提到的“礼”与“乐”在孔子的道德体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13.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论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14. 请解释《论语》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的含义。

15.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中庸之道”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四、论述题16. 结合《论语》的内容,论述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17. 《论语》中孔子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有何启示?18. 论述《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的道德修养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孔子认为哪种品质是君子所应具备的?A. 勇敢B. 智慧C. 仁德D. 财富答案:C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篇B. 为政篇C. 八佾篇D. 里仁篇答案:A3.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什么?A. 极端主义B. 折中主义C. 过度放纵D. 适度平衡答案:D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哪种思想?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A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学习态度?A. 只向圣人学习B. 只向书本学习C. 向所有人学习D. 只向自己学习答案:C二、填空题6. “_________,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答案:学而不厌7. “_________,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答案:不患无位8. “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答案:君子喻于义9. “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雍也》)答案:人不知而不愠10. “_________,其恕乎?”(《论语·卫灵公》)答案:己所不欲三、简答题11. 请简述孔子的“仁”思想。

答案:孔子的“仁”思想是其哲学的核心,仁包括爱人、克己、宽恕等多重含义。

孔子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尊重和帮助的美德,是社会和谐与秩序的基石。

12. 孔子如何理解“礼”?答案: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规范。

礼不仅包括外在的礼仪、礼节,更强调内心的恭敬和尊重。

通过礼的实践,人们可以培养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13. 孔子提倡的“学”有哪些特点?答案:孔子提倡的“学”具有终身学习、学以致用、学思结合等特点。

他认为学习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强调学习要有目的性、实践性和反思性。

四、论述题14. 结合《论语》中的内容,谈谈你对“君子”的理解。

论语十二则练习题

论语十二则练习题

论语十二则练习题一、选择题1.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仁”的概念,下列哪项最接近其本义?A. 仁者无敌B. 仁者爱人C.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D. 仁者不忧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篇B. 为政篇C. 八佾篇D. 里仁篇3. 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哪些品质?A. 勇敢和智慧B. 礼仪和智慧C. 礼仪和勇敢D. 智慧和信义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的重要性B. 选择老师的重要性C. 谦虚的态度D.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个人主义B. 集体主义C. 人文主义D. 功利主义二、填空题6. “_________,不亦君子乎?”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的描述。

7. “_________,可以为师矣”是孔子对学习者的要求。

8. “_________,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区分。

9. “_________,不亦说乎?”是孔子对学习态度的肯定。

10. “_________,小人长戚戚”是孔子对君子心态的描述。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中庸之道”是什么?12. 孔子如何定义“礼”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13.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如何理解?14. 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在现代社会中有何意义?15. 请结合《论语》中的内容,谈谈孔子对于教育的看法。

四、论述题16. 结合《论语》中的内容,论述孔子的“仁”与“礼”的关系。

17.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请结合实际论述这两种人格特质的差异及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18.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了怎样的教育理念?请结合现代社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19.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温故而知新”在当代学习中有何启示?20. 论述孔子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念,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则1.子.(孔子)曰:“学而.①时习..(时常地复习)之.①,不亦(yì)说.( 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①而.②不愠.(注音yùn解释生气),不亦君子..乎?”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通假字“说”,通悦,译为愉快古今异义“朋”:古义为志同道合的人,今义为朋友。

“君子”:古义为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为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一词多义“而”:①处译为然后,表承接关系,词性为连词。

②处译为却,表转折关系,词性为连词。

“之”:①处译为它(学过的知识),词性为代词。

“知”:①处译为了解,词性为动词。

成语有:不亦乐乎这一则是讲学习方法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我)日三..(多次)省.(xǐng解释反省)吾身.(自己):为.①(wâi)人谋.(谋划)而.③不忠.(尽心竭力)乎.①?与朋友交.(往来)而不信.(诚实)乎?传.(chuán)不习乎?”一词多义“为”:①处译为替,词性为介词。

“而”:③处译为却,表转折关系,词性为连词。

“乎”:①处译为吗,词性为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词类活用“日”:本义为天,词性名词,本文译为每天,作状语“传”:本义为传授,词性动词,本文译老师传授的知识,作名词成语有:一日三省这一则是讲学习态度方面的内容。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我自己:替别人谋划却不尽心竭力吗?跟朋友往来却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复习吗?”3.子曰:“温故而..(然后)知.②新.,可.(可以)以.(凭借)为.②(wãi )师矣.(yǐ了)。

”古今异义“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今义为可能,许可。

词类活用“故”:本义为旧的,词性为形容词,本文译为旧的知识,作名词“新”:本义为新的,词性为形容词,本文译为新的体会,作名词一词多义“知”:②处译为领悟,获得,词性为动词。

论语的练习题

论语的练习题

论语的练习题一、选择题1.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仁”的内涵是什么?A. 个人修养B. 社会秩序C. 政治理想D. 道德规范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篇B. 为政篇C. 八佾篇D. 里仁篇3.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A. 勇猛果敢B. 温文尔雅C. 刚愎自用D. 唯利是图4. 下列哪一项不是《论语》中提到的“三纲”?A. 君为臣纲B. 父为子纲C. 夫为妻纲D. 师为生纲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什么原则?A. 礼的原则B. 仁的原则C. 义的原则D. 智的原则二、填空题6. 《论语》是记录________言行的著作,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7.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________”,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思想。

9. 孔子认为“________”是治国的根本,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10. “________”是孔子提出的道德准则,要求人们在行为上要有所节制。

三、简答题11. 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12. 解释《论语》中“礼”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孔子是如何强调礼的重要性的。

13.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论述“中庸之道”?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14. 孔子提倡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对当代教育有何启示?15. 根据《论语》的内容,谈谈孔子对于“诚信”的理解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四、论述题16. 结合《论语》的相关章节,论述孔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7. 《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孝”,请结合具体内容,论述孔子对“孝”的理解及其在家庭伦理中的作用。

18.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以德治国”,请结合相关章节,分析其治国理念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19. 论述《论语》中孔子关于“教育”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语 十则 练习题

论语 十则 练习题

论语十则练习题练习一:读懂原文请阅读以下十则论语原文,并写出对应的意义和你的理解。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5.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古,未见其异,得则见其所失,未见其所亡。

夫忠信者,不怨不怒。

”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 子曰:“君子笃于道,小人骄于道。

”8.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9. 子曰:“我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练习二:解析核心理念根据上述十则论语原文,总结出其中的核心理念,并用自己的话简要解释和论证。

练习三:实践与应用选取其中一则论语,谈谈你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该原则,并举例说明。

练习四:个人感悟从上述论语中选择一则,分享你对该言论的个人感悟。

练习五:现实意义与现代适用性论述这些论语的现实意义和现代适用性,并探讨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作用。

以上练习题目旨在帮助你理解和运用《论语》中的经典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成为更有品德和智慧的人。

《论语》练习题

《论语》练习题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孔子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共二十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名句填空。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又要从反面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论语》中强调复习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那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9.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用《论语》的话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2.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事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__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论语练习题

论语练习题

《论语》(第一页)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世时,子女尽量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也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2.近者悦,远者来。

如果能使附近的人都喜欢自己,那远处的人看到,自然会过来归附。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4.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大家都厌恶一个人,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一个人,也一定要去考察。

舆论未必完全可信,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切实地加以辨析和核查。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别人不了解自己,没有什么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都不了解自己。

6.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贵而不骄矜却很容易。

人在解决生活温饱问题后,再去追求礼乐文明是不难做到的;但倘若总是生活在艰辛贫苦之中,就很难继续保持平和的心态了,必然不堪其忧。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8.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在路边听闻到一点消息,也不加考证,就到处传播,这是有德之人所不取的。

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和计划,眼前就一定会出现忧患的事情。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与人相处时,自己不喜欢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1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1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考虑的是德行,小人考虑的是利益;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君子即使和别人观点不一致,也可以和谐相处。

小人虽然表面附和,却心口不一,勾心斗角。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公正无私,胸怀坦荡;小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总是患得患失。

15.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它出现在《论语》的哪一篇?3.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发现新的理解,它出自《论语》的哪一篇?4.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句话描述了智者和仁者的不同特点,它出自《论语》的哪一篇?二、选择题: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重视个人修养B. 强调道德规范C. 倡导社会和谐D. 提倡教育普及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A.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B. 不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C. 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D. 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3.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指的是什么?A. 反省自己的言行B. 反省自己的思想C. 反省自己的学习D. 反省自己的工作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它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里仁D. 公冶长三、简答题:1. 请解释《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的含义。

2.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仁”是什么?请简述其核心思想。

3. 孔子是如何理解“礼”的?请结合《论语》中的相关论述进行说明。

四、论述题:1. 论述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请根据《论语》中的内容,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并谈谈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答案:一、填空题:1. 学而2. 述而3. 为政4. 雍也二、选择题:1. B2. A3. A4. A三、简答题: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意味着君子心胸开阔,行为正直,不计较个人得失,而小人则心胸狭窄,常常忧虑和不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二、字词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yu è)乎。

(“说” 同“悦”,愉快。

)(2)诲女(r ǔ)知之乎。

(“女”同“汝”,你。

)(3)是知(zh ì)也。

(“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允许4、一词多义:(1)而: ①学而时习之 /其不善者 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而:表承接。

②人不知 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却。

(2)知: ①人不 知而不愠。

知:了解。

②温故 而知新。

知:领悟。

③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知:明白。

④是知(zh ì) 也。

知:同“智”,聪明。

5、涉及的成语: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4)见贤思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 6)择善而从 人:(7)任重道远( 8)死而后已 ( 9)岁寒松柏:( 10)己所不欲,勿施于 (11) 学而不厌: (12) 诲人不倦: (13) 不耻下问:三、区分内容:1 学习方法:或能够。

(2)是知也。

断的动词。

(3)死而后已。

(4)三人行。

是:古义, 这, 这个,这样。

今义 , 表示肯定判 已:古义, 停止。

三:古义 , 表示多 今义, 已经。

今义, 三,表示(1) 学而时习之。

(2) 温故而知新。

(3) 默而识之。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习态度:(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思想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其恕乎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名句默写:(1)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 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 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0) 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1) 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 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3) 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 讲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5) 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人要不畏艰险环境,在困境中能够坚强不屈: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四、简答题1、在第三则中“温故”与“知新”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温故”与“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

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的待人接物之道,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这句话?请写一段话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少于100字。

答: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的头上。

这句话在为人处世方面历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强人所难,要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例如,我们需要干净整洁的环境,讨厌污染。

那么,我们就要严以自律,不做损害环境的事情。

中考经典考题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曰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 ,敏以求之者。

”(《述而》)子曰:“学如不及④ ,犹恐失之。

”(《泰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 ,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释]① 识( zhì):记住。

② 厌:满足。

③ 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 及:赶上,追上。

⑤ 鄙夫:鄙陋浅薄的人。

⑥ 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3分)(1)【学】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 2)【省】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3)【诲】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知】是知也/日知其所亡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 2 分)4. 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 2 分)5.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2 分)6. 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4分)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于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 _______________ ( 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8.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 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 3 分)10. 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

(3分)三、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 题。

( 15 分)[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 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 对曰:“此盖为宥座② 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 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 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 敧(qī):倾斜。

② 宥(yò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 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 恶( wū):哪里,怎么。

1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 分)( 1)知之为知之()(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4)满则覆()12. 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4 分)(1)诲女知之乎?(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13. [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 分)答:14. .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 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与应该相结合。

( 2分)15. (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 1 分)答:(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2分)四、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 ,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 ,友善柔③ ,友便佞④ ,损矣。

”《(季氏》)③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 ,月无忘其所能⑥ ,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子张》)【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

谅,诚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